今天我們來繼續學習《四家合註入門》,在 107 頁的下面。所以在這裡邊說:「非是真大眾部,以言其獲加行道及證空性故。」為什麼說他不是真實的大眾部呢?接下來又說:「隨請大眾部持律上座,得加行道一分真實名證所取無自性三摩地者,厥號希拉惹喀大戒護或戒鎧」。
現在就涉及到阿底峽尊者的這位親教師的證量為何呢?說他是到加行道。那現在我們就要了解一下,在這裡邊仁波切的解釋:加行道有煖、頂、忍、世第一法四種。當獲得加行道忍位的時候,就說證得一分真實,尊者就是在這樣的上師跟前受取了近圓戒——比丘戒。「共稱汝親教,為加行道者」,就是指這位師長。那麼出家之後「其諱又名勝燃燈智」,這個就是阿底峽尊者的法號。
在這裡我們需要稍微了解一下阿底峽尊者的這位親教師。比如說什麼叫「親教師」?就是經過弟子的三次祈請上師作為親教師,上師應允就成為這個弟子的親教師。由於能夠清淨地教授、攝護弟子,所以稱為親教師。在這個地方應該是說阿底峽尊者剃度出家的那個善知識——剃度和尚,就是加行道以上的成就者。
那麼在談到「加行道」的時候,我們就要了解到聲聞、獨覺還有菩薩道各都有什麼?有五道,對吧?「十地五道功德滿,速疾證得金剛持。」三乘各有五道,五道是資糧道、加行道、見道、修道,還有什麼?無學道;聲聞乘有聲聞乘的五道,獨覺乘有獨覺乘的五道,大乘有大乘的五道,這裡邊應該是指大乘,對不對?
那麼說你是不是大乘,源自於什麼呢?你的種姓,對不對?如果以大乘種姓來說,怎麼判斷這五道呢?在一開始發菩提心成為菩薩的時候,就進入了大乘的資糧道。資糧道分為上、中、下品,當上品的資糧位菩薩獲得證得空性的止觀雙運的時候,注意!此處的證得空性不是現證空性,而是什麼?用分別心證得空性。這個時候資糧道的菩薩可以生起證得空性的什麼量啊?非現量,而是比量;也有證得空性的分別心,甚至也可以獲得證得空性的奢摩他,但是沒有證得空性的止觀雙運。一旦生起證得空性的止觀雙運,就進入了大乘的加行道。這位老師是什麼?是加行道以上的。
加行道就包括煖、頂、忍、世第一法這四個階段。當加行位的菩薩圓滿了第一大阿僧祇劫的資糧,進一步現證空性的時候,就獲得了大乘見道。這時候現證空性,也就是登初地,成為聖者了。當見道位的菩薩生起第一個能斷一分修道所斷煩惱的對治品無間道的時候,他就獲得了大乘的修道。從初地到十地,注意!當十地的修道位菩薩最後斷除所知障的時候,到哪裡了?這位菩薩就成佛了,也就是他終於獲得了大乘的無學道!]
這個五道,我們可能要在學習的過程中常常去串習,因為不常串一會兒就忘了。以前可能都沒有在學這個部分,所以談到阿底峽尊者的剃度阿闍黎的時候,就解釋一下加行道。
在這裡邊我們還要了解一下:為什麼比丘戒稱為是「近圓戒」?「圓」是指什麼呢?圓就是指涅槃,是由於獲得了涅槃能遠離一切損害,獲得一切圓滿,故稱為圓。受比丘戒能靠近涅槃,所以稱比丘戒為近圓戒。
在這裡邊就說阿底峽尊者的這位親教師他雖然是受取近圓戒的律儀,依著小乘他們的宗規,但並不是從大乘向下趣入小乘,因為「非是真大眾部,以言其獲加行道及證空性故」。大眾部屬於有部宗,如果依照大眾部的見解,是無法證悟空性進入加行道的;那麼既然已經證悟了空性進入加行道,就很顯然他不是真正的大眾部。
出家人有五衣、七衣、九衣,對吧?那個五衣,就是有五條縫縫;七衣就是有七條縫縫;九衣就是那個很燦爛的,上面像很多磚塊縫起來的。出家人還叫乞士,為了斷除對於衣著的貪著,那個布可能什麼樣的都有,然後對起來,成了一個出家人的衣服。
可以想像當初佛陀也是離開了穿金戴玉的這種王子生活,穿上了從各處搜來的布縫起來的衣服,就這樣去乞食,穿著這樣的一個袈裟,然後演變到今日的袈裟。我說:當時各種顏色的布可能都有,可能完全談不上美感,但是後來袈裟為什麼變成這樣子了?法師們說因為是有居士供養。佛陀當時離開王宮的時候,他把他那一身精貴的衣服脫了之後,換成了這樣的衣服,可以想像他決斷趣入真理的決心!所以每次看到這個袈裟,應該想起佛陀捨棄了王族的一切榮華富貴,換了這身袈裟;反過來可以說這個袈裟比一個王國給他的重量還重啊!穿在身上。
所以所有著袈裟者,不是在皈依學處裡有嗎?對吧?我們都不應該罵、不應該去毀訾他。在佛因地的故事裡邊,也有一個金絲猴,那個獵人要獵牠。因為牠是一個菩薩,對於三寶極有恭敬心的一個修行的化現,那個獵人知道這個金絲猴非常恭敬出家人,所以他就穿上出家人的袈裟;他扣動扳機的時候,這個金絲猴都沒有生惡念,都是合掌在祝願他。
今天介紹這一些,大家要想一想:看到袈裟,就會想念佛陀的恩德,想到這些出家人——比丘或者比丘尼,沙彌、沙彌尼,他們延續著這個聖教的傳承到現在,所以我們應該遵守著皈依學處,要恭敬禮拜法師們。可以集極大的福,尤其是可以集證道資糧。不管是在家和出家,如果我們不能夠恭敬三寶、不能夠恭敬出家人,很顯然損福報是非常非常快的!這一點上師們都有非常清晰明確地示現,就是要恭敬僧。大家要好好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