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父在第二段說:「換句話說前面那個境,就是說我們應該了解我們所對的境,我們凡夫所對的境」,一直在說這個境。「我們凡夫所對的境,依我們的無明妄識所對,造種種業。」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呢?當我們開始學習佛法的時候,我們總會遇到心和境的問題。這裡又談到「無明妄識」,就是我們這顆心在沒有進行徹底地調伏之前,它是被無明所障蔽的,一旦是無明所覆蓋的這個妄識,它對境的時候就會造種種染汙生死的業。
然後師父說:「現在呢,我們了解為什麼會有這個染汙生死的痛苦」,為什麼會有染汙生死的痛苦呢?記得師父說什麼嗎?師父說:「就是所對的境是不認識,那麼不是外面的境有錯誤,而是我們能認識這個境的這個識本身有問題,所以這個實際上還是就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應該把這個東西認識。」接著師父就講到了「智」,那些智是做什麼?就是把這個妄識全部翻過來變成智,那麼對境的了解就不是妄識所對了,因為他已經清澈地了解了境之後,染汙生死的痛苦就清除掉了。
這一小段話所蘊涵的道理是非常地深刻的,在那麼多年前,師父就講出了這麼精闢的一段話。這段話其實應該拿個本把它抄下來,把它在內心裡背到滾瓜爛熟,非常非常地熟悉。「不是外面的境有錯誤,而是我們能認識這個境的這個識本身有問題。」所有是是非非的爭論,如果我們都去討論外境的問題,而忽略了對內心的關注,實際上外境的問題也解釋不清楚,因為那個識有問題。
那麼這個識的問題到底是出在哪裡呢?就是看起來那個境上的問題跟我的心對它的安立是沒關係的,境本來就有那樣的問題,和我現在怎麼想是沒關係的。但是佛法恰恰把心和境——心正在對的那個境,它們倆聯繫得是非常緊密的,甚至快樂與痛苦最主要的原因絕對是歸咎於內心的。它不是一直在境上掙扎、境上計較,在境上你死我活、天翻地覆;而是內心的這種理性的觀察,還有是與非的這種搏鬥,就像兩個很強的人在搏鬥一般,它都是在內心的這個見解上自我拼搏的。
那麼這個問題之所以深的原因就是:當我們的心開始隨著境劇烈地波動,我們到底是平外境、還是平內心呢?在《入行論》裡說:「片革墊靴底,即同覆大地。」如果地上有荊棘的話,拿一個鏟子,我豈能鏟平大地上所有的荊棘呢?腳上穿個鞋不就可以了嗎?那麼是不是每時每刻我們都會想到應該穿個鞋呢?還是隨穿隨扔,就會忘記?因為就是習慣!但凡有什麼事發生,我們一定會去強烈地執著境上的問題,然後完全地忽略了我們這個識是有待於繼續觀察思考再裁決的。我們就直接定義境,比如你的錯,或者定義是非在上面。而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都去討論境的話,這個心就好像變成了一個陌生者,和自己毫不相關的人,活了很久之後,其實最不熟悉的就是自己的思路。
比如說:我們對一個境通常都是怎樣反應的?不去長久地觀察,你是找不到規律的,也不知道一、二、三步驟是什麼,也不知道結尾是什麼。如果長久地對自己的某一個習氣觀察,你就知道:哦!開始是這樣的、中間是這樣的、結論是這樣的。那麼當它再度出現的時候,你就知道:啊,它又來了!但是如果在每每發生事情的時候,我們所有的注意力都撲在境上,境就會引生內心的這種波濤。在這種強烈的起伏狀態中,我們很難理性地去觀察事情,很難去找到這個事情的處理方案。解決方案找不到,大家在一起爭得心裡都不太舒服了,甚至都很痛苦了,都覺得自己說的是有道理。
所以我們這個妄識,當有什麼事情發生的時候,它就會對這個境有一個顛倒的認知。這個顛倒的認知看起來是那麼真實、那麼有道理、那麼地現前,但是它經不起正理的觀察。正理的觀察,觀察一會兒之後它就靠不住了,找不出一個真正的理由。就像那天我問大家一個問題,我說:「慈悲和瞋恨,哪個力量大?」當然我們學過教理的都說:「慈悲力量大!」請問依據是什麼?為什麼你說慈悲力量大?那時候法師們就給出了很多理由。你們也可以想一想,哪個力量大?你有什麼理由去說它是大的、它是小的?
在心對境的這個問題上,師父會在整本《廣論》裡數數地提醒我們。如果大家能把這一段話放在心上常常去琢磨的話,我們觀察的那個力量就會轉向於內心。當我們轉向於內心的時候,可能開始會發現:什麼都看不到!但是當你看到一點點苗頭的時候,你就會覺得很有趣,我們這個內心比看一部電影、看一部神話精彩!因為絕對是你沒看過的東西,可能是無量劫來沒努力過的東西。
就像海底能深入到多遠?海底有多少生物、有多少植物,我們也沒法知道。如果潛入到很深的海底的話,把你帶的燈全關掉,你想:現在我享受黑暗時刻吧!可是你帶的燈全部關掉之後,會發現海底世界是有燈的,很多魚會發光!有的魚會發紅光、有的綠光、透明的光、各種顏色,簡直是像燈飾大街一樣,全部都是燈!然後你就說海底世界好美呀!
但是我們的心裡那一個、一個思路它所帶來的力量,你去尋覓它的依據,它為什麼這麼想?然後你去找,一個思路連著一個思路,然後連著一個行為,這中間是為什麼?你一直去探尋、探尋、探尋,就好像我們在深入海底去找珊瑚礁一樣,美麗的珊瑚,還有各種難以想像的漂亮的魚,比那個實在是有趣太多了!因為心在某種程度上,它的能量好像沒有窮盡的樣子,你可以一直去尋找!
一旦我們透過教理的熏習和善知識的引領,把百分之百撲在外境上的那個力量收回來看一看內心的話,我們自然會看到無限的風光。可以看到:哦!原來我巨大的潛能都潛藏在內心裡邊;原來我轉動我的思想、轉動我的觀察,將方向瞄準內心,我就可以發現我內在的潛力!那種潛力是你靜下來觀察自己,一定會找到原因,找對了原因,把那個原因去掉,就不用在境上跟人家爭得你死我活了。因為最終清涼的是這顆心、平靜的是這顆心、愉悅的是這顆心、滿足的也是這顆心,所以平定這顆心就可以了,這是一個多麼簡潔的方式!但是無量劫來,我們就是要這麼辛苦地上天入地地折騰,卻沒有在這個心上下功夫。
就這幾行字啊!就這幾行字,可能去求法花多少錢、走多少路,也未必能求到這幾行字、也未必能懂得這幾行字。所以,就算是跟師父聽法聽到這幾行字,如果能夠抱著這幾行字晝也思考、夜也思考,進入那種如癡如醉的探索狀態——我就在這個問題中、這個問題就在我中,進入那種合一的探索內心的續流,我們一定會對這一段文字產生非常非常不可思議的感受!那就不僅僅是佛法入門,一定是一個對內心的深入。然後我們就會發現修行是這麼有趣的事情,我自己是這麼有趣的事情,我就不用今天沒有看個東西就覺得無聊。你看自己呀!你看自己的心,然後再對照經論。所以,我們這樣努力地去觀察的時候,自然會發現修行的樂趣。一旦發現修行的樂趣,誰能讓我們停止呢?從樂趣勝樂的這條路,誰又能讓我們返回呢?所以我們一定要加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