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個,有這樣好的老師,講這樣圓滿的法,但是我們條件如果不夠,那沒有用。那麼就說明,所以第三個「如何講、聞」──講的人要什麼條件,聽的人要什麼條件,我們夠了應該如何、不夠應該怎麼學。如果經過了這樣,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究竟圓滿的法。有了這個條件,最後才正規地把那正分究竟圓滿的法來告訴我們。
那麼當我們對這個了解了以後,向後在我們學習過程當中,我們可以常常拿這個標準。淺、這個粗淺,雖然學得粗淺,可是我們能夠用那個粗淺的法,在平常我們去衡準。一方面思惟觀察對我們有幫助,一方面對法我們有步步的實踐當中,能夠提升我們自己。這個不要剛開始的就把它當做文字看,如果我們剛開始不在實際上面努力,漸漸地深入,對我們將來就很難學得好了。正因為我們現在條件差,所以我們淺的地方,跟我們能做到的地方做,當我們漸漸深入的時候,我們就會很有次第地一步一步地跟得上去。
師父在新版的《廣論》手抄有這樣一段話,說:「有這樣好的老師講這樣圓滿的法,但是我們條件如果不夠,那沒有用。那麼就說明,所以第三個『如何講、聞』──講的人要什麼條件,聽的人要什麼條件,我們夠了應該如何、不夠應該怎麼學。如果經過了這樣,然後我們就可以得到究竟圓滿的法。有了這個條件,他最後才正規地把那正分究竟圓滿的法來告訴我們。」這一段還是在「如何講、聞」加大這個力度。
接下來師父又說:那麼當我們對這個了解了以後,向後在我們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常常拿這個標準。雖然學得粗淺,可是我們能夠用那個粗淺的在平常去衡量。一方面思惟觀察對我們是有幫助的,一方面對法我們也有步步的實踐當中,能夠提升我們自己。接著師父又講一句:「這個不要剛開始的時候就把它當做文字看,如果我們剛開始不在實際上面努力,漸漸地深入,對我們將來就很難學得好了。正因我們現在條件差,所以我們淺的地方跟我們能做到的地方做,當我們漸漸深入的時候,我們就會很有次第地一步一步地跟得上去。」
很多人可能會覺得:「怎麼聽法這件事,在佛法裡有那麼重要嗎?它應該是比較淺的法吧!而且好像一聽就懂,沒什麼難度啊!」可是就這樣一聽就懂,沒什麼難度,如果缺乏實踐的推動力,那我們是聽懂了嗎?因為佛法最重要的還是聞思,聞推動我們思,思推動我們去修,它是一向連貫的過程。如果我們聽了這個道理一聽就懂了之後,覺得它好像不能做,甚至不用做,那我們真的懂了其中的要竅嗎?
最重要的是:你覺得淺,但是有實踐力嗎?能把這個好像淺的法實踐在生命中嗎?聽起來容易,做起來是不是也容易呢?如果做起來容易,我們為什麼沒有去做呢?所以師父說:如果剛開始不在實際上面努力、漸漸深入,那對我們將來就很難學得好了。所以「初一若錯乃至十五」就是這個問題,一上手就把它當文字看,沒有去實踐,那麼結果肯定不是我們預先想的那樣。但是我們到底輸在哪裡了呢?我們就是輸在起跑線上,最初那兩分鐘、最初那一分鐘!我們就輸在了那裡,就是怎麼聽法!
所以這個點,師父再再地說:正因為我們條件差,所以我們在我們能夠做到的地方做。這一步做到了就是在實踐佛法,那麼步步都做到了那就成了!所以一定要在沒做到的這個地方把它做到,不要覺得這好像是很淺的法,自己好像不屑修似的。這樣會不會我們內心中也有一種──是慢心嗎?還是師父說的那個──忽略?
好!希望講這一段,我們大家還是要拿它好好地觀察自己的心續,把它變成是一種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