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177 「浮泛聽聞」與「專勵聽聞」的行相

現在我們要聽下一段。在聽聞之前,大家還是要策勵一下自己的動機,這件事要常常提醒自己,不要沒有特別策勵發心就聽。養成習慣,當我們開始要聽聞佛法的時候,一定要一個大乘的發心——為利益無窮無盡的如母有情,我必須去證得正等覺的佛果,因為只有那樣我才會有能力去饒益一切如母有情。

當這樣造作的大乘發心發下去之後,成為一個強烈的牽引力,也是一個習氣,有一天我們就會對這個目標產生真實的渴仰,會覺得那是我一定要得到、一定要那樣做的一件事,變成自己的生命計畫本身,非常地親切、務實。就好像我們每天做的行程規劃一樣,幾點到幾點做什麼、幾點到幾點做什麼;我的生命一定要走大乘、一定要去證得佛果,用這樣的修心的方式,去得到正遍知這樣的一個果位,來幫助對我有恩的所有如母有情。

好!那我們就接著聽舊版的師父講的《廣論》。

聽聞這東西的話,還要一個條件,要怎麼辦?「專、勵」,要專心、要努力。平常的時候我們聽哪,浮浮泛泛的話,這個聽沒有用,種一個善根。就種善根來說,有用的,用在什麼時候呢?等到無量阿僧祇劫以後,轉了一個大圈子,最後還是要等到這個種子起現行的時候成就。所以真正地聽到了,馬上緊跟著一步上去的話,這個浮浮泛泛不行,要專心!專心聽完了以後,還要什麼?努力!一定要這兩個條件。

這一小段很短,師父強調了聽聞要有一個條件,就是那兩個字叫「專、勵」,說:「具善者專勵聽」,「要專心、要努力。」師父說平常我們的聽聞狀態浮浮泛泛,請問浮浮泛泛是一種什麼狀態呢?要自己想一下。應該是沒有全神貫注吧!沒有用自己全部的心去傾聽,也沒有投入情感、投入全部的力量。浮浮泛泛的,應該印象不深刻吧?師父說:「這個聽沒有用,種一個善根。」沒有用是就某個角度說的,種善根是有用的,種善根什麼時候有用呢?就是等到特別特別漫長的時間之後,譬如無量阿僧祇劫以後,不知道多久多久的時間,轉了一個大圈子,最後種這個善根的種子起現行的時候就成就了。這是浮浮泛泛聽的一個狀況——他從種下善根的種子到有一天發芽、開花、結果,中間經歷的時間實在是太過漫長!那麼在下一段,師父會分析這漫長的時間我們都在哪裡、都在做什麼,能不能承受?所以這麼漫長的時間才有收穫,就是浮浮泛泛地聽聞感得的結果嗎?大家要思考一下。

為什麼不能浮浮泛泛地聽呢?浮浮泛泛就那麼長、那麼長的時間才有收穫嗎?那麼不是浮浮泛泛的狀態是什麼樣呢?師父說:「真正地聽到了,馬上緊跟著一步上去的話,這個浮浮泛泛不行,要專心!」專心聽完了之後,還要努力!一定要這兩個條件。說真正聽到了之後,我們的心力就要跟上去,就是馬上要向內調伏。我們的內心會有一種渴望,渴望我的心成為我所聽聞的法,變成那個樣子。所以當自己用全神貫注的注意力在聽聞的時候,有的時候感覺不到時光的流逝,你感覺不到有什麼東西打擾自己,彷彿只有師父的法音,好像自己都不存在了!其實那樣的時光是很澄澈的,有深度的寧靜和投入,我們心裡的諸多牽掛也都放下了。

在全神貫注的時候,其實是會有一種愉悅。這種愉悅感只要專心致志聽法就能得到,是非常容易得到的,如果我們真正地按照師父的要求去做的話——永不停息地訓練自己要專心聞法,在聽法的時候要斷除不在意的、散亂的,覺得好像沒有什麼特別珍貴的那些需要被對治的心態;每一次聽聞的時候,要產生極其稀有的、難可值遇的,就像於正法聽聞作五想:光明想、無罪想,還有眼目想......,所以內心裡會產生一個非常非常大的珍惜的感覺;每一秒鐘都不想讓它空過,都不想讓法音空過,都不想讓自己的注意力流散在其他地方,想全部地注意傾聽師父在講什麼、《廣論》在講什麼?

記得《略論釋》總是有一個譬喻,說全神貫注地聽法的狀態是什麼呢?「猶如野獸乍聞聲」,走在曠野裡的一個小動物,突然聽到一個霹靂,牠整個都全神貫注在聽,什麼其他的注意都沒有,只有聽到那個聲音。所以「專勵」,專心勵力這樣的一個聽聞狀態,就是我們要達到的一個狀態。那麼現在對比那樣的狀態,可能很多時候我們是有參差的,甚至有很大的參差、很大的一個距離。怎麼辦呢?就是不要讓這種不專心的狀態一天比一天嚴重,要去對治!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