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136 以辯論方式學習的好處

講一個最簡單的,比如為什麼要用辯論的方式來學習呢?師父在這裡邊提出了一個,說:「越沖越起勁,越抬越起勁,這勁就提起來了。」這個「勁」到底是什麼勁呢?就是你投入到你所學的東西的那種心力,對不對?而現在所有教育最頭大的問題就是喜不喜歡學習?我們喜不喜歡獲取知識,或者說我們喜不喜歡用這樣的方式去獲取知識?一旦很多人對學習失去了興趣、提不起勁來之後,那麼這件事是很麻煩的,真的是教育界的一大難題!

那麼學習佛法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對學習經典提不起勁來也是一樣的,是面臨很大的困境。如果用這種討論的方式,兩個人開始辯的時候,很顯然你不可能散亂,散亂你聽不到對方的問題,或者對方問問題你一定要回答;你也不可能昏沉,因為那個聲音太大了,又跺腳、又拍手,你面對一個對手,根本沒法昏沉!所以這兩點是可以去掉。另外你也不可能不專注,你不專注的話,一個問題都答不出來。所以你必須全力以赴投入對方丟給你的問題,或者你問難對方的問題。大家都會在那一刻,把所有生命的力量都用到跟對方討論的那件事上。

像我們僧團的法師們在辯論之前,他一定要認真地準備辯論的內容。比如說準備一道題要去問難別人,怎麼準備呢?一定要先看相關的經論,他肯定不是只看一本書,很多經典上的觀點他都要看,一定要熟悉經論上的說法;然後再加上深入探討的理路,自己想好了之後,到辯論場上去跟其他人辯論。這道題出現——跟別人討論這個主題的出現,不是隨意抓的,他是經過很認真準備的,有很多教理的依據去問難別人的。那麼被問的那個人,他準不準備呀?最好是準備,不準備上去被問就什麼都答不上啊!通常問別人,有的時候他自己有答案,也許他沒有答案。如果對方的回答,答出了一個超出這麼用心準備的答案,超出了他自己的想像,是非常好的一個答案,而且解開了他自己的疑惑——在問難的時候,如果對方的理路遠遠地比你透澈、比你高超、比你絢麗——那一定是留下很深的印象,甚至終生難忘,因為那印象太深刻了!那個問題可不是信手拈來的,像在水裡撈月亮一樣,不是這樣抓一下、抓一下,他是經過深刻的聞思準備,而且可能很多天的冥思苦想,這樣想出來的。 

另一種情況,就是被對手問難到答不出來,啞口無言,但是你會覺得實在是太好了!為什麼?「怎麼會有人用這麼漂亮的理路,把我問得完全答不出來!就輸得痛快!」那個時候會有難堪的感覺嗎?可能突然在你面前出一道彩虹的時候,不會覺得自己有多狼狽,因為你看到彩虹。所以會在內心中發出對辯論對方理路的一個禮讚,然後這個理路在我們的內心中同樣地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對辯論的對手,也會生出了一個深刻的敬意、由心髓深處產生的一個恭敬心。因為你發現:「哇!這理路太過璀璨,我平常完全都不知道!」以後再在僧團裡看到他的時候,你會覺得:「哇!他有深刻的、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出現的一個絢爛的理路。」所以你也不敢心裡對他有什麼非理作意。

還有第二種,拿同一道題去問不同的人,請問會得到同樣的答案嗎?會有不同的答案!對不對?這樣的話就不會總是陷在自己的觀點裡想事情,就是那一條路,你會得到好多條路。能夠從更深刻、更寬廣的角度去看待這些問題的時候,經過反覆地辯論,對這個問題也會留下深刻的印象。記住!深刻,不是膚淺的。為什麼?因為你跟他討論一次、跟他討論一次、又跟他討論一次,想了幾遍了?就三遍了。你跟他討論完了,你回來不想嗎?「欸,他的觀點為什麼是這樣的?」然後你第二天拿這又去問別人,有可能是三遍,有可能是六遍,有可能是乘更多遍。比如說:「欸,你是如何成立前後世的?」這個問題你多問幾個人,問一遍你就串習一遍、就討論一遍,所以它不是只想一次、只聽一次而已。這裡邊是強調了一個不只是自己日思夜想地用功的方式。這是用功的。還有一個不用功的,師父說:「提不起勁來跟別人討論。」自己用功的,他也需要跟不同的人討論,因為他會聽到更多觀點。 

還有一種狀況,就是我們現在僧團也有班級對抗。兩個班都要派出代表,派出兩個人或者更多人,雙方都要精心準備辯論題目。那時候一個人敗了就是他們班敗了,集體榮譽還是挺重要的。所以這個時候大家都會卯足了全力,要衝擊那個辯論題。一個是心力上不會偷懶;再一個,這個時候是僧眾集會呀,在全寺的僧眾面前辯論,在僧眾面前可以得到不可思議的加持力。

在被問的時候,可能平常沒有想過的理路,大眾集會的時候突然想到了非常精彩的思路,可能是從前沒有想過的。好像一亮,那個理路就在自己的心上出現,或者非常流暢地在自己的辯論的聲音裡邊流淌著非常深刻的、犀利的理路;或者一個非常善巧的理路。這個絕對會有上師、佛菩薩的加持,還有僧伽大眾的加持。所以說:「法會中所變心力,暗中獨思難得生起。」這也是說大家在一起學習、互相討論、在一起辯論,會得到很大的加持力。所以師父給我們介紹的這種學習方法,三十年前就讓我們這樣學習。

辯論之所以能夠深入有幾個原因,有一個就是雙方都要懷著正確的動機,不是為了爭個是非、對錯。雖然還是有是非、對錯,但它主要目的不是為了競爭,而是希望透過辯論,不要「復乏理辯教義力」,要深入探討佛菩薩、祖師的意趣。這種辯論到最後才不會變成是只爭勝負、人我是非,它變成了大家一起探討真理。探討這一段,你會發現所有的人都在對這一段的理解獻出他的心力,那時候的學習氛圍是非常非常愉快的。當然也有探索的艱辛,但是如果有這麼多人一起在討論這個題目的話,那個感覺有的時候是氣勢如虹啊!真的是很美的喔!

所以師父在三十年前就期待我們能夠這樣學習,我們現在已經開始這樣學習了,會不會覺得很高興啊?居士也開始學了。雖然高班的同學已經學完一輪了,但是我們的辯論還是剛剛起步,所以大家要加油啊!要加油!不要辜負師父的期待,他在那麼多年前就對這樣的學習方式表現出那樣的一個歡喜心。大家在《備覽》裡可以聽到那麼歡喜!在這邊也是很高興的。現在我們學習辯論能夠作師所喜,所以大家真的要好好地加油!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