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134 盲人摸象是最好的修行指示

所以因為前面這種情況,不是偏於這個,就是偏於那個,所以在這種狀態當中,產生種種的缺陷。所以說「觀視佛語多片眼」,對於佛的道理都沒辦法得到完整的認識,都是殘缺不全的。所以佛在世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啊!平常我們像瞎子摸象一樣──是的,我們是摸到了象,那時候我們應該有一個認識是摸到了象,可是我們畢竟是瞎子,摸到一部分哪!千萬要想辦法多體會、多聽聞,了解全貌,不要執著自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

這一小段已經進入了「觀視佛語多片眼」。師父在這一段講的,大家可以觀照一下自己:有沒有考慮過我們的內心要嘛偏於這個、要嘛偏於那個?就是有某種執著,或者偏於自己的感覺,或者偏於自己的經驗。那麼這種現行的狀態,要對到佛語、對到經典的話,會不會都沒有辦法完整地認識?師父說:「都是殘缺不全的。」所以師父說:「佛在世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其實這應該是個故事,但師父說是一個最好的「指示」,這兩個字喔!那麼指示什麼?說:「平常我們像瞎子摸象一樣」,是摸到象了,可是是摸到一部分哪!這個部分要怎樣在內心中找到相應的點呢?

關於自己對事物的探索就像盲人摸象一樣這點,實際上我們對自己的感覺、很多事情,並不覺得我們是盲目的,對不對?我們會覺得我們眼睛是雪亮的,我看到的可能才是事情的真相、才是事情的原貌。是這樣嗎?為什麼?因為我眼睛看到了、我耳朵聽到了,就我所蒐集到的信息,我們得出的結論,我們會認為應該是這樣的結論。但是,師父說:「佛在世的時候,就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而且那指示前面還有個「最好的」,就是盲人摸象這件事。

所以,這個「最好的指示」是什麼呢?居然是盲人摸象。盲人摸象提醒到我們什麼?就是我們摸到一部分。摸到一部分就罷了,把這一部分當一部分理解就可以了;可是我們偏偏會認為什麼?大象是柱狀的吧!大象是細長的吧!如果摸到耳朵,那大象就是那種形狀了!所以我們就會用自己感受的那一小部分,以為全部都是這樣的。用《攝類學》辯論的話就是:有顏色是紅的,對不對?那是顏色都是紅的!只要一部分是這樣,那全貌都是這樣的。

這個「最好的指示」很難記住吧!也很難認識吧!大家覺得呢?我怎樣能夠認識到我對事物的認知是片面的呢?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對境的時候,我們的內心有沒有生起三主要道的證德呢?如果沒有的話,那部分是不是缺失呢?再退一步講,不要說那個證德,對境能不能現起正念呢?如果沒有正念的話,是不是對事物認知的一種缺失呢?再說一個,凡是存在的,上面都有空性,對吧?都有個無自性的道理。但是無自性的真理、真諦,在凡夫的眼、耳、鼻、舌、身、意上,在境界上能夠顯示出來、能夠洞悉到嗎?是很難的,對不對?比量上證得也是不太容易的。

所以我們就會發現:當我們面對到佛法的時候,無論是教量還是證量,我們所不知道的、心內沒有現起的、思路上沒有推理出來的東西太多了!包括如是因結如是果,包括前生後世。我們用什麼樣的理路去證得前生後世一定存在、因果一定存在?因為有這樣的前生後世、因為有這樣的因果,所以我大乘發心,生生世世積聚資糧,可以修出來菩薩行。因為我們的心續是可以因為緣起改變的緣故,所以苦因才會被消滅。如果是自性成立的話,那麼苦因將沒法消滅。所以就我們所看到的、感覺到的、思考過的東西,跟佛陀的一切遍智他所看到、思考的、感覺到的東西對比的話,那我們很多很多幾乎都是看不到的。所以從這樣的角度上,比擬說有如盲人一樣,對不對?看不到的。我們看到的那個地方就是黑暗。

師父在講到這個公案的時候,居然是說:「告訴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啊!」指示後面還有一個「啊!」是很語重心長的呀!所以接下來師父說:「千萬要想辦法多體會、多聽聞,了解全貌,不要執著自己,這個是非常重要的。」還要「千萬要想辦法」。這一般是特別特別關注我們的人,發現我們遇到困難了,跟我們在一起討論的時候,「千萬要想辦法」,怎麼樣啊?居然是「多體會、多聽聞」,注意!「了解全貌」,後面還有一句「不要執著自己」。

為什麼我們就感受到的部分、聽聞到的部分,那一點點東西就當成全貌?就是執著自己所了解的部分。如果在很多的對境上,我們能夠憶念起師父在此處指出的:「我們一個最好的指示啊!」意識到自己有可能會看到事物的局部,並不了解全貌。如果在每一個當下的緣起點上,比如某人為什麼這樣對我?我們只能想到前幾天或者幾個月、或者多少年前的事,前生前世的事情我們是想不起來的,幾乎很少想;以前的因是什麼呀?很少去想的,幾乎就是不現見的部分,那麼對我們現在所做的事情、所感得的結果,我們也是很難去看到的。

所以看不到的真是太多了,太多太多了!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們才想法多體會呀!比如你看不到的怎麼辦?你想法用各種辦法、多一點的渠道去了解,然後要多多地聽聞教言——佛菩薩的教言,要了解全貌。而且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太執著自己已經學會的、已經感覺到的,或者你以為自己已經有的東西,不要太執著!因為我們有的可能不是全貌。

為什麼我們就感受到的部分、聽聞到的部分,那一點點東西就當成是全貌?經典上說:「盲閉慧目」。對什麼盲?對業果盲,導致惡趣;對空性盲,導致輪迴;對菩提心盲然,沒有對一切遍智生起嚮往,我們看不到的部份,恰恰是我們生命中最最需要的部份。就樂因及樂果。在我們的心對境的時候,由於無始劫來薰染的自性執的習慣,我們會重複地覺得事情顯現的即是本質,而沒有習慣向著空性和業果的方向觀察。觀察,脫離顯現的迷幻,進入事物的本質,擺脫一開始對境的時候的執著,沿著佛菩薩的教言去觀察,才能擺脫舊有的習慣,脫離感官的藩蘺,進入真理的自由高空,展翅飛翔。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