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095 刻意練習聽聞前行,直至成為習慣

在上《廣論》之前,請大家還是要觀察一下自己的相續,調整一下自己的動機,要把自己的續流調整到準備聞法的一個狀態。那麼準備聞法的狀態和其他的狀態有什麼不同呢?最根本性的就是它的目的非常地明確──為了利益無窮無盡的有情,必須去希求佛果。在這樣的一個動機下,我們所做的聽聞,才會符順於我們所學習的大乘教典。

在平常忙忙碌碌、不停更換所緣的狀態下,有的時候我們可能會忽略我們的動機,在這些可能是很瑣碎的事務中消耗了生命的光陰,對自己三業的省察可能也沒有那麼嚴格。但是在聽聞的時候,因為我們的所緣都是法義,所以比較容易將所聞的法義來觀察自己的現行,率爾、率爾觀察三門,然後調伏,其實這樣是比較方便的。

在每一節課之前,聽聞動機的策動是很必要的一個習慣,非常希望大家能夠養成這樣的一個習慣。因為在我們還沒有學《廣論》之前,我們是沒有這樣一個習慣的,我們不知道在聽聞前的發心,乃至思惟聞法勝利做前行是這麼重要的。因為如果前行沒有的話,其實會影響正行;正行如果被影響了,那所迴向的可能也有太多的染雜。所以前行從來都是很重要的事情!前行做好了之後,正行可能就會很少失誤;再按照上師教我們的去迴向的話,聽聞這一座法所累積的資糧可能就是非常可觀的,或者是我們生生世世受用不盡的一個資糧。

所以前行是非常重要的!希望大家不要嫌麻煩,因為一旦這件事情成為你的習慣之後就不麻煩了,就像我們自動地呼吸、我們的眼睛會自動地看什麼一樣,是我們的一個習慣。所以聽聞之前我們會自動地去思惟聞法勝利,將我們內心的續流轉向感恩三寶、專注於法義,希求解脫乃至成就無上菩提,這是非常美好的對自心的一個訓練。但是要成為習慣的話,一定要刻意訓練,不刻意訓練會忘記的,甚至久了之後會忽略,認為聞法勝利沒有什麼重要。其實這樣的話會輕視法的,輕視法,會有很大的過失!

所以無論我們已經學了多少年了,當「思惟聞法勝利」的這種勝利還沒有在內心中如量地、如法地生起的時候,還是希望大家能夠勤勉地、能夠不厭其煩地說服自己的心,在每一節課聽聞之前,要做這樣一個聽聞前行的策動;策動到一個量──我們的心,要因為這個策動而改變,比如說:緣念到佛陀的時候會心生感動,還有會覺得這個聽法的機會很難遇、很珍惜,甚至生起極強的歡喜心和希求心。所以,想到:能有今天這樣一次聞法的因緣,不知道往昔我們都做了多少勤苦的努力?而且從佛陀的那一方面講,成就一個佛果,要多少大劫積聚資糧?要捨頭目腦髓這樣的苦行,換來這樣的教正法和證正法。然後,還有很多傳承祖師,也都為法忘軀,所以我們才有這樣一個傳承。現在,我們才能夠聽到。

此時此刻,還有多少有情在三惡道?想一想:他們或者趴在幽暗的洞穴裡面,或者在一個不見天日的深深的海底裡,還有的在曠野裡奔跑,正在吞食其他的生命,或者被吞食;一旦淪為三惡道的有情,像海裡的大魚,一張嘴,一吸的時候,可能很多生命就不見了,所以活一天,都是要用眾生的血肉來維繫自己的生命,想想造很多惡業啊!餓鬼道的有情,要忍受長劫難以想像的飢渴呀!我們一天不喝水,或者幾天不吃飯──就那種飢渴,要忍受難以想像的時間長度的飢渴;而地獄道的有情,那就更可怕了!此時此刻正在地獄道的有情,他們就處在無量的痛苦之中,而且是極其難忍的痛苦之中。而現在的你我由於上師三寶的恩德,有幸暫時脫離了三惡趣,有這樣一個隨順暇滿的所依身,而且非常非常幸運地值遇了大師的教法,我們現在就在聽《菩提道次第廣論》,一起研討。這樣的時光不是一揮而就,好像天上飄來一片雲那樣輕鬆的,是往昔我們花了多少勤懇的努力才得到的現在的機遇。得到了之後,這個心續剎那剎那一刻不停地向前奔流著,在老死還沒有被究竟地滅除之前,我們依然會遭受到生老病死的折磨,而現在正是一個能夠解決這種痛苦的最好時機。我們來聽聞正法,一定要讓這難得易失的暇滿時光發揮最大的效用,對什麼發揮最大的效用?對自他的離苦得樂,要產生最有力的、最真實的饒益。

所以聽聞前行的策動,我認為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尤其是班長,在帶班之前如果能夠好好地祈求的話,那麼這節課我們就能夠感受到佛菩薩很大很大的加持。這樣的話,在跟其他同學一起研討的時候,可能突然間就會靈光乍現,對某一個問題有更深入的了解,或者對內心產生更深入的一個感動,或者扭轉習氣。這都是有可能發生的,可能發生在瞬間!

今天我們就往下聽。上節課學到:「攝二大車善傳流,深見廣行無錯謬,圓滿道心教授藏,敬禮持彼燃燈智」。接下來我們要聽下一段。準備好的話就可以聽了!

那麼現在這個尊者就在這地方示現,喏,他就是這樣!所以他能夠把這個圓滿的這個教授,一點沒有錯地配合起來,這樣。所以他本身示現的位次我們不知道,根據他的傳記,他剛出家的時候,剛出家哦!就證得那個量是什麼?加行位上的位次。這個加行位相當於我們中國的大師當中選一位的話,是天台的兩位祖師──天台智者大師以及他的老師慧思禪師。哇,那高不可攀哪!這個有一個祖師就是憨山大師,這是明末四大師也是啊,一般人把他推崇為明末四大師之首,就是說四個人當中最高的。人家問他,說:「大師啊,你這麼了不起啊!那個比之於古人啊……」他要用、找幾個古人跟他比一比,他就隨便談幾個──天台智者大師。憨山大師怎麼說?「欸,我怎麼可以跟智者大師相比啊!那我只是開悟了得佛性,那個大師的位次是高得不得了!」

在這一小段我提出一個問題:「為什麼要跟中國的祖師的位次做這樣一個對比呢?」有沒有想到?會不會想到三十年前有多少漢人了解阿底峽尊者?有多少人想要知道宗大師?那時候可能是完全都不了解的,《阿底峽尊者傳》應該沒有多少人知道。那我們怎麼樣了解一下這樣精彩的一位傳承祖師呢?所以師父就把我們漢地了不起的高僧大德,這樣地稍稍對比一下。

因為在下一段師父說:「為什麼要舉這個例子呢?」然後師父說:「我們哪,因為你沒有真實地認識,我們種種增上慢會很容易產生。」其實看到這個問題的時候我還是有疑問,我的疑問是:難道學的人會覺得自己比阿底峽尊者還厲害嗎?因為他並不了解嘛!那麼,這個問題是下一段提出來的。在這一段,為什麼要提一個我們漢地的祖師做這樣的對比?這是一個問題,可以先放在這兒。

阿底峽尊者有多了不起呢?這一層一層的,有憨山大師;然後比之於憨山大師,憨山大師說:「我怎麼可以跟智者大師比啊!我只是開悟了得佛性。」看一看!開悟的人他說:「我只是開悟了得佛性。那個大師的位次是高得了不得!」就是被大徹大悟的人所崇仰的智者大師。那麼阿底峽尊者的本地風光到底是如何,我們是沒法去揣測的,所以師父舉了這樣的一個例子。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