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080 修行不可一日無師

好!再聽下一段

結果啊他說如果在臨濟德山會下有大善知識的話一棒、醒了一點都沒錯這個善知識這地方特別說明的──這個有善知識的攝受的重要那麼像這種事情也就是說平平常常啊我們自己單單憑自己的這個不管用功也好、認識也好都需要經過這種過來人的指點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呢也就是說,喏他們兩位把佛最殊勝的東西解釋說明了讓我們深入體會到結果他影響所及不僅僅是我們人間是天上、天下無所不及佛陀在經典當中也懸記到將來末法當中能夠振興把我的教法如理如量地恢復的就是他們兩位

在講了「頭面俱腫」,再講了「疑情」、「般舟三昧」,然後又回到了那個話題就是傳承善知識師父說善知識的攝受非常地重要因為像悟道的事情平常我們單單憑自己不管自己的用功也好認識也好師父的看法應該是沒什麼用的有的時候可能會起反作用一定需要經過過來人的指點

這幾句話其實也是師父修行的寫照大家都知道師父是非常勇悍的一個人他是不怕困難的在師父的日記裡師父寫到某一天上早課之前他突然胃痛痛得非常非常嚴重這個時候師父不屈服於這個胃痛繼續起來把該做的事做完還有的時候會寫到師父病了在病中,師父每天不間斷地誦《大般若經》。師父有一次生病誦《般若經》的時候他會加大量,誦了三、四卷因為生病的時候沒有力氣還要加大誦經的量的話實際上是會很辛苦的但是在師父的日記裡還寫說他得到了無比的加持他內心感到無比地歡喜那時候看到身體示現的苦受和內心感到的歡喜和清涼好像是了不相干的樣子

這樣一位勇悍用功的善知識他示現的行為就是每天對自己的善知識祈求他會認為哎呀,修行不可一日無師啊必須老老實實地跟著善知識學跟著過來的人學因為過來人的指點非常重要看!在《菩提道次第廣論》的講解中他在第二盤磁帶處處強調一定要傳承要師承我們在修行的過程中不能過分地憑藉自己比如說自己很用功自己好像頭腦很靈光思路很快正因為思路很快有的時候可能就想到別處去了正因為很用功所以幾天不見就跑得很遠跑到哪兒?可能跑到錯道上去了

所以在修學佛法的過程中能有一個善知識引領我們我們是何等地幸運像師父在《廣論》裡透過講一些公案啊講一些故事啊比如說那個修般舟三昧的出家人他是做了充分的準備去修的而且有非凡的毅力還有正確的辦法這裡邊就對比出沒有做準備的那兩個人根本就是會半途而廢所以當我們去做什麼的時候我們會不會注意到條件比如修學佛法很重要的一個條件就是一定要找到傳承找到傳承的善知識指導我們而且我們要對這樣的善知識修信這是一個必要條件然後才能修行

很多人在用功的時候可能會特別習慣自己指導自己──自己想一想比如這段時間可能在一些地方承擔發現哎呀最近煩惱越來越重跟別人的關係也處理不好然後就下個定義我學了二十年《廣論》,怎麼樣?煩惱越來越重了吧越承擔煩惱越重他把觀察到自己煩惱重的因歸結為學了這麼多年還這麼重這樣一討論的話就變成那學《廣論》對我們生命的利益到底是什麼二十年都辛辛苦苦地學習利益到底何在所以這很顯然是一個非常打擊自己的想法

我們聽一座《廣論》、聽一座法從前行、到正行、到結行實際上它對我們身心的饒益應該從聞法勝利上去看而不能說看我煩惱這麼重所以我聞法就沒有功德不能這樣子看但是如果沒有善知識在旁邊提點著我們在守護著我們、觀察我們給我們一些及時的提醒的話我們常常會自己做一些很奇怪的總結很奇怪的結論這種結論看起來是那麼真實是那麼有理有據而且我們都是直接有經驗的所以學習了很久的人就會認為喔!學了這麼久到底有什麼用我煩惱還是這麼重

沒學之前知道煩惱重嗎可能是不知道那麼知道煩惱重了的時候為什麼會認為是學了這麼久沒用煩惱還是這麼重呢也可能是自己的觀察力變明晰了看到越來越多的煩惱就像陽光照進了一個屋子我們看到了越來越多的塵埃這個屋子如果是在地下沒有燈的話灰塵一寸厚也看不到也不知道是什麼

再一個比如說聽聞很多年教典算一算自己每聞一座法它所產生對自己的利益尤其是沒有虛度光陰這樣的二十年喔到這個時間就來聽法我們會累積親近正法親近善知識多少殊妙的善業這樣算一算是不是內心會比較歡喜

我特別特別地發現師父會在我們遭遇的很多很多看起來沒什麼歡喜心沒什麼收穫的事上幫我們總結出特別特別多亮麗的讓我們身心振奮的那些點這些點為什麼師父能夠看到我們看不到呢?可能這就是我們必須跟師父學習的原因

還有比如說「觀功念恩」,觀功念恩就是對自己對這個世界的一個視角有一些人認為如果常常觀功念恩的話會不會是非都混淆了No!不會的因為觀功念恩會讓我們減少對他人的怨恨這些負面的心思一旦我們看看別人在我們生命中的付出我們就會生出很多的感恩心一旦有很多感恩心之後我們就會感受到幸福感受到這個團體的溫暖家人的溫暖、朋友的溫暖這就是善知識給我們提供的在林林總總的事相中我們可能需要保持的一個觀察的角度

還有我特別強調做「善行點滴」,報告善行有些人就提出觀點,說:「我要是把我的善行講出來的話是不是就沒有積到陰德?」還有的人說:「萬一我把善行講出來我驕傲了怎麼辦?」祕密的善行是可以做的但是你把你的善行講出來不是為了炫耀而是為了供養佛菩薩供養大眾如果是這樣的話應該不是為了名利心那麼傲慢是如何產生的傲慢是覺得自己比他人強如果我做了善行點滴就認為我比所有的人強那確實是傲慢如果我自己做了那個善行又聽到班裡的很多人都有這麼多善行生起了對周圍人的恭敬這樣的話這個團隊就會在一種感動和禮敬的過程中講述自己的善行點滴那為什麼自己能做這樣的善行源於善知識的教誨源於佛陀的教誨而且源於同行善友彼此的影響這樣的話,我做的善行歸功於誰就歸功於善知識和同行善友好像自己是越來越小的那麼怎麼可能會產生傲慢呢

這些其實都是在學《廣論》的過程中師父慢慢地幫我們養成的一個習慣也就是一定要得到師父的攝受師父的引領我們這樣在修學的過程中才能少走彎路、多集資糧尤其是用一種振奮樂觀的精神在一切境界中都能夠看到希望看到光明也就是看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一旦有辦法之後我們就設法去改變而不是在經過的事上總結消沉、灰暗、無助因為我們的心是有作用的一旦我們朝向著能夠積聚資糧能夠有所作為能夠運用佛法運用教理來觀察內心的煩惱來對治內心的煩惱我們就不會對痛苦感到無能為力我們是可以對治它的因為痛苦是有原因的把痛苦的原因去掉痛苦的果就不存在了

一旦長久地這樣在師父的教誨中反覆地練習的話我們就會慢慢地養成習慣當苦現起的時候我們就會去觀察苦是什麼?因是什麼我還有什麼可以解決的就不會糊里糊塗地沉在苦受的感覺裡甚至泡了很久,越泡越深非理作意越來越多還不知道出離還給自己痛苦找很多理由讓自己陷入越來越深我們就會覺照生命的這種狀態實際上是苦的而且是越來越苦的這樣方式是不對的我們就會想起師父教我們的理路想起:喔在我們的生命裡有那麼溫馨、親切和藹的善知識他在《廣論》裡處處教我們如何觀照自心如何對付煩惱我們的生命不是孤立無援的我們有佛菩薩善知識的攝受

如果有善知識的攝受那麼在我們遭遇的任何境界中比如說病苦比如說我們的親人得了不治之症還有經歷各種各樣的愛別離等等在遭遇到這些事的時候我們就不至於被這種事情粉碎我們會想著從這種事情的打擊力上快點站起來為什麼因為師父說只要我們不放棄他會陪我們走完最後一程這條路不是孤寂的不是獨行的是有師父陪伴我們的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