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077 依傳承師長,校正修行偏執

好,接下去聽!

而這個雖然說得很圓滿,但是以我們凡夫、普通人去看的話我們不懂,我們不懂的!文字會懂,內容不懂,而且往往由於我們的偏見,我們往往會執著自以為懂了,結果害了,結果害了!所以《楞嚴》上面說的像「執指為月」──欸,有一個善知識指給你看月亮,結果你看不見月亮,拿他那個手指做月亮;就是沒有人深刻地說明的話,內涵我們不知道。所以這個殊勝的教授啊,要經過一些解釋;那個解釋的人,也必須要具足他相應的條件。那麼現在這兩位,能夠把這殊勝的教授造種種的解釋,把裡邊的深刻的、秘密的意趣,來教化我們這個眾生。因為得到了這個佛法的教化,然後呢這個世間才能夠轉染為淨,這個才是真的莊嚴,真的莊嚴!這個莊嚴本來是嚴飾,這樣。譬如我們房子裡面都是髒的,那麼拿好的東西……現在世間都是染污的,他用正法來莊嚴,因為他這樣,所以他「名稱遍揚於三地」。這個三地是指天上、人間或者地上,跟地下,這樣。

還是接著前面講的,說:因為《大般若經》太深、太廣,所以凡夫和普通人去看的話很難懂得,就算文字懂了,內容也是不懂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前一講裡我們學過,就是有習氣呀!說根性,大家都會有自己的偏執,比如說那個宴會上的小孩,很多大人物是看不到的,他就看到他喜歡吃的巧克力。

這種習慣,當我們看到《大般若經》的時候,我們會看到什麼呢?還有比如說把整本的《廣論》給我們的時候,我們看到什麼呢?有的人認為修行就是打坐,打坐就是為了開悟,所以菩提心前面那些教授到禪定、智慧,就只要禪定、智慧,六度前面的可能他都覺得不需要,所以他看《廣論》的時候,就只看到〈奢摩他〉和〈毗缽舍那〉。大家可以想一想:整本《廣論》直接從〈奢摩他〉入,前面都沒有看,因為他只相應靜坐。還有的人就是比較相應〈念死無常〉,所以他對於〈皈依三寶〉啊、業果呀也不是很重視,就專門看〈念死無常〉、看那個過患──六苦、三苦、八苦,就看這些苦。其實很多時候會忽略發菩提心,會忽略七種因果和自他換這樣的修法,甚至會忽略如何能夠正確地走大乘的路,這個都不會注意到,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各自的修行的習慣。還有的人認為:其實我努力地學經典就可以了,我不需要費盡那麼多辛苦去找老師、跟老師學。所以他就會自然地越過〈親近善知識〉教授,比如說《廣論》的前面那些,他不想要看〈親近善知識〉,他想要看到底是怎麼修的。

其實我們觀察自己學習這麼多年之後,也會發現:就算是學了《廣論》,我們還是有各自的習性。比如說一提到修行的時候,大家就會覺得可能去拜佛就是修行,那學《廣論》到底是不是修行呢?坐這兒聞法到底是不是修行呢?很多很多都有我們自己的一個習慣、自己的一個看法。然後師父說:「會執著為自以為懂了,結果害了!」甚至文字懂了,內容也沒懂。師父用了一個「以指見月」,結果是把指頭當成月亮。

在這種狀態下,我們怎麼辦呢?我們就真的非常需要一位善知識──師父說這善知識有條件的──為我們講解全圓的道次第。為什麼呢?因為我們要究竟地離苦得樂,我們不可能片面地去了解一些離苦得樂的法,然後拿那些片面的來修。那會不會有利益呢?會的。但是因為沒有道次第總體的編排,甚至前後次第是混亂的,我們費了很多很多辛苦,而且苦吃得很多,但是不一定像我們想像收穫地那麼好,甚至浪費很多光陰,甚至前面修了會成為後面的麻煩,因為修錯了。大家都知道,一百零五塊和五塊錢那個時間和體力的付出的差別。

所以師父在這一小段,又特別強調了我們對於《大般若經》了解的現狀,因為我們種種偏執,所以非常非常需要大善知識詳盡地為我們講──其實就是傳承。這個講解,他為什麼是有條件的?他就必須依照佛陀的密意那樣去講解,不依照自己的感受或者自己的揣測,他完全是依照佛陀的本懷去解釋的。

如果依照佛陀的密意去解釋的話,那一定是得到佛陀的開許。比如說佛陀會說:「啊,這個人講的就是我的意思!」因為不能說他自己說:「我講的是佛陀的意思!」那大家就認為這是佛陀的意思;一定要有佛陀的授記。所以這位大善知識是被佛陀授記的,說他能夠確切地講明白佛陀的意思,對這一點我們是可以信任的。因為相信佛說的,佛說他能夠講明白佛陀的意思,那麼這一點是可以信賴的。

從這一點上來說,師父還說:這個世間是染汙的,要用正法來莊嚴。因為用正法來莊嚴的緣故,因為能夠廣泛、清晰、深刻地解釋這個傳承的緣故,所以他們的名稱遍揚於天上、人間、地下。

好,接下去聽!

那麼這個是誰呢?就是代表彌勒菩薩一系廣行的無著菩薩,以及文殊大士深觀的龍樹菩薩,這是表示了它的傳承。在這印度是非常重視,其實到了我們中國也是一樣,那個師承非常重視。不要說佛法,世間學問也是如此,世間學問也是如此!很可惜、很遺憾地,我們現在末法啦!這個師承沒有。自己看看書,啊,覺得懂了!實際上差得十萬八千里,差得十萬八千里。

這一段師父又講了師承,師父說:印度非常地重視傳承,到了我們中國也是一樣的,對這個師承非常非常地重視。還說:不要說是佛法,世間的學問也是這樣的,比如說學中醫會講究師承,說是跟哪位、哪位名聞遐邇的老中醫學的;比如說打銀壺,一塊銀子你把它打成一個燒水的壺,這個也是要有師承。據說以前都是給一塊銀錠,那塊銀錠要用錘子把它打成一個銀片,然後再把那個銀片打成一個壺。現在不需要那樣了,就把那個銀錠直接壓成一個銀片就可以了。據說打一個銀壺啊,手工做的,要十萬錘,還有的師傅的傳承是二、三十萬錘喔!就是一個小小的燒水壺喔!可以想見那個十萬錘錘出一個壺,這樣地辛苦喔!也可以想到它的力量,因為每一錘下去都要錘,而且還要有一些錘紋啊,有一些這樣、那樣的要求,還有美觀。甚至有的還是一體成型的,就是它那個倒出水的地方是沒有接痕的,一塊鐵片直接錘出來一個倒水的地方。都要拜師學的,手把手地教,可能要練好多年才能夠敲出一個精美的銀器吧!

像一開始問:什麼樣的壺是好的壺?那可能不漏水的就是好的壺了,因為不用講究它的造型或者款式,可能不需要去設計。但是你一旦跟到大師級的,他可能對你所有的要求都是非常嚴格的,面對他的作品有一種神聖感,他是很敬業的!你就會在跟師傅學的過程中,學到非常敬業、非常慎重,甚至工具怎麼擺都要學,一步一步都要學;甚至一進這個工作坊,你要怎麼做、怎麼做都要學。所以行家一出手,就知道你有還是沒有,你是不是內行、你是不是跟真正的師傅學過。

而且通常就世間學問來說,師傅也不僅僅教你一個手工怎麼去做,他會教導你的志向、教導你的人品,比如說你要打銀壺給別人的話,要教你怎麼樣跟人打交道。所以師父說這個師承啊,世間的學問如是,出世間的都是這樣的,現在也是很重視師承的!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