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海明月0004 質正量圓,次第無誤

好,接下來請大家繼續向下聽。

那麼下面的「次第」呢?任何走這個路,一定有個次第,一定有個次第。比如說,我們爬樓梯,一定是下面一階階上來,沒有一個事情是例外的。不要小看這個喔,不要小看它呀!實際上那個次第是非常重要的。平常我們做任何事情的時候,要注意幾樣東西,平常我們說:質、量;質是講這個東西對不對,量是講這個夠不夠。隨便,譬如我現在說前面一杯水,我要喝水,那麼不僅僅是它水對不對,當然,不但對不對,還髒不髒,這個是就它的質純淨與否。單單這個質夠不夠?不夠,你說一滴水也是,一滴水喝了不能解決你的渴,還要什麼?量。所以質是要正,量是要足。除了這個對不對?還要一樣東西──次第。小事情我們往往不大注意,忽視掉了,實際上呢,次第是非常重要。

平常舉一個非常簡單的比喻,我們燒飯,我們大家曉得要米、要水,然後要火,把幾樣東西要洗。這個我們不能說反正要火、要水,大家混在一塊兒來,這個不按次第不行。你一定把那個米拿來先洗乾淨了,加了水,放下去燒。你不能說反正要水、要火,我先燒完了以後再洗,那個沒有用,那個沒有用。燒焦了,你怎麼可以?就算不燒焦,燒出來,髒的怎麼可以?譬如說燒菜──那是米的話,已經弄乾淨了──燒菜的話,你不能說那個菜田裡拔出來,我燒完了再洗,這個裡邊都是泥巴,然後呢,乃至於有農藥,一吃下去,本來給你營養的,反而把你毒死。所以「次第」,所以現在我們說,我們要想達到這樣的一個目的,應該走這樣的路,這個路過程當中還有必然的這個次第。

大家都有聽清喔?這一段師父是解釋了一下「次第」。次第,顧名思義就是先後的次第。談到次第,一定是先做什麼、再做什麼、再做什麼。那麼這個次第是不是固定的?還是可以相互移動的?然後師父講了前面的例子,比如講了燒飯等等,這個顯然是不能夠移動的,它的次第是絕對要固定的。就是先做什麼、後做什麼事,比如說先洗菜,然後煮菜、吃菜,這個是不能翻過來的。

所以,師父在這裡邊提到了質量,質要正,量要足,然後這個次第絕對不是一件小事情,說大家不要忽略它!提到這一點,我想問大家:請問此處的次第,是對什麼事情的次第呢?是在談這個「道」的次第,對不對?那麼次第,師父用非常簡明的、我們每天生活中會遇到的事情來告訴我們:次第這件事,必須是先走下面的臺階,然後才能夠上上面的臺階。比如這本《廣論》,它用三主要道攝要,先是出離心,然後菩提心,然後空性。比如一個弟子想要尋覓真理的時候,先要尋覓善知識,善知識要有德相,這個弟子要具足弟子相,然後師生相應,才能夠生起道次第最初的上師相應的量,才能得到後面的量。這一切都是有完整清晰的次第,諸佛菩薩在千經萬論裡都在講這樣一個次第。

那麼此時此刻,師父把這個「次第」、「次第」二字送到我們的耳畔,一定要注意到這是關於「無上菩提道」的次第,和平常怎麼燒飯啊……我們平常的那些,是有著深廣意義的不同。舉個簡單例子,如何建立教法呢?它的次第是什麼呢?所以師父就建立了僧團。那麼在建立僧團之前,師父就想要把《菩提道次第廣論》講給很多很多的居士聽。在這個過程中,經歷了很多起起伏伏、天南海北的──捧著這本書,想把這本道次第無上的法寶送給我們。可以想像他老人家經歷了多少艱辛地探索,找到現在這種解釋的方式,我們容易聽,可以把心放進去,然後想要了解《菩提道次第廣論》到底在說什麼。師父的悲心和善巧,讓我們非常輕鬆地去了解什麼叫「次第」。

當然談到「次第」兩個字,現在我們寺院五大論班的法師,學習到了比如說《攝類學》的次第是什麼、《心類學》的次第,還有《釋量論》,乃至《現觀》、《中觀》、《俱舍》等等的次第,尤其是在菩薩道的次第裡,學習到了初地到十地的功德。可是在此處,師父就用煮飯啊、一杯水呀、上樓梯呀這麼簡明的喻,讓我們趣入到對無上菩提的次第的探討和希求。

所以在此很感恩師父,能用這樣非常平白的道理,讓我們知道次第這件事實際上是很大很大的!如果沒有前面的次第,那麼將沒有後面的次第;如果前面的次第沒好好努力的話,腳下的一步沒有,怎麼可能有以後的路呢?那麼此時此刻當下的你我在做什麼呢?我們就是在一起聽聞《菩提道次第廣論》,師父在解釋「次第」這兩個字。而這兩個字對我們生命的無上的意義是什麼呢?就是我們將了解如何徹底地離苦、如何究竟地得樂,它的次第是什麼。就如了解登一個樓梯、煮一個飯的次第一般的簡明的方式趣入,我們將要在我們的心中、在我們的生命中,開始對無上菩提之路的探索,這一定是一件很令人驚喜的事情。所以「次第」二字,終於落到我們的識田裡了!

那麼這個次第,將在我們的生命中揭示出一重比一重的美好、一重比一重的欣喜。這個次第可能是經典裡面師父給我們講的次第,這個次第同時也是我們認識自心之後,在自心中所看到的次第。那麼這個次第一定是步步離苦、步步得樂,它是從眼下的迷惘、眼下的沉悶,慢慢地變清晰,看清腳下踩的是什麼?當下一步是什麼?當下一步的離苦得樂究竟是怎麼走法?所以還是回歸到佛法的實用性,它非常非常地貼緊我們的身心,它是腳踏實地的一條路,不是玄而又玄的空中樓閣,看著很好、說著很好聽可是不實用,不是這樣的!完全不是這樣的!

師父指給我們的,就是這樣非常踏實、有次第可循的,而且非常真實的離苦得樂的一條路。所以非常希望大家能夠好好地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把它好好地努力下去,看一看這個次第到底在我們的生命中重要到什麼程度?尤其是──最初的次第是什麼呢?步步的次第又是什麼呢?如果這所有的次第都關係著我的苦樂,那麼真的是一件很令人新奇的事情。

好,接下來請大家繼續向下聽。

那麼下面叫「廣」,「廣」是詳細地來說明這件事情,來說明這件事情。我這地方再特別說明一下,我完全都是用最通俗的名字來講啊,下面大家也許說,那平常我們這樣,好像聽那個書本上面,也許你有可能兩種反應。大家注意喔!一種呢,大家如果習慣於平常我們教學方式的話,也許覺得這個好像不夠書卷氣。還有一種呢,也許習慣了,聽完了這個,很歡喜的話,就不再歡喜平常我們一般的正規狀態。那麼這兩點,我們都這地方要說明,要改善的。

第一種情況,他習慣了文謅謅的這種語言以後,驟然聽了以後,覺得不大習慣,那這是難免的。但是我們要了解,你今天跑得來聽這個東西,你目的幹什麼?假定說你是學文的、學什麼的,那對,用不著到我們這個地方來。你可以到普通的文學院裡面去,哪一個學校,研究佛教史,研究中國文學,然後研究西藏文學,寫出最好的文字來,根本用不著到這裡來!我們這裡主要的目的是,要了解了講修持,然後照著去修持的話,證得這個覺悟的、圓滿的果。所以真正的重點擺在這裡,你不要忘記掉了!所以在這個場合之下,為了適應我們的條件,這樣,那麼你慢慢地、慢慢地自然心裡面,就不會受以前習慣的影響。

還有一種呢,也許我們在這裡聽得滿歡喜,覺得:哎呀,這個講的道理的的確確聽完了我馬上可以用上,很高興!於是不知不覺又會產生這種心理──在別的地方聽見這種照著次第去講的很多文字,你會排斥它,說:「唉,你看,那些講了個半天沒用!」這種心理也絕不可以!要曉得,它語言文字是絕不可少的,絕不可少的。做任何事情,修學佛法亦復如是,必定要透過這一個東西來說明,次第地深入,我們才能夠懂得。只是我們目前狀態,是因為條件所限,所以不能用得它深的地方去,才這樣的,這個我們要了解,這個是要了解。所以,這兩種情況,我就事先先說明、避免。越到後來,我越是會用比較像學校裡念書這樣,用各式各樣的成語文字來表達,這個首先說明一下。

這兩小段,開始講到「廣」了,就是廣泛地討論這件事、詳細地討論這件事,師父說他盡量用通俗的方式來講。其實我讀過師父的幾篇日記,師父的日記跟《廣論》的講法簡直是完全地天壤之別。師父的日記有點像半古文那樣,非常地簡潔,有的時候八個字表達的意思,可能要想很久。不是用這種好像散文的方式表達、像跟我們聊家常一樣這樣親切地表達出來的。

注意喔!在這裡邊師父點我們這種現行,就是「配不配我們胃口」的意思──你習慣說法師用什麼方式講給你呢?比如很多小孩也是,他之所以不願意聽爸爸媽媽的話,他覺得:「哎!我爸爸態度應該好點。」或者:「我媽媽應該說幾句、對我表達一些她很愛我呀,或者很心疼我這樣的觀點,我才能夠接受訓斥。」總之,我們在學習的時候,會有一些條件、有一些條條框框,覺得教我的人應該是這樣的、應該是那樣的等等這樣的習慣吧!

而且師父在前面還講說:「一開始的時候你可能不習慣,後來你習慣了之後,又對另一種不習慣。」師父說這兩種都要改善。注意喔!接下去的時候,對於喜歡聽文謅謅的,師父就非常地犀利說:「就去文學院聽!」其實我也是比較喜歡文學的。但是師父用這樣的方式講的話,也會同時還有一種優美的旋律。那麼這種優美的旋律,它常常緊扣著我們的心,我們的心中出現什麼樣的一個非理作意,哎!師父馬上就在帶子裡講了。說:「你想要做什麼?你想要聽到優美的文字啊,還是想要聽到什麼呀?那你是去念文學院,還是來聽解決生死道理的?還是來聽佛法的呀?」就是發現目的、宗旨好像偏移了,不知不覺偏移了。哎!師父就輕輕點一下,好像是說:「哎!某人啊,你又在想什麼呀?」

所以,在這裡邊再次地強調:我們這裡主要的目的要了解,了解了要講修持,講了修持之後要照著去修持,證得這個覺悟的、圓滿的果。所以它真正的重點放在哪裡呢?放在我們要了解真理;了解了真理之後,要想法去行持;行持後才慢慢去證得那個結果。

所以真理用什麼方式傳播的?那麼為什麼他會有這樣的選擇方式?他可能是根據廣大的漢地有情能夠應機的一個程度,不要講得太深。因為這樣一本《廣論》最初拿到手裡的時候──在十多年前我碰到,那個時候很多人都會害怕,說:「哇!這一本佛教專著如此地厚、如此地專業,我們能學嗎?」其中廣論班同學還有沒上過學、不認識字,他也在廣論班裡,他就負責聽,連筆記也不會寫。這樣的艱難,都對師父講的法生起這樣的好樂心,所以可以想像傳遞的面是非常非常廣泛的,用這樣的文字。

那麼也聽過很重視文字的我的一些朋友,他們會跟我說:「哎呀!這些例子太多了,好像講得有點散。」當時我們在討論,我說:「『散』是什麼意思啊?是偏離主題的意思嗎?」我們就探討這個問題。當時我說:「師父舉的每一個喻,其實你在你的內心上觀察一下,都可能發現一種現行。不透過這些喻,實際上我們很難把佛法在身心上找到落腳點。」所以師父在這裡邊,就是希望我們不要對這種講的方式起太多的負面作意,這樣的話會影響我們專注在法義上。一旦法義聽不清楚,我們將無法把法義在內心上找到落腳點。這些勸慰非常地親切、非常地關注,就像一個父親勸自己說:「啊!在修這個車的時候,你要注意怎麼樣去拿扳手啊!怎麼樣去上油啊!怎麼樣把車輪倒過來的時候不要砸到你自己的鼻子啊!」等等,所以它是非常親切實用的方法。

在這裡再再地提醒我們說:為什麼來聽這節課呀?主要的目的就是要修行自己呀!修行自己什麼呢?就是要把痛苦的、不悅意的、纏繞身心的那些麻煩,透過聽聞佛法的緣故,能夠慢慢去解除種種繫縛,讓佛法成為生命清涼的一劑美藥,而且我們服著的時候覺得很愉悅、很歡喜。所有的喻、所有的理路,都只是為了指向這一點──也就是讓我們快樂、讓我們能夠清涼、讓我們不要活得那麼糾結。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Google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