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次 | 0144 (2023-08-12 ~ 2023-08-18)
- 標題 | 生起寂止的目的(三)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24-L5 ~ P124-LL2總之,「先應……趣上道軌。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3-L1 ~ P393-L4總應先生……趣上道軌。
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開心嗎?開心的點是什麼呢?首先我們遇到了清淨圓滿的大師的教法,遇到了之後我們又能生起信心,生起信心又能夠隨學教典,隨學了之後又能不間斷繼續學──學完奢摩他之後還要學毗缽舍那。00:50
好!《廣論》393頁第1行,《廣論》校訂本的部分是第124頁第5行。有準備好嗎?請大家和我一起看原文:01:11
總之,「先應發起正奢摩他,次即依彼,或由粗靜為相毘缽舍那,漸進諸道乃至有頂;或由無我實性為相毘缽舍那,往趣解脫或一切智之五道者,是總佛教法印所印。故任何等修瑜伽師,皆不應違越」,是為總顯依奢摩他趣上道軌。01:52
總而言之,「要先生起一種寂止,接著必須依此而透過具有粗靜行相的勝觀,漸次地行進於道,直到有頂;以及透過具有無我真實性行相的這個勝觀,趣向於解脫或者一切遍智的五種道,這個就是總體佛陀聖教的法印所封印,所以任何的瑜伽師都不應該違越。」這就是總體闡述依靠寂止而邁向更高修道階梯的方法。02:43
這個是很權威的見地,一個修行者是不可以超越的。有的善知識形容說:就像一個總體的中線,或者蓋上了國王的御印一樣,它是不能動搖的。因為你動搖了就到了另一個地方,就不會達成自己的願望。03:05
所以生起奢摩他雖然有許多種不同的意義,但最主要的意義是為了什麼?得定的意義到底是為了什麼?是為了生起種種證德?為了自己的身心很舒暢?還是什麼?最主要的是為了引發毗缽舍那的證德,了脫生死!毗缽舍那又有兩種:第一種是內外道、大小乘所共。就是能夠暫時降伏煩惱現行粗靜行相的毗缽舍那。第二種,是只有內道佛弟子才具有的特法,注意!只有內道佛弟子才具有的特法,是什麼?畢竟斷除煩惱種子,就是修習無我真實行相的毗缽舍那。做什麼?了脫生死啊!這才是佛教也是內道的不共法。那不共法是什麼?是空性對吧?就是毗缽舍那。04:20
對於解脫來說,注意!對於解脫來說,具有粗靜行相的毗缽舍那也有幫助,但它不是必不可少的。但是修持空性的毗缽舍那是不是必不可少的?那一定是必不可少!因為如果只獲得第一靜慮前行的奢摩他,即使沒有獲得第一靜慮的根本定──初禪根本定,也可以透過第一靜慮前行的奢摩他修習什麼?修習通達無我的毗缽舍那而獲得什麼?而獲得解脫。05:06
但是如果不了解空性,僅僅透過第一靜慮前行的奢摩他修習粗靜行相的毗缽舍那,能獲得第一靜慮根本定,然後壓伏了什麼?粗分的欲界煩惱。之後再透過第一靜慮根本定的奢摩他修習粗靜行相的毗缽舍那,進而獲得第二靜慮根本定,壓伏粗分第一靜慮煩惱。同樣的方式輾轉、輾轉、輾轉,一直修到非想非非想定,也就是什麼?有頂定。能不能脫離生死?記住!仍然無法脫離生死。05:57
那小乘的修行者在見道位的時候所獲得的果位,注意!小乘的修行者在見道位的時候所獲得的果位,如果是四果中的初果預流果、二果一來果,內心所具有的這個禪定達到什麼樣的境界呢?注意!那只是屬於第一靜慮未到地定的境界而已呀!為什麼那時候他還沒有獲得第一靜慮根本定呢?因為要獲得第一靜慮根本定必須要對欲界的煩惱離欲,壓伏粗分的欲界煩惱,這樣就不會再來欲界了。當得到三果不還果的時候,會不會來欲界了?不會了!不會由於業惑的力量再來欲界了,所以稱為什麼?所以稱為「不還」。06:58
獲得預流果和一來果,因為還沒有得到第一靜慮根本定,所以還沒有完全斷除欲界煩惱。那麼預流的聖者,因為還有欲界煩惱,所以他在哪兒繼續修行?還會在欲界中繼續修行。一來的聖者,因為已經對大部分的欲界煩惱,怎麼樣了?離欲了。只需要再投生欲界一次,就能夠對欲界煩惱徹底離欲,所以叫作「一來」。07:40
從小乘的角度來說,能透過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奢摩他來獲得見道果位,所以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奢摩他,也就是最初獲得的奢摩他,用這個奢摩他去證悟空性的力量,能讓我們獲得聖者的果位。有沒有很神奇?有沒有很開心?說:「修定很難修、很難修!」你只要修到未到地定就已經很厲害,就可以獲得聖者果位了!有沒有聽清?08:28
那麼頓行阿羅漢,注意!頓行阿羅漢只會依靠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奢摩他,修習通達無我的毗缽舍那來對治煩惱。就是把三界所攝的修道所斷煩惱分為幾次斷除?分為九次。08:55
上上根的阿羅漢,他不願意花費這麼多的時間,因為他覺得太麻煩了!他沒有先透過粗靜行相的這個毗缽舍那壓伏粗分煩惱,然後再徹底斷除煩惱根本,他不是這樣走的。那他怎麼走的?一定是從一開始路就不一樣吧!他是從一開始就直接從煩惱的根本下手。那怎麼下手呢?就透過修持無我、四諦十六行相等等,然後把三界九地的八十一品修斷煩惱分為九次就斷完了。怎麼斷?他在壓伏欲界的時候,色界、無色界的第一品煩惱就這樣順著全斷一遍。不需要像其他小乘行者那樣,按著次第,先壓伏欲界煩惱,壓完了之後,再壓伏第一靜慮的煩惱,然後再壓伏什麼?第二靜慮的煩惱,這樣依次輾轉。10:15
那麼把三界九品的煩惱分為九次而斷除,是怎麼個斷除法呢?就是把欲界上上品──注意喔──欲界上上品、第一靜慮上上品、第二靜慮上上品,一直到什麼?有頂上上品,三界九地的上上品煩惱一起連根斷除,它是縱向,對不對?從欲界,然後到第一靜慮、第二靜慮,一直到有頂的上上品,全部一起連根斷除!然後再把欲界、色界、無色界的三界九地的上中品煩惱一併斷除;再同時斷除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九地的什麼?上下品的煩惱,如此地輾轉、依次同時斷除中上、中中、中下,以及三界的下上、下中、下下品煩惱。11:17
所以依靠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奢摩他,也能夠讓我們獲得阿羅漢的果位。這個最初獲得的奢摩他,就像一把鋒利的斧頭一樣,非常地好用。但是要運用好這把斧頭,必須要證得無我的智慧,如果沒有無我的智慧的話,就像一個力量很微弱的人,他舉了一把利斧,可是能為自己做什麼呢?他傷害不了煩惱的根本。有沒有聽清?用這樣的奢摩他的力量,完全可以傷害煩惱的根本!12:04
那我們就想想:哎!那我獲得奢摩他這樣的未到地定會很難嗎?前面講了那麼多,其實一點點地學下來,有那麼困難嗎?也沒有那麼困難。但是這樣的止力或者說未到地定,它卻可以傷害煩惱的根本──究竟是因為什麼?證得無我的毗缽舍那,對吧!所以要期待學習毗缽舍那,非常值得期待!謝謝!12:44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完整改譯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93 | 1 | 總應先生 | 總之,「先應發起 | 據藏文改譯。 |
393 | 2 | 行相 | 為相 | 據藏文改譯。 |
393 | 2 | 真實行相 | 實性為相 | 據藏文改譯。 |
393 | 3 | 漸行五道而趣解脫或一切智,是佛教中總印所印。故隨修何種瑜伽 | 往趣解脫或一切智之五道者,是總佛教法印所印。故任何等修瑜伽師 | 據藏文改譯。 |
393 | 4 | 是謂 | 是為 | 據藏文改譯。 |
師長開示手抄稿等同經書及佛像畫卷,請以恭敬心謹慎面對,不可跨越、隨意放置,且應置於相對高、乾淨的地方。紙張若需回收,請先念「尊辦一切眾生利 賜予相順諸悉地 今雖返回佛境地 祈願再次降來臨」偈頌一遍隨文作觀,再誦金剛力咒「嗡班雜北卡馬阿雜馬吽」七遍,再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