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次 | 0140 (2023-07-15 ~ 2023-07-21)
- 標題 | 今生以世間道前行的四種補特伽羅(二)
- 《廣論・奢摩他》校訂本段落 | P120-LL2 ~ P121-L3又菩薩成……自許如是。
- 《廣論》福智第三版段落 | P391-L3 ~ P391-L6又菩薩成……自許如是。
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開心吧?要注意大乘動機的策發,是為利有情願成佛來學習的。好!我們就快點開始,把《廣論》翻開391頁第3行,有沒有發現已經又往後沿了?我的意思是說:快學完了,第一輪!《廣論》391頁第3行,校訂本是120頁倒數第2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00:53
又菩薩成佛,雖一生所繫,亦於來世最後有時,加行道起共四種道生於相續;於一生所繫時,聖道不起,故名「現法唯以世間道行」,非未通達真無我義。01:18
這裡邊講到了「一生所繫」的菩薩,也就是距離成佛還間隔一生的菩薩,他是在下一生最後有的時候,才會在相續中生起從加行道起的後四種道,也就是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四種道是在最後有的那一生才會生起來,在一生所繫的時候不會生起聖道。意思就是要在成佛的那一生,才會生起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在成佛的前一生還不會生起聖道,所以才名為「在那一生以世間道前行」,並不是說沒有證達無我的內涵。這是比較特別的一點。02:10
那麼你們會不會想要了解什麼是「最後有」?就是指必定獲得涅槃的那一生,包含大乘的最後有以及小乘的最後有。大乘的最後有,就是必定會成佛的那一生,菩薩一旦到了大乘的最後有,就代表這位菩薩這一生就會成佛;小乘的最後有,就是必定獲得小乘阿羅漢果的那一生,小乘行者一旦到了小乘的最後有,就代表這位行者這一生就會獲得什麼?阿羅漢果。由於是最後一次受生三有,所以稱為「最後有」。03:01
好!我們再學一段,看文:03:07
此順小乘教成佛道理,如《俱舍論》云:「佛麟喻菩提,定際依一遍,前順解脫分。」非無著菩薩自許如是。03:23
這一段可能就是要好好解釋一下。說:這種安立的方式,是出自於哪兒?《俱舍》。於《俱舍論》中說:「佛麟喻菩提,定際依一遍,前順解脫分。」這是相順小乘教典中的成佛方式,並不是聖者無著論師自己的承許。那麼《俱舍論》的這個偈頌的內涵到底是什麼呢?我們先大略地解釋一下,然後再針對其中的名詞解釋。03:59
說:導師佛陀與麟喻獨覺直至各自的菩提之間,心所依是以「第四靜慮邊際定」作為所依,從加行道一座以上,都是在一座上完成行進所有的四種道;在此之前則是行進順解脫分,就是資糧道。04:30
這裡邊的「麟喻」──麒麟的「麟」──就是指麟喻獨覺。麟喻獨覺是一種獨覺,那有什麼特色呢?麟喻獨覺他本性煩惱輕微,不喜歡嘈雜,喜歡獨處,但是悲心微弱,無法廣行利他,所以在最後有的時候他就自己證悟真理,自己覺悟了。在資糧道的階段,經過一百大劫積聚資糧,在最後有的時候,就獲得加行道、見道、修道、獨覺無學道而成就獨覺菩提。就像麒麟只有一隻角,或者就像麒麟喜歡獨處,這種獨覺也喜歡獨處,不喜歡與他人共住,所以稱為「麟喻」,就是麟喻獨覺。05:26
導師佛陀與麟喻獨覺在成就各自的菩提之間,也就是佛陀成就了無上菩提,以及獨覺所成的獨覺阿羅漢果──獨覺菩提之間,心所依是以第四靜慮邊際定,我再說一遍,第四靜慮邊際定作為所依。第四靜慮邊際定是什麼呢?它就是一種第四靜慮定。《俱舍論》認為:修行者順著次第,比如從欲界心進入第一靜慮心,乃至第二靜慮、第三靜慮……,乃至有頂心;之後再逆著,就是從有頂心再進入無所有處心,乃至回來了,什麼?欲界心。之後再次從欲界心進入第一靜慮心,乃至第四靜慮心,這是「為一切地遍所隨順」。06:34
如此地修持,就是從下品進而等至於中品與上品,在三品增長的最後,就進入到了第四靜慮,這樣的第四靜慮就是這裡邊所說的「邊際」。在藏文裡邊,「邊」(རབ)就有極致的意思,「際」(མཐའ)就有增長的意思。由於這樣的第四靜慮是增長的極致,所以稱為「邊際」。07:05
「加行道一座者」,就是指在一座當中,會生起從加行道到見道之間的證德。導師佛陀與麟喻獨覺從加行道一座者開始,都是在一座上生起了什麼?在一座上生起了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四種道。那麼在此之前則是生起順解脫分,順解脫分是什麼呢?就是資糧道。為什麼資糧道是順解脫分呢?斷除煩惱障的滅諦是解脫,見道的時候所獲得的斷除遍計煩惱障的滅諦就是解脫的一分,所以稱為「解脫分」;資糧道隨順獲得見道時的滅諦,所以稱資糧道為「順解脫分」。08:08
總結一下,導師佛陀與麟喻獨覺先生起資糧道──就是什麼?順解脫分。之後從加行道一座者開始,在一座上生起加行道、見道、修道、無學道這四種道;而且這四種道都是以第四靜慮邊際定作為心所依,最終獲得了菩提的果位。08:38
大師特別說這種安立的方式,是與《俱舍論》相符順的小乘教典中的成佛方式,並不是聖者無著論師自己的承許。意思是什麼?意思就是大乘宗義不是這樣承許的。大師特別說──在前面的那一段文裡提到──菩薩在最後有成佛的方式,是以小乘的教典來解釋的。09:03
那想一想,比如彌勒菩薩現在正在哪裡?兜率天,對吧!他就當來下生,這一尊菩薩就要成就佛果位,他是不是還要再投生一次啊?只需再投生一次就會成佛的菩薩,就稱之為一生所繫的菩薩,或者說是一生補處的菩薩。菩薩在最後有的時候,就不是一生所繫、一生補處了,對吧!而是什麼?最後有。在一生所繫的時候,有沒有生起聖道?還沒有生起聖道。這是從小乘教典的角度解釋的。大乘的教典不是這樣承許的,大乘教典會承許一生所繫的菩薩一定是幾地的?是十地菩薩。不可能在一生所繫的時候還沒有登地,對不對?還沒有,那很奇怪!所以在此處大師為我們做了簡別,就是別別觀察,告訴我們應該怎麼樣看懂教典,或者怎麼去理解這件事情。10:17
關於未來彌勒菩薩降世的情況,在《師師相承傳》裡有這樣解釋: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住世五千年,到最後的時期中,一切眾生愚癡,隨著煩惱而轉,彼此互相殘害,完全造作惡業。因此福報越來越少、越來越少,人壽也慢慢減,縮短到二十歲,到最後人壽只有十歲。那個時候就各種可怕的事情都會出現,比如說饑饉劫、瘟疫劫、刀兵劫都漸次地出現了。一切眾生將彼此互相鬥爭,如同身處地獄一般,受到種種的殘害和痛苦。11:03
但是,似乎是越來越黑暗的時刻,光明也會出現,所以那時候至尊彌勒怙主就出現於世了!他身長就一肘那麼高,披著法衣,具足威儀,全身放著光,顯現光明。那時候的眾生一見到至尊彌勒的威儀,歎為稀有,就生起了敬仰。都問他說:「哇!您的色身如此美妙,是怎麼樣才能夠得到這樣的色身呢?」當時化身的彌勒菩薩就回答說:「我是透過修忍辱而得來的。你們也應該斷離鬥爭,修習忍辱吧!能這樣做的話,就能夠得到跟我一樣的妙相。」11:56
由於至尊彌勒的發心加持力,使那些眾生都開始修習忍辱了,不會那麼暴力,一點小事就刀兵相向、瞋心那麼大。開始修忍辱了之後,因此福報就漸漸增長了,增長、增長,人壽也漸漸增長到二十歲、三十歲等等、等等,開始不斷地向上增長,安樂、幸福也漸漸地增長。到了人壽八萬歲的時候──已經增長到一個人可以活八萬歲,那個時候彌勒菩薩再會降世,就示現成佛了。人壽八萬歲的時候,那個時候可能我們不會說:「啊!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那時候我們應該用什麼詞呢?因為一生活八萬歲,真的是長壽啊!12:56
在釋迦佛的教法中出家,但還沒有證得聖果的那種行者,除了發心趣向大乘的菩薩以外,都會在彌勒佛的教法中獲得解脫的果位。有在聽吧?這個一生補處的菩薩非常地美好!所以大家要好好地聽聞教典,努力地修行,不要因為這個世界上的苦難而絕望。無論是到了何種境況,你看人壽已經都剩那麼短的時候,菩薩都會來幫我們。佛菩薩承許有情界未空,他都永遠、永遠會幫忙眾生、幫忙我們。只要我們這個心一直趣向這樣的皈依,佛菩薩怎麼會捨棄我們呢?而我們又怎麼會捨棄佛菩薩呢?生命怎麼會沒有希望呢?所以大家要好好地努力,透過種善因,比如說透過忍辱、透過布施等等,持淨戒,認真地修行還是可以改變生命的。謝謝!14:23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完整改譯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91 | 3 | 補處 | 所繫 | 據藏文改譯。 |
391 | 4 | 亦必來世於最後有 | 亦於來世最後有時 | 據藏文改譯。 |
391 | 4 | 從加行道四道俱生 | 加行道起共四種道生於相續 | 據藏文改譯。 |
391 | 4 | 補處 | 所繫 | 據藏文改譯。 |
391 | 4 | 於現法唯往世間道 | 名「現法唯以世間道行」 | 據藏文改譯。 |
391 | 5 | 如 | 此順小乘教成佛道理,如 | 據藏文改譯。 |
391 | 5 | 依邊定一坐 | 定際依一遍 | 據藏文改譯。 |
391 | 5 | 此順小乘教成佛道理,非無著 | 非無著 | 據藏文改譯。 |
師長開示手抄稿等同經書及佛像畫卷,請以恭敬心謹慎面對,不可跨越、隨意放置,且應置於相對高、乾淨的地方。紙張若需回收,請先念「尊辦一切眾生利 賜予相順諸悉地 今雖返回佛境地 祈願再次降來臨」偈頌一遍隨文作觀,再誦金剛力咒「嗡班雜北卡馬阿雜馬吽」七遍,再行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