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們要一起簡要地複習之前所學的段落,我們是從「正決擇真實義」開始複習,在《廣論》的409頁倒數第2行。「正決擇真實義」這個科判從哪裡分出來的?你們要看一下書(406頁第2行)。「決擇空性正見之法」,分幾科?分兩科,是「悟入真實性之次第」,還有「正決擇真實義」。正決擇真實義又分為三科:第一、辨識正理的所破;第二、要以應成和自續何者來破除所破;第三是什麼?藉由它的作用而在相續中生起正見的方法。第一個科判又分為三科:一、必須善為辨識所破的原因,就是為什麼一定要去辨識什麼是所破,原因是什麼;第二、破斥不辨識所破便破除的他宗,從另一個角度再成立;第三、自宗辨識所破的道理,就是我們辨識所破怎麼辨的、為什麼,這就是第三科。
現在我們就進行第一科,你們有沒有跟上?
譬如要確定沒有這個補特伽羅,必須要知道所沒有的這個補特伽羅;同樣地,要定解所謂的「無我」與「無自性」的內涵,也必須善加辨識所沒有的「我」與「自性」到底是什麼。因為如果沒有完善地現起所破的總相──注意!這裡邊有一個「所破的總相」,還有一個「完善地現起」所破的總相──如果沒有完善地現起所破的總相,就不會無顛倒地定解破除所破的緣故。就是說所破沒有現起來,那你有可能就會搞錯,對不對?這是因為什麼呢?是因為《入行論》中說:「不觸及假立之事」,假立之事就是指什麼?所破。「觸及」,請問那個所破我們用什麼去觸及它?是用手去碰它嗎?還是用舌頭去嚐它?一定是什麼?用意識,用我們的認知去認識它,對不對?所以不觸及就是不認識,「不觸及假立之事」就是指不認識所破,如果不認識空性的所破的話,「就無法執取破除所破的空性」。
關於這一點,雖然所破有無邊的不同差別,但是如果從──注意喔──匯總所破的根本,就是把這些所有都匯起來,然後挑出一個根本,或者說找到根本的所破加以破除的話,就會破除一切所破。這樣是不是很簡單又很省力?把根本破掉就破除一切所破。而這一點如果不從所破關鍵的最終極微細處來破除,就是有所保留的話,那有些該破的所破它沒有被破除,注意喔!你們猜猜會墮入哪一邊啊?就會墮入有邊,對事物產生耽著,所以沒法從三有中解脫。
還有另一端,如果破太過而沒有掌握住這個所破的界限,就是它沒有分寸,破太多了,就是刀砍下去的時候砍太多了,這樣你開始破除的話,會破到什麼呀?就會破壞因果緣起的次第──這破壞就完了嗎?它會有果報啊──墜入斷邊。如果自己的見解是斷邊,破壞了因果的話,就會成為斷見,那斷見會帶我們去哪兒呢?就會被斷見帶往惡趣。誰受苦啊?誰生斷見誰受苦啊!所以大師悲憫叮嚀我們說:善加辨識所破非常重要!因為如果你沒有能夠辨別所破的話,一定會產生或常、或斷;那常見就是在生死輪迴裡根本出不去,斷見不但出不去,還會墮落三惡趣。如果不明了所破,會有這兩大過患,所以有悲心的佛菩薩怎麼可能不幫我們把這個抉擇清楚呢?一定會辨識所破。有在聽吧?不要走神,要在聽!
接著我們就進入第二個科判了。第二個科判是「破斥不辨識所破便破除的他宗」,就有一類人他不去識別什麼是所破,然後就開始破。這個分兩科:一科是什麼呢?第一個就是破除辨識所破的範圍太大;第二、破除辨識所破的範圍太小。第一科分為二科:第一個是陳述他宗的觀點;第二、說明他宗的觀點不合理。眉目清晰吧?先把你的觀點說了,再把我對你這個觀點的看法說,就是不合理。
第一科:陳述他宗的觀點,對吧?在大師著作《廣論》的那個年代喔!那個年代,中觀有沒有啊?已經有了。但是大多數自許為宣說中觀義理的人說什麼呢?他們說:抉擇生等是否在真實性中成立的正理,會破除從色到一切相智之間的一切法。那為什麼會破除一切法呢?因為無論是承許了什麼,如果經過正理觀察,都沒有微塵許的任何事物能經得起觀察的緣故;又因為破除了一切「有、無、有無皆是、有無皆非」,幾個了?四句,就是沒有不包含在這四句的法,就等於破除了一切法。他認為是這個原因。
另外,觀見真實性的聖者等引智見到生滅與繫縛、解脫等完全不存在。注意喔!他是觀見真實性的聖者,在什麼?在等引智見到這個現象。由於現證空性的聖者智慧是清淨無誤的智慧,必須是如同這種智慧所證達的那般成立──因為他是聖者了,就見到這個。然後成立什麼?現證空性的聖者的智慧又見到了生滅等不存在,所以生滅等就是不存在了。
如果承許生滅等這些法,能否經得起觀察實性的正理所觀察呢?如果經得起正理觀察的話,就有經得起正理觀察的實事,那就會成為諦實的實事。如果經不起正理觀察的話,就等於什麼啊?就被正理所遮破了,因為一觀察就露餡了,不是這麼回事嘛!所以就被正理所遮破。被正理所遮破的這個事物──已經破除了這個事物它還存在,那能合理嗎?說豈能合理呢?不合理!意思就是被正理破除的事物不可能存在,所以生滅等就不存在。聽起來就是這樣的一個理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