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57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七卷.B面

關於那個引證《華嚴》部分哪,現在這個地方,我先用《華嚴經》上面的這一個內容來說明一下,來說明一下。這個《華嚴經》,它純粹是所謂為大乘行者而說的,這是我們通常都這麼說,我們也了解。現在我們看那個經文,我們引最後〈入法界品〉。《華嚴》通常分為四大部分,所謂信、解、行、證,前面呢說明這個道理啟發他的信心,然後呢了解它的那個內容,以及怎麼樣的修持等等,由於這樣的話呢,照著它去行持,最後呢感果,所謂這個證果部分。那麼這個證果部分的那個內容,就是在〈入法界品〉當中。

這個我大概地也這麼說一下,這個佛說這一個法是在哪裡呢?是在舍衛國,也是給孤獨園,給孤獨園所謂大莊嚴重閣。在《八十華嚴》是唐譯,《華嚴》傳到中國來一共三個,所謂晉譯跟唐譯。晉譯就是《六十華嚴》;唐譯有兩部分:一部分呢是實叉難陀所譯的《八十華嚴》,到後來這個又唐朝又有一個所譯的所謂《四十華嚴》,實際上《四十華嚴》就是唐譯的後面,最後那〈入法界品〉的詳細一點,詳細一點。那麼這個最後的〈入法界品〉,最主要的剛才說的那個,現在我們來引證一下。

那個〈入法界品〉當中說:佛陀在舍衛國的給孤獨園那個大莊嚴重閣之上,有許多大菩薩,那個大菩薩有五百個諸大菩薩,以普賢、文殊菩薩為上首,其他的還有很多菩薩,那麼然後呢還有所謂五百個聲聞弟子眾。這個五百個聲聞弟子眾都是什麼?都是已經證得了這個涅槃的,而且都是不是普通的這種大阿羅漢。這個文字上面說:「五百聲聞眾俱,悉覺真諦,皆證實際,深入法性,永出有海,依佛功德,離結使縛,住無礙處,其心寂靜,猶如虛空,於諸佛所,永斷疑惑,於佛智海,深信趣入。」這段文在這個唐譯《八十華嚴第六十卷‧入法界品》一開頭的時候。那麼除了這個聲聞以外呢,還有無量的世間主,無量的世間主,換句話說,包括了所有的,這樣。

那麼那個時候呢,所有的那些人大家都這麼想啦!說這個如來的境界是──哎呀,高妙、深廣極了,在世間任何人是沒有辦法所了解的。只有一種情況,說佛的、諸佛的加持威神的力量,還要加上什麼?加上自己的善根力量,還要善知識攝持的力量,很多這種力量啊,才能夠跟佛相應。所以這個時候只有唯一的祈求我們世尊,說希望世尊能夠隨順我們哪,能夠顯示出如來的境界。

那麼那個時候,說這個佛啊是了解大家的心念,所以他就顯示他的神力,他那個時候特別的說叫「師子頻申三昧」。關於這個方面我們不在這兒說《華嚴經》,我就不詳細說明它了。然後呢這個地方的又顯露出來,開展出來這個佛的不可思議的智慧神通,啊!那是不得了!就在那個小小的,平常我們說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哪,把十方法界一切諸佛的整個的境界,全在這個裡邊開展出來,開展出來。這個境界之妙,單單它描述這一部分,就是用了好幾張紙,用了好幾張紙。

那麼可是這個時候妙咧,有一件事情有意思得很!那個諸大菩薩,乃至於很多世間主、天龍八部等等同樣都感覺到,都看到、都聽到,啊!感覺到不可思議的威神。但是那些聲聞弟子,不要說普通的那一些有學的聲聞弟子,最了不起的上首大聲聞,像舍利弗、大目犍連、摩訶迦葉、離婆多、須菩提,他上面舉了一大堆。其實這一些五百個聲聞,雖然同樣在那個地方啊,卻不看見,根本不看見。佛到底在那兒做什麼啊?所以如來的一切的境界,如來的神變,一切的威神,以及那些菩薩的境界,他同樣地也不看見,根本不看見!

那麼為什麼呢?為什麼呢?他說明這個理由了,說明這個理由了,這個理由還是在《華嚴》這個六十卷上面。那為什麼呀?因為善根不同。說他本來啊開始修行的時候,就沒有修習佛道,沒有修見佛自在的這種善根,他也並沒有像普通一切菩薩、佛陀發菩提心、修菩薩行。在生死流轉當中,他並沒有發那個心廣集福智資糧,而是急急地求得自己解決。所以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他沒辦法了解,所以沒辦法了解。而菩薩之所以菩薩,他行的,他那個特別的叫作菩薩道,是不共──不與二乘所共的。這就是《廣論》上面所謂的前面是共道,他聲聞只走那個共道,解決了,那個菩薩的上士的不共道,他並沒走。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他見不到,儘管同樣地坐在這個地方,沒辦法見到。

在這個上頭他說明了,不但說明,然後呢他又舉很多比喻。這個比喻當中啊,第一個他譬如說啦,他說在那個恆河邊上面,有無量不曉得多多少少、無量無邊的餓鬼,唉呀,那個餓鬼是苦不堪言,長劫以來乃至不聞江水之名。妙咧!那些餓鬼在哪裡啊?在恆河邊上。恆河是印度一條最大的大河,在河邊上居然水都看不見,為什麼?因為他的深厚的業障,他的業力所感。他雖然看見河,跑得去,不是乾掉了,乃至於看見這個地方都變成功火啊或者什麼等等的。現在呢,他說這個聲聞一樣,儘管在那個諸佛的大海當中啊,他就看不見佛的這個甘露的法水。他舉了很多很多比喻說明,說這個。那麼菩薩呢,這個菩薩以及世間之主,那個世間之主不是普通喔,就是──哪!就是正在行菩薩行,在生死流轉當中的,他以往就已積集那些福智資糧,當然這個重要的就是發了菩提心,所以在生死當中積聚這個,所以他才能夠看得見。因為這樣的關係,儘管今天佛在那個地方現種種的神力啊,他就是看不見,那麼這是第一個。

以後呢?由於這樣的情況以後,他一步一步地下面,我就這個簡單的情況先說一下。下面文殊師利菩薩就在這個逝多林當中就離開,離開了以後呢,到另外一個地方去。另外一個地方去啊,那先還有舍利弗尊者跟著一起去,那麼到哪裡呢?到福城。福城東邊有一個叫大塔廟,那個大塔廟就是以前這個佛陀,很多諸佛在那個地方行菩薩道的那個地方,就跟大眾「敷演」,換句話說弘揚這個大乘法門。那麼那個時候啊,那個福城裡邊──這個福城是一個地方,這個城也叫「福」,福德的福──就有很多那個大長者,說五百個長者、五百個優婆塞、優婆夷以及童男、童女等等,來了。那麼這個時候啊,這些人都是久種善根的人,來聽文殊師利菩薩教化他們這個圓滿的教法、圓滿的教授。

那麼在這個裡頭,就特別是說善財童子,特別把那個善財童子,前面當然也是說其他的那個優婆塞啊、優婆夷啊,特別說這個善財童子,以前往生已經種了很深厚的善根,也發了這個菩提心,那麼現在又跑到這個地方來,跑到這個地方來。所以這個文殊師利菩薩,就看見了他以後就非常歡喜,那麼而讚歎他、讚歎他。那麼那個善財童子呢,也看見了文殊師利菩薩以後的話,一心恭敬地跟他學習,跟他學習。那麼這段公案呢,就是在這個《華嚴經》當中第六十二卷當中,在《華嚴經》是《八十華嚴》的六十二卷當中。

經過了文殊師利菩薩這樣地教化、詳細地說明,然後呢他那個聽法、求法以後,最後那個時候啊,這個文殊師利菩薩就給這個善財童子說:「啊,好極啦!你是發了這個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就是無上大菩提心──還更進一步要親近善知識,去問菩薩怎麼修、怎麼做,所謂問菩薩的行,修菩薩道。現在我告訴你呀!」那麼下面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指導善財童子的一段話,這段話我現在這個地方唸一下啊,在《華嚴經》六十二卷,《八十華嚴》的,就是唐譯的,這個〈入法界品〉六十二卷當中。說:「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如象王迴觀善財童子,作如是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復欲親近諸善知識,問菩薩行,修菩薩道。善男子!(那個「善男子」,就是文殊師利菩薩提醒教示善財童子的話,說)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是具一切智最初因緣。是故於此勿生疲厭。

這第一句話,這個要解釋一下。說:「善男子啊!你要曉得,親近善知識、供養善知識,而且不是一個喔──諸善知識,你要去親近他,第一個要親近他、要供養他,要曉得這個不是一個喔!很多善知識。這個是什麼?具足圓滿一切智,一切智是佛智,換句話說你要想求佛道,那麼第一件事情重要的什麼?親近供養諸善知識。所以你對這件事情──親近供養善知識啊,不可以疲厭,不可以疲厭,再麻煩、再難你要努力去做。」

那麼下面呢,是善財童子說:「唯願聖者廣為我說,菩薩應云何學菩薩行,應云何修菩薩行,」等等、等等一大串,一大串。那麼善財童子說了:「哎呀,請求您老人家,您聖者啊,詳細地廣說喔,詳細地告訴我,那麼修學菩薩的行者,應該怎麼樣去學,應該怎麼樣去行……」乃至於下面,啊!怎麼樣地深入深入等等,種種的說明。下面呢,他們這個是問答,這個問答裡邊是包含非常重要,所以關於這一點,我大概地介紹出來。

前面還有一個偈頌,這個偈頌完了以後,下面文殊師利菩薩又說了:「爾時文殊師利菩薩說此頌已,告善財童子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已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求菩薩行。善男子!若有眾生能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是事為難。」這個事情很難、很難喔!「能發心已,求菩薩行,倍更為難。」發心已經不容易了,你發了心以後,還要求菩薩行,那是加倍地困難哦!

下面文殊師利菩薩繼續指導,對善財童子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這是第一句話,這個就是整個的總綱,他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地方又提。說:「你假定想、要想成就這個佛的無上智慧,達到佛的究竟圓滿的果位的話,」下面說:「應該決定,」這個都是很肯定的,沒有什麼模稜兩可的,要求什麼?「求真善知識」。這個地方啊,善知識還要「真善知識」。

談到這裡我們就可以回想一下,《廣論》一開頭的時候,特別說明的什麼?嗯,沒錯!這個善知識非常重要。不但一開頭,而且到最後他又說明,說你把前面那個基礎統統建立好了以後,然後你決定要走這個路,那時候金剛乘;那個時候真正要去走的話,那個善知識尤其重要,比前面還要重要。這兩個都是以善知識帶頭的哦!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呢先提醒一下,回頭我們比較一下,那個內容說明一下,我們就了解了。

繼續看那個《華嚴經》的經文,《華嚴經》的經文,仍舊是唐譯《八十華嚴.入法界品》第六十二卷接下去。前面已經說,總綱說出來了,說「善男子!若欲成就一切智智,應決定求真善知識。」下面,「善男子,求善知識勿生疲懈」,這個第一個。「見善知識勿生厭足」,這是第二個。「於善知識所有教誨,皆應隨順」,這是第三點。「於善知識善巧方便,勿見過失」,第四點。說了這個四點,下面就告訴他了:善男子啊,下面「於此南方有一國土名為勝樂」,那個時候那個地方有個山叫妙峰,那個山上有一個叫比丘叫德雲比丘,你呀到那個地方去請教他去。那麼這個是第一位,善財童子所謂五十三參所參的大善知識的第一位。

下面我們先暫時停在那裡,去看看,那個地方文殊菩薩開始指導善財童子,告訴他說:「你要想求一切智智,決定要求真善知識!」這是一個總綱。下面呢告訴他:「求善知識,求善知識不是容易的事情哦!非常麻煩哦!要種種的方式去找啊,這個時候不要疲厭!」這是還沒有見到的時候。那麼見到了善知識以後,跟他學啊,然後呢「勿生厭足」,千萬不可以覺得厭煩。不要說:哎呀,學學不對啦!乃至於不要得到感到滿足。

這個在前面我們已經說過很多次了。我們現在真正一般說起來,說起來真可憐哪!也可以說這是末法,究實說來的啊,就是我們善根實在不夠啊!不要說叫我們去真就千辛萬苦地去找善知識,而現在善知識送上門來,我們還不一定願意,這個慢心是特別地強啊!這樣。然後呢,對於接近善知識這件事情的話,說真正能夠勿生厭足的是很少。就是叫我們親近善知識,隨便做一點,哎呀,覺得麻煩得要命;聽懂了一點覺得夠了、夠了!既厭惡啊又容易得少為足。所以平常我們在修學佛法當中,前面那些障礙就算衝過了,最後有一關很難突破的,叫作得少為足。

關於這一點,這個《瑜伽師地論》上面,是彌勒菩薩與無著菩薩特別告訴我們哪,說我們修學佛法有幾個障礙,說五重障礙。前面這個幾重啊,都是對世間放不下;最後一個,我們能夠把世間放下了,真正去修學佛法的時候,那時候有一個什麼啊?得少為足。碰到一點點,覺得:啊,夠了、夠了!以我們現在來說的話,就是我們如果學戒的人,哎呀,覺得這個就是這樣了,好囉、好囉!聽到了一點點就好囉、好囉!乃至於很多人說:「哎呀,只要求一經一論哪!」就是這樣狀態,實際上這個不行,實際上這個不行,下面經文還會有詳細的說明。那麼,所以這個是說對善知識不可以生厭足哦!

然後呢,接近善知識的目的是幹什麼?要向他求學,要從他那個地方得到這個圓滿的教法。所以對這個圓滿的教法我們該怎麼辦呢?他說:「於善知識所有的教誨,皆應隨順。」你都應該隨著善知識的教誡,順從著這個教誡,認真地從了解而去行持,這樣地一步一步上升,這才是達到一切智智,求佛果的必須要的條件。而末了再補充一句,他說:「要曉得這個善知識接引我們,是根據我們特殊不同的根性,把我們引導上去;反過來呢,要淨除我們個別的障礙。所以幫助我們解除,他有種種的善巧方便,那個善巧方便可不是我們了解的。在我們看起來,說不定以為它是問題,那個時候啊,你千千萬萬不要覺得這是個過失,不要執這是個過失。」這個回頭我們再會詳細地講。所以總結起來,告訴我們這樣的,他有個原因。那麼然後善財童子啊,聽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教誡,去就找那個大善知識,一個、一個,經過百城煙水,唉!那不曉得多少辛苦。

這個地方注意啊!有一點事情哦,他不是說善財童子一開始就是這個哦!善財童子是在這個福城東大塔廟處,剛開始聽文殊師利菩薩的時候已經介紹出來。說這個善財童子啊,是往昔已經多生多劫積了很多的無量無邊的善根,他這個福智的資糧啊,已經有了相當的積聚,障礙是已經是完全淨除。那麼以我們所學的《菩提道次第廣論》來說,他的道前基礎、下士、中士、上士乃至於,都已經圓滿具足,都已經圓滿具足。這個不但是下面的,說共下的、共中的,乃至於共上士。我們在共上士說的是什麼啊?第一個,說入大乘之門先發菩提心,發菩提心還要先發菩提願心,然後呢願心有了一點的樣子了,馬上要發行心。所謂行心的話,就是開始學菩薩行、受菩薩戒,然後呢,隨分地、努力地去廣行這個六波羅蜜,積聚這個資糧。

通常在我們判那個位次的時候,判位次的時候當然各宗各派有不同的判法,他們印度人,當年所謂西天判的時候呢,所謂資糧、加行,然後呢見道,然後呢修道、無學道。那麼在我們中國判位的時候有不同的,所謂圓教判的通常所謂「信、住、行、向、地」。在這前面這個資糧、加行啊,那就是信位。而我們善財童子所處的地位,那個時候他是什麼?叫十信滿心。這個不簡單哦!我們前面一再說過,在我們中國的祖師當中,具足這個條件的沒有幾個,沒有幾個。他已經有了這個條件了,然後再去,那個時候文殊師利菩薩告訴他:「欸,你真正要學這個的話,還需要接近善知識哦!」

我們再進一步深入之前,在這個地方稍微停一下,我們可以回過頭來自己想一想:我們現在什麼地位?什麼身分?我們說要修學佛法,假定我們自己想,我們具足了這個條件以後,會不會再低聲下氣地,千辛萬苦地去找那些善知識啊?恐怕不一定!不要說達到那麼高,眼前是一點樣子都沒有了,哎呀,叫我們去啊,去找善知識啊,恐怕都不行吧!這個就說明了什麼?說明了為什麼我們不能上進的真正原因。這個地方也只是隨便簡單地一提。現在我們繼續地把《華嚴》的內容,一個綱要先有一個認識,完了以後呢,我們可以說明、介紹我們要學的這個東西。

那麼善財童子經過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指導,然後呢去求見那個大善知識,先開始是那位德雲比丘。德雲比丘完了以後呢,然後呢下面再來一個,一個、一個、一個,經過所謂百城煙水,五十幾員大善知識。真正說起來不止五十幾員,因為有很多地方有好幾個同時出現的善知識的。那麼在這個裡邊哪,真正的出家人很少,頭上那個三位是出家人,到最後那個彌勒菩薩是出家人,中間還有一個比丘尼也是個出家人,其他的那……中間哪,都是在家人哦!而這個在家人當中還妙咧,是各式各樣的人物都有的。不但的世間一般的規規矩矩的人,還有很多奇奇怪怪的人,乃至於我們說很莫名其妙的人。

平常我們說的,說有一個大暴君──甘露火王,甘露火王他專門殺人放火的。喔唷!這個善財童子去參他的時候,看見他那個地方啊,殺了很多人,那個頭啊、腿啊是掛在那兒到處都是,這樣的一個人。還有呢,這大外道──勝熱婆羅門,那就是相當於我們現在說的這個印度我們當年,現在可能還有,這就是什麼啊?苦行外道,各式各樣的,事火婆羅門等等。那麼勝熱婆羅門就這麼一個人,而這是個大外道,他也在善知識當中。還有一個妙咧,叫婆須蜜女,這個婆須蜜女是什麼人啊?婆須蜜女拿我們現在來說的話,是個妓女,或者是個綠燈戶。這個裡邊就有問題了。要我們現在想起來的話是道貌岸然,這怎麼可能呢?欸,但是啊,他因為受了文殊師利菩薩的教誡,他所以照樣地去參。

可是這個裡邊除了這一點以外,還要有一個重要的觀念哦!他可以去參,我們可不行哦!那為什麼我們不行呢?不是說:欸,你要想去參就可以喔,還需要一個很重要的條件──你有沒有這個能力去辨別他,假定你沒有這個能力去辨別他的話,萬一弄錯了怎麼辦呢?關於這個問題啊,在我們《菩提道次第廣論》當中說得很詳細了,所以修學佛法他不但要有這個好樂的心,還要有正確的正知見。關於這一個在我們這裡不去談它!那麼現在呢,這個善財童子啊,經過了前面的這樣的一個、一個,最後啊,找到了兩位大善知識,在真正進入這個彌勒樓閣之前哪,下面那兩位善知識啊,就是德生童子、有德童女,這個是在彌勒樓閣之前的兩位大善知識。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