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三卷.B面
這兩樣東西是「難至宗要」啊,你沒有,不可能,很難得到,所以我們必須要對這個圓滿的道體的內涵「引生定解」。這個定解跟那個單單的見解不一樣喔!就是說由於你如理聽聞,然後呢認真思惟,內心當中生起決定的一種力量,這個力量會推動你如理地步步行持。所以以聞為根本,然後呢以根據所聞的正見而行持,那個時候,行、解相應,解在行處,行在解處,自然而然就因圓果滿!
修彼等時,亦當聰利令心平等,謂於引導修道知識,敬心微劣,則斷一切善法根本,故當勤修依師之法,
在下面了!所以現在我們照著這次第修上來的時候啊,也要使得我們的心,要達到兩樣東西,第一個「聰利」。聰就是什麼?明白,不要暗鈍、遲鈍;還有呢利,要勤,不要──就是說有很多做事情啊,總是想是想做的,提是提不起來。那個就是癡鈍,這個不!而且要「平等」,平等就是不能偏於一方面。
那麼照著這個次第來說,第一個我們曉得根本重要的是對於善知識,對善知識最重要的──恭敬,啊!那個非常重要。假如恭敬心不夠的話,這個地方說「微劣」,何況現在我們對這個善知識一點恭敬都沒有。前面告訴我們,乃至於下至他這個地方的如理如法地告訴你一個偈子,你要把他看成佛。欸,現在就算我們聽了個半天,聽了個半天,回過頭來:「嗯,他講得頭頭是道,自己做的呢?」唉,我的天哪!我們怎麼修學佛法?所以《阿底峽尊者傳記》上面有這麼一段公案,人家問他說:「欸,尊者啊,為什麼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有這麼多修行人沒有成就?」阿底峽尊者怎麼回答,你們記得吧?說大乘功德生多生少啊,看他對於知識的淨信程度而言。現在你們這些人,對那個善知識啊,看得像一個平常的凡夫,你功德從哪裡生起?像根本一樣,你這根本都切斷掉了,你還談功德嗎?這個是我們千萬要注意!所以為什麼教我們要看這個《華嚴經》什麼等等,這個是千真萬確的非常重要!
好在我覺得現在我們這個地方,我們在座的諸位真好,是處處地方是我的善知識。啊!你們這個很多地方的行持,一步一步地改善。在太多地方啊,跑到別的地方去的話,這個往往是這樣,啊,說「這些老傢伙老朽了,沒有用!」那完全錯誤!我記得我以前,以及我常常聽見老和尚的給我們開示,啊!那他們前輩真正的話,對於那個師長的敬重、恭敬,實在是!這個是根本,那麼如果這一個的話,一切善法的根本斷了,所以這個我們要勤修。那麼進一步,
如是若心不樂修行,當修暇滿,若著現法當修無常,惡趣過患以為主要。
這個道理很清楚,每一個部分,每一個部分,拿這個道理來衡準自心。然後呢缺的,缺哪一個,你就哪一個地方地努力,把它補足。
若覺漫緩所受佛制,當自思惟是於業果定解劣弱,則以修習業果為主。
假定說你對持戒這個東西啊,總覺得提不起來,「哎呀,何必這麼、這麼、這麼、這麼……好像,唉,這麼來呢?」那就「漫緩」,就是馬馬虎虎。那個時候啊,你一定要對這個業果,由業感果的道理,產生強有力確定見解,那麼是修業果為主。不過前面一步一步上來的時候,我們單單對那業果容或不太清楚,現在把本論學圓滿了以後,我們可以整個地融貫起來。所以以最後的毘缽舍那的正見,用到前面的業果上面的話,那對這個業果的道理啊,是百分之一百地透徹,再沒有一點疑問。而那個時候你學起來,那就是非常明利!不肯學,我們什麼都不談;肯學,一定可以產生應有的效果!再下面:
若於生死缺少厭患,求解脫心則成虛言,故當思惟生死過患。
進一步,假定你說不能了解這個生死真正的真相,那個時候引不起厭離心來。為什麼厭離呢?因為了解這個生死的患害,因為曉得這個生死當中的種種的不理想,所以才產生、出生那個厭離心,沒有這個啊,那說解脫,空話!所以那個時候要思惟,那個時候要思惟。所以昨天晚上我們,晚上我們溫習的時候,這樣談起從心上改啊,這個因為時間到了,昨天晚上沒有說下去,今天不妨簡單地說一下。
那個其實啊,說講道理的話,你總覺得是講了半天沒有用!要真正地如果體會到,簡單極了!你只要真正觀察一下的話,你起心動念就很清楚、很明白。比如說,今天我們隨便說吧!說外面來了一個人,一聽見汽車聲,你想:噢,今天來了一個大老闆了。你就想:哎呀,這個大老闆啊,他很有錢,怎麼跟他攀個交情啊!這樣的話你那個廟是越修越大,什麼越弄越來……。不對、不對,就錯了!假定你真實生起厭離心的話,他正因為他越有錢,你覺得:唉,這個世間一向騙我這東西,騙得不能再那個啦!他跑得來在求他的福報,那是他的事情。趕快某人哪,你、你去給我好好讓他拜拜佛,他如果要種福田哪,好、好、好,那來供養。我們這裡夠了,別的地方還少,你就讓他供養別的吧!這個好清楚、很明白,你這個心裡面就看得清清楚楚,這個東西一點都不假的,你不觀察,講那個文字再怎麼講都沒有用!
所以前面說,如果沒有的話那個是空話;現在這個地方又告訴我們,這個心裡如果生不起來的話,求解脫都是空話。求解脫之心如果沒有的話,啊!那你持戒、念佛什麼等等,下一點種子。我們還是非常讚歎,佛法就這麼妙!好了、好了、好了,畢竟不行嘛你就下點種子了,那也就這個樣。所以呀,真正要想是這個要求了生脫死。儘管你說:「喔唷,這個念佛法門是了生脫死的。」對不起,了不了、脫不掉!因為你的心裡面沾在這個上面嘛!持戒的目的也是如此,念佛的目的也是如此,然後呢學禪是更是如此!大乘佛法不但你自己,還要幫忙一切人,現在這麼一點小小的事情當中綑得死死的,你還談什麼個大乘?所以這一個地方啊,是真正的佛法的關鍵所在!
若凡所作,皆為利益有情之心不猛利者,是則斷絕大乘根本,故當多修願心及因。
那麼再進一步進入大乘,假定你做一切事情,為了利人之心不強的話,那個大乘的根本斷絕掉了。那個時候,欸,進一步說,喔!要這樣。注意喔!這個大菩提心,我們要從兩個地方去著眼:一個為了利人,還有一個呢為了自利。如果的的確確你那個推己及人心裡面展得開,你就從大慈悲那地方著手;如果說你為了自利心切,你也告訴大家:真正要想解決你自己的問題,還非走這個路不可啊!否則的話呢,你雖然覺得討了巧了,結果吃了大虧!這個前面是講得很詳細,這個我們必定要了解的,所以這個真正的佛法的重心,卻在這個上頭。那麼因為有了這個啊,然後進下面一步的話,就受學願心、行心。
若受佛子所有律儀,學習諸行而覺執相繫縛猛利,當以理智,破執相心一切所緣,而於如空如幻空性,淨修其心。
能夠這樣。因為發了這個大乘心,然後呢修願心、行心,可是你真的去做的時候覺得:哎呀,這個做起來呀,願是倒是滿好的,做起來是這麼個困難法!那個時候,你呀就要以空正見破掉它,然後呢修如幻如化的空緣起,「淨修其心」。但是你要修這個東西的話,一定要善巧方便哪!
若於善緣心不安住為散亂奴,則當正修安住一趣,是諸先覺已宣說者。
你雖然要想這樣,可是你心散亂不行,所以呀一天到晚被那個散亂所控制,像它的奴隸一樣,所以那個時候你才學定,學定的目的是為了完成上面的。那是前面過去所有已經覺悟的聖者,從佛、菩薩、祖師都這麼說的。
以彼為例,其未說者亦當了知。
那照這個,沒有說的我們也應該也了解。
總之,莫令偏於一分,令心堪修一切善品。
最後的結論:不要偏,不要偏。換句話說,眼前我們這裡,因地當中要把握得住,因地當中要把握得住,一定要下究竟圓滿之種,這樣。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一點!平常我們說,現在大乘的中心是在大菩提心,那麼這個修了大菩提心,要想滿這個願的話,那麼一定要,那個時候才學空正見。那麼有人說:「我得到了空正見以後,然後發大菩提心不是一樣嗎?」嗯,結果是一樣的,這一條路是遠路!為什麼?這個地方也簡單地說明一下。
這個非常重要的概念!因為我們做任何事情最重要的是什麼啊?欲。記住啊!欲。壞事沒有好欲、貪欲做不成,好事沒有善法欲做不成。那麼這個欲的推動的力量,在哪裡呀?以我們現在來說,最後不管是哪一個,推動的力量就是這個「我」,我這個東西就是推動我們的力量。一切無非是為了我才去忙──我要好,我要去苦,這樣。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會從世間而走到佛法,因為要找我的問題解決,找遍了世間找不到,只有佛法當中。所以呀在這個選擇當中,找到了真正唯一的皈依之處,不是世間任何一個什麼人,而是大師,就是佛。欸,結果這個從這個上面還是為了我。那麼因為找到了大師,所以聽信大師的指導才歸到說:啊!原來要修學法,而法的中心在這個上頭。
那麼到那個時候你覺得:是啊!真正的問題解決的話,原來是這個自我執,所以你忙得去破那個自我執。到那個時候發現:原來我這個東西沒有它的自性。當那個我的自性破掉了以後的話──「我」是個推動的力量──同樣地那個推動的力量是沒有了,對不對?推動的力量是沒有的話,那麼好了,自然嘛你覺得問題解決了!儘管到那個時候還有這麼大的好處,對不起,推動的力量沒有了。所以你看哪,那個聲聞乘的聖者,儘管這個《大般若經》是……幫忙佛轉《大般若經》的卻是舍利弗尊者啊,然後須菩提尊者,很多聲聞的聖者。但是呢他聽完了以後,講是講,聽完了是聽,然後呢聽完了、講完了,他還坐在那裡不動。一直等到法華會上,他也自己懊悔:平常啊我也聽、也講,但是我心裡面就沒有一點好樂心。為什麼?那個推動的力量沒有了嘛!
所以你要曉得,為什麼這次第一定要這樣安立的!所以當你前面這樣一步一步上來,引發了這個厭離這個苦以後啊,不待這個苦的堅固,真正有了正確的認識以後,馬上把那個苦進一步就轉過來,幹什麼?緣一切眾生,發大菩提心。你說這個發了大菩提心好像不怕苦了。不是呀!發那個大菩提心,一定要是大慈悲為根本,大悲的行相是什麼?哎呀,看見這個眾生都苦。假定你沒有苦的體驗,你能看得出人家苦來嗎?當然看不出來!你對那個世間啊貪著得不得了,你勸人家不要,人家就說:「喔,我不要,送給你去享受啊!」那不是顛倒嗎?所以一定自己看到了苦,然後呢如果你……然後呢就再用到別人身上。
假定你不這樣,看見自己苦深到很堅固了以後啊,那時候一天到晚自己苦得受不了,你只忙求解決,這個習性養成功了就很難改過來;一旦你見了道,那絕對沒辦法,這佛經上說得清清楚楚。我沒有證,可是我信得過佛講的,這是絕對!這是佛說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你不能等待那個苦啊,緣苦厭離很堅固,要生起了以後馬上把那個心轉過來。
其實這個習性啊,我們現在每一個人都是這樣,儘管你講你的,可是呢每一個人都以他的見解、以他的習性在做事情,對不對?我們現在這種習性還是虛妄的、很淺的都扭不過來,何況你見到了聖道以後,這個力量是淨信心。所以凡是見道的聖者,到那個時候佛就告訴他:「某人哪,我以前說的錯了。」「管你!以前說的錯了,我就信得過這個!」所以這個叫淨信,叫不壞信,他自己親身驗證了以後,任何人動他不了。
所以我們看禪宗的祖師也是一樣,當他一旦真正地見到了那個東西以後,他就是這樣。所以記得這個馬祖的這個弟子這個公案吧?哦!他以前告訴他「即心即佛」,他現在說「非心非佛」。他的弟子聽見了:「這個老傢伙,一天到晚騙人,我管他什麼非心非佛,我就是我的即心即佛!」欸,他還有個弟子覺得:欸,這一個人怎麼,別的人對老師這麼恭敬……。他就把那個話拿回去,他老師聽見說:「梅子熟也!對了、對了!對了!」喏,就是真正徹自親見了以後,誰都動搖不了他。你們懂得這個道理才曉得,你真正一旦到了那個時候啊,沒辦法,佛也奈何不了你的真正原因就在這裡。懂嗎?
所以現在啊,我們要趁早,開始的這個次第千萬不要弄錯,一弄錯你就只有走這個遠路。那麼你說:「這樣的話,那個苦的力量好像不堅固啊!」怎麼會不堅固啊?因為你真正體會到你的苦,推己及人,本來你看一個人的苦啊,那只是苦還不大,只有一個人,現在你看盡法界、虛空界的人這麼多苦,你那個時候引發的苦的力量,不曉得比你一個人身上要大多少!那個時候你才堅固的話,這個不但堅固啊,而且是量大得不得了;不但量大,而且那個大悲心之深廣的程度在這個上頭,所以那個大悲的真正的行相這樣啊!所以他那個大乘真正的出離心,跟小乘的出離心是無二無別,不過一個呢只管你自己,現在要為一切眾生,所以你這個緣苦,不管質、不管是量,深廣都是小乘不能比的,《大智度論》上面說得清清楚楚。所以不但不矛盾,這個才是正規的路子。
你更進一步還要了解,不但解救別人,然後呢還要對自己來說,還非如此不可!因為你能夠這樣的任運地修習,那好,自然而然最後就走上這條路去。那麼走上了這條路以後,然後你到那個時候啊,以修空正見──欸,前面修了空正見,把那個你推動你的力量斷除掉了,現在不!現在你一天到晚只為別人而忙,結果你已經破空的正見建起來,原來你發現「我」沒有;我是沒有,人呢?人都在,對不對?好了!
所以前面你發了世俗菩提心,雖然你想幫忙別人,可是你幫忙別人能力有限,你說願心雖然強,跑到、做到這地方的話,對不起,唉,這地方實在不行!這個「我」總歸是個障礙。到那個時候啊,你有幫一切人的心,然後呢卻要拿我來去幫忙,這個我有種種障礙。結果你見了道以後,發現這個我沒有,這我的障礙拿掉了;而我的願心呢,一點都沒有動搖,對不對?所以那個時候你得到了空正見,是不但不像小乘會阻止你,正是幫助你大大地又跨一步。所以這個為什麼見道以後修的功德啊,那個沒有見道之前,是絕對不能比的原因在這裡,差別看見沒有?
所以現在大家忙著去,哎呀,要求開悟,大徹大悟,不必忙、不必忙!你懂得了這個,那這個時候才曉得,阿底峽尊者為什麼見到這麼多大善知識,在第三個明了杜梋論師的時候,已經大徹大悟見到了這個境界,可是到後來啊,把金洲大師尊為他老師當中最尊重的,因為金洲大師把這個圓滿的傳承給他。這個地方還有一點喔!他不是未到,他還是有菩提心,但是金洲大師給那個圓滿的傳承。你們了解嗎?那這個都是他很重要的概念,所以我們對那個道的總體非要認識。
那麼前面分開來講,說第一個現在我們認識了:啊!這個次第的必然性。所以說一定是厭離心以後,馬上啊策發菩提心,把這個厭離心擴大,然後呢修空正見。然後呢你這個求大菩提的障礙是消除掉了,而因為障礙消除掉了,由大菩提心的這個欲望是大。所以有人說「空大是悲大」,這話一點都沒錯!但是萬一你誤解了以後啊,因為空大悲大所以你偏不要學悲,你只要學空,空大了就悲大,那就錯了!你如果是沒有先把那個大菩提心、大悲心學好了,空一見的話,好了,陷在那個地方,你就大不了了。這個很重要!所以前面一再辨別不共因,哪個是共因,如果是你沒有弄清楚的話,欸,你當那個真實的這個大菩薩心的種子沒先種下去,然後呢你加肥料、太陽、水,就長得滿地都是草。現在雖然不是草,長出來的本來你要的是個大樹,現在長出來的是一點點的小花,這是太划不來!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第一個。
那麼剛才呢,順便談到那個傳承問題,說阿底峽尊者不是沒有,他為什麼這麼重視,不是沒有菩提心,為什麼重視這個傳承呢?我們要曉得,你自己雖然體會到一點點,可是你自己體會的,憑我們自己體會能體會多少?這個傳承有什麼好處呢?就是把佛、十方一切諸佛的經驗報告擺在這個地方,然後呢你利用它只要體會到一點點的話,你能夠擴大了解整個的總相,這個有絕大的差別!拿我們眼前舉一個例子來說,比如說我現在眼前說有這台儀器,什麼?叫作錄音器,或者錄影機,不管什麼,你跑到工廠裡學個學徒,你也可以學得很好。但是如果你要成為真正的一個專家的話,不從這個上面學,要從一個最權威的學者,把這個理論學會;然後把你在工廠當中的經驗,再配合上去的話,你就在這方面變成功最完整的一個權威學者,對不對?所以他始終是把握住這個,這個概念我們必定要認識的!
所以這個傳承啊有這麼大重要的特性。不要說:哎喲,這個人有修行啊!所以在當年印度他們找的對象,不是說這個人有修行──這個人啊是不是跟傳承相應的修行,而不是單看他修行之果。那麼請問我們中國有沒有?決定有!只是我們眼前佛法衰退了,大家不知道。看!盛唐禪宗最鼎盛的時候,黃檗禪師一句話,說:「大唐國裡不是無禪哪,只是無師!」大家記得吧?他是這個馬祖門下的這個大弟子,三員大弟子之一喔!說現在啊,就是說不是沒有對禪有認識的人啊,相傳馬祖門下有八十一員,八十一員還是八十三員,大善知識大徹大悟的,他卻說「嘿,現在大唐國裡,不是無禪,」禪是有的,他的經驗是有的,「只是無師」,作為老師不夠條件。
就剛才這個比喻當中,就是說他自己叫他摸這個東西啊,欸,他是一個很好的技工,可是你要叫他把他學理完整地說明,不行!了解嗎?這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們古代一樣地重視這個,乃至於世間都很重視,所以到佛法末法的時候,是每況愈下。我所以特別提出來只有一個理由,就是說,儘管我們做不到,沒有關係,可是我們因地當中下圓滿因!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那麼能夠這樣的話那就對了!
所以說最後這一句話,「莫令偏於一分」啊,「令心堪修一切善品」。因為我們有這個圓滿的師承,告訴我們圓滿的道體,然後呢我們從因第一步開始,就下圓滿之因,這樣步步上昇是必然感得圓滿之果。雖然我走任何一條路,乃至於散亂心念一聲佛也可以走到,可是這個中間路線、時間、所付出來的代價等等的話,那完全不能相比!他這個比例的數字不是一比一萬,一比一百萬,是一比天文數字,無法比的呀!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啊,下兩堂課我會把《法華》上面引證給大家的,真正原因在這個地方。你們只要真正地一看,那那個好清楚、好明白,好清楚、好明白!在沒有學《廣論》之前去看,的確不大了解,我以前也看不懂。
那前天呢,下面有一位同修,啊!我真讚歎,我講完了以後,他自己就翻了個半天,自己看。看了個半天哪,看不出,說:「這個、這個、這個《法華》,跟我們這《廣論》有什麼關係啊?」我就簡單地說了一下,啊!大家覺得對、對、對,沒有錯!我沒有這個力量我告訴大家,我只是說我曉得我的老師當年對我的最大的慈悲──喏、喏、喏,我才看見:啊!原來這個綱要對我們這樣地重要法!所以為什麼他判這個叫作圓教,如果我們得不到這個的話,我們就看起來,《法華》上面最多也說,你也成佛、他也成佛,只是如此而已。剛開始的放光動地,乃至於說三請三止,好像佛也是什麼賣什麼關子一樣。不!他每一個地方,他有他最深刻的意義。否則的話,天台一家容或會這樣說,為什麼其他每一個學佛的祖師,他把它奉為圭臬,說這是最好的。那的的確確有他的理由,凡是明眼人都看得見,都看清楚這一點,這不是很明白嗎?我們現在不是要學明眼人嗎?要學明眼人當中最明眼人嗎?所以還必須從這一個地方學起。最後:
已釋上士道次第中學菩薩行,應如何學慧性毘缽舍那之法。
啊!上面又把上士道次第當中學菩薩行怎麼樣學,乃至於總括起來──到這一個地方為止,這個總括起來是特別什麼?哪!就是我們真正佛法的,重要的基礎的圓滿的道體說完了,圓滿了!這個是我們必定要知道的。所以到現在為止,到現在為止,這個地方所說的,完完全全是我們大乘佛法的完整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