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五一卷.A面
所以現在我現在所以用的很多的這個名相啊,如果是以最嚴格的法相名詞來講的話,這個地方是有出入。可是特別說明這個意義內涵所指的,你們把握住這一點,然後呢,不要在這個次要的這種漏洞上去找的話,你能夠找到它的根本義。我們繼續下去:
如云:「此皆自性空,依彼生此果,二決定無礙,更互為助伴。唯此為甚奇,唯此最希有。」
下面來了,啊!說原來這凡是一切東西都是空的,所謂空不是一無所有的空,而實是沒有自性,所以叫自性空,或者叫無自性義。現在我們了解哦!所以佛法裡面的空啊,千萬不要誤解,以為說什麼叫空?譬如眼前這東西,這個叫有;然後把這東西說拿掉,這個叫空,你完全錯掉了,不是這個意思。說任何一樣這個眼前的東西上面,它並沒有真實自性,正因為沒有真實自性的,所以叫「自性空」,這樣。那麼因為這樣的沒有自性,所以它都是什麼啊?以這個東西的因緣,所以「此有故彼有,此滅故彼滅」,所以由於它沒有天生來的特質的東西,所以由於這個因緣,生起跟這個因緣相應的果報。
而這兩樣東西啊,現在才了解,決定不會相障礙;不但不相障礙,下面這句話呀:「更互為助伴」,對不起!這是互相相配合而成立起來。就像筷子一樣,筷子之所以筷子,一定是一雙,一對筷子,這個獨木橋是過不了的。要了解這一個,這個才是真是甚奇啊!啊!這個奇什麼?不可思議,真正地奧妙!「唯此為希有」,這個是真正佛法的最甚深義。這是現在把這個甚深義,用最粗淺、跟我們相應的部分來說明。
又由略見緣起如幻,即能破除妄計諸法實有之實執,引生無自性決定解。是為正見觀察圓滿。
喏!現在下面說明了,由於我們上面的「略見」哦!這個綱要,換句話說它總相大概的,你如實地、一點不錯地見到一切法都是因緣生起,所以是如幻如化。它有這樣東西,就像幻化的一樣,卻是沒有真實自性。而這個所謂的真實自性啊,都是我們妄想無分別識所安立的,所以就把一向妄想所計執的實在有的這種執著啊,就破除掉了。對於這個確定地認識,說確定了解一切法是如幻緣起之有,而沒有自性,這個時候是「觀察圓滿」,正得到正確的正見的時候,這個正見是這樣的。
那麼這個正見怎麼來的呢?它必然要幾個步驟,第一個一定要依止善知識聽聞,這個一定!絕沒有第二條路。我們也容或看見說別人,別人怎麼可以的?記住哦!佛法裡面告訴我們,是從前面的無始,到後面的無終,眼前只是在這個無限當中的一點點、微塵一點點,你從這個上面微塵所一點點判斷,這個是錯的!所以有很多人的確的──欸!像佛,抬頭一看成佛了,他並不是從抬頭一看成的呀!他是從前面積了那麼多哦!這是我們了解的。
所以他最開頭的是,一定從過來人,這個叫善知識。所謂「善說」,佛法裡面有一個特別的,就是說一定是如理如量,如其所證,如實而說,這個叫善說。平常我們經裡面,「佛善說法中」、善說法中,這個真正善說的定義是這樣的,這個定義都下得很嚴密。一定是他──「理」絕對正確,純一無雜;「量」是圓滿無欠無餘;然後這個理、量,如其次第如實所證,一一親自徹底圓滿地證得,然後把他所證得的能夠和盤托出。還要一個條件──應你的機,這樣。而一直把你從現在你相應的,引導到最究竟圓滿的地方,這個叫善說。然後呢,能夠說這樣的這一個人,叫作善知識,這我們要了解的。
所以你第一步呢,這外在的條件你先要遇到;遇到了以後從他聽聞;聽聞了以後怎麼辦呢?要如理思惟。你了解了這一點,那才發現說本論真正殊勝,一開頭的時候它不忙別的,先說明說,啊!先說明我這個造者殊勝。為什麼要說這個,現在大家懂了:哦!原來這樣的造者,才是真正叫善知識。然後呢,那個時候本論第二個安立的是,本論所說的法的究竟圓滿,那時候你才啟發你的信心。啟發你的信心有什麼好處呢?那時同樣你的認識:啊!原來我現在在錯誤當中。那時候才可以告訴你,你要跟他學啊,必定要破你的三個過失,一定要具六想,否則的話一直在我慢當中轉,你沒有用!
我幾十年來,自己一直辛苦的,所以現在常常說常敗、常敗,敗在哪裡呢?就敗在自己總覺要去找老師,總覺得老師找不到。唉!其實我現在才發現:不是老師找不到,是我辜負了老師,為什麼啊?我自己的過失沒有除,我自己應具的沒有具。所以它本論第三科就告訴我們,聽聞如是相應正法,你還要一點準備啊,那個時候才說圓滿的法。
現在大家準備了沒有?啊!前面的基礎不要,只要忙後面的,你可能相應嗎?可能相應嗎?所以處處提出這種非常奇怪的問題,這個奇怪的問題,如果說你如理相應地,應該的;可是他真正提出那個心情,始終是什麼心情啊?不是覺得問哪,不是覺得我不懂;從總覺得以他的立場上來說,你這個錯了。這個說明什麼?說明那前面他自己的過錯他不曉得,總覺得:欸,這樣!這凡是這種地方啊,你都必須看看前面。那麼這個過錯有兩種,有一種是見上的,有一種情上的。見上自己的見解,自以為對;情上的,自己的習性,那一個東西拿不掉,沒有用!
所以說那個是第一個為什麼列為善知識,列為一個條件。這個地方有一個關鍵所在,你要認得那個善知識還要什麼?還要你智慧去辨別,辨別兩樣東西:第一個你有了這個智慧,才能夠認識是否真善知識,他前面也說過了,如果「似」──相似的,你千萬不能跟他;其次你要了解,你自己是如何狀態,能不能跟他相應,要具足什麼個條件,這樣。
所以他前面告訴我們依止善知識,你具了這個條件來依止他的話,還要九心。這個九心都是根據《華嚴經》上面啊,大家還記得嗎?九心當中第一心是什麼?「棄自自在,捨於尊重。」平常我們一天到晚以自己自在,說我心裡要怎麼想,啊!最好我要找老師,老師老找不到。你千萬不要這樣想!然後呢,啊!我覺得要這個樣的,跑到那個廟裡啊這個規矩這麼嚴,要叫我這麼做,要叫我那個樣,唉!請問:你這是幹什麼的你跑得來啊?你不是說出了錢,跑了去找享受去的呀!而現在是應該說,我出了錢跑著去來改我的毛病哪,你必定要認得這一個!所以那個時候,一定啊如果醫生告訴你:喔唷!你這個不要做。「欸!對、對、對,不要做!」你時時見著我是在病當中,在無始無明當中啊!現在我們這一個如果說你沒有辦法正確地建立的話,一點用場都沒有,一點用場都沒有!這是我們必須要正確地認識的。有了這個,然後所以他能夠深入,這個是所以它前面第一科列──哪!善知識。
然後呢有了善知識,正式開始聽聞了以後,這本論上面才講正式進到本文。那個時候你怎麼樣啊?啊!去想種種的,只要看善知識的好,不要看善知識的過錯……。這個有幾種理由,這個有幾種理由,那麼這裡我們不深細說明它。總之,到後面溫習的時候,我們才來要說。從這個上頭進一步,把他的善說還要去如理思惟,如果你不如理思惟的話,你始終聽聞了半天──他的!你始終還是搖擺不定,入寶山空手而回。那個時候經過了深入地思惟觀察以後啊,那時候你就可以得到圓滿的正見。有了這個然後去修行的話,一條大王路一直上去!下面:
如云:「若時二念不分離,由見緣起不欺誑,即破一切所執境,是為正見觀圓滿。」
喏!就像這麼說的,如果說這一個空跟有,緣起及性空,這兩樣東西原來分不開的;而對這個道理覺得真實的,千真萬確,一點都不假的,那時候你對一切所執著,自然就破掉了,就不會執著了,因為就是這個樣嘛!那時這個才是正見圓滿的時候。所以以前我們一直講正見、正見,有很多人聽到那地方,連那聽都聽不懂的,請問你這個正見談什麼呢?聽懂了,那時候還都只曉得:哦!原來正見在這個方向上面,你還要如理地去思惟呀!這個是說:
言不分離者,謂解空智與緣起智,更互相助也。
看見沒有?當你正解空的時候,正是正見緣起的時候,這是必然的!反過來,你正見緣起的時候是啊,正見到一切現象有的時候,你也同樣地那個時候啊,欸!你正解空的時候。那麼這個有什麼好處呢?很簡單嘛!當你見到一切現象的時候,平常我們一見到現象了以後,一向用什麼啊?用我們的無觀察識去對,然後呢歡喜你就貪著,不歡喜你就瞋,平常嘛就癡啊!現在你正見了這個緣起了以後的話,見任何東西來,你那時候,你見到了總相,見到它空,安住在上面,它動搖不了你。如果你更別相見到了,見到它的緣果的必然的法則的話,他罵你,你就見到了:啊!以前我罵了他,現在還他,唉呀,阿彌陀佛!就這樣,欸!你也生不起瞋心來啊!然後他捧你,你也不會捧得飄飄然,被他欺騙哪!平常那個心裡面,當然你正見的時候,也不會癡癡呆呆呀!
如果你了解了這個時候,如果有人說你,「我一口氣能夠爬得上」,你也不會害怕。你很清楚、很明白,你只要能夠這樣的因、這樣果的話,這個娑婆世界當下本身就是這樣,你害怕什麼呢?否則的話,你到那個時候,你說:「哦,對不起,現在儘管如此了,這個不安全可靠。」那你要找一個善知識,然後善知識當中,你可以任何找哪一個,最好的──阿彌陀佛。然後那個時候你去念阿彌陀佛,那一個佛號的懇切啊!所以那個時候你才懂得皈依兩個字的真正意義,對不對?哪有不皈依的道理。
所以你真實懂得了,哪有不皈依?而這個皈依絕對不是嘴巴上面的皈依。啊!那個心心念念,如果那一念掉掉了,你就曉得這一念白過。所以禪宗祖師說的,說「一念不在猶似死人」哪!你清清楚楚。不管是哪一宗、哪一派。持戒的人也是一樣,這個持戒絕對不會在身口上面著眼,而是在什麼?在起心動念當中,因為這樣起心動念,那個身口是一定是不會離開。如果你不了解的,說:啊!我只要心裡就好,就好了。而實際上呢,身口是亂來,這個叫持戒嗎?你懂得了這個,不管你是若禪、若淨、若律、若密,解決了!繼續下去:
如云:「苗無自性,是緣起故。」此於所破加簡別言,謂無自性,非說苗無。
就像說苗沒自性,這苗是什麼?就是普通一般的說田裡面長的苗,任何一樣東西,這個苗這個東西啊沒有自性。這一句話的意思就是說緣起,他為什麼上面說,不說苗無而說苗無自性,是緣起義呀?加以簡別。這個簡別啊,就是前面我們先有一個前面的,我們平常說在這個條款上面加一個但書,或者加一個註明,註明我所說的這個緣起是什麼啊?就是講的苗沒有自性。換句話說這個地方所謂無自性,不是說沒有這個苗,而是說苗沒有自性,現在大家懂不懂?平常我們講的空是指什麼?這個東西沒有自性,不是說沒有這個東西,現在大家了解不了解?因為我們不了解,說到講空好像講沒有這個東西,這個叫話大空,然後呢撥無因果──完了、完了!這個就是斷滅空。
所以剛才說的,那禪宗是一個很好的辦法,但是因為它的理路啊,並沒有先告訴你;讓你自己證得了那個空以後,你見到了,欸!什麼都沒有了,那個時候完了!你呀,變成功不是說沒有自性,而是變成沒有,因為你什麼都看不見嘛!所以這個地方他告訴我們,任何一樣東西,它不是沒有,譬如像講苗這個東西,或者茶杯,或者眼前的一切東西,說不是說這個東西的沒有,是沒有它的自性。正因為它沒有它的自性,所以必然是它是因緣現起的這樣的有,這個叫作「緣起有」,這個道理就清楚了。
由苗無自性語,即能了知非畢竟無苗,
噢!由於這句話的了解,不是畢竟沒有啊!
故空能除無邊。
因為這樣,所以你了解了空性能除無。平常我們說因為空啊,就說好像就空的話,就變成沒有了。欸,結果妙咧!它現在那個中觀的真正正義,因為你了解了空啊,所以把那個斷無的那一個拿掉了。這個平常我們一般解釋不是這樣的,對不對?一般解釋跟它恰恰相反。
又由緣起因故,即知苗是緣起必依待他,既待他成即非自主,既非自主便非自相成就,故現能破有邊。
從另外一個立場來看,它因為啊,這個苗是因為緣起為因,所以現起緣起有的這個果,所以這個苗是必定依待於這個緣起的。既然是依待於因緣,所以決定不是自主,決定不是自有;既然不是自主的話,它不是自相,自己這樣的。所以它「現」,現就是有,就是緣起,因為說有──這個緣起現起,因為眼前的這東西,所以破掉有邊。平常我們破有邊,講空啊所以破有;講有啊所以破空。欸!中觀不是,因為它講空,所以把無邊、空邊破掉了;因為講有啊,所以把有邊破掉了,這個是中觀的真正不共正義。
這有什麼好處呢?讓我們前面所犯的這個毛病都沒有了。因為你必定要了解這個正義,才能夠拿空破空,拿有破有。同樣的道理,那個時候這樣的破法,你必定對這兩樣東西,有它的相互的密切互不分離的這個關係,有正確的了解。換句話,這個是最正確的認識,既然有了最正確的認識,對一切事相上面去運用的話,那是了無罣礙,了無罣礙就得解脫啊,問題就解決啦!
如云:「若知現能破有邊,性空即能遣無邊,性空現為因果理,一切邊見不能奪。」
喏!好了,就這樣。你現在知道了「現」就破有邊,知道了「空」就遣無邊。平常我們不墮有邊嘛就墮無邊,因為不了解一切法的真相。現在了解一切法它的特性是空的,因為它空,所以必定現起因果的緣起之理。你了解了這個,「一切邊見」哪,任何的邊見就不能動搖你了,這樣。所以這個平常我們說不落兩邊,是從這一個上面講,絕對不是說平常的我們聽見很多人,什麼叫不落兩邊哪?啊!那好像是長是一邊,短是一邊,他廣泛地到處去亂用一通。這個地方的講這個不落兩邊,是有它的這樣的一個特質。現在我們了解了,然後呢你用這個原理啊,運用在一切事相上面,一點都沒有錯、一點都沒有錯!繼續下去。
如是從色乃至一切種智,皆是分別假立,十地佛果等甚深功德,雖初非世間常人之所安立,然諸佛隨順世間分別安立之理設立彼彼名言,所化眾生即依彼地道等名言,不再觀察,而有名言識轉。
嘿,下面看哦!像前面所說的「從色」,就是眼前的,「乃至一切種智」。色,就是我們眼前所說的;一切種智是佛,最究竟圓滿的,這些東西都是「分別假立」,都是分別假立的。從我們凡夫到一級級上去到十地,乃至於「佛果等甚深功德」,這些東西啊,「初」,它的本身雖然不是以「世間常人所安立」,因為世間的常人根本得不到這個,達不到這種地步,這樣。所以這個真實的內涵究竟什麼,我們也根本就談不到。可是現在呢,所以要安立這個名詞是幹什麼?佛要來接引我們。既然要接引我們,就用我們的名言量來說明,所以是「諸佛隨順世間的分別安立之理」,然後「設立彼彼名言」。哦!才那個時候啊,「依」,根據了這個,又說種種方便,然後呢說這個是這個,那個是那個。
那麼因為佛這樣說,所以我們被佛所化的那一些眾生,就依照著佛所說的這個道理,這個道理所指的這個──哦!說這樣叫地、道。這個地、道對什麼而言呢?我們世間的行相,他告訴你這是苦;為什麼有這樣苦啊?原來啊造了這個集,這個因在哪裡。那麼現在呢,你不是要脫苦嗎?喏、喏、喏!現在這樣的情況啊就能夠脫苦,這個脫苦的這個位次,跟你們世間的六道,這個輪迴這六趣不一樣,叫作是地、十地。那麼怎麼樣達到那個一步一步上去呢?要走這樣的正道。也是因為要化我們愚癡眾生,那麼這個時候才根據我們的這個名言識,所安立的種種名言哪!
現在也了解曉得「名」,有這個名字,這個名字是種概念,可以用語言文字來表達的,這樣。對於這個所說的,你的認識作用,傳到我的認識作用當中,這個整個的過程叫作「名言量」,以及我們認識的叫作「名言識」,就是這個。而「不再觀察」,而這個東西啊,欸!不必觀察,那個時候「有名言識轉」,它所以建立這個東西以後,那麼就根據了這個一步一步地深入找上去。
若求地道等甚深功德,名言假立之義都無可得。
欸,因為這個是這樣的關係,所以如果你真的,就算是佛的說那些東西啊,它同樣地找不到實義可得,雖然找不到實義可得,卻是有這樣的名言量。同樣地也說明了什麼?說明了,哪!佛的淨土,乃至於佛的報身,就勝義諦當中有沒有?沒有。但是呢正因為它沒有實在的自性,卻有它的緣起的用,對不對?
欸!所以說啊,這個蕅益大師解的這個《彌陀要解》上面卻說得清清楚楚。怎麼講呀?欸!「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這個話怎麼講啊?我們實在不通!為什麼叫「去則實不去,生則決定生」?因為第一句話是就它的勝義諦來說,勝義諦有沒有去來相啊?沒有去來相,正因為它沒有勝義自性,勝義當中沒有自性,所以必然有它因果緣起的現象。既然有因果緣起的現象嘛,如此因感得必然如此果啊!所以生則是決定生。假定說實有去的話,對不起,你就決定不能生啊,對不對?對不對?假定它實有的話,實有天生來的事情,對不起,實有天生來的事情,你就絕對不能用因果來建立,不能用因果來建立的話,你念了半天也不能,沒有用嘛!所以假定說真正能去的話,你就不能生啦!懂啦,對吧!
所以你看看,這個時候我們才不會矛盾,解釋得清清楚楚。否則的話,是,他有他的一套解釋的方式,我們聽起來很善巧,但是呢,你總處處地方有很多混淆不清的地方。那個時候你也了解了祖師為什麼說:「啊!實際理地是一塵不染,佛事門中一法不遺。」哦!一點都沒有錯。正因為實際理地,勝義諦當中啊,徹底地空、畢竟空,所以佛事門當中啊,我們修行的時候,是一步都不能錯啊!整個的業果緣起,是一點都沒有錯啊!請問:禪宗的祖師真的講沒有嗎?那我們懂得了,啊!就這個道理,就這個道理。那我們現在繼續下去。
故彼亦唯是名言分別之所假立也。
對呀!是只要你一旦名言識還沒有破除之前的話,當然我們必定要求深,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然後呢,
問:若佛假立地道等名,佛意寧非亦有分別?曰:佛身雖無分別,然為引誘眾生,故順眾生意樂立如是名。
是啊!那就問了:欸,說那佛假立的話,佛難道也在分別嗎?說佛自己本身雖然沒分別,但是為了引導我們眾生哪,欸,那個時候建立的。
以是當知隨應破派一切名言,純係隨順世間建立。
那麼現在這個地方就最後說出來,中觀應成派所建立的名言哪,都是隨順世間的名言的建立。所以這個法相、法相指什麼呢?就是的的確確這個性空緣起所建立的一切法。是,那麼你要想來對這些人說明,一定要隨順著這個因果緣起的法則當中,說明這個道理,讓他從這個上面,一步一步地能夠摸上去。等到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那個時候才產生一個基本的概念。所以現在千千萬萬不要說:哦!我碰到了那一步,去執著這個,那就完了!它本來這個東西,是引導你認識了錯誤的,你就拿掉。可是我們現在偏偏哪,一碰到哪裡就執著到哪裡,一碰到哪裡執著到哪裡,看見人家這個好就執在那個上面。
是,不過它有一個好處哦!是什麼好處呢?因為畢竟我們開始的時候,那個凡夫心量,它不是一口氣能夠解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