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33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三三卷.B面

而戒定慧三個次序,持戒,他不先說戒怎麼持,先告訴我們為什麼會犯戒。犯戒的四因,你們還記得不記得?記得記不得?第一個什麼啊?「無知」,一點都沒有錯,我們根本不知道。所以我在這個地方是特別……說起來也可以說非常慚愧、非常痛心的,我乃至於到以後,覺得極大部分同修跟我犯同樣的毛病,什麼?無知!哎喲,自己還覺得很修行;喔,我一天拜多少拜;哎喲,我盤在那裡,可以一盤盤幾個鐘頭;哎喲,我一天念多少佛;哎,一天哪,我吃一餐;哎喲,我早晨幾點鐘起來,晚上幾點鐘這個樣。忙了個半天,真的對了嗎?我不能說你錯,但是真正的對錯,不在這個上面判斷的,這我們必定要了解!

我們必定要了解修行的特質是什麼,目的是什麼,如何修行方法,這一個非常重要!說原因無非是要想從生死的苦海當中透脫出來,如果只想為我們自己,好,小乘羅漢也好!假定想幫助別人,那同樣一個理由啊!同樣一個理由,一個只管你自己,還有要把盡法界、虛空界一切有情救出來,問題是一樣的──你的煩惱就是他們的煩惱,所以你必定要對這個問題根本解決。那麼這個痛苦的根本在哪裡呢?假定你不知道,說修,修些什麼呢?這個很清楚、很明白,很清楚、很明白!

所以有很多人修行,「哎喲,我不怕苦!」結果你雖然苦啊是無益苦行,他因為沒有把握住這一個生死的根源何在。所以在這一點上面,在這個地方特別再提醒一下。你必定要了解,那你了解了以後,然後把整個的綱要、輪廓認識了以後,說現在曉得了:啊!原來這個痛苦的根源是業,業的主導是惑──就是無知、無明。然後呢,真正你只要把惑淨除了,下面的問題都解決。那麼為了淨這個惑起見,是有種種不同的方法,那個時候,你拜佛,拜佛對;打坐,打坐對;念佛,念佛對;是,當然你起得早更好,反過來說,你一天到晚睡大覺也一樣,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啊!

所以當初「臨濟」的弟子,是臨濟吧,我記不起來了。喔唷,他那個時候,那個時候盛唐的時候,禪是最發達的時候。那個是臨濟呀還是……記不住了,反正「鐵牛」他很有名的一個禪師啊,大家那麼禪堂裡面瞪大了眼睛在那兒拼命用功,欸,結果他老兄跑到後面去呼呼睡大覺。哎喲,老師看見了說:「別人在那兒都用功,你在那兒睡大覺幹什麼?」跑得去一看,他根本就看見老師來,理都不理,就這樣。欸,結果老師說了幾句話以後,發現那個弟子──對了!然後呢出來:「你們看看!你們在那兒自己用功,你看看後面這個後生小伙子,你們用些什麼功?」大家覺得:哎喲!在那兒用了功半天不對。真的跑到後面去看看,他在那兒睡覺!欸,睡覺就是真的用功喔!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

所以說明了這個什麼?你真正把握住這個重心,你能夠把煩惱降伏,對了!不過這個地方順便一說,我們不要說:「哎呀,他既然這樣,那我也去睡覺去啦!」那你就完全錯誤,完全錯了!這是告訴我們,你必定要把握得住這個重心在什麼地方,你如果重心把握得住的話,你用不管哪一種形式都對。就是這樣,這個是最最主要的原因,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特別說明。

那現在這個地方所指的,修行最重要的資糧善當中,精進第一。那麼精進的特質是什麼?一定是修這個善法。然後呢,這個精進建立起來了,摧伏煩惱,是不讓那個煩惱來摧伏我們。現在我們繼續下去:

更思中途棄捨誓願所有過失。善思擇已,隨所作事,一切誓願悉願究竟,乃至未獲堅穩以來淨修其心。

我們進一步該想一想,唉!假定說你修了以後,中間覺得:哎呀,不行!不行!然後說:「唉呀,不行哪!」你中途退下來的話,這一個過失,這一個患害,那是非常厲害,非常厲害、非常嚴重啊!前面已經說過了,你能夠對這個道理,正確地善巧地思惟、觀察以後,那麼你做什麼事情,一定照著這個次第這樣去做。那樣去做的話,你使得你的要想做到的,一定做得到,所以令我們的誓願要得到究竟,得到圓滿。所以在你還沒有有正確認識之前,以及雖然認識了,不堅固、不堅穩,這一個時候努力地修習,努力地修習。所以,乃至於沒有獲得這個堅穩這個心的時候,要淨修其心,淨修其心。這個地方「未護」應該是「未獲」,應該是未獲,不過這個字我們還要去查一下看看。繼續下去,第三個力,堅固力下面以後呢,

發歡喜力者。如是由其猛利欲樂勝解之力,精進未生能令生起。又令已生不退之因,謂由成就堅固之力或我慢力。最初入時歡喜而入,已趣入時,於其事業不欲斷絕無飽意樂者,即歡喜力,故應引發。

那麼什麼是歡喜力呢?前面說像我們前面所說的這樣次第,由於引發了這個勝解,「勝解」的話,就是對於這個法的正確的認識而確定不為所動,這個叫勝解。那麼既然在這個地方引發的勝解是什麼?喔!對善法──原來這個東西有這麼樣的好處啊!啊!到那個時候,你內心當中就產生一種好樂之心,一心一意要在這個善法上面努力,那個心裡邊產生堅強、猛利的心情。那麼這個心一生的話,這個精進沒有生起來就生起來啦,生起來啦!生起來了以後,真實去做的時候,如果不堅不穩的話,慢慢地做起來會退的。所以進一步由於這個堅固力的話,使得生起來的這個精進心就不退、不退。

所以第一個是生起那個心;第二個,去做的時候內心當中堅固;還有一點,進入去做這個事情,因為你前面有勝解之力,而且有堅固之力,做的時候很歡喜。就是繼續不斷地向上,下面這個很重要喔!能夠對於我們所做的事業──這個事業就是修行的事業──不斷絕,不會中斷,乃至於「無飽意樂」,一直做啊,一直覺得繼續下去的力量什麼?叫「歡喜力」。這個地方講一下,這個地方講一下。

我們大部分的同修,我想大家都有這個感覺,大家覺得聽見了佛法:「哎呀,好啊!修行好啊!」一心一意地跑得來修習。結果剛開始來的時候是一鼓作氣,然後咬緊牙關衝將進來,弄弄、弄弄、弄弄啊,慢慢、慢慢慢……這個每況愈下,每況愈下。再而衰,這個氣衰了;三而竭,到最後啊洩了皮球一樣,一點都沒有了。不要說歡喜,痛苦無比卻是!放嘛又放不下,提嘛又提不起,怎麼精進法?欸,他現在妙了,不!不!進來的時候,固然先策發這個勝解之力;然後呢還沒有修的時候,把那個殊勝的見解,還產生非常堅、穩的力量;然後趣入了以後,就產生很歡喜的這個心情。這個歡喜不是別的歡喜,就是說對你所修的這個內涵。譬如說我們念佛,越念是越歡喜,是拜佛亦然,做任何事情也是亦然。不但歡喜,而且你越做越歡喜,因為它好嘛!因為是越做越歡喜,所以你就捨不得放下嘛,這個叫「歡喜力」,這個叫歡喜力。

所以古德們念佛的時候常常說:這一句佛號念起來「親切無比」,親切什麼?是我們人人歡喜的,哎呀!覺得親切,好歡喜,如果念佛的話。別的呢,沒有一個例外的,修行必須要的。它並沒有把「歡喜」那個名詞說出來,但是正規上去的沒有一個例外的,都有這個內涵,是越做啊是越快樂,所以叫「現法樂住」,所謂禪定的,這是為什麼他們成就的原因。

我們現在呢,說實在的,的的確確是宿有善根,宿生沒有善根不可能進來,這千真萬確的事實。因為這個宿生的善根,這一世遇了緣了以後啊,它策發了。哇!然後這股氣就起來了,就像那個青蛙吹起來的時候,鼓了那個下面那個大大的這個像個氣泡一樣。但是,因為你沒有如法,不能如法地行持,所以吹、吹、吹、吹,那個氣就後繼無力,慢慢、慢慢越來越不對,越來越不對,越來越不對!所以等到出家三年哪,佛在天邊,再下去,沒影子了。

現在不是,發歡喜力!那麼假定你做這件事情,越做越歡喜,叫你放掉你捨得嗎?我想誰都捨不得。不要說在這個地方,在前面剛開始講的時候,道前基礎講正修的時候,曾經說過一個道理,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說讓修行作為你的朋友,不要把修行作為你的怨家,還記得嗎?還記得提的這些故事嗎?那就是這樣。你會覺得是越修行越歡喜,就像看見好朋友一樣,哎呀!你看見了這朋友,就是會啊大家也歡喜。就像平常我們一樣,坐在那裡上課,不一定大家開心,然後下了課,欸,如果你覺得朋友聊起天來的話,聊得個沒個完。為什麼?歡喜嘛!它就有這樣的吸引你的力量。所以從頭一路上面都告訴我們這個,不過呢,越向後說得越清楚,現在在這個地方說得最透徹!

這個力量我們一定要引發,如果我們真的能夠引發了這個以後,好咧!這個力量是源源不斷,人家看起來是:「唉呀!你這種人哪,真是苦惱無比。」可是我卻是很快樂。所以古人一直說「貧道、貧道」,是身貧道不貧,窮沒關係。呃!哪怕沒地方住,我住在樹底下,住一宿、住一晚也可以。然後呢,的的確確雖然我沒錢哪,這討飯;討到好的固然好,討到壞的也一樣;討不到,餓也不怕!這個原因就在這裡,就在這裡。否則的話,儘管我們出了家了,樣樣現成,弄到後來還是塌在那裡呀,所以說「應引發」呀!那麼進一步要引發修學善法當中,所得到跟法相應的法樂,這個是最重要、最重要的!那麼這個法樂怎麼樣的?

應發何等無飽之理,如云:「此於所作業,如欲遊戲樂,應著其事業,喜此業無飽。」

就像我們做事情一樣的,這個做事情像玩一樣。哎呀!因為玩得快樂,所以你越玩是越快樂,越玩是越快樂,怎麼樣也不覺得滿,不覺得夠,要這樣好耶!所以我們看看佛陀的因地當中,的的確確他生生世世做這種事情,我們看起來:「唉呀,捨頭目腦髓!」他假定真的把它看成苦事,誰願意做啊?沒有一個人願意做的,說實在話。現在真正問題在哪裡呢?始終是這一個。

所以前面在忍辱波羅蜜當中,第三個諦察法忍當中,說得很清楚,「不解無其欲樂」。現在我們修行最苦惱的事情,最大的障礙,說實在的,並沒有真實地了解佛法的特質在什麼地方。然後呢我們聽見了一點名詞,摸到了一點行相,自己覺得修行,乒鈴匡啷啷撞進去,佛法的特質在哪裡啊?不知道!因為你不知道,照著我自己的心裡想:哎喲,我覺得我去苦行;我覺得我去念佛;我覺得我去拜佛;我覺得我去參禪。結果參禪的人哪,跟兩條腿過意不去,哎呀,盤了個半天哪,越盤越痛、越盤越痠。如果是大幸而克服了以後,以後跑得人家告訴去:「嘿!我能夠盤兩個鐘頭。」其實盤兩個鐘頭在幹什麼啊,誰都不知道!最大的情況呼呼大睡,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喔,你不妨去看看喔!

當然我不是說盤腿的人都是這樣,真正了不起的人都是這樣來的。所以我剛才一再說明了這一點,一再說明了這一點,這是我們必定要了解的,佛法的特質什麼?你要了解它的內涵,的的確確你有一種無上的妙樂在裡頭,這個就是歡喜力。你如果能夠這樣做的話,啊!不要說在那個地方盤兩個小時,二十個小時;在前面說的,時間長不是害怕的原因,對不對?痛苦才是!一分鐘的痛苦都受不了。快樂的時候,如果是快樂的話,我們就怕時間短呢,越長越好耶!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這個地方,我們特別要有這個認識。

所以在修「其因之業亦應無飽」,不對、不對,這個我們還沒有說到那地方。喜此無飽,

謂應勵力發起喜心,如同小兒遊戲之業,無飽足心。又如樂果無所飽滿,其因之業亦應無飽,如諸俗人於安樂果能不能得,尚有猶豫且策勵轉,況行此業決定能生安樂之果。

下面說的,所以對這個地方,我們應該努力啟發這個歡喜之心,歡喜什麼?法,跟法相應。那個就像小孩子玩那個事情,他小孩子玩的事情啊,他永遠沒飽滿的。在趴這個地上,你別看他,唉呀,你叫他進來啊,他還不願意,唉呀,苦苦惱惱、拖拖拉拉的。其實我們現在,我們現在都是這個樣。唉呀!我們說起來真是可憐哪,我們在世間的標準來衡量是大人,拿佛法的標準來說,我們能夠像小孩子已經不錯了喲!我們像小孩已經不錯了喔!我們在長夜無明當中,夢都沒有醒啊,眼睛都沒開啊,不曉得在忙些什麼呀!

所以呀,我們現在應該對於我們的佛法努力歡喜。所以第一個,一定先把佛的圓滿的這種狀態讓我們認識,說你這樣做有怎麼殊勝的大的利益,不這樣做,有什麼絕大的禍害。因為這樣的是非、好惡,有了一個圓滿的比較以後,那個時候我們一心一意要得到這個快樂的果。實際上,這的的確確是我們人人所要的,沒有一個人例外的。說你活在世界上要什麼?我要找苦,沒有一個人;修學佛法的人固然是,所有世間沒有一個人。做生意,哪怕強盜,他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啊?快樂嘛,很簡單哪!不同的是,他沒有了解真正的苦樂的因果,所以不如理,如此而已,對這個究竟的果是一樣的。

所以現在既然我們了解了要得到這個圓滿快樂的果,這個果,是我們只嫌少不嫌多。那麼既然如此的話,你要想得到圓滿的果,幹什麼?我們了解一定要在圓滿的因上面去下,有這樣一分因,必定感這樣一分的果。既然你對這個快樂的果不嫌多只嫌少的話,你在下這個圓滿果的因,這個業因上頭也應該如此,所以「亦應無飽」。

現在我們退一步來說,這個世間的俗人,就忙這些事情啊,這樣忙完了半天,是不是真正能得到安樂的果啊,他還不一定耶!但是他還拼命努力,這是千真萬確的。世間的人做生意,然後呢種田,實在在春天種下去,他不能保證說今年秋天一定有收成耶!萬一來陣颱風,萬一這個病蟲害,萬一什麼……。做生意的人萬一到那個時候市場上面,尤其是現在這個有什麼風暴,喔,他不管,大家拼命努力去做!而我們現在修學佛法的人,由於前面的這樣地認真地修學,跟隨善知識,如理去了解,經過我們的理智地抉擇辨別,千真萬確,確定有這個果,那麼我們會不努力在業因上面嗎?當然!決定應該努力,這是可以肯定的!

所以說來說去,修學佛法始終有一樣最重要的──正知見。所以這個佛在任何地方都說,佛法的中心是什麼?正見,八正道──正見,真正的佛法的中心是八正道。沒有一個例外的,持戒,持戒的宗要是什麼?正見。所以我們六和合的僧團當中,第一個「見和」,這是非常重要!那麼這個地方也是如此,我們得到了這個正確的認識以後,覺得:喔!你這樣做一定得到圓滿的果報;反過來說,你為了要求這樣的圓滿的果報,那麼一定要在這個因地上面這麼認真地去做。

如云:「成樂否無定,尚為樂作業,若業定感樂,不修云何樂。」

那世間那些事情忙了半天,是不是一定得到快樂啊?還不一定啊,還不一定啊!尚且為了這種事情而忙得個不得了,而且很樂意地去做。現在呢,我們所造的這種業因,是一定能夠感得樂果的,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不去修的話,你怎麼會快樂呢?就像作生意的人一樣,明明曉得這個東西做出去的話賺錢的,結果你眼看著別人在那兒賺大錢,你停在那裡心裡面實在過意不去,對不對?我們人人可以了解到的,人人可以了解到的一個事情。喔!說現在眼前那個錢,喔唷,奉送給別人,不送給你,哎呀,你心裡面過意不去。那個錢並不快樂,可是你曉得那個錢可以換得你要的快樂,啊!所以你得到那個錢,說來得個快樂。現在我們也是一樣啊,我們對佛法確定曉得能夠得到快樂的,這樣。所以如果不在這個上面因地當中下的話,你心裡面應該為這個難過呀!所以你只要真正得到了正見的話,是必然有的現象。

所以我們現在說:「唉呀!要修行啊,覺得提不起來。」原因是什麼?就是這個正見未得。如果你把那個正見產生了很正確的認識的話,你看得很清楚啊!何況前面、後面一再告訴我們,不要等到那個果出現,就在那個因地當中你去做的時候,那個時候已經本身快樂了。何況還有大果在後頭,而這個大果是更大的快樂。說來說去始終有一個問題,什麼?缺少正確的認識,缺少正確的認識。所以我在黑板上面,特別把這個「五拘礙」始終寫在上頭,你們常常提。第四個「闕隨順教」,跟那個正法相應的,完整的如理的教授不夠、沒有乃至於,不夠。最後一個,雖然你有了,但是你去修的時候,「得微少善便生喜足」,下面那四個字來不及寫。這個黑板上這幾個字不要把它擦掉,等到精進講完了之後再擦掉它,我們平常過來的時候看看它:嗯、嗯、嗯!對!

又以此理亦不應飽足,如云:「諸欲如刀蜜,尚且無飽足,況福感樂果,寂靜何故飽。」如鋒刀蜜雖亦略有甜味可嘗,但若舐之必能割舌,可愛欲塵雖與現前少分安樂,然生現後極大痛苦,其受用者尚無飽足。況諸資糧能與無罪現前久遠無邊安樂,何應飽足。

嗯,這個說,這個不但是得到快樂,而且這個快樂還不應該飽足,不應該得到:「唉,可以了,可以了。」不可以!為什麼呀?下面說:就像刀上的蜜,刀頭的蜜,我們對那個刀上的蜜都不飽足的。刀上的蜜,喔!那是好危險,而且呢又是一點點;現在我們修學佛法,這個所感的果報是寂靜的,不但沒有危險,而且是絕對圓滿。

所以下面說呀,刀頭這個蜜雖然有點甜味,但是你舔它的話,對不起,一定把你的舌頭割掉。現在世間上面很多這種塵欲,看起來滿可愛,眼前好像有一點點安樂,但是後面生絕大、厚的痛苦的果報,而我們對這個事情尚且沒有飽足啊!我想這是我們人人感受得到的,我們到了冬天,哎呀,睡在這個被窩裡邊很舒服;而是到了夏天,在那兒吹涼風很舒服;跑到廚房裡去啊,哎喲,這個吃起來又放不下;聊起天來啊,教你不聊還又覺得不行。這種事情啊,眼前是一點點的快樂,而且將來有無邊的大痛苦,我們從來沒感覺飽滿過,千真萬確的事實,不管什麼眼前的這些事情。

而我們修學佛法,積聚這個資糧啊,能夠得到「無罪」──它總是反顯的,它反顯有一個原因,換句話說,喏!一切的過失都沒有的,只有好處。這個好處包括兩方面:不但究竟圓滿,而且眼前就好;反過來說,眼前已經好,是就後是更好,無量無邊。對這樣的,怎麼我們會覺得說:「啊!夠了,夠了。」不應該!這個才是我們應該努力無飽地、永遠追求下去的。

如是思已,應當發生無飽意樂,故為圓滿所修善業,乃至未生如日中時,日熾諸象趣向可意蓮池之心,應善修習。

這樣地善巧思惟了以後,我們第三個不但要歡喜,而且對這個歡喜要無飽,這個意樂就是內心當中:「啊,不夠、不夠!越多越好、越多越好!」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