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12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一二卷.B面

我將身財一切善根,於有情所先已惠施,若我今者仍貪資財而受用者,如同諸象為日所逼,入水洗沐至乾岸已,於地滾倒,見土沾身仍下水洗次復如前,如是思已當修無貪。

我現在的狀態,是早已發了這個誓願,是什麼誓願?菩薩戒嘛!啊,我一定要學菩薩。菩薩戒是什麼?將我一切自己的內身,外面所聚的財,以及布施所得的善根,沒有一點餘遺地,都施捨給一切有情。早就先已經施,若我現在居然仍舊貪著這些東西的話,那不是顛倒了嗎?那不是顛倒了嗎?下面舉一個比喻。就譬如那大象一樣啊,唉呀,在這個夏天,被那太陽曬得熱惱得不得了。然後呢幸運而找到一個清涼甘露之池,跑下去,啊,把身上的泥巴、髒垢洗得乾乾淨淨。就像我們無始以來,被這個煩惱──這個煩惱是貪染等等啊,種種的髒垢沾得不得了啊!現在了解了以後,修學佛法靠著三寶的威德,得到了這個戒,就是解除所有的髒垢。

那麼所以在這個情況洗乾淨以後再爬出來,爬到那個乾岸,那個乾淨的地方去。結果啊,嘿!你爬出來了以後,又滾在地上又沾得一身,那麼再下去。那你如果這樣的話呢,完了!你一直在那兒滾,滾來滾去仍舊跳不出這個輪迴,白費氣力!所以呀,要這樣地認識,這樣地了解,然後呢根據這個了解,思惟觀察,策勵自己生起真實的對治,如理去行持。那麼,那個時候的慳貪,自然而然就可以捨掉。所以說,萬一我們碰到這種情況的時候,那就是我們應該修的。前面這個論又說:

即前論云:「應念諸佛殊勝行,當自立誓思隨學,為除貪著攝持故,以善分別觀察心。

那個時候我們啊,應該憶念十方一切諸佛之所以為成佛的原因,他就有這種殊勝的功德、殊勝的行持。啊,想想有這麼個好法!他之所以好,因為這樣做,所以啊,我也發誓要去跟他學。所以,把所有的這種為貪著而攝持的這種事統統捨掉。現在我們應該做的事情啊,就是懂得了這種道理,把這種道理非常善巧地融會貫通,各方面了解得非常透徹──理、量、次第,整個的內容,根本何在,如何圓滿。把握住了,不斷地去深入思惟,把這個道理啊,拿來運用在自己內心上面,觀察自心。有則勸勉增上,好的方面;壞的方面,馬上把它淨除,這樣子步步上升。

我身已施諸眾生,施身果法我亦捨,我若反貪諸外物,如象洗垢非我理。」

這樣就這個比喻,那我自己的身體啊,所有的東西,以及布施身體感得的果報,凡是這東西統統已經捨掉了。身都捨,當然財物也包括在裡頭,身、受用也捨,乃至於布施以後所感得的這個善果,也統統捨掉。既然這樣,我還反而貪著外面這東西的話,那真是顛倒極了啦!顛倒極了啦!

如是多思能捨勝利,若能引發廣大歡喜,及多思惟攝持過患,若能引發極大怖畏,則能任運生惠施心。

這個下面三項,就是總結起來,怎麼樣策發我們布施的最善巧、最殊勝的方法。如果你能夠多思惟觀察布施的這個殊勝利益──這個地方的「勝利」啊,不是打仗的普通的勝利哦!這個「殊勝」也不是普通的殊勝哦!一開頭就說,這個殊勝簡直你沒辦法比的。

昨天晚上有位同學來問我,說《華嚴經》上面啊,這個普賢菩薩讚歎那個諸佛的功德,說假使這個十方無量無邊的佛,讚歎不可說、不可說的時間,這個佛的功德啊,說不完!他就無法想像,這個佛的功德能這樣嗎?嗯,千真萬確!不要說我們凡夫不可能,佛──他這麼了不起,他佛來讚歎佛的功德,都讚說不盡。原因: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是限在一個量當中,這個量啊,你再怎麼樣大,你沒有辦法超脫這個範圍。所以這個無量、無限,究竟是什麼個樣的境界?法界,那是一個究竟的,我們無法想像,你能想多大,它總歸比你大,還不曉得大多少,這個殊勝是有這樣的殊勝的利益。所以這個眼前哪,我們要經常思惟、觀察。眼前一點點小小的好處,你把你沾住了;那個時候啊,最好的事情就是,你把那個好處啊,把它擴大,加深、加遠,千萬不要眼前這種小的地方被它沾住了。並不是叫我們放棄我們的利益,恰恰相反地,告訴你啊,正因為要得到利益,所以你要認得利益的真、假。你眼前那些利益啊,是假的啊!一點點哪,害了你得到大利益、深遠的利益。而且這個深遠的利益是無量無邊的,這個才是真正的殊勝的利益,這才是我們應該了解認識的。

然後呢,根據這個認識,多思惟、觀察,否則的話,宿世的這個業力,隨時隨地它會跑得來掩蓋著你,你跟著這個老脾氣就又跑掉了。能夠這樣做的話,那個時候你覺得:哎呀,好啊!好啊!你對眼前一點小的事情都這麼放不下,反過來說,都這麼喜好貪著;現在有這麼大殊勝的利益,當然會啟發我們的大歡喜。有這樣的大歡喜的話,做起事情來就起勁啦!眼前為這麼一點點的小好處,喔唷,忙得不得了,人家作了一個障礙啊,要跟人家吵架乃至於拼命;現在得到了這麼大的利益的話,你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都會去拼命哪!所以要發那個精進啊就很容易耶,這是第一個道理。

反過來呢,你不捨,你把它攝持了。結果啊,哈!對不起啊,這有絕大的過患,恰恰相反,有不曉得多大的害處以及過患,後患無窮;眼前又不曉得多少。而這個東西不管眼前、將來,啊,那個是產生大恐怖的。你兩者一比較以後啊,自然而然你那個心裡面,不要人家來勸你,自然你一定生起這個心,乃至於人家勸你不要布施,你也絕對做不到。

所以,我們看佛經上面很多典型的公案,當佛陀在因地當中捨頭目腦髓的時候。有一次,他是一個國王,是一個大國,非常了不起的大國,這樣。那麼人家要來侵略他,就這樣,結果啊他就送給別人了!乃至於有人要拿頭、要拿眼睛,他那個施千頭王那個公案啊,就是有人要頭,那個國王把那個頭要送給人家。他是個國王耶!很多人啊,大家都勸他,然後呢種種的理由。他就說:「我多生多劫得到了這個東西,一直為了自己啊,害了自己……」前面已經告訴我們太多了,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忙自己,結果啊,你拼命保護這個東西,它就偏偏把你送下地獄去。「現在我了解了絕不做這個事情,現在把那個東西,把你啊就送給別人了,你千萬不要為自己打算。我已經努力了這麼多生了,現在這個時候,豈可以停止?不可以、不可以!我在這裡的目的,就是這個樣!」然後呢,不管人家怎麼勸、怎麼阻礙,他就是到後來把那個頭就送給別人,就這樣啊!

當然,這個叫我們開始第一步那是做不到,我們也不應該這樣做,後面說得很清楚。我們現在應該做的是什麼呢?就是上面兩個:多思惟、觀察這樣的布施度──注意這個「度」字哦──殊勝的利益;以及你不布施,貪著、攝持的這個患害。你對這個道理確定有了認識以後的話,你那個布施的心裡面哪,自然就任運生起來了。

那麼講到這裡啊,昨天晚上那位同修,也來跟我談起這個事情。他現在因為最近啊,我看見他很用功,我也非常歡喜、非常讚歎。那麼他就說,好的時候的確很好,但是呢壞的時候啊,他就很難抵擋,他也熬住了,就這樣。熬住了,再努力地衝。結果呢?唉!這個東西實在感覺得很辛苦。我想我們在座的很多同修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這樣。高興的時候固然高興,有的時候等到低潮的時候,你要想突破的話,啊!儘管這個環境大家帶著,然後呢上面是師長,周圍是同學,再加上頭也剃得光光的,你沒有辦法跑出去去放肆一下。啊!逼在那個地方啊,覺得很辛苦。

這個地方啊,就告訴我們非常善巧地。它真正的重要──是!外面的形相可以幫助我們,譬如說你現在在這個環境當中,你要想放縱一點,上面的師長、周圍的同學、這個環境,乃至於你跑出去,人家馬路上一看,你頭剃得光光的,穿那個和尚衣服──你怎麼跑到這個地方來了!這是外面是有幫助我們的力量,而且是非常重要,尤其是初機修學。但是,最主要的什麼?就是那內心上頭那個正知見,這個東西太重要了!

我自己啊,苦了一二十年,現在才多多少少體會到一點,哎呀,這個味道之美啊,甜極了,可以說。嚐到那個甜頭,你嚐到了這個甜頭,別的什麼東西你都不要啦!你問我現在這樣情況嘛,你們也看得出來,哎呀,我這個身體啊,實在是有氣無力。這兩天我為什麼早晨要請某某師,的確,早晨如果說,這個早課我用一點聲的話,上課的沒氣了。然後呢很多地方,那個腸胃也不好,少吃了嘛,等一下到了傍晚就冷得要命,氣力就沒有了;多吃了嘛,肚子也脹、又難過,經常都在這個上面。唉呀,這個背脊骨又受了傷了,一直在痛、一直在酸。如果在以前的話,我自己曉得啊,不要說要挺、挺不起來,就躺在床啊,還哼呀哈呀到處找醫生,到處找這個、求這個。嗯,好處從哪裡呢?佛陀,那的的確確的。

我凡是碰到這種情況,越是來,這個精進的心越強。這馬上感覺到這個什麼啊?業感緣起。唉呀,我宿生多生多劫呀,就為這個東西忙了半天,忙了半天啊它不但沒有保護你,沒有對你一點好處,反而讓你造了很多惡業。結果呢,到這一生,我現在已經懂得了佛法,這個還在這裡感得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多可怕呀!它現在又來了,告訴你,這個善知識哦,告訴你趕快精進哦,趕快精進!是的呀,它現在這個地方肚子一下脹、一下飽,氣也沒有,頭又痛,我是莫奈何你,我的確莫奈何你。但是我今天啊,我談不到學菩薩,我認得了你啊,我這個心就不屈服,不再為你做奴隸,不再忙你的事情,你也莫奈何我!宿生造了這個惡業,今天這樣的話,什麼時候要走,那莫可奈何的事情啊!就是如此因感如此果啊!但是呢,趁這口氣還沒有斷的時候,我要儘量地利用它。今天多拜一拜佛,多跟同學講一點,那好,這個至少下一世我可以少一點這種痛苦吧!你想對不對?佛陀告訴我們就是這個,所以這個知見本身太重要了!這平常撐我的什麼?就是這個,就是這個!

所以我想到這裡,哎呀,真歡喜啊!一歡喜、歡喜過了,過一下,頭又不痛啦,氣也來了。當然啦,實際上因為這個身體虛嘛,完了以後等一下又痛,痛也沒關係,我就躺在那裡也要去想它!所以儘管身上是苦的,心裡卻是快樂的,這樣。而對這個身上的苦,你了解得很清楚、很明白以後的話,那個苦拿你一點辦法都沒有。當然這種是小苦啊,大苦我也老老實實說,我還是擋不住,還是擋不住,那時候是怎麼辦呢?你能夠真的這樣地努力,不斷地去做的話,欸,生生增上,那個大苦慢慢地減輕啦!這是第一個。

第二個呢,我想我們大家,這個經驗大家都有的。你本來一點小小的沒有什麼,小小的不如意,然後心裡面想,唉呀,這越想越難過、越想越氣。小小的一點事情啊,你越想越氣,想到後來啊,把你自己纏在這個裡面,幾天幾夜睡不著覺。其實呢你想開了,說實在地沒有什麼事情啊!你從這個地方就了解了,我們可以處處體會,真正重要的事情,就在這個地方。如果你能夠小處,真的能夠了解了這個法的這種殊勝利益的話,這種地方啊,你就一碰見,「啊!對了、對了、對了!」你就隨時能夠善巧地利用,善巧地利用。

尤其在這種情況有一個特別的好處,這是什麼好處呢?剛才說,你同樣布施吧,欸,世間的人布施了以後,對不起,三世怨。你能夠了解了這種心理進一層的話,現在你在這地方做的話,不要說你有病的時候開心──啊,不、不,應該這樣說的──有病的時候固然開心,沒有病更開心啊!本來你身強力壯跑到那地方做嘛,做並不辛苦嘛!

所以你看,最近為什麼我們這裡這樣地改善、這樣地好法。的確地,大家同修啊,這是我也看得出來,我以前經過的那麼多地方,很少看見幾十個人在那裡,大家這麼全部精神努力,這樣做得很有精神。為什麼?他心理上了解了:我在那個地方忙,這個才是真正為我自己。要不然以前的話,好像我等一下多掃了一個地,我等一下多做了一點事情,看看這個傢伙在那兒偷懶,心裡面啊就是放不下人家。這個心情哪,自然而然就減少,乃至於自然而然就消失掉了。乃至於你多做了你覺得:啊,對啊!我多賺了,我多賺了!所以你越做是越歡喜,不是嗎?還有煩惱?沒有啦!這個佛法的真正的巧妙啊!真正的巧妙啊!你不是要度眾生嗎?不是要自己救嗎,至少?乃至於最起碼的我們現在要求往生嗎?這個功德是俯拾皆是啊!俯拾皆是啊!

你的的確確地,平常我們常常說:「唉呀!我也想念一心不亂,可偏偏心裡面亂糟糟。」你不能集中起來,為什麼你要忙這麼多事情?現在你懂得了這個道理以後,你去忙這些事情,你隨時增長功德,拿這個功德要回向往生,一定往生,品位還不低咧!這不是很簡單嗎?然後呢,即使你能夠不回向,你在這個生死當中你也行菩薩道,更好!到淨土修一百年不如這裡修一天。整個的關鍵不在那些形相、方法上面,就在你知見上面,如何運用知見,怎麼去轉過來;你能夠轉的,善法是任運而生,現在是這個地方講惠施心,它自然而然生起來了。可是如果你在這個概念上面不認識的話,儘管你在這兒苦苦地在那兒弄的話,是!有一點效果的,但是不大,不大。

所以眼前我們要兩方面雙管齊下、雙管齊下。我們也不要說,哦!那既然懂得了這個道理,好囉,這個其他的形相不管啦!剛剛我們初機開始,這是大話,說起來沒有用哦!坐在這個地方講可以,不要說這個你們如何,就是我,我講得頭頭是道,這好的時候是這樣,不是一切時。經常情況之下,壞的環境當中還是把這個善法忘得乾乾淨淨,何況是諸位。諸位當中有好的固然好,但是有不太理想的同學,大家有這個經驗,聽的時候很來勁,眼睛瞪得大大的,耳朵豎得直直的,聽得很來勁,書本一闔,不行!仍後這無始以來習氣跟著流轉啦!那時候靠什麼?靠這個環境哪!所以說一定是雙管齊下,這個我們要了解的,順便一提。

如是修習慈悲之心,及善思惟諸佛菩薩傳記等後,亦當引發能捨之心。

啊!那我們照著前面這麼一步一步來的話,當然必定會引發這個心。

發起道理者,

他下面說,那發起什麼樣的這個心情呀?

如《入行論》云:「身及諸受用,三世一切善,為利諸有情,故當無惜施。」

身體以及身體所受用的一切的財物,就是所有,然後呢一切的善,自己所積聚的一切的善根、好處,只有一件事情──利有情。所以,統統把這些好的東西啊,毫無顧惜地布施出去、送出去。

謂身受用善根三法,

這個三樣東西,

為所緣境,

那就是我們把這個做為,這個東西,

思惟惠施一切有情。

把這三樣東西啊,欸,送給別人去。

如是若於一切所有破我所愛,數數修習施他之心,是名菩薩。

這樣的做法,對於我們一切所有的,不再自己顧惜執著,不斷地去修習布施、利他,這個就是菩薩,這個就是菩薩。那麼這個「數數」兩個字,你們要記著哦,這兩個字是形容詞,這個意思不是說一下做、一下做,這樣。一直做!不停地做!是這個意思。這是最重要的──數數、數數,就是一直,在你形相上面可能在不同,但是呢心裡的行為一直保持不斷。有東西的時候,你用身口相應的思來送,沒有東西的時候,身口儘管不動,我這個心還是緣念在這個上頭。

然後呢,就算它不現行的時候,在睡覺的時候,這個種子還在這裡。這個種子,唯識上面的特別名字叫種子,我們另外一個名字叫習性,這種強烈的習性,一直潛伏在那裡。如果說你這個習性是受了菩薩戒,這個叫菩薩戒的戒體,你證得了這個菩薩戒的戒體,只要不破它,如果要求往生的,回向的是上品,最小──上品下生,這麼有力哦!所以你要了解,啊!這個真正的佛法的玄妙、精采、殊勝,實在我們無法想像地好!

如《攝波羅蜜多論》云:「此等一切是汝物,於此我無我所慢,數數觀察此希有,隨行正徧覺功德,誰有此德名菩薩,難思勝士佛所說。」

呃,說現在這些東西啊統統送給你們啦,都是你們的啦!在這個地方我再沒有「我所」,就是沒有一樣東西是我的。因為有了我,所以有我所,有了我所,所以就跟我相應的這個慢。不斷地去觀察,這個真是,啊,希有難得啊!前面我們一開始修,修的時候啊,這個告訴我們自己嘛具六想,然後呢對於這個說法的知識嘛具五想,五想當中有個什麼啊?希有、罕有。哎呀!這個法是珍貴無比,而又那麼難能可貴啊!是又難能可貴、又這麼希有。啊,好啊!得到了以後,再也不肯放掉,沒有一樣事情有這麼重要,乃至於根本不能相比。

所以呀,由於這樣的思惟、認識,正確地養成功的習性,或者說種子,或說戒體,然後呢跟著這個「隨行」,這個隨行普通一般就是跟著來的行為來啦!實際上戒上面,然後呢叫受了以後叫隨行,就是這個,這個才是戒的所謂法、體、行、相的行。你有了這個行持了以後,欸!那麼這個行相自然就表露在外頭了,這個行相我們就是儀則、行為。「正徧覺」的功德,我們隨時隨地跟著這一個做什麼?哎,集佛的因,集佛果的因,增長這個功德。那麼誰呀?在這上面去真實地行持,這個德行叫作菩薩。啊!這個是不可思議的殊勝大士啊!這是佛告訴我們的啊!

好,前面告訴我們這種道理啊,了不起!下面告訴我們如何去正行持。這個話怎麼講呢?我們想:哎呀!這個佛陀這麼了不起啊,我也跑得去送人家頭,我也在那兒送眼睛。不是、不是、不是!下面正式開始行的時候,他告訴我們方便善巧。說:

現在力弱勝解未熟,意樂將身已施有情,不當真實施彼肉等,

喏!這句話,這個很重要的。就說道理是這麼講的,然後你根據這個道理,他所以告訴我們數數觀察,善巧分別,思惟修習,他並沒有叫你馬上去捨哦!為什麼呀?現在這個力量還弱,乃至於啊,連它這個習性本身還沒有養成,乃至於這個正確的知見都沒建立。那個時候我們不忙這個,要一步一步來。第一個,建立正確的知見,有了這個正確的知見思惟觀察,養成功這習性,使得這個習性堅固,非常強有力,那個才可以。

所以現在力量不夠,這個殊勝的見解還沒有成熟,那怎麼辦呢?我們哪,只要這樣想,照前面──欸,我這個身體送給別人,我這個身體送給別人。所以這是「意樂」,意樂就是心意所好樂的,我所願望的。現在我們心意所好樂的,一天到晚忙這個──執取,哎呀,這個我、這個我,好的總歸我,壞的送出去。現在不!壞的我來,替代人家,好的送給別人,就這樣,所以是心裡邊要這樣。「不應該」,不但是說不必要喔,說不應該真的就把自己的肉捨給別人,不要!現在我們真正要修的,修這個!這一點非常重要哦,他下面有一句話:

然於身命,若不淨修能捨意樂,由未修故後亦不能惠施身命,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