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南普陀版)101B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一零一卷.B面

所以實際上呢,這個「有」還是業,不過經過了這個愛、取滋潤也好,或者前面所說的增長也好,造了這個力量以後,這個力量就很強有力,很強有力,一定下面感果的。但是它現在還沒感果哦,現在還在因位當中,所以叫作「因上面假立果名」。喏,他每一個定義下得非常嚴密,這樣。那麼什麼時候感果呢?它一定還要,你前面的一生,當前面的一生結束的時候,當前面的一生死了,那麼下面這一生來的一定是它。這個地方我們在十二因緣當中講流轉生死的,是用這樣的次第。那麼在四諦苦、集、滅、道當中,我們也講集諦,集諦就是流轉生死的道理。集諦當中怎麼講啊?集諦一共有四個行相──因、集、緣、生。平常我們說因集緣生、因集緣生講些什麼啊?現在這個地方解釋一下。你們把這個概念弄清楚了,整個的生死流轉相就非常清楚。

「因」哪,就是我們前面說的無明、行、識這個因位識。單單那個因位識,只是個因,它不一定感果,還要看什麼?還要看集。「集」是什麼?集是增長。所以集一定是惑、業這些東西,總之它繼續不斷地把這個力量增加、增加、增加。那麼有了這個集以後,它是不是馬上就要來?不,下面還有個緣,這個「緣」是什麼?就是,哪!你前面這一生,捨掉前面一生的時候,欸,下面一生就「生」了。

所以叫因,因就是十二緣起當中的無明、行、識,由於無明、行而感得這個因位識,整個的三支,所以這個因位當中的,屬於這個集諦當中「因」。那麼然後呢,你愛、取滋潤到有啊,這個就是集諦當中的第二支「集」的行相。那麼集了以後它下面一定要來了,這個力量很大了。可是你這一生那個命還沒有終的時候,它不會來,所以還要一個「緣」哪!什麼緣?就是說前面一生的一個命捨掉了,終死掉了,這個緣哪,這個緣哪,然後呢它就感得「生」,就感得那個生。

同時,細說起來這裡還有的。所以比如說,當那生命捨掉的時候,那麼然後呢這個,再繼續下面執取的這個是什麼?然後呢,這個心、色兩方面,說我們現在一生無非在……有兩樣東西,一個是心,一個是色,或者說名、色兩樣東西。名就是有色部分,就是四大──噢,不是,色,色就是顏色的色,我在黑板寫一下,大家比較清楚一點。那這個名的話,比較容易清楚。那麼這個顏色的色,就是四大這一部分,前面這個四大沒有捨,後面那個四大沒有來的機會。名的部分呢?就是我們這個四緣當中,有個叫「等無間緣」,大家還了解吧,還記得吧?等無間緣,就是或者叫「無間滅」。也就是前面的一個心識消失的時候,那個位置讓開了,那後面那個識就生起來了,就是這樣。所以前面那個四大捨掉的時候,後面那新的四大跟著來。前面的這個識,前面一生的識捨掉的時候,後面那個識來了,那麼前面捨掉的時候叫等無間緣,無間滅已,後面的跟著來。

這個這地方我只是隨便提一下,諸位真正肯深入的時候,它每一個地方非常細緻的行相。關於現在講的那一點,你們不懂也沒關係,實際上大部分同學也不必去懂它,只是說,有因緣想真正深入的時候,我告訴你們這個前後的細緻的關係。

那麼這麼一來,所以我們了解了,現在這裡真正了解了,是了解的什麼呢?了解說這個有支這樣東西是什麼東西。就是說,凡是前面落在識田當中的這個因位識,經過了愛、取滋潤,它增長以後,產生一個強大的力量,這個力量等到前面這件事情過去了,前面這一生過去了,它一定會引發下面一生,然後呢會引發下面一件事情。所以我們在生死當中從這一生到下一生,感覺不到,但是眼前從這一件事情到下面一件事情,我們卻人人體會得到。

現在大家再回想一下剛才舉那個譬喻,說我們下了這堂課以後,你下面要做的什麼事情啊?那個決定下面要做的事情的是誰來決定的?就是那個「有」,對不對?剛才講的清楚不清楚?剛才講的概念清楚不清楚?大家清楚了,對吧!所以曉得了,所以既然你現在想修行,當然你選擇你下面要向哪裡去;要想選擇你到哪裡去的話,你看看,決定你到哪裡去的,是什麼力量。所以你那個時候在注意這件事情的話,喔,原來你這件事情捨掉了,或者這一生捨掉了,下面到下一生去的這個關鍵問題在哪裡,在這個上頭──嗯!你現在認得它了。你既然能夠認得了,這個把握就在你手上了,對不對?所以他在這個上頭啊去觀察,這個理路清楚了。

然後我們更進一步、更進一步,比如說我們常常說:「嗯,這個境界現前,眼前的明曉得不要貪,就擋不住,明曉得不要瞋又不靈光。」為什麼原因?因為就是你前面已經造了這個,這個識田當中已經經過了愛、取滋潤的這個業,強有力的業已經集在這個地方。集在這個地方的話,當然這個前面這件事情捨掉的時候,必然這個事情跟著來,你無可奈何!所以我們如果說平常在很多事情上觀察的話,你就發現:啊!這個「有」的力量,決定了你向前面去的因素就在它上面!所以我們在這個上面能夠思惟觀察的話,你曉得:啊!問題就在這個有,就是這樣。

那我為了大家容易了解起見,更深細地說明一下。假定說我們現在那個時間上完了課,要睡覺了,或者已經是晚自習了,或者中午上完了課也就吃飯去了,譬如這麼說啊!欸,到時間他說要睡覺了,偏偏下面還有事情不讓你睡,哎呀!你覺得苦惱不堪。或者到那個時候不讓你吃飯的話,啊,你就真受不了!到了那時候,「怎麼到了時間,他還不打板?」或者打了板了以後,居然今天那個飯還沒有燒好,啊,那個時候你心裡面就大光其火。再不然呢,今天這個東西啊非常好吃的東西,哎呀!那你是非常高興。那瞋、貪這種東西都跟著都一定來了,跟著都一定來了。

那麼,為什麼是這樣呢?現在我們也不妨來從我們的心識上面,不要講那個理論哦,這個理論真正主要的就是指出我們心理的行相。所以我們學這個理論的原因也就是認得心理的行相,你認得了,然後才告訴你這個心理行相怎麼去拿掉它,這個就是我們的修行了。所以說我們現在不要講吃飯,因為這個飯是人人要吃,修行人還是要吃。假定我們說吃茶,或者吃咖啡吧!第一天他拿一杯咖啡來,拿一個什麼東西來,叫你吃一下。吃了以後,也許你一吃,覺得滿好吃,吃過了也就吃過了,也許你還覺得苦苦的,你還不一定想去吃它,這個是我們每個人都感受得到的。假定說你覺得吃得滿好吃的,那麼不管,不管它滿好吃也好,不好吃也好,吃過總是吃過就吃過了,你忙別的事情去了。那前面是什麼?就是無明、行、識,那個識田當中落下去這個種子識。他是不是下次再來吃,那不一定,不一定。結果呢?如果你又以後不斷地用愛、取來滋潤它的話,它會增長的。

那麼下面怎麼辦呢?今天到那個時候吃,或者先吃一下;明天到那個時候,你覺得:嗯,滿好嘛!或者有其他的因緣又讓你吃。那麼其他的什麼因緣呢?在這個上頭也告訴我們,煩惱的生因有六種,大家記得吧?第一個是煩惱的隨眠,就是你內心當中的這個;第二個,所對的境界,這個是總的。所對的境界當中分成功四部分,第一個是人,第二個是法。人就是你的周圍的朋友,雜染,啊,大家……這個所謂惡知識就是這個道理,他還對你滿好咧!你見到很高興,他第二天:「欸,某人哪!」到時間來,「來、來、來、來,我們再吃一下。」本來你吃過嘛也就算了,第二天他又讓你吃了。「嗯!」再不然的話呢,由於言教,你看了這個說吃咖啡對人體有什麼好處什麼等等,或者你想睡覺的時候,它就讓你清醒一下腦筋。你由於這個概念的支配,或者是兩者都有。那麼,當然了,這個沒有串習;如果你串習了,到那個時候你一定要去吃。還有非理作意。

總之這個不管外面什麼因緣,也不外乎這個幾種,你又碰上了,又去弄。所以第一次吃的時候,你只是認得它:啊,這是咖啡而已,然後呢這樣經過不斷地又去做,不斷用什麼理由,那麼一連做了多少天以後,到那個時候,對不起,你不吃那個咖啡就不行,抽香煙也是如此。我想這個我們大部分人都有這個經驗,你想你們的嗜好怎麼建立起來的啊?就是這樣建立起來的,對不對?是不是?是不是很清楚?喏,做任何事情,你只要不斷地慢慢地去做、慢慢地去做的話,慢慢、慢慢到個那時候的話,它來了!這是什麼?做這件事情──業;第二次再做這件事情的話,就增長前面那個因位識。然後呢這個是什麼?增長它之前一定有一些條件──你歡喜它嘛,「嗯,這個滿不錯!」而所以策發你這個還是什麼?當然還有其他的原因配合起來,還有其他的原因配合起來。

所以在這個裡邊哪,那我們就了解了,說:啊!是的,把我們帶到下一步去的力量,那個是「有」;可是這個有前面一定還有什麼,還有這些事情的過程。既然你現在要想切斷它,而你又沒辦法把握得住的話,你一定在這個地方找。所以它從這個上面找,倒推回來找到它的原因何在。然後呢找到了原因,既然整個的就是十二因緣的話,他就把那個十二因緣當中每一支的關係認得清清楚楚。認清楚了以後,啊!就告訴我們:喏,你要修道嘛,那這個道就是這樣的,我自己修道就是這樣修,告訴你們也就這樣告訴你。你要修,就照著這個次第去做的話,問題就解決了,這樣。所以這種方式來解脫那個生死的話,比起前面那個聲聞來的話,要比較利,因為這個源源本本找得清清楚楚。這個概念大家了解不了解?所以這兩者當中的差別。

有人回答,說:照理是應該在愛、取上面斷,他為什麼在有支上斷?這什麼叫照理不照理,說愛上面,愛、取上面斷是一種斷法;在有支上面修行,又是一種修行,這兩樣同樣可以的,那麼這個道理現在在這個地方說明白。真正斷的時候,還是在什麼?還是在愛支上面。不過前面那個愛的話呢,是由於說你曉得這個東西,愛的結果是苦啊,所以在這個上面。你現在這個有支上面,你就是真正理路上面很清楚了以後,了解了這個事實以後,經過了這樣地思惟觀察,所以它比較利。

現在呢我們把這個兩支,把這個兩種方法,不管是四諦、十二因緣,你都能夠完整地認識,完整地了解,然後去處處體會的話,自然而然哪,我們就很容易了不造惡業。所以不造惡業,什麼呢?還是因為我們聽聞了如理的言教,正確的言教,然後呢如理思惟,曉得它前後的必然的次第,從如此因感如此果。如果是無明,你不了解的話,那麼必然要感得這樣的果,所以引發這個生死的流轉。現在呢你了解了,了解了以後就有正確的知見,所謂正知見產生。所以那個時候啊,你所努力把這個事情深入,然後呢這個智慧生起。智慧是無明的正對治,它們兩者之間的關係就是這樣,有了你就沒有我,有了我就沒有你,就是這樣。所以聽聞了正法,然後呢能夠如理思惟,正知見產生,然後次第修習,正智現前的時候,無明就破了。無明一破,無明滅則行滅,行滅則識滅,識滅下面整個的沒有了,生死就斷了。

現在這個次第了解清楚不清楚?也許有的人是清楚,有的人還不清楚。所以把今天晚上的好好地溫習,這個不必參考很多書,不必參考很多書,就在這個上面。如果你們真的想看的話,我告訴你們,《瑜伽師地論》。《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上面就講得很清楚。不過我了解,以我的經驗來說,我沒有經過這個老師指點以前,我看那個《瑜伽師地論》,啊,那天書,怎麼看也看不懂,幾次翻,翻了半天就一點辦法都沒有。後來就因為我的老師跟我講了一下,那麼我自己前面也看過,欸!把握住這個重點,然後回過頭去一看哪,一點都沒錯,他說得清清楚楚,流轉是什麼樣流轉,還滅是如何還滅。今天我也把這個我所聽見的,告訴你們一下。以我的經驗,單單聽過了以後,如果不認真地思惟觀察的話,你這重點還是把握不住。然後呢你一定要認真地先文字弄懂,不但要文字弄懂,還要把這文字所指的行相,就是我剛才講的,這種心理行相你用在那個事相上面。你到那時候你會處處地方感覺,就是你心裡起一個念,然後呢這種所有的習慣,所有地來,無不一一都跟這個相應的。

關於這個簡單的解釋,大家有沒有什麼疑問?你們有疑問的可以提出來。可能大部分同學啊,對這個概念還是不大清楚,那沒關係,那沒關係,你們好好地自己再把這個東西回過頭去把它看一遍。當然有很多同修的條件比較更差,那不妨啊,他前面已經告訴我們了,我們退回來;力量夠的話,在這裡乃至於深入,力量不夠的嘛退回去。所以我們一定要把那個教法,照那個次第啊,一步一步地上來。它凡是前面的東西都是後面的基礎,你跟著這個次第一步一步上來的話,自然每一步每一部分都以後有這個正確的認識。

那這個同學就問:「這個『愛』好像平常就是這樣,你怎麼個斷法呢?那個斷不了啊!」對啊,所以記住喔,佛陀告訴我們的教誡,三十七道品啊,真正的最重要的就是四念處。所以蕅益大師說:「不明念處慧,徒誦木叉篇。」如果說你那個念處慧,這個是智慧哦,破除生死根本的就是智慧,你如果這個不明白,「木叉篇」什麼?戒,你講持戒那沒有用,那沒有用。戒的真正的目的幹什麼?就是這個!它為什麼要這樣呢,那我們現在看一看。四念處是什麼?觀受是苦,觀身不淨。現在你所以放不下,因為你覺得快樂嘛,所以你貪著啊!是啊,因為你怕苦嘛,所以你瞋哪,都是樂;現在你觀那個受都是苦,啊!那你這個貪著就自然就生不起來,對這個眼前的一切感受你會厭惡它。

然後呢最主要的還是什麼?有身見,這個東西最難弄、最難弄,你看它是一無是處──觀身不淨。你們並不曉得這個觀身不淨,也許有人已經曉得了,它有一個完整的方法,就是觀什麼叫白骨觀,說大不淨觀,真正觀起來的話,哎呀,你對這個身體的厭惡,感到無比地厭惡。這個裡面還有一個非常善巧的方法的,這個佛世的時候這個公案,還記得吧?佛啊,叫大家修那個不淨觀,結果觀起來的時候,那個大不淨觀觀起來的話,哎呀,那不但對身體、飲食等等啊,一看見就無比地討厭,乃至於男女所有的東西都討厭,他就受不了,那麼怎麼辦呢?就說啊:「我實在受不了了,佛又說不能殺,那怎麼辦呢?」啊,那時候還沒制啊,就是大家幫助,你殺我,我殺你,大家還記得這段公案吧?這樣啊!所以策發這個大厭離心了,那個時候請問:愛還有沒有?沒有了,那這樣。那麼它單單這個還不夠,然後它一層一層地深細,一層一層地深細,跟它有特別相應的一個辦法在。

這個地方說明了什麼?正斷的時候,正斷的時候,從這個地方斷,這是對聲聞來說。更進一步呢,我們剛才說:對啊,當那個境界生起來的時候,硬是叫你貪,苦來的時候,或者是這個不離愛,或者是乖離愛,這個都是、都是,就教你感覺得不對嘛!假定說你不懂得,是;現在你懂得了以後,那時你感覺到什麼?「唯法因支感得唯法果支」,對不對?這個只是前面的法,必然感得後面的果。既然現在這個情況是你不歡喜的話,那麼你唯一要斷的話,你一定還在因地當中去斷掉它呀!為什麼,說因地,然後你追求到那個因地的結果的話,你發現:哪!原來這個裡邊關鍵在哪裡呢?你所以放不掉的時候,你總覺得為了一個「我」對不對?因為「我」在嘛,你就放不掉。現在你了解了十二因緣當中有沒有我啊?原來沒有個我啊!所以你如果真正地正觀了,一下「我」找不到了!你所以去貪愛,所以去那個,是因為「我」。比如說人家罵你,人家打你,罵你,你就受不了,為什麼?你覺得罵我嘛,「我」沒有的話,那罵由他罵去嘛!我們坐在這個地方,聽見馬路上面幾個人罵人,他罵他的,你最多覺得:嗯,吵人哪,你不會發脾氣對不對?這個很簡單,就是這樣啊!

那麼何況呢,現在不僅是如此,更進一步的話,你是了解這個問題的中心就在這個地方。所以那個時候你從十二因緣當中,正確地找到了沒有我的話,那根拿掉了以後,問題就解決了,對不對?這樣。所以他真正地斷還是從這個地方斷起的。找不到「我」,那麼什麼問題呢?就是平常你所以要愛的話,就因為你,你在;所以你要瞋的話,因為你受到傷害。現在既然找不到你這個的話,那你要去拿掉它──呃,找不到,不是。找不到你,第一個你沒有了,第二個當然對這個眼前的境界啊,你不歡喜,是吧?既然你不歡喜,你要曉得想辦法。這個是這樣的法,感得必然這樣的果,那麼你要拿掉它的話,這個就容易了,你只要因地當中拿掉嘛就可以了。你所以拿不掉,是因為有一個「我」,現在既然你,「我」找不到了,那問題就解決了嘛,對不對?所以它那個根本問題還在這個地方。

當那個,這個所以整個的問題現起的話,都因為由於這個因感果的這個必然關係。而這個因感果的必然關係的話就是這個「我」,到那個「我」沒有的話……。所以,你所以說無明見不到的就是什麼東西?就是產生了這個,因為這個東西在,所以啊就這些東西都來了。這個東西,所以真正感得的是什麼?十二因緣所感得的,我們也可以說前一支感得後一支,實際上,這個是一支一支的關係,而整個的就是五蘊嘛!只要這個東西拿掉了,這個蘊就斷掉了,蘊斷掉了,這個色就也就沒有了,對吧?欸,好。

昨天二百三十七頁最後一段念了一下,那麼今天這個地方再把它講一下,再把它講一下。昨天是引阿底峽尊者這個典故,來告訴我們,來告訴我們。前面已經一再地說,很多菩薩都是多生多劫地拿這個作為中心來修學,多生多劫地拿這個作為修學的中心。實際上呢,它有它的特別的很多的理由在。第一個它是佛法的中心,換句話說我們凡夫為徹底解決一切問題,圓滿一切功德,這個重心所在就在這個上頭,重心所在這個上頭。如果說你這個把握住了以後,然後你步步行持啊,自然而然都跟它相應,你任何的行為都在集聚資糧,圓滿你的無上大菩提。否則這個根本你把握不住的話,做了很多事情啊,吃了很多冤枉苦頭,吃了太多太多的冤枉苦頭,就這樣。

所以昨天我們正談到那個「有」啊,就是當你在前面由於「無明」所使,而產生了這個「因位識」,而這個因位識無量劫來是無量無邊,你根本沒辦法數,實際上也不必去數。那麼現在我們幸運而了解了以後,應該怎麼辦?這以前既然是無明,這也無可奈何的,也不必去管它。這以後應該如何?那從這個上面我們曉得,那個因位識之所以將來必然感果的原因,就在這個上頭,就在這個上頭。當然真正感果的是愛、取、有三支,是愛、取、有三支。所以說如果積極地要求解脫的話,他趕快去忙著,然後呢從這個上面斷起。再不然的話,另外一種方法呢,他就是自己實際上在觀察這個力量。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