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八十七卷.A面
善知識樸窮瓦亦云:「我雖忽被煩惱壓伏,後我從下而為切齒。」
這個祖師這種行持,都是值得我們作為榜樣的,我們看見祖師這樣,我們就心裡面不會氣餒、不會氣餒,我們就勇氣百倍。像這麼一個大善知識,樸窮瓦,欸!他有的時候也被煩惱壓伏喔!換句話說,它又現行了,它又犯,但是他怎麼辦呢?「從下而為切齒」,什麼叫作切齒呀?咬牙。我雖然被你壓、壓,壓住了,對不起,我就是不服氣,我就是要跟你鬥!你有這個心,欸!你就鬥得過它。現在我們還沒有鬥啊,已經臣服在它的腳底下了,你一點用場都沒有。現在我們還常常說:「哎呀,這個事情不行啊,這個事情少不了啊,這個事情這樣啊!」不是,這個事情我也不服氣,那個事情我也不服氣,我的目的就在這裡!它眼前雖然還在現行當中,但是我全部的精神就要跟它鬥!是的,我現在被它壓住了,但是我不服氣的就是這個!好了,這就對了!這就對了!所以那善知識就是這樣來的。
博朵瓦聞之曰:「若能如是,當下即退。」
說你真的這樣的話,欸,對不起,它馬上就退了。別的敵人他壓在你身上,雖然你咬牙緊,咬緊了牙關,對不起,你力氣不如他,你沒辦法。煩惱這個東西妙極了,你真的在下面咬牙的話,它就沒有了!原因為什麼?簡單得很哪!所以是內法。所以說它難哪,是難極了;說它容易,是容易極了!當你一念覺醒的時候,請問你這個覺心是什麼?覺相嘛,已經不是煩惱相了嘛!所以說,它的的確確非常容易耶!的的確確學別的東西啊,的的確確有的時候不可能,不一定能夠學耶!但是學佛的話,你真正會了以後,沒有一個人,沒有一個時刻,沒有一件事情上面不能學的。為什麼?在任何情況之下你都有心嘛,很簡單嘛,只要你的心提起來就對了嘛!
你說你現在做任何事情,你要去買一樣東西,哎呀,對不起,天氣不好;哎呀,等一下沒有錢;跑出去又不方便。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一大堆不行耶!眼前做太多的事情,你要掃一個地,找不到掃把,你還弄了個半天啊!但是煩惱這個東西的話,你一念覺醒,所以你只要切齒,「當下即退」!對吧?這個理論很清楚欸!然後呢,我想我們每一個人都有經驗,當你真正全部精神貫注在聽的時候,欸,沒錯、沒錯!真正重要的就是,前面你是不是在忍受這個煩惱?最嚴重、最可怕的──我們非理作意,他還覺得它:唉,這個有道理的!
所以記得這個生煩惱的六因吧?你前面這些東西你必須要弄得很清楚。固然煩惱最主要的是它的隨眠、它的種子,它遇見了個境界啊,那就生起來了。那遇見的境界有幾種:有一種由人而引起的,有一種由法而引起的,有一種呢習慣而興起的。還有呢非理作意。現在你心裡面一天到晚在那個煩惱上面轉,非理作意,儘管聽見了法,你會說:「是啊,法師你說得很好啊,但是我就聽不進啊!」為什麼聽不進啊?你現在這個就是非理作意,你並沒有真的跟它切齒。這個就是牽涉到對前面所說的道理,或者對法的真實的行相你沒清楚。
如果你真實地清楚了以後啊,你能夠感覺到:「欸,對啊!我現在這個腦筋起心動念是非理作意。」但是它又偏偏不能解決,為什麼呢?因為你不認識這一件事情的真相──無明。所以它明明是「如非親」,然後呢「非實」,記得這個無明的特質吧?它明明不是實在的,是明明不是親的,就是你偏偏以為這個實在、寶貝的。由於這個無明,所以你執著,這個是第一個不認識它的行相──總的。然後呢,一樣一樣……然後呢,你也不要曉得它的害處,你也不曉得它的、淨化它了以後的好處。假定你這些東西都了解了的話,那個非理作意就生不起來了,你認得很清楚。
所以這個次第,大家現在啊,我要重新說一下啊!大家不妨想想看,第一個;當你想通了,用用看,妙不可言!不但我們在座的,我經驗到的──也應該這麼說啦,這不但我,在座的好幾位同學,大家都有這個經驗過了已經。有的人,哎呀,覺得怎麼弄啊就弄不起來;有的人覺得,欸!一轉轉過來,原來這麼個簡單法。是嘛,的的確確,就是你是不是照著剛才這個辦法去做。說你沒做的事情,哎呀,總覺得難得不得了。你只要每一個次第摸對了以後,當那個心相一轉過來,覺得:啊!原來這麼個現成法,這麼個現成法。嗯,就這個!所以:
世庸怨敵,一次擯逐遂居他方,待得力時仍來報怨,煩惱不同。煩惱於身,若能一次拔出根本,無往他方亦無報復。然由我等,不能精勤破壞煩惱之所致耳。
就是這樣。說世間的這種怨家仇人啊,儘管你一次把他趕走了,現在暫時地安樂了,等到過兩天,他慢慢地等他恢復了力量,他又來了!欸,這個麻煩。煩惱這個東西不是,煩惱在你的身心上面,假定你一次真正地能夠從根本拔掉了以後,它絕對沒再力量來報復你的,絕對沒辦法再報復你的。但是問題在哪裡呢?由於我們「不能精勤破壞煩惱所致」。這個地方真正重要的,我們眼前真正要努力的在這裡啊,真正要努力的這裡啊!所以我們真正應該努力精進的。
《入行論》云:「擯庸敵出國,攝受住他方,養力仍返報,煩惱敵不爾。
就是這個,前面解釋這個。
煩惱為惑慧眼斷,遣離我意能何往,豈能住餘返報我,唯我志弱無精進。」
這個煩惱之所以能夠迷惑我們,因為我們不認識它。你現在認識它了,有了智慧呀,有了明,有了正知見,被這個慧眼一斷,斷除掉了以後,從我們的心意當中,把它趕出去了。它能到哪裡去啊?它沒地方可去了!它豈能住在別的地方再來回報我嗎?不可能的。只是問題在哪裡啊?只是我的意志薄弱啊,不精進啊!第一個是意志薄弱不精進,這已經是非常糟糕了,我們還找種種藉口:唉呀,這個也少不了;唉呀,那個也少不了、那個也少不了!那少不了,你心裡本來就沒準備嘛,那當然就完了!
女絨巴云:「煩惱起時不應懈怠,當下應以對治遮除。若不能遮,應即起立設曼陀羅及諸供具,供養祈禱尊長本尊,次緣煩惱,忿怒念誦,即能折伏。」
這個一個祖師說的。說煩惱起的時候不要犯懈怠,這是我們真正的時候,當下就應該去對治,這樣地遮止它。如果不能做的話應該怎麼辦呢?站起來!這個第一個對治,就是你當下一念認得它。萬一做不到,站起來設曼陀羅,曼陀羅就是供養。為什麼這個地方要設曼陀羅呀?這個曼陀羅就是我們……這個真正的曼陀羅叫作壇城,叫周界。換句話說,這個曼陀羅雖然是我們現在手上的形相,這個就是表示把我們所有、所有的一切都供養,所以這個現在西藏還保留著。這個三種供養法,第一個供養的話,就是把我們那個南閻浮提的一切,乃至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最好的一身就是佛的圓滿報身報土──就是你觀想、供養一切諸佛。為什麼要供養?我們上面說那個四力對治當中說過的,這個對治煩惱當中,因為你的力量太小啊!所以我供養,靠佛的力量,你靠這個金剛山,欸!這個力量就很大了。
然後呢,因為自己的力量差,所以供養了以後,「祈禱尊長本尊」。尊長就是師長,本尊的話那就是,你念佛的,就是佛陀,阿彌陀佛;然後呢,你念本師釋迦,就是我們世尊,釋迦世尊;乃至於觀世音菩薩、地藏菩薩。念了以後,然後以他的力量「緣煩惱,忿怒念誦」,對著煩惱,以起大忿怒!這個真是大瞋相,來折伏它,來折伏它。
所以這個地方注意啊!「煩惱起時不應懈怠」,要當下對治遮止。你們了解了這一個,漸漸就了解了為什麼我告訴你們,說我要尊重時間,為什麼要這個?就是你心裡當中平常是什麼?一天到晚隨順著煩惱。現在漸漸了解了沒有?所以這個地方你心裡面曉得:欸!我現在這個是,跑到這個寺院裡來訂立的規矩,他的規矩的目的幹什麼?就是「依法治情,依法淨情,依法化情」,還記得這三句話嗎?不是說斤斤計較在這個上頭,是,這個時間本身是的確有它特別的原因,可是它每一個地方有它各式各樣的原因在。哦,早晨一聽見板,「叭!」馬上起來,就是這樣。固然一方面對治煩惱,一方面呢你又尊重法,任何一方面,就是這樣,它有種種這種好處。
如果你了解了這一個,你就不會說:欸!別的地方這樣,那地方……。那有它什麼關係嘛!別的地方那一些人,在他的環境當中用這種法治他的煩惱,就是如此嘛,這樣。這個法本身,那個是不管是法法圓融,然後呢,適應你的緣用這樣的法,所以這個叫作緣起之法嘛!你把握住這一點,一點問題都沒有了,一點問題都沒有了,這是我們要根本上面認識的呀!
朗日塘巴亦云:「彼又云移動住處,勁擧項頸,亦能折伏,可見彼與煩惱鬥爭。」
那麼另外一個人說,他又說呀──就是還是那個女絨巴──他只是說別的人又告訴他:他不但如此呀,而且他本來坐在那個地方,站起來,換一個地方,「勁擧項頸」,咦,努力地去咬緊牙關,就這麼來幾下……是這樣來,他也能折伏。這個實際上真正說明、說明,說明他的心裡的狀態,他全部精神擺在那個地方。所以從這個地方,可以看見他跟煩惱鬥的樣子,跟煩惱鬥的樣子。
昨天晚上我下去跟人家說一個笑話,還有人曉得這個事情,我以前曾經跟你們常常說的。說我們啊這個不認識,如果不認識菜啊,叫你拔草,結果你草沒有拔掉,就把菜拔掉了。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是有它的一個原因的。那我常常說的,就是我老師,喔,這個人是非常努力、非常精進。大家就出坡了,幹什麼?就到菜園院子裡拔草,他一定第一個,「啪!」袖子捲得個,「蹦、蹦」,人家還沒準備好,他跑得去,他那個菜園已經拔好了。一看哪,草固然沒有了,菜也沒有了,那就是這樣。然後呢,大草是沒有了,小草在這個地方,所以常常人家拿來笑話。
剛才開始的也是這樣,到後來,我越到後來我越尊敬、越佩服。啊!一點都沒有錯,矯枉過正,你一開始就十全十美絕無可能的,所以你開始的時候一定要精進。所以他做任何事情,是拿出全部的精神去做。然後一做,一聽見,「碰!」馬上站起來,一副他就「嘎啦!」別的人在那兒拖拖拉拉、慢慢吞吞,這麼弄了個半天,你跑得去看,他已經拔得乾乾淨淨。儘管這個本身是有問題,可是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說明什麼?我那個時候才了解,是的,他的的確確任何一個地方,他就拿起精神來做,所以表示他心裡面絕不協妥的態度。這個是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眼前我們第一件要學的,所謂「正知見」。
現在我們不但是協妥啊,而且還去保護,還去保護它,用種種藉口。你如果用世間的藉口來保護還好,我們還可憐的是用佛法來保護,總覺得:啊,我是行大乘,為了利人。這個啊,這種地方千萬自己要檢點啊,千萬自己要檢點啊!你拼命去對治都不一定能夠解決,你還保護!不但保護,用佛法來保護,完了,那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佛法本來就是拿來對治這個東西的,結果你用佛法來保護煩惱,請問:怎麼辦?你修學佛法的人都用煩惱來保護煩惱,還靠誰來弘法?然後說:「哎呀,大家要弘法啊!你們不努力啊!」這個話怎麼說起啊?唉!我所以現在……想想以前我也這樣做啊,真是慚愧,到現在還改不過來。所以我特別把我的錯誤處處地方提出來,但願大家把我作為一個殷鑒,不要走這個覆轍,不要走這個覆轍啊!
所以我告訴你們,我對佛法的的確確實在談不到,只是我把我自己的痛苦經驗,錯誤的,告訴你們哪!再說一遍:拿世俗的藉口來寬容已經不可以,還有佛法來救他;現在你拿佛法來寬容,你也沒有救,佛法也完了!這個道理是我們一定要在這個地方,好好地擺在心裡面警惕自己。觀察自己內心最清楚不過,觀察自己內心最清楚不過!最後一句話:這是觀察我們內心喔,不要看別人,如果你拿剛才這句話一看別人那就完了。的的確確現在有太多的大菩薩,他寧願自己下地獄救別人,這種人了不起的人,他一定要「和光混俗」的,所以我們不必看別人。佛世以及佛的前世,有多方面的這一種人。最主要的,我們看自己,這個一點特別重要!
此復應如阿蘭若師云:「晝夜唯應觀察自心,豈有餘事。」
現在我們啊不管是白天也好,不管是晚上也好,實際上呢,不管你醒著也好,不管你睡著也好。你說你睡著你怎麼辦啊?欸,它有個方便善巧的。你在睡了之前,你只要努力把持這個概念的話,對不起,睡著了以後這個它還在轉。這個道理你們先聽著,將來有一天我們真正有機會的時候,開始行的時候我告訴你們,妙不可言!如果是你臨睡之前,你說,哎呀,伸一個懶腰,啊,今天忙了一天,好高興睡在那個地方,然後呢今天晚上亂夢顛倒。然後你睡了之前先緣那個正法,對,沒錯!然後你想想想,儘管你想完了以後一定睡不著,你不要怕,慢慢地睡著了,今天晚上的夢當中,這個夢境一定是好境。就算這煩惱起來的時候,你很容易覺得:欸!為什麼?你這個細的現行還在跟煩惱鬥,就這麼妙法耶!這個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依此而行乃能生起。
你照著去做的話,欸,它就生起來了。也只有照著這個辦法,你才能夠生得起來。
又傳說大覺𡁮一日隨見幾次,爾時定問:「生善心否?」
這個是阿底峽尊者說的,到了宗喀巴大師已經三百多年了,所以它「傳說」。那聽見,說這個這樣說的,不管你碰到幾次,他總歸問:「你的善心生嗎?」注意喔,這個就是我們最大的一個教誡哦!我們現在碰見了,幹什麼?啊,一碰見哪,那有不曉得多少這種閒話,一串哪,怎麼弄也弄不斷。大善知識碰見了,他就問你:「欸,你那善心生嗎?」這樣。所以記得雲谷法會禪師這段公案,碰見──《了凡四訓》──誰去,他丟個蒲團給你,然後呢,問你的時候:「別來功夫如何啊?」那是祖師的典型。佛是更高,我們現在要學佛的話,就從這個地方學起。自己問自己也問這個,大家遇見了也應該這個,那個時候慢慢、慢慢地煩惱就減少了,互相策勵的時候,也是策勵這個。那麼前面就是又把應學的,學的戒,關於戒的特質,重要的,以及降伏煩惱我們現在應該做的。
此諸煩惱如何斷者。謂癡罪重極難遠離,為餘一切煩惱所依。
在這個斷煩惱當中,它也有一個深淺次第等等,最難斷的是癡煩惱;同時它不但難,而且是一切煩惱所依。這個我前面特別跟大家說過,不要說:「哎呀,我現在沒煩惱。」現在在無記,在癡相當中。這個貪啊、瞋啊,說實在的,我們就算不能斷掉它,還認得它,你只要認得它都有機會。這個癡我們還不認得它,我們還覺得很好。現在常常有人說:「哎呀,六祖大師不是說:『心平何勞持戒!』我現在心很平啊,持什麼戒啊?」現在實際上呢,心平了沒有?不一定。有的固然平,有的,對不起,在癡煩惱當中。
心平什麼境況呢?就是六祖大師他是這樣說的,然後他的示現怎麼樣?到後面人家拿了一把刀,在他脖子上面「叭!」抹過去,咦?怎麼刀在脖子上抹過去頭還在。第二次再來一下,以為眼睛花了,對著他再來一下,他的頭還在,他這個心平的現象。你有這個本事嗎?那的的確確你可以不要持戒了,這樣喔!這個心平這樣的哦,不是說你現在的心裡平平,心平平、心平氣和;人家打你一個耳光,不要用那個刀子來喔,哇!你就跟他吵得個面紅耳赤,不打架才怪咧!說心平,這個不是平!人家呢少給你一樣東西,那時候你心裡面覺得:「怎麼沒有我的份啊?」那個不是平,那是癡,這我們要認識的。
彼之對治,多修緣起,善巧生死流轉還滅。
怎麼對治它呢?多修緣起,十二因緣。你對這個生死流轉的行相,以及怎麼樣使它還滅,你能夠很善巧地了解了以後,那就對了。上次那個考題的這個答案啊,我沒給你們,我告訴你們喔,下次還要考。所以你們在這個上面,好好地要認真地努力,好好地努力,等到你們考對了我才告訴你們,你考不對我不會告訴你們。但是我在旁邊,會慢慢地指引你們如何認識它,這個是很重要的一件事情。現在的的確確地,目前對治這個東西最好的辦法,學到現在為止──這個,實際上將來還是這個!不過它的內涵,一步一步地更深入、更細緻,只是如此而已,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若能修此,則五見等一切惡見悉不得生。
假定你真正能夠修這個的話,我們現在的「五見」,一切惡見統統不得生。這個見煩惱啊,罪魁禍首就是這個東西,見解一定是在前面的。你有了這個見解那就這樣,哦,覺得這個事情要這樣地辦,要就那個事情那樣辦!我說了這個見解,我想起一個很有趣的事情來了。如果我們現在這個地方,說給你一個蘋果啊,叫你連皮吃,你覺得不願意。我們以前也這樣,那個蘋果很好吃的,為什麼連皮吃啊!欸,結果到了美國人哪,你削皮,他就覺得笑你:「怎麼,你怎麼皮削掉的?」「我覺得這個蘋果皮很不好吃,為什麼要吃掉?」你問他好吃不好吃,「當然不好吃!」「為什麼?」「營養嘛!」他就是什麼?見解,他那個概念在前頭。
實際上有太多的事情,如果你仔細觀察的話,妙不可言。我們的習慣哪,是已經養成功了,我們不知不覺就是這樣的。但是最初一個新的習慣的建立,有兩種可能:有一個,你在不知不覺當中就培養成功了;還有一種新的習慣,往往是先那個見解,你覺得要這個樣的,你覺得,當你有了這個見解以後你就會……。譬如我們現在很多情況都是這樣,啊!人家說,現在的科學知識告訴你怎麼……想想沒錯,然後你照著去做。所以它一切的根本──惡見,你不認識這個事情的產生,所以種種惡見的根本就是「薩迦耶見」。現在如果你要想對治的話,把根本把它拔除了一切都解決,而對治的方法就是換了緣起,這樣。所以他第一個,特別把最難治的根本說出來。實際上呢,普通一般主要的煩惱有三樣東西,除了這個癡以外,還有瞋、貪。
瞋與現後二世大苦,斷諸善根是大怨敵。
瞋容易了解,但是呢我們往往容易發,所以他特別告訴我們:瞋,現在啊是一點好處都沒有,然後呢將來也一點好處都沒有。不但沒有好處,是大苦!善根由此而斷,真正害我們的是這個。
如《入行論》云:「無罪能如瞋。」
天下沒有比瞋更糟糕的壞事情了。
故一切種莫令生起,勵修忍辱,
在任何情況之下不要生這個,要修忍辱。
若不生瞋,則於現法,亦極安樂。
這個,說我們第二個對治瞋。
如《入行》云:「若能勵摧瞋,此現後安樂。」
告訴我們,眼前心平氣和,將來得到美善果報。
貪愛能令先造一切善不善業,漸增勢力能生生死。
這個貪愛這個東西真糟糕!能夠把以前造的善業、不善業啊,「漸增勢力能生生死」。當我們把十二因緣這個關係了解了,現在了解這個貪愛的可怕,然後呢也了解了,真正對治的生死就從這個地方下手,對不對?是這個,這樣。所以啊,把以前所積下去的種種的業,所以把這個業,這是一個因種,這是一個因種,引發它增長生死啟發現行的,就是這個貪愛,愛、取、有嘛!所以它引發了這個勢力能夠生生死。
又欲界者,從受用境,觸緣生受,味著生愛,應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
修行最好的地方就是欲界,所以他這個地方就講,對我們這個欲界啊,雖然最難了解的是癡,但是我們修行的下手第一步,從這個地方開始啊!真正的受用的境界上面,受用的圓滿有兩樣東西──觸跟受。觸緣就生了受,受緣──受為因緣而生愛,那怎麼對治它呢?「多修習內外不淨及貪欲塵所有過患,而正遮除。」這個告訴我們,你怎麼對治法呢?就是這樣──修習。這個修習包含了親近善知識,呃,不要拿這個人,喔唷,人家對你好:「哎喲,你現在這樣啊,這個人講得這麼嚴,都沒有道理啊!都說什麼啊!」你不要!這個曉得,所以善知識第一。第二呢,聽聞如理的正法,然後呢第三個……呃,這個正聽聞,最後呢如理思惟。思惟些什麼呀?你曉得這個東西的害處,不清淨以及種種的過患。如果是你真正地了解它的害處,知見上面就排斥它,不像以前。然後呢,你修習了不淨觀以後的習性上面整個扭過來。那個時候啊,這個貪愛再怎麼也沾不上你了,再怎麼也沾不上你!
佛法主要的目的就是講這個,所以我們千千萬萬不可以拿佛法作為藉口:「哎呀,我在這兒弘法啊!哎呀,我如果不這樣做的話,那些信徒啊,那、那、那斷了他們善根啊!」嗯,不是這樣的啊!如果說你不得善巧,如果說不了解這一點,這樣去做的話,不是斷了信徒的善根,是我們斷了佛法的慧命啊!佛無量阿僧祇劫所積的法寶,到我們手上就被你一刀殺死,這個我們要認得清楚的啊!
所以拿這個佛法用來這樣,對了!怎麼用啊?啊!你思惟它的過患,然後呢修不淨觀。到那個時候,再有好的名聞利養,你一看見啊,哎呀,害怕得逃都來不及,沾都沾不上,那個時候遮止掉了!這個是下手。於是貪瞋癡一一對治,欸,這個主要的都對治了,其他的當然沒問題啦!粗的對治了,細的就可以一步一步地深入了。
世親大阿闍黎云:「鹿象蛾魚蠅,五類被五害,一害況恆常,近五何不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