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南普陀版第六十六卷.B面
然後呢根據前面所說的道理,想一下,我們學到現在為止,所講的內容,前後這樣地一觀察、對比的話,我想我們大家會生起一個認識。什麼認識?當時前面告訴我們這個總綱,現在把這個內容安進去的時候,你那時候發現:啊!原來當初前面所說這個裡邊的這個內涵,還有這樣殊勝的內容啊!那個時候你有了這樣的認識,你就信心增強,恭敬心增加,煩惱淨化,而這三個東西是輾轉互為因果的,輾轉互為因果的。你信心、恭敬心增強的話,這個力量增加是幫助你淨化煩惱;你煩惱淨化的話,你那個信心增強,恭敬心也自然提高。
那麼為什麼我們要說那個大綱?大家還記得吧?就是假定你說一開頭你不認識這個大綱,你隨便碰到一個跑進去的話,這個時候吃了一個大虧。就究竟的意義來說,你只要碰到,一定得到,但是走的路卻是遠路,不曉得多遠啊!不曉得吃多少冤枉苦頭!所以你一開頭先曉得這個大綱,照著這個次第走上去的話,那不曉得占多少便宜,這是唯一的正確的直路!而且是最好的、最圓滿的,這個彼此之間,有這樣的一個重要的關鍵在。所以我們每講到一個地方,你們一定要把這個全面的這個綱要,那個時候擺在腦筋裡提起來,提起來。
除了有它這樣一個特色以外,還有因為它這個圓滿的綱要之所以圓滿的話,走上去還有它必然的次第。當你這樣提的時候,一步一步走上去的時候,自然而然說,啊!你現在開始慢慢地走上去了,因為你了解了最高、最圓滿的,所以它會策動你去修行。當你要修行的時候,一定要找到入門的時候,那個入門就是最起碼的。而開始你走這個最下面路的時候,會增強你要向上努力的這個淨信之心,淨除你的障礙,然後呢增強你的能力,這個彼此之間,有這樣子的一個必然的關係,彼此間就有這樣必然的關係。所以我們一開頭,一定要把這個圓滿的綱要,有這樣的認識作為先。然後呢次第把這個內容一步一步地來說明,然後呢了解了,步步踏實地就做下去,這個是主要的概念。
那麼現在我們重新溫習一下說,這個兩樣東西有了以後,我們然後有了這樣殊勝的聖者來指導我們,而又把最好的法告訴我們,我們怎麼樣能夠跟它相應呢?哦,它還要條件,喔,說啊,講要怎麼講,聽要怎麼聽,講完、聽完了,要怎麼樣,那個時候才能夠跟這個殊勝的法相應,這個道理都講過了。
這個裡邊重新提一個公案,來對我們策勵一下。所以這個公案,實際上是非常多、非常多,但是所有這些公案當中,這個特質是共同的。什麼公案?佛經。你看哪!不管是大乘經、小乘經,那麼或者是佛無問自說的,或者是有人啟發的,極大部分都是有人啟發的。在這種狀態,佛一定說:「諦聽!諦聽!善思念之。」就這麼兩句話,簡單的幾個字。而這裡的幾個字,有特別的意義。他完了以後,大家認真地聽,佛就如理地去講。講完了以後,欸!多少人,大乘的,多少人得無生法忍,乃至於發大菩提心,乃至於什麼,小乘的是證羅漢果,然後,往往動不動就是人天百萬計的。就在一座當中喔!佛講一座法,聽者聽一座,就馬上證得這麼大的果喔!這個為什麼原因?在這個「如何說聞兩種殊勝相應正法」當中,說得清清楚楚。
所以諸位,如果已經認識了,而還沒有如實行持,先從那個地方努力去。如果還沒有認識的話,這一點認識非常重要!如果你不認識的話,那始終非常可惜,這麼究竟圓滿的法,碰到你身上,換一點糖吃。換糖吃,多多少少還甜了你嘴巴喔,還換它一塊糖哦!我們弄得不好的,換得來是鐵丸、烊銅喔!這是千真萬確的。這麼圓滿的正法,你聽了又不在乎,乃至於你要輕慢心毀謗它,對不起,你這下地獄哦!這麼好的東西,換糖已經是可惜了,何況是把你送到地獄去。所以關於這個部分,如果還沒有正確認識的人,這個第一點我們必定要把握住。所以怎麼樣去聽這個法,怎麼樣講這個法;老師是怎麼樣,弟子是怎麼樣。當然,原則上面在策勵我們說,我們現在修學的人,作弟子應有的態度,這一點太重要了,這一點太重要了!
說到這裡,這個前兩天有一位同修,我非常歡喜。他跑到老和尚前面去懺悔,說:「啊,我以前錯了!」他做了一件不合法的事情,他還以為很有道理啦!說了很多道理。他現在學了那個教法,這是我們應該有的。要不然我們雖然在這個地方,我們懂得了一點點;他不是沒道理,他還是有他的道理,但是個歪理。他倒不是故意歪理,就是說我們無始以來為我們的無明所執,我們每一個人平常想的道理,沒有一個人例外的都是歪理。因為我們沒有得到完整的教法,總覺得我的對啊!就是這樣。人家來好好地告訴你,你聽不進,說了一大堆。這個就是不懂得如何講聞的道理,弟子之相沒有圓滿。
乃至於弟子之相都沒有圓滿,自己道理都不懂,要跑得去跟人家講。唉呀,天哪!你自己都不懂,你怎麼個講呀!前面告訴我們,我們要求皈依的人,他自己一定要解決了。你現在自己跌在地上,半死不活,你要去救別人,你怎麼個救法!那是跌在地上救別人的話,還是這樣啊;現在我們照著作一個醫生,要去把那個藥開給別人吃的話,那不是活生生把人家害死嗎?所以這個地方是說,雖然重要的是告訴我們弟子是何等的行相,同樣也告訴我們,我們目前不要輕易地隨便開口講弘法。而是我們把我們的弟子做對了,這個就是弘法。為什麼?因為這個法在你身上面如實相應!它本來是一個道理,現在變成功你身上,變成功實體地、具體地表現了,那不是把那個佛法真正地弘揚了嗎?你只要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你得到功德,法就世間安住,這個是我們必須要的。啊!那麼有了這個,那個下面才正式開始啊!說現在可以了,現在可以來教了。
這可以教了以後,那麼這個真正修學佛法,又分成功兩部分。我們修學佛法,一個自己的內因,一個是外緣,這個兩樣東西是必不可少。外緣是什麼?善知識!然後呢自己的內緣,就是跟善知識如何相應。前面只是告訴我們,說道的根本是依止善知識;依止已,然後告訴我們親近。當初在依止善知識那個時候裡邊說,已經說得很清楚,善知識的行相、學的行相,應該怎麼樣依止他,依止的勝利,不依止的過患等等。這個六條,實際上我們還是要很認真地把握住,把握住那個綱要。然後那個綱要把握住了以後,那個內涵啊,再下面學的都是這樣。你慢慢、慢慢地越了解得多,你對這個綱要的內涵,越能夠認識得正確;認識了正確,到你隨便這個一提的話,那你就把握住這個重點;你能夠把握住重點的話,你就能夠相應。
那麼在這個地方我隨便一提,當初他告訴我們依這個師軌理當中,先說依止老師的意樂,換句話說,你依止老師應該有什麼樣的心情,他是以《華嚴經》上面。我們其中隨便說兩樣東西:第一個如孝子心,第二個如金剛心。什麼是以孝子心啊?那就是啊不是以自己的心,說我要怎麼樣,一切時處要觀察自己的父親。現在呢這個誰是父親啊?法身父親。世間父母長養一生尚且要這樣孝順,你能夠孝順,你得到世間最圓滿的福德;現在呢這個法身的父母,你能夠孝順,你就能夠得到跟法身相應圓滿的。法身相應圓滿的什麼?佛嘛!那麼等到學完了這個業果的道理以後,那個時候你再回過頭去一看的話,啊!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我們如果真正要修學佛法,是必然要有這個心理。因為我們在無明當中,你起心動念,無非是見、思煩惱。儘管你懂得了一點點,對不起,這一點點就算對了,都是九牛一毛,何況十之八九都錯的。
所以我們平常引很多例子,不但是引佛經的例子,乃至於引世間的例子。昨天晚上引這個例子,今天不妨重說一遍,大家記得吧?喏!現在的科學這麼發達,大家認為這是天經地義的事情,欸,居然說出來的道理恰恰相反。一個醫生說:「你這個病不能吃油啊!」一個醫生恰恰相反的,他說:「現在你要拼命吃油!」昨天晚上那個周醫師還在,他是最佳醫生,他在這兒證明,他直點頭,不曉得你們看見了沒有?如果你們不相信,你們可以專門問他。我講的,那我是外行人,那醫生,因為這是發生在我親身身上。現在一個專業人員,對世間這麼淺近東西尚且如此,現在我們才隨便聽見一點點,看到那一點點,隨便幾本書,我們就覺得以為這個就代表了全部了,你豈不是顛倒嗎?
然後科學上面其他的以前說:啊!這物質不滅定理,然後呢質能不能互換。現在又完全推翻掉了,恰恰相反,恰恰錯誤。世間科學上面,它經過這麼百千人,然後有這麼精密的方式觀察出來的東西,尚且錯誤百出。我們現在拾人牙慧,隨便看一點報紙,聽人家耳邊風,然後執著著就是這樣──啊!愚癡,只有一句話。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真正重要的,學到這裡應該隨時提醒自己:「我是愚癡啊!」千萬不要說:我這個對。學到這裡我們應該提醒自己:這個不對的。那麼關於「我」這個對不對的真正的內涵,一直要講到共中士,那個時候開始提到,上士的時候是圓滿地告訴我們,圓滿地告訴我們;在共下,已經有一點點的樣子了,已經有一點樣子了。
所以我們懂得了這個道理,那個時候才會曉得,你現在唯一的辦法,是要去揣摩善知識,他要告訴我們些什麼,然後你照著他去做。世間的人這樣地去揣摩,遷就別人不是好事,佛法卻是唯一的辦法。為什麼?因為佛跟世間所以不同,你所以要依止佛,他具足的條件,大家記得,這四個條件,對不對?說,他唯一的願望──救你們。他具有的能力,圓滿具足救我們的知識,以及救我們的力量。所以救不起來的,就是我們自己的內支障礙。所以如果說你照著「我」去想的話,對不起,你這個藩籬擺在那裡,高高地就把那豎在那裡,他什麼東西進不來。所以經上的譬喻說,太陽光儘管亮啊,你關在屋子裡看不見,瞎子看不見。現在什麼瞎子?就是我執瞎子、法執瞎子。講「我」這個道理,啊!講了個半天的道理,對不起,那法、再有法沒有用。這是我們現在了解。你了解了這個,自然而然,所謂如孝子心這個概念,就非常清楚明白地呈現得出來。
然後以這種情況,你如果去學的話,自然你能夠有多少努力,就得到多少功德。因為就是你還沒學到它,可是你已經自己曉得我這個錯的。當你曉得我這個錯的時候,這個「我」的現行就破除掉了。當你曉得我的錯的,前面一定有它推動你的原因,我們了解了;你一心恭敬尊重這個善知識,那個功德就生起來了。然後你尊重禮敬三寶的這個功德,昨天我們剛講過,如果你身口意相應這種拜一拜,哇!就從你拜的地方一直下至金剛際,把那塊土挖出來磨成功粉,一粒粉一個單元,這麼多粉,就有這麼多的轉輪聖王位的殊勝的福德。我們還不懂道理喔!你只要能夠這樣做到,哇!
所以我們常常說:就怕你不貪,但是呢,欸,你要貪哪,就要做一個真正的貪,不要做一個什麼?沒出息的。現在我們真正的都是沒出息的人,眼前一點點小好處,就貪得要命,這真沒出息,真太沒出息了!你問我貪不貪?要,貪什麼?佛!這個是我要貪的。所以我是大善法欲,因為佛是這樣做的,所以我這樣去努力的!世間的一般人,稍微像樣一點,他們都是這樣,他們有他們無比的遠大的目標在。世間,他一開口,心裡想的總歸是這樣,眼前小的根本不在乎。我們這些人真是太差,就那個眼前這一點點小小的上面,然後呢損失是不曉得多多少少。
那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就體會到:啊,原來是這樣的!你自然就很清楚、很明白,善巧地利用我們現有的這種狀態。你只要善巧引導它,就可以得到這麼好處。喔!所以因為你了解了這樣子,不但有孝子心,而且金剛心也跟著來了。這一直是唯一的嘛!不管任何情況之下,不能破壞你。對不起,不管他怎麼說,我心卻是不動。關於這種概念,你自然一樣一樣都清楚了。這詳細的情況,我不在那裡多講。
這是現在到這地方為止,已經啊,關於共下士那個已經說過了。所以在這裡,明天正好是禮拜天,你們不妨趁那個機會,好好地溫習一下,好好地溫習一下。把這個下士上面幾個重點把握住,作為我們的行持次第,它這個前者都是後者必須要的經過的階梯,這樣地一步一步上升。知見上面是這樣,行持上面這樣。目前現在重視的就是知見,你有了這個認識,下面講下去的時候,啊!你會慢慢地、慢慢地這樣契入,這是目前最重要的事情。當你知見相應契入了,行持的時候毫不困難,毫不困難。要不然的話,這件衣服儘管這麼好,你一被,雖然究竟你還是圓滿,可是在沒有圓滿之前,你就在三惡道當中受無邊的苦,這件事情划不來。反過來,你就算沒辦法圓滿的話,一下還不能得到解脫,卻有這麼大的好處,四天王天這樣地轉、轉,那是何等地好啊!下面的,下一堂課再來說。
講中士之前,我們把下士那個基礎,重新一條一條地溫習一下,溫習一下,不了解的馬上把它補足。你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然後你那個中士,學到哪裡你就通達到哪裡。要不然你跑到那個地方,唉呀,覺得好辛苦,爬不上去。這個圓滿的教法,到那個情況是很大的損失,很大的損失。那麼前面有幾點特別重要:善知識,這個是外支,因為這個是修行必然需要的,必然需要的;你要曉得怎麼跟他相應,跟他相應的就是自己內支的條件,這個概念。那麼說到善知識,反面是惡知識什麼行相,這個我們要很清楚的。我們自己不但不能親近惡知識,尤其是我們不要不知不覺當中,我們自己做了惡知識。我們往往並不曉得,結果我們的行為害了我們自己,這一點也是應該特別注意!
那麼然後呢,下面就要開始正式講修行。修行的時候,除了那個正修的軌理以外,前面說的那個破除修行的邪執,這一點太重要,這一點太重要!所以當我們溫習也好,或者你們沒有聽過,在聽的時候,那個概念一定要弄清楚。我們目前教法所以亂,所以沒有結果的話,極大部分都陷在這個裡面,自己還覺得在修,但是呢實際上他已經走錯,走了錯路,走了錯路了,所以結果一生善行都成過失。眼前這個一生的過失,這個因果輾轉下去的話,不曉得什麼時候回來,那個結果都是非常可怕,非常可怕!
你有了這個基礎,然後這樣地一步一步,從暇滿人身的難得以及念死,因為怕死,所以才找皈依,找到了皈依以後,所以才曉得真正皈依之處是何在。然後呢,如何去皈依法,如何去學習,把以前沒有了解之前怎麼淨除,了解以後如何增上,以及我們在這種情況去修學,必須要具足的什麼條件。那時候你才會知道:啊!這件衣服的珍貴呀!現在被上了這件衣服,要處處好好地努力啊!
這個說起來,說來這個事情真的的確並不難哪!可最重要的什麼呢?就是你這個心理上面正知見沒轉過來。所以你還沒做的之前,心裡面已經是畏畏縮縮打了退堂鼓,「哎呀,我不行啊!」那個事情是一定不成功。你真正地能夠挺起來的話,事情無有不成功者。眼前我們同修當中,我就看見好幾個,剛開始我總覺得這個人邋邋遢遢,欸!不,最近看見他慢慢、慢慢地很有向上的這個,這個非常明顯,那個是最典型的例子。
實際上我們可以找到各式各樣的,不要說佛法,就世間的這種情況,世間的這種情況,你心裡面先有了這個──我一定咬緊牙關,要這樣子成就的心情。那個時候心理上已經準備了,當難關來的時候,你認得很清楚:對啊!我是要向上,向上爬一定要付出力量,付出力量,你做的就是你所得到的功德,就是你賺的法財,你正要忙這個嘛!這個心情就那麼簡單,像打仗一樣。否則你不認識這個的話,你還沒打,唉呀,覺得辛苦,然後你背過頭來。你打仗,背了跟人家敵人打,什麼結果?只有一條路,百分之一百地死,就這麼一件事情!不是很清楚嗎?所以我們現在要戰勝三界煩惱,跟那個煩惱的敵人打,居然背了這個煩惱而打,你怎麼個打法?不要說敵人,那隨便任何一個人,你矇上了眼睛,然後跟敵人打,你豈不是只有挨他拳的份嗎?所以這心理很重要,你千萬不要:「唉呀,我這個不行啊,我那個不行啊!」萬萬不可以。所以我們不行,的確還是有它的很多原因在,那麼前面告訴我們這些道理,無非都是幫助我們淨除這些障礙,淨除這些障礙。
前面已經說過的兩個因緣,我這地方重提一下。有一個老比丘證四果的因緣,我是在這裡講過的,對不對?那麼已經講過了,你們已經聽過了曉得,那個老比丘,人人都笑他,欸!結果他自己覺得,啊!至誠恭敬這個法而努力。跟我們現在的心情怎麼樣呢?你比較一下就曉得了。我們現在有沒有這個心情?我們是不是懶懶癱癱、馬馬虎虎,唉呀,能偷懶就偷懶,這個心情完全不一樣。我們是年輕力壯,儘管有為的時候你是這樣;他已經老成這個樣的,他只是有這樣的一個心,還不是碰到佛喔,就碰見這個年輕人跟他開開玩笑喔!拿了一個皮球在他頭上敲四下,他證了個四果了。嗯,這樣!這是千真萬確的佛經當中的公案,這個不曉得在《雜寶藏經》裡、《賢愚因緣經》,這個倒我忘記掉了,你們自己去翻。
那麼另外還有一個公案,我今天在這裡跟你們說一下,也是《出家功德經》的一個。有一個人,他年紀老了。年紀老了以後,反正年紀老的人是樣樣不對。在家裡邊,雖然他是一個滿有錢的人,當年年輕力壯的,人人奉承你,等到你年紀大了以後,人人討厭你,唉喲,說這個人在家裡面,只有消耗糧食,還要侍候他,這樣。他想來想去,一點意思都沒有,那麼就出家去了。他就出去了以後,家裡說:「好哇,出家去呀!你為什麼還不出家!」一天到晚就望他出家。我們現在年輕人要出家,哎喲!父母哭哭啼啼,誰都不願意你,這個道理就這樣。結果他覺得越想越沒道理,好,就出家啦!跑到寺院裡面去。
那時候佛又不在,那麼就找那個佛的弟子。通常佛的弟子當中最精采的,當然舍利弗尊者,所以他就去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一看說:「你這個人,年紀老了。」那個經上說快百歲了,近百歲的一個老頭子,我們可以想像。不要說近百歲,我今年只有剛剛五十九歲,虛年齡說六十歲,已經這個不行、那個不行,到了七十、八十,那更不曉得什麼樣子啊!他快百歲的一個老人,你可以想像得到。舍利弗尊者一看說:「不行!你不能出家,出家要做三件事情:讀誦、坐禪、行福。」那佛世的時候就是這樣喔!
實際上呢這三件事情,我們不妨現在檢查一下:我們出了家了,請問:你讀誦了沒有?是不是你真正努力地從戒、律、經,經律論三方面努力,你有沒有?再不然,你坐禪,你有沒有?再不然,你行事,忙公家的事情,你有沒有?我特別說一下喲!是,我們在座的有幾位,不但一樣事情,三樣同時具足,啊,我真讚歎!乃至於有病的人都在那裡這麼認真地忙,就是我們年輕力壯的小伙子,躲在房間那個睡大覺啊!
可是這個舍利弗尊者一看說:「對不起,你出了家要做三件事情,現在三件事情你一樣都做不成,不行、不行!」唉呀,他沒辦法,他去求別的,那求別的說:「欸,你來之前,你有沒有找過別人?」「我找過。」「找誰?」「找舍利弗尊者。」「舍利弗尊者怎麼講?」「舍利弗尊者告訴我這麼說……。」「那對不起,舍利弗尊者是佛的大弟子,他的智慧第一,他是這麼說的話,啊,那我沒辦法。」啊!這樣。然後他找遍了那個佛的弟子,統統拒絕。唉呀,他就在這個祇桓精舍門口哭啊!說心裡面‥「家裡面,家裡面人不要;要跑到去出家,出家也不要。」那只好苦苦惱惱地一心念佛。欸,他的善根到了,那個佛感應了,那就來了,現出光明來。啊!看見佛,他歡喜得啊,然後像大山崩投在佛前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