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七十二卷.B面
所以他下面這個《濟緣》的解釋,《濟緣》的解釋我們在這裡唸一遍,這個有相關的在這裡說一說。
《濟緣》釋云:「三示所修行相二,初示道行。以偈文未顯,故特徵示,用開心路。一切之言通收善惡塵境,染惡則增業,染善則成障。
實際上那個善也是個善業,不過它就是在文字上面、說明上面,這染的善,哪怕你生了天,哪怕得到了非想非非想定,對道來說還是沒有用。所以說
能於日用所行所學觸境無染,
要怎麼辦呢?要能夠在我們日常生活當中,經過了修行以後,對於所學的、所行的要能夠不染著。這個話說起來好容易,「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我們往往這樣說,於是那就不要去分別,實際上我們根本不了解這個次第。如果你真正了解這個行相以後,然後去觀察的話,說這句話好容易,做到那句話是千難萬難,這樣。所以說真正要想修行,你必須對這個法相有很深確的認識,先對這個名詞,然後次對這個名詞所指的內涵。那換句話說,我們自己對境的時候,你去觀察一下,說「隨緣不變」,看看它隨緣變不變;「不變隨緣」,看看能不能自己不變、能隨緣。絕對做不到、絕對做不到!
這個真正要做到,說禪宗的大徹大悟的祖師可以,念佛的人儘管你念到功夫成片了,你不去管它,你可以,真正一對境管管的話,那個功夫就會丟掉,不那麼容易呀!所以平常的時候,在這個地方我們務必要深細的,尤其是準備深細努力的;在家人一心一意地反正念佛,就不去管它,這樣,那個是念佛念到功夫成片了,你可以什麼都不管,那是好。如果說要想真正努力的話,這個都不是辦法,尤其出了家以後。出了家以後,那是務必要在很多地方,針對著這個境界仔細去觀察:我的內心果然真的對了境界,那麼不被境界所轉嗎?所以平常我們就不深細努力去學,所以也只是粗枝大葉,聽了這個文字以後,「啊!那最好!很好、很好!」那實在是這種被迷糊所耽誤了!所以這個地方是特別地從正反兩方面說,染惡怎麼樣、染善怎麼樣,日用之中要這樣才可以。
無染之智即是般若,
那無染,所以能夠無染要憑藉一個什麼?憑藉智慧,這個智慧就是般若。
背塵合覺絕縛入道必始於此。深可體究,慎勿誦文。
那祖師這地方告訴我們,我們真正要想「背塵合覺」,要想能夠把綁住我們的這個一切的惑業解決,從道上面一步一步深入,必定從這個地方開始。那麼這一點,不是單單把文字弄懂了以為了解,文字只是第一步,如果不向下深究的話那都是個戲論。那麼下面這些我就不細說它,看最後一行,最後一行說:
終下重誡。凡在同徒,用斯自照,有一於是,未脫輪迴。
那麼這個是,最後就是「終歸死去。何事迷乎。」如果我們不能在這個上面真正地努力,一層一層地深入,找到問題中心而把它解決的話,那沒有用!所以說凡在同道之徒,我們大家一起同修的,要拿這個來自己反省觀照,反省觀照。只要有一點點還保留著,對不起,你就沒辦法從這個輪迴當中透脫,所說的那都是空話。那麼現在問題不是說教我們不要去說、不要去學,而是說教我們從學、從說、從探討當中,一步一步地深入,這個就是我們過程當中必須要的。
現在我們在座的幾位同學,大家都很用功,我看了也非常讚歎、非常歡喜。那麼這裡始終我要提醒大家一句,我也常常警策我自己:不要陷在文字上面。往往這個文字弄得很通,但是就是停在這個文字下面,結果這樣狀態當中,我們前面那段功夫都變成功浪費、變成功戲論,所以務必要從這個文字上面一步一步地深入。那下面說:
積財荒色,諍見沽名,跡混世塵,不思出要,形出心沒,何所利乎。」
那就是說財、色、名、見四樣,不管你是哪一個──積財,通常這個財是我們的貪著積累;對於這個色的話,完全是荒亂;見,是諍、諍論;它這個沽名是沽名釣譽,那這種都是混在這個世俗。這個出家最主要的,一心一意要了解出家的宗致在什麼地方,而我們現在如果不在這個上面努力,那不行!所以說如果說這一點做不到,像剃了頭了形相上面是,可是心還沉沒在這個裡邊,那有什麼好處!不但沒有好處反而有害。所以這個地方的特別告訴我們,那麼我們現在應該怎麼樣地努力,當然這個地方也說一個大綱;那麼像我們這裡的《在家備覽》,前面一路上面說過來,真正地都是告訴我們,要出家下腳第一步,這個戒的內涵。翻過來兩百四十二頁,這個第一個出家的元緣說完了,然後呢,
第二節 勸出有益
- 初歎德
- 二引喻
- 初供聖喻
- 初引經
- 二出意
- 二寶塔喻
- 初引經
- 二示意
說出家的好處。出家的好處,我想我們都耳熟能詳,我們把那文唸一遍就好。
《業疏》云:「如《出家功德經》:(經上面說,)若能放人出家受戒,功德無邊。
說不要說自己受戒,你能夠放別人,乃至助成別人出家,那個功德都無量無邊,何況是自己去受戒。所以說他舉一個比喻:
譬如四天下滿中羅漢,百年供養。
這功德多大!喔!這個四天下不曉得有多少億人口,都是羅漢。一個羅漢你去供養他了,這個福報都是不得了了,何況是那麼多!那卻是
不如有人為涅槃故,於一日夜出家受戒。
不如有人出家一日一夜──前面有個說明噢,「為涅槃故」而出家。現在往往有的人說:「哎呀!這個出家的功德很大,我也去出家。」他的目的只是要得到那個功德,他忘記掉出家所以有它的功德是為涅槃,就這樣。忘掉了涅槃要求這個功德的話,雖然得到那個出家,那就是拿了這個摩尼寶換一塊糖吃,實際上這個功德也就大打折扣,乃至於沒有功德,反而還要墮落。雖然出了家以後,「戒」這個種子將來遲早成熟,可是墮落是非常可怕!
最近由於我常常在這個鼓勵大家,然後呢談這個問題,所以很多人說,「哎呀!一心要出了家。」結果他出家到底為什麼?我發現固然有一些人很深刻地了解,非常警惕;有一些人出家幹什麼根本不知道,「哎喲!這出家有功德,出家好。」所以他要去出家,就這樣。然後出了家了以後,他世間的事沒有一樣事情放得下的,他就覺得世間得不到那個功德,出了家就得到了,那完全顛倒,完全錯誤、完全錯誤!所以他前面所以說「為涅槃故」,這個是它最重要的!這一點失掉了,對不起,那這個出家,那也就沒有什麼多大意思了。
謂由前施雖多有竭,是欲界繫。為法出家,非三界業,故說過前。
那說明了,說由於前面布施什麼等等,乃至於布施供養四天下所有的羅漢,可是這個是有盡的時候,這個都是欲界繫法。那麼為法出家,那個不是三界之業,那所以在這個情況之下兩個完全不能比。
又云:縱起寶塔至忉利天,亦劣出家功德者。
說這個經上面又說,乃至於寶塔,那是供佛的那些地方,供養三寶的,那大到什麼?趣忉利天,啊!那個不得了地大,也不如出家功德。下面說:
一時欣出,雖未可數,然其積微是高勝本。」
那最後乃至於「一時」,為什麼叫一時?就是一日一夜,一日一夜就是很短的時候,雖然這個時間很短,但是由於這樣地慢慢地積累下來的話,那就不得了。這個出家雖微,可是這個因,這樣的因積累出來的話,那產生的效果,那是出家的好處。反過來呢?
第三節 障出有損
障礙人家出家,那就有很大的損害。看文:
《業疏》云:「如《出家經》:為出家者而作留礙抑制,此人斷佛種故,諸惡集身猶如大海。現得癩病,死在闇獄無有出期。」
反過來,障礙出家,就有人要出家,你去留難、去障礙,種種方法不使他出家,這個人「斷佛種」。這個斷佛種非常可怕!「諸惡」──一切的好處都從三寶而來,現在你障礙人家出家的話,等於說豈不是斷了佛種?那麼無形之中使得這個惡增長,所以是「諸惡集身」像大海,大海是聚一切的根本,所以這個這麼可怕。「得癩病」,這個人間的病最可怕的就是這個癩病。現在我們說的癩病是什麼呢?就是痲瘋,一直到現在為止這個痲瘋還是最可怕的。在以前古代得了痲瘋,在哪裡都是一看見這個痲瘋的誰都害怕,就把你趕出去,那這有這麼嚴重法!那麼現生得這個可怕,死了以後到這個地獄當中,永無出期,這麼可怕法!所以這個下面又看一個:
《資持》云:「出既有功,障則損大。
那個既然「出」有大的功德、功勞,有功德,那麼障礙的話就有很大的損害。
留礙如親里不聽,抑制如王臣禁斷。」
這個是說明,因為大家的直接的家人只能留難、障礙他;「抑制」的話,那就是這個官吏們等等,他下命令說不許。不管怎麼樣,不管你用什麼方式阻礙,那就有這麼可怕的這個結果在。下面:
第四節 明出家已行凡罪行
- 明出家已行凡罪行
- 初明罪本
- 初正示
- 二引示
- 二明造惡
那麼真正的出家的元緣是為涅槃,現在出了家以後不求這個,還是行的凡夫之行。那個凡夫之行分兩部分:有一部分是壞的──凡罪,有一部分好的──凡福;凡福尚且不可以,何況是凡罪。現在我們仔細地一個一個看,先明出家以後行凡罪行,還是做得凡夫一樣,不但凡夫,而且凡夫當中的惡──罪惡之行,這個是最糟糕、最糟糕!那麼下面這個方面又分兩部分來說,下面我們看:
《業疏》云:「據論罪本,皆由事縛。不思厭背,師心妄造。
先說出家的凡罪行當中,說罪的根本是什麼?罪的根本是什麼?說這個是「事縛」,都是為事相上面所綁住了,這是從事相上面去綁。那應該怎麼辦呢?我們應該從事相上面了解這個真相,認識了以後一心一意地策發厭離,由厭離還要幫助別人也同樣地解決。那這個就是,幫助別人同樣解決就是菩提心,然後為了達到不管是出離或者菩提,努力再去行持,解脫輪迴,那個就是所謂證這個空性、證入涅槃,這個才是出家真正的目標。所以能夠在這種情況之下不被一切所縛,所以現在這地方的話,這個罪的根本在這個上頭,說出家我們本來應該厭離背棄的,現在呢?卻「不思厭背」。那麼怎麼才能夠達到出家的目標呢?第一個應該親近善知識,而我們現在不去親近善知識,「師心妄造」,這個師心自用,就是說換句話說,完全還是在學自己,完全是學自己,師心自用這個是非常糟糕!
這個「學自己」的定義,應該在這個地方再說一下,再說一下。就是說真正佛的經論上面的深義,不是我們那麼容易懂,不是這麼一看就懂,乃至於不是那麼一聽就了解,非要有好的善知識,然後去緊跟隨他,努力地一步一步地深入。懂得了個文字,並沒有真正的實質上的幫助。這個文字的內涵,然後照著去行持,對境一步一步,都需要真正的善知識過來人。假定我們這一點做不到的話,那個一定在做不到的地方就出了毛病。反過來,如果我們真正是把自己的文字所謂依文解義,那完全錯了,這個師心自用問題都在這個上頭。我們往往容易犯這個毛病,妄測這個佛義,不顧那個師承,所以《阿底峽尊者傳》上面是特別說明這一段,特別說明這一段。那麼這個是下面就說出這個現在我們的狀態:
如《大寶積經》:出家二縛,謂諸見利養也。
那這個上面,說經上面告訴我們,出家本來應該從這地方透脫出來,結果呢?害了!我們都被這個兩個綁死──諸見、利養,見是見解,然後利養;這個前面說過了,或者是名、見,這個,或者財、色,都在這個上面。那這樣的話,那我們就沒辦法、沒辦法。這個上面說「多見他過,自覆己罪」,那這一些,《大寶積經》上面有很詳細的這個說明,這裡不細說它。繼續看文:
如律緣制。由名利故,便生有漏。因制諸戒,為防罪業,障三塗也。」
所以那個本來這個戒制定的原因是為什麼?正因為這些都是有漏的根本,有漏的根本,所以為了要解除這個,所以由於這個,說律所以制戒的根本原因,說是由名利就是會生漏,漏就是染。所以當這個事情生起的時候,就制定戒法來防止我們的染、防止我們的漏,那這個就是罪業。如果說聽它隨著這個事相而轉,墮落三塗;現在能夠戰戰兢兢努力地依法行持,防止我們墮落,防止我們墮落。然後在這個人道當中能夠好好地修持,能夠解脫生死。現在看一下那《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云:「初明罪本中二,初正示。
那麼這個罪本當中先「正示」,在這個地方的說明。那下面是再這個來引證,引證的那一部分這個在後頭。說:
言事縛者即上四科。因之生罪故為罪本。 如《大》下(那是《大寶積經》)引示。
那個就是下面引經上面來告訴我們,那是出在《大寶積經》上面。
《寶積》諸見即人法兩執,利養謂所須四事。
四事供養等等。
律緣即舍利弗請佛制戒,
這個公案前面也說過,那這裡就不細說它了。舍利弗想:「嗯!古代為什麼有的佛出世,那麼這個佛法久住,有的不是?」所以問佛。佛就告訴他,說:「制了戒嘛,佛法就久住。」舍利弗就請。
佛言我自知時,
佛就說:「那我曉得時候,還沒有生起利養,不必急,到那個時候有漏生起再制定。」那麼這一段公案在戒上面很明白地說明,在這裡不細說它。所以下面說:
未得利養過漏未起。後須提那等皆由利養豐盈,向道心薄,遂生過漏。
那個制戒的因緣,都從這地方開始。
故知名利毀戒之緣,欲脫死生深須遠離。」
這幾句話,是我們現在要牢牢地這個放在心上的。所以這個名跟利兩樣東西,那是毀戒的根本。這個地方叫「緣」,就是我們內在無始以來的這個隨眠的種子,是不曉得多多少少,只要一對這個境──害了!一對這個境就害了!不是在名聞上面執那個人我是非,就是在利養上面講那個得失,這些東西。哪怕小得一點點,所以《廣論》上面說乃至於少許茶──看了以後,這樣。通常如果仔細去檢查的話,我們就會有這種毛病,這一點點小小的利養的話,大家就眼睛瞪得大大的,這個是我們內心上頭的最可怕的事情。所以有的這個同修們往往就是說:「哎呀!這個我們修行要假借那個身體呀!」那沒錯呀!然後說這個要講營養或者這東西。你一講這個東西你就害了,一點點東西你會一天到晚想在這個上頭,就這樣,這個事情就把我們綁得死死的、綁得死死的!
所以你平常的時候,必須要對這個東西,要起一個深厚的正確的認識,生起厭離心。那時候經上面告訴我們是萬不得已,這個就像什麼呢?就像生死曠野當中要坐那個車,要透過那個曠野需要憑藉這東西,所以當你接受這東西,心裡面就是絕大的恐怖厭惡之心。如果我們眼前想了一大堆的理由的話,那不管你說得似是而非、都正確的,一對境,那個內心當中不曉得跟到哪裡去了。所以真正想解決生死痛苦的話,「深須遠離」,他不但要遠離,「深須」兩個字──必須要,而且非常地努力、深厚地在這個上面下工夫。
這個「次」,下面再說,再說就是說明現在的實際狀態,前面是罪的根本,現在一般我們的狀態,造的種種的惡。
《業疏》續云:「今世出家,翻種苦本。不畏沈溺,多起下業。
祖師的時候已經這樣了,現在出家的人都是弄反掉了,本來是要脫離,要脫苦得樂,現在反過來了,反而種的個苦本,根本不了解這個事實的真相。「不畏沈溺,多起下業」,做的事情都是這個向下的,我們是要改善增上的,這個「下」是這個意思。乃至由於向下的,現在我們人道向下的,墮落三惡道去,這是最糟糕、最糟糕!
故彼文云:又有二癰,謂求見他過,自覆己罪。
這個就是《大寶積經》上的,「出家二縛,謂諸見利養」;還有「二癰」,是「求見他過,自覆己罪」。本來我們出了家以後,要努力找自己的錯在哪裡,然後把它盡量地拿出來發露懺悔,現在把它掩蓋。然後不但掩蓋,本來修行最重要的就是知見,那個知見,努力去反省、觀察自己錯在哪裡;現在看錯了,不看自己怎麼樣去解脫,是看別人,這是最有害、最有害的!所以經論上面一再地說:這個經論雖然是最好的東西,你要用對呀!用錯,那不但不能幫自己忙,還反而傷害自己。所以有一句俗話叫「太阿倒持」,太阿是最鋒利的劍,拿了這個劍是克敵制勝的,他把它拿反了,就這樣。本來拿了個劍柄去傷那個敵人,現在拿那個劍尖對著自己,那這個地方就是「求見他過,自覆己罪」,這個典型的例子。所以他這東西一定要針對著自己的煩惱,一對境,那麼看得很清楚:喔!現在心是什麼樣的一個狀態。這是一個最最重要的!
否則的話,我們看見那個情況,覺得自己很高興,常常有這種狀態,有的人說:「那這個要讓我高興,那我就做,弄得我不高興,我偏不做!」它什麼叫高興,什麼叫不高興哪?這個不是純粹是煩惱嗎?出了家以後還要講高興、不高興,你高興做對了以後,你還在輪迴當中啊!這是我們一個根本錯誤、根本錯誤在這裡!這高興不是個貪嗎?然後因為貪,有了這個貪一定有瞋,天下哪有永遠順我們心高興的事情?他因為小小的貪,所以得到了長劫無窮無盡地下地獄,佛法就是說這件事情,結果跑到佛門當中了還忙這個事情,那是完全錯到絕頂、錯到絕頂!那麼這個是在這地方,現在我們繼續向下:
向諸行者。知來實苦,決定現世不造苦因。如知火燒湯爛,無有納手足者。
所以現在對於這個所有的行者,這個是祖師的勸誡,告訴我們──行者,就是我們的同修,如法行持者──如果能夠如實地了知將來的真實狀態,如果我們現在出了家以後還行凡罪行,雖然眼前好像得到一點好處,這個因集的惡了,將來一定是受苦,這樣。所以如果對這個了解了,做不好將來一定受苦的話,他眼前是決定不會造這種惡業,所以決定現世絕不造這個苦因。就像什麼?就像是曉得這個火燒,這個火燒的可怕,絕對沒有人說願意把那個手足放進去的,不管火的直接燒,或者燒了一壺開水以後,沒有一個人願意伸進去。所以我們所以要學習,見解本身是這個樣的,現在我們弄錯了,諸見、利養反而害人了,所以這個見是講這個見。這換句話說,要見到自己的行為──造這樣的行為,是將來受苦的,還是將來脫苦的呢?這個才是我們學,學了以後要得到的這個正知見。所以假定我們學了、了解了,這樣做法結果就像把那個手放到火湯裡邊去,那一定不會幹這個事情。下面再看文:
佛說罪事,深宜遠離。以不信所燒,隨心造罪,更增俗人。」
上面這個都是佛告訴我們的,這樣做不可以,有罪的,那樣做不可以,這種事情都是必須遠離的,這個戒就是戒這件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