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72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七十二卷.A面

所以在正式修學佛法之前,它為什麼要很多知見理論上面要建立這個概念,如果大家了解了這個,對我們現在有絕大的好處。我們現在的人往往說,拿我們的見解,把佛說的經論上面的說法推翻。這個你可以做世間法,佛法沒有這樣的做法,這個原則就是萬代不變。這個萬代不是一萬代喔!是永久不變,所以叫佛佛道同。就是佛佛道同!所以我們不能說:「喔!這佛經上說的,現在不適合時代了。」這個不是修學佛法的,這完全不是修學佛法的!佛經上說的是在任何情況之下都能適應的,這是個原則。當然這個原則運用的時候是有點差別,這是事實。正因為這個原則嘛!正因為原則嘛,所以說好像生病一樣,那熱病嘛用寒藥,寒病嘛用熱藥,這個叫原則啊!所以執著的原則死死不變是不可以的,可是這個原則要推翻是絕不可以的,這是我們要了解的。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引證,經的證成這個。

那麼《華嚴》,《華嚴》之所以一口引出,那個就是所有的佛說的經當中最究竟圓滿的。說,有的「不識出家法,樂著生死不求脫。」普通人都是這樣,把那個生死把它看成功這個真正要的,一天到晚對這個上面好樂執著,不想得解脫,所以這個菩薩為了這個引導我們,所以才到娑婆世界來,這樣。所以這個《法華》上面說,佛出世就是一件事情,就這樣,這個說道理。然後呢,行持的方法就在這上面,所以親自「捨國財」,要出家。現在世尊作過世間最圓滿的尚且捨,我們現在世間這些東西還捨不得,那這是告訴我們,世間沒有一樣東西可以貪戀。這個狀態是:

五欲所縛不離家。欲令眾生解脫故。

他既然來這兒引導我們,那麼我們就是被五欲所綁住,所以要使得我們從這個地方解脫。

以此文證,眾生無始纏著家屬,無思解脫。故大士引出於世。」

這個來告訴我們:眾生無始以來就被困死在這個地方,所以《四十二章經》上面說:這個「牢獄有散釋之期,妻子無遠離之念」,這個東西好可怕、好可怕!關在監牢裡邊,他總有一天可以放出來的,然後這個家呀,不但困得死死的,還永遠還想著它,這是真是可怕極了!所以這個「大士」,這個佛菩薩,親自來告訴我們,乃至於以身作則,以身作則。下面我們看:

《濟緣》釋云:「《華嚴》二偈,前偈為不識故立法示之,後偈為著欲故方便引之。

這兩個偈:不了解,讓你告訴;然後這個為這個欲著,用種種方便來接引我們。翻過來看兩百四十頁。這個不是說,這個講什麼呢?就是:

菩薩者,即指釋迦因行為言。捨國財者菩薩在家為王太子,

我們釋迦世尊本來是王太子嘛!

次紹王位,

而且他出家的時候還不是那個仙人還說:「啊!這個小孩將來會做轉輪聖王。」那轉輪聖王是王四天下的,換句話說這個整個的都是他的,欸,他都捨掉呀!次紹王位這樣的,不是個小的呀!

國城財寶一切自在,欲明難捨猶須捨之,況餘凡庶不足戀矣。

這麼好的、難捨的,尚且都捨掉,何況其他的呢?其他的更不談。

寂靜即涅槃果。

這是一個。我們繼續看:

《業疏》續云:「廣如《郁伽長者》、《涅槃經》中。家及非家相比顯過,方起欣厭,得預法門。」

那麼其他的兩本,一個是《郁伽長者經》,一個《涅槃經》,他是說把家跟非家擺在一塊兒,來比較顯出這個家的種種過患,那個非家的殊勝。由於這樣的對比,才能夠生起對於出家的好樂,對於在家的厭惡、厭離。這個心生起了,才能夠說引導我們,從這個信,那就是說信心,於是使得我們能夠一步一步上去,說「得預法門」。那麼下面說:

《濟緣》釋云:「《郁伽長者經‧穢居品》云:居家菩薩當知在家穢污之事常念作故名為居家。斷諸善根本,是名居家。乃至居家如羅網如毒蛇如火燒身等。

啊,這麼可怕!這個家裡面就是這樣。這個居家、居家,一天到晚就忙這個做家裡的事情。斷種種的善根,居家是一種網羅、像個毒蛇,都是被煩惱業火,我們一天到晚就忙這個事情,永遠纏不清楚。那麼《涅槃》呢?

《涅槃》云:居家迫窄猶如牢獄一切煩惱由之而生。出家寬曠猶如虛空一切善法由之增長。若在居家不得盡壽淨修梵行,我今應當剃除鬚髮出家學道。」

這個就是經論上面告訴我們的。那麼在這個地方我們說,這個出家不僅僅是個形式,不僅僅是個形式。所以佛菩薩、祖師都告訴我們,這個出兩片家的大門,這個形式說起來很容易──實際上到現在就這個形式都很難哦!喔!這個形式都很難哦!這個內容真正重要的,不是出兩片大門之家,要把煩惱從那個煩惱的家當中透脫出來,這個才是真正重要的。所以如果我們出了家以後,仍舊是煩煩惱惱困在這裡的話,這是完全冤枉掉了,完全冤枉掉了!可是在這裡最難的是什麼?還是正知見!不過說正知見,我們往往又很容易犯的一個毛病,以為在文字上面了解這個文字叫正知見,不是!如果停在這個文字階段的,這個叫戲論。這個文字──去實踐這個文字,以這個文字來印證觀照著內心,然後看清楚了:欸!現在認識了,他說的煩惱什麼叫煩惱,他說的我相什麼叫我相,啊,那這下「我」這個怨家我可不聽你。就是這樣,能夠這樣的乃至。

所以處處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乃至於佛菩薩、祖師,我遇見的很多善知識,多多少少我也體會到一點,真正得到了這個教授、教誡如理去做的話並不難,千真萬確的事實,並不難。不過有的時候這個業障重的時候不認識,這個是真正的最大的困難,還是在這個上頭,還這個上頭。真正要轉過來,在沒有轉的之前是千難萬難,可是轉過來你一看的話,哇!那往往是覺得輕鬆可笑到絕點。譬如我們現在隨便看那個祖師的很多那個公案,很多那祖師的公案,他總覺得怎麼好像一轉就轉過來了,一轉就轉過來了。

我們最近也是談那個什麼?能海大師的傳記。喔!說他透過來,他去的時候,他好像什麼?他這個師父就教他修一個什麼法門,在那弄了三個月,在那個屋裡邊。唉!那個屋裡邊是苦不堪言,那是苦極了,是各式各樣的這樣。那最難受的是什麼?對、對!那個什麼?臭蟲還是跳蚤啊?就是這類東西。這個對我來說,我臭蟲不怕,有很多人那個臭蟲,哎喲!臭蟲之可怕,有很多人就到了晚上牠就整個地出來。牠不像蚊蟲,蚊蟲你可以預防,那個臭蟲根本沒辦法預防。所以這個日本人來了以後受不了,叫作南京蟲。這個兜子上面非常多,非常多,那個床那很扁的地方,那個臭蟲,像臭蟲、那個跳蚤都有個特徵,壓、壓不死的,那個跳蚤你給牠壓壓不死,一定要在這個指甲上面「咯!」一來,對吧!所以牠鑽在那個縫裡你根本看不見,到了晚上統統跑出來,所以蚊帳沒有用,除非你要做一個隔子,那個空氣不透,這樣,否則的話牠一定進來。那麼跳蚤更是,小嘛小得一點點。

唉呀!那個能海大師在那個地方簡直是……牠那個從各方各面那個牆裡面,譬如說粉的那個有縫的地方,屋頂上面,牠統統都從屋頂上會掉下來,掉了這個衣服裡面都是,就這樣。欸!他能夠熬得過,他能夠熬得過。然後我們看很多祖師,唉!那個是困苦到無比的時候,他能夠站得起,可是往往這麼一站起來,問題就會消失掉。

所以這個心境問題,就是平常我們自己陷在這個煩惱當中不知道。當然,並不一定哦,要看你的業的深厚。這我往往說了輕的,然後你就攏總去想它,這我們最容易犯的這毛病就是這樣,「對!應該,我也應該,應該這樣!」實際上已經根本錯了!就是為什麼知見最重要?你始終你這個心裡邊,先要衡量自己力量大小,如果力量比較小的話,一開始就不要去硬來。這個力量夠了,那個時候才去咬緊牙關去抗,就算抗、抗不住也沒關係,至少你這個心力弄對了,所以這個對錯,這個還是真正最重要的一點。這個以後我們有機會再說,這裡不去細談這個事情。

那麼下面那「淨住子」的說,我們就不去講它了。下面第二項。淨住子那個是他一共說出家有十八難,出家十八難,那個《資持記》上面也把這一段都列出來的。他下面這個舉了幾點,舉了幾點。

第二項 引誡勸修

  •  
  • 初斥濁世不修
    • 初示時機
    • 二明退墮
  • 二引聖論極誡
    • 初論文三偈
      • 初偈
      • 次偈
      • 後偈
    • 二結告勸依
  • 三示所修行相
    • 初示道行
    • 二反釋所以
      • 初示染本
      • 二舉世情
      • 三重誡

《業疏》云:「然世濁惑深,厭苦求樂。 初雖欣出,終墜欲海。不修行業,故徒行也。」

那個就勸誡,剛剛開始的時候,說這個世間這個污濁啊,啊!又五濁惡世,這個「惑」,這個迷惑、無知跟習性非常地深厚。世間一般這種情況都是厭苦求樂,怕痛苦、希望快樂;出家的目標也是如此,這個是千真萬確,但是正確的知見沒建立之前,害了!這個是最嚴重的。出家是要求快樂,所以種快樂之因;要種快樂之因,行持本身就是苦的,我們往往以為,欸,出家了那就快樂了,就眼前快樂的果報,那個根本顛倒。就算有所認識了,可是這個習性難改呀!所以他下面說「初雖欣出」,剛開始的時候一番好樂心,但是弄弄弄弄弄弄,「欲海」,這個無始的習性像海一樣,「不修行業,故徒行也」。下面的解釋:

《濟緣》釋云:「初斥濁世不修二,初示時機。謂厭在家營趁之苦,求出家供給之樂。即《涅槃》云為衣食而出家者。

覺得在家裡邊,哎呀,這個很苦!出家呢?出家反正在家人來供給,覺得很快樂,這種都是什麼?「為衣食出家」,這是萬萬不可以,這個最糟糕的一件事情!

初下次明退墮。

那麼下面另外一種是退墮的原因。說:

《詩》云: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說做任何事情總有個開始,但是開始了以後要真正圓滿的收場的,那很少很少;能夠如其根本所望的,一步一步走下去,圓滿達到最終目標的,很少!

即斯類矣。徒行,謂出家無益也。」

那麼我們下面看:

《業疏》續云:「如《智論》云:六情根完具,智鑒亦明利。而不求道法,唐受身智慧。

《智論》上面告訴我們,就是我們「六情根完具」,就是所謂這個什麼?十圓滿當中的話這幾個。「智鑒亦明利」,「而不求道法」,是枉受這個難得的智慧。

禽獸皆亦知,欲樂以自恣。而不知方便,為道修善事。

如果我們單單求世間的事情,禽獸也知道,所以說「但念水草餘無所知」。我們現在人的水草──金錢、名位,這也是水草呀!跟畜生無異啊!

既已得人身,宜勉自利益。不知修道行,與彼亦何異。

得到的人身,應該勉勵真正應該忙些什麼,如果不好好地修道的話,那跟畜生無異。這上面都是龍樹菩薩:

龍樹引誡,為極言也。聞而不行,猶是不聞。今重引告,何得不用。」

上面這個都是龍樹菩薩《智論》上面,那麼這個聽見了已經難得,聽見了不照著去做,等於不聽見一樣。所以祖師在這地方又重新來引用告訴我們,我們要好好地努力。所以平常的時候經常策勵,或者念無常,或者念暇滿人身。如果我們一天到晚出了家以後,仍舊往世間的利養,乃至往名聞,為了這個一點情見什麼等等的話,這無非都是但念水草,但念水草!往往還畜生都不如,畜生只忙水草,我們還要望我們的知見,更糟糕、更糟糕!本來這個知見是修行佛法唯一憑藉,現在我們這個知見還把我們送下地獄,豈不是畜生不如?

所以以前我們在家的時候,我曾經聽見過一些罵人:「你這個人是畜生都不如!」現在回過頭來,我出了家以後想想,往往自己感覺到:哎呀!我自己覺得真的畜生都不如。畜生造一點壞事嘛只是但念水草,我現在往往那個水草以外,還那個知見上面,都是纏那個增長那些東西!所以在這一點上面,我深深地現在感覺得慚愧了警惕,所以也願意在這地方跟大家同道們共相來策勉。所以我說最後那個〈出家宗致〉,儘管是講好像剛出家,我出家了三十年,現在回過頭來看看的話,啊!還是覺得美不可言,這樣,還是從這地方要好好地努力。好,那麼今天就到這地方。

請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今天繼續講兩百四十一頁,「第二項引誡勸修」,引誡勸修。那麼這個引誡勸修就是〈別行篇.出俗本意〉當中,出俗本意這個七節當中第一節,第一節所謂「出家元緣」當中分出來的兩項,那麼第二項引誡勸修。那麼這個引誡勸修,前面已經說了兩節,第一節說這個祖師訶斥「濁世不修」,那就是兩百四十頁上面說的「世濁惑深,厭苦求樂」,這個訶斥世間,尤其是五濁惡世不修。那麼下面第二段就是兩百四十一頁上面,所謂「引聖論」,來把三藏、聖者的經論,那是引《大智度論》來勸誡。那麼今天要講的第三段,引誡勸修那第三段,告訴我們「所修的行相」,告訴我們所修的行相。那麼這個我們這地方來看一看,先看:

《業疏》續云:「道行何耶?一切無染者是也。 良由眾生無始封著,是此是彼是得是失。因之起染,纏縛有獄。 故世鈍者多著財色,少有利者多貪名見。四科束之,尠不收盡。 終歸死去。何事迷乎。」

那麼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所修」,這個所修裡邊,它也分兩部分來說明。一部分說明這個道,道是怎麼一回事情;那麼反過來呢,他從反面來說明,因為這個道正面說,既然我們沒有修過,實際上就是說了我們也不了解。而進一步說,為什麼要修道呢?是由於我們凡夫不學道的這個狀態,那麼曉得了這個狀態對我們有害,那麼說明如何去修習、改善它。所以他從反面來證成,反面來說明我們現在的狀態,那以襯托出應該如何修法。

現在這個文第一句,就是「道行何耶?一切無染者」,那就是說明這個道。說,什麼是道?那一句話總綱地說,「一切」,一切是包括所有,這個一切包含得非常廣、非常廣,針對著所有的一切善惡等等,就是「無染」兩個字。無染,這個無染兩個字啊,很不容易、很不容易!那麼平常所謂我們所對的境,惡的固然不可以,善的還一樣地染。所以下面告訴我們「染惡」那麼增長的業,這個業是墮落三惡道;染的善呢?譬如說,哎呀!我們要布施、要持戒什麼等等,對不起,這個雖然可以使得我們得人、生天,它還是障礙我們,把我們陷在輪迴當中。要想無染,那東西就非要說「正知見」不可。所以這個三要道當中告訴我們──出離心、菩提心以及空正見。那麼這個空正見就是《金剛經》上面所說的三輪空,那麼這個才是真正道的內涵;走上去的路子,就是戒定慧。那這裡只是這個總括性的,這是第一部分,正面說明說道是什麼。

可是由於這個道本身是有它深細的內涵,那麼我們不容易直接了解,所以反過來說,說反顯。看下面的文,說由於,「良由眾生無始」,無始以來為這個執著所錮禁、所封閉。無始以來在這個地方,我們對於這個真正的道,真正的正知見,真正的悟、覺什麼境界,絕對無法想像。我們能想像的就是我們經驗到的,凡是我們沒經驗到的怎麼說也沒用,這樣。可是我們無始以來一直在無明當中,從來沒有見道,因此產生所謂「是此是彼,是得是失」。這個此彼、得失,此彼就是通常我們說人我、是非、名利等等,都在這個上頭。由於這些所起的染污,我們不了解事實的真相,所以對它起了執著,這個就是個染污。由於這個染污,把我們牢牢地綁住在三界這個牢獄之內。

關於這個概念,《廣論》上面已經很清楚說明白,說我們現在要求脫離這個痛苦,那什麼是痛苦呢?什麼東西綁住你呢?就是這樣。那麼這個就是他特別給我們要解釋的,要解釋的。那麼這個《廣論》上面,告訴我們綁住的是什麼?業!業就是它能綁的。那麼業主導者是什麼?惑!而這個東西還是我們自己造的。那我們又要脫苦,又要自己造,那為什麼呢?因為對事實的真相弄不清楚,這樣,所以雖然想脫苦,結果越弄越糟、越弄越死,這是現在我們的致命傷。那麼這一點,我想這裡不細說它。

那麼下面這個是在這個裡邊,他特別地告訴我們這個是第一個,說我們由於這樣,那麼然後他就……。這一點是說染的根本在什麼地方,染的根本就是說,無始以來不了解事實的真相,由於這個執著,死死地被綁死的這個根本的原因。

那麼下面進一步就告訴我們,說這個染著的行相又是什麼呢?那麼下面說,那個所謂「世鈍者」,那個就是下面這一段話,就說明這個染著的行相,這是染著的行相。這個染著的行相分兩種:或者是財色,或者是名利。那麼這個裡邊說,「世鈍者多著財色,少有利者多貪名見。四科束之,尠不收盡。」現在這個染著的行相就是這個樣。由於世間眾生根性的利、鈍,也是個別,那麼這個個別當中是千差萬別;千差萬別呢,拿我們世尊來告訴我們說有利、鈍兩類,鈍者是什麼樣,那麼利者是什麼樣。說世間鈍的人「多著財色」,這個財、色比較粗重一點,比較粗重一點,就是我們看見貪財、貪色,偏重於物質方面的;那麼比較利一點的人「多著名見」,或者是見解、或者是名聞。「四科束之,尠不收盡。」拿這四個大科來總括起來,那全部在裡頭。

而這個四點,有一些人全部都有,對於所對的事,這個財、色固然要,然後名利,名聞也要、見解也強,這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最糟糕的就是這個!那麼其次呢,那就是著財、色;再次是名、見,名、見,這個見就是個見解。這個見解不僅僅是現在我們譬如說出家的團體當中,通常人家說:在家人多著名聞利養,那出家人比較容易這個見解上面比較執著得比較強盛,一般來說。可是世間來說同樣的,有很多譬如說學者、念書的人,通常這種人的見解特別強盛,特別強盛,物質方面他可以比較次要。那麼而除了這以外,大部分人的話,對於這個利養,這財、色比較重視,我們如果仔細去看的話,都在這個地方。

那麼結果呢?由於這樣的結果,最後那就是貪著世間的狀態就是如此。也就是說以不了解而照這樣去做的最後的結果呢?說「終歸死去。何事迷乎。」不管你怎麼弄,見解也好、名聞也好、利養也好,弄到後來兩腳一伸,然後呢,在三塗當中受苦。所以這一個一方面說這個結果,一方面給我們一個最好的勸誡,一方面給我們一個最好的勸誡。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