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六十八卷.B面
這個是真正你見了空性以後的話,他不會在這個頑空當中,這是可以確定的。就這樣,這個是我們真正要命的一件事情,以為這個就是真如,這是「放蕩任情」哪,以為妙用。
由是不禮聖像,不讀真經。毀戒破齋,嗜酒噉肉。誇為大道,傳化於人。
就是這種。那麼佛像也不要禮,經也不要念,戒也不要持,齋也不要守,還要吃酒吃肉。啊,說這個就是妙用啊!就是這樣。是!像有一些──金山活佛,他的那個逆現,可是他顯出來的,他是一個瘋子相,瘋子還有什麼話好講的。絕對不會是正規地說:「喔,我是大徹大悟了做這種事情。」那是絕對根本錯誤!所以下面說:
惡業相投,率多承習。此乃虛妄臆度,顛倒論迴。豈知達法皆真何妨泯淨,了真即用豈礙修行。是知悟理則萬行齊修,涉事則一毫不立。自非通鑒,餘復何言。」
他就說這個。在這種情況之下,這種都是惡業、惡見,大家惡趣相投,大家議訾,這個完全是虛妄的臆度,完全是根本顛倒的論說,大家互相在這個地方大家談論,這個毫無意思!要曉得「達法」,真正通達了法,「達法皆真」是「何妨泯淨」,既然覺得一切空的話,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何妨持戒?所以菩薩非常認真持戒,是不見戒相可得。我們現在做了一點,覺得「喔唷,這受不了了!」然後呢,這受不了就不空啦!就這樣。放蕩吃肉,這個就叫空了,那完全是情見,真正可怕之處!說「了真即用,豈礙修行」哪!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說「悟理」,既然悟了理,何妨「萬行齊修」呢?這種情況的話,雖然一天到晚在事相上面,事相上「一毫不立」,這樣!所以儘管是自然修行、自然禮拜,是不見修行、不見禮拜,這個才是真正的理懺哪!就這樣。現在我們說,那個拜不要去拜了,這個叫理懺,那個完全是個邪執,這最可怕的是莫甚於此!
所以現在說:啊,不要持戒了!兩袖袖子一攏,在這兒高高興興地聊聊天,這個叫作解脫,那個都是這種錯誤的概念。如果他是真是個菩薩逆化來,就是這樣,喔!然後這個顛顛倒倒的,你給他肉、他也吃,給他糞、他也吃,就這樣,那我就佩服他。他然後可以去殺牛,人家殺他,他也照樣地覺得嘻嘻哈哈的,「沒關係,來、來、來!」就這樣。那我就佩服他了!這個是我們在這地方是應該了解辨別的。所以這個經論上面是特別說明哪,特別地說明,真正到什麼狀態當中可以談這個。大乘,不到初地菩薩不能講「開」,初地菩薩真的見到空性以後了,在那個空當中,實際理地的確一塵不染,哪裡還有身體、還有什麼。那個時候還要看情況,真正能夠利人益物,他可以開。那是要利人益物哦!就這樣啊!不是任情放縱。那麼以後後面會談這個,那麼這個是「對顯」。下面呢,
第二章 重廣理懺
- 重廣理懺中分為三節
- 一標示用心
- 二別列三觀
- 三結示
有了前面這個了解了,那才真正談重新來廣明理懺。換句話,這個要告訴我們,真正從事相上面,真正一步一步深入,深入對這個事理無二,那麼在這個時候才談得到,談得到。現在我們看,因為這個真正的「理」裡邊的話比較深細,也並不是我們普通一般人現在就用得上。既然現在是《在家備覽》的話,對於最初機的來說,更是有一些距離在裡頭,所以我們這一部分只是說一個大概。現在看文:
第一節 標示用心
《事鈔》云:「言理懺者。既在智人,則多方便。隨所施為,恆觀無性。
現在來了!說「理懺」,這個理懺一定是上根利智的人,他自然有多種方便。隨事,任何地方,他無非跟理相應,所以「隨所施為」──不管做些什麼,他都能夠在理觀上面。一天到晚拜佛,他也覺得沒有能拜之人,沒有所拜之佛,也沒有乃至於「拜」這個加行,所謂三輪空,這個才是!這樣。所以《金剛經》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應無所住,行於布施。」如果說不要的話,他「應無所住,不要布施,應無所住,不要持戒」,《金剛經》上面可沒這麼說呀!所以現在很多人講《金剛經》,然後不要持戒了,他說《金剛經》嗎?這是一個很顛倒的事情。所以現在的祖師,譬如印光大師也特別說,那個執理廢事的話那一定是出毛病,真正不夠,倒不如老老實實,你呀執事廢理,就這樣。當然這總歸不好啦!那是說引導我們上去,我們不妨從事相上面,你都還有一樣東西呀!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所以他「隨所施為」,在一切,在「佛事門中不捨一法」,在一切法上面,說「涉事則一毫不立」,這樣的狀態。那麼下面說:
以無性故,妄我無託。
那既然這樣的話,上面說:為什麼造罪?一切都是由於我!我是什麼呢?就是所謂我──自性執,通常說。既然沒有這個實在的真正的實性,那所執的,也就沒有囉!這樣。
事非我生,罪福無主。分見分思,分除分滅。 如人醒覺,則不眠醉。」
這個下面有一段解釋,我們就看看那個《資持》的解釋。
《資持》釋云:「初示所修觀相。無性即空理。
那麼上面這一段話,「隨所施為,恆觀無性」,說這個。下面解釋「以下」,剛才我們唸的那個。
以下明罪滅所以。
說為什麼這樣的理觀能夠滅罪呢?
諸世間業皆從我生,我為業主。
這「我」是根本,這所以「我」是一切染污業的最主要的這個主體,現在既然發現:我──沒有這個東西,說「我既無託,故所造善惡不從我倒而生」,不會從我倒,所以是應無所住,然後去布施、持戒、忍辱、精進,那個才是莊嚴報身、莊嚴報土。所以並不是不做,而是要清淨,這個是我們要了解的。
妄業無依,故得除滅。見謂達理,
真正的「見」一定是什麼?這個才叫達到這個理啊!就在事相上面了解它無性,是自然行一切事,卻裡邊絲毫自性不可見,那這個是才是真正如如不動。哪裡說坐在這地方叫如如不動,那就是死得又死!這樣。那麼不是說你什麼都不管叫如如不動,那個都是死得不得了的事情,完全錯誤!
思謂起修,
那個,一個是見──見理,思──這個起修。現在我們了解了,這個修不是身口,一切身口是具,然後思是什麼?業主,造罪是染污輪迴業的業主,然後淨還是從它開始呀,所以思是起修。
除謂能觀智,滅即所觀業,破妄顯真而非頓證故皆云分。
「破妄顯真」一分一分來的,所以上面叫「分見、分思、分除、分滅」。「若約位判」,看看喏!「分見分思即內凡人,分除分滅即初果已去。」這麼高!
如下喻顯。眠醉喻迷,醒覺喻悟,眠覺醉醒相似法故。
那舉這個比喻。
第二節 別列三觀
再下面這個別列的三觀哪,那我們就不談了。那個既然用理觀的話,說這個都是內凡以上的人,那個都是至少資糧位上的人,那現在我們說實在,談不到──剛開始的時候,所以也不必去深談它。雖然懂得一點的道理,這個道理說不定對我們不一定有什麼太大的幫助,而反而又偏執。不過將來真正對緣起空的道理,我們從另外……不要講觀法,觀法是講修行的;講那個理論我們要了解的,了解了以後,我們為識得緣起之法的特性,這個是將來我們必須應該學的。
第三節 結示
那麼再下面看這一章,第三節的結示,最後的結論,這個在二百零一頁。
《事鈔》云:「以此三理,任智強弱,隨事觀緣,無罪不遣。」
以上面這三種,那個上面的三種,純粹是看那根機,小乘的什麼等等,乃至於到佛菩薩的。看個人的智慧有強、有弱,弱,那證小乘果,強,證得菩薩、佛果。「隨事觀緣」,跟不同的智慧,然後對不同的境界,怎麼去思惟、觀察、修習。能夠這樣去做,所有的罪,沒有一點遺漏的,統統能夠遣除。那麼下面看一下《資持》的解釋:
《資持》釋云:「據理深淺,由機強弱,
談理的話,這個淺深,佛法無所謂淺深,平等、平等,只是說所當之機智慧的強弱而分。所以在這裡,我們衡量出來自己在哪裡。所謂
當量己分隨力修之。
說要衡量自己,這最重要的一點哪!這個自己的這個位次,絕端重要!所以我們前面學《廣論》的時候一再地學,第一遍是文字,第二遍就找自己現在在哪裡。這個文字認識了以後,就看整個的修行的輪廓路線,這個路線找出來了以後,然後看我現在在哪裡,從哪裡開始做起。如果前面還有一些不夠,補足,然後從這地方一步一步地深入,隨分隨力地,只要努力去增上,這個才真正重要的!
然末世情昏,鮮逢利器。尚未堪於事行,況克意於玄門。
這個祖師告誡我們的話,這個很重要、很重要!所以說,儘管佛把所有的重要的內涵都和盤托出,上中下根,從《華嚴》到《阿含》;反過來,從凡夫入門第一步三皈五戒開始,到究竟圓曠劫之因,都在這個地方。但是現在末代的時候,那個智慧比較淺薄,而這個情習很深重,這樣,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很少真正的利根上智之人。在這種情況之下,來得事行都做不到,何況談什麼深厚的玄理呢!
說到這個事行做不到,我就深深就有個感覺。昨天晚上我們還在談呢!正好你們兩位剛剛回來,遇見了這種大善知識,看見他們──啊!這是一天到晚鬧成這樣,他還那兒修行!那豈不是我們現在看看,周圍是有這種人,早晨兩點鐘起來一口氣坐到六點鐘,就這樣。他不是一天,教我們偶然苦熬一天,也熬得過,再不然打一個七,一個新鮮可以,那個長年累月的幾十年,就這樣。他事情一空下來,就在那地方自己就是,你看,他不管做任何事情!
反過來,以後你們會注意哦!這個地方我是點醒你們。這是我也親眼看見的,這一件事情我第一次看見的是在還在多少?我想想看哦!那個是在紐約,在美國就是現在那個莊嚴寺,莊嚴寺那個後山。那個後山一個破土典禮,就是美國佛教會那個沈家楨沈居士在選地的時候,那麼就是來了一個高人,就這樣。那麼他在那個上面的話,他就覺得,看那個樣子也就是這樣,那嘻嘻哈哈看得那樣子。那有人說:「好像耳聞大名,怎麼他這個樣子啊!」當時,對不起,我雖然信得過,可是聽了他的話,我也覺得:對呀!好像我想像當中這個高人,喲,坐在這地方,規矩得不得了,像一個木頭一樣,眼睛一定是眼觀鼻、鼻觀心,面孔板起來。其實他並不是如此,他一個人家這麼好像……不會像這樣啦!就很輕鬆、很自在這個味道。一直等到多少?十多年以後,慢慢地、慢慢地我才真正有機會……。你看在平常的時候,他很多情況之下,你看他儘管輕鬆,好像很輕鬆狀態當中,就是這個情況就是不一樣。
所以我常常歡喜用憨山大師那個典故,憨山大師教了那些……人家請他去看戲,好,去看啦!選弟子當中要高明的噢,條件不夠的不行!那去看戲。也有人問他:「大師啊!那個出家人,嗯……。」這個意思又不好開口啦!意思是說,出家人怎麼來看戲啊?憨山大師怎麼說?「嗯!這個很難說。」說「我一天到晚破戒、我一天到晚持戒;我一天到晚持戒、我一天到晚破戒。」不過有一種,到了他那個情況就可以呀!行相上看,他是破了!所以沒有條件,絕對不可以。可是那個時候叫作持戒,這樣,儘管在這個境界上面,他心裡面就是如如不動的境界,就這樣。
所以憨山大師被人家打成這個樣,到年紀老了以後走路都不能走,是不是還要人家扶了他走的。欸!可是他長年累月就這麼一件衣服,冬天冷得個要命,他也這麼一件衣服,夏天熱得個要命,他也這一件衣服。冬天也不怕冷,不會發抖,夏天也不流汗。然後長年累月,他這個從來不洗臉的,面孔上非常光潔。要我們試試看,那三天不洗臉,那個臉上油厚厚的一層。為什麼?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實際上,你現在真正地了解了去看,就有這個情況,就是個不同的情況。
所以這個誰的那一篇東西上面,他就是這個大勇法師不是講他的那個上師啊,平常的時候,他那個腿不能走路的,對不對啊?那要扶著他,要扶著他。最後他臨走的時候,什麼都不要了,一坐坐了一天,跑掉了,就這個樣!他走的時候,他就露給你一手看看!然後那個能海大師那個師父,平常一天到晚病成這個樣。欸!他在拉薩,居然成都那個小沙彌在那兒念經他聽見了,就告訴能海大師:「你這個四川的小沙彌真好!」聽了半天聽不見,他把那手頭上一摸,他聽見了!他平常的時候你顯出什麼樣子來?動一動,說:唉呀!弱不禁風,就那兒病成要死的樣子。那這個是這種情況啊,我們要從這地方去看啊!儘管如此,他們在事相上面,還是一點都不馬虎。
所以我覺得現在我們說,不要說別的啊!你那個早晚課、懺悔不得力,真正我以確定地告訴你們,將來你們真正得力與否完全在那個懺悔當中。在這裡我想講完了以後,這一些事情完了以後,我馬上準備自己用功,如果你們樂意的話,我一定會安排。不一定很長期的,短則一個禮拜,要嘛長一點三個禮拜,照著這個辦法去做。至少我自己信得過自己,你認真去做下去,說七天當中沒有消息,那就不必再做了。當然有很多障礙特別重的人,那的確是,可是多多少少他會體驗到一點。通常情況之下,前面有準備的話,一天下來應該有消息。當然這個前面要告訴我們,我們這個用心的訣竅。那個淨明法師多多少少體驗過的,上一次我們那時再去的時候,那時候有幾個。實際上他們自己受用的,都沒有說兩天以後,沒有!最晚的,那一天晚上或者第二天早上,是不是這樣啊?哪!事情就是這樣!
所以這個問題在哪裡呢?你得法與否,這是始終重要的。否則你那長年累月──喔!我都已經拜了十萬拜,我拜了一百萬拜了!有沒有功德?有啊!平常我們世間說什麼?功勞沒有嘛,是苦勞也有,這個倒是沒有錯的,是吧!身口意三業,這個意雖然沒有做到,身還在那兒拜呀,嘴巴上你還在那兒那麼唱呀!這個多多少少有一點功效,這是事實,我們不要忽視它。不過現在經論上面真正告訴我們的這個絕對不是,這意業!
那麼說到這個地方,這個在懺悔之前,我給你們建議,《梁皇懺》、《水懺》把它看一遍,《金光明經》同樣的也是!這個也許你們哪,諸位,你們可以隨便看哪一個,不同的人會在不同地方得到得益;乃至於就三十五佛的儀軌,你去看。你如果說看到了,你就照這個,看不到,到那時候我再點醒你們。你們總歸會找到你們相應之處,然後從這地方下手。所以現在這很多地方,都多單單空談沒什麼用,在事相上面再談那個理,然後在事相上面去摸,你多多少少會摸出一點名堂來。那麼這個懺悔部分就到這地方也結束,這第三篇。
別行篇
那麼《在家備覽》再下面呢,〈別行篇〉,最後一篇。這個〈別行篇〉它是一個特別的內涵,這一篇我不想細講。如果說認真講起來,單單這個〈別行篇〉,尤其是對我們現在這個時代,這個文叫作《在家備覽》──對在家人,固然對在家人是絕端重要,其實對我們出家人是一樣重要,在我的感覺更重要!出家人也是在家人做的嘛,這很簡單哪!反過來,這個在家人要靠出家人帶嘛!這兩樣東西彼此有這麼密切的這個關係在。
所以我最早第一次看見這本書,這快三十年了,儘管看得很歡喜,看也看它不懂,那地方根本一點印象都沒有。倒是最近我又看過一遍以後,以後雖然又看過,通常看到那地方的話,已經看得頭已經痛了,尤其是前面那個持犯那個地方配呀,啊!暈頭腦脹。所以一旦看到那後頭的話,那通常都是心情嘛興趣也沒有了,然後腦筋也糊塗掉了。最近那一次再看的時候,啊!我看見這個裡邊實在是美不可言,實在美不可言!所以因此我心裡面曾經自己給自己說過,如果說真正有緣的話,那一部分我的確願意跟諸位同修,很認真地詳細地把它說一說,這是我們平常非常需要的!
那麼今天我想我簡單扼要地,就是把這一部分大概地說一下。這個〈別行篇〉當中分成六門,現在我們看二百零二頁,這六門第一個:
- 別行篇中分為六門
- 一敬佛儀相
- 二入寺法式
- 三造像塔寺
- 四瞻視病人
- 五離諸非法
- 六出家宗致
那個都是引導在家居士,怎麼一步一步深入佛法的比較重要的。本來這個佛法的確是給世間培植福德的,不管福、不管是智兩樣東西的真正最主要的,所謂福田哪!那麼在家人接觸佛法,目標無非是這個,可是如果說我們不了解的話,那適得其反。所以這個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那個三寶是眾生的良福田,但是這個良福田你要弄對哦!弄對了是最好的福田,欸!幾乎可以說是唯一的福田。雖然說世間的父母等等也是,世間貧窮的人是所謂悲田,父母是恩田,可是這個道理,卻是要有佛菩薩來告訴我們的,就這樣。從這個道理來說,可以說唯一的;就這個事相來說,的確還有世間的,所以這個是說最好的。可是如果你不如法的話,經論上面這個怎麼叫?「蒺藜園」,蒺藜園充滿了荊棘的,會傷害我們的。所以同樣的,這個《阿難問事佛吉凶經》上面也有這一段公案,阿難問:欸,有人侍候了佛,那麼得到真正的善利,有的人得到了惡報,為什麼呢?世尊就說:那如法,那就向上;不如法,那就出岔、墮落。《大智度論》上同樣地說。所以這一次,我只是簡單地這地方說一下。那麼現在我們一門一門地看。
第一門 敬佛儀相
- 敬佛儀相中分為二章
- 一先示敬儀
- 二正明敬相
敬佛儀相,「先示敬儀」部分我就不說了。下面看第二章「正明敬相」,正明敬相翻到二百零五頁上面。
第二章 正明敬相
- 正明敬相中分為三節
- 一總斥非法
- 二坐立差異
- 三修供時節
第一節 總斥非法
特別是說我們不如法的,這地方祖師把它指出來,告訴說這個非法的呀!注意啊!我們聽見了以後,然後自己內觀,如果看見不對的話,那我們自己訶斥自己:啊!說某人哪!譬如對我來說:「唉,日常啊!你怎麼出了個家,你怎麼做這個非法的事情啊!」假定我是個在家人說:啊,我說:「某人哪!我不信佛、不了解佛可以,怎麼了解了佛,還做這個顛倒的事情啊!反而拿這個最好的東西,把自己送到地獄,不可以呀!」我們要這樣去訶斥自己。
《事鈔》云:「佛像經教住持靈儀,並是我等所尊敬,則至真齊觀。
這第一個。這個說佛的像、經教,住持靈儀,這個都是什麼?安住世間、護持佛法的所謂真正的威靈之物。這個「儀」就是儀相,這個儀相就是憑這個儀相使三寶住世。這地方雖然說佛跟法,可是這個佛法所以住世還要什麼?僧寶。所以實際上,這個三寶是一體的,我們應該了解。不過既然這地方說入寺院,所以這地方特別是指這一個。那麼這個都是我們所應該尊敬的,應該「至真齊觀」,這完全是一模一樣,不要因為這個佛這個是一個泥塑木雕的,我們一定要把他看成佛!
所以當年印光大師就有這麼一個公案嘛!人家民國初年破除迷信,就對他說:「欸,這個是木頭啊!」印光大師怎麼說?「那個是木頭,我是人耶!」我們總記得這個話。是!你是人,那你能夠把它看成佛看,那你就行!所以我自己永遠提醒我自己一句話:佛要救一切人,提婆達多他也要救,結果佛成了佛了;現在我們看看人人都是提婆達多,就是這樣,所以我們下了地獄了,這個差別就在這裡。始終一件事情──你能夠自己反省改善自己,問題就解決!
所以這個經論上面處處地方告訴我們,佛法像藥,這個藥要對病的,要吃下去的。如果我們能夠如理地聽聞,聽聞了以後能夠隨轉,能夠隨轉了修持的話,那你做到哪裡,效就見到哪裡!所以阿底峽尊者帶這個教法帶到西藏的時候特別說明:我們那個生死無常迅速啊,不要空轉,學到東西,就用到哪裡,就這樣。《廣論》儘管厚厚的一本,它是同樣的一個傳承,同樣的傳承。現在戒,更是主要地講實踐的,所以他那個地方處處地方,一步一步慢慢地、慢慢地告訴我們怎麼去做。下面,
今多不奉佛法。
喔!現在來告訴我這一點。其實這個《事鈔》那個是我們祖師噢!那個道宣律祖寫《行事鈔》的時候還在第七世紀哦!六百多年,六百多年,這個道宣律祖死的時候好像是六百九十多年,是唐高宗年代。離開現在多少?一千二百年了!一千九百多年。整整一千二百多年,那個時候已經這個樣了──多不奉佛!當然是他這個祖師是特別是勸誡人家,那個時候還是高人輩出;反過來說,其實現在呢,現在還是有高人耶!還是高人輩出,只是我們迷眼看不見就是了,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