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57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五十七卷.B面

剛剛聽完了你去對照印象就很深,趁那個深的時候,你可以不妨空下來去思惟、觀察一下。這個時候如果擺在腦筋裡,以後你隨事、隨境比較容易認識。而這個時候最重要的還是觀心,觀心!雖然這個上面說境是有很大的差別,是事實,可是這個境之所以差別來的話,還是這個境自己用心的程度。同樣的境、心兩樣東西的話,當你自己一步一步深入的話,那個最重要的是心不在境。最後一句話,當你的心真正能夠越來越向上的話,那個境跟你就了不相干了變得,就是這樣!

所以總結說起來,當我們初機走的時候,那個境非常重要,原因是因為我們的心太弱,非常地弱,就這樣,所以談不到,而所謂這個境差別大。到慢慢地越向上走、越向上走,這個心越提越強、越提越強的話,那個境的力量相對減弱,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一點。繼續看:

《事鈔》續云:「第二盜重者。

再一個一個說,那麼盜戒重呢,

天及人。乃至聖人。三寶差別,僧物最重。」

那它又同樣的,這個天、人,乃至聖人,越向後面越重。那麼三寶當中,僧物最重!欸,這個盜有個特別的,盜是僧物最重。這個裡邊我們應該了解它:為什麼僧物最重?我們平常說:「啊,這個佛說的!」佛說的絕對沒有錯,我們也可以說理論上面不了解;如果你不了解理論,佛說的你能恭敬絕對好,理論上了解一點更好。但是要曉得這個理論我們究竟了解不可能,就是說我們浮淺的地方,如果有機會應該認識,這個是讓我們慢慢地深入的。

為什麼三寶當中僧物最重?三寶的這個最重要的對我們來說是什麼?住持三寶,「住持三寶,並假僧弘」,對不對?就是這麼簡單!雖然三寶是一體的,但是分開來的確分立三樣。而這個分立三樣當中所以能夠留在世間是靠僧弘,現在你損了一個僧的話,那三樣全部損;否則的話,你單單損了另外兩樣的話,而另外這個可以不損,這是第一個。其次,既然是賴僧弘的話,僧是根本,根本一壞,對不起,其他的一定不行!那這個是同樣的。所以他立任何一件事情有他的深厚的內涵在,這個最浮淺的,深的地方我也不懂,就這樣。但是諸位呀,只要努力下去,你們都會懂。現在我們繼續地看解釋:

《資持》釋云:「二盜中三,

盜裡邊分三樣。

初簡趣。

第一個分別這個趣。這個趣當中,

亦合加畜為首。

應該加畜生,加在第一個,換句話說畜生最輕,天其次,人最重。

二人中簡凡聖。

那麼人當中呢?要簡凡聖,這樣。那麼凡人比較差,聖人比較重。然後聖人當中呢?

三簡三寶。佛輕,法次,僧重。」

三寶當中的佛最輕,法再次,僧最重。為什麼佛會最輕?為什麼?你要曉得佛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殺也沒辦法殺他,偷也沒辦法偷他,在任何情況之下你沒辦法動他。這樣,所以你看他後面,這個慢慢地他下去,他都有他的特別的理由在,特別的理由在,這個是它的一個真正的重要。所以前面我們不是講過嗎?這個無作當中,當時好像這個立了很多個八個無作,不曉得幹什麼!現在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呢,從用無作、助緣無作,這樣,這個都有它的關係。就他的功效來說,喏!那這個就顯出不一樣了,僧的功效他能夠把佛法二寶統統存在那個世間,因此你對他的增損一點點的話,產生的功效跟其他的不一樣。所以它這個裡邊,有它的化制二教相互關涉的必然理由。那麼這個是盜,第三:

《事鈔》續云:「第三殺戒。

上面這個了解了,下面就容易了。

《成論》云:如六足毗曇中說。

《成實論》引六足毗曇(註1),那個都是小乘的論典,六足、《發智論》什麼,那個都是小乘當中最重要的這個論典。說:

殺邪見人,輕殺蟲蟻。此人汙染世間,多損減故。」

照理說人最重,畜生最輕,可是它這個殺戒當中說,如果這個所殺的人是個邪見人,有大邪見的,那麼那個時候殺這個人,比殺一個蟲蟻還要來得輕哪!為什麼原因哪?說這個人存在世間會染汙世間,那個蟲蟻還不能染汙。所以就你殺的那一點來說,殺了一個人,可是就他那個剛才我說的從用無作,欸!這個人留在世間對這個世間大損害,被你這麼一來倒減少這損害,就這樣,這個是他說明的理由。

《資持》釋云:「三殺中。引論唯簡邪正。人輕蟻重,且據業論,不約制教。

來說明了!所以剛才我說這個從用無作等等,這都是從業來講的,不能從那個教,教就是制教,制教來說的話,他還是重,人嘛!凡是這種地方都充分地證成前面那句話,前面那一句話就是在這個「辨犯優劣」當中,一開頭就告訴我們「化制兩教,辨業天乖」,現在一步一步慢慢地證成這件事情。所以這個概念我們要擺在腦筋裡,那這樣一來我們以後學戒才學得好,否則的話死死學了這個戒相,不行;反過來說,把義理弄通了不管戒相,也不行!這兩者當中我們必定要它互相配合、交互去深厚地觀察。這樣觀察我們才能夠得到一個什麼?大概,還是粗枝大葉的大概噢!但是錯不會錯得太離譜,要不然的話,那我們不曉得錯到哪裡去了!這個是我這裡一再強調告訴大家的。那麼

準義,亦合約趣道俗持毀凡聖簡之。文略不出。」

下面,照道理來說,也同樣地應該像上面有一個,不過現在那裡呢,這是簡略了,不詳細說明。也就是說,你前面那個真的懂了,後面那個不要說明當然懂!再下面:

《事鈔》續云:「第四妄戒。向在家人說重,向出家人說輕。」

這很有意思,前面是道重俗輕,現在反過來俗重道輕。說妄語呀,這個俗反而重,這個出家人倒反而輕。為什麼原因?我想這個道理,如果說你仔細想一想的話很容易通。然後這個道眾當中聖人輕、他凡夫重。你要跟他說妄語,跟佛你能妄語嗎?不管你說什麼妄語,這清清楚楚,騙不了他,就這樣!然後懂道理的人,你跟他說你也騙不了他;笨人,對不起,這個就很嚴重了,這樣。所以通常大別地來說的話,聖人最高,然後道眾其次,凡夫最差,因此它這個妄語的重,跟前面就恰恰相反。

《資持》釋云:「四妄中。三趣同盜,人則反之。如文所顯。

很有意思!那麼三趣當中,說非人、畜生中等等,跟盜一樣。那麼為什麼三趣一樣呢?三趣因為他不通啊!你跟他說妄語什麼他根本不通。如果要通的話非人還可能,畜生就不一樣,所以非人重於畜生。畜生呢?那個時候牠完全不通。最主要的就是看你的心,你的心所對的境大,心自然也強。可是人當中的話,人能辨別是非,這樣,所以這個就跟前面就不一樣,前面那些都是道重於俗,現在妄語俗重於道──俗就是在家人,道那就是這個道眾,就是出家人。那麼出家人當中剛才已經說過了,這個次第相反的,「如文所顯」。

又出家中五眾,乃至聖人,漸輕可解。

越向上越輕。

若如《五分》,僧中妄語,重百羅漢前。故知誑僧極重。」

特別又舉出來《五分律》當中,如果說僧當中妄語的話,喔!那非常嚴重,比向一百個阿羅漢說謊話還要嚴重。阿羅漢你騙不了他,你騙不了他,就算是他不在定當中,也許那樣的話,但是在根本上面動搖不了他;那個僧就不是,如果受騙了以後,那時候出了一點岔的話,那非常可怕、非常可怕!那麼這個就是文字的解說,把將心望辨說明。

下面那個表,那個表現在仔細看一下:

對戒別明中,依鈔記文義具列表如下。

那個表分成功婬、盜、殺、妄四。那麼第一個「」,這個旁邊有幾個小字我們先看一看。

約制罪言,同犯重罪。約業道言,各有優劣,皆前優後劣可知。

那麼這個剛才文上面已經說過了。約制教,制教來判的話那都是重罪,但是約化教,化教完全是講業,對業道來說,那就有差別。那麼這個差別,這個表上就順著這次序,最前面是比較強,後面那比較差。說第一個叫「簡趣」,就是說六趣當中來辨,人最重、非人其次、畜生最輕。那麼人當中又「簡道俗」,這個道眾就是指「出家」,出家重於「在家」。那麼「道俗」當中又各要看他持戒或者是破戒──實際上還要加一個,如果是這個俗人的話,還要接一個「有戒、無戒」,有戒當中才分「持戒、破戒」。那麼現在出家當中同樣的,「比丘、比丘尼」這個最重,然後下面「式叉摩那」,再下面「沙彌、沙彌尼」,每一條下面先「持戒」、後「破戒」,這樣。那麼下面翻過來看,喔!對!它上面有的,在家有「有戒」、「無戒」,有戒當中「八戒」重於「五戒」,然後每一戒當中「持戒」重於「破戒」,這個,然後說這第一個。

最後道俗──,那麼凡是持戒的那些人當中,那又有差別,從凡夫開始一直到聖人。現在這地方如果是婬的對象,越高越重:「無學人」最重,三果的學人那比其次,再下面的「內凡」、「外凡」、「薄地」。那麼這個內凡、外凡剛才說過了,也就是加行、資糧,以及這個再下面的。那個是第一個婬戒。

第二個呢,「」戒,我們也看一下,仍舊看那個小字:

約制罪言,唯簡趣有異,簡凡聖同,簡三寶稍異。 約業道言,各有優劣,皆前優後劣可知。

這個第一個,從以制罪來看,這樣。那麼制罪來看的話,前面有一點點不同,這個說這個制罪,它特別都是重罪,這個地方稍有差別,那麼這個差別照那個表上面。業道同樣地有優劣,現在我們看。盜的人趣這是第一個,這個差別的話呢,還是前比較重、後比較劣。那麼要曉得這個輕重並不是說──趣就是個趣噢,並不是說這個趣比後面的重哦,這個我們要分清楚。如果是真正列的話,應該這個表是豎列是更好,「簡趣」當中,人當中再分出來「凡聖」,凡聖當中再分出來這個「三寶」,就這樣,那麼這樣看,看得比較清楚一點。我說明一下:第一個趣當中「」最重,「」、「」等而下之。然後人當中,所以這個人當中再分凡聖,再分凡聖,這個下面一個、一個。這個表啊,自己看一下,對著前面的文就容易了解。

第三呢,「」:

約制罪言,唯簡趣有異,餘皆同。(這樣。)約業道言,各有優劣,皆前優後劣可知。

下面小字:

鈔文唯簡邪正。準義,亦合約趣道俗持破凡聖簡之,如婬中所列。

那只要把前面婬的那個擺在這個地方列一下,那一樣,一樣。

最後「」,同殺,跟殺一樣。那麼這個也是,「簡趣」,先嘛「」、「」、「」。「人中簡道俗」,「道中簡五眾」,還有「簡凡聖」。不過這個次第有一個相反的,像剛才照著這個文來配。這個後面有個解釋,看喔:

《資持》云:「上四但出境之優劣。

上面這個四個都是把那個境,用心來望境,所以把境的優劣。

心隨境故,重輕可知。若約互論,如前作句,無不通曉。」

然後這個心隨著境也有它的輕重。還有反過來「若約互論」,就是說心來望境,反過來境來望心,同樣一個境,看你的心也有差別。那麼這個時候跟前面一樣,你呀一個一個句子排下來。說先把心固定,看境;反過來呢,把境固定,看心。這一部分就自己去做,自己經過了努力去做,回頭,然後你對這個問題本身就很容易了解。那麼這個第二節,所謂將心望那個境,重視的是境。最後一行文告訴我們的,這個心,你把境固定了,心自己去排,同樣地可以排出這麼一個次第不同。再下面一百零六頁:

第三節 單心辨犯

現在單單心,這個境不論。實際上這個是屬於業道裡邊講的,現在戒當中居然講這個,也就說明戒本身絕不能離開業,就是這樣,絕不能離開業,這個地方是我們應該了解的。實際上戒本身就是因為有這個業,要淨除這個業才談戒,所以我們談了戒而不談業的話,那這個戒根本就完全錯掉。但是因為制這個戒的時候,本身它的個特別的原因,我們現在先不去細說,的確偏重在這個制教上頭的。所以到後面的論,以及後面祖師的解釋什麼等等的話,它會層層深入。

那麼這個雖然不深細地解說,可是我簡單地說明一下。為什麼?因為這個簡單是我們了解的,深細的地方就不是我們所了解的。這為什麼制教的時候就不申論這個理由呢?假定說有人問你,今天我現在問你們,你們怎麼說?這個簡單的一個答案,最簡單,不是說……。我下面特別說明哦,不要說大家聽見了:啊!以為懂了、懂了!至少我告訴你:我不懂!確實告訴你,到現在為止我就是不懂,如果懂的就是一點粗粗的一點皮毛,就這樣。

我啊,不要說成了佛以後懂,至少要真正懂的話,那都是這個以前這個西藏──不是!那個印度,那印度那些大德;我們現在看見的西藏還有,像這個阿底峽尊者,乃至於更早的那些,玄奘大師等等。他那時候都是三藏,所謂真正的受持三藏的大師,那個經、律、論無所不通。那個通不是說那我們現在唸過一遍,聽過法師講過一遍就這樣啊!這個三藏的那個每一個裡邊深細的開合。譬如說像阿底峽尊者一樣,當年在這個印度多少大廟,他到最後到西藏去的,他身上掛了一百零八串鑰匙。換句話說,主要的幾個所有的大廟,那個地方大廟的最頂尖的人物都是他。小乘,小乘也是他;大乘,大乘也是他。碰見了問題弄不清楚跑到他那裡,他都給你解決,不管這個理路上的、修行上的,這是什麼境界!這樣。那個時候他才真談得到,啊!那個時候說懂了!所以我們一有這個自己滿足的心,那個時候就停在這裡。雖然我們懂一點,我們寧願在那兒很謙虛,那步步上進,這個是對我們絕端重要的一點!

那麼,所以剛才回過頭來說,為什麼佛在世的時候這樣制呢?那這個道理,最簡單的一個道理,佛出世的時候,我們要了解佛出世有個特點,這個暫時我打一個謎,不妨讓你們自己好好地去揣摩揣摩看。當然在經論上面都告訴我們,佛出世的時候這是都是說結果的時候,就這樣。佛本來因位早就滿了,那真正出世的時候,就是說跟他相關的那些人都應該結出果實的時候,有一些人只是種善根的果,有一些人證不同的果位的時候。那麼常隨眾那些都是結的什麼?這個所謂小果。這些人他早就已經有了深厚的善根,一點他就透了,告訴他怎麼做,他就認認真真去做了,用不著說很多深遠的道理,所以告訴「你該怎麼辦」,他就戰戰兢兢努力去做,就是這樣!所以這是它的個特點。

所以後來這個集結的時候,那就把當年佛在世弟子當中的問答,把它一個個集下來。就像我們中國儒家這個《論語》一樣,那是孔老夫子跟師弟之間一生的言行,等到他老夫子走了以後,那個弟子門下就把那些乃至把它記下來,這樣,所以這樣的一段紀錄,這是我們的了解。然後到了後來,把佛法去推廣的,那個時候所謂說、或者說像法時候,那是真正地種善根就是那個時候。那很多內涵為什麼要這樣呢?你要一步步探索,那時候那些就是大菩薩們會再來,大菩薩再來。所以實際上印度當年這種大論師,都是這個菩薩一而再、再而三地來,然後經過這個裡邊的深細的抉擇,把這個理路慢慢地弄清楚。

所以我們後面真正要學,要想種善根的話,當然你有兩個辦法:一個,反正死死地「佛說的,我無條件的就是這樣去做。」好不好?好!可是如果說你能夠很認真地深細地了解這個道理,那更好!所以要曉得佛法是智慧之學,所以佛他也說兩種典型的人──法行人跟信行人;剛開始進去的是信行人為多,可是佛真的希望引導你上去的是,應該走上慢慢地深入這一條路去,這是我們應該了解它的次第。下面看「第三節 單心辨犯」:

《事鈔》云:「單心三時辨犯輕重。如《善生經》,且約殺戒,輕重八句,位分四別。」

現在單單看心,這個心對那個境,那麼這個心怎麼說呢?「三時」。這個哪三時啊?在前面叫前方便,中間叫作根本,後面是成已,這個三個時候當中來辨別它輕、重。就像這個引經論上面,說如「約殺戒」的話,那麼由於這個心三時的差別分「輕重八句」,這個八句一共四個狀態,在後面那個表上面。我們先看《資持》的解釋,再看後面那個表。

《資持》釋云:「前科對境,此獨論心,

剛才我們這個上面「第二節 將心望境」,那個望境最主要的對著境,現在那地方單單談心,所以「故云單也」。那麼「三時」什麼呢?

初方便時,二根本時,三成已時。且約殺者餘可準也。

現在這地方呢,因為引的是《善生經》,你只要拿這個「殺」來說一下,那麼其他盜、婬、妄也可以了解。

心念不常,前後具缺,不出八句括之斯盡。」

這個心不一定,所以「心念不常」。但是不管怎麼,不出這個八種狀態,不出這個八種狀態,所以拿這個八種狀態,可以整個地概括沒有遺漏。

那麼在這裡,我們先看一下那個表,然後再看那個解釋「《事鈔》續云」那容易懂。先看看一百零七頁上面,四類是「」、「第二」、「第三」、「第四」。初一句叫「三時俱重」,第一個三時都重,第二個「二重一輕」,第三個「一重二輕」,第四個「三時俱輕」,這個表上看得很清楚。三時是方便、根本、成已,這個都重,這是第一。這個就是重,所以這個裡邊第一類只有一句。第二類呢,二重一輕,這個二重裡邊是看分成功方便、根本、成已。第一個是方便、根本重,成已輕;下面呢,方便輕,根本、成已重──中間;後面呢,方便、成已重,根本輕。這個三個不一樣,所以第二「二重一輕」分成三句。再第三類呢,一重二輕,同樣地一重二輕當中,也看那個表:第一句方便是輕、成已是輕,只有根本重;第二個呢方便重,下面兩個輕;最後一句呢,成已重,前面兩個輕。這個總括的是一重二輕,也有三句。最後一百零八頁上面第四類,這個三者三時通輕,方便、根本、成已都輕。所以列這個狀態有四類,然後這個四類當中再細分,分成功八句。第一類是一句,第二類三句,第三類也三句,最後一類又是一句,所以上面說這個八句就是這樣的。

現在我們下面這個文,一百零六頁上面第二段,「《事鈔》續云」那個就是一段一段來解釋,現在我們就看這個文的解釋:

《事鈔》續云:「初一句

那個是什麼?

三時俱重。

那麼哪三時呢?

謂方便舉尤害心,根本起尤快心,成已起隨喜心。」

他前面還沒有作叫「尤害心」,作的時候叫「尤快心」,作完了以後叫「隨喜心」。文字很容易懂,那麼這三種心的心相呢?他下面來解釋:

《資持》釋云:「初句歷示三心重相。尤即訓甚,

這個「尤」就是說非常厲害。

但非極甚即是輕心。

如果不是非常厲害,就叫「輕心」。不過單單看文字,什麼叫非常厲害?我們哪,這個心很有意思,秤也秤不出來、看也看不見、摸也摸不到,這個很難!但是儘管看也看不見、秤也秤不出來,每一個人自己體會得很清楚。你不去觀察,的確一點都不知道,你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心念一動你就自己知道了,不過這個就完全看自己的程度了。所以這個修行哪,平常我們很多人大家都修行,修了半天心粗的,一點也沒有用!

註1:「六足毗曇」即「六足論」,乃小乘有部之六部根本論藏,《大智度論》卷二稱之為「六分阿毗曇」。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