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57A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五十七卷.A面

第二節 將心望境辨犯

請大家翻開《南山律在家備覽》一百零二頁,那麼〈持犯總義〉當中,第四「辨犯優劣」,第一節已經說過,今天講第二節「將心望境辨犯」,這個來看一下。實際上呢也就是我們持戒、犯戒一定是心對境,這個心境相屬、相應的時候。所以現在把這個心境彼此之間相關的時候,這個持犯的狀態,犯了解了,反過來防止就是持。現在看文:

  •  
  • 初引論通示
    • 初準文通示
    • 二歷句別簡
    • 三點上語通
  • 二對戒別明

《事鈔》云:「如《母論》云:犯必託境,關心成業。心有增微,境有優劣故也。 或心境俱重,人作人想殺。或境重心輕,人作非人想。或境輕心重,非人人想。 論通一切,不局一戒。」

那麼這個《母論》上面說,就是《毗尼母論》,這個凡是犯罪一定是心屬境的時候,所以託心所緣之境,當這個心跟那個境相應、相屬的時候,那麼業就會造。這個時候因為所牽涉的心、境兩方面,所以說對著這個境造業的時候,有的心是比較強盛,有的心是比較軟弱,這個是心的差別;還有境也同樣地有上下優劣不同,這樣。那麼在這個裡邊,主要的可以分成功四大類:

第一個「心境俱重」,心也重、境也重。以殺為例,這個殺生當中,所對的對象,那麼這個所對對象人最重,非人其次,畜生最輕。那麼下面也是通常還說人、非人、畜生、杌木──木頭,這木頭當然沒有殺心,不過有的時候會誤解,這樣,在這裡邊最重的是人。還有對著這個境的話,你想:「嗯!這是個人。」白天當然很清楚,到了這個晚上或者其他時候會懷疑,所以有這「人作人想」這個等等。所以說人是境重,人想是心重,這個是心境俱重。

其次呢,「境是重、心輕」,譬如說這個境所對的對象是一個人,但是那個時候心裡邊哪,覺得:「嗯,這個不是個人!」也許你心裡面把他看錯、認錯了,以為他不是。這個非人就是那個平常我們說八部當中有一部,有一點像人實際上不是人,也可以列入鬼神道等等,那就比較差。當然照理下面還有畜生,乃至於其他等等,所以這個呢境是輕、心就重。哦,不是!看噢!「境重、心輕,人作非人想。」沒錯!

下面呢,反過來,「境比較輕、心重」,那個對象是個非人,那個非人比起人來輕一點,可是你心目當中覺得這是個人。實際上下面還有一種狀態,這個所謂「非人非人想」,那麼這個是「境界也輕、心也輕」這種狀態。這種狀態所謂這個不僅僅是殺,任何一切當中都具有這樣的一個狀態,心緣境,這樣。那麼這個如果起殺叫殺,如果去盜就是盜,殺、盜、婬、妄等等,主要的,那麼其他的細的也是如此,所以不局限在一戒。看下面的解釋:

《資持》釋云:「初引論通示三,

引那個《毗尼母論》,分三部分。

初準文通示。以罪假緣成,緣即心境。境是外緣故云託也,心是內緣故云關也。心起不常故有增微,境緣非一故有優劣。

「初準文通示」,就是說明就上面說「犯必託境,關心成業」的這段話。他解釋說,「以罪假緣成」,造一個罪一定有種種的因緣,然後因緣成就那麼這個業就究竟,缺了就不究竟。「緣」很多,總括起來不外乎所對的境跟能緣的心。「境是外緣」所以「云託」,「心是內緣」所以說「關」。「心起不常」,那個心隨時在變化,有的時候強、有的時候弱;那麼外面的「境緣」也不是一個,所以「有優劣」。

或下」呢,這個第二部分。「歷句別簡」,「歷句」就是說這個不同狀態,我們順著次序,一句一句把它分別地排列在那裡,個別看它。「初句俱優」,那是「人、人想」。「下二句互有優劣」,下二句也就是說,或者是「境重心輕」,或者是「境輕心重」。最後還有一句,「義立俱劣一句」,照道理上面還應該有一句──兩個都比較差,那麼我剛才說的是「非人、非人想」,這樣應該有,「如非人作畜杌想之類」,這樣。這個上面的文當中最後一句沒列進去,將來我們真正下面關於律的部分,它會很詳細地列明,什麼情況之下要、什麼情況之下不要,通常總列的時候,它一下就四句列出來。那麼再下「論下點上語通」,那麼就是「論通一切,不局一戒」,這個論上面是通示,整個,不僅僅是一個戒。

現在看一下這個黑板上面,我在這地方──先把那黑板上看一看,那麼再下面學的時候那就比較容易,比較清楚、明白。

 

第一句

人想

第二句

非人想

第三句

非人

人想

第四句

非人

非人想

 

 

 

 

 

 

這個造一個業──心、境,這個任何一個心、境相望。或者心來看境,境來看心,或者你單單那個心不動,單單看境的變化,或者是境不動,單單看心的變化,分開來可以,合起來也可以。現在看黑板上,那個四句當中可以一個開合,第一句人、人想,第二句人、非人想,第三句非人、人想,第四句是非人、非人想。那麼每一句當中境、心──所緣之境以及緣境的那個心,在黑板上面。所以實際上這個,他寫的那個,哦!因為寫不下了。第一句是人、人想,第二句是人、非人想,第三句是非人、人想,第四句是非人、非人想。這個表如果像列在這樣的就比較清楚,現在這樣看的話,因為寫得大一點,讓大家看得清楚。一二三四應該總的一貫列下來,那麼那時候就看得很清楚:人、人想,第二個是人、非人想,第三句非人、人想,第四句非人、非人想,清楚不清楚?而每一句當中,上面境,以及對境的心,每一句當中境、所對的心。那麼在這裡這個平常我們說四句就是這個,四句當中相關的八樣。

        • 無學
        • 學人
        • 內凡
        • 外凡
        • 薄地

那麼細開的話,這個人的這個境界當中,境界當中現在只說是人哦!那假定說還有的,人、非人、畜生又可以分三部分。那人當中呢還有聖、凡,聖當中無學跟學人,譬如說無學──羅漢,學人的話那三果以下。那麼凡夫呢,有內凡、外凡、薄地。這個什麼是內凡呢?四加行以上。通常這種四加行以上,他這個心境全部積聚的資糧全部修行,沒有特別的外緣他不會退,但是有外緣還可能會退,這個叫內凡。外凡呢,就是我們資糧位上面,這個叫外凡。薄地那根本就是最普通的,乃至於沒有碰到佛法,也許碰到了以後就是碰到,就是這樣。在我們目前這個大部分當中,他內在我們誰都不敢說,內在有佛、有菩薩;表相上面看,像我們這個圈子裡,通常在薄地跟外凡之間這個位次。

那麼在這裡,譬如說我隨便舉一個──殺,同樣的殺,越前面那麼殺罪越重,這個境的輕重噢!這樣。譬如說殺無學,這個佛我們沒辦法殺的,菩薩就可以了,就可能被殺,羅漢更是,譬如說目犍連尊者死的時候就被人家弄死的,被外道用亂石打死,就這樣。那麼這個等等,那麼有學更是;凡夫,順著次第。那麼譬如說偷盜、偷東西,這個東西屬於誰的,越前面這個越重,越後面那麼越輕。下面都我一個一個說,我之所以現在列在黑板上面,下面講下去對我們有非常重大的關係。

然後心想當中,它也有不同。平常我們都說殺,實際上這個心想當中,殺的之前你心裡面是什麼狀態、正殺的時候是什麼狀態、殺了以後是如何,下面還會說。到下面正說的時候,那再把論上的東西,我們再細列在這裡。

我隨便哪,第一句,然後第一句當中那個聖、凡是境,然後心當中,前、中、後方便,想。第二句當中,人非人想也同樣的這五個項目。第三、第四,每一個地方啊,你都可以在什麼情況之下可以排進去,什麼情況之下排進去。譬如說第四句那這個就排不上,第四句是非人非人想,那這個裡邊說學、無學等等它就沒有這個。所以為什麼後面總列了八句,到後來有的時候只有五句,有的時候只有四句,那就是說,就看你這個有沒有。我在這兒先說一下,先說一下。

為什麼我這個地方特別列呢?我昨天晚上我也問了一下這個淨明法師,我曉得我們通常這裡學的,大部分都是把那個《戒相表記》已經列出來的學一學。實際上這個已經列出來學一學,那是非常容易,你真的要拿著這個去對的話,那個裡邊,那將來我們繼續地下去你們就曉得了。我也不妨說,在這一次講的,講到今天,中間還有一段時候,你們回過頭去自己對一下。沒有學過的也不要說,在這裡說在座的當中學得最好的,你們自己去看看,到那自己自然曉得,戒裡邊實在是有它很深細的內涵。深細的內涵,你摸進去簡直是不曉得、不知所云,這樣難哪!可是以我現在的了解,後面這個戒相,你硬摸可以摸得出來;前面這個戒體的話,看起來文字很容易懂,你再硬摸就是一點用場都沒有!這是因為我們沒有學是不知道,所以孔老夫子說「學然後知不足」,你越學越覺得:啊!原來這個裡邊它差得個天差地遠!

那麼在這個地方大家那個基本的概念了解了,不過在這裡,一方面單說難的,也許怕大家,喔!有一點嚇怕。你真正仔細進去了以後,一方面固然說「學然後知不足」,還有進一步的話,然後呢「學然後知安樂」,所以「學而時習之,不亦樂乎!」那時候真正的快樂真的出來了。這個佛法就是這樣,眼前是安樂、眼前是寧靜,將來無量無邊的功德,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現在我們看文,繼續看下去:

  •  
  • 初引論通示
  • 二對戒別明
    • 初婬
      • 初通標
      • 二別簡
        • 初簡異類
        • 二人中簡道俗
        • 三道俗中各簡持破
        • 四持中簡凡聖
      • 三總示
    • 二盜
    • 三殺
    • 四妄

《事鈔》續云:「婬中自有輕重。

那麼這個繼續前面的噢!《事鈔》上面繼續說。前面就是把那個心境相關先說了一下,說了一下,然後下面就談到在這個裡邊,任何一個戒──現在說「婬」,那麼這個裡邊的輕重呢?現在先說「望境」,所以先說境那邊來看,那麼這個裡邊有輕重的,什麼呢?說:

畜生及人。人中有在家出家。在家中持戒破戒,出家五眾持戒破戒。乃至聖人。重同報異。」

畜生是輕、人是重,這第一個。這個裡邊又說,「人中有在家出家」,這個人裡面又分出來在家跟出家。在家當中也有持戒、破戒,這樣;出家當中有五眾,五眾當中每一眾有持戒、破戒。「乃至聖人」,一步一步地上去。下面的,我剛才寫的說我們現在薄地凡夫,所以我說道俗,這個道俗當中又每一個有持戒、破戒。那麼再上面的,從薄地凡夫而到外凡,而到內凡,從學人到無學,這樣一步一步地上去,每一個地方,它的個境上面就要這麼細分,所以這個裡邊有它這個輕重。

那麼在這裡呢,叫「重同報異」,在律上面判定那個罪的時候,只要是人,那麼這個時候你犯,都是犯的重罪;但是雖然律上面判的罪是共同,由於同樣的人當中,這個報將來就天差地遠。所以在前面哪,這個一開頭的時候就說,這個「化制兩教,辨業天乖」,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句話?化教當中跟制教當中,判別業的時候差得非常懸殊。現在這裡就來了,人,只要是人都是重的,可是這個人裡邊由於境的不同,有這樣的差別,它還沒談到心哦!

那麼在這裡大家停一下,還記得不記得《廣論》上面引出來的,說有五緣成重,同時它又引那個《瑜伽師地論.本地分》上面說有六相成重,那麼這個也就是說從化教上面來分析說明。如果你們記不得,那麼可以在《廣論》上面看一下,在這地方我簡單地說一下。《廣論》上面說的這個五緣成重,第一個是「意樂故重」,那個完全是指心。什麼叫意樂重呢?就是說猛利的三毒,作惡的時候。反過來呢,作善的時候,猛利的三善。通常論上面不叫猛利三善,說猛利的「無彼三毒」,就是這樣。為什麼用「無彼」?沒有這個!沒有前面所說的這個三毒。它為什麼要用「無彼」呢?換句話這地方沒有善惡中間的這個東西,要嘛作壞,就是毒,要嘛沒有,那就是善,那個是善惡兩個。

第二個「加行故重」,那麼加行重的話呢,這個裡邊譬如說造的時候,或者是心──造的前心裡上什麼狀態、正造的時候心裡什麼狀態、造了以後怎麼狀態。造的之前心裡面哪,心裡面就是做了很多的準備,就這樣;然後正造的時候心裡面覺得稱快不止;造了以後的話心裡面還覺得隨喜,「哎喲!我作得真好!」乃至於說看見別人,這個隨喜別人、教作等等,這個都在加行當中。實際上裡邊還有,這我這裡不細說。

那麼第三一類呢,叫「無治故重」,沒對治,沒對治。造了以後如果有對治的話,它可以減少。那麼這個沒對治從什麼開始呢?就第一個悔、慚愧,然後又是好好地修學佛法,還有造種種的功德──這個世、出世間;修學也是世、出世,世間譬如說仁義道德,出世那更是最好的正對治。那麼第四「邪執重」,這個邪執重通常我們好像指外道,實際上同樣佛門當中一樣有這種很奇奇怪怪的執著。所以在一開始講這個律的時候,我就把弘一大師告訴我們的這句話擺在這裡──你萬一律行不好,有正知見,多少還可以自利利人;反過來,你沒正知見,執著這個行相去作,還以為對,往往自害害人。這是說就是我們進入佛門當中,還常常產生這種邪執。最後呢,「事故重」,那麼事重呢,這個上面就是指這些。

那麼除了這個以外,〈本地分〉上面也說。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具力業」,這個《廣論》上面特別說這個四門。像這個具力的業是非常嚴重,尤其是出家,尤其是佛門當中、進入佛門當中,這個具力業,通常都是在佛門當中才遇得見,那是可怕極了!這個主要的,主要的是對什麼?對境來說,主要的對境來說。那麼這個具力業門對心有沒有?有,其中也就是說,或者三緣當中的清淨,三清淨當中的前面心、加行;乃至於到後面所謂「不離一切智心」,任何作一件功德,那個功德是無量無邊。因此如果我們討厭、或者瞋恚,對這些人起一念瞋恨的話,啊!那個禍害之可怕是不得了地可怕!

說到這一點,諸位,在這裡我要特別點醒大家一下,我們一旦進入佛門當中,佛門當中是龍蛇混雜,就這樣。尤其是末世的時候,有很多菩薩示現,就是你表面上面一點看不見,我們用凡夫的眼光去看,一番好心地進入佛門,你看走眼了,結果增長的功德非常有限,然後造的禍害是非常可怕。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如果說你……最嚴重的可怕的就是瞋同梵行者,對於同樣梵行──那就是出家的同道們。這一點大家特別注意!我們往往很容易這個嫉妒心,莫名其妙地就是大家在一起的,或者是師門,或者是無關緊要住在一起的,就是你看不順眼我、我看不順眼你,這個非常可怕、非常嚴重!這樣。

然後不幸地,在這個裡面因為這樣的關係,於是產生種種的不痛快。當心裡面隨著那個瞋心所使的話,不管好壞都會來,然後呢對自己的師長什麼等等。往往這個裡邊有很多這個菩薩行者,他不要說真正的正見道哦,就「勝解行地」的菩薩,你對他起一念瞋心的話,那這個我們還不了。所以經論上面告訴我們,說這個南閻浮提的那個眾生你統統把他殺光,然後你對這個勝解行地的菩薩起一念瞋心,這個罪要來得大。我們想想:可能嗎?我告訴你,你了解了這個心相,就很清楚這一點不是個比喻!勝解行地的菩薩他所緣的是法界眾生的量,就要救一切眾生,這樣啊!然後他心目當中一切眾生,一切眾生比起南閻浮提,這個南閻浮提算什麼?是不是滄海一粟,找都找不到,對不對?就是這樣啊!所以這個我們一定要了解。

所以你不學大乘的經論,從論上面去細說的,我們根本不了解這個行相,總看見心裡上覺得:「經上面告訴我們,嗯!好像……怎麼……。」就是說,不應該是那麼嚴重。不但得不到這個好處,反而那個所謂輕慢、怠慢之心生起來了,罪加一等,這個在論上面都有詳細的說明哪!現在我們學了這戒回過頭去你再去看的話,啊!那個時候你會覺得這個論上的味道無窮;反過來同樣地,因為你學了論然後看戒的話,那才曉得這個戒上面是同樣地趣味無窮。這個趣味不是說看世間的這種,而是說你內心的心境上有了正確的認識了,這樣。第一個認識方面已經夠叫我們高興,然後對境的時候那功德就上來了。別的東西高興了半天,功德生不起來的,這個地方高興了半天哪,功德馬上生起。所以真正要學戒,你怎麼可能單單學戒了,經論不學呢?反過來說,學了經論而戒如果不學的話,這個經論就是等於白學,這個三者之間有這麼密切的關係!至少現在到這地方為止,大家很膚淺地這了解一點,是不是這樣的狀態?你就很清楚、很明白,哦!了解這個狀態。那現在我們來繼續下去。

《資持》釋云(它解釋):「二對戒別明四,

那麼第二個呢,就是把上面這個道理,一條一條戒來個別地說,分四部分:

初婬中,初句通標。

哪四部分?第一個「婬自有輕重」,這個是總共的標示。下面呢,

畜下別簡有四,

下面就是分別開來說,個別的。

初句簡異類。

第一句簡這個人跟非人。

理加非人,次於畜趣。

這個異類當中就說人跟異於人的,現在這個異於人他只說一個畜生,照理還應該加非人。那麼有一些地方的話,譬如婬,那只有人跟非人,這樣。在這個盜當中的話,以及殺當中還有一個杌木,就是木頭,那木頭怎麼能殺呢?就是疑,他疑心:「嗯,這個是什麼?」就是這樣。這個都是跟我們心有關,那麼這個到後面、到相關的時候自然會提到,現在我們大概了解。

二人中簡道俗。

那麼人當中還要分,說「簡道俗」。第三,

三道俗中各簡持破。在家更簡無戒有戒,持中復有士女五八。出家先簡五眾,大僧最重,五中各有持破。

那黑板上寫的,持就是持戒,破就是破戒。

四持中簡凡聖。

那麼這個裡邊還要「簡凡聖」,他不簡道俗而簡「持」的話,也就是說這個在家人一樣可以證得這個聖果。不過這個在家人證的聖果的話看什麼噢,就是說五戒證的聖果只到三果為止,四果不可能,四果一定要斷婬,這個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不同。

薄地持戒,外凡已去,乃至無學,陵辱極重。

從雖然是個薄地凡夫,但是如果持戒那就比較重了。然後再上一步說外凡,「外凡」通常就是資糧位上的,上面「已去」,一步一步向上,說從資糧的外凡,到加行的內凡,然後再是學人的初果,細分有八個:初果向、初果,然後二果向、二果,粗分四類,這個各個不同,一個比一個來得嚴重。這裡還沒有加進去什麼大小二乘,這地方只是以小乘的根本來說。

末句總示。

最後一句「重同報異」。

重同(重是同的)謂制罪,婬不簡境皆犯重故。報異謂業道,業有優劣受報不同。後三制報俱異,可知。」

不但是婬,殺、盜、妄都是如此。那麼關於這個業的不同,剛才一開始已經說明,所以諸位現在在這兒聽很容易,聽完了以後呢,我建議諸位休息一下,回過頭去這個論上面仔細地對照。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