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56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五十六卷.B面

在這裡,前面有一個人曾經問過我:「那麼誤殺還要還,那怎麼辦呢?那我們不是不得了嗎,我們無始以來不曉得殺了多少眾生,要不要還呢?」告訴你:肯定要還!「那個懺悔沒有用嗎?」也可以說有用,也可以說沒有用,這裡要說一下。這所以說起來,你了解了,懺悔是絕對有用!佛在世的時候,佛自己親身感得十種報,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吃馬麥是其中的一種,受金槍之報這是另外的一種,還要頭痛、還要什麼,這樣,還要被這個提婆達多把他身上出佛身血,換句話說,他成了佛了還要感。不過這裡注意噢!我們看見他是感報,他自己有沒有感哪?他自己沒有感,這是我們要了解的。你了解了這個,那去懺悔絕對有用,所以一定是努力。然後努力到什麼程度,你可以開始停的呢?暫停一下──見道以後。實際上見道以後不會退了,然後是慢慢地來就不怕。你給人家吃沒關係,人家看見你在還他的命,實際上你的的確確安住在這個寂光當中──那是最、說這個三界,不,這個整個十界之內最高這種享受。殺也好,在天堂上面也好,你永遠在這個享受當中,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法理是非通不可,那麼這個順便一提。

《資持》釋云:「初問中。徵上指論。

上面就是問說:無記無果怎麼會感報呢?所以他這個問是從上面緊跟著來的。

答中,先約方便釋。即上睡狂無記也。初明因前故感報,而下明正成則非報。

那麼現在這地方就是解釋,告訴我們這個。那麼上面這個回答當中已經解釋了,就是說你先作「方便」,方便就是安殺具什麼等等,這樣。說現在實際上面你感得個報是什麼?就是你那個殺心啊,這是「初明因前」,因為你前面這個方便所以會感得。「而下」呢?後來「正成」的時候,正成的時候你的確在無記當中,所以這個時候報並不是報在後來的無記,這個報是報在前面的方便。

因此在律將來裡邊,後面判律,你了解了這個判律的時候,為什麼說,你現在的──假定這麼說噢:我要想殺一個某人,然後殺錯了,這樣。那麼殺一個人是什麼罪,如果殺了一個非人什麼罪,殺一個畜生是什麼罪;他然後呢,有的是判那個根本的重罪,有的是判中罪,有的是判什麼。那麼判的時候為什麼要判上、中、下?我們反正說:「佛這麼判了就算了!」實際上他那個判的時候,後面會辨別得非常清楚:你這個判是根據那個方便而判,還是根據哪一個,方便有好幾種。於是現在這地方就告訴我們,所以現在這個感果是前面你那個因,指這個因,你只要有這個因,對不起,那就要感!

所以這個要跟後面前後呼應,細讀、多讀,到那時候自然容易貫通。等到你內心當中認識了以後,到那時候你隨便去看的話,你才會有處處貫通之感。所以前面不要怕苦,到後面自然會得到,這個真正了解了,具足正知見以後,隨類皆通。這個真正隨類皆通,眼前是心情上的清楚明白,因為清楚明白,內心當中可以調伏煩惱、得到安寧,這樣清涼,將來這個果報那是無比地殊勝。說來說去,眼前努力非常值得!

二約總別兩報釋。

那就是上面說「不感總報,非不別受」,換句話說這個引、滿二業當中,就是論上面我們講引、滿二業。

此義通前兩種無記。總報謂地獄總受,

如果說你有心,對不起,那到地獄裡去。

別報謂餘趣別受。

所以現在這個別報,你沒有犯那個罪,這樣,所以你並沒有墮地獄,因為沒有犯那個罪,所以還是你好好的;可是對不起,在你那一類律當中誤殺的因,還得還那個誤殺的這個果。

如下引證,前證上縱放,後證上睡狂。如經者未詳何經。不覺是無記心。」

那麼下面這個就是解釋這個,上面的了解了,這一部分就很容易通。再下面:

《事鈔》續云:「問:如前無記有不犯者,其相如何?

現在來了!前面說這個無記還要感報,那麼再進一步問說:「無記有不犯,那個怎麼一回事?」

答:謂學知戒相,善達持犯。心常兢厲。偶爾忘迷,由非意緣,故開不犯。

這個是不犯,正出。

如扶持木石,失手殺人。如是等緣,並非結限。 反上所懷,並結正犯。」

那麼就告訴我們。先看一個《資持》的解釋:

《資持》釋云:「次問中。徵前開忘。 答中,初敘學人。 反下謂非學人。翻對可解。」

這個下面的《資持》當中,學人跟無學人,就是我說可學迷、不可學迷,這樣。「初敘」,這個兩個,說「學人」,這種情況如果犯了叫不可學迷,他努力地學;「非學人」的話,他本來就並沒有好好地學,這樣,這個不行,這個不行!那麼學人的狀態是如何的呢?就是認真學的狀態是怎麼樣的呢?「謂學知戒相」,很努力地去學,了解了這個「持犯」深細的行相。這裡注意噢!這個戒相一定是把前面的戒法、戒體、戒行、戒相四項統統包含在裡頭,不單單是說:啊,照著這個《戒相表記》背一背,然後背得滾瓜爛熟。不是!它裡邊的開遮持犯的真正意趣都了解,所以「善達持犯」。

了解了這個以後,他真正重要的,是「心常兢厲」,那個時候內心當中一直是戰戰兢兢惕厲自己。在這種狀態當中,由於我們初學,偶然會產生一種狀態,一個無記,偶然地「忘、迷」──忘失掉了,那個時候迷糊了。說「由非意緣」,這絕對不是故意要去做,所以「開不犯」。就像你扶一個木石,一個不小心失手了,失手傷了人,這些都不是結罪之限,這樣。「反上所懷」,反過來,不像上面那個,那對不起,那都是!所以下面說「反下」──反上所懷呢,那是「非學人」,就是不好好學的人,那個都是要犯。下面這一段,這個小字看一下:

依上鈔文之意,唯有學人可開迷忘,

這樣,這個《行事鈔》裡邊的這一段告訴我們,怎麼樣可以開迷忘的,這樣。

若不學人雖於境迷忘亦結正罪。

假定說不好好學,你說對了境界迷糊了,對不起,還是結。這就很划不來了!同樣的,他迷忘他不犯,我迷忘了我要犯,這地方就說明什麼?說明瞭了你正規地去學的話,欸!就不怕,而且這個功德是任運永遠增長;你不好好地去學的話就是不行,功德既沒有,犯了以後還要罪加一等,更重增無知罪。所以,

《事鈔記》卷二十七中廣明不學無知,

在這個卷二十七裡邊,卷二十七就是〈持犯方軌〉。那麼

其「敘結本意」文與此大同,

這個「廣明不學無知」的這個大意就在這裡。關於這個不學無知那一部分,就上一次我發給你們那個參考資料(編者按:即《備覽》補充資料六)當中,說的一個大意就是這樣,大家還記得吧?「教以照行」這幾句話,乃至於到後來也說起來這個顏淵是不貳過等等,這樣,不遷怒,這個都是在這裡邊開出來的。再繼續下去:

但後「例開句法」中則不學亦可開迷。《資持記》有「問答釋疑」文,附錄於下,以資參考。

下面這個不學也可以開,什麼情況呢?它下面:

問:前云隨戒境想唯開學人,今不學人何以開耶?答:前文敘結且據大判,不妨不學準例同開。若以義求則迷事不別,若取文證則《戒疏》顯然,此不繁引。

這個這裡不細說它,這裡不細說它。將來真正深細地去,那每一個地方他就告訴我們:那麼在什麼情況之下開,什麼情況之下不開。它每一個地方都我們要很正確地認識,如果不了解那好好地去諮詢。所以真正地這個要想修學,最安全的是莫過於依止善知識,實際上佛也本來就告訴我們,你剛開始去的時候就要依師,要一跟五年。而且並不是說跟完了五年,往往說:啊!跟了五年了。不行噢!你跟了五年了,持犯之相清楚了,那可以;如果不清楚,再來五年──十年,萬一再來五年不行,那對不起,盡壽依止。你弄十年還弄不通,那對不起,你一輩子跟下去,這個有它的很多的理由在。說起來這好像是很嚴格的要求,實際上對我們的最佳保護,這也就是真正佛陀的慈悲。

不過這種情況啊,以現在這種情況,我們只能說我們應該了解一下,內心當中啟發一個好樂之心,就是這樣。所以弘一大師告訴我們,我們現在是逆來順受。是弘一大師還是慈舟老人?說既然現在這種情況之下,是,你要求十全十美不可能,那怎麼辦呢?就是在我們現有的狀態當中,總想辦法步步向上!

第三項 結示傷歎

那麼這個就是「約三性辨犯」當中的最後一項。第一項「明業的起源」,第二項「約三性示相」,那麼約三性示相已經說完了,現在第三個「結示傷歎」,這個結論。結論告訴我們同樣的,同時還說一個感嘆。

《事鈔》云:「然則業苦綿積,生報莫窮。 虛縱身口,汙染塵境。既無三善可附,唯加三惡苦輪。 以此經生,可為歎息。」

《行事鈔》上面告訴我們,這個是一個結論,也可以說祖師的傷歎,也可以說對我們的警策。所以要曉得這個造了業一定會感苦報,當那個苦的果報現起的話,我們對它一定又不認識了,起迷再造業,於是輾轉增上,所以說「生報莫窮」,永無窮盡,這樣。所以現在我們假定不了解這個道理,縱然得到了這個無比難得的人身,還是白白地把它浪費掉了,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是「虛縱身口」,那真是可惜呀,真是可惜呀!

所以現在有的時候我出去跑跑,有的時候只是想:哎呀!現在到那個城裡面去看見個螞蟻窩,這是一種。還有一種,我跑得過去,我就感覺得這些都是我們的善知識。你說這些人腦筋不好嗎?那聰明到絕頂,就無中生有,平地高樓。可是結果呢?「虛縱身口」,這把那個三界之內最珍貴的這個腦筋啊,就做這種事情。虛縱的話,還不至於把自己送下地獄呀!忙了個半天現生是緊張得要命,哎呀!苦不堪言;將來受苦無窮,豈止虛縱而已!所以這個儒家也說呀,你這樣去做的話這個不但浪費,而且後面還有患害呀!現在我們就是這個狀態。為什麼呀?因為我們現在這樣去,不但浪費了身口,而且浪費身口是「汙染塵境」。這個時候沒有好的可以增長,只有什麼?「三惡」,種種三惡。要造了這個三惡的話,永遠在這個生死的苦輪當中轉!以這樣的情況來輕輕地放縱,把一生虛度的話,啊!那真是值得我們感嘆、叫冤。所以這種是對我們最大的一個努力。

說到這裡,我就想起古代祖師們的典型的例子。這個玄奘大師年輕的時候,他的師長跟他講──是他的父親、不曉得哥哥,我一下記不住了。講說學這個儒家,那時候念儒家的書啦,是說到這個《孝經》還是不曉得什麼,「然後這個學生一聽見了『避席』,馬上就站起來。」那玄奘大師一聽到那個地方,馬上也坐的地方一下就站起來,就這樣。換句話說,那個古來人哪,那個師生之間應對的時候非常恭敬,一下聽見了馬上恭敬站起來。然後這個玄奘大師一聽見了,很小噢!他馬上站起來。那個時候他的父親就感覺得:喔唷!這個小孩子將來不簡單。換句話這種都是什麼?他宿生已經積累多生多劫的這種善的習氣。

我當時聽見了,啊!我覺得很讚歎!現在回想豈僅是讚歎,回想、回想自己的話,有的時候會覺得:「哎呀,我太差!」說實際上我差不差?我是差,可是我以後曉得,如果單單想到「我太差」的話,這個不靈光,就這樣。要下面還加上一句:「我太差,那麼怎麼辦呢?趕快努力!」這一句話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通常我們說「我太差」,下面就說:「因為我是凡夫嘛!好囉、好囉!他可以站起來,我永遠坐下去!」實際上我真的坐嗎?我不是坐下去,我是最後躺下去耶!到最後到地獄裡去了。所以這個地方我們要警策,要自我警策一下。

我想、說到有的時候啊,覺得好像想起來很好笑。那要自己要警策一下,從處處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時候,隨時感覺到了,想辦法「嗯!」這個地方不要單看文字的表面,要把它警策自己內心,感到自己應該如何去努力,就這樣!如果有了後面這個警策,對我們有絕對有價值。否則我們往往會這樣說:「哎呀!現在末法了。」這個「末法」這個話,你用得善巧的話,你會感覺到:喔唷!現在因為末法了,你趕快拼命哪!

所以古人,我小的時候就聽見這句話,說這個什麼?什麼?什麼人惜分陰,什麼人惜寸陰啊?你們曉得不曉得啊?說大禹,不曉得什麼啊,他這個寸陰是金,一寸的光陰都是戰戰兢兢,就是這樣。然後那時候我小的時候,先父就告訴我:「你看!以前那個聖賢,這麼短的時候都是努力。我們現在往往覺得我們是凡夫,正因為你是凡夫,你更應該比他珍惜萬倍!」那時候小的時候不大懂。我現在想,儘管不大懂,這個話聽在耳朵裡面就是有用,就是有用!以後慢慢地長大了,自己不時會把自己的尊長──也就是先父──的話腦筋裡記一記。什麼時候用?我也不知道,但是的確用上了,尤其是後來出家以後,這種話一一都現起。

所以平常就算我們做不到,我們能夠多接近善知識,多看這種經論──好的,這個真正重要的噢!所以噢!所以說為什麼像《文鈔》上,不,像這個《廣論》上面,一定告訴我們要看、多看大經大論,大經大論。我也現在還印象很深,這個三十年以前,那時候我還沒出家,一心一意想出家。那時候我曉得有一個了不起的大居士,李炳南李老居士,那麼我路過的時候,專門去拜訪他。那我還記得印象很深,他在台中靈山講堂,講什麼?講《彌陀疏鈔》。那麼我在那兒很恭敬地聽完了,下了課以後我跟他約好的,專門到那地方向他叩請幾個問題。那時候他就跟我說了幾件事情,有一句話我到現在還牢牢記住:「古人之書不可不讀,今人之書不可讀。」當時我不大懂,當時我不大懂。他後面下面有個註解,可是他老人家都是非常地這個,也可以說這個淳厚,他這種話呀,他點到為止,所以當時我不大懂,那後來才了解了。

古人這個都是,或者他自己確得之於從內心的體驗上來得到,而這個體驗跟經論相符,或者有淵源傳承。這個譬如說,前者像天台智者大師三代,後者像玄奘大師。玄奘大師那個整個的學問,那的確是從佛世以來整個的一路傳下來,就這樣;我們且不論他證量如何,他就算沒有證量,這絕對沒有問題。天台智者大師雖然不一定是佛一路、一路傳下來,可是他內心的證德,然後證得了以後這個量,衡之於經論的是不會差池,這個叫作「古人」。那麼什麼叫「今人」呢?這個古人不一定是說,啊!一定是幾千年、幾百年叫古人,要透過這樣的來的,說古來人作學問的是這樣。這個其實孔老夫子那時候在《論語》上面就說了,那麼今人的話都是口耳之學:啊!說了一點,這樣,幸而東抄抄、西看看,看對,那碰巧;有的時候加的很多意見,這個都是看起來會似是而非。

說到這個地方,雖然剛才說我們能夠多看總是好,可是看的內容千萬要注意!否則這種很多概念放在這地方的話,會產生很嚴重的惡劣影響。所以生煩惱的六因當中,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個生煩惱的六因當中,最主要的,裡邊是隨眠,外面所緣的境。所緣的境當中分兩類,一個是外頭的:一個就是惡友,一個叫言教,大家記得不記得?惡友是人,言教──他講的這個道理,就是我們看的書、說的法。再後面這個兩類的話,那就是自己的習性跟非理作意。像這種我是因為經常在腦筋裡盤,一對境隨時都用得上。我也建議你們,這個論上面很多概念,你們平常的時候要多努力,多去思惟,然後論、戒、經三樣東西配合起來用,自然對很多問題即使做不到,你概念很清楚。概念很清楚的話,就算迷、忘,它很容易回來。現在我們繼續看下去:

《資持》釋云:「初二句示生死長久。

那就是「業苦綿積」啊!「生報莫窮」啊!

業苦通舉因果。綿謂出沒久遠,積謂造受眾多。生報別示苦果。窮,盡也。

這個是一個字、一個字解釋。

虛下嗟毀犯陷墜。

那麼「虛縱身口」就是說:

隨妄興業故云虛縱。無三善者多惡因也,加三惡者無善果也。附,憑也。加,增也。

這個是一個字。

以下正歎。經生猶度世也。息即是氣。

這個對我們的一個策勵。

《資持》云:「且夫心緣境發,果自因成。造受更資沈流長劫,因緣遇會形影無差。至於火爍湯煎痛非可忍,霜寒冰凍聲不可聞,萬苦衝心如鎔鐵聚,翻思往業雖悔何追。矧乃戴角披毛,飛空潛水,氣命繫於屠獵,血肉委於庖廚。或復炬口鍼咽飢虛切體,臭膿穢屎食啖聊生。信乎禍福無門,昇沈由己。嗚呼。含靈蠢蠢,生死悠悠。方便多門,其誰一悟。辭雖繁費,意復何窮。」

那個就是最後面祖師又給我們一點警惕,一點警惕,那這個文我們隨意地說一說。說這個「心」它不會自己隨便發,是「緣境」。但是緣境的時候它可善、可惡,為什麼不造善而造惡?都在無明。其實說來說去這個是最主要的概念,說來說去最主要的概念,這樣。那雖然我們現在知道了,是積重難返。所以我們現在努力的必須要這兩件事情,必須要這個兩件事情:第一個,要想盡辦法獲得正知見;第二個,一定要在這個善的師友當中把它薰陶增長。要不然儘管你獲得了,對境的時候這個無始的習氣又來了,講的時候有,對了境的就沒有了,這樣。

但是我們人這個業就是這樣,這個業造了以後,你就實在很難透脫。我們往往人覺得:哎呀,沒辦法嘛!就要得遷就這個環境。這個也就是業的真正可怕,就這麼一遷就,無量劫就下去了,就這樣!在這個地方所以說來說去──業,而業的中心就是見,這個都在這個上頭。於是這兩個不了解是「造受更資」,互相滋長,長劫沈淪,長劫沈淪!造了以後因緣會合的時候「形影無差」,那的確一點都不差,你們好好地去觀察。只有我們不了解,如果了解了那是絲毫無差、絲毫無差!

那下面這些無非都告訴我們哪,造了惡業以後的這個惡果是何等可怕!所以像這種文字,他祖師在這裡的用意,無非要警策我們。如果我們真能警策,一個字、一句都有用;不能警策,念了長篇大論那個還產生不了多大用場,這樣。那麼這個時候,真正要產生最大的效果的話,最好的就是思惟,我告訴你們。你們就拿了一個去想,剛開始想的時候是很苦惱,想來想去想不出什麼道理來,你不要放掉它,你就去想,就這樣。當然它這個想的話,還要有一個方便噢!如果說你沒有這個方便,想得頭痛了也沒用;如果你有方便,不要放。剛開始想的時候,叫你想得迷迷糊糊的、暈頭腦脹,你想下去,它會有結果出來。這個結果出來了以後,那個時候你會感受到絕對功不唐捐。

那麼這個今天就把這一支、這一支啊,把它簡單地說一說,說一說。下面呢,第二支「將心望境辨犯」,留到明天再說。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