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41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四十一卷.B面

然後,解決自己的煩惱那一方面這個叫什麼?斷德;然後這個煩惱引發那一方面叫什麼?恩德。是不是這樣啊?然後修的這個行,一個是離染行,一個是方便行,還有一個呢慈悲行。你幫忙他解決,實際上幫忙你解決。你了解了這個,生佛能分得開嗎?

所以這個圓教,真正的圓是教法圓滿的就是這樣。講圓教沒有講慈悲,結果,對不起,這個慈悲還非拉進來不可;反過來,你要講慈悲,如果說沒有這個正確的認識,你這個慈悲行得通嗎?你這個慈悲是婆婆媽媽,這是世間的那一個。我們都出了家:「欸,師父你慈悲!」世間的事情都解決不了,你還救一切眾生,這個是什麼名堂呢?這樣。所以弄得不好的話,人家說「方便出禍害,慈悲出下流」,方便跟慈悲沒有錯耶!只是我們不善巧它真正的內涵哪!是不是「隨舉一行」,你隨便舉哪一個,如果這個教法圓滿的話,請問能不能有一點遺漏?

所以我當初的時候,說這個圓教要圓發三心,唉,教我想實在難得比登天還要難。我這麼想:「唉!算了、算了。幸好現在還有一個彌陀淨土法門,念念佛就算了!」現在了解了,你要真正解決問題的話,隨便一個念頭,最膚淺、最淺近的地方,它必然是圓具三心,是不是這樣呢?所以了解了這一點,現在我們回過頭去再看剛才說,「隨舉一誓」是「三誓具足。乃至三身三德一一皆爾」,現在我們因地當中隨便一件事情上面,是不是這個樣啊?反過來說,你不去管它,那麼現在這種情況的話什麼啊?隨順著自己的習性染污。這個染污的話,對不起,這個情況就是腦筋當中不勤、沒有智慧,這樣。所以自己也解決不了,眾生也解決不了。是隨便反過來,就三染、三惡統統在裡頭;一反過來,那麼三德的密藏都在這地方。清楚不清楚?彼此間就這麼明白!

所以在這個地方大家清楚了以後,我們想有一件事情,先不必說修,我們不妨先自己來隨喜自己,說:「哎呀,我們何等幸運!宿生有殊勝的善根,這一世才感得這個圓滿的教法。」儘管如此,但是沒有這個祖師的抉擇的話,我們怎麼可能了解!所以元照律師說:「若非究我祖乘」,這個的的確確是這樣,「須信投心無地」,如果不是那個祖師的抉擇的話,我們了解,我們「投心無地」,我們這個用心就找不到根源,就不曉得哪裡去用起!所以同樣的一件事情,事情這麼明白,你不清楚了去走的話,就走了冤枉路;現在了解了以後,不要你另外用什麼心,就這個一心當中,是不是圓滿具足三樣東西呀?事情就這麼簡單哪!

所以這次是真正說起來,我現在越來越了解了,善財、龍女不難,千真萬確的!這個道理就是這麼,可是我們就無始以來的習性。所以真正說修的,最難的就是要把這個習性、惡習,你怎麼樣把它淨除。要不然,不知不覺當中這個老毛病又來了,這個力量是非常地強盛,這一點來說倒是真的,這一點倒是真的。所以在這裡,現在大家關於這一方面的,清楚不清楚?這個清楚了,我們繼續下去。看一下那個小字,「已上《業疏》文」,在五十八頁的小字:

由戒是警意之緣起,至此段止,共七段連續,科判繁雜。今別錄科表於下,以備對閱。

這是弘一大師他慈悲,他老人家的慈悲,幫忙我們的,我們可以仔細地看一下。那麼再下面呢,再下面就是這一頁的這個最後,這一頁的最後,就是五十九頁,五十九頁:

三舉因果以細勸中,《濟緣》於釋文之前先明來意。今依其文,列表於下。

那麼這個表,這個表你們把黑板上將來那個表抄一下,放在這裡對讀,有絕大的幫助。就是「總說」、「以三聚例明」,還有「問難釋疑」,「問難釋疑」還沒解釋。這個「問難釋疑」或者你後面另外改一個叫「結攝」,結是結論,攝是含攝,這個結論當中,把還沒有說明的一些事情說明它。那麼現在這個地方為什麼用「問難釋疑」呢?現在這個說明是用問難的方式來說明的,是這個意思,這個表自己看一下很容易懂。

再下面我們就翻到六十頁,這個六十頁呢,這一段就是「問難釋疑」或者是「結攝」,前面說明當中還有一段沒有解釋清楚的,現在在這個問難釋疑當中來告訴我們了。看文,六十頁:

《濟緣》云:「問:三聚三身為同為別?答:語異義一。隨舉一戒,三聚具足。隨舉一聚,互具亦然。

喏!在這裡,他就問答,問答遣疑,實際上就是祖師的抉擇,深細的抉擇,經過這個抉擇,我們能夠更正確地了解。「上面說的三聚淨戒,乃至於修證到最後感得的就是法報化的三身,這個是同、別呢?」「語異」,說不同,內涵是一個。「隨舉一戒,三聚具足」;同樣地,「隨舉一聚,互具亦然」;隨舉一身,三身;隨舉一德,三德,這樣;真正的重要的,隨舉一門,三門具足。

可是小乘不是哦!小乘進去有的是從空解脫門進去,有的是從無相、無作分別;到了大乘,對不起,這個圓滿具足。這個主要的原因在哪裡呢?就是你剛開始的時候,如果我們有正確圓滿的知見,認識了走進去,那就對。否則的話,如果我們匆匆忙忙隨便得到了一個摸上去,那勢必至於會慢慢地走小乘的那種聖者的路。最後,這個小乘聖者你不要看他小乘噢,他是大菩薩示現,告訴我們,說:「哪!你看,如果說你不事先弄清楚明白,這樣的話會產生這個效果。」

那麼所以這個《廣論》上面,特別學《廣論》,他把整體的內涵告訴我們。後面有幾句話,是在《廣論》上面的,說你把整個的認識以後,你學了最究竟圓滿的,後後認識了,你對於這前面這個最下下,你要啟發什麼?要想修行了。然後你修了這個下面的,這個上上,你一步一步增長欲得心,你一步一步增長了。這個彼此間就有它的互相彼此間的因果關係,而這個因果關係是鉤鎖連環絲毫不差。現在我們看那個《南山律》的文,六十頁,說:

故知初受圓發三誓,

他一開始受的時候就「圓發三誓」,那麼沒有受的時候怎麼辦呢?就是我們現在的準備,說聞思的準備非常重要,因此在論上面告訴我們,不要茫茫然馬上去修。前面先把我們要修的內涵有一個整體的認識,整體的認識然後我們去修的話,一開頭是圓發三心,然後就受那個三誓,最後果證,就是得到那個三身、三德。

隨中

發了這個誓願,受了、得了這個戒體,然後行的隨中就是隨行。隨行的時候怎麼辦呢?

奉持圓修三行,

這個時候就是圓修三行,「成因」,因成了,修行滿了;「感果」的時候,「圓證三身」。所以這個

三誓即是三聚三身,三聚亦即三身三誓,三身亦即三誓三聚。心佛無差,因果不二。能如此者,始名圓戒,是波羅蜜,即究竟木叉也。

這個《法華》的究竟意趣,在這裡開顯了,這樣!所以花中有果、果在花中,因中有果、果在因中。我們前天曾經說過因果,就是這不是一個很深奧的道理,眼前我們就可以看得見的,因果有它的同時相,就有它的前後相。實際上,一切法的法相,法爾如是,這樣,所以空緣起法,法爾如是。不了解,我們覺得很神秘,了解了以後,那理該如是。所以我們修行一定從親近善知識、聞思,一步一步上來。下面兩句話警策我們:

是知行人若發此心,若獲此體,當知即是三佛之種。如何自輕,不加珍敬。

所以我們要曉得,我們真正現在的「行人」,就是我們修行的諸位同道啊!發了這個心,得到了這個體,要曉得這個就是我們圓滿佛、三身佛的種子啊!「如何自輕,不加珍敬」啊!喏,在這個地方,看見沒有?所以經常我對我自己說:「嗯!我不是,誰是!」印光大師也是說:「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印光大師以儒家勸一般世間人,說勸我們要學聖賢。現在我們學佛弟子的人,千萬不要說:「哎呀,我只要去就好囉!」那我說釋迦世尊、阿彌陀佛、十方三世一切佛:「是啊,我不做誰做啊!」就這樣呀!我們內心當中應該要這個。這個地方清楚,我不是自大狂,我們應該如此──不自輕!這個時候才真正地能夠有這個正確的因,然後認真去行持。有了正確的因,我們就戰戰兢兢努力,於是修正確的行持,有了正確的行持,一定感這個圓滿正確的果報!

然雖三戒彼此互具,至於修奉恆用攝生,

來了!說這個三樣東西,雖然互相具足,但是要修奉的時候,「恆」──一直要用這個「攝生」哦!

則能任運含攝一切,豈止餘聚耶。

你假定用這個「攝生」一戒的話,那麼任運地自然一定什麼都包括在裡頭,其他的統統在裡頭了。這個「餘聚」是什麼呢?就是攝眾生戒、饒益有情戒。

在這個地方我們要了解,所以這為什麼《廣論》上面告訴我們,那叫共下、叫共中,到最後上士它就不叫共上了,那叫什麼?上士道。同時它也說得很清楚,下面那些是引導你到上頭去的必然經過的次第步驟,是為了有一些人的條件不具足,避免這些人得不到好處,那、那好了,你要學的就這個吧!所以對這些人來說叫共,這樣。它真正的目標,佛法的整個的中心就在這裡。而回過頭來,你仔細地看一看《華嚴》、《法華》,那更清楚!十方三世一切佛沒有一個例外,出世的目標就要帶你到這條路上去。那麼要想走到這條路上去,因地當中最主要的,你可以說了一大堆,可是如果說這一大堆的話當中,綱領在什麼呢?一樣東西──大菩提心。對不對?這個大菩提心是因種,有了這個因種,這個將來把這個慢慢、慢慢地修行。

現在在這個地方,前面不同的,論上面告訴我們的叫認識、知見、智慧,現在的叫修行,這樣,這兩樣東西是目、足,就完全配起來了。所以這地方就告訴我們「恆用攝生」的真正的用意,就是說你現在要受的戒,要以什麼?以這個菩提心去受。

在這裡我可以做一個證明,前面不是說戒有三種,一個別解脫,一個定共,一個道共,說定、道二戒以智慧得,而前面這個以什麼?以慈心。那我們想這個慈心,至少我當初想來想去,我覺得沒有慈心,現在了解了,是不是以慈心啊?它的個真正的原意用意在此。所以你不到後面、不究竟認識,你回過頭去看,前面有太多地方是紕漏、漏洞百出。你可以關起門來,自己閉上門來說瞎話,可是這個經教三藏在這個地方啊!所以你真正了解了,回過頭去看你就了解了。他可以不了解,可以不把它究竟意趣說出來,但是內涵確實如此。是不是這樣呢?

所以儘管受五戒、儘管是什麼,別解脫是慈心得,用意就在這裡。然後呢,這個慈,真正的慈一定是有智慧,沒有智慧的這個慈不是,這個是完全世間的溺愛。世間尚且覺得這是個溺愛,難道佛還有這麼糊塗嗎?所以真正說,有大悲裡邊一定有大智,有大智裡邊一定有大悲,這個我們要了解。但是我們說的時候分開講,所以當然說得圓滿,那麼三樣東西都說清楚。

所以這個地方現在我們根據論的抉擇,了解了透徹以後,換句話說,我們現在要做的──這大菩提心,你怎麼去做都對!你從智慧那個地方去看,你也了解,要想解決一切問題,對不起,那個一切眾生你還不能不管,是不是這樣呢?反過來說,你要幫他們忙,這個智慧還不能不要。好囉,問題就這麼簡單哪!所以他上面就告訴我們「恆用攝生」,意趣在這裡。

因為你要去攝生,我們現在不要說:「啊!那我們去攝生,到處我們去救人去了!」錯了!我舉一個簡單的比喻,說現在有人生了病了,你覺得,哎,看見那些生了病的人,很可憐他,你就救他去,這是一種方法。還有一個人,覺得:「哎呀!這些都是個病人,你要救他去,怎麼辦?我趕快去好好地學醫。」這兩個人發心是一樣的,做法完全不一樣。一個發心去救人,馬上到馬路上,一個一個去幫他忙;一個發心去學醫。說不定有人說:「欸,你不是發心要去救那些人,你怎麼跑掉了呢?」你們說哪一個對呀?這我想,一定選後者。前面一個人,他自己什麼都不懂,弄得好,對不起,只是他白忙一頓;弄得不好,本來只死一個,變成死兩個,他也拉進去。你說對不對?這樣。然後一個人傳染的話,本來一個人傳染,你進去了變成兩個人傳染,是不是?這個世間的人往往不了解這一點,「啊!那既然你發大乘,那我們趕快去救人!」錯了!這樣。

所以這個所有的大乘經論上面告訴我們,菩薩發心,《華嚴》上面說得尤其清楚,那是要解決一切眾生,但是立行的時候,它有它的從哪裡開始走起噢!所以那個時候戰戰兢兢。所以這個立行本身,大菩薩作的作法,跟那個聲聞,在某一個角度去看一樣的;主要的是看他的內心,那個內心你看不見的。現在清楚不清楚?所以還是一定照著前面的次第,一步一步地來,你自己就沒辦法擋住煩惱,你能夠做好事嗎?做的好事都是有染污的。然後這個做好事不善巧,你去救人,你能救人嗎?就算是你今天不為煩惱所轉,然後你要去幫人家,你不知道善巧。就是這樣!

所以這個佛在世的時候這個典故,那個周利槃陀伽他自己解決了,人家問他問題,他就是不知道,是不是這樣呢?那麼很簡單的都不知道了,你能解決人家問題嗎?不行啊!所以它這個自然有它的必定的內涵在,這種地方我們千萬不要誤解。否則的話,人家說你這個不慈悲,好了,你也被人家牽著鼻子走,就是我剛才說的這一段話。那凡是這種道理,在論上面都有詳細抉擇,這裡我們不細談。所以這個學的次第現在清楚不清楚?以後我們就照著這樣的一步一步地深入,這是第一個問答。那麼到了這裡,這麼一來的話,前面這個圓發三心,我們有一個基本概念了;圓修三行,我們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了。再下面:

問:教有分齊,何須此示?答:為成本宗分通義故。何以然耶?如《善戒經》,五十具等迭為方便,是故受五習十受十習具受具習大,故前三戒並名方便。假宗知權,不住方便。符通深之部意,為稟大之先容。所以鈔敘發心為成三聚,此明隨行次對三身。願行相扶,彼此交映。彼則期心後受,此乃即行前修。方見圓宗深有來致。

第二段,他又一個問答,實際上呢細辯。說這個每一個「教」,這個教就是各宗各派,它每一個宗派所說的有它的內涵,「分齊」,「齊」是齊限,「分」是它自己的那一部分,有它的一個界限,你為什麼要說這個呀?那麼現在回答,說我前面這個是正要成就本宗──就是四分一宗,四分一宗的特點,它是當宗是當分小乘教,可是呢它已分通大乘究竟圓滿意趣,不經過這個說明,不明顯我們部主──部主就是曇無德那位大德。

「何以然耶」,為什麼呢?他就舉出這個經來證明。《善戒經》上面說「五十具等迭為方便」,五戒,這個是在家的;十戒,出家剛開始的;具戒,完成大僧之體。這個都是「迭」,一個一個向後面,這個前者是後面的方便,換句話說,前因、後面的果;但是這個果不是到此為止,一階一階引你上去的。就像爬樓梯一樣,第二階是第一階的果,但是絕對不能爬到了第二階,到了果就停在那裡,你這個爬樓梯毫無意思。本來在這地方還可以,爬到半樓梯,那是什麼意思呢!所以二階是第三階的因,這個三階是二階的果,到了三階,這個三階變成第四階的因,這麼一步一步爬上去的。

所以說這個上面說,《善戒經》上面告訴,受了五戒你要繼續深入的,受了五戒,照理說修習五戒的內涵,它就教我們修習十戒,十戒是出家呀!然後受了十戒以後,要馬上要練習具戒;受了具戒,要習大乘戒。所以前上面那個戒,就是從在家的五戒,剛開始準備出家戒──沙彌,以及沙彌以後的大僧戒,這個三者都是「方便」,都是方便。那麼這個方便,最開始的實法宗,它那是基礎不談,到了後面《成實論》假名宗它慢慢地深入。所以這個假名宗曉得這個是權宜方便,因此它「不住」,不停在那裡,這樣。這種真正的內涵,符合「通深之部意」,完全吻合,完全跟那個引導通往大乘深廣教法的意趣,這個就是當宗本部的意思。

所以「鈔」上面,《行事鈔》上面說,發心的時候「成三聚」。那麼現在這裡呢?這裡「明隨行」,發了這個心以後要隨行;隨行的話,就是發心、立行;然後這個立行──「次對三身」,感果。這樣做的話,願跟行相扶,發的心是因,然後這個行是發心以後的果。再進一步,這個修的行是因,然後證三身佛果是果。這樣的「願行相扶,彼此交映」,互相地扶助。說「彼則期心後受,此乃即行前修」,前面那個發心部分,先是發那個心,後面來受,現在呢,所謂的這個行就是說前面發了心怎麼去滿這個願,這樣。所以「方見圓宗,深有來致」,這樣才能夠了解圓教一宗,實在有它深遠的內涵哪!

所以現在這個地方叫什麼?「問難釋疑」,哦!一切疑難都解釋了;或者叫「結攝」,最後的結論,把前面沒有說清楚的都說清楚了。最後還要幾句話,看下面的文。

若爾,既顯分通,何須別立?

那既然「顯分通」,那麼你說明就可以了,為什麼要別立呢?另外還要立一個圓教宗呢?那麼這回答,其實這個回答前面已經說過了,這裡再說一遍。前面說是帶一個頭,現在說是結攝,所以說圓滿了,重新把它圓滿的地方,再把它補得天衣無縫。

答:義雖通大,教終局小,不可濫通。故須別立,隨意盡理,不亂宗途。請觀前明實宗無一心字,次述假宗無一種字,始見聖師深體權實。自餘凡愚,未足擬議也。」

那麼回答,說這個意義雖然通達到究竟的大乘,但是它當教本身總歸是小乘的,局限在小乘,這個不可以隨便地亂來,所以另外一個,這樣。那麼所以說「隨意盡理」,也就是這樣「不亂宗途」,隨著它的真正的內涵意義,把這個我們佛陀要說這個內涵,能夠充分地說明,而不使這個宗途紊亂。反過來說,正因為有這個宗途的次第,所以才能一步一步上去,把最深厚的理趣充分顯發。我們要兩方面看,文字上面沒講,要兩方面看,如果說不這樣地別立的話,對不起,這個真正的意思還沒有辦法真正顯發。大家了解不了解這一點?就這樣。所以你從正、反兩方面去看的話,那對這一方面的問題,一點都沒有了!

最後了解了這個,所以他就再指出來,喏!這個三宗的次第。所以「請觀前明實宗無一心字」,最剛開始的時候、基礎的時候,那你只能從最基礎的地方去講啊!最基礎的地方講,只看見外面的行相,所以沒有一個心字。其次「述假宗」,假宗的話,已經到了心字了,所以它這個已經超越了前面了,所以它非色非心,但是「無一種字」,這個還是不說。「始見聖師」,所以歷代的這個聖賢祖師們「深體權實」,他決定深深地了解這個「權」──開權顯實這個意義,以及為實立權這個用意。「自餘凡愚」,其他的一般人,那怎麼能夠了解這個意趣呢!

所以我們在這裡,從這個地方就了解,所以這個修學佛法沒有真正的師承,我們就是不可能!今天我們在座的很多位,我說很多位不是全部,我想在座有很多大菩薩我不敢說,以我自己比喻的話,我自己曉得,我是凡中之凡、愚中之愚,今天居然能夠了解,絕不是我的力量,這個都是由於這個傳承的師長。透過他們,我現在了解了:啊!就是這個樣!這個修行佛法而不依靠善知識,絕無可能!然後這個善知識一定要借重這個共同的團體,這個就是僧,這個僧的真正可貴在此。然後這個僧需要什麼?要戒來輔助,這個戒要正知見確立,一步一步推出來了。有了這個正知見而沒有辦法把這個僧團建立起來的話,這個正知見是空話。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