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三十九卷.B面
別人在那裡來吃飯,你心裡想:「趕快吃過了飯,我不要吃沒關係!」「可是你不要吃,別人要吃。」「那好!你趕快吃。」是不是這樣去想這個問題啊?對嘛!這個都是。我們可以用任何一個角度觀察。
因此在這裡要特別說明,大家說修行而不要聽聞,這個怎麼修呢?你真正了解了,把這個皈依的二心真正把握住了以後,一定會產生的必然結果─世界除了這個,不要再走第二條路。然後在這個地方你吃飯會不一定有味道,修行你會忘不掉的。現在我們所以得不到這個真正的量的原因在哪裡?就是前面這個正確的知見,知見也不認識,認識了以後,並沒有經過了熏習把它增長,而是還是隨著染污轉,現在我們現行還是這個強盛的染污的現行當中。所以這個我們也可以用業來衡量,也可以用十二因緣衡量我們現在的心行,那就非常清楚。
所以目前看到了這裡,至少有一點哪,我想我們大家共同歡喜的,雖然我們做不到,可是已經理路很清楚了。這個理路對我們有一個絕端重要的哦!就是平常的時候,為什麼大家很多人這樣,一番好心出家,出了家以後,弄弄、弄弄慢慢地,唉,失望!到最後的話往往是悔不當初。你了解了以後,你會自己感覺到:啊!這個真唯一的希望就在這裡。就算一時走不進去的話,你自己絕對不會退堂鼓,這是對我們太重要、太重要了!所以這個佛法對自己的行持也好,對整個的教法的弘傳也好,根本因都在這裡。
那麼現在我們繼續地看,說「次句明能」,第二句,它這個力量能引起後習起功用。這個「後習」有兩種哦:「一者習因徹至未來,二者習果即後三佛。」這兩句怎麼講?這兩句怎麼講,這地方說一說,這地方每一句話……。現在我們得了這個善法的種子,換句話說這種習氣,這個習氣有一種力量,能夠展轉引發後面的,那麼這個對後面的引發有兩個:一個習因,這個習因叫作「徹至未來」,欸,有意思;一個習果,「習果即後三佛」。先說佛果比較容易,就是這個力量你不斷地讓它滋長、滋長,到最後呢?成佛!為什麼叫三佛呢?羅漢只感得一個,成佛的是一定法、報、化三身,這樣。所以這個地方的習果啊,這個地方的習果─成佛的話,一定是,換句話這個是圓滿種子感得的這個佛,一定是法、報、化三身圓滿的,這個是習果。那麼習因呢?妙咧!就「徹至未來」,盡未來際永遠在這個地方。這個有很重要的一個關鍵性的問題,我從不同的角度跟大家說一說。
佛有十力、四無所畏、十八不共法,大家聽說過的,對吧?這個是佛根本不一樣的地方。然後,這個十八不共法,平常如果我們是多多少少學過的話,記得有十八樣東西;通常一般情況,大家只曉得這個佛有十八不共法,這裡我們也不細談。那麼這個最主要的,前面這個身、口、意三業無失,這樣。這個裡邊有幾項,從第六開始,第七,它有一個叫欲無減、精進無減,大家有沒有印象?無滅還是無減這個我記不住,如果說你們要想仔細去了解的話,查一下這個佛學字典,查一下佛學字典,叫無減或者叫無滅。它那個欲啊,這個欲就是好樂之心─善法欲。這個佛的十八不共法當中,有幾樣東西叫作欲無減(無滅)、精進無滅、念無滅,慧,然後解脫、解脫知見,它永遠不會滅,永遠存在,在任運當中,這樣。所以我們平常覺得,啊!這一點好樂心,過去了以後這個好樂心就沒有了,這樣。然後呢,不要說這個好樂心,貪,其實它那個貪心就是作惡法,那個貪欲之心也不會永遠存在的。現在我們要把貪的這個好樂之心轉成善,第一個;然後這個善的善法欲一直增長、增長、增長,增長到什麼呢?增長到無滅,永遠不消失,那就是佛。
欲,然後說有了欲,「信為欲依,欲為勤依」,對不對?有了這個認識、信仰了,然後又引起好樂心,有了好樂心就是起精進,有了精進那又感得種種的善法的果報,所以說欲無滅下面是精進無滅。精進我們下面是念無滅,念無滅後面是智、智慧,然後解脫、解脫知見等等,就這樣,這個佛是達到這樣的。換句話說,他一直努力向上、向上、向上、向上,到後來是越來越快、越來越快,達到最後無限大,到了無限大,永遠以無限大的速度永遠維持下去,這個是佛。就這樣,這個才是佛!
我這次來的時候,大家說要《隨念三寶經》,我也帶來了,還留下一本,今天又放在這地方,你們如果說沒有的話可以請去。不過如果說請的人很多,那原則上面,總是先敬前面的這個出家的同道們哦!
這個《隨念三寶經》隨念佛寶的時候,第一句話,「諸如來者,是福等流,善根無盡」,我天天念這個。第一句話,是福德的等流大河,永遠無窮無盡的。然後,這個等流有兩個,一個是等流因,一個等流果。這《隨念三寶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個等流是說的什麼?假等流。實際上真等流是造作等流,造作等流就是我們現在這個「習因」哪!所以你有了這個,展轉、展轉、增上、增上,一直增上,增上到後來的話,這個習性一直到成佛。成了佛是不是到此為止啊?「徹至未來」,所以變成佛的十八不共法,而且它永遠以無限大的速度向前。既然以無限大的速度向前的話,還會不會可能產生任何一點點細微的產生惡法的因緣,有沒有?沒有了嘛!這個就是佛耶!就這樣。因為他有這樣的一個特徵在,所以遇見任何緣的話─眾生是感得佛的福德果報的等流的眾─一切展轉的在這兒。我們世間也造好事、做好事,做的好事會感得異熟,感得異熟就完了。世尊不!感得的異熟這個果報永遠不盡的─等流,這個都是從這個地方開出來的。
所以這一句話你不要隨便看噢,「一者習因徹至未來」,什麼?這個就是我們。所以如果你回想前面,說業當中有一個叫等流因果,在這裡看見了沒有?這樣。然後到十二因緣當中,說前面是無明、行、識,後面被愛、取來滋潤,現在從這個地方開始的話,不再是無明,正知見,拿什麼?拿善法欲、勤精進來滋潤,這個「習因」。「習果」呢?慢慢地生生增上;生生增上,剛開始還在人天當中修行,也許是娑婆世界,也許極樂世界,將來進入大地菩薩,地地增上,到最後佛果,就這個。這個靠什麼?靠現在把這個東西提在心念上面,使它展轉增上,就這麼兩句話!
現在再看文哦!「今明起後且據因論」,那就是講這個。實際上這個因只要做到了,果就得。《法華經》上面也告訴我們,欸!真正的妙就妙在什麼?因就在果中,果就在因中,即因即果,本來這個東西就這樣。
「起下諸句明用」,然後這個它的功用是什麼呢?「能憶、能持、能防。」由於這個力量比較強,強的話這個念在,在的話憶念在,因為記得了,所以說「時中」憶念,實際上這個時中憶念還是要靠我們精進努力哦!所以它就隨行要靠我們的持,不能犯哦!然後因為你記得所以能護持,「能持」謂「執守」而不使它失去。「能防」,那個時候就能夠防止這個「塵緣不侵」。所以這個三樣事情,「由憶故持,由持故防,一心三用,無前無後」,無前無後,這是我們現在要了解的。
從一般現在沒有深刻了解的這個眼光去看,說持戒是一件很苦的事情。在我們的習性來說,也的確是。可是你了解了正知見然後去看的時候,這個持戒不是一件苦事情,不是一件苦事情。喏,還是用世間的眼光去看,我常舉的比喻,現在賺錢是快樂的、是痛苦的啊?賺錢不是件快樂事情耶,對吧!上班也好、做老闆也好,現在夏天弄得個滿頭是汗,哪一個都是這樣耶!但是人人是樂此不疲,為什麼啊?因為這個是樂因,你賺很多錢進來啊!所以雖然這個錢本身,錢本身也並不快樂,錢哪裡是快樂的?錢放在那裡,看看你的快樂何在?錢不快樂耶,是用錢的時候才快樂,是不是這樣啊?所以這些都是快樂之因,我們就已經樂此不疲了,那麼為什麼呢?因為我認識、了解這個樣!所以說,真正修行要得正知見,你了解了這樣去做有這樣的無窮無盡的快樂的話,這個持戒雖然苦,你會嫌它苦啊?就像我們現在賺錢,叫你說:「唉!這個賺錢苦事,你少賺一點。」「欸,對不起!沒關係,禮拜六我不上班,去加班。」為什麼?看在錢面上,這是快樂的呀!對與不對?
所以真正的最重要的,往往我們現在忙著修行,我以前也忙這個事情,現在覺得這個錯到極點!真正要忙修行,要忙知見;等到你這個知見真正忙起來了以後,無有不修行者!否則的話,你去修行的話,說實在,宿生有大善根例外,所以例外的原因,因為他那個知見本來已經建立了,還是靠那個知見跟那個知見建立的習性,要不然的話,很難、很難!尤其是很多已經有了經驗,你們可以體會一下。不要說像我,從剛開始接觸佛法已經三十年出頭,出家以來也二十幾年不談,在座的三年五年的人多得很,你們看,剛開始一番好心,有心而來,學到後來什麼?苦不堪言!
大家是忙著要去修,修了半天苦不堪言,原因何在?至少現在我所了解的,找到了:你對這個修行沒有把握住重點,所以忙著去修,這個是真正的原因。所以佛告訴我們,你真正地要修一定要透過什麼。所以在學本論之前,再仔細地把弘一大師告訴我們的─這個正知見第一啊,現在這裡就指出這個來。反過來說,我們今天得到了這個了以後,你這個正知見越堅固,真正的修行是越保險、越安全。欸,你看得很清楚,你要的東西都在這個裡邊,你還捨得不忙這個嗎?所以不管是你從上中下哪一方面來看,這個是最重要的一點!
所以這一段話本身就告訴我們哪,你有了這個,那「隨心動用語該始終」,起心動念。這個話,隨心動用是什麼?隨心動用是「還熏本識」這句話。是,前面之所以能作,是因為你得到了戒體認真去做,這隨行。可是你隨行過程當中它又會熏習,因為由於熏習,於是使得你本受之體又來增長;增長的話呢,它這個生起的力量又強,又強於是你隨行越強;隨行越強呢熏下去,使你原來受的受體越增長。所以這個這樣地還熏本心,這樣地展轉增上。換句話說,我們從修行下腳第一步,到增上生,到最後成佛為止,永遠在這個展轉當中。一直到什麼程度呢?到了佛最高程度,無窮無盡地永遠繼續下去。這個話,整個的修行都在這裡,那麼這個要靠什麼?要靠精進,要靠精進!
不過在這個地方提一件事情,剛才說,理論上面說修行不是苦事,實際上修行的確是個苦事。但是你進一步來說,假定你修出味道來的話,修行不是苦事,這也是事實。比如說,我們現在說做事情,做事情也許的確,除了這種已經做到這個所謂事業狂的人,他全部精神除了這個以外就沒有別的了。但世間其他的確有很多這種,說像比如說發明家愛迪生,你叫他做別的事,實在沒興趣,他一天到晚鑽在這個裡邊。比如運動的人,他是個運動迷,這樣,每一個人有他好樂的地方。說起這個運動,對了,我就想起來了,不管是現在打棒球也好、打橄欖球也好、這個網球也好,那個是不是很辛苦的事情啊?可是這運動迷他絕對不覺得辛苦,你今天有了這個叫他不上場的話,他實在是手腳都在那兒發癢,他痛苦無比,是不是這樣啊?他上去的話,他覺得很痛快,我但願諸位有這個經驗。那我們不一定是打籃球啦!我們有我們的經驗。欸,的的確確地,前面你覺得是苦的,到那時候覺得快樂。
所以我常舉的比喻,像辣椒,哎喲,剛開始一嚐到,哎喲!辣得要命。等到你嗜好了辣椒,今天一餐沒有辣椒吃的話,你覺得今天,哎,這個實在是沒有味道,是不是這樣啊?所以《入菩薩行論》上面告訴我們,有一句話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它說「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你遇見困難千萬不要退,那應該怎麼辦呢?應該觀察這個困難是你必須的,還是不必要的;不必要的,何必,必須的,不要退,去努力修習。等到你修力的結果出來了以後,不要怕─下面兩句:「先聞名生畏,後無彼不樂。」以前你一聽見你就害怕了,到後來,哈!一聽見,不要說碰到,沒有它不歡喜。這個都是經過你修習,就像辣椒一樣,以前一聽見這個辣椒,喔唷,你就害怕有辣椒,等到後來,對不起,沒有辣椒,那今天這一餐飯吃下去一點味道都沒有。這個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
所以這個精進上面,說到這裡,《廣論》上面告訴我們這個精進哪,成辦精進的順緣─四力,記得不記得?我在這裡簡單說一下。如果說你們要看的話,好在大家都帶著《廣論》,這個加強印象,在《廣論》的三百一十三頁。這個發精進有四個力量,我們剛才不是說「困難不應退,皆由修力成」嗎?不要忙著修,你先要認識為什麼要修;曉得了為什麼要修,要曉得如何修法。修的過程當中告訴我們精進,它精進要積聚精進的順緣,這個順緣辦起來,然後你去修的話,保證不退,就是這個四個方法。他說第一個發勝解力,第二個發堅固力,第三個發歡喜力,第四個暫止息力。這個簡單地說一下。
什麼是「勝解」?看那個文哦!就是三百一十三頁堅固,說「第二積集順緣」的第一行文的最後,「我從昔至今,於法離勝解,感如此困乏,故誰棄法解,佛說一切善,根本為勝解。」這個就是勝解力。勝解需要靠什麼?還要啊,下面就說,這個根本─「恆修異熟果」。換句話說,你對這個業果的道理有了一個正確的認識,不要停,這個正確的認識不斷地加強、不斷地加強,思惟、觀察,最後產生決定的勝解。勝解有個特徵,這個法相上面有,就是說當這個見解現起的時候,絕對沒有其他的外力能夠轉動你,你看得很清楚,眼前的一切快樂都在這個地方出來的,這個叫勝解。因為你了解了一切的好事情都從這個地方來的,於是你認真的好樂心就生起來了。
所以前面剛才唸的句子當中就是這樣,我們所以修行得不得力的話,原因是什麼啊?就是對這個得到勝解這個佛法放棄、捨棄掉了。所以感到如此困乏是為什麼啊?由於棄捨了對佛法的了解,這個佛法的了解在建立正知見。所以佛告訴我們清清楚楚啊!一切善的根本什麼?勝解。而這個勝解的根本,前面說業,對了嘛!而這個勝解的根本是異熟果,異熟果就是業果的道理,你了解了這個以後,然後加強得到了勝解。任何眼前,啊!你覺得很疲倦,你覺得這個是痛苦,痛苦的根本為什麼啊?這個,噢!你馬上要去掉它。要去掉它,你這個精進心就生起來了。你要求快樂,你這要快樂的因果在哪裡?在這裡,啊!你這個精進心就生起來了,這樣,所以這些都是修行。
真正要想修行得精進,不是忙著「喔唷!我趕快去造一個關房,趕快去閉關,我趕快去拜個師父,趕快出家,趕快剃頭」,不是這個。怎麼樣找到一個善知識,引發我們正確的認識,怎麼樣把這個正確的認識變成功勝解,這個才是真正最重要的!說到這地方,最重要的就是一個如法如理的僧團,它這個僧團的真正美的地方,就從根本上面建立這個。
那麼下面呢,「發堅固力」。欸,不是馬上去做喔!有了這個正確的認識,要去做了,告訴你:「你要嘛不做;做,千萬不要中途退怯,不要改變。」這是我們現在最缺乏的兩樣東西,第一個沒有正確的認識,所以,哎呀,一番熱心來了,喔唷,趕快去修行,乃至於趕快去出家,趕快閉關;等到真正進來了以後,大家是覺得:哎呀,苦不堪言!就這樣。這個情況都是在這個裡邊產生的,所以第二個要發堅固力。
發了堅固力,第三個「發歡喜力」,然後你照著去做的話,你的歡喜就來了。欸,它自己本身就是個修行哦,就到那時候就是欲罷不能。剛才我們說打籃球的人有,對我們修行就沒有;如果你照著去做的話,對不起,你這個修行才有。啊!修行的這種歡喜的話,沒有東西可以比擬的。
所以我們現在說捨,哎呀,這個捨講講容易,真正捨的話,不要說頭目腦髓捨不掉,叫我捨十塊錢,真正要莫名其妙要我捨的話,這我還不大願意。「噢,這個有很大功德!」那是,我十萬塊錢也得捨;今天如果忘記掉,這個乞丐來的話,「哎,這個人真是討厭!」是不是這樣啊?大家想想看呢?自己真正的內心並不是在捨上面,看見功德上面,看見功德還在勝解上頭耶!就這樣。而菩薩他捨頭目腦髓,他那個快樂的心情,你們看,這個《大丈夫論》上面,跟這個《入中論》上面都說,這個菩薩捨頭目腦髓,有一個是捨者,一個是受者,如果得到這個東西應該很快樂,但是他說這個捨的人比起得到的人,這個快樂不曉得超過多少萬倍。這個「此因能比不能見」,這個情況除非你現證,你絕對沒辦法了解,這樣。但是呢,你可以從理智去推斷曉得,喏,我們現在這樣學下去,儘管我們沒得到,我的的確確可以了解。換句話說,他克服了自己的煩惱以後得到的,這個是歡喜力,這個要經過前面的。
這我們現在學習得修行就苦事啊,原因何在?沒有得到正知見,因此也沒有等到真正的發了解。了解了以後,還要繼續地思惟、觀察,產生勝解;勝解了以後,真正行法的時候還要得到善巧方便,有了這個善巧方便,在這個行持的時候才堅固;你堅固了去做的時候,克服了自己的煩惱,歡喜生起來了!歡喜生起來下面有一句話很妙─「暫止息」,得到了歡喜以後,千萬不要一口氣繼續下去哦,停一下!這個對我們是有絕對的價值。所以真正的修行啊,它法寶,這是法寶!
說到這裡,我自己也有個經驗,以前哪,我說我剛出家沒有多久,我記得那個我第一次看見這本書的時候,民國五十五年,在台北,什麼?報恩小築。那時候跟印導師,印順老法師,印導師,他就說:「欸,某人哪!這本書滿好的,你看一看。」我曾經在《廣論》當中,這個講《廣論》的時候說過。然後看了以後,那個時候不懂、不懂啊,這本天書就是不懂,但是局部的有一點點地方看懂,啊!看了很歡喜,放掉了。以後我覺得:人家告訴我這個看書不要隨隨便便翻,尤其是這個上面多多看懂一點哪!所以我第一次什麼時候,我已經忘記掉了,我第一次看的時候,就是從頭至尾咬緊牙關,六百多卷一一看下來,到後面不是看哪,就像螞蟻這個在紙上面一行一行爬。我自己覺得:哎!我總算爬到底了,覺得精疲力盡。這個感覺,沒有一點點勝解,也沒有一點點快樂,完全談不到,可是裡邊有一些看懂了,嗯!很歡喜。以後我不時地去翻開,欸!覺得這個對,很有意思!
那個時候忙著什麼呢?忙著去修,先去修的是念佛,念出一點光景來了,後來覺得這個並不那麼難嘛!然後呢,再說除了這個念佛不太難─我以後真的有因緣,再告訴你們這個境界,這樣─然後覺得這個一心不亂,也不是個難事情啊!然後但是你念得到了這個一點點境界以後,要嘛你不生活,如果到了極樂世界那好,偏偏我暫時還沒有去;我念到的時候,佛也沒接我去,還留在這個地方。我這個不是真的一心不亂哦,但是相似的這個前方便。將來你們人人都可以得到的,除非有障礙,有障礙那是沒辦法可想,這樣。然後下來的時候,遇見事情的話,遇見緣還打失,當時我也不管啦!後來仔細看了一下,他覺得不行,到這個情況之下,你如果遇緣打失的話,說不定你還墮落。我這想想不靈光,怎麼辦?
那麼,幸好有個老師的關係,也教我學一點教,我也學一點禪,於是下面這本書就派上用場了,不時去翻到它。於是我就去開始學一點坐,這個也不是禪哦,反正學到哪裡,都有一點點味道出來了。那時候的毛病在哪裡呢?沒有味道的時候,啊!是苦不堪言,要嘛咬緊牙關,像螞蟻這樣一個一個字爬下來。要嘛摸到一點味道的時候,平常到了九點鐘睡了,那時候在蘭若,那個仁法師要求很嚴格,到了九點鐘不准不睡,可是我總是偷偷摸摸地把那個光弄得很小,要弄得晚一點,第二天我只要起得來就好了。於是到了換一個地方去的時候,那往往是一弄弄到個半夜,結果第二天哪,哎呀,是弄得精疲力盡就爬不起來了,尤其這個打坐。
以後因為我始終抱著這本書,以後看見這本書上,欸!前面說得清清楚楚,不曉得你們有沒有注意這個「修」那個地方,就告訴:修,你前面不要急急忙忙地進來,你應該把你修的內涵有個正確的認識,認識了以後還要安排,安排好了以後,要照著不要增、不要減,好的時候不要減,多的時候不要增。但是看是看過了,印象就是不深,等到自己去做的時候,好的時候就是增,壞的時候就是減。
有一次我翻到這個地方,欸!那不是說得清楚嗎?啊,咬緊牙關這樣去做!開始的時候能做到不減,咬緊牙關地不減,不減,慢慢、慢慢地味道來了。味道來了以後,我也記起來:欸,這個大師告訴我們,好的時候不要增哪!所以我到那時候放下來,實在捨不得,哎!無論如何把它放掉它。結果一放放掉了以後,我這一下美味出來了!放掉了以後,我心裡面就記掛著,要趕快要回去,下面所有做的事情你都沒有味道,要回去,那時候我才曉得:噢,道理在此!
所以那個時候我才信得過,儘管你自己可以摸得出來,你要經過極大劬勞。我一算,我從開始碰到這本書開始,就是五十五年開始,到看懂這句話,這只是一句哦,前後花了多少年哪?十一年!我告訴你,只看了一句話。所以以後曉得:哦!以後遇見了老師以後,老師開口告訴我們修行幾個重要的關鍵,一開口就告訴我了,那個時候我才信得過。你真正地說,遇不見那個教法,根本沒有可能,你摸過無量阿僧祇劫還在門外轉,這樣。如果是你有了善根可以摸得出來,可是摸得出來,跟有一個善知識告訴你的話,這個差別絕對還不是說三十年、五十年。這個是我自己,也許我是個鈍根噢,諸位例外,不過我自己的錯誤的經驗,可以告訴你們。所以說到這裡,我們現在講修行,說修行而不要真正的教授,要找教授而不要善知識,那就是我們真正佛法末法的根本的原因,這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