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26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十六卷.B面

下面的這個文,「法既周廣」,這個戒法本身是遍法界的,遍法界的。現在我們這個報得的五蘊的身心是「劣報」,為什麼是劣報呢?因為都是無始以來的無明、行所感得的。這個無明的根本是我執、法執,既然是我執、法執的話,當然不可能跟那個法界相應。雖然你本身的心體本身原來跟法界相應,可是你一執著的話,你這個重點就在這個上頭,所以就感得這個我們現在這個有漏的報體,自然沒有辦法容納跟法界相應的,這是它的特點,我們要了解的。

那麼怎麼辦呢?說「必須運動方堪領納」,你必須先了解,了解了如理地運心,然後作意。這個運心作意的一定有個條件,就是前面告訴我們「堪思我倒」──我真實地了解了:啊!原來我們以前這顛倒的啊,心心念念只想著我,想不到這個我是傷害我們的根本,這樣。然後到了這個時候,了解我們以為的我,原來是個怨家、是個顛倒,然後你在這種情況之下,所以才能夠斥破它。這個就是前面所謂歸依三寶以後,得到的真正的好處。然後按照著如理如法這個告訴我們的方法來運心、來思惟、來觀察,把這個自己的平常的這個見解等等,能夠突破以前那個錯誤。只要這個突破了,自然而然恢復它原來應有的這個功效。那個時候跟法界相應,那個時候就可以容納這個,所以說必須要「運動」,這個時候就可以「領納」。所以說,告訴我們的「發心」原來是這樣,並不是教你本來不可能的,說哎喲,要你發那個大心,我們本來就是這樣的,現在因為顛倒了。所以想想,這個真是冤枉,如果這個了解了,這個發心並不難,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

那麼下面所謂「虛空無邊」,要曉得這個法界是無邊的。然後這個「身量亦等」,這個身是什麼身哪?不是我們現在的報得的五蘊之身,這個就是我們了解了這個根本以後,這個將來我們種的這個「戒身」,這個戒身。這個戒身實際上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之身,這個就是法身的根本,這個法身的種子,所以這個跟這個法界相應的。於是這樣的狀態當中「心法相稱」,這個心就跟法相應了,於是「攬法歸心」。雖然是在這個情況,還是依這個「報得」,所以還是依著我們的五蘊身心。可是前面那個五蘊身心是由無明、行所感得的,雖然感得的,這個是莫可奈何。可是我現在依照著說三寶給我們的指示,依正法相應的這樣地思惟觀察、作意運心的話,現在種下去的未來的業因,當下跟這個法相應的這個是什麼?這個完全是正確的,這樣,完全是跟「戒身」相應的。所以現在種下去的這個因都是這個,既然這個因是這樣的話,將來感得的果自然最究竟圓滿的。

這一段就是特別說明這一件事情,這是我們很重要、很重要,必須應該仔細地認識。那麼後面下面因為講那個,真正地這個講戒體的時候,真正重要的在戒體當中特別詳細講,所以前面這個五戒部分,我就不仔細地細講,這是特別地說一下。所以前面這部分我們先有個基本的概念,然後後面講戒體的時候你們就很清楚,有了這個清楚的認識以後,然後再去受戒的話,那我們就多半就能得到它。再下面一段:

《事鈔》續云:「今為汝作法。此是如來所制。發得塵沙法界善法,注汝身心。汝須知之。」 《資持》云:「初則鼓令動轉,次則舉集在空,後則注入身心領納究竟。三法次第,各有所主。由心業力不思議故,隨所施為無非成遂。」

那麼他下面繼續說,說這個授戒的這個法師,到那時候會告訴我們,說:「現在啊,給你作法,正式地作法了。要曉得這個戒法是什麼?如來所制。」為什麼戒一定要如來才能制?經、論等等不但菩薩、乃至化人、乃至天人等等都可以,只要佛的加持,然後佛印可都可以;而「戒」,非佛莫制!大家還記得不記得?原因是戒法本身哪,非跟這個法界相應──真正在這個十法界當中,能夠跟法界相應的,非佛,沒有第二個人。乃至於等覺菩薩,對不起,還有一分無明未破,所以他沒有辦法跟這個法界相應,既然沒有辦法跟法界相應,他沒辦法把法界相應之量能夠傳遞給我們。所以這個受戒一定要強緣,這個強緣就特別說明這個道理,後面還會詳細地說明,這我們要了解的。

那麼平常的時候,假定是我們真實地了解了這一點,然後我們心裡面對這個就非常重視、非常尊重、非常恭敬;這樣呢,受戒的時候,你這個恭敬心越強,好樂心、難得,這種心情再擺在心念上頭,然後策勵的話,就是這個心力會提起的,提得夠。這樣提得夠的話,我們才能夠制伏我們無始以來,跟無明相應這種現行,才能夠證得戒體,這樣。所以他那個所以要這樣說,都有它的特別的意義,說這個是如來所制,別的是絕無可能哪!那麼你只有這樣,那能「發得塵沙法界善法」,才能夠……平常的時候對整個的法界起心動念哪,我們叫塵沙無明,現在不是!什麼啊?塵沙的善法,這個。而且這個是無漏的,無漏之善法,那麼這個注在你的身心當中。這你要了解啊!真正我們要了解是了解這個。

所以他前面幾句話,在這個受戒的時候,三歸的時候,第一步呢,「初則鼓令動轉」,鼓是策動,就是策動使它運動、使它轉變。那為什麼教要運動、為什麼要轉變呢?這個我簡單地說一下。當我們平常一般狀態──這個都是個實際的心理狀態喔,我們很容易能夠觀察得到──當心對境的時候,什麼樣一個狀態?就是自然而然隨順著無始的無明,一向這樣的,還是這樣的,是不是這樣啊?老樣子!就是這樣。現在呢,正式地受戒開始,以及受了戒以後「依體起用」,這個方式就完全不一樣了。當現在了解了以後,那麼正對境了以後,第一個,曉得以前這種錯誤都在無明錯誤當中。因為無明、不了解,所以都是顛倒的,顛倒是方向完全相反,對不對?現在了解了以後的話,整個把它翻轉過來。那麼這個行相呢?以前都是貪瞋癡相,現在是無貪、無瞋、無癡,這個無貪、無瞋、無癡就是正知見,這樣。然後這個覺相,這個跟前面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而這種狀態,雖然它是個心法,我們看不見,好像不動,實際上動的,實際上是絕對動的!

說到這裡我要跟你們講一個故事,這個故事發生沒多久,就是眼前的,我相信在座的很多人曾經看過,看見過這個事情。就在今年的一月裡邊,一月裡邊,這樣,有一個藏系的一個法師到這地方來,就在湖山精舍。那麼那個時候他跟得來一個翻譯──雷久南博士,我想你們大概曉得,我提到這裡的話,你們有些人已經可能有個印象。她就告訴我們哪,因為她雷居士她是一個學現代科學的人,她是麻省理工學院──MIT,那是世界上第一流最精采的一個學府,她學物理化學的。那麼前一天晚上她先跟我們,就是事先也沒安排,那隨便講,隨便講呢就講那個什麼……那天講的題目我都忘記了,我這記性很差啊!她就特別地說明,說明說以前的這個在科學的眼光來看,佛法是迷信;實際上,科學本身都是錯誤的,因此以後不斷地發明,就把以前的科學都推翻,證明它以前的錯誤。我們偏偏還停在這個錯誤當中,以為這個正確,真是顛倒!

那麼她那個時候就引用了,說以前我們這個時代是,通常所謂是牛頓物理時代,是以這個概念,現在是量子力學,她提出來。這個理論上面我不去說它了,這樣。所以她當場馬上表演了好幾件事情,表演了幾件事情。其中有一件事情我特別要提出來的,其他的事情都是被動的,我們不談。她特別說,說放兩杯水放在那裡啊,就是完全兩杯水,譬如我們用兩個完全一樣的玻璃杯洗洗乾淨,你跑得去那個喝水的地方去,拿兩杯水來放那裡。放在那裡的話呢,就其中的有一杯水,就叫一個人、請一個法師跑得去給它加持一下。如果說在我們這裡要念阿彌陀佛,你要念阿彌陀佛吧,或者念觀世音菩薩。

那麼她現在的呢,她是說因為前面在印度達蘭薩拉,她做過實驗,找大昭寺的那個法師啊,他們那邊都是念那個觀世音菩薩的六字大明,就是心咒──嗡嘛尼唄咪吽,就這樣。她就說:「那個你不要告訴我,」這個雷久南,我學她的,「你不要告訴我,你只要念了以後,我可以確定地曉得你哪一杯念、哪一杯沒念。」就這樣。那麼她下面也就說:「念過的這個水就不一樣,它有加持的威力。」她就特別說,這個試驗還很方便哪,平常我們不是常常有鑰匙串嗎?那鑰匙串上不是個鏈條嗎?她就拿著個鏈條,然後呢,那個鏈條大概這麼長,放在那個杯子上。沒有念過的,那個放在杯子上一動都不動;念過的一放上去,那個鏈條就在「嚕、嚕、嚕、嚕」轉,那個很不可思議喔!那就會轉,她就這麼說啦!

那麼她下面又說了一句話,她說那次在大昭寺,教大昭寺的這個法師們只要念一串,她下面說,如果我們大概要念十串。那麼正好那天我也在,我也在,我們那兒還有一個我們南普陀一個同學在,那個同學就是學生當中比較精采的,現在他已經做了南普陀的執事了。我就跟他說,我說:「某人哪!你去跑得去,也只要念一串,來試試看。」他就:「好!」馬上這樣就站起來了,站起來以後他就那個,那時候好像這裡的某居士還去馬上拿兩個茶杯來,他就跑到前面那個飲水器上面,就裝了兩杯水,裝了兩杯水,讓那個法師一個人跑到後面去念。他就拿著對著一杯水,「嗡嘛尼唄咪吽、嗡嘛尼唄咪吽、嗡嘛尼唄咪吽……」就念了一百零八聲。這個念珠念完了,他就把兩杯水端上來,端上來他並沒講,放在上面。然後這個雷博士就拿出鑰匙串來,先放在上面,這個就是一動都不動。然後移過來,你注意一下,她那個手還是一動都不動,可是下面那個鑰匙串就這麼轉了!是不是有很多人看見的,對吧?那你們都親眼看見,就不必說了,大家都曉得,不用雷居士說哪一杯,我們都已經曉得了,就說:就這一杯。對不對?對!而且百試不爽。

我為什麼要說這個公案?現在我們這學過,現在稍微了解一點的,這個不一定要是說一定要學工的、一定要學理的啊,就是普通的、普通一般的我們大家了解。現在那個時代已經進入這個所謂量子力學時代,不過實際上,真正運用量子力學的地方還是很少很少,只有這個尖端科學解釋物理上的現象都是用這個。那麼量子力學就是說,在任何一個地方的這一個力場,這個地方比如說為什麼會產生這樣的效應,因為有很多力在這個地方,這個力都是看不見的,這個力都是受周圍的一切的影響,我們完全看不見。儘管它現出來的是說有固體的、有流體的,然後呢這個有液體的,然後空間當中,空間當中這個就是空氣的流體,對吧?但是我們看不見,固體也是看不見,我們什麼都看不見,除非水在那兒動才看得見,所以你不動的話,你根本看不見。實際上並不是,在任何情況之下,它這個所謂力場在那地方會動,可是這個力的彼此互相影響,我們並不了解。那麼現在他念了咒以後,這個水馬上受這個影響力量。

那麼為什麼我要這地方談這個呢?就是也許大家說,用心好像你無形無相,實際上完全不是!你心一動,這個力量馬上不可思議的威力就現出來,我告訴你。將來你們慢慢地試,總有一天,到時候你們會很清楚明白,你這個心一動會影響別人,然後別人的心會影響你。所以平常我們常常談說共業、共業,到那時候你對佛法上面有了一點認識,然後有了一點很膚淺的行持的話,你在很多情況之下,你就感受得到了,這個地方怎麼樣、那個地方怎麼樣。這個開始從哪裡開始呢?就從這地方開始。

所以正式地要想發生正規的效應的話,就受戒的開始。當那個對境的時候,你絕對不是像以前含含糊糊。啊!那個境以前看見了,看見了,跟它起心動念相應的就是貪瞋癡;現在起心動念,你馬上曉得:不是這樣!你這念頭一不一樣,完全不一樣了。那麼受戒的時候也是這樣,說對一切境,說:啊!現在絕對再不是跟以前無明相應的,因為不是無明相應,所以絕對不是跟貪瞋癡相應。那麼第一個的呢──戒。戒,戒些什麼?就是你起心動念的一念,是隨順著無明的,還是隨順著正知見,這個才是戒的真正的重心哪!

那麼關於這一部分,以前如果聽過《廣論》,很清楚。如果有不清楚的地方,到後面正講這個戒體的時候,我會再詳細地說明這個。所以第一個,就是對著這個要遍緣法界,剛才已經說過,如果我們緣不到的話,至少什麼呢?我的內心心體本身當下──我現在這個樣,一定是正依三寶,依佛、依法、依僧。所以在我們三歸依的時候不是嗎?啊,什麼先歸依佛,然後我歸依佛了以後,只有是佛這樣,再不歸依其他的邪門外道等等,原因為什麼?就是這個,這樣。當你這樣地心裡面去念的時候,這個就是動轉的時候,整個地翻過來。這第一次,所以「初則鼓令動轉」,讓它轉動。「次」呢?「則舉集在空」,第二番歸依的時候,你觀想說現在不但是轉過來了,單單轉過來還停在那地方哦,它馬上產生了真正的功效。所以你不要就是老是死死地想,好像有一樣東西舉在那裡,並不僅僅。當你這個真正這樣地如理如法去想的話,這個就是跟你相應的這個力量,就會這地方產生起來了。所以第一個,是對境了以後第一個反應就是不再一樣,不再跟以前一樣。

而且所以他告訴我們這樣地想,有它的特別意義,這個意義深廣,我們也不要去深入地了解,這個深廣部分我們也不懂,不過至少淺近的部分我們要了解。換句話說,不僅僅是說就是對它產生這樣一個功效,而且這個轉過來了以後,一定還有它的真實的內涵,這個跟你完全相應,就是這樣,使得你這個內心完全轉過來。因為你的內心完全轉過來,所以隨便對什麼境,一碰到的話,自然而然哪,以現在跟這個正法相應的這個心情,來去處理一切事情。所以教我們這樣的三次的觀法的,這個真正最粗淺而最重要的原則。

所以第二次來念的時候,「次則舉集在空」,把已經轉動的,把以前無明相應的,轉成正知見相應的這一些,這一些這個是轉動的,把它拿起來、舉起來,那集中在這個上頭,就在空界當中,跟法界相應的舉正在空中。最後「注入身心」,到領納我們的身心。為什麼要領納我們的身心?因為以前我們這個身心跟法界任何一個情況之下,都是無明、行相應的;現在當領納那個戒體的時候,我們就把這個諸佛法身的種子要聚集起來,使得我們的身心變成功這個法身的種子,這是它的根本的意趣,非常重要的、非常重要的一個概念!那麼這樣的情況注入身心,這個「領納究竟」,對了!這個究竟圓滿地把這個法界的善法,領納在我們身心當中。所以「三法次第」,這個從第一怎麼樣這個對了境鼓令轉動,第二個舉集在空中,第三個領納到身心當中,這個三個有它的次第,「各有所主」,各有所主,有它的特點。

「由心業力不思議故」,因為這個心的力量是不可思議的,心不可思議,心產生的力量不可思議!所以你隨著這樣去作的話,那「無非成遂」,只要你照著去作,它就自然跟著你,你要什麼它就什麼出現。所以平常我們都是念什麼?這個萬法唯心、萬法唯心,這個才真正唯心,這我們要真正地了解。那麼這個地方的心是「心」什麼呢?從前面的正確的知見,到思惟觀察,這樣。所以這個心真正的「唯」是唯這個業,這個只有心裡的思心所相應的行業才是決定一切的,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我們要全部精神放在這個地方,不是:「啊!懂了以後算了,想一想。」這個不圓滿、不圓滿,要一步一步地證入,全部的精神貫注在這個地方。那麼這個那一段。下面有一個小字,那個小字滿重要的,我們這裡看一看:

初次後三法者,若約受五八戒言,即三說三歸誓而納戒體,如下文所載。第一徧說歸誓時,法界善法,由心業力,翻惡為善,悉皆動轉。第二徧說歸誓時,法界善法,聚集空中,如雲如蓋。第三徧說歸誓時,法界善法,從空中下,注入身心,充滿正報。

通常這一段話,如果這個三歸、五戒的這個師長,他比較了解清楚,他會跟我們說這個話;但是像上面這樣的正確的內涵的話,那就比較少了。正規地來說,上面這種說法,都是在預習發戒當中先應該認識,那麼臨時的時候再特別地點醒一下。所以今天大家聽完了以後,回去的時候,好好地把它要思惟,空下來好好地多去觀察。最後,今天把最後這一段把它講完。

《濟緣》云:「攬無邊聖法,蘊有待凡軀。五分基成,三身體具。超凡鄙穢流,入眾聖寶位者。其斯之謂乎。」

這麼《濟緣記》上面就告訴我們,所以要曉得這個戒的真正殊勝的地方在哪裡?「攬」就是這個從現在開始,我們包攬所有的聖法,這個聖法是無量無邊的,跟法界相應之量。喏,就經過了這個三歸,這個三歸當然受五戒的三歸,它這個跟翻邪三歸不太一樣的。經過了這樣的話,把這個無邊的聖法都一攬無遺地,「蘊」,蘊是集聚在我們這個凡夫這個身軀當中。我們這個凡夫的身軀是「有待」的,並不是「絕待」的;等到攬了無邊的聖法來的話,這個變成功絕待的一個聖體,這個就是法體、這個是種子。

那個時候是什麼?「五分基成」,這個五分就是五分法身,五分法身──戒、定、慧、解脫、解脫知見。要曉得這個五分法身的基礎在哪裡?就是這個戒,「戒身」。當前面如理如法地作法受了戒以後,就能夠這個包攬法界無量無邊染污之法,變成功相應的聖法,能夠容納在我們的身心當中,就變成功我們五分法身的基礎。然後「三身體具」,這個三身就是佛的法、報、化三身,那個三身的本體這個就戒體的根本、這個種子,那時候圓滿具足,這個種子圓滿具足。這樣喔,這樣地不可思議!所以才說「為聲聞、菩薩根本」,這個種子嘛,就在這地方。

這麼一來的話,就「超凡鄙穢流」,凡夫,當然不僅僅是……「凡鄙」的話,這個有不同的說法,那麼這裡我們就簡單地說一下。就是我們本來是生死輪迴當中的凡夫,從現在開始不再,以前都是染污的,現在呢清淨的,所以從這個時候「入眾聖寶位」。並不是說現在就是,可是種下去的那個戒體本身,確確實實跟它是無二無別,這是我們要了解的,千真萬確的。「其斯之謂乎」,是這個樣喔!這樣。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的的確確要了解這個五戒的真正的內涵是這個樣的。

那麼在這裡我們重新溫習一下前面,說這個五戒是通道之規,前面還記得不記得?鈍根得到了以後,不要說五戒,就是得到了比丘戒以外,得到了比丘戒還是人天當中的根本;這利根,如果你真正地深遠的話,就算是五戒,你得到了以後,同樣是聖道的基礎,這樣。

那麼差別在哪裡呢?差別在哪裡?就是前面告訴我們哪,你是不是了解,發了上等心。如果是了解了,發了上等心,那麼現在這個就是什麼?就是五分法身的基礎,就是法、報、化三身的種子,這個是它彼此間完全不一樣、完全不一樣!所以這個時候什麼?真正地進入這個聖人的聖位的時候──因,注意喔!因!一切都是因,所以這個叫種子。那麼然後有了這個種子以後,後面的行為,為什麼我們叫它隨行呢?你有了這個根本,我們稱它為戒體,所以叫依體起行。現在我們依什麼?依無明之行。受了這個戒以後為什麼要戰戰兢兢護持它呢?你護持它,它始終在,然後這個戒體慢慢、慢慢地在一直在增長當中。所以說得到了戒體以後,平常的時候我們固然戰戰兢兢,完了以後呢,哪怕你吃飯、哪怕你睡覺,它一直在那個地方,一直在增長當中,這是它的最大的差別。

所以說到這個地方,我想啊,今天時間也差不多了,那麼我們了解說這個五戒有這樣的無比的功效在,這樣無比的功效在。所以諸位如果說已經受了戒,那恭喜你們!如果說受了戒當中糊裡糊塗,將來有機會,好好地把前面的先溫習一下,然後思惟、觀察、懺悔,在適當的時候再去重受;一次不行,兩次,兩次不行,三次,這樣。等到你真正得到了以後,就會有很殊勝、很不可思議的這個威力!好,那麼今天就到這地方。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