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二十六卷.A面
這裡就特別說明這個,說「以凡心學道,本惑尚存」。為什麼前面我說「堪思我倒」那地方我特別地提醒一下,就是我們普通凡夫儘管是受了歸依了,然後好像進入佛門了,如果不經過前面的認真地學習的話,到那時候還是不行,還是不行!所以造得的通常都是這個一點點,種一點善根而已。這個地方就特別說明,五戒雖然是人天乘法,可是五戒的真正的根本意趣在什麼地方呢?是個出世,解脫跟菩薩的根本就在這個地方。所以特別告訴我們說,「凡心學道」,雖然說已經了解了世間的痛苦,然後呢,要求解脫而找到佛門當中來了,可是進來了以後,還要進一步努力,才能夠找到這個根本的問題在什麼地方去。
所以大家還記得不記得,《菩提道次第廣論》上面曾經提醒我們,歸依以後應該做些什麼?歸依以後應該好好地學。說我不是怕痛苦,然後要找解脫,這個能夠救濟我們的地方而來歸依嗎?是!然後呢,既然歸依了以後,說為什麼這個三寶能夠幫忙我們、救濟我們,使我們解決生死的根本問題呢?原來這個上頭說特別說明這個道理,這個說明這個道理就是法,所以正歸依是法。換句話說,我們真正要的東西都在這個裡頭。不過這個法,一定是佛告訴我們,這樣;而佛證得了以後告訴我們,那麼現在傳持的時候是靠僧。所以這個從它的特點上來說是法,從它的整體上來說這三者是不分,這個法完全是靠僧傳,所以通常對這個整體來說叫作三寶。那麼在這樣的情況之下,我們才了解那個根本的問題在哪裡,如果說沒有這樣的層層的深入,儘管我們一般的去做的話,對不起,違固然錯,順也是錯。
所以以我的經驗來說的話,我們平常學佛通常都是什麼?在學「我」!以蕅益大師的話來說叫「未會先會」,還沒有真實地了解,「喔,懂了、懂了!」就是這樣。就是「依文解義」,這是我們可以說最最大的一個障礙!那麼這個情況在這裡也順便一提。所以說真正要想進來的話,我們要了解這個根本的問題在哪裡,不是說──它這個上面「尚存」,不是說我們了解了一定要去掉它,但是我們必須要了解了以後,然後向後一步一步努力地,曉得根本問題在那裡,從哪裡下手,這個是絕端重要的,絕端重要的!
下面的兩句話,就是告訴我們「造理則取捨未忘」,在理論上面、見解上面的話,實際上這都是取捨;或者是這個取捨,當然,或者是要或者是不要,那麼不妨說一下。就是這個無明,這是一個整體,這個無明所顯的行相,我們所感受得到的呢?貪瞋癡,就是這樣。這個貪瞋癡的行相呢?好的東西就這個「取」,不好的東西就是「捨」,見解起來的時候,我們內心上面法爾現起的就是這個東西。然後呢,真正說起來的話,這個貪瞋兩個都在取當中,一個取是這樣的取,一個取是這樣的取──排拒它的取;那麼這個癡才是個捨心相。所以我們起心動念,無非都在這個三毒當中。不過以前的三毒大部分都是要下三惡道,然後呢,真正地受了三歸,好好地認真學佛的話,可能從三惡道跳到三善道,那還在輪迴當中,所以說「取捨未忘」。
除了這個以外,我們不妨用一個很現實的例子來說一說,大家就會了解。譬如說跑得去──喔!這個法師,這個很有修行,很有這個……然後大家都很認真地就跑得去供養他。儘管佛告訴我們,「對這個出家人,你一視同仁地都尊敬他」;你們如何我不知道,以我來說,我自己曉得做不到。喔!這個法師很有修行,我心裡當中就恭敬,啊!這樣,就供養、就什麼。然後呢,否則看看,這個不行、這個不行!心裡面自然而然就是這種方式。然後呢,欸,這個地方有功德,然後呢我跑得去,這個多供養幾個錢。為什麼?有功德啊!欸,這個地方不行,不行,就不是!所以這種地方起心動念當中啊,是取捨未忘。那麼「行事則我人難拔」,這個我想大家很容易了解。所以說「順違二俱有罪」。
那麼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真正要受五戒,應該以什麼觀念、什麼樣的認識,這個很重要喔!這裡並不是說要我們做到,但是我們必定要有,至少內心上面有基本的認識,然後作為目標,我們一步一步地這樣走上去,這樣,那這個五戒就有無比的功德。
「義須懺淨以應淨法」,真正要懺悔從這個地方去懺悔起,那麼才能夠跟那個清淨之法相應,這是所以說我們必須要去懺悔。看完了這個,我們就了解了,這裡的懺悔跟前面的三歸的懺悔很不一樣、很不一樣!然後呢這個地方的懺悔,就完全用得上《廣論》上面那個四力懺悔,這個就用得上了。四力懺悔當中第一個懺悔要什麼?破現行。什麼是現行?所謂這個現行,剛才告訴我們,就是「造理則取捨未忘,行事則我人難拔」,這個地方我們就可以多多少少體驗得到一點。
到那個時候,然後你如果說要去念佛的話,這心情就不一樣了,自然而然你的全部精神提起來,覺得:「唉呀,這個世間是一無可取,但是我們現在莫可奈何,只能在人倫當中敦倫盡分。反正已經前面造了這個業,欠了這個債,啊,我在這個地方扮了這個角色,隨分隨力地能做多少算多少,現在一心一意全部在這個上面歸投阿彌陀佛!」那個佛號就提起來。如果是持戒的話,同樣地心心念念在這個上頭,你如果說能夠平常的時候,精神好的時候提起來,完了以後,當心情慢慢地沉下去的時候,就把它放掉它,讓它歸入無記狀態當中,那這個狀態當中,功德自然增長。
就是念佛的話,你要全部精神提起來,放掉的時候沒有了;戒不一樣,如果說你得了戒體以後,提起來的時候固然是,放下來的時候這個戒的功德永遠在增長,這個是戒完全不同的地方,這樣。所以真正地受完了戒以後,你證得了戒體不要破,你能夠這樣的話,為什麼有產生這麼無比的威力,人天當中它一定是增上,然後如果你要念回向往生的話,那麼一定能夠往生,它這個根本的差別在這個地方點出來。
那麼這個懺悔部分,就是大家如果要想真正要想用功努力的話,必須要去參考比如說天台的順逆十法、賢首的順逆十法,那麼目前我經常介紹大家的話,那就是《廣論》當中的四力懺悔這個概念。四力懺悔當中前面「破現行」以外,「對治」,那麼為什麼對治?後面還有兩個啊,「遮止」跟「依止」,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遮止是不再犯,破了以後不能再犯,而根本重要的是什麼?依止。所以這個依止,依止什麼?依止,大家記得不記得依止什麼?啊?說說看。如果說你們不記得的話,所以我這個書隨時放在那裡,我可以隨便一講,讓你們自己好好地看一下,看一下你們這個印象就比較深,比較深。這個在卷五,那個四力懺悔當中啊,第一百四十五頁,大家自己好好地看一下。看見沒有?嗯?一百四十五頁。這個實際上依止的話,就是依止這個三寶跟那個菩提心,大家記得不記得?這樣。所以在一百四十六頁,第四力,對,就修歸依及菩提心,對吧?這樣。那麼歸依什麼?就是歸依佛法僧,對吧?大家看見了。
平常我們看那個文字好像很容易喔,很容易喔!說歸依、發菩提心喔!如果說正確了解的話,了解這個歸依不簡單喔!所以他正式歸依了以後,平常我們說這個三歸,實際上照著這個《廣論》上頭這樣的,他歸依了以後,下面一定產生一個什麼?如果不退的話,一定產生──喔,正歸依的是什麼?法。然後法的重心是什麼?業,業是決定一切苦樂的根本,對不對?然後業當中最重要的是什麼?意樂。而這個意樂當中一向以來是貪、瞋、癡,現在完全相反,所以現在不是貪瞋癡,是戒定慧,所以你真正正歸依了以後,質是這樣,這個叫正歸依。所以或者是正歸依,發菩提心那是更進一步,我不但是要依靠三寶,我要學三寶,我要這個,就這樣。
所以真實的這個懺悔的力量,前面破了現行以後,破現行是要靠依止的力量,所以當你正破的時候一定正依止,從此以後一直依止在這個上頭。既然一直依止在上頭的話,你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你下面心心念念的,不管你睡著也好、不睡著也好,是不是它那個正面的一直在現起來,對不對?這是我們很清楚的,理論上面現在也了解了。所以這個概念,我們平常如果說正確地了解,自然而然我們去做這件事情,就做得會很認真,天下再沒有比這個更好!我們以現在忙世間這種的操勞、操心,你如果說移到運用在佛法上面的話,啊!那這個回報的話,那簡直無法想像。我們現在世間忙了個半天,一個月能夠賺多少錢?能夠得到多少好處?不要比這個用得更多,你就是用同樣的這樣心力,用在佛法上面,然後呢這個回報,啊!這是個天文數字,無法想像的!我們說起來人類就這麼可憐,就這麼愚癡!所以在這個地方順便提一下。
如果大家對這個懺悔要想正確地認識,或者以前雖然學過,現在這個概念不太清楚的話,那麼關於那個四力懺悔部分,好好地再去溫習一下。當然,同樣地,你可以用這個天台、賢首的順逆十法,這個以前我在這裡講的時候,已經把它一一把它很詳細地對比說明過,內容是一樣的。那麼懺悔到這個地方為止。
懺悔說完了,最後下面就是要講這個「作法」了,正式開始,「差別」就是它的內涵不同的,你用在每一個地方。再看二十八頁上面:
第六項 作法差別
- 作法差別中分為三支
- 一臨時開導
- 二正納戒體
- 三示相教誡
前面這個是先理路上面我們認識,到真正作法的時候,正式了,儘管前面已經了解了,正式作的時候臨時還要開導。正因為這件事情是非常地重要,然後去作的時候是不能一點馬虎,所以臨時的時候還要特別地策勵提醒。那麼有了這個,下面才正式正納,正納那個戒體。納了這個戒體以後,再下面講開示那個戒相,告訴我們、教誡我們。現在看二十九頁:
第一支 臨時開導
《事鈔》云:「若至此時,正須廣張示導發戒正宗。不得但言起上品心。則受者知何是上品?徒自枉問。今薄示相貌,臨事未必誦文。」 《資持》釋云:「言正須者。顯前發戒,且令預習,未是正用。今將納法,縱令已解,更須委曲選擇要語激動蒙心。戒師當此,不可率易。策導開解納法之本故云正宗。」
這個一段在這地方先解釋一下。先看那個《資持》的解釋,「正須者」,為什麼叫正須呢?就是前面講的這個預習,告訴我們怎麼樣是戒,怎麼樣才能夠啟發那個戒,怎麼樣用那個心等等,這是完全是預先的準備,並不是這個正當境的時候來學、來行。現在正式對境要領納戒體了,所以縱使前面已經了解了,到臨時的時候,還要委曲婉轉地把它提醒一下。那麼不過提醒的時候,不是像前面的話,全部的,只是把這個裡邊真正重要的,跟當時最有關係的那個提出來。來這個激發他,使得他──這個初學的,使得這個初學的這個學者,能夠激發這個善淨之心,而不是馬馬虎虎,馬馬虎虎。所以在這個地方啊,這個所以是「正宗」,那個是最重要的地方。
那我們再反上去,看那個《行事鈔》上的說明。「若至此時」,那麼這個「若」,現在說,假定說了解了,正規地要去受戒的時候,那個時候怎麼辦呢?那個時候真正地需要,真正需要「廣張」,廣是廣泛地,整個地、全面地,這個「廣」在這個地方指全面的。因為我們必須要全面地認識、了解,然後提起這個心,對這個境,以便領納這個戒體。所以開導、指示,這個才是策發戒體的這個中心。而不單單是說:喔!這個現在要你上品心、要什麼……並不是單單說這個,並不單單說這個。平常我們受戒的時候,往往這個戒師就是說:「喔唷,現在嘛要怎麼樣啊!」就是名相說了一大堆,實際上這個名相相應的內涵,不一定真正地來用上,這個是一個很大的損失,所以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
如果說你單單說這個叫上品,那叫什麼叫上品心啊?所以我們平常常常說的,「喔!這個戒定慧」,聽起來很容易,這樣。然後說「歸依三寶是覺」,覺些什麼?正,怎麼個正法?如果說你前面沒有正確的了解的話,儘管我說「覺」,那麼我說覺都是「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好囉!什麼個覺法,什麼個淨法?(註1)不知道!但是你說它錯吧,不錯!這個地方就特別地告訴我們,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文字所指的內涵是什麼。然後這個內涵不是弄文字來解釋文字的內涵哦!就是這個文字所指的是我們的心相,換句話說,心理的行為的這個內涵,如何是淨、如何是染,這樣。那才是我們真正地講說、聽聞以及思惟觀察,需要了解的內涵。那麼經過了這樣的說明了以後,受者才知道,否則受者怎麼曉得?如果不曉得的話,你那個問、說,還是冤枉的、徒然的。
所以到了這個時候「薄示」,這個「薄示」的話,就是前面如果沒有預習的話,臨時說也沒用!如果說前面已經預習過的,有了正確的了解,你稍微一提,然後策勵他,那個相應的心情就能夠現起,這個是它的重點在此。所以「臨事未必誦文」,真正到受戒的時候,不一定說一定要把那個文字唸一下。而我們現在通常情況之下,往往是說前面也不一定去預習,更談不到真正地思惟觀察,到臨時的時候,照本宣樣,把那個文字嘎拉嘎拉唸一遍。然後你不知道,不知道,作個拷貝給你看一看;萬一不行的話,那你跟著我唸好了,懂也好、不懂也好。那這種情況,多半都是說種一點善根,我們也不能輕易地隨便說它沒有用啊!這是我們要了解的。那麼這是第一段,看第二段:
《事鈔》續云:「應語言:善男子。深戒上善,廣周法界。 當發上心,可得上法。今受此戒,為趣泥洹果,向三解脫門,成就三聚戒,令正法久住等,此名上品心。」 《資持》釋云:「初指法體。 當下正示發心。」
這一段在這裡解釋一下。《行事鈔》上面繼續地說──就是換句話說,這是一連串一直下來的──應該怎麼說呢?換句話,這個三歸的這個五戒,授五戒的這個法師,應該告訴、教誡來受五戒的這個弟子,說:「善男子啊!這個地方要特別地注意喔,『深戒上善』!」儘管這個戒本身是五戒,我們真正入門的第一步喔,可是這個地方特別說明的──深戒!那麼這個深是怎麼講呢?這是我們這個地方特別應該注意的。所以這個「深」字的意思特別地告訴我們,這個戒並不真正是浮浮泛泛的,儘管是入門的第一步,這個不能在前面的浮淺的地方去看。浮淺的地方去看的話,戒只是所謂好像人天乘法,這個「深戒」本身的話,那充分地說明,不是!充分地告訴我們,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這個善當中啊,「上善」,最最了不起的,這個才是真正的善法。
下面一句話特別告訴我們說,「廣周法界」,這個前面已經說過了。戒跟善這兩者之中的差別何在?大家記得吧!善是局限的、很有限的;戒是什麼?兩句話──要期誓受,遍該生境。而真正重要的就是這個遍該生境,那個「遍該」是什麼?就是只要有情所到之境,它全部涵蓋。有情所到之境是什麼?法界之量,這個戒的真正的重要的地方,這個也就是為什麼這個戒這麼殊勝的地方。所以到臨時受戒的時候,那個戒師還特別地告訴哦:「善男子啊!這個不是平平常常的,這個是廣周法界啊!」所以跟它法界相應的,你想想看你要怎麼辦呢?要「當發上品心」,那這樣才能夠得這個「上法」,你發了這個心才跟它相應呀!
但是這個裡邊另外一點我們要了解的,我們了解所以我們現在在這地方的話,這是個顛倒,我們的心體本來就是跟佛無二無別的。假定說我們本來兩樣東西,對不起,那你怎麼改也沒辦法改,你本來就是這樣。但是由於無始以來所謂無明所覆,所以老走著那個顛倒的路子,因此佛才能夠把正確的告訴我們,告訴了,然後策發我們的覺性,我們才能夠把我們的錯誤拿掉,這個佛法的特徵在這裡。我們了解了這一點以後才會曉得:啊!這個並不是一件絕對做不到的事情,只是說真正的困擾在我們不認識,認識了以後一定做得到,不但一定做得到,叫你做不到還不行,因為你本來就這個樣。實際上不幸而顛倒了產生錯誤了,才受、吃那個冤枉苦頭,當然了解了以後誰都不願意呀!這是我們應該從不同的角度了解,加深策發真正的這個上心──上品之心,所以告訴我們「當發上心」,那麼可以得到這個最上等的法門。
那麼,所以在這個地方特別告訴我們,說這個「上法」指什麼呢?那就是現在受那個戒是基礎,所以戒定慧。受這個戒目的是幹什麼啊?並不僅僅是說「唉喲!這一點小苦要脫掉。」要「趣泥洹果」,這樣。那個泥洹分兩方面:小乘的泥洹,就是得到所謂化城的解脫;真正的泥洹,大乘的泥洹是究竟圓滿的佛果。然後「向三解脫門」,這個三解脫門就是空、無相、無願,只有這個才能解脫整個的生死輪迴的。「成就三聚戒」,這個入門的第一步,就是這個戒,三聚戒就是攝律儀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而這個三個內容的話,也包括了整個的這個大乘的佛果的戒,關於這一部分後面會詳細說,所以三聚戒這裡不細講它。
那麼到這地方為止的話,前面說這個「向三解脫門」這是自利的,「令正法久住」是利他的,這個才是上品心。所以要自利、利他是圓滿具足,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下面繼續下去:
《事鈔》續云:「次為開廣汝懷者。由塵沙戒法注汝身中,終不以報得身心而得容受。應發心作虛空器量身,方得受法界善法。故論云:若此戒法有形色者,當入汝身作天崩地裂之聲。由是非色法故,令汝不覺。汝當發驚悚意,發上品殷重心。」 《資持》釋云:「五蘊色心,宿因所感,故云報得。法既周廣,劣報不容,必須運動方堪領納,故云應發心等。虛空無邊,身量亦等。心法相稱,攬法歸心,還依報得。」
這個還是先把那個《資持》這個解釋先說一說。這個「五蘊色心」那我們曉得的,就是我們現在的通常所謂的「我」,換句話這個就是我們的身心,這個色就是身體部分,有色部分,這個。那這個哪來的呢?「宿因所感」的,所以叫作「報得」,宿生的業因所感得的果報之體。
註1:出自《六祖壇經.懺悔品第六》
佛者覺也,法者正也,僧者淨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