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1991年版)07B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一九九一年版

第七卷.B面

那麼這個兩個條件,我在這裡把它綱略說一下。後面出戒體的整個的就把這兩點來說,而現在《南山在家備覽》,最重要的就說明這兩點,你們也可以曉得何等地重要。而佛法能不能住世,我們修行了以後能不能一定得到果報,問題都在這個關鍵上頭。我自己說來慚愧,出了家二十多年,接觸佛法三十幾年,那最近幾年之內,才對它有一個最浮淺的認識而已。這個也談不到認識啦,就是有一個模模糊糊的概念,那才曉得,啊!原來這麼珍貴法,無與倫比的。所以得到了以後,哪怕是五戒,保證中品中生,你要生天等等更不在話下。

下面說一下:「有本」,就是根本,以什麼本呢?那麼這裡也沒明說,這樣。不過前面大家還記得吧?說這個戒啊,如果說以境來說的是無量無邊,無量無邊,但是你可以用不同的這個角度把它歸納;第一個可以說約心來歸納,其次,約法來歸納。約心所謂上品、中品、下品,每個人接受了佛法,了解的程度的不一樣,以及他自己的內心,或者是廣大、狹小,強悍或者比較軟弱,這樣分大、中、小。約法呢?說現在那個戒本身是五戒、八戒、具戒,當然具戒之前還有一個十戒,那就是沙彌,實際上具戒下面還有喔──菩薩戒。所以,欸,你所本何在?

那麼由於這個所本不同,因此它的「期誓」也有別。「期」是時期、時間,這樣。譬如說,約法來說,五戒是終身戒,八戒是一日一夜,十戒跟那個兩百五十條那個是沙彌跟大比丘眾,大比丘眾的話包括兩種哦:比丘、比丘尼;沙彌是包括沙彌、沙彌尼,還有式叉摩那也列入沙彌一類,就這樣。那麼這個三類那是終身戒,八關齋戒一日一夜。實際上呢下面還有,從這個上面建立的菩薩戒是盡未來際,所以這個時間有不同。再加上心的分限不同,所以根據你所本,確立時間的長短,然後呢你立誓說:「我如是,我這個樣。」這一點,凡是皈依過的同修們大家都知道,說「我弟子某某,盡形壽」,要盡形、盡壽的;如果是八關齋戒的話呢,說「我弟子某某,一日一夜如諸佛不殺生,弟子某某也一日一夜不殺生」,就這樣。乃至於後面的原因,同樣地,有的人是求人天五乘,有的人求自己解脫,有的人要為了成佛道,解決法界一切有情,那個就是上、中、下品不同,這是戒的第一條。

「誓」是誓願,換句話說,我這個話不是說了算的,我要去做的,不但要去做而且一定要做到它的。因此這個化教跟行教的差別出來了,化教聽了以後:嗯,不錯,滿好!願意、想,忘記掉也就算;就是願意,在對了境的時候想想做不到,也不管它。行教完全不一樣!

其次,什麼叫「遍該生境」呢?欸,這就問題來了。「遍」是普遍、周遍,沒有一點遺漏;「該」是該羅、包含;「生」就是說眾生,平常我們說生緣慈、法緣慈、無緣慈──所緣的對象;那麼「境」呢,就是所對的境。對有情來說我們稱他為生,對無情來說,不妨廣義地說境,譬如殺生,那對一個眾生來說,這樣。那麼當然還有不同的哦!所謂「生境」兩個字,就是換句話說,你受戒所對的對象在這個上面。佛經上面告訴我們,以慈心來不要影響旁人種種的行為,或者是傷害他的生命,或者剝奪他生活的資具這兩點,一個是殺,一個是盜等等,這樣。

那麼平常在我們來說的話,就是說這個人對我好,我要幫忙他;對我不好,我不但不幫忙他,還要損害他。持戒不是,我不殺,是遍一切眾生。我不能說:嗯,這個豬,這個大;或者牛有功,這個不殺,那個豬這個該殺,這個不可以!不要說這個大,可以;乃至於不要說這個固然不殺,可是這個蟑螂是害蟲那不行,我看見這個討厭,這不可以。遍該生境的這個特點哪,我今天做這個行為,不是對所對的對象而來,這是我從我內心上面啟發了這個,所以我普遍,遍法界,所對的一切沒有一個遺漏的,這個叫「遍該生境」。這個戒的特徵喔!這個詳細的我下面告訴你。

當然單單我自己說:「啊,我對遍法界一切不殺。」不行!它還要有個特別的、外面的佛菩薩指授,這個所謂叫強緣。佛法是因緣之法,那個時候你透過了這個外面的善知識,這個強緣的助成,然後你說我遍法界,戒殺、戒盜、戒婬;而在一定的期限之內,這樣,或者一日一夜,或者終生,或者盡未來際;心或者是小、中、大,這個是戒的特徵。不過戒的特徵當中一定有一個遍該生境,小的──你說你看見這個整個三千大千世界,這個是通常小乘教當中所看的對象,這個小宗,還有呢就是說,我只是不殺他;大的呢?不,法界,那遍法界,不但不殺我還要救他,這個就是大、小內容不同。

那麼在這裡我們不妨停一下,用一個實際上來說明,根據這個說明我們可以衡量得出戒的功德、威力,為什麼它無與倫比!平常我們所謂培福、培福,要有福田。那麼福有福田,慧有慧田,加起來叫功德田。我們種東西吧,一定要到田裡去種,花、草、果、木等等,或者是花圃,或者是農田,這個是在物質世界裡邊的田;現在我們種這個田是精神世界的心田,就是我們的內心上面種這個功德田。那麼要想收穫多少,跟什麼有關?跟田的大小有關,跟你種下去份量有關,所以這個地方說大、小等等,心──上、中、下,以及法的幾品不同。

不過,其他的我們現在暫時不談,有一點不妨說一說,就是這個田的大小是成直接比例的。如果我這地方說,啊,前面一坪這麼大,然後呢,一甲這麼大,然後呢說一百甲、一萬甲、一千甲,全台灣、全中國、全世界,量愈大那麼當然這個收成愈大。現在戒,所戒的對象,也就是它那個心種功德這個田有多大呢?「遍該生境」,法界無所不包,沒有一點遺漏。大家想想看,你世間做任何善法,你能不能把你的行為能夠遍這個法界?有沒有啊?沒有,絕無可能!今天我們幫忙人家、布施人家,哎喲!說平常的時候五塊錢,今天我丟了十塊錢、一百塊錢。如果今天一個乞丐,你給他到一千塊錢的話,喔唷,那個心裡面人家聽了:「什麼!你給乞丐給一千塊錢哪?」我們總覺得好了不起一件大事情。今天要造一個大廟,有人說:喔唷,這個人好了不起喔!一口氣捐了個幾千萬,這樣。譬如說對我們寺裡來說啦,喔唷!說個某居士你看一口氣……。誰聽了以後,啊!心裡面覺得,表示這件事情太殊勝了、太難得了!

但是戒,很有意思,隨便哪一個戒,你要嘛不守,守的它那個田──法界為量,你說這個法界你怎麼比!我說我全世界,在法界當中你根本找不到!銀河系,你法界當中整個找不到!所以《楞嚴》上面告訴我們哪:「空生大覺海,如海一漚發。」那空喔!不是講我們,現在那個銀河系在那個空當中,只一點點,對不對?然後呢包含無量無邊銀河系在這空,空在這個覺海當中啊,就像大海當中一個小泡泡。所以這個戒的真正的功效──遍該生境,現在大家都不了解。說起來我最慚愧,因為你們當然不了解──在家人,我出了家摸了二十年,我一直不懂。一直到最近這個幾年來,我回過頭來才慢慢地發現,發現還有一個很有趣的故事。

在桌上面你們每一位都有《廣論》在旁邊,請你們翻到這個《廣論》的一百三十三頁。一百三十三頁講業,講業的大小。說這個業啊,你同樣造一個業,所依門不同,就是你在這個情況之下,呃,它同樣一個業,力量的大小、強弱是差得天差地遠。那在一百三十三頁第三行,「由所依門故力大者」,這地方講的業──善業、惡業,因為你所依的不同,那麼這個力量也有強弱;現在我們這地方講的戒。看哪!先引那個經證,一百三十三頁倒數第五行、倒數第五行,第五行呢第三句下面,「《寶蘊經》亦說」,如果你們有興趣,回頭全文看一遍,現在呢首先說經上的說明,還有論上的說明,現在戒上面去運用。

《寶蘊經》怎麼說?說「三千所有一切有情」,那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皆入大乘」。平常我們總覺得我們是大乘,我們並不了解呀!真正你了解了法相,這個「大乘」兩個是難之又難。你們如何我不知道,我今天出了家說學大乘的,我也受了菩薩戒,我曉得,不要說大乘,小乘都不一定真正地認得,不要說摸進門。這個大乘太了不起了!所以關於這一點,你們非看《華嚴經》不可!《華嚴經》上面一發菩提心,哎呀!這個、這個功德已經是大得我們無法想像,都是一個法界相應的無量無邊的量。現在呢,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統統進入大乘,而且進入大乘以後「具輪王位」,就這樣。然後呢「各以燈燭器等大海」,它這個燈燭每一個人像大海這麼多,「炷如須彌」,啊!這樣大。「供養佛塔,其福」他所得到的福啊,「不及出家菩薩,於小燈燭塗以油脂,持供塔前」,就小得很少的一點點,然後呢塗一點點那個油脂,來這個佛塔面前一供,不如他。比出來結果呢,「所得福德百分之一」。

說這個三千大千世界一切有情都得到,具了大乘,就是菩薩,然後呢這麼多的財富,用這麼大的供養,不如一個出家的菩薩供一個小燈燭。而這個不如到什麼程度?那麼多,不如他一個出家菩薩百分之一。下面有個解釋,「此中意樂,謂菩提心」,換句話說,他的動機──菩提心一樣的,那個前面也是大乘,後面那個出家也是菩薩,所以那個意樂是一樣的。「及其福田俱無差別」,還有呢福田,同樣地是供那個佛塔。所以做任何一件事情,就是對面的境,你的意樂,以及中間,你捨心、以及捨的物,這個沒有差別。但是為什麼有這樣的功德上頭的絕大、絕大的不同呢?「是所依力極為明顯」,啊!只是依不同,依在哪裡啊?那就是有沒有律儀,有沒有戒換句話說。

它下面又說,「同是有中」,就是同樣的,說你完全一樣,有戒的,「具一具二具三之身,修行道時,顯然後後較於前前,進趣優勝」,就這樣。戒還有不一樣喔!或者是只有一個,或者是兩個,或者三個。那麼一、二、三在哪裡,怎麼說的呢?我們不妨這麼說,別解脫戒、攝善法戒、饒益有情戒。再不然的話呢,根據像這個律儀當中,《瑜伽師地論》上面攝律儀當中也分三類:一個呢,就是指在家的五戒、八戒這一類;一個呢,指這個求二乘解脫的;一個呢,是指菩薩的。這個三種是具一、具二、具三,那麼愈是後面愈是超勝,而且後面一定包括前面。

我呀這個接觸那個《菩提道次第廣論》,二十幾年以前就接觸了,但是認真的話是最近沒有幾年。就看,欸,這個戒有這麼大的威力啊!那麼這個為什麼有這麼大的威力呢?我始終不懂。所以我就想:真正要想了解,對不起,還不在文字上面,這個因不能在化教上面去找呀!我就回過頭來去制教上面去找,再回過頭來再看。當初看的時候這個還是不懂,不曉得這兩句話什麼意思,但是我咬緊了牙關慢慢地看下去,到後面的正說戒體的時候,啊,恍然大悟!所以這個南山三大部,南山三大部對你們來說比較陌生,那沒關係!這我現在的確感覺到世尊留下來寶貝東西,我們唯一的世界上面保持最完整的好東西,就在這個了!實在了不起,實在了不起!我們非要了解了這個才曉得,哪!為什麼我們平常說的,大家都說:哎呀!我也受了戒,為什麼得不到?你為什麼得到?它每個地方這個關鍵都告訴我們清清楚楚。

所以講經說法,開信解之門是「理可虛通」,可以虛通;但是呢真正行持的時候,對不起,那差一點點就沒辦法真正地去解釋它。所以南山那個道宣律祖啊,他解釋那個文字的時候,這個元照律師就給他下了四句斷語。啊!我看了實在覺得……。「繁而不費」,這樣,然後呢它下面的有幾句話。雖然他在什麼情況之下,譬如說內涵你不清楚的時候,尤其是行事、止事,講那個事相的時候,簡單的說明不了解;於是他那個時候啊,要認認真真地把它說清楚,說的雖然繁哪,但是一點都不會浪費,一點都不會這個你感覺得多餘,當然你不想去行就算了。

第二句呢,叫「略而不闕」,有很多地方啊他把它簡略了,但是簡略了,簡略了不闕。如果說行事、止事的話,你一簡略了,對不起,你道理可通,照著去做的時候,你不曉得怎麼辦哪!所以啊,遇見這個道理上的是以類可通之處,他只是把它歸類,那這個是怎麼樣。這麼一來的話,雖然簡略啊,但是一點都不缺乏。所以「繁而不費」,然後呢第二句是「略而不闕」。第三句呢,「參而不亂」,要把這個世尊所傳下來的分裂為十八部、二十部的每一部分精要,你都要拿出來參考。這麼一參考,平常我們去看就亂了,欸!但是不亂,不亂!關它意義相關的部分他都能夠歸併起來,按照著次第告訴你,沒有一點點讓你覺得無從下手,所以「參而不亂」。最後呢,「幽而不隱」,這個很幽深的道理,很深遠的道理,但是呢並不隱藏在裡邊,不讓你不了解。所以凡是遇見難懂的地方,他以種種的問難、徵詢來說明這個道理。所以這個是元照律師,特別這個推崇南山祖師的四句話。

因此像這個《行事鈔》,他說你正式地要去做的時候,你自己要想從律藏當中去找的話,啊,那的確──現在我們動不動說天書,實際上你們真正,真正大部分人來說的話,根本沒有見過什麼叫作天書。如果有一天你們出家了,去翻翻律藏的話,你簡直一點都不懂,就是一點都不懂!千真萬確的事實。所以說他啟發我們初機的人來說啊,幫我們太大、太大了!

他說了兩點:初機的人,「昧教妄行」,如果你對這個教法昧而不明的話,「昧」就是並不明白。不明白的話,你忙了半天哪,叫「費行功」,你做了半天做了虛功,修行了半天沒結果。再不然的話呢,你就去找,再去找的話呢,找了這個,啊!你翻了個半天哪,找了半天一大堆東西擺在這裡,也許你看的時候看得很來勁,等到看完了以後,本子一合,剛才看些什麼?不知道!我想我們很多人都有這個感覺,乃至於你聽,聽的時候聽得非常歡喜,覺得今天法喜充滿;完了以後,這個聽的東西你怎麼在生活當中運用?怎麼樣得到那個功德?欸,這下麻煩了!是不是有這個感覺啊?這樣。所以你真正要去學的話,對不起!是「文散難求,則費學功。

現在經過這個祖師,這樣地把所有的那個內涵歸納起來,所以他前面說過「囊包三藏」,把整個的三藏、大小等等歸納起來,不但理路上面說得清清楚楚,而且我們進去行持的時候啊,準則擺在這地方的話,可以完全徵之百世而無誤。因此這個《律相感通錄》,這個天人親自跑得來說:「自從佛世以來你是第一人。」到那個時候為止,到我們中國來說。當然,實際上後代還是,譬如說像阿底峽尊者等等,乃至於像藏系的宗喀巴大師等等,他們都有無比的成就,這個時間都比道宣律祖來得後,這樣。那也許說:難道世親菩薩不如嗎?是,世親菩薩是印度,然後呢道宣律祖是中國,這是兩個有根本不一樣之處。

這我剛才說前面那個,「有本期誓」、是「遍該生境」哪,其他的善不是啊!因此諸位,如果說沒求戒的話,我倒覺得,欸,這個值得;求了戒以後,對戒不一定了解的話,好好地把它聽。然後呢,哪裡不對的,弄清楚了,到那時候你再去重受一下,也可以說是增上,那個內涵是完全不一樣!所以我這個地方特別告訴,這個還是簡略的,至於說詳細的,那是在戒體當中會告訴我們真實內涵。下面這個解釋比較容易。

《事鈔》云:「宜作四句。

那個四句通常是辨別,哪四句呢?

一者善而非戒,

這個四句就是:善而非戒、戒而非善,然後呢亦善亦戒、是非善非戒。現在我們看看這四句怎麼分:第一個是善,但是不是戒,那是指什麼呢?

謂十中後三是也。

十個,就是十業道當中的貪、瞋、癡,以及無貪、無瞋、無癡。那麼為什麼前面說這個十業,這個十業也是?就是平常我們如果受戒的話,一定是有它的一個特例的,下面解釋:

律不制單心犯也。

這個律上面制定那個條文,單單起心動念不算。因此這個十善業當中──貪、瞋、癡,反過來說無貪、無瞋、無癡,或者是前面的說犯或者是不犯,那個單單心裡,善,是已經分出來了,前面是惡,後面是善。律,對不起,那個時候你沒有行動表示出來,所以這個律不算犯。

不過這個上面的不算犯哪,下面有個解釋哦!那個是什麼?實法宗,換句話說,講戒的最低一級;到《四分律》的時候就不是,它後面有解釋的;到菩薩的話更不行,心一動就差!那麼為什麼說同樣佛制的,它有這個實法宗、假名宗,乃至於圓教宗呢?這就是程度不同,小學、中學、大學,同樣的加減乘除,這個加減乘除的符號跟法則一樣,可是運用的內容差得很大、很大,這是我們應該了解的。所以後面解釋的時候我再說。第二句呢,

二戒而不善,即惡律儀。

是戒卻不是善。我們想:戒還有不善的嗎?叫惡律儀,這個很有意思!這個惡律儀對我們來說,我們國內沒有,印度有。這個旃陀羅啊,旃陀羅就是這個叫賤民、賤種。他專門什麼?他有特別的,譬如說殺豬、宰羊的。那印度人哪,如果旃陀羅的話,他這個「嚴熾」──他就要身上扛了一個標,說表示他這個職業是如此。通常平常那個上等社會的地方他不能去,然後萬一路上跑得人家看見了,趕快避開。他這個職業,以及他的規定是專門要做壞事的,就是這樣。所以這個對他來說是一種規定,是一種制定的東西,這個叫作惡律儀──也所謂戒,這個戒通善戒跟惡戒──不是善。

那其實你說我們這裡沒有嗎?我們也有啊!比如說那個有一種幫會什麼等等,它專門、它那個幫會裡面專門要殺人的,這樣。好像據我所了解的印度,乃至於美國曾經有過一次,也這麼很實行過。這個印度到現在還有,那是古代遺留下來的,它那個教規就是這樣的,覺得去殺人,在什麼情況之下殺人是應該的,你不殺,不殺你犯了!這樣。這你想像無法想像的!就是這種情況的,這個地方屬於說惡律儀,叫作戒──律儀就是戒的另外一個名詞哦,但是惡戒它是不是善。第三呢,

三亦善亦戒,十善之中前七支也。

那個戒也算,這個善也是。不同的呢?

以不要期直爾修行故名善也,反此策勵故名戒也。

同樣的七支,假定說你普通說,啊!這個好事我要去做的,那麼這個是善;假定你經過了儀軌,要期誓受等等,那叫作戒,所以這個叫「亦善亦戒」。

四俱非者,身口無記。

俱非的話,就是「身口無記」,無記是分別不出來是好、是壞。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