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十九卷
道的根本親近善知識軌理當中第五,前面是依止的殊勝利益,第五是不依的有什麼過患。現在請翻到三十九頁,請看文:
又諸功德,未生不生,已生退失,
除了前面說的這一個,說我們現在希望的,要淨除罪障,要增長功德。說假定我們不去依止善知識的話,那這個功德如果沒有生起來,那生不起來,也就是說所有的這個功德都是靠著依止的善知識而生起;反過來說,就算你已經生起了,如果說你不依止,那這樣的話,已經生起了,退失,那是它的禍患。現在引經來說明:
如《現在諸佛現證三摩地經》云:「若彼於師住嫌恨心,或堅惡心,或恚惱心,能得功德,無有是處。
那麼就說明。這個平常我們說,我們為什麼無緣無故會對一個人起嫌恨呢?特別是現在對自己的師長會起這個嫌恨呢?那麼這要知道,這個師長最主要的是來指示、來幫助我們,淨除我們的煩惱、惡業,而這個煩惱、惡業偏偏又是我們無始以來所習慣的,我們總以為這個對我們最好。凡夫最錯誤的、迷惑的,就是這個「我」,而且對這個「我」執著得很厲害,也從來不知道。那麼現在只有依止的善知識,他看清楚,然後他幫忙我們拿掉。所以除了指出理論來,他用正、反兩個方向,我們弄不清楚,好像不配我的胃口,不順我的習氣,這樣。這一點,我們要特別地了解。
所以我們在這個地方也不妨看,古來這種大善知識調教學人,除了說這個安慰、柔軟語以外,有很多是比較強硬的,很多的像密勒日巴尊者他的老師,那時我們很容易弄不清楚了起嫌恨心,乃至於心裡面老是記住,那這個東西麻煩,所以說這一點在這裡。乃至於就是沒有這種心理,那應該說沒問題吧?還是不行!
若不能作大師想者亦復如是。
對自己的師長,要把他看成──這地方「大師」就是佛。那像這個道理,諸位慢慢地多去思惟。不要說自己的師長,乃至於下面的是用比較輕的來比方重的,乃至於
若於三乘補特伽羅,說法苾芻,不起恭敬,及尊長想,或大師想者,此等能得未得之法,或已得者,令不退失,無有是處。
就是普通人,乃至於「三乘」的說法。為什麼要指這一點呢?因為我們總覺得我們是大乘,那這個二乘的,好像我們心裡面會輕視他,這樣。或者是我們說,「啊!這個了不起的是一個大成就者」,那說「這個人沒什麼成就」,這種心裡面也類似的。但實際上不管他成就不成就,他只要是跟我們說法,我們只要是跟他,那時候都應該怎麼呢?應該起恭敬心,當作自己的老師,當作佛,應該這樣。如果我們不能這樣去如法地去做而能夠受用,不可能﹗然後,為什麼原因呢?下面說:
由不恭敬,沉沒法故。」
這是它的真正的原因。我們對佛法的受用,那個「敬」、「信」兩個是絕端重要的,這兩個東西如果不能生起的話,說聽了法能夠受用,是不可能的。所以在這裡我們平常討論什麼等等,往往心裡面很輕鬆的心情,那恭敬心沒有。再加上謙、恭敬自然而然比較自己不會高慢。通常情況之下,當我們論辯的時候,不知不覺當中,因為並沒有把這個自己的心貫注在法理上面。譬如說我們討論過程當中,我們就如法地去想、思惟這個法講些什麼。而我們討論的時候,只是由於個人的勝負,然後自己的知見去討論的話,那這個恭敬心是生不起來,而這個高慢心一定生起來,那這種狀態的話,一定沒有用場。所以這地方要特別注意!那麼,這個是前面不親近;那下面還要更糟糕,現在我們應該親近的不親近,現在反而還要親近不善知識,下面說:
設若親近不善知識及罪惡友,
這是另外一點。
亦令諸德漸次損減,一切罪惡漸次增長,能生一切非所愛樂,故一切種悉當遠離。
那麼這個裡邊有兩種:惡友是很明顯的,非善知識──就是不善知識的話,只要不能使我們增長的,我們都不能親近。所以如果親近的話,那使得我們的功德會損減,不但損減,而且罪惡會增長。最後的結果,我們不希望要的,一種都是不可愛的一切的罪障都會靠近。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我們在任何情況之下,都應該遠離。那我們無始以來的習氣,人總歸歡喜啊,人就是這樣,會有一種執著、會一種喜好。所以這一點特別注意!所以如果我們不能力求增上親近善知識,那自然而然我們就容易親近或者惡友、或者非善知識。就我們一般的習性所好,我們最容易跟自己相應的人,偏偏我們無始以來相應的就是煩惱、罪惡,這個是最糟糕的。那麼下面又引那個經證:
《念住經》云:「為貪瞋癡一切根本者,謂罪惡友,此如毒樹。」
這一點我們要了解,這個是三毒的根本,三毒的根本是什麼?惡友。就像毒樹,你沾到了,非中毒不可!我們不知不覺當中會碰到這種情況。那麼《涅槃經》,所以一個一個經地引證:
《涅槃經》云:「如諸菩薩怖畏惡友,非醉象等,此唯壞身,前者俱壞善及淨心。」
真正的修行佛道的那些菩薩,對惡友是非常害怕;我們現在對惡友那是非常地歡喜,卿卿我我就是不能分開,這是對我們最嚴重的這樣。那菩薩恰恰相反,他怕到什麼程度呢?像醉象。這個在印度地方最可怕的就是醉象,因為象是力氣最大的,獅子、老虎任何一樣最猛的猛獸,那個象群走過來,牠們都讓開,這樣。那吃醉的象的話,那就亂來的。那為什麼對牠這麼怕呢?因為這個醉象所來的,什麼東西都把它弄壞,會這麼嚴重法,換句話說我們碰到一定會弄死。那麼為什麼他會怕醉象一樣的可怕呢?說這個實際上比醉象還要可怕,是醉象來的話,最多把我們弄死,但是惡友除了把我們傷害,還要「俱壞善及淨心」,這是真正可怕的。所以醉象最多損失我們一世的生命,那個惡友的話,我們無始的慧命,都會被他損害。那麼,
又說彼二,一唯壞肉身,一兼壞法身。一者不能擲諸惡趣,一定能擲。
這兩個,醉象最多把我們的肉身害死,但是惡友的話,法身。法身是無限的,肉身是有限的,最多一百年,那你怎麼比呢?而且肉身雖然壞了,他不一定墮落到惡道當中,但是遇見了惡友的話,他一定把我們送到惡道當中。又要送到惡道,又要兼壞法身,時間又長,這是我們平常應該好好地多去思惟的。
《諦者品》亦云:「若為惡友蛇執心,棄善知識療毒藥,此等雖聞正法寶,嗚呼放逸墮險處。」
這文很容易懂。這個惡友就像毒蛇一樣,注意這個「執心」哪,我們不知不覺當中,就會被它抓去,這樣。所以這一點通常情況之下我們很難分辨得出來,那麼真正地對我們好的是什麼?善知識,以及善知識給我們的教誡,這是能夠解除我們的無始以來的愚癡、三毒的最好的良藥。那假定說我們不幸了遇見這種人,那這個時候就算我們聽見了正法了,對不起,還是沒有用!聽見了正法以後,還要自己精進力行。現在我們聽見了,放逸!就是這樣。道理是懂的,那大家也可以說講一大篇道理,講完了以後,在那兒大家吃飽、睡覺、聊天,那這個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所以真正要了解了以後,要努力去行持,這個是我們重要的。
《親友集》云:「無信而慳吝,妄語及離間,智者不應親,勿共惡人住。若自不作惡,近諸作惡者,亦疑為作惡,惡名亦增長。人近非應親,由彼過成過,如毒箭置囊,亦染無毒者。」
那一而再、再而三地引經,引祖師的教誡,都是告訴我們這個。像前面這些,他沒有淨信心的人,就是這樣,那這種的特徵;慳吝;然後妄語及離間。這個「妄語及離間」我們要把它看成這樣,就是說拿佛法的這個標準去看我們談的都是非法的、不相應的,使我們遠離佛法、遠離善知識的,特別重點應該從這個角度去看。那這種人,真正有智慧的人,千萬不要跟他親近。為什麼?因為那些在我們修學佛法的人看起來,這是惡友。如果自己不做,然後你做了以後,你也被他染上了。這個下面舉一個,最後那句是舉一個比喻。那麼現在這裡,說明惡知識是什麼:
惡知識者,謂若近誰能令性罪遮罪惡行,諸先有者不能損減,諸先非有令新增長。
這就是惡友。那麼誰是惡友呢?當你靠近了他以後,使得你的種種的性罪、遮罪,種種的惡行,沒有的變成功有,然後有的不能減。現在我們,有的要減;沒有的不要再生。所以這個要特別地說這個祖師:
善知識敦巴云:「下者雖與上伴共住,僅成中等。
下等的人跟好的人住的話,那最多你爬到中等,很難爬到上等。
上者若與下者共住,不待劬勞,而成下趣。」
反過來,好的人跟下的人一起住的話,那你不必、不要用什麼努力,你只要跟他在一塊兒,你本來很精采的,那一下就跟他一樣,跑到最下。下面要爬上來,花了好大的氣力只能爬到中等;上面的人一點都不花氣力,一下到了下等。所以在經論上面有一個比喻,他說我們就等於把一個那個石球,石頭或者石球、鐵球,要推到山頂上去,你要戰戰兢兢始終不放,花了好大的氣力向上推;你稍微一放,不用用力,「嗄!」一下滾到山腳下。現在我們修行也是如此,所以他用種種比喻來說明這件事情。
那麼這個是第五不依的過患。那下面最後說,就是把前面這個道理分類地說明以外,還有一些其他的意義總攝在這個第六裡邊,再講一下。所以,
第六攝彼等義者。世徧讚說尊長瑜伽教授者,應知即是如前所說。
這一般來說,真正的凡是修行的,這個佛法裡邊「世徧讚」,大家普徧地、沒有一個例外的,特別重視這個「尊長瑜伽」,就是說我們稱它為「上師相應法」,怎麼樣才能夠修跟這個師長相應,這個就是前面所說這個道理。那麼這個道理要怎麼辦呢?要很認真地一開頭的時候要努力地修習,所以下面說:
若一二次,修所緣境,全無所至。
修一、兩次,就算是有一點點小小的感覺,也沒有用!那現在實際上,何況不修、何況不知;或者雖然知道了,不修;或者修了以後,只修一、兩次,那是沒什麼用場。那因此怎麼辦呢?
若是至心欲行法者,須恆親近,無錯引導,最勝知識。
因此真正要想修行的人,必須要「恆」是恆常,不能說今天來一下,明天沒有啦!就這樣。然後前面說「親睦無常」,這種都是要遠離,要咬緊牙關,生生世世,不到成佛不罷手。至少我們現在來說,見道以上,實際上見道以上,你就隨願就能夠見到十方佛,這是我們很重要的。那親近的什麼?這個最最殊勝的知識。這個知識能夠帶給我們什麼呢?沒有錯誤地引導我們正確的修行的教授。
爾時亦如伽喀巴云:「依尊重時,恐有所失。」
那伽喀巴特別,他為什麼要這樣的一句話呢?伽喀巴是祖師哦,這個祖師都是有這個特點,他真正依止善知識的時候,心裡面有一個念頭:唯恐錯誤。這兩句話,我們先在心裡想一想看,我們心裡面有沒有這個念頭?先不要說唯恐錯誤,我們心裡面有沒有想要依靠善知識的?這是一個現實,並不是說:一說,哦,馬上就要有,不是!至少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要拿這個標準內心去檢查,所以這一點是非常重要!
平常我們,以我現在來說,的確我現在學了《廣論》才多少有一點了解,以前儘管也學佛、也出家,始終不知道,不知道這個依止的道理。如果勉強來說嘛,依止這善知識以後的話,啊!這地方有一個安全的可以吃飯的地方,好像我可以來修行了,就這樣。這個是我們平常現在目前一般的錯誤的狀態。那下面這個話是什麼意思呢?就告訴我們說:
謂若不知依止軌理而依止者,不生利益反致虧損。
這個就告訴我們:我們如果不了解依止善知識軌理,應該怎麼依止、為什麼就要這樣依止,而不了解就依止的話,那沒有什麼利益,只有生過失。那是前面那個伽喀巴就典型的。他是為什麼會內心當中有這種感覺呢?這有很多道理,那我們拿這個標準衡量自己。因此說:
故此依止知識法類,較餘一切極為重要。見是究竟欲樂根本,故特引諸無垢經論,並以易解,能動心意,符合經義,諸善士語,而為莊嚴,將粗次第,略為建設,
這樣,所以在這地方說明,這個依止善知識這一個原則是最最重要,比之於其他要學的法來說,這最重要!因為這是前面的先決條件,如果這個先決條件沒有的話,那後面我們就不談。所以他就說,為什麼先決條件呢?就是究竟欲樂的根本,我們所希望的究竟對我們有利益的根本就在這裡。對我們來說的究竟的利益是什麼?要徹底地解決生死輪迴問題,還要幫助一切人解決生死輪迴問題。因為它是非常深遠的一個目標,而實在我們現在所以做不到的原因,都看不見那深遠的,都只看見膚淺的,只被眼前的那個小小的利害所使,這是我們一個最大的錯誤。
那麼所以大師就特別地用種種正確的──「無垢」是沒有錯誤的「經」或者「論」,而且因為經論比較深了,所以用最淺近的方式解釋了以後,無非使得我們能夠了解、能夠策動我們的心情來改變我們的,依照著所說的道理,來改變我們的這個惡習。所以說除了這個以外,那這個內涵它完全符合經論的以及諸祖師語,把它最簡單扼要地來說明一下。這是簡單扼要的,
廣如餘處,應當了知。
詳細地說,那經論裡邊哪一個地方都會講這一點。那最後後面那個是總結,最後那個是總結。我們看,一條一條看:
我等煩惱,極其粗重。
這是我們現在的狀態,也就是說前面我們應該具的病想,我們應該了解的。這一點如果我們不知道,後面這東西我們就談不到了。照理說,我們如果是了解了以後的話,我們一定會最著急的一件事情,要解決自己身上的煩惱毒病,就要找善知識,要去找那個療病藥。那現在我們很嚴重的是什麼?
多不了知依師道理。
我們身心上面有這麼嚴重的,但是並「不了知」,這個是無知。當然退一步來說,根本不知道是煩惱;那就是知道了,也不曉得去依師。譬如現在我們有一些人也是修行,末法的修行人的特徵就是這樣。不是修行人,他根本不曉得是煩惱,還覺得這個是好東西,現在一般世間都是忙這些。那現在修行了,他也是,說:我要修行啦!那趕快剃個頭,出了個家,然後就修行了,不曉得依師的道理,這是第一個無知。所以前面一再說,我們整個的修行過程當中,最嚴重的一個問題就是無知。那現在,其次,知道了,
知亦不行,
這個是放逸,這是亦是很可惜的!
諸聞法者,反起無量依師之罪,
那麼不但是如此,而且聞了法還……。是,本來依師是淨除我們罪障、增長我們資糧的,現在我們反而會起依師的罪,而且很多。那原因很多,在這裡最重要的什麼原因呢?不能產生「淨信」兩個字。假定說我們聽見了能夠淨化煩惱的話,這個信心生起來、恭敬生起來。那平常我們往往做不到這樣的一點,
即於此罪亦難發生悔防等心,
就是這個心,即使凡是前面所說,也不能防護將來不犯,也不能追悔以前的。這文字很容易懂,我們自己想一想看:為什麼會產生這種效果?自己想一想看:我自己有沒有這種狀態?自己想一想看:在我周圍有沒有看見這兩個狀態?如果我們很認真地能夠這樣去觀察,多多少少我們就有機會能夠想辦法不斷地提升、不斷地改善。
故應了知如前所說勝利過患,數數思惟。
所以我們應該了解前面所說的這個親近的勝利、不依的過患,了解了以後還要有一點──數數思惟。然後經過了這樣,
於昔多生,未能如法依止諸罪,應由至心而悔,
那以前沒有好好的,趕快好好地努力!現在我們通常見到的這種狀態是,如果真正地遇見了,假定說我們現在想,我們遇見了,像密勒日巴尊者遇見他的老師,像諸如我們以前看見過的,那我們會怎麼想呢?我們可能會覺得抱怨:啊!是他要求我,怎麼這麼嚴哪!我說可能,因為我自己犯過這個毛病,我也看見同學當中不少有這種狀態。當年我在跟我的自己的老師,他要求的時候,我心裡面常常這樣想:哎呀,法師,我只是個凡夫啊,你要求我要求得我太過分了!好像這樣。那這種心理現在算起來,好像還算是不錯的。那有的時候只是心裡面嘀咕,有的時候如果有同學的話,大家會想:這個法師什麼、什麼……。就這樣。那這種情況之下,麻煩就來了,自己總歸有道理的!然後就聽「我」在招呼,就在作祟了,所以他前面講的這些統統忘失掉了,這是我們為什麼真正修行之前要有這麼多的認識。那為什麼我們產生這種心理呢?這個很明白地說明:以前我們從來沒有修過,以前我們努力的都是為「我」。所以這個地方要一層一層地,而且一再重複地來策勵自己。那麼了解了這個,
多發防護之心。
然後努力要真正要做的呢?
自應勵備法器諸法,數思圓滿德相知識,積集資糧,廣發大願,為如是師,乃至未證菩提以來攝受之因。
這是我們眼前真正重要的!我們現在真正要努力的話,「勵」就要是非常努力地準備,準備使得自己成功一個什麼?法器。為了要使得自己成功一個法器,不斷地思惟這個善知識是圓滿德相的知識,是這樣的;反過來說,那淨化我們自己的罪障。了解了這個,我們現在沒有怎麼辦呢?集聚資糧。不斷地去懺悔、不斷地集資,而且發大願。發什麼願?我到這地方來是為求無上菩提,不但自己要解決問題,而且幫忙一切人解決這個問題,正因為如此,所以我必定要認識那現在那個狀態。如果我們真的這樣想的話,那起心動念平常就容易檢查得到。那麼這樣的做的,要做到什麼程度呢?就是還沒有證得菩提──這個菩提有兩種:最起碼的見道,最好的佛果;真正說來在沒有見到佛之前,一直需要善知識的攝受。我們現在沒有忙這一點,所以一直被惡友在這個圈子裡生死輪迴當中,周圍碰來碰去,碰到這個。假定我們真的能夠這樣做,有什麼樣的效應呢?
若如是者,不久當如志力希有常啼佛子,及求知識不知厭足善財童子。
我們真正能夠這樣去做的話,不斷地努力改善的話,我們就能夠達到這樣的程度。下面舉了兩個例子,一個就是常啼佛子──常啼菩薩,這個常啼菩薩是《大般若經》當中,真正求般若的一個非常了不起的一個菩薩。他為了求善知識,他不惜於什麼?那把自己的生命都交出來,就這樣。在《般若經》上面那個〈常啼菩薩品〉就是說明這一點,因為要去求善知識,所以要供養。那要供養呢,他就告訴他你要怎麼樣,要供養乃至於要心臟,那可以!要什麼,就可以。這個就是說他「志力希有」,這個志向,他的心願;「力」,不但是內心當中,而且行持的力量。
那我們自己比一下看,我們碰到一點的情況,那心裡面的志向是什麼?都是「我」,都是忙世間的;行為呢,坐在這裡軟趴趴的。所以為什麼我們現在這裡很強調,我們要去實地上去操作。這樣「心」,內心當中的;「力」,體力上面的,兩個不斷地鍛鍊。那這樣的話,我們漸漸、漸漸地能夠增長。
譬如說我們現在對於我們這中國人來說,我們很仰望一位大師──玄奘大師。當年他到印度去求法之前,他也曉得:哇,走這條路是非常艱難、非常艱難!所以現在有飛機、有什麼汽車、有什麼,那時什麼都沒有啊,兩隻腳跑,還要自己揹了很重的行李,吃的什麼統統揹在身上面。所以他就怎麼練習呢?每天去跑路,一天要跑譬如十公里、跑十五公里、跑五十公里。等到跑得覺得沒有問題了,然後腳上綁一塊磚頭,先綁個五斤、再綁十斤、再綁二十斤。那我們是說起來不是自討苦吃嗎?不,是鍛鍊自己的意志!
那這種人,這實在是我們的祖師們的典型的例子。所以平常的時候我們要曉得,為什麼在常住,我們現在一個常住是侍候佛菩薩,所以我們千萬不要看到,哎喲,好像我做了一點,我吃了虧了!我做了一點,這是我增加我的最佳資糧,一方面鍛鍊我們的意志,一方面侍候佛菩薩,還有一方面莊嚴這個道場,讓很多外面來的人看見了以後,啊!覺得這個道場讚歎。有各方面的好處,我們不斷地從這個角度上面去想。當然你可以從另外一個角度去想,這個本來是由你,本來完全由你。如果說我們又願意往壞的地方去想的話,說佛,佛也可以一無是處;孔老夫子,孔老夫子也可以一無是處,天下沒有一個好人。反過來說,你能夠往好的方面去想的話,提婆達多都是佛的諸善知識,這種是我們平常應該注意的。
所以我們常常心目當中要想到什麼?像《大般若經》當中的常啼菩薩,像《華嚴經》當中的善財童子。常啼菩薩的特徵──志力希有;善財童子的特徵──不知厭足。並不是說善財童子沒有志力,他也有最堅強的意志,然後最大的能耐。你看他去求善知識,跑到哪個地方去找,啊!花了好大、好大的時間。在古代那個要去找的話,都是兩隻腳硬跑的,有的時候要爬山、有的時候要入海,就這樣。求到了一個,他還要再;求到了一個,再來!一直從凡夫一直到究竟成佛,那這個是典型的例子。
所以原則上面,我們要把這兩個都加起來。第一個,我們要為了求,應該要發最大的願,應該有最大的能耐;而且不要厭足,不要碰到一點點,那自以為覺得就行了。所以修學佛法當中有很多障礙,前面的一關一關透過掉了以後,就算是我接觸到了以後,有一個障礙叫「得少為足」,才得到了一點點;那個前面叫「未得謂得」,還沒有得到以為知道了。譬如說對我們現在來說,我們學《廣論》,文字上面看見,啊!說是大師的圓滿教法等等,實際上我們得到了嗎?沒有得到,只是文字啊!拿前面來說的話,這是甘蔗皮啊!你把甘蔗皮吃下去了,自己覺得吃飽了,這是很荒唐的事情啊!所以在這地方的兩個,這兩位這是大菩薩的行徑,放在這地方作我們一個目標。那即便是我們做不到,是個崇高的目標,的確我們有我們心目當中仰望的這個。有了這樣的一個仰望的目標在,自然而然使得我們能夠心心念念地推動我們。那時候就我們注意旁邊,啊,這個善知識,然後善友,互相地鼓勵、互相地增上。如果這樣,我們終有一天能夠爬得上去。這是前面的整個的總結。
那麼現在呢,我們現在繼續下去。這個講到這地方為止,那就是講到正文了。「甲四」當中正文,正文當中最重要的說,道的根本是親近知識。那個親近知識前面的簡單地說分兩部分,一個就是簡單說一下,那開始的善知識──也就是說這個地方有兩部分:一個要親近善知識,善知識的行相,那麼跟善知識有關的,不是僅僅要善知識,自己是不是一個修學的、夠不夠條件,然後應該如何依止,這個一共開出個六項來;下面就是善知識說的法,親近知識,然後又所說的法我們去修行,所以下面再說的是略說修習軌理。真正我們要從善知識那兒學的是什麼?法,所以師、法。為了要修行,那個時候友就包含在裡頭了。所以我們現在看那個文:
略說修習軌理分二:一正明修法,二破除此中邪妄分別。
分兩部分:一個是正明修法,二是破除此中邪妄分別。第一個,正確地來告訴我們正要修的方法。親近了善知識以後,我們所以親近善知識的原因,是因為如法去修習,所以這個法是善知識告訴我們的。所以前面講了親近善知識以後,緊跟著告訴我們。那下面的破邪執,真正的法要兩點,說摧邪、顯正。通常我們是非不辨,所以一定要把是跟非都辨別得清楚。把正的說清楚以後,還要把錯誤的,似是而非的,把它簡別地非常清楚,那麼這樣的法才不會使我們產生誤解、走錯。
初中分二:一正修時應如何,二未修中間應如何。
現在關於那個「正明修法」當中又分兩部分:正修應該如何,未修中間應該如何。那這個時候,所以這個是專門修行人。什麼叫正修,什麼叫未修?我們現在這樣想:我們一天之間二十四小時,對於一般普通人來說根本無所謂修不修,反正嘛就是這樣。那當然世間事也來這麼說:要去上班、去賺錢,賺完了錢以後回來嘛就休息,這是世間人。那麼我們現在也是一樣,那修行呢,我們要去修行,修行完了以後沒有修行的其他的時間,準備。所以在這地方告訴我們的「正明修法」,正修、未修兩個都包含在裡頭,說明:對一個修行人來說,一天二十四小時都有正確的方法的。如果我們真正能這樣做的話,那這個才真正地能夠把這個我們的現在的問題解決。
初中分三:一加行,二正行,三完結。 今初
那現在我們看「正修」,那麼分三部分:前面是加行、中間正行、後面還要完結。
初加行法有六,乃是金洲大師傳記。
那麼前面,正修的前面有個準備工作,這個叫作「加行」,一共有六點分成功。那麼特別說現在這個法是金洲大師的傳記,為什麼要講這個?前面我們不是講,現在這個道次第它是兩大車軌的傳承嗎?也就是說,現在講那個方法,是從佛一直傳下來,中間教、證二量並沒有斷過,有它正確的方便的,這個是它的一個重要的原則。那麼分哪六點呢?他下面一步一步來說:
謂善灑掃所住處所,莊嚴安布身語意像。
第一個,我們先來修行的話,前面要把聖像供奉在這裡。那麼為了供奉聖像,好好地把那地方弄乾淨。拿我們現在來說就是我們的殿堂:大殿,然後我們的禪堂、我們的教室……,就這樣,這些地方就是變成最重要的;假如專門修行的話,你譬如說閉關,那有個小小的關房。那麼先把那聖像供起來,這第一。第二呢:
由無諂誑求諸供具端正陳設。
第二,要去對這個聖像前面,這個聖像實際上千萬不能把它看成像,這就是佛、菩薩、祖師親自在這裡,所以我們要把最好的東西去供養他。而供養,為了求供養,「由無諂誑」,這個求得的供養品要很清淨,這個後面會詳細說,第二。那麼第三呢:
次如《聲聞地》中所說:「從昏睡蓋,淨治心時,須為經行。除此從餘,貪欲等蓋,淨治心時,應於床座,或小座等,結跏趺坐。」故於安樂臥具,端正其身,結跏趺坐,或半跏趺,隨宜威儀。
這是第三個。那麼這個上面這兩個弄好了以後,那坐下來,真正重要的坐下來就是「跏趺坐」。這個跏趺坐有一個特點,平常我們真正坐的時候一定要跏趺坐,這個這裡先不細講,到後面正式講那個「定」那一部分的話,再詳細講。
那麼這個並不是一直坐,假定說在這種情況之下,他前面說心裡面打瞌睡、沈、昏,那個時候站起來經行,這樣。所以當如果是自己的心裡面昏沈的時候,那去經行,其他的時候呢?那麼其他的時候,平常我們為什麼說種種的,這個貪欲蓋,「蓋」就是煩惱,我們現在真正修行的,除掉這個煩惱。如果說昏沈,這是個煩惱,那應該站起來經行,那除了這個以外就坐下來。那個坐的方式,他說應及床座或者小座,這個隨宜,隨自己的方便,這第三。這個「跏趺」有兩種,或者全跏趺、或者半跏趺,「隨宜威儀」,個人相應,那第三。第四:
既安住已,歸依發心,決定令與相續和合。於前虛空明現觀想,廣大行派及深見派傳承諸師,復有無量諸佛菩薩,聲聞獨覺及護法眾為資糧田。
這第四。那麼這個時候我們什麼呢?觀想。安住好了以後,我們在前面「歸依、發心」,說:我現在為什麼要歸依?為了要求無上菩提。當然你也可以說我要解決生死輪迴,現在有人說:啊,我要求佛菩薩保佑,要求佛菩薩什麼,就這樣。那麼現在這個地方特別講修行的話,是專門指大乘為求無上菩提,所以要歸依三寶,所以祈求。
那個要怎麼辦呢?「決定令與相續和合。」我們現在相續和合的是什麼東西?我們相續和合的是什麼?「粗重煩惱」,四個字。所以要修行的話,要把這個三寶來取代它。平常我們理念上也有,文字上也懂,可是跟我們身心和合的還是自己的煩惱,所以這個修行整個的要做這件事情。下面整個的就告訴我們,告訴我們這個。我們平常的時候講不要急、不要急,的確要修行不是一天、兩天乃至於多生多劫。但是反過來呢,我們不要說不要急、不要急,那反正沒什麼事情,吃飽了飯、睡睡覺。我們要內心上面非常地堅持,分秒必爭,這樣。然後要找正確的方法,這樣地做下去,那時候我們只注意現在我們是不是如法,如果說我們如法了,那其他就不要管,這是很重要的一個特點!
所以密勒日巴尊者有一句名言叫:「慢慢修時,快快到。」他為什麼叫慢慢修?你好像慢慢地修,但是你最後你最快。並不是叫我們拖拖拉拉的,反正睡覺、吃飯、聊天,不是這個意思!就是我們心裡面不要著急、不要躐等、不要求快。那怎麼辦呢?我們該做的事情一點都不放鬆,很穩,把得很穩。好像表面上面看起來,人家要趕快呀,趕快求這個、趕快求……他沒有!但是他心裡上面對他該做的事情把握得很穩,這個才叫慢慢修。結果呢?快快到。比快的還要快!這就是我們應該要注意的。
所以這地方他說歸依了以後,那發心。那怎麼個和合法呢?就觀想明現。這是什麼?廣大行派、深見派的傳承諸師,還有無量佛菩薩,平常我們就說「資糧田」。平常我們拜三十五佛或者什麼,都是這樣,我們是唸,唸完了以後內心當中要去思惟,真正修的時候第一件──要把他觀想起來。那為什麼要觀想起來?就是我們的資糧田,對這個田,我們對他的發露懺悔、對他的祈求、對他的歸依,請他來加持,它有很多深厚的意義,在這裡不去細講。這教授的特點,就是告訴你這個原則,你照著去做。如果講道理,只是淺近的,將來你真正體會到了,深遠的道理你才會真的知道,那麼這是第四。不過下面有個問題哦:
又自相續中,若無能生道之順緣積集資糧,及除逆緣淨治業障二助緣者,唯勵力修所緣行相之正因,亦難生起。
是!我們要照著前面這樣的一、二、三、四這個步驟走。不過假定說我們自己──「自相續」就是我們自己──我們自己的資糧不夠、罪障未除,那在這種狀態當中,那你不管怎麼努力,修不起來的!你要修的修不起來!就像我們做任何事情也一樣,你要的條件你沒有,你怎麼修得起來?燒飯,你沒有米、沒有水、沒有火,你怎麼燒什麼嘛!就算你有了米了,沒有水也不行;有了米,有了水了,沒有火,還要鍋子,是不是這些沒有一樣東西少得了的?只能說有很多東西必須要的,有很多東西次要的。真正最好的話必要的、次要的都有,否則的話,必要的必不可少。現在我們在這個地方也注意,假定說這些條件不夠的話,所以後面在「定」一支當中說,假定說不具足修行的這種條件的話,就算你修個幾萬年,沒有用。所以佛門當中有一句話「蒸沙煮飯」,沒米拿來沙來煮,煮了半天還是沙,一點用場都沒有!那應該怎麼辦呢?碰到這種情況怎麼辦?
是故次應修習七支以治身心,攝盡集淨諸扼要處。
那就是第五支,這個前面講,前面這個加行法當中六支,六個法當中第五個。說碰到這種情況,那不要硬來,那改一個方法,要修什麼?修這個「七支」,我們通常說七支行願。這個七支行願幹什麼呢?能夠對治自己身心,或者淨住自己身心。做些什麼?兩件事情──「攝盡」,雖然是七樣東西,但是能夠包含了淨罪、集資兩樣東西。我們無非是罪障很重,透過前面的這個七樣法,所說的七支,可以淨除;我們還有資糧不夠,透過前面這個我們就能夠解決。
關於這一點,譬如說我們現在簡單地來說一下。這個究竟修行的資糧,我們不一定體會到,可是到廟裡來,我們大家都有這個經驗。剛開始來的時候,那麼大家會不太習慣,這樣。那麼不太習慣裡面有兩個,有兩種狀態:一個會想著自己的家,覺得這些東西這麼好,這樣,這是一種;還有一種,雖然不想了,可是在這裡很多東西不習慣。那這兩個什麼呢?想家──這是違緣。就是我真正要的東西跟佛法裡邊,我現在要的東西不是佛法正確的,卻是世間的那些東西,這是個違緣。還有一種,就是雖然我現在不想了,可是在這裡的這套東西我不太習慣,比如說我們現在來說,要學的很多法器,然後要很多經典,背書。對不起,我不懂!人家在那兒敲啊、唱啊,那我在這兒傻傻的,很想學,可是不知道。那你們怎麼辦?只有努力地學,對吧!還有一個,就算是我們寫字,就算是我們背書,你很想念,但是不行!那怎麼辦呢?我就不斷地念,這大家有經驗。只要你肯不斷地去努力下去的話,它自然慢慢地就改善了,這個就是集資部分。
我之所以這樣說,讓我們很容易地把這些實際上的狀態來衡量一下,那是分兩方面。那麼這個藏系稱為「七支行願」,拿我們漢地來說,這是「十大願王」。這十大願王是我們早晚課每天都念的,現在我們看一下:
其禮敬支中,三門總禮者,謂「所有」等一頌。非緣一方世界及一時之佛,應緣十方過去當來及現在所有一切諸佛,以至誠心,三業敬禮,非隨他轉。智軍阿闍黎釋中云:「此復若僅頂禮一佛,所得福德,且無限量,何況緣禮爾許諸佛。」
在那個早晚課的廣本當中有這樣的:「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師子,我以清淨身語意,一切徧禮盡無餘。」就是這個,這樣。那麼這個是「禮敬」。禮敬分兩部分,第一部分叫三門──就是身、口、意,總的,這個文字很容易懂。不過它下面有一句話:這樣的禮敬不是跟著別人,是我自己內心至誠懇切地去禮。這一點很重要!通常我們在這裡,大家「啊,好像要到了廟裡嘛,早晚課也只好跟著它了。」那都是隨他轉。我們要從內心當中真正去做這件事地至誠恭敬地去做,這一點很重要!那麼這個是三門的總禮。下面再分「三門別禮」,說身、口、意,所以看下面:
三門別禮中身禮敬者,「普賢行願」等一頌。謂以方時所攝一切諸佛,以意攀緣,如現前境。變化自身等諸佛剎,極微塵數,而申敬禮。此復是於諸境所有普賢妙行,發淨信力,由此信力,發起禮敬。「一身頂禮其福尚大,況以爾許身業禮敬,其福尤大。」智軍阿闍黎所釋也。
那就是我們這個早晚課誦當中,「普賢行願威神力,普現一切如來前,一身復現剎塵身,一一徧禮剎塵佛。」這樣。這一共兩個偈子,也就是身應該這樣地敬禮。這文字比較容易懂,我就不去解釋。
「意敬禮」呢?這個身是敬禮,平常我們禮拜的時候有兩種:有一個一方面禮、一方面很至誠恭敬地心裡面觀想;一方面身體在那兒拜,腦筋裡胡思亂想,那胡思亂想就不對。那麼這個腦筋當中應該怎麼辦呢?
意敬禮者,「於一塵中」等一頌。
這個頌是這樣的:「於一塵中塵數佛,」於一塵當中,有像微塵沙數的諸佛在這裡面,所以這個佛是無量無邊地充徧了法界。「各處菩薩眾會中,無盡法界塵亦然,深信諸佛皆充滿。」這是我們禮的時候觀想當中這樣:這個佛之多啊,這麼多!就是身這樣地禮敬,意這樣地觀想。
謂於一一微塵之上,皆有一切塵數諸佛安住菩薩圍繞會中,應發勝解,隨念諸佛所有功德。
不但是觀想佛,還要想佛的功德。
那麼再下面「語敬禮」,那還要嘴巴上面讚頌。這個偈子是這樣:「各以一切音聲海,普出無盡妙言辭,盡於未來一切劫,讚佛甚深功德海。」那他下面說:
語敬禮者,「各以一切」等一頌。謂於諸佛功德勝譽,
殊勝的,去讚歎。
不可窮盡,化一一身,有無量首,化一一首,有無量舌,以微妙音而稱讚之。
要這樣地讚歎。
此中音者,即是讚辭,其支分者,謂因即是舌根,(此與漢文稍有出入)海者是繁多辭。
說這個我們漢文也有、藏文也有,說這個「語禮敬」,在藏文當中跟漢文稍微一點出入,那沒有關係,那我們只要懂得意趣,這樣去做就行。
上面這個呢,就是這個「禮敬」。在我們漢文當中,就相當於這個「禮敬諸佛」、「稱讚如來」這兩支,那麼在這個藏系七支當中的相當於第一支。再下面是「供養支」:
供養支中,有上供者,
供養當中有兩個,一個「有上」、一個「無上」,我們現在先看「有上」。那個偈子是這樣的:「以諸最勝妙華鬘,伎樂塗香及傘蓋,如是最勝莊嚴具,我以供養諸如來」等等,這樣,那這我就文就不唸了。
「以諸最勝」等兩頌。最勝華者,
這解釋:
謂人天等處,所有眾多希有散華,鬘謂配貫種種妙華。
「鬘」是把那個花串起來,串成功一串花鬘。
此二種中,皆有一切或實或假。
這個一切所有的這些花,「實」是真實的,比如種出來的,「假」的是觀想的。
伎樂者,謂諸樂具,若弦若吹,若打若擊。
這個我們的樂器,各式各樣的。
塗香者,謂妙香泥。勝傘蓋者,謂諸傘中諸勝妙者。
所有這些當中最好的。
燈燭者,謂香油等氣香,光明及摩尼寶有光明者。燒香者,謂配眾香,或唯一種所燒然香。勝衣服者,謂一切衣中最勝妙者。最勝香者,謂妙香水供為飲水,以氛馥香徧三千界所熏水等。末香者,謂妙香末可撒可燒,或積為堆,或畫壇場,支配顏色形量高廣等妙高峯。
妙高峯就是須彌山,山當中最高的。
聚者加於前文一切之後,有眾多義及莊飾義並種種義。
這個文就不解釋了。這個供養是「有上供養」。下面還有個「無上供養」。無上供養這文是:「我以廣大勝解心,深信一切三世佛,悉以普賢行願力,普遍供養諸如來。」文也唸一下:
無上供者,「我以廣大」等一頌。言有上者,謂世間供。
那麼現在這個「無上」呢?
此中乃是諸菩薩等,神力所變微妙供具。頌後二句,於前一切不具足此二句義者悉應加之,是說敬禮及諸供養所有等起及其境界。(此與漢文稍有出入)
就是說我現在供養的時候,不但是「等起」──是內心,「境界」──所緣的境,我們要學普賢菩薩那樣,所有的一切,發那個心,沒有一點遺外,就是再也沒有超過,所以稱它為「無上」。那麼這是供養一支。那今天就到這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