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鳳山寺版)18

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十八卷

三十七頁,講到甲四,道之根本親近善知識,那親近善知識當中分六個,一、二、三那麼前面都講了,今天講第四親近的勝利。來看文:

第四親近勝利者。

這個親近的勝利,下面是:

近諸佛位。諸佛歡喜。終不缺離大善知識。不墮惡趣。惡業煩惱悉不能勝。終不違越菩薩所行,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悉能成辦現前究竟一切利義。

到這地方我先簡單地解釋一下。說我們為什麼好好的離開了世間,以世間人來說,大家覺得很高興,世間樣樣的圓滿,我們現在棄捨了,跑到這裡來學佛,大家為什麼?有一個共同的目標──學佛!這個中心之旨是非常重要的。那麼現在說,你要想學佛根本在哪裡?親近善知識。前面說過了以後,他第一個告訴你,親近了有什麼好處啊?哪!「近諸佛位」。你要來是學佛,然後你能夠親近善知識,你就跟這個「佛」──你要達到的這一個果位,靠近了,非常重要的一個基本概念!

而且,第二個「諸佛歡喜」,我們現在做的行為,不管你有、無,那周圍的人大家都會有的人說你好、有的人說你壞,那麼我們總會被這個影響。現在壞人說你好,你願意不願意?壞人說:「欸,這個人很好,我很歡喜他。」都願意來接近你,你願意不願意?我想我們學佛的人,所謂這個壞人就下地獄的人,我們現在不必哦,這樣,這些人很歡喜你,對你有什麼好處?沒有什麼好處。然後下地獄的人都討厭你,佛菩薩都歡喜你,你覺得呢?這是我們要知道哦!你靠近諸佛對你來說;外面的人呢?人家呢?那佛、菩薩,佛歡喜當然菩薩也歡喜。

而且我們真正要想修學一定要有善知識的引導,你能夠這樣做的話,你也不會缺少、也不會離開大善知識,這個是非常好的好處!你能夠得到這個,你就不會墮落惡趣。那個不墮落惡趣是它的果,因在哪裡呢?「惡業煩惱悉不能勝。」這個真正的輪迴生死之因,乃至於跳出生死輪迴,都看我們造的什麼業。造的染業,那輪迴生死,染業當中惡的,墮落,染業當中善的,生為三善道,造了淨業就能夠跳出生死輪迴。

現在這裡呢,這個惡業是為什麼?由煩惱所使,是這個因。所以你能夠親近善知識的話,這個惡的果不會有你份,為什麼?你能夠遠離惡的這個因。所以這些東西,為什麼說不講離,而講不能勝,說惡業煩惱是「悉不能勝」?這個關於真正的煩惱的內涵,到下面共中士會很認真地去說明。我們要真正地斷煩惱,一定要首先了解煩惱過患──對我們有什麼害處;然後煩惱的行相──那煩惱什麼樣子;然後煩惱的生因──煩惱是怎麼生起的;然後你怎麼去對治。基本最起碼我們應該了解這四點,才能夠對治。那現在這個地方簡單地說明一下,因為這個是整個修學佛法的中心,所以在這裡簡單地說。

上一堂剛講過,我們來親近知識是為什麼?因為這個世尊名望好、地位高、對方有錢,都不是。為什麼?「受法分」,到這裡來,從善知識那裡聽受、接受如理的正法,而不是世間這些東西,這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前面說,我們對法不計較,計較的是什麼?「雖少許茶」,並不是說這個茶我們真的貪一口,而是這個東西給他,不給我,「嗯!」心裡面很嘀咕:「這個師長看得起這個人,看不起我這個人。」這樣,自己又很難過!都在這些事情上轉。這些是什麼?都是煩惱。

所以我們真正到這地方的真正的目標在哪裡?就是這樣。所以來了以後,各位雖然有善根宿生,但的確不太清楚,所以我們隨分隨力關於煩惱要認識。煩惱是造業的根本,業就感我們的苦樂,果的根本。既然我們願意離苦得樂,對我們來說真正重要的,因就這個,那因此在這裡簡單地說一下。我想在座的很多老同學都比較清楚,新同學不太清楚的,你們可以請教那學長們。那個煩惱的行相──過患我們現在先不要去深入──在我們目前所謂的煩惱的行相應該有基本的認識。我們大家都會說煩惱,啊!煩煩惱惱的,那到底什麼是煩惱?要認識這個,所謂它生起來的行狀,有的時候我們稱這個叫煩惱的自性、體性、行相,都沒關係,真正重要的就是我們認識它。那個經論上面很明白地說明,我就隨便地舉幾個。

譬如說《廣論》上面他是引那個《集學論》上說,這個煩惱一生,不寂靜相,這個內心當中就靜不下來,心裡面會有一種擾亂相,這樣。所以這個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然後《大智度論》上也講,什麼是煩惱呢?它能夠心裡面能夠作惱我們的自己的心,心一惱,生理就不安了。所以說,這個煩惱我們最主要的就是,它是擾亂的意義,會擾亂我們的內心,使得我們不安靜。那麼由於這個生起來了以後,由於這種內心當中生起這個煩惱以後,內心當中不能寂靜,然後使得我們的身心相續,繼續不斷地在這地方轉。譬如說我們現在看見,假定說剛才這種狀態,說我到這地方來,看見這個師長,說師父說這個好東西給了他,不給我,心裡就會嘀咕:「看得起他,看不起我!」心裡會嘀咕,大家想想看有沒有?在我們沒有來之前,我們跑到別的地方,世間是不是忙這個?然後一天到晚在這地方轉,這是什麼?這是什麼?煩惱相!

我們所以到這地方來的根本原因就要認識它、對治它。我們大家都會講,修學了佛法,「啊!勤修戒定慧,息滅貪瞋癡。」大家都會唸,大家都會講。那請問什麼是貪瞋癡啊?貪瞋癡就是煩惱,煩惱的根本是無明,就是對於「我」的行相不認識。然後呢,由於有這個「我」,隨順我的就貪;不隨順我的,或者障礙使我得不到的就瞋。根本的原因是事情的真相看不清楚,不外乎這個。那麼透過了戒定慧慢慢地把它消除。

戒定慧有一定的次第,通常我們說戒的功效是什麼?捉,捉住它。煩惱把它看成是賊,然後來偷、來搶、來傷害是魔,然後來傷害我們的法身慧命的,所以讓那個戒來把它捉住。定呢?縛,把它綁住,動都不能動。然後慧把它殺。所以戒捉、定縛、慧殺,我們也會講,現在請問:你怎麼捉它?真正要了解啊,這個捉賊比較難,如果說我們認識了這個行相,捉煩惱比較容易。但是我們普通人捉煩惱真難,我們無始劫來始終沒捉到,因為根本都不認識它,我們並不了解什麼是煩惱。

所以人家有一個比喻說:我們大家曉得這裡有個小偷,然後大家喊要捉賊,結果小偷混在我們這個圈子裡,小偷也喊捉賊,你曉得哪一個賊?所以你真正要捉,你一定要認識什麼是賊。現在真正的賊是什麼?煩惱賊。所以我們學了很多道理,一天到晚講,但是賊不認識,你怎麼捉?所以這個地方需要兩樣東西:有正確的認識,然後要下手對治它,戒的真正內涵要從這兩個去說。戒的形相我們看得見,但是戒的真正的內涵,那不是我們眼睛可以看的,看外面看不見,可是回過頭來反照我們身心很容易,所以叫作「內明」,你一清楚,你向裡邊看。那麼在這裡我順便地簡單講一下,但願以後碰到這種地方的話,大家好好地努力。眼前雖然並不太清楚,可是畢竟大家有善根,所以在這地方我們只要不斷地祈求努力,終於後面我們會解決這個問題。

那麼關於這個「惡業煩惱悉不能勝」,在這裡也說明了,我們無始以來被這個東西──說強盛的家賊推動著我們;現在我們親近了善知識,由於善知識指出這個行相,讓我們了解了就不會被它牽著走,所以說它就不能勝利。我們自己能夠聽從善知識正知見強盛於它,克服我們自己的煩惱習氣,這個才是我們到這裡來應該聽受的。所以說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師友來呵斥你,說你不對,這個地方這是我們一種幫助。我們如果說在這種地方覺得,嗯!他來呵斥我,好像他給我一點東西這個好的,那我們跑到這裡來,根本錯掉了!這是我們應該正確了解的一個特點。

下面看,如果我們真正能夠這樣去做的話,我們不但是要自己解決,因為我們來學佛嘛,還要幫助別人,所以這個時候,就「終不違越菩薩所行」。那我們修學佛的這個人叫作菩薩,不但自己解決而且幫助解決別人,我們的行為跟以前完全不一樣。那自己雖然不了解,可是因為有善知識──師、友,所以我們能夠勝過我們的業煩惱。能夠勝過業煩惱的話靠什麼?正確的方法。既然有正確方法,所以我們就不會違背菩薩所應該做的去做。那麼外面的行為是這樣,裡邊呢?「於菩薩行具正念故,功德資糧漸漸增長」,裡邊有我們的能夠真正的正念在這個上頭,所以我們慢慢、慢慢地,我們希望集的功德資糧漸漸地就增長。由於這個增長,眼前的利益、究竟的利益都得到了。這個是親近善知識的勝利。所以下面再總結說:

承事師故,意樂加行悉獲善業,作自他利資糧圓滿。

由於親近了自己的師長,內心──意樂,然後透過這個意樂,行為都能夠改善,都能夠獲得善而且淨,這個地方的善是指淨,善淨。那在這種狀態當中,不管自己的利益、幫助別人,我們要集聚的資糧都圓滿,由於資糧圓滿,那下面修行就能夠成就。那下面的引《華嚴經》:

如是亦如《華嚴經》云:「善男子,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正所攝受,不墮惡趣。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思念者,則不違越菩薩學處。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守護者,勝出世間。若諸菩薩,承事供養善知識者,於一切行不忘而行。

因為善知識時時提醒我們,我們可能忘記掉了,可是他不會忘記。然後在這個地方有一點,除了善知識──師以外,還有個友。為什麼我們平常的時候要非常尊重我們的同行善知識?也許師是佛、菩薩他不會忘;友,我們在修學過程當中,我們會忘。可是有一個好處,友不是一個人,是一個團體。而這個團體有一個根本不同的地方,我們這個團體跟世間的團體一樣不一樣?不一樣!到這裡來的人,都有一個共同目標:我們要力求向上。雖然做不到,可是內心上面都會感覺到「我怎麼做不到」,所以自然有慚愧心。當互相看見對方的時候,一看見這種行相、這件衣服,啊!這是佛、佛菩薩的行相,很容易就引發自己的慚愧。

所以他的內心也許不一定相應,可是這件衣服,所以我們稱這件衣服,這是三世諸佛的清淨幢相。當然這個清淨幢相,你的意樂不乾淨,那你沒有用。譬如現在我們世間上面去看,說:這些人!他們世間人不懂佛法、不信佛法的人,他完全不了解這個僧伽的殊勝的功德,他會說:這些人怎麼怎麼……。可是對我們來說,一看見這件衣服,內心上面馬上就策發,所以會提醒自己。凡是我們行大乘行者,除了你真正的加行位上面修行以外,通常都在那個一個大乘的僧團當中,自然有師、友如法地來攝受我們,我們也如法地與眾和合,因為自然會產生這樣的效果!

若諸菩薩,為善知識所攝持者,諸業煩惱難以取勝。」

這個是真正重要的!當我們不被煩惱、業所取勝的時候,那個時候什麼?那就是對治煩惱的這個正法漸漸地佔了優勢,漸漸地增長。

又云:「善男子,若諸菩薩,隨善知識所有教誡,諸佛世尊心正歡喜。

我們世間的人歡喜的,跟佛菩薩歡喜的不太一樣,佛菩薩的真正的目標,要把我們救出來,而他也了解救出來的唯一的方法,告訴你,如法去行。現在你能夠照著去做,那這個才是佛菩薩歡喜的!所以說,這個如果你能夠隨順著善知識的教誡,他的教誡無非是正確的方法,淨除煩惱,所以佛世尊心歡喜。

若諸菩薩,於善知識所有言教,安住無違,近一切智。於善知識,言教無疑,則能近於諸善知識。

這個很重要!我們通常情況之下,正因為不了解煩惱的特徵,剛才說的它的過患、它的行相,所以我們隨順它;而唯一的對治,是善知識提示給我們的正法。那時我們對於這個正法就算是有很淺近的一點信心,對它很深刻的內涵不了解,這個時候你除了淨信心以外,你有沒有別的東西?就像你要去一個從來沒去過的地方,要靠一個人引導你,你除了相信他,跟著他以外,有沒有別的路好走?沒有!那麼對這個淨信來說,最嚴重的傷害──疑心。所以說,於善知識的言教要無疑,這個時候才能親近他。這個親近不是你靠著他旁邊,這個親近你內心當中要相應,當你一疑,對不起,遠了!這是絕端重要的一個根本。所以說,

作意不捨善知識者,一切利義,悉能成辦。」

內心當中不但不疑,而且「作意」,我們起心動念一直這樣想。平常我們碰到小小的一點什麼不如意,為什麼不如意啊?通常情況之下,自己隨順著煩惱,然後師長教誡,說這個不要隨順煩惱啊!然後呢,這個時候自己是煩惱的奴隸,聽著奴隸走,然後師長就告訴你不順煩惱,自己覺得不如意了!那都是最可惜、最可憐的就是這個!

所以以前,在我自己跟隨師長的過程當中,有幾個比較嚴厲的師長,碰到這種情況之下,他會比較嚴厲地呵斥,說:「下流胚!」就這樣。平常世間來說下流胚很好的,可是我所聽見我的老師下流胚是最嚴重的,說:「好的你不學,你怎麼隨順著這些!」這句話沒有講,這個叫什麼?下流。現在想想,一點都沒錯!下流,流到哪裡去?好一點的畜生,壞一點的墮落餓鬼、地獄,三惡道,這是下流。我們事師也是要力爭上游,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所以那個時候內心當中,念念地要對師長有淨信,起心動念作意:無論如何,我一定不能離開!如果你真的這樣的話,因為你內心當中有這樣,有淨信,所以你的真正的義利你就能夠成辦。那下面另外引一個經:

《不可思議秘密經》中亦云:「若善男子,或善女人,應極恭敬,依止親近承事尊重。若如是者,聞善法故成善意樂,及由彼故成善加行。由是因緣,造作善業。轉趣善行,

好!所謂善男子、善女人呢,應該恭敬,不但要恭敬,「極恭敬」,就是說怎麼樣我們自己想辦法把那個恭敬心要提高到最高的極致。那麼現在呢,我們隨分隨力去做。在我們一般人的概念當中,真正要提,提不起來。那前面的都是教授,你真正地了解他的功德,對我們的真正的大恩,那個時候我們恭敬心會提得起來。所以不是平白地、單單這樣去做就可以。那麼恭敬了以後,然後要依止、要親近、要承事,在前面都說這個。能夠這樣做的話,那我們的內心當中,我們親近了就聽聞善法,聽聞了善法因為隨順著他,所以意樂──內心當中都是善的;由於意樂善,當然行為也就善。一切的行為──業,本身好壞主要的是我們的意樂,並不在事情的表相,重點後面說。但並不是說這個表相完全不是哦!這種真正重要的,後面的「業」裡邊會詳細說。由於這樣的因緣,喏!造了善業;造了善業,當然那將來「轉趣善行」,那這個不斷地、不斷地,慢慢、慢慢地就增上!

能令善友,愛樂歡喜。由是不作惡業,作純善故,能令自他不起憂惱。由能隨順護自他故,能滿無上菩提之道,故能利益趣向惡道諸有情類。是故菩薩應依尊重,圓滿一切功德資糧。」

那麼如果這樣的話,使得我們不斷地在善當中輾轉地增上,那個時候我們使善友歡喜愛樂。這個物以類聚,你行惡,惡友歡喜,你跟他混在一塊兒。通常我們雖然來是來了,可是我們的善、惡是不斷地在這兒交爭兩樣東西。通常情況之下,兩個人聊天聊得很起勁,那最可怕的自己是增長,然後旁邊的也是惡友。剛開始也許大家覺得說法,講講、講講,完全變成非法,自己完全不知道。法這個東西,自己要內心上面去檢查,然後這個著力的,這一點慢慢、慢慢大家要務必要都知道,然後要去身體力行。

所以由於這樣的話,這文字很容易清楚哦,不作惡業,那麼作純善。然後呢善的話,對自己、對別人都不起憂惱,因為這個地方惡就是煩惱,那既然是煩惱拿掉了,當然不會憂惱。現在惱,將來是憂,或者是煩惱本身就是令人憂,這個是後面詳細會講。然後呢,能夠護自他,能夠滿無上菩提。自己得到了好處才能夠利益,自己真正地能夠解決了才能夠幫助別人。由於這樣的話,所以「是故菩薩應依尊重」,所以菩薩,再一次來叮囑應該依止自己的善知識。那這樣的話,能夠圓滿一切功德、一切資糧。這個是經上面的,下面另外一點:

復次由其承事知識,應於惡趣所受諸業,於現法中身心之上,少起病惱,或於夢中而領受者,亦能引彼令盡無餘。

這是一個最大的大好處,非常重要的!我們眼前親近了善知識、聽聞正法、如理行,業就不會造惡了。那是說要如理行哦!假使我們聽聞了以後,還是造惡那是沒有用的。就即便是我們眼前不造惡了,可是以前無量劫來造的惡業怎麼辦?所以下面告訴我們。

下面告訴我們,如果我們真正地能夠親近善知識、承事善知識,如果這樣的話,不要說眼前的業能夠惡業截止,而且能夠善業增上。這以前所造的這種惡業,這種惡業要墮落惡道的,現在呢,由於你如法地親近、承事善知識,所以不必墮落惡道,在現在的身心上面少起病、惱,兩樣東西。或者善知識這個教誡使你心裡面不痛快,會惱你的心,告訴你這個行為不對,你心裡聽了蹦蹦跳,「哦!他指責我。」心裡面會覺得惱。然後乃至於生病,或者是雖然不病,本來你坐在那裡舒舒服服躺在那裡、坐在那裡,然後叫你去做苦工,這樣,你身上面會感覺一些這些問題。我們看《密勒日巴尊者傳》,是個典型的例子。或者是現實的,或者是夢當中,這樣,哦,遇見一些什麼恐怖的、痛苦的事情。由於這麼一來,好!把以前造的惡業,本來要感受惡趣的,都洗乾淨了,都洗乾淨了!這個是另外一邊來說這個承事善知識的大勝利,這是對淨罪一方面來說。還有呢?我們曉得最重要的我們要集聚資糧,所以看:

又能映蔽供事無量諸佛善根,有如是等最大勝利。

我們現在說要集聚資糧,集聚資糧最重要的什麼?要供養佛。欸!現在妙了,你能夠親近善知識,那個功德超過供養無量諸佛。我們供養一個佛就了不起啊,現在親近善知識,這個功德能夠超過供養無量諸佛,這麼大的勝利!

這種道理我們平常都不太了解,那是為什麼?因為末法,沒有法了。所以當初我也是這樣,譬如說我們現在這裡唸的三皈依,我們這個三皈依上面加了個皈依上師,當初我就不懂,所以大家叫它四皈依,實際上這是三皈依,沒有四皈依。那個上師是什麼?佛法僧三寶的一個總相。所以要皈依佛的原因,佛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照著他去做,現在由於師長告訴你,所以這個師是代表是「佛」;他這個「法」是活的;然後他能夠周圍策勵你、保護你,同時可能也兼「僧」的這個保護的作用,有這樣的內涵。既然我們現在要想修行都要透過這個法,而這個法直接從老師那裡來的,請問說功德、你的恩哪一個大?這個細的我們現在不說,將來我們漸漸地一步一步地深入,自然會了解這個。

那麼在這裡要常常記得一句話:自己第一個要具慧、要正住,才能夠辨別是師、非師,這個時候才去依止,而不是聽了這個以後,反正是莫名其妙隨便跟一個人,那這個很麻煩!現在我們這裡都看得見有很多外道,最近不斷地報上面登出這種來,以前我們聽說的盧勝彥這些,哦!現在是一個一個外道是雨後春筍,但是真正的佛法的話是鳳毛麟角,這是我們真正要很清楚認識的這個特點。那麼下面我們看,再引那個經論上面證。前面是說有這樣的大的殊勝的利益,下面再引經不斷地反覆來告訴我們,也就是這件事情對我們絕端地重要!

《地藏經》云:「彼攝受者,應經無量俱胝劫中,流轉惡趣所有諸業,然於現法因疾疫等,或飢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

那就是主要的重點。說假定說你去依靠真的善知識,善知識也攝受你,你能夠如法地去依止他,那麼在這種狀態當中──當然你眼前會增上,就是把前面的話總結,你眼前一定增上;除了眼前增上,以往造的很多惡業,這種惡業本來要經過無量劫流轉生死,不但流轉生死而且在惡道當中這種惡業,因為你現在親近、承事了,在現法當中就會能夠消掉。所以我們通常由於修行,第一步好處──重罪輕報,這一點我們要知道。

我們如果不了解以為好像我跑來修行啦,那應該好像一路一帆順風。我當年自己我就是犯了這個毛病,出了家了跑到這裡,我自己覺得說修行的,老師叫我做這個,心裡面很不痛快。現在老同學都知道,後來我真正遇見一個很好的老師,那老師把我痛罵一頓:「你來修行!哦,我燒了飯給你吃讓你修行啊!你修行為誰啊?」他瞪大了眼睛問我。我當時聽了以後,說:那修行還不對啊?那完全沒聽進。後來過了一些,我試試想想看,沒錯呀!你修行(那時候我是念佛),你到了極樂世界去,哦!我該倒楣跟你燒飯,燒給你吃啊!你的衣食住行你哪來的?對呀,我越想越不對啊!不曉得你們懂不懂這個意思?先不要說別的,就是拿世間的很平白的幾個情況來說,你跑到這來修行,然後我張羅各式各樣的東西──弄住的、弄吃的、燒好了飯給你,然後讓你修行,請問你什麼叫作修行啊?有這種事情嗎?所以這個善知識真好。

以前我還自覺得沾沾自喜,特別是,諸位知道,眼前佛法普遍,出家的水準程度都提高。我那時出家,三十多年以前,那佛法剛剛得到台灣來有一點樣子,所以這個知識份子出家的很少。那自然而然呢,我沒出家之前人家捧得像高高的真好,「喔唷,你了不起呀!」自己飄飄然,也不曉得到底說些什麼,佛法也不懂,所以跑到廟裡去,自恃就好像很了不起的樣子。那我剛出家的,我的師父也好,啊!的確覺得這個年輕人哪……!他是一番好意,結果我卻沒有如法地去做,自己覺得還很得意!所以在這地方我把我自己失敗的經驗告訴諸位。

所以這裡說,即使我現在如法去做了,請問:你無量劫來你都是佛菩薩?還是你造了很多惡業啊?造了很多惡業,將來這種惡業要不要感果啊?還是要啊!所以如果說你不好好努力淨罪集資,你憑什麼增上啊?那時候所以來了以後,為什麼第一件事情要努力做這個,是這樣。就像很多古時的那個大廟裡面等等,第一件事情跑得來──做苦工!當然現在順便也講一講,那現在漢地的情況我不太知道。或者說,我直截了當說,現在是末法了,這種我們知道也沒有用,大家沒有法,大家亂搞嘛!就像《阿底峽尊者傳》上這樣。那個已經完全亂成一團,然後土地也是菩薩、城隍也是菩薩,那是在這種情況之下,你還能夠講什麼!那什麼樣的外道都來了,盧勝彥、清海那套東西,都是搞這種名堂,所以現在的這些不談。那古代,譬如說禪宗,哇!那進去的時候都要被那個所謂「毒辣鉗錘」。在禪門當中有一句話:「不經一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當然這個舉個例子啦!說到了冬天非常冷以後,到了春天轉回來,到那個時候,春天先開的花是梅花,梅花很香的。這個是一個喻,就是對我們修行人來說一定要經非常嚴厲的考驗,那個時候自然就開出最好的正法的花果來。下面不妨引密勒日巴尊者這個典型的例子,這我們要知道的。

在現代我摸索了一段時候,後來終於從藏系聽說,他們印度最早的時候,他那個出家的形式是這樣,現在的戒律上面還留下來,出家頭上五年,學律。沒錯!第一件事情,沒有什麼道理;今天這麼坐下來跟你講《菩提道次第廣論》,沒有的!來了以後告訴你怎麼做,早晨幾點鐘起來,站怎麼站,坐怎麼坐,吃飯怎麼吃飯,那麼儀軌。也許我們想:為什麼我們現在要來學這個?

現在你另外從一個角度去想一想,你就很清楚、很明白了!我們從世間跑到佛門當中去,中間是不是突然之間一個大轉變?那現在我們想,假定說我們這裡到美國去,或者到日本去、到德國去,請問你的這裡的話──中國話,說得通嗎?你是不是第一件事情到美國要學美式的英語,到日本是不是要學日語,到德國是不是要學德語?你要學會他們的習慣、學會他們的種種方式,要不要學?要啊!現在你從世俗跑到佛門當中來要求無上菩提,你就拿你原來那套東西,行嗎?這天公地道的事情,所以出家五年學律。這個律不是深入的儀軌,深入的道理,而是表相的儀軌──講話應該怎麼講,吃飯應該怎麼吃,坐應該怎麼坐,想想看,對不對?就這樣,所以頭上的幾年這樣。

然後這個學了以後下面怎麼辦呢?告訴你三寶的功德。昨天我們講,哦!這個什麼是信哪?「於實、德、能」,這樣。為什麼講實、德、能呢?說三寶、四諦、業果──業果就是業感緣起,這些道理它有真實的;那麼這個裡邊特別強調是:讚佛的功德。那後面等會詳細地講,說佛是何等何等了不起,這樣,然後你這內心當中啟發。那以我們現在來說,我們也同樣可以世間的比喻來說。這個不妨以我來說,因為我自己的真正能夠說的就是經驗,你們可以根據你們自己的想。譬如說我們小的時候去念書,那時候已經受了西方的影響,所以大家向西方人看齊,學校的老師也好,家裡的父母也好,常常講,啊!愛迪生如何偉大、偉大,如何地偉大,然後講這些人。心目當中想:將來我長大了要學他。諸位!你們在學校裡頭有沒有這種你們內心當中所崇敬的偉人,有沒有?有!現在呢?進入佛門當中那個老師、周圍,他就會告訴我們這個內涵,啊!所以內心當中形成功一個崇高的目標,仰望的,就是我要追尋的真正的人生的目標,這是自己的宗旨。

所以那個時候進來了以後,我的行為漸漸地跟法相應,然後內心當中有了崇高的目標。現在既然你有了崇高的目標要這樣做,那怎麼辦呢?那坐下來學,他是怎麼得到的,我們現在應該怎麼跟他去學。他那個次第是這樣。如果我們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的話,啊!那才懂得為什麼他們最……現在譬如說我們現在看那個戒律上面,他頭上出家,是不是要出家五年學律?我們都老不大懂。我出了家二、三十年,現在才勉強體會到一點點,真正算起來,你們都比我好,我真是羨慕你們!

那我們現在繼續地看下去,說,剛才是講到哪裡?流轉諸業,說在《地藏經》當中,這個以往的惡業,那麼因為這樣講的話,那這個惡業由於善知識的指導、認識,那我們就能夠淨除它,講這樣的講起。那現在我們如果真正這樣去的話,那這種惡業就能夠重罪輕報。對!剛才就是說我們出了家以後的第一件事情,就照著這樣,聽了師長去講,前面說五夏學律,在學律的過程當中,那平常就開始練習伺候那個師長,不知不覺當中、習慣當中,就是這樣來,跟我們現在不太一樣,那這裡也順便說。

這個所以諸位,將來我們眼前的社會,眼前的社會當中,反正一個家庭當中,現在經濟也比較好,很有錢:「兒子啊,你只要把念書念好了,樣樣這個父母代你做。」好的人家,家裡還有佣人,就這樣。那自己把自己弄成一個廢物,這是最可惜的!這廢物沒關係啊,最後丟垃圾桶裡面,將來我們這樣去做的會下地獄!這個才是我們最嚴重、最可惜的一點!所以平常我們對這個理路了解了以後,自然能夠策發我們的這個身心。那麼除了這個,下面繼續下去,「或飢饉等,損惱身心而能消除」,那就是一點點,能夠去減除。

下至呵責,或唯夢中亦能清淨。

乃至於呵斥一下,或者作一個夢都能夠清淨。不過講這些有一個道理,我們現在說真的受苦惱也沒有什麼苦惱,不過至少有一點可能的──會遇見師友的呵斥。我們覺得被師友呵斥了是清淨嗎?你們覺得被師友呵斥了,清淨不清淨啊?不一定。為什麼不一定?你有沒有淨信心。假定說這個師長是一個善知識,然後呵斥了,你一定能清淨了嗎?不一定。你如果有淨信心,能!你沒有淨信心,不能!他呵斥你,你心裡嘀咕:「我冤枉了,他為什麼罵我,為什麼不罵別人?別人都這個樣的。」你心裡會嘀咕,會不會?對不起!你不是清淨,你是在增長,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哦!所以他前面是告訴我們,我們以什麼意樂,以什麼修信,什麼是念恩,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你對於他有這樣的一個淨信心,哪怕下面的呵斥,都能夠淨除。

實際上我們也知道的,為什麼來呵斥我們,簡單地來說,如果你好好的,他會呵斥你嗎?不會。呵斥通常都是非理,被他呵斥是不是你非理那一個擋住了?非理擋住了,你墮落就沒有。也許眼前你沒有,我們看密勒日巴尊者還是被呵斥,以前有!這個是根本幾個重要的原則,我們要了解。那下面再說:

雖於俱胝佛所,種諸善根,謂行布施,或行供養,或受學處,所起眾善,然彼僅以上半日善,即能映蔽。承事尊重,成就功德不可思議。」

說我們現在,這個地方是特別地強調供養師長。現在呢,你假定說供養「俱胝佛」。「俱胝」是印度的一個數目,是一個大數,我們說百、千、萬,然後萬再上面十萬,這個印度數那個數字,一個十萬叫作一個拉克,然後一百個拉克是一個俱胝,這樣算算多少?十萬是一個拉克,一百個哦,十萬、百萬、千萬、億,一億哦!現在你要去供養一億個佛,你說呢?我們連他一個佛都沒供到,釋迦牟尼佛我們沒看見,現在你要供一億佛。欸!他現在種善根、還要布施、還要供養、受學學處,這麼多的善。如果你能夠半天,半天怎麼辦哪?那就是承事自己的善知識,這個功德就超越!所以最近我們一直談,不但自己的師長,我自己不是,我自己曉得,可是至少扮一個樣子,然後不但是我,而且但願你們周圍的同學,你就把他看成老師,不斷地練習。這個功德的增上,然後真正的功德的積累,我想總有一天佛菩薩親自來攝受我們。所以自然而然,這個是非常重要的一個重要的基本的關鍵。

又云:「諸佛無量功德神變,應觀一切悉從此出,是故應如承事諸佛,依止親近供事尊重。」

說,佛有無量無邊的種種的功德,那這個功德怎麼來的?根本從這裡出的。所以我們這個是應該去仔細地觀察、了解,所以了解了這個以後,我們自然而然就像親近、承事諸佛一樣,去親近自己的知識、師長。

《本生論》亦云:「悉不應遠諸善士,以調伏理修善行,由近彼故其德塵,雖不故染自然薰。」

那個《本生論》上面說,在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遠離善知識,換句話說要親近他。那麼親近他的目標幹什麼?「以調伏理」,這個調伏理是順著聞思修、貪瞋癡。親近善知識的目標幹什麼?聽聞正法、如理思惟、法隨法行,這個!那是理論上的認識漸漸地加深,還要照著行持,所以戒定慧。照著他所告訴我們的這個道理,來調伏自己的這個煩惱、惡業,來增長自己的善行。能夠這樣做的話,以「德塵」,這個德像塵,這個為什麼叫塵呢?一點一滴地積累起來。我們現在的是「業塵」,也是無量無邊地積累起來。如果真正的親近的話,你不要故意,自然而然慢慢地、慢慢就改善。就像我們一個人親近惡友的話,你不知不覺當中跟他下去了;那麼現在如果親近善知識,不知不覺也增上了。

博朵瓦云:「我等多有破衣之過,如拖破衣,唯著草穢,不沾金沙。其善知識,所有功德,不能薰染,略有少過,即便染著。故於一切略略親近,悉無所成。」

那個大祖師就告訴我們說,我們哪,就像一個「破衣」,破衣。這個是舉一個比喻,為什麼呢?我們究竟他博朵瓦意思什麼樣,我也不太清楚!不過我們可以想像得到,一件破衣服,你還尊重不尊重啊?破衣服你不尊重,本來就是拿來抹桌子,對不對?髒東西,那個破衣是一丟。所以這個破了以後,沾上的東西都是髒東西,破衣的特徵就是這個。好的衣服,哦,你很莊重!看見髒了,抖抖乾淨,放在櫥裡邊,唯恐那個灰塵要把它沾染上去。

我們現在就是犯這個過失。所以我們就像拖這個破衣,那什麼東西髒東西都沾上去,好東西,不會。我們弄好東西絕對不會用那破衣去的,稍微乾淨一點,你的桌子願不願意用那個抹地的這破布來抹?不會啊!這是我們要真正要注意的一個特點哪!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善知識的功德是沾不上,但是壞的都是我們來,這是我們要注意的。所以在任何情況之下,略略親近是沒有用的,要恆常親近,這是我們特別應該注意的!那麼前面這個,就是親近的殊勝利益,下面:

第五不依過患者。

依靠了,有這麼多的好處;不依止呢?有這麼多的禍患,有這麼大的過失。現在看:

請為知識若不善依,於現世中,遭諸疾疫非人損惱,於未來世,當墮惡趣,經無量時受無量苦。

眼前假定你請求來以後,不去好好地依止──這個條件很重要啊!說很多能說善道、有修行,換句話這個能說善道不是假的哦,有教量、有證量,然後呢,這個不一定就是你的善知識,是你親自願意去請說:「哦!我要依靠你。」那現在對我們來說,平常地方第一個就是自己的親教師,出家依止的和尚、阿闍黎,這兩個是任何一個出家人的根本。在家人呢?你的皈依,你皈依三寶的。你可以不皈依他,皈依是皈依三寶,但是一定有跟你相應的,他引導你的這個。不過所以在家、出家人,如果對你有了這樣的緣以後,那個時候你必須如法地依止,這是我們應該知道的。

這兩天一直講,他是不是佛沒關係,我所以來皈依、所以來出家,為學佛。既然你來,你就應該如法去做,這是一個絕端重要的基本概念!所以假定你請了以後,不好好地善巧地依止的話,麻煩來了!不要說將來一定墮落,現在就不會有好結果,遭什麼呢?「疫疾非人損惱」,你會有種種的身心的苦、病苦,然後這個非人、鬼神都來干擾你。將來呢,墮落惡趣,一定墮落,而且經無量時要受無量苦。那下面馬上引那個經:

《金剛手灌頂續》云:「薄伽梵,若有毀謗阿闍黎者,彼等當感何等異熟。

說,這個金剛手問,說問世尊:假定自己毀謗自己的阿闍黎(換句話,自己依止的老師),那要感到什麼樣的果報呢?「異熟」就是將來的果報。

世尊告曰:金剛手,莫作是語,天人世間悉皆恐怖,

說,世尊聽見了以後,馬上告訴告訴他:金剛手,啊!你千萬不要提起這件事情,欸!這個事情聽起來真是好害怕。為什麼?因為假定說,

秘密主,然當略說,勇士應諦聽。

「秘密主」是金剛手。「勇士應諦聽」,為什麼要勇士啊?你如果單單聽見了,你就害怕得癱掉了,所以這個時候就告訴我們要勇敢;還有呢,金剛手是個勇士,他是勇悍地能夠摧破一切煩惱。要認真地聽啊!那麼佛就告訴:

我說無間等諸極苦地獄,即是彼生處,住彼無邊劫,是故一切種,終不應毀師。」

說,佛是親口告訴我們,你說的這個毀謗阿闍黎的罪過是何等地大。那說無間地獄等,凡間是最苦的地獄,就是那個毀謗了阿闍黎以後的生處。不但要去,而且住的時間非常長,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任何情況之下,絕不可以毀師。

像這個道理,我但願在這地方,願意跟各位同學策勵。我自己再說一遍,我自己曉得不是!我不夠。不過現在呢,我們現在末法,我假扮這樣老師,我永願盡我的力量,我當作我的同學,我自己也在學,所以我願意在座的各位同學也是一樣,這一點非常重要哦!對自己的師、友、世間父母,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有個抉擇哦!父母、師友並不是一定隨順他,大家記得不記得?他如理,隨順;他非理,可以不要隨順,而且應該不隨順。但是內心當中能不能毀謗他?能不能瞋惱他?不可以!所以在這地方是不是抉擇得滿清楚?那時候,「哦!他雖然這樣,我要努力。」特別是世間,因為世間的確大家不太了解,父母總是希望最好的給我們,可是他不一定了解真正的最好的,那時候我們不一定照世間的方式去隨順他,但內心當中更應該以佛法來感謝他,要自己努力;那麼佛門當中亦復如是。

《五十頌》亦云:「毀謗阿闍黎,是大愚應遭,疾癘及諸病,魔疫諸毒死,王火及毒蛇,水羅叉盜賊,非人碍神等,殺墮有情獄。

這樣,這是《事師五十頌》當中的。毀謗了阿闍黎,這是最大的大愚癡!這個地方所以講「大」的話,再沒有比這個更愚癡的了!你要想超脫輪迴救一切眾生,唯一的是師長,你依止了師長,居然還不依靠他,還有哪一個愚癡比這更大的?你為了這個而皈依三寶,皈依了三寶,你要違越他,還有哪一個比這個更愚癡的?所以說,如果這樣的話,會遭到什麼?下面種種。最後,現世遭遇這些,將來墮落地獄。所以,

終不應惱亂,諸阿闍黎心,設由愚故為,地獄定燒煮。

假定愚癡了,無知愚癡了,做了,那決定──我們不要有僥倖心──墮落哪裡呢?

所說無間等,極可畏地獄,諸謗師範者,佛說住其中。」

文字容易懂。我們無知了、毀謗了,那將在──佛親口告訴我們,到那種無間地獄去。

善巧成就寂靜論師,所造《札那釋難論》中,亦引經云:「設唯聞一頌,若不執為尊,百世生犬中,後生賤族姓。」

那麼這樣的一個寂靜論師,他的名字是寂靜論師,「成就」,很有成就,造的這個論釋當中引經上面告訴我們這句話:即使你給他聽一個頌,就是簡單的一個頌,那如果說──那時候我們還要尊敬,昨天講過了──假定你不好好地尊敬他,那麼一百世要在狗當中;還有將來這個業消掉了,到人當中是個下賤的地方。

那麼像這種地方我們不要輕易,總覺:啊!沒這麼嚴重。這個是內心當中一種腐爛之相,因為我們只有策勵我們不斷地努力。我們的行為可以不要太過分,可是內心當中意樂本身不要放輕鬆,這是我們應該了解、應該注意的。這行為太過分了以後,體力,不是我們體力所能夠負荷得了的,但是我們的心情不要放鬆,這是我們修學佛法相當重要的一個特點。那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