菩提道次第廣論手抄稿
鳳山寺版 第八卷
把甲一、甲二兩個都已經簡單地說明了一下,那麼今天講甲三,第十五頁,《菩提道次第廣論》的十五頁。是上面那個關於這個甲一,特別地是說明顯示這個法的根源的清淨,所以說明造本論的那個大師殊勝成就。以及大師,那個就是說,原則上面我們現在這兩樣說,總的是彌勒菩薩,然後到阿底峽尊者,阿底峽──一個是總、一個是別,阿底峽尊者提那個一個我們現在修行次第的綱要;那麼根據這綱要,宗喀巴大師就把那綱要的內涵,所以實際上這是造者殊勝。那麼關於造者殊勝,本論上面並沒有將宗喀巴大師列進去,所以在座的諸位,我們或者已經看過,或者事後好好地把《阿底峽尊者傳》應該好好地讀一讀,恭恭敬敬的。那麼其次呢,就了解關於那個尊者、祖師造的,同樣地,宗喀巴大師所造的很多法,那這個裡面,這個法當中最究竟圓滿、含攝無遺的,就是現在的本論,這個是法的殊勝。
如何講聽二種殊勝相應法中分三:
現在有了這樣的兩種殊勝的法,那麼是不是我們馬上就去聽了呢?馬上就學了呢?不是。還要曉得以什麼方法,所以甲三就是以如何、以什麼樣的方法去講說、去聽聞,那麼這種狀態當中才能夠跟那個殊勝的法相應。否則的話呢,雖然有最好的法,但是我們聽了以後不一定能夠相應。
平常呢,我們總說「信為能入,智為能度」,這文字我們都會講,但是我們是不是具足這個條件呢?這樣。所以在《大智度論》上面,有這麼幾句話。他就說,假定說我們不具足這個聽聞的條件,最主要的這地方談淨信,那麼雖然說我們讀很多經典,腦筋也非常好,這樣。能難、能答,這個回答的「答」,這我這個唸得準不準啊?答!能難、能答。那我們現在就是很仰望,說藏系保留的那個辯論,最完整的難、答就是這樣。實際上《大智度論》上面,龍樹菩薩已經說了,就說你讀得非常多,然後呢是辯論是第一等,能難、能答,但是在佛法當中,空無所得──你對佛法,了不相干!那以前我曾經不斷地在這地方提醒大家,所以這次我們能夠有這個因緣來聽聞那個,這是非常重要!那麼現在在本論上面怎麼告訴我們呢?說,應該講、聽都應該具足這三個條件,下面先看那文,說:
一聽聞軌理,二講說軌理,三於完結時共作軌理。
分成三部分:一個怎麼聽,怎麼講,這是同時的;那這講完了、聽完了以後,應該怎麼做。那麼「軌」、「理」呢?「軌」是一個軌則,說它有一定的方法。那麼為什麼要用這個方法呢?有什麼原因呢?這樣,這軌理兩個字大概。譬如我們現在學的時候,採取因明,它是把很多深刻的理論,很簡單地提出它的宗,為什麼要這樣。那麼現在呢,譬如說我們學這個東西,你必須這樣做,那就是這個方法,叫軌;為什麼原因;那麼下面平常我們才喻。實際上這個喻,就是:哪!照著這樣的方法去做,就得出這樣的結果。這個喻是外面的,假定我現在了解了,我也照著這個方法去做,我就得到這個果。所以這個喻是實踐過來的人,對別人來說做到了,你看見,對你來說──喻;對你自己照著去做的話,你得到這個──果。
那麼因此現在我們在這裡學這個法,這一點是絕端重要的!如果說你條件夠了,一講那個軌則,告訴你要這樣做,你就毫無條件的,那是第一等人。其次呢,喔,我要聽聽什麼道理,對,我就願意跟著去做。最差一點的,找一個樣子放在那裡,對,他就這樣。這個我們要懂得這個軌理的特徵是這樣。因此在佛法裡邊,特別是現在我們這個法是藏傳過來的,這藏傳過來的,所有的這個師長們,從歷代傳承祖師過來,都非常重視這個。所以這個如果沒有的話,我們就變成功前面所說的,你儘管能說、能辯,頭頭是道,那都是戲論,那我們要了解。
初中分三:
那下面呢,現在先講那個聽聞軌理,我們怎麼去聽。這個分三部分,第一個:
一思惟聞法所有勝利,二於法法師發起承事,三正聽軌理。 今初
在我們學的過程當中,因為這個本論叫《菩提道次第》,我們每一個人學,對我們學的人來說,第一件事情──聽,聽好了也照著去做,做到了以後講給別人聽,隨分隨力的,它彼此間一定的這樣的關係。所以第一個呢,我們先講怎麼聽。說,並不是馬上去聽的,在聽的之前,第一步,先要好好認真地思惟一下,說這個聽聞佛法有非常殊勝的好處──這不是普通的好處,非常殊勝的!那麼請問這個非常殊勝的好處是什麼好處?這我們簡單地來說,普通的好處,眼前有好處,將來不一定好;或者是將來好,眼前不一定好,這樣。現在這個地方,是最主要的將來一定好,眼前是可能好、可能不一定好;還有得到的真正的好處,是也兩個:眼前也好、將來也好。眼前好的叫現前增上生,將來一定好的是將來究竟決定勝。這兩個究竟圓滿的時候,一個就是報身,一個就是法身,這個才是真正最重要的。那麼從哪裡開始呢?從聽聞佛法開始,這個才是真實不虛的。
那為什麼我們要先要去思惟呢?假定我們能夠認真地思惟了以後,那這個產生一個功效,因為我們有很多事情要做,除了很多事情要做,每個人我們自己有的習性,我歡喜這樣、我要那樣,沒有一個有力的推動的力量,那我不可能主要的放在這個上面。特別是個凡夫來說,每一個人大家都隨順著習氣來轉。以我們今天來說,啊,今天是個假日,對我們這裡是最重要的──雙十節;可是我們覺得,對!這個沒有什麼太重要的,更重要的是這樣。假定是沒有這種特點,誰願意跑得來做這種事情,或是諸如此類的。
所以說要扭轉我們的習氣,以及在我們的很多的選擇當中,我們能夠所以摒棄了所有的這些,而一心一意追崇這個佛法,那必須要的條件,要曉得它有這麼特別的好處。顯然在沒聽聞之前,我們對這個一無所知,既然一無所知,那為什麼我們放棄眼前的很多好處,而追求這個對我們非常陌生的一樣東西呢?這是非常重要的、非常簡單的,但是平常我們不一定能夠體會得到。或者雖然理論上了解了,如果不去認真地思惟的話,這個理論對我們還是不會產生真正的功效,所以事前先要好好地思惟。
那麼經過了這個思惟以後,有什麼好處呢?策發我們的內心:對!這個我要的。既然我要了,平常我們馬上去要去聽了,不是!第二個,「於法跟法師要發起承事」。那為什麼發起承事要伺候?伺候法師、伺候法。那個法師是人,那個法怎麼伺候?實際上學說要如實地、如理地去依所聽到的法去做。那麼既然我們現在還沒有聽見之前怎麼講呢?所以同樣地最簡單地告訴我們。
實際上這裡有一件重要的事情說一下:說我們發心要去做這件事情,這是很好的而且必須要的,可是假定條件不夠,那雖然你有心想去做,做得到嗎?做不到。所以說去承事法師跟法,那積聚資糧。又資糧有兩種:福德的、智慧的兩種資糧,詳細的後面都會說。如果這個條件不夠的話,對不起,聽了還是沒有用。假定根本不碰到這種好的法,那本來戲論嘛,有也好、沒有也好,沒關係!這麼好的法,你聽見了不好好去做,豈不可惜!何況還有更嚴重的事情,假定聽見了這樣的法,我們不好好去做,聽久了慢慢地疲掉了,對我們反而有損害,這樣。所以我們正式地要去做的話,一定要一鼓作氣地努力,所以這個時候呢,對這個承事法跟法師非常重要!
就是從前面第一個,因為透過了這個思惟聽聞佛法的殊勝利益以後,那心裡很好樂;那經過了這種好樂,心裡面慢慢地……馬上去聽,因為資糧不夠,或者聽不懂、或者聽好了不相應,這樣都是很可惜,所以第一步要積聚資糧。那然後下面呢,這個時候再正式地去聽,才能夠正確地聽懂、做到。
現在我們看第一,那第一個就是怎麼思惟聞法勝利,詳細的,整個的《廣論》後面告訴我們都是,現在最簡單扼要的。即便是我們現在沒有很深廣的認識,最淺近的我們也應該從這個地方契入,步步深入,自然有它相應之處。那先看那個文:
《聽聞集》云:「由聞知諸法,由聞遮諸惡,由聞斷無義,由聞得涅槃。」
那個《聽聞集》上面,就這麼有一段話,說分四個步驟。由於聽聞,由於這個聽聞才能夠懂得、知道、了解一切法。那麼請問這個「法」是指什麼?這個法是一個、第一個非常重要的概念。現在我們所講的法,是宇宙間存在的一切的事情,我們總括起來稱為法,從我自己身心,外面的客觀的一切,這樣。那麼現在對我們來談這個法,在這地方談那個法,就是我們世間人,這個客觀宇宙跟我們沒關係,可是我們生活在這個裡邊,就是我們面對的這些。那麼現在佛法裡面講的法,眼前我們這裡講的法,就是佛法裡面講的,包含前面兩種。那個在本論一開頭的時候就很明確地告訴我們,說這裡所講的是什麼,你要去成佛的,是「往趣一切種智地位的勝士法範」,還記得這句話嗎?就是要想成佛的所有的內涵。那這個所有的內涵,就是包括我們剛才講的,客觀的存在的一切,跟你自己的身心。
這個在沒有正式地聽聞佛法之前,我們對這個都不了解,必須聽聞了以後才能了解。也許我們說:怎麼會不了解啊?是在我們每一個人,不管是小、不管是大,多多少少有一點認識。這就對了!假定你安於一個凡夫,夠了;假定你要成佛,不但不夠而且絕對錯了!所以我們在無明當中、在黑暗當中,雖然曉得有東西,觸摸得到、感受得到,可是我們並不了解這個事情的真正的內涵,一定要經過聽聞!
簡單地來說,就是說眼前所有的我們所以要成佛,因為我們要離苦得樂,換句話說苦樂是我們最重要的,但什麼是苦?什麼是樂?不知道!為什麼會有苦的事情出現?為什麼有樂的這個果報呈現?不知道!所以第一個是,這苦、樂我們不知道;苦、樂的因我們不知道。所以前面說的苦、集、滅、道,就是這樣,一定要經過了聖者,從佛、菩薩、祖師們,乃至善知識告訴我們,我們才了解。譬如我們現在在座的諸位,大家了解,放棄了世間的大家以為這些好東西來,剛開始因為我們不知道,對世間的所有這一套東西樂此不疲,啊!那簡直是怎麼捨也捨不掉。現在了解了,原來這種都是毒藥,有的時候我們給它一個名字叫「魚餌」,好像滿好的,吞下去馬上要命,痛徹心肺,眼前無比痛苦,將來更是永遠受苦!
所以實際上拿佛法來說,我們對世間的這些東西根本不了解,那必須要透過聽聞才知道。那既然聽聞了知道了以後,那下面我們就是苦樂當然不願意要,那這個地方從哪裡開始呢?「遮諸惡」。這個就是苦樂之因,既然你不願意苦樂的話,那苦樂之因你要遮止,一定正確的方法,必須要透過聽、聞。所以第二個呢,才聽聞了以後,才能夠遮、止,就是不再去做我們不要的那些東西、不應該做的那些東西。那麼所以要這樣去做的,因為我們希望獲得我們要的,那下面呢這個遮止了以後,我們該做我們該做的事情。那有很多事情雖然做,可是也沒有真實的意義的,所以這個遮止了以後進一步的話,凡是沒有意義的事情通常要斷除。那最後的話,我們能得到我們應該要的,那個真正的最後的叫「得涅槃」,涅槃是寂滅,世間的所有這個苦因統統解決掉了,這樣,所以這個苦果自然也不見了。那這個文字。
那個內涵呢,如果我們勉強說,第一個於聽聞了以後,整個曉得如理地取捨,這個才是我要的、這個是不要的,因此我們能夠把世間我們一向迷惑不知的捨掉、不要!然後走上我們該走的那條路,現在我們稱這條叫出家、出世。那麼下面進一步去照著這樣去次第走的話,第一個叫戒。就是我們所以走上這個出家之路,或者是世間的修行之路的話,要照著次第,所以第一個呢,這個苦樂的因弄清楚,這個以前像照這樣方法去做,現在不!遮止,這個叫戒。那個遮止了以後呢,把全部的精神能夠貫注在學定;這定、慧,有了定才能夠真正地照破諸法的實相,然後見到二無我,證得涅槃之果。這個四個是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一定的次第,那都從哪裡開始的呢?正確的都從聞,而且一直下去都需要這個。那下面又說:
又云:「如入善覆蔽,黑暗障室內,縱然有眾色,具眼亦莫見。如是於此中,生人雖具慧,然未聽聞時,不知善惡法。如具眼有燈,則能見諸色,如是由聽聞,能知善惡法。」
這個《聽聞集》當中又說,前面舉一個比喻,然後呢第一個頌四句。就像人進到一個黑暗的房間裡面,為什麼黑暗呢?因為遮得、外面各式各樣的重重的障礙遮得很牢很牢,所以光線完全透不進去,這樣。那麼雖然在這個情況之下,這個房子裡邊有很多美妙的東西,「眾色」;外面有很多好的東西,我自己也有眼睛,但是因為沒有光明看不見,這是個比喻。
那這個比喻說什麼呢?說,就像我們現在得到的人身,「如是於此中,生人」,我們每一個人哪,也有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具慧」就是具足辨別是非、好壞的能力。我們有這個能力,但是在沒有聽到正確的、如法的這個開示之前,我們並不曉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不對的。就是就像這個黑暗的房間裡,雖然有各式各樣東西,也有眼睛,但是我們看不見。前面那個比喻,然後說明,第二個偈子說明用在我們自己的人身上。
那第三個,就是說這個我們要透過了聽聞,然後以及透過了光明,到底是告訴我們些什麼呢?就像我們自己具足眼睛,也有光明,那麼能夠看見這屋裡邊的各式各樣東西;同樣的道理,由於我們能夠自己具足辨別是非的這個天生來的這個智慧的能力,然後又有善知識指導我們,那個透過聽聞、善知識的指導,我們了解:喔!這個是對、這個是不對,對的事情要做、不對的事情不要做。然後是步步深入,才能夠究竟地得到涅槃,解決生死輪迴的痛苦。那下面另外論,引一個論:
《本生論》亦云:「若由聞法發信意,成妙歡喜獲堅住,啟發智慧無愚癡,用自肉買亦應理。
先那一偈。那個是非常重要的,也從這個裡邊告訴我們,我們應該採取什麼態度。說假定說能夠透過前面所說的這些道理,粗淺的──如果前面不了解,《廣論》後面的還有更深細的,一層一層的──透過了這樣的方法,能夠正確地聽聞。當然這個正確地聽聞之前,還要依從善知識,如果真正地來看,還要積聚很多資糧。那麼眼前來看的話呢,就是只需要照著《廣論》這個就可以。那聽見了以後,產生什麼效應呢?「發信意」。發就是啟發,我們遇見任何東西,我們一定策發我們內心當中一種感受,看見了任何一個東西,心動一下,這個叫發。可是也有很多呢,就動一下,完了!這個沒什麼多大的意思。有很多呢,啟發了這個心,使得我們能夠跟著他走。那麼現在他這地方要啟發什麼呢?信意,這個信。這個信,我們有兩個不同的方向去解釋它,一個是世間來說,我相信你、我不相信你;那麼佛法呢,除了這個我相信你、不相信以外,還要更深一層的一個內涵。那佛法上面對這個信的說明,我們在這裡簡單地解釋一下。
這個法相上面,法相就是解釋這個名詞,以及這個名詞所代表的內涵,透過了這個名詞,看看我們是相應到什麼程度,來觀照我們自己的。對這個「信」的定義──法相上面的定義,說這個於三寶四諦這些事情上面能夠「深忍欲樂,心淨為性」。對於佛開示我們的所有的這個道理,或者是「實、德、能」,這裡不細說,到後面慢慢地、慢慢地我們會隨分隨力地把它加強、加強。所以世間的「實」是世間的很多都是虛妄的,這個才是真實的;然後因為是虛妄的所以都沒有真實的功德,所以他有功德;他有能力,這樣,這些。那麼特別是指「能」,什麼指能力呢?就是我們能夠轉過患為功德,使我們能夠凡夫成佛道,這是很重要的,這樣。
那麼這些道理就是我們現在這裡,簡單地來說,就是裡邊所講的東西,那麼聽了以後我們對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平常我們聽完了以後,心裡想:到底對不對呀?好像對,但是有一點疑問,這樣。那假定說我們聽一個道理,細細地看,它是天衣無縫,而且合情合理,正是指出問題真相,那我們對它就是確定地印可說:「對!沒錯。」那說印可的,就是說我完全接受、完全承認。現在呢,接受承認到什麼?「深忍」──深深地內心上面,我絕對堅忍不動地完全接受,叫深忍。
那麼這個深忍以後會產生什麼效果呢?假定我們真正地深忍的話,我們就會願意追求它:對!這個我要的。譬如平常說這東西滿好,你想:「這個好嗎?他講得很好,對不起!我還是懷疑它。」在這種情況之下不管他講得好,你會不會照著他去做啊?我想,我們不會。然後呢,經過了仔細地推敲觀察以後,他講得真的好,確實好!那時我心裡覺得:對!假定說對這個確定的好,是你完全了解,而且真正地完全打動你的心的話,你一定會想辦法去獲得;何況這個好,就是正是我們希望的。反過來,好一定有不好的那面,不好的那面正是我們現在具足的,既然透過了聽聞,了解了我們現在的是不好的,它這個才是要的,我們會不會積極地去跟著它去,希望得到這個好的東西呢?所以,如果說我們真正地能夠深深地印可這件、所講的法的話,我們一定會產生那個很強盛的好樂之心。
那麼這個現在講的法,是講的什麼道理呢?「心淨為性。」這些道理都能夠淨化我們的內心。我們內心是什麼狀態呢?煩惱。煩惱的行相現在這裡不細講,這個佛法的特點就是這樣。這樣的內容,然後呢我們聽了以後產生這樣的效果,這個叫作佛法裡邊的信,這樣。
說現在有了聽了佛法以後,發起內心當中正確的信心,那樣的內涵,這個情況之下,有什麼效果呢?「成妙歡喜獲堅住。」平常我們世間很多東西也會歡喜的,可是這個歡喜不妙,妙歡喜是真實的。譬如說我們剛才說魚餌,這個魚吞那個餌的時候滿歡喜啊,吞下去妙不妙啊?不妙了!一吞下去這下糟了,不妙!我們現在世間的太多東西,你第一步看見很好,實際上,害了!現在這個東西,啊!真妙。因為它是正確的、它是深遠的、是奧妙的,所以我們真實地歡喜。那個時候內心當中一步一步地深入,一步一步地什麼?「獲堅住。」如果是不好的話,我們一定馬上後悔來不及,怎麼可能堅住!那這個必須要的條件。因此前面說的,我們現在這裡聽聞的時候,千萬不要單一聽一個文字,然後在口頭上面之談,那個絕對不可能內心上面來淨化我們的身心煩惱!這個也不可能妙歡喜,既然不妙歡喜的,怎麼可能能夠堅固地安住在我們身心上,這個是很重要!那麼這個是它聽聞佛法的特點。
最重要呢,這個什麼?「啟發智慧。」我們之所以引發種種痛苦,無非為愚癡,現在呢,愚癡的正對治是智慧。那個愚癡跟智慧,並不是世間我們說的:這個傢伙很笨,大笨蛋一個。現在這個地方愚癡的智慧是特別講什麼呢?對於緣起、因果的事理法則,所謂業果、三寶、四諦這一些道理有一個正確的認識。也簡單地來說,對於緣起空這一件事情的兩個面,那跟它相關的整個的佛法,這個才是。那所以有了這個智慧以後呢,我們這個愚癡的大病、無明大病,就能就整個地淨除,所以才能夠發深忍欲樂、淨信心,然後呢,我們依照著去做的話,能夠獲妙歡喜。在這種狀態,這個非常難得,我們要努力去尋求。努力到什麼程度呢?乃至於拿自己的身上肉去換,所以他說「用自肉買亦應理」。
說到這裡那我們就停一下,我們現在常常學法的時候,這不了解這個必須要的條件,就是前面說的:第一個,對法的是非善惡不了解;第二個呢,資糧夠不夠不了解。所以我們眼前既然宿生有善根來了以後,特別要把握住這個特點。當年我的老師一再告訴我,我當年不太懂,現在經過了幾十年漸漸真的體會到。他一直說:「資糧不夠沒有用,資糧不夠沒有用!」那到底是怎麼資糧呢?我實在說不上來,可是經過了吃了很多時候的苦頭,現在真了解。那我們現在真正重要的,了解了以後啊,積聚資糧是非常重要!
其實這件事情不僅僅是你們去過啊,進入藏系三大寺,他們非常強調資糧,其實我們學佛法整個都是如此。所以在這兒常住,我們總好像是我是跑得來修學佛法的,當大老爺,燒好了飯給我吃,吃好了飯講給我聽,聽好了讓我去修行,這個只要來修行。這是一個絕端錯誤,絕端的錯誤!我們真正跑到這地方的應該積聚資糧,而該是我掃廁所我去掃、燒飯我去燒,應該這樣地努力,這一點非常重要!
我是想到這裡,我最近又偶然之間又看到一個故事,這個故事跟大家講一下。這個民國以來有幾個大法師,平常我們講的時候好像明末清初四大師,實際上呢這個比較更早的。那麼這下面有幾個了不起的大師,其中有一個倓虛大師,他東北人。那個倓虛大師是諦閑老法師的法子,非常精采。他那個《影塵回憶錄》裡面就有一個這麼一段公案,那個公案裡邊,特別提出來的,就是公案──一個故事啦!
這個故事裡講一個人,這個人叫曬蠟燭的法師。什麼叫曬蠟燭的法師呢?我們不是供佛的時候要香、燭、花、燈,是吧!那麼那平常在大陸上面,又不像這裡天氣滿暖和,而且現在種花的很多,在一般以前窮苦的民間,那個花不像現在那麼普遍,但是燈跟燭那是一定有的。那麼現在我們這種蠟燭叫作洋蠟,以前那個蠟燭不是洋蠟,那個用自己、自己做的。那個洋蠟好像是用石油的提煉出來的,那所以它不大容易融,以前的那個蠟好像是植物當中提煉出來的,所以它比較容易融,容易融化。那這個以前的這種老式的那個蠟燭,是不能放在太陽裡面曬的。現在這個法師叫曬蠟燭的法師,他就那個法師把那個蠟燭放到太陽裡面去曬。那為什麼有這樣的一個曬蠟燭,而是一個法師呢?
說,在好像揚州的高旻還是金山,那就是大陸上面那江浙一帶最精采的一個禪宗的叢林,出了很多人才。那這裡邊有一個人很笨,非常笨,大家平常都拿他開玩笑。拿他開玩笑啊,那他也不在乎,他也不懂,實際上。因為那個江浙一帶,到了春天梅雨下雨很多,所以過了以後很多東西發霉要去曬。平常呢,寺院叢林裡面還有一個習慣,每年會曬那個藏經,所以拿出來外面曬,曬好了弄弄好收起來。那麼那天大家都在曬,那麼這個很笨的那個曬蠟燭的那個法師,他是做什麼的呢?他是大殿裡面的香燈,大殿裡面的香燈師,香燈師就關照那個大殿裡面的東西。大家都在曬,「嗯,大家都曬,那我大殿裡面沒什麼東西好曬。」人家說:「欸!那個蠟燭發霉了,你也拿出來曬一曬。」欸,他「對呀!」他就把那個蠟燭拿出來,一看,真的蠟燭上面有一點霉,他就把那個蠟燭去曬。
那個蠟燭是不能曬的,那一曬它融掉了。以前那個老法那個蠟燭啊,你們有沒有看見過蠟燭裡邊有硬的一根籤啊?這樣。曬完了以後,那個蠟燭也都凝結了一塊,然後那個裡邊的那個蠟燭籤子一根一根就露在外頭。那到了晚上了他就收下,他去收:「咦!怎麼那蠟燭不見了呢?」這一看!一根一根的籤子,然後那個蠟燭油都流在地下。他自己也並不懂,他想大概它曬完了應該這樣,所以他就把那一根根籤子收下來。那那個蠟燭油都已經流在地下的挖出來,回頭裝在一個罈子裡裝裝好,他也收起來啦,這樣。那他做他的啦!那到了晚上要點蠟燭啦,結果呢,那個蠟燭本來是譬如說那個裡邊是籤子,外面紅顏色的,是吧?中間有一個芯在這裡。那個拿出來蠟燭外面這個沒有了,只有裡面的籤,他拿來點了一點。又譬如說我們上殿了,他忘記掉了,那維那就說:「欸!今天晚上怎麼蠟燭沒點哪?」他馬上拿出來,一點,這樣啊!他大為驚訝:「那個蠟燭怎麼這麼一回事情,你怎麼搞的?」「嗯,它今天我曬過了,它就變成這樣啊!」
那因為平常時候大家曉得,他那個非常傻的傻瓜,要碰到情況的話一定會處罰他,可是那維那是大叢林裡邊這種維那,都是有一點功夫的,就是即便沒有真的功夫,不能顯很忍的話,當著大眾很嚴肅的狀態當中,你發脾氣是不對,所以他就忍住了。一想:唉!這傢伙笨頭笨腦,又人家給他什麼、給他開玩笑,他上了當了,說也沒用,這樣。所以他就說:「啊!那某法師啊,像你這樣聰明哪,你留在這裡、我這裡太可惜了。」應該怎麼辦呢?說:「現在啊,那個在……好像在觀宗寺啊,那個諦閑大法師在那兒開講座,實際上這個要最好的、最聰明的人去。法師你這麼了不起的人,你應該去聽、聽經,在我們這裡是沒用的。」「喔?我居然還這麼好啊!」他聽了很高興:「對!對!對!像我這麼聰明的人,不應該在這裡作菜,我應該去。」那既然是看他這樣的話,那個維那說:「那你這樣早一點走吧!」所以他自己就居然高高興興,人家都在這兒暗暗地笑他,就這樣,他居然好高興,馬上打打包請了一個假,就跑得去跟諦閑大師。
那就跑到諦閑大師那裡。一去,那個諦閑大師因為那時候學教的人不太多,所以凡是有來學的人他告訴這個客堂──客堂就是比如我們現在叢林裡不是有所謂監院、維那、知客,那接待外面的人──說:「凡是外面有人來學教,不管是老少,我們總好好地接待他,給他機會。」結果那個曬蠟燭的那個傻瓜傻頭傻腦的這樣,也跑得來,跑得來。那一看這個人又戇又直又傻的這麼一個人,那個客堂那個知客師一看就覺得:「唉!你來幹什麼?」「嗯,我來學教的!我是哪裡來的。」「你說你哪裡來?」「我是哪裡來的。」那平常以前大陸上面,坐禪的門庭跟那個講教,他彼此的概念大家不大能夠相容的,互相不能相容,現在居然一個講教的地方,哦,這個坐禪的地方叫他來,總有原因。問說:「那你在這好好的,這是一個大叢林好好的,你為什麼要來呢?」「嗯,我的維那師父告訴我,像我這麼聰明的人應該來學教。」他居然把這個故事就搬出來。
那個知客一聽,這麼一個大傻瓜跑得來,他一想到老法師說的,反正不管什麼人家來學教,你只好好地接待他。「那好、好、好!你來,你住下來。」他就跑到那地方去。跑到那個地方去,然後呢所以這個來了以後當然第一件事情,一定會晉見那個老法師。那就是諦閑大師,那種都是大德,絕對不會像我們表面去看,就問他了:「你哪裡來啊?」說那我是好像揚州高旻寺、還是金山寺。一聽,欸!這高旻、金山是一個坐禪的禪宗道場,「你怎麼來的啊?」那個曬蠟燭的法師又如此這般,他一下這聽見那個老法師,他當然啦,理直氣壯地把那套東西搬出來。這一下那個諦閑大師一聽:我的天哪!那個曬蠟燭的法師跑得來。一曉得這個人資糧不夠,「好、好!你發心來,非常好!那你了不起,」讚歎他幾句,「但是資糧很重要!」「老法師,什麼叫資糧?」「喏!現在這樣,你去掃廁所。」「好!」他就掃廁所。
然後呢他就在這裡掃廁所,然後反正別人不能做的事情,他都做,做苦工,在這裡苦苦地一做做了七年、不曉得八年。那剛開始的時候一個字都不認識,那既然來了以後嘛,你要來學教要聽哪!「嗯,老法師告訴我,我資糧不夠,要在這裡做!」他就會有這種絕對的信心。那老法師告訴他:「現在你可以了,來稍微來聽聽。」那聽。剛來的時候一個大字都不認識,就這樣熬下去,他最後變成功觀宗寺的最了不起的一個大法師。
那當年那個金山吧?反正那個禪宗啊,把他哄他哄出去的那個,大概不曉得經過了九年、不曉得幾年,他後來成功一個非常了不起的大法師。那麼通常呢,諦閑大師因為那個時候國內最了不起的一個教下的大師,那這都是再來人哦,你們看他的故事,非常感人!那人家就到處全國上下都請他去講經,那個講經的時候要請幾個重要的人,萬一老法師有事情,可以覆講。比如今天我有事情了,那我就說:啊,那梵因法師你講一下。那最弟子當中最精采的人。那那個時候那個曬蠟燭的法師,已經變成功學生當中最精采的,所以老法師說:「那你跟我去啊!」就跟他去了。那先也沒有說什麼,那最後又跑到那地方去講經。
那講經正好去講了一座,那個老法師身體不好,那就叫他曬蠟燭的法師他去覆講,結果從頭講到尾。當初那個維那笑他,把他趕走的,還跟他說:「你這個聰明人哪,將來去了以後,你學好了以後來講,我來跟你做維那。」維那就是伺候他。固然經過了九年,這個原來那個大叢林,大叢林擠到維那很不容易喔!由是從小和尚開始擠到最高的職務維那,經過了九年這維那還在那裡做那個,跟那個曬蠟燭的法師做這個事情。在近代雖然佛法很衰頹,可是很精采的很多地方都有這種類似的故事,這個都不是笑話,都是真實的,老一輩的人很多人都看見過這種人。所以那個倓虛老法師那他們都是一起過的,親自曉得這個人。
那我們現在總不會像曬蠟燭法師那麼笨吧!這麼好的資糧,那假定我們肯好好地積一點資糧,我想這個成就應該不止如此。反過來說,我們今天有了這麼好的資糧,假如自己驕傲不好好地努力的話,那趕不上那個曬蠟燭的法師,佛法那很實在,一點都虛假不來。那所以我講到這地方呢,我就隨隨便便說一下,說曬蠟燭的法師還沒有真的來「自肉買」,可是他的確地肯做人家不能做的事情,這裡就告訴我們這一個。像這種地方,但願我們不要把它看成文字看。單成文字看,腦筋最好的人總覺得最了不起,但是他一定跟法最不相應。聽見了法,他就拿那個法到處去,不是到處去觀照、到處去辨別,文字上面轉,而不能用在自己身心上面淨化;萬一不夠,那好好地集聚資糧,這幾個特點。那我們現在下面再看,那下面舉一些比喻、例子來說明它:
聞除癡暗為明燈,盜等難攜最勝財,是摧愚怨器開示,方便教授最勝友。雖貧不變是愛親,無所損害愁病藥,摧大罪軍最勝軍,亦是譽德最勝藏,遇諸善士為勝禮,於大眾中智者愛。」
那麼這一段也簡單說一下。說由於聽聞了以後,能夠淨除一樣東西,什麼?愚癡。那麼通常這個愚癡我們稱它為「無明」,就是黑暗。因為這個愚癡,所以事實的真相看不見,就像前面告訴我們的,這是一盞明燈,能夠真實地認識。
然後呢,下面真實地認識以後,我們能夠真的去實踐,實踐就有功德,所以下面說「盜等難攜最勝財」。平常我們有很多功德,譬如說我們有錢、有勢、有什麼,有各式各樣的東西,人家都會拿得走的。你有錢,或者小偷來、或者強盜,所謂五家所共──世間的人的話,子弟,然後呢天災人禍,不安全。佛法不是,如果我們了解了以後真實去做的話,沒有人能夠拿得走。既然是「業」嘛,惡業,也沒有人代你;善業,同樣地沒有人、強盜什麼東西能夠搶走你,這個才是真正最殊勝的。
還有呢,「是摧愚怨器」,那「開示」是解釋下面一句的,摧是摧毀、摧破,這個。那個現在我們真正的怨害、怨敵是什麼?就是我們的愚癡無明。對我們要想摧,摧是摧毀那個怨家敵人,是用我們的武器;現在呢,對這個愚癡的這個怨家是用什麼?用「法」這個武器,所以說是摧毀這個愚癡怨家的最最好的武器。
下面是「開示方便教授」,因為它能夠指示我們,開啟這個正確的,方便就是我們這個法,成佛的這個種種的方法、正確的方法,那是個教授,那才是最殊勝的朋友。我們有各式各樣的朋友,很多人說酒肉朋友、道義之交,現在這個最殊勝的──法友。那麼還有呢下面說,世間最親近的人是什麼?就是親戚、親人。可是世間的親人在很多情況之下,還是會背叛我們,乃至於雖然不背叛,到死的時候也各走了。現在這個不會,世間的背叛通常是什麼?因為你窮了,這樣。所以世間有一句話,「高頭白馬萬兩金」,然後下面呢?對!「不是親來強求親」,下面呢?(弟子答:「一朝馬死黃金盡。」)對!有一天馬死掉了,黃金沒有了,「親者如同陌路人」,真正親近的人就像陌生人一樣,那這個毫無可以貪戀之處。現在這個再貧、再窮,它還是一樣的,絕對不會離開你,所以這個是真正我們可愛的親人、親友。
還有,這個平常的藥啊,有了病這個藥,它雖然有一些好處,可是藥同樣地還有害處,或者呢藥就是有好處,吃下去很苦,藥總有藥的副作用。現在這個什麼呢?能夠治療我們心愁的這一個愁病的藥,這個藥對我們毫無損害。下面呢,我們種種的罪惡的軍隊,這個罪惡指什麼啊?惑、業這個。它現在能夠摧破惑、業的這最嚴重的這個罪業的軍隊,最殊勝的那是佛法。「亦是」,翻過來,「亦是譽德最勝藏」,那個譽德,這譽就是讚譽、稱讚,那個真正我們有了德行,那個德行呢,讚美那個德行最好的讚美德行的方法。
「遇諸善士為勝禮」,那麼對於一些善士,我們通常對於真正我們恭敬的,我們要供養他最好的禮物,那麼現在這個,對這些最好的禮物是什麼呢?佛法。譬如說,對弟子的來說,那老師給我們的佛法,對我們最有用;反過來弟子對老師,也是再沒有比法供養更好的。老師當中最好的什麼?佛。所以佛告訴我們最好的供養是什麼?法供養,你如法地去供養。那麼請問如法的供養怎麼辦哪?聽聞開始──聽,懂了道理,照著如法去做,到實踐,這樣。所以這個是一切真正的善士,這個善士不管是師、弟,跟佛法相應的這些人,最殊勝的禮物。
「於大眾中智者愛」,那麼在這個大眾,有各式各樣的很多團體,世俗、出世間,那這個地方特別的是就是出世間的團體,實際上包括世間。那世間當中你做的事情,有人……你做了這個,通常情況之下有人歡喜、有人不歡喜。現在我們這個佛法,在那個大眾當中,哪一類歡喜呢?「智者所愛」,真正有智慧的人,佛菩薩都會愛;那些反過來的人,他不一定愛。他們沒有智慧的人,但願他不要愛,他來愛你、你也愛他,你就完了!世間就是這樣狀態,那前面呢就說明這一點。那最後一兩句,我也把它簡單講一下:
又云:「聽聞隨轉修心要,少力即脫生死城。」於其所說諸聞勝利,應當決心發起勝解。
又說,那個都是《本生論》上面的。說,現在不是講聽聞嗎?那麼聽到了以後,聽到了以後兩種可能。前面說的,假定我們只是文字上面聽聽,那也就算了!通常情況之下,也許為什麼這樣呢、聽了算了呢?聽了以後不當一回事情,後面會詳細說。不過我們的經驗當中我們可以體會得到:只是聽過了就算了,或者是根本沒有專心去聽;或者聽的時候自己有自己的意見;或者聽過了以後又忘記掉了,這一類都是實際上的問題。它現在我們認真地聽了以後,沒有前面的過失,欸,我們能夠真正地照著去做。這個非常重要哦!所以聽要聽懂,不能聽錯,聽懂了以後要記得,是又正確地聽到、又能夠記得,下面還要一件事情──照著它做。第一個已經很難了,照著它做更難!但是反過來說呢,正因為這個非常殊勝,這個很難,這麼殊勝、這麼難的方法,你聽到了不做,太可惜!假定我們了解了這個道理以後的話,一定要想辦法做到;不做到的話,你是白聽,你前面是白白浪費!
所以我們正面、反面真正把握住了,一定會有一個力量推動我們認真地去做。所以不但聽懂,記住!而且跟著他做。跟著他做,做些什麼啊?「修心要」。修就是修行,或者我們說修改。我們無始以來這種方法,都是隨無明錯的,在這裡說一下。我們到了這地方來做任何事情,最常見的一種狀態都是配自己胃口,不配自己胃口實在沒興趣,雖然勉強做,做得很苦。那麼現在呢,必須要聽過,「聽聞、隨轉」,產生什麼效應呢?去修改自己的習性,說不要隨順著我自己:「嗯!我覺得這樣的。我覺得這樣,這個不對、那個不對、這個不對。」不是!照著法看我自己,我這個不對,我要去改──修改。那修改呢,「心要」,這是法告訴我們的精要。在哪裡修呢?在我們內心上面最關鍵性的問題上去著力。所以依法從我們內心上面下手,那其他外面呢去輔助的。而我們現在往往表面做得很好,裡邊不相應,這個很遺憾;不過假定一時做不到,至少外面做到了,裡邊一步步地來,還是一個辦法。所以我們平常情況之下,看自己隨分隨力去做。
能夠這樣去做有什麼效應呢?哪,來了!我們不是要跳出生死輪迴嗎?這個生死輪迴把我們重重圍困啊,現在如果能夠照著這樣去聽,照著去做,修改自己的話,不要太大的努力。我們想像當中的修行很難哪,實際上不是。所以在宗大師的這個傳記後面,很明確地告訴我們這一點,大師是這樣告訴我,大師弟子照著去做產生這個效應──這個喻。前面已經說過這個喻是看見別人的,假定我們去做呢,我自己就是一個現實的證明。然後呢,讓別人看,別人也可以借重它,所以這個是對我們一個很重要的觀念。那麼這個兩句話是《本生論》上面說的。
下面就是宗大師特別再叮囑我們,說因此對於我們前面所說的對聽聞的勝利,聽聞佛法有這樣大殊勝的好處,我們應該怎麼辦呢?「應當決心發起勝解」,應該下決斷。勝解什麼呢?就是對於一個道理啊不但了解,而且了解到絕對內心當中相應,相應到不為被別的東西動搖,這樣。這是非常重要的!我們現在無始以來的習氣,不會被動搖,然後我們吃太多的東西不被動搖,這些正是我們不要的。我們要把聽聞正確的方法產生勝解,這個勝解的力量不被動搖。那然後呢有了這個力量,我們才能夠真實地去做到它。眼前我們還沒有做到之前,要決心說我一定要經過這樣的努力,產生這樣的效應。那麼這種情況就是這一段聽聞這個佛法的好處,然後我們經過努力去思惟就會產生,所以今天講的就是思惟聞法應該有的、所能得到的種種殊勝的利益。好,那麼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