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2000年版)19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二〇〇〇年版

第十九卷

上一堂我們已經把「歸戒儀軌」當中五戒,把它看完、講完,那麼最後一部分就是八戒。我們今天就開始,請翻到第三十四頁。

第三節 八戒

  • 八戒中分為六項
    • 一釋名
    • 二功益
    • 三簡人
    • 四懺悔
    • 五作法
    • 六料簡

現在這裡這個八戒所分的六項,跟它五戒的七項是有一點不太一樣,那為什麼不一樣?這裡不細說,你們仔細地應該看一下。看了一下,下一堂我再跟你們簡單地說一下。平常我們認真去看的時候,這種地方應該是真正值得我們多花一點時間,曉得它為什麼要這樣來分別的。那麼現在我們就看第一個「釋名」,第一個就是解釋,讓我們了解這八戒為什麼叫八戒,八戒有些什麼樣的內涵。那麼現在看:

第一項 釋名

《業疏》云:「云戒云齋云關者,眾名乃異,莫不攝淨歸心也。

所謂的這個八戒,有的時候我們就全都稱,有的時候簡單只稱一個,全稱就是「八關齋戒」。實際上這個「關」、「齋」、「戒」三樣東西,這三個名字,不是說譬如說我們說有一些東西,那三個名字當中任少掉一個,那我們就辨別不清楚。譬如說這裡鳳山寺,你少掉了一個「鳳」,說「山寺」,那什麼山寺?你不知道;那少掉「山」字,第一個字少掉也不可以,第二個字少掉也不可以,第三字少掉也不可以。可是現在「關」、「齋」、「戒」三個是同一個義,當然有特別地來說是有稍稍不同,但所代表的內涵一樣,所以它任用一個也可以。

所以說它這三個名字,名字是不同的,但是有個總共的特點:把它「攝」就是收攝起來,把那個心「攝淨」,收攝起來,能夠讓它淨化。然後怎麼收攝法呢?「歸心」。平常我們所以不淨,是緣著外,所以隨著煩惱轉;現在反過來,那麼從自己的內心上面去看。可是這樣的看,一定是對著境才能夠發生,所以緣著境而反過來看,把內心由境所生的煩惱拿掉,這是它的一個特點。

那麼將來整個的學的戒,就是我們要學佛法所有的整個過程當中,這第一步。因此我們所謂的「內明」,而這個內明是離不開我們所緣的境,所以這個時候我們才知道說境沒有好壞,是你用什麼概念去看。隨順我們無明的習氣、煩惱,那一定是問題重重;如果依著佛告訴我們的法去看的話,那漸次地淨化,最後恢復我們的這應有的所謂真如、佛性,乃至充分地顯發,戒就是它的第一步。現在我們再繼續下面看:

言八戒者,八即所防之境,

就是在受了皈依以後我們學習的次第當中,那麼有它層次的深淺。那麼現在這個「八」,就是緣境的時候,我們這個八種境是我們所以要防範的。

戒則能治之業。

就是心對境的時候,用心來對這個境上面擋住它,那麼以前造的是染污之業,現在變得善淨之業。所以「八」是防的境,「戒」是能對治這個染污的這個業。

言八齋者,齋謂齊也,齊一其心。或言清也,靜攝其慮,如世閑室亦號齋也。

那麼第二個名字「八齋」,「齋」就是齊的意思,「齊」就是使得心能夠齊。也就是說,拿什麼東西來齊呢?清淨、淨化它。在濁的時候,那譬如說水裡邊各式各樣東西混成一團,把那個水濾掉了以後,那剩下來的水都是這樣清,這個意思。所以我們就「靜攝其慮」,思慮,就像世間有的時候我們稱這個叫什麼齋、什麼齋,真正的意思也就同樣地類似。

言關齋者,即禁閉非逸,靜定身心也。」

那「關齋」連在一起的話,八關齋就是,那個「關」是關閉,關閉不對的、放逸的這些東西,使得我們的內心當中寧靜、安定下來。所以它三個這個字,或者連、或者各別,意趣就是這樣。我們再看,看了這個《濟緣》的解釋就容易懂。

《濟緣》釋云:「初總示三名。

就是八、關、齋。

或處單稱,或處連呼云八關齋戒,並如經律呼召不同。息緣離過,善法內增,故云攝淨歸心也。

「息」就是息止,息止外面的種種的雜染之緣這個意思。再下去,

言下別釋三,初釋戒義。所防是過,能治即行。

「言」就是上面《業疏》當中「言關齋者」這一段。

次釋齋義

就是最後一段,解釋「齋」是什麼意思呢?

有二。齊取專注,心無差別。清取離過,絕諸雜想,世中齋館亦取閑靜之意。

那麼解釋這個「齋」有兩個意思,齋就是所謂一個齊、一個清,前面所說的。那我們相對地比一下就可以,「齊」指什麼、「清」指什麼。

三釋關義。從喻為名。如世門關防奸止寇,即禁閉義也。」

最後一個,關齋者,「關」就是關口,就世間的門。然後所謂「如世門關」那個「防奸止寇」,那個「寇」通常就是大的,「奸」就是小的,這個意思,都是禁閉的意思,這個文字。

那麼了解了這個名字以後,第二個看看它有什麼好處。所以,

第二項 功益

《業疏》云:「《多》云:經說,作閻浮王於人中寶一切自在,不如八戒十六分一。」 《濟緣》釋云:「閻浮王即轉輪王。彼國一錢重十六分,故經論中多舉為比。」

這個《濟緣》的解釋滿容易,引那個《薩婆多論》上面,經上面說作閻浮提王,那麼這個印度有的,所謂轉輪聖王,就是王那個整個的,金、銀這個不一樣,金輪王轉四天下,依次慢慢地小。說做這樣的最大的王,王於四天下乃至於,這個對人中所有的寶貝他樣樣都具足,那個多麼大的福氣!可是實際上那個福氣不如受八戒十六分之一。那麼為什麼我們用十六分之一?它下面有舉個喻。平常我們說幾分之一,就是大家概念當中普通常有的,現在我們都是十進位、十進位,那這個就沒有什麼多大的差別。譬如說不是十進位,一斤十六兩,諸如此類,那我們有的時候會十六分之一,那這個容易去比的原因。第二段:

《業疏》云:「《善生》云:除五逆罪,餘罪皆滅。」

這是第二段。《善生經》上面說,受八關齋戒一天一夜得的功德這麼大,除了五逆的罪,其他的罪統統滅掉。喔!那這個非常大、非常大。不過諸位特別要注意,平常我們以為:喔,隨便念一下就可以,我跑得去隨便做一個形式就可以,那是沒有什麼用場的。這個用場就是對那個滅罪來說沒用場,當然佛法裡邊種善根種子是絕對有的,這我們要了解。

所以根據那個《善生經》,就是《優婆塞戒經》上面,它很清楚明白地告訴我們,你要以什麼樣的心情去受,受的時候以什麼樣的方式才能夠得到那個戒體,得到了這個戒體以後,隨行應該學什麼態度。所以它必須要有六樣清淨,那麼這樣的具足了條件以後,那個一天一夜的八關齋戒,確實具有這麼大的功德!這個五逆罪是絕端可怕的,造了這個罪要下五無間地獄的,它能夠除了這個,其他統統消得掉,那的確不是我們能夠想像得到的,這麼大的福報!

那麼這個六樣什麼清淨呢?第一個根本清淨,第二個受已清淨,第三個莊嚴清淨,第四個覺觀清淨,第五個念心清淨,第六個求報清淨。所以這個幾樣都清淨了,那這個《善生經》上說「是名三歸清淨齋法」,這要六樣東西這樣都清淨了,這個才叫作由三歸得的清淨的齋法,才能夠消除這個這麼大的罪。

那麼上面說的「根本清淨」就是受體,那個受體一定是發什麼心?我真的正看見世間一無是處,不但決心要出離,而且要學菩薩。為了所有一切眾生,然後這樣地懺悔清淨以後,然後去受戒,得到戒體。這個戒師也要清淨,那就是根本。

所以平常我們內心上面,不大容易產生這效果。前兩堂我們曾經談過,那個受戒的時候,我們初番羯磨,那麼覺得:欸,緣到那個上面,那個東西都在「鼓動」了,那天說過什麼叫鼓動法。所以因此我們必須在平常學了以後,乃至於學了佛法以後,一對境的時候自己就察覺到:啊!我以前錯了,那我現在曉得。所以內心當中就經常有一種很大的策勵的力量,到一對境就轉過來。

平常我們看見,隨順著自己習氣,別人總歸錯的,就是這樣。不配胃口的,那不管是什麼樣,自己用種種的方便隨順著習氣走。那現在我們看清楚這個道理,覺得這裡也不對、那裡也不對,所以遇見任何一個境,內心當中有這樣的強有力的這個感受,那這種感受我們稱它為這是轉變。所以你在真正皈依受戒的時候,決心:「緣一切境,我要這樣地轉過來!」那個才是「鼓動」的真正的意思。

所以如果我們對像《菩提道次第論》,當然我們不一定要以這個,每一個宗派的不同,你可以用不同的論。不管是有部,然後這個經部的《成實論》,那麼乃至於說道宣律祖他《成唯識論》,他有他的根據,這種論。那我們現在不妨在這地方用《菩提道次第論》。那你以這個衡準了以後,自己不斷地練習,心對境能夠認識了這一點,那時去受戒,那麼你這個時候功德才產生。所以他下面說「根本」,根本清淨了,得到了受體。

然後「受已」呢?就是隨行。單單那個得到了受體,下面要隨行,所以出來了以後,他的功德在隨行上頭。你那個隨行,自然而然就是對緣到境的時候,你內心當中策勵:欸,我現在受了戒了!內心當中心心念念依體起行,有這種力量,所以這個才是。

那麼至於說「莊嚴清淨」呢?這根據這個《行事鈔》上面它有一個說法,大體的意思哦!大體的意思是說:這個莊嚴清淨就是作法的時候,所有的──不是有很多這個前面的譬如說戒師、現場的所有這些,那個都是受戒的時候要莊嚴,這個一切都要如法。那麼我們不妨也這樣去說,大乘的教法,在受了那個隨行以後,你的所有的譬如說六波羅蜜,這就是一個最大的、最好的莊嚴。所以從受體上面講,那麼當時作法的時候這些東西;然後從隨行上面,那以後隨行上面講六度等等,那個就是他最最佳的、真正的莊嚴,這個要一步一步做到。

那麼做到,下面「覺觀」就是你的觀、念兩樣東西。「觀」就是對境的時候內心當中的觀察;「念」是維持正念。那這幾樣東西統統清淨,這個功德回向。事先發願說,我是為什麼來受戒的,發一個虛願很容易,「喔,我求無上菩提!」可是我們往往這個發完了,內心當中空洞的。對我自己來說也是一樣,我心心念念要求無上菩提,可是碰到小小的境界的話,實際上我覺得,我內心當中要的是現世的東西。喔,一點點小的利益不如人家,心裡就覺得嘀咕;然後被人家稍微說兩句話,往往有的並不是人家錯,明明應該接受的,可是自己就覺得嘀咕受不了。那仔細檢查,我要的都是這些現世的名聞利養,所以我說回向的話,我都是一張空話。我不曉得你們諸位有沒有認真去檢查?所以在這裡都是真功夫喔!這我們一定要曉得。

所以假定這個地方不下過一番努力,真正對境的時候依法去抉擇的話,我們往往很容易就念過了,然後自己這個慢心是無比,因為自己都曉得啊!不要說聽的時候覺得:啊,就是這些,我講的時候,我還比你講得好聽咧!就是這個樣,這是我們特別要注意的。所以在這個地方說,《善生》引這段話特別告訴我們一下,那麼這個一正一反之間,那差得實在太遠、太遠!我們再看下去:

《業疏》云:「《智論》云:譬如軟將將兵,終竟無勳。健將破敵,一日之中功蓋天下。五戒八戒其相同此。良由五但離邪,未能清絕。八行全淨,相同無漏。約期乃少,取行則多,故功益彼。」

因為上面說,一日一夜的八關齋戒有這麼大,那麼想:會這麼大嗎?所以現在《大智度論》上面就解釋,那這個文字滿容易懂。普通一般的人帶得兵,怎麼弄也沒用,但是一個非常厲害的健將的話,他一日之下,那個功勞就產生這麼大,五戒、八戒的關鍵在這裡。為什麼呢?說「五但離邪」,所以譬如說這個五戒當中的婬,離邪婬,世間並沒有解決,所以換句話說,這個本來就是為世間。可是八戒不是啊,它是全部。所以它後面:如諸佛這樣,我一日一夜也是這樣,這何等的境界!所以叫「相同無漏」。因此它雖然少,可是它的功就這麼大。

《濟緣》釋云:「欲為生死本,絕欲則超生,故唯約婬以分勝劣。時少則不及盡形,行多則加彼三戒仍斷正婬。」

這個文字容易懂,我想大家看一下就知道。那再下面一段,

《業疏》云:「《成實》云:天王福報亦所不及。帝釋說偈。佛止之曰:若漏盡人應說此偈。六齋神之日,奉持於八戒,此人獲福德,則為與我等。」

下面:

《濟緣》釋云:「天王即帝釋,是三十三天主故。據論,帝釋先說偈,佛方止之。文中引倒。偈云六齋神之日謂天神下降日也。則為與我等,帝釋自謂受持八戒福與己同。佛呵止之,若漏盡人可說此偈,則與三乘聖人無漏福等,帝釋天福所不及也。」

我把整個的解釋一下,不照著文字一個一個來說,那麼你自己再花一點時間去看。有人說那個受的戒,那個帝釋天王,就是三十三天,帝釋天王說:「這個六齋神之日(那就是八關齋戒),奉這個八關齋戒的話,那此人所獲的福德與我相等。」因為這是帝釋天說的,就是跟帝釋天相等。那佛聽見了說:「不對、不對!你不夠資格說這個話。要什麼人呢?漏盡人才可以。」也就是說,他那個六齋日如果能夠奉持這個八關齋戒,他得到的福德跟我一樣。

所以你們看了一下,下面的解釋你大概清楚了。這一段所以我不解釋了,讓你自己稍微花一點腦筋,慢慢地學習看這個《在家備覽》的時候,乃至於將來我們真正要好好地學三大部的時候,那我們應該用什麼方式去看。再下面:

《義鈔》云:「優婆塞受三歸五戒者,聞佛說法,得下二果,不證三四。受八戒者,亦證三四。」

那下面又再把那勝利比較一下。那個說優婆塞受三歸五戒,聽到佛說法他也會證果,可是最多只證到初果、二果,第三、四不能證。而八關齋戒,那就算是在家人,那受了這個也可以證。當然這個功德那就殊勝太多了!那麼這個是第二項講功益。

第三項 簡人

《義鈔》云:「八戒亦問諸難,準五戒解。」

它這個也要簡人。這個八戒的簡人,跟上面五戒是一樣的。

那麼再下面就是懺悔。在這裡想一下前面,前面五戒,這個簡人以後它就有一個「預習發戒」,然後它也「歎功問相」,再下面就懺悔。現在八戒這兩樣東西不見了,為什麼?你們可以稍微花一點時間,自己去想一想。為什麼這個八戒的功更殊勝,卻這兩樣東西反而不要?所以大家想一想。那麼我們現在先看這個文:

第四項 懺悔

《事鈔》云:「次為懺悔。《智論》云:我某甲,若身業口業意業不善,貪瞋癡故,若今世先世有如是罪。今日誠心懺悔,三業清淨,受行八齋。是則布薩。」 《資持》釋云:「布薩翻淨住,亦云清淨。」

那個《行事鈔》上面說,再下面一步就來懺悔。那麼這個懺悔的內涵引《大智度論》,說「某甲」,我自己的名字,若「身業口業意業」,身口意三業種種不善,那由於什麼?「貪瞋癡」總說引起的,還有造的罪是或者今世或者以前,不管多少罪,今天都至誠懇切地在佛前求懺悔。把三業統統懺乾淨,懺乾淨了來接受,如法行持這個八關齋戒,那這個「布薩」。布薩就是經過了這樣的作法以後,他就翻成「淨住」,能夠清淨地安住。這個就是懺悔。翻過來,

《事鈔》云:「《增一》:若受八齋,先懺悔罪後便受戒。」

再引《增一》,《增一》就是《增一阿含》。《增一阿含》上面說:受八戒的時候先懺悔,懺乾淨然後再受戒。這個這裡的文很容易,但實際上真正的懺悔的內涵的話,喔,這個就很有內容、很有內容。那為了這個,所以我們會專門花一點時間,特別是出家同學要認真、努力!

那麼這個懺悔當中有幾個基本的原則,你們必定要把握住。第一個,一定要對像《廣論》──至少平常一個基本的佛法的內涵,像《菩提道次第論》上面說:你認識這個煩惱的過患,要曉得;要曉得了過患的話,當然你不願意接受它;不願意接受它,第二個你要看清楚煩惱的行相。我們大家講煩煩惱惱,到底煩惱是什麼樣?粗的好像知道一點,稍微細一點就認不清楚。你現在既然認不清楚,你能不能拿出來把它淨除掉?淨除不掉。所以你一定要了解煩惱的行相。所以第一個了解它的過患,那你就才肯去除掉它;要除掉它,要認識它的行相,就是這個煩惱是什麼個形狀;那麼第三個,認識了以後要對治,正對著它,正確地、徹底地淨除它的方法,叫對治;為了要對治,那麼從粗到細要了解它生起的次第,這個都必須要有正確的認識。

因此在這個原則之下,除非你是上根利智,可是一般人都是從下面慢慢走上來。所以真正要想戒持清淨,經論上說不鬥煩惱那不可能,要想鬥煩惱,那前面這些不了解是不可能。所以因此,如果不好好地對論上面學,這是不可能的!這是我們必須了解。那麼學過了以後,所以我們為了學是透過了聞而去思,聞是偏重文字的,思就是用文字用在內心上頭。那麼這個是第一個重要的。

平常我們現在大家都是為了自己,樣樣東西保護自己。實際上我們現在學佛,必須要有一個基本的概念轉過來:你不妨為你自己,可是真正地為你好的東西,我們想盡辦法保護,把最壞的東西保護起來。人家告訴我:「欸,這個不好!」「欸,我沒有、我沒有,絕對沒有!」這樣。所以古來的不要說佛法,世間的聖人他都很重視這一點。孔老夫子:「丘也幸,苟有過,人必知之。」他稍微犯了錯,人家指出來,他好高興:「啊!我好幸運。」因為他真正要的東西是它,所以世間說人格,他自己看不清楚,人家指出來,他好高興。

可是現在理論上面我懂,我做起來我只覺得:唉,真是……,對自己最大的虧欠、最抱歉的就是這個!那我看看同學大體都跟我差不多,好像比我好的不太多,我但願各位同學你們自己的努力。第一步如果這個改不過來,你要想佛法上面真正成長是不可能的。你永遠保護害我們這個賊,這個是我們最大的大怨家,最可惜的我們不認識它,還想盡方法保護它。所以,我現在自己經常最重要的一件事情,策勵自己:要認清楚這個賊在哪裡,不要保護它!即便人家指出來,我還是習慣又來了,為自己而保護,可是我後來總歸去努力,說:啊,我又錯了!你別小看這一點,如果我們不斷地在佛前懺悔這樣的話,欸,下面人家再有這種情況來的時候,你自己會感覺到內心慢慢地不一樣了。到後面人家來告訴我這個話,你才真正感覺到:啊,我真的轉過來了!所以大家在這裡,坐在這裡學很容易,可是你要把這個習氣上面真正轉過來,這個很難,而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

所以我一直跟在座的各位同學勉勵,我們這裡同學的確都有很不一樣的善根在,可是假定說這個善根,我們今天遇見了,有這麼好的因緣,這個地方轉不過來的話,那對我們實在太可惜、太可惜!所以我們常常說的,我們已經花了好大的氣力努力,最後差一點點。

那我想起一件小事情來,我昨天中午吃饅頭,喔,這個饅頭做得真好,可是發現有幾個生的。前面花好大的氣力做,到最後假定你再蒸三分鐘就可以了,它沒煮熟,結果嚼起來絞牙的,我們等於犯這個毛病,你們懂不懂?當然我們現在不觀察,說這個麥子種在田裡邊一步一步出來,你看這個花多少心血呀!然後已經樣樣做好了,就算我們把它揉起來,做了這麼好的饅頭,然後等它發酵,然後拿過去燒。結果燒了就差三分鐘,你把它拿下來了,嚼起來絞牙的,生的!

所以當你這樣想的話──你用各種不同的方法,你不一定用這個方法去想,而且你平常必須事先去努力。否則我們習慣太強了,對境上面你一定保護自己,人家告訴你,你還覺得冤屈。我們一定一直拿世間的標準,世間的標準當然冤屈,我做了這麼多事情,你不來稱讚我,還來說我要改!這個就是我們必須要把我們自己認清楚,我們到這裡到底學什麼的?

世間是這樣,你今天辛辛苦苦做,人家說你沒有功勞,沒有功勞也有苦勞呀!是呀,我跑到這裡也不是拿你錢,也不是什麼,那我為什麼要做這個?所以這個我們概念上面一定要重新把自己建立起來。所以在這裡我們的希望是成佛,如果以世間的標準來看的話,那個鳳山寺早就關門了。你們諸位哪一位要出去的話,哇!那真是,可以在任何一行上面都可以有很好的功效,何必跑到這裡來?我們常常這樣認真去想的話,我想這個轉過來一定會產生很佳的功效。

好,這個關於懺悔那個,我順便地補充這幾句。再下面,懺悔乾淨了,那麼現在我們就正式地受戒,所以這個作法:

第五項 作法

  • 作法中分為二支
    • 一正納戒體
    • 二說相發願

第一支 正納戒體

那這個也是,五戒當中有一個,你看那個第一支「正納戒體」,最下面一個小字:

受前應預習發戒及臨時開導等,皆同五戒,可以例知。

所以說,因為前面已經說過這五戒是非常重要的,有很多東西你必須放進來,然後在這個上面再增上、再提升。所以這個時候一定要同樣放進來,這我們應該了解。下面看文:

《羯磨》註云:「《俱舍論》云:前受戒者下坐合掌,隨施戒人語,勿前勿俱。若違不成。」 《業疏》釋云:「隨施戒人語者師資道成,授受有儀,非輕法故。」

那《羯磨》註上面,就引《俱舍論》上面說,前面是受戒的人,要受戒的人下來,從座上下來,然後到這個說戒、授戒的人前面,合掌乃至於下跪等等。隨著「施戒人」,施戒人就是授戒的和尚,跟著他來說。不能比他前面,也不能跟他同時,一定前面和尚說一句,那麼這個來受戒的弟子跟一句,所以違背這個是不行的。那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呢?下面說「師資道成」,這樣的授的人跟受的人,「授」就是傳授的人,跟我們接受的人,一定有它的正規的法則,否則的話輕慢那不行的,原因在這裡。那麼下面有個小字,

受三歸五戒時,亦應準此。

實際上這段文三歸五戒沒有,可是儀軌,三歸五戒一樣的,我們也了解這個意義。

《事鈔》云:「次受法者。《智論》云:受一日戒法。長跪合掌。應作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三說 我某甲,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一日一夜,為淨行優婆塞竟。三結

這是正受戒的三歸、三結。

《資持》釋云:「文為四段。初稱名。

稱自己的名。

二歸境。

所歸的三寶。

三限期,

那這裡一日一夜。下面是,

準下《成論》受通長短,隨人加改。四立誓。」

那就是這個期限,根據《成論》的話可長可短,跟他根器不同。那麼最後一個「立誓」,那誓就是八關齋的「為淨行優婆塞」。這文字很容易懂,我們對比上面的這個五戒部分,那就很清楚。再下面:

《業疏》云:「言淨行者。以所期時,奉持九支,同諸佛戒,故云淨也。 何以不言如來正覺者?五戒初離邪緣,故以正隔之。今於五上重增勝行,復何須也。」

說「淨行」是指什麼?那就是「以所期時」,所期的時就是一日一夜,這個一日一夜我要做的這樣,所以奉行這個九支,這就是淨行。那麼這個淨行是像佛一樣,所以叫「淨」。下面《濟緣》解釋:

《濟緣》釋云:「以同佛戒,故名淨行。

那下面「私釋」,這個「私」就是寫《濟緣記》的元照律師。那麼除了這個以外還要說明,這種律師都是大菩薩示現,他只要,這個意義儘管是滿正確,可是不是出自於佛的經或者祖師菩薩的論,他就會很謙虛地這樣說。那我們看到這裡的話,我們就常常以自己的意思來衡斷佛法,那這個就曉得要怎麼辦。這是我們平常千萬要注意、千萬要注意。下面看:

私釋:對前五戒未斷正婬,故加簡之。

那就是元照律師說的。前面五戒,那個「正婬」就是有配偶的這個婬沒斷;所以現在「淨」,表示這個徹底地斷掉。

由五戒後具列三號,今文既闕,故此通之。

因為這個,下面五戒什麼?說如來應供等;現在這個戒後面,八關齋戒下面都沒有。所以現在用一個問答:為什麼不加這個「如來」、「等覺」等?

若爾,不受五戒,直受八戒,非是重增,理須加唱。

假定這樣的話,那說你不受五戒,直接受八戒,不是重新增加的,是不是應該增加呢?

私釋:作法加簡,非正受詞,義應通得,文中且據一往釋耳。」

那個「私釋」也就是元照律師加進去的。那個正作法的時候,你可以加上去這些簡別,但是不是在這裡正受。正受的這個詞當中,並沒有「如來應正等覺」這幾個字,所以說如果你加進去,可以的。不過在這裡就是說「且據一往釋耳」,就是對這個整體來解釋這個。那麼這個是「正納戒體」。納了戒體以後呢?

第二支 說相發願

受了這個戒以後,那麼持戒的時候有些什麼內涵,就是隨行的行相,以及內心上面應該以什麼樣的觀念,去來對這個境界上面防禁它。

《事鈔》云:「次為說相。如諸佛盡壽不殺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殺生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盜,我某甲一日一夜不盜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婬,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婬亦如是。如諸佛盡壽不妄語,我某甲一日一夜不妄語亦如是。不飲酒、不坐高大牀上、不著華鬘瓔珞及香塗身熏衣、不自歌舞作樂及故往觀聽,亦如是。已受八戒。如諸佛盡壽不過中食,我某甲一日一夜不過中食亦如是。我某甲受行八戒,隨學諸佛法,名為布薩。」

那個就是說戒相的這個詞。這裡我們注意,平常我們戒相的詞不跟他這個完全一樣,內容是完全一樣。那後面有個說明,為什麼原因。所以我們再唸下去,唸下去等一下就曉得了。

《資持》釋云:「正說相中。全依《智論》。

好,現在所以用上面這個說的這個相,就是八關齋戒的相,都是依《大智度論》上頭的。

準文九戒而言八者。

那個準文是九支,但是我們講八關齋戒,為什麼呢?

《多論》云:齋以過中不食為體,

那個「齋」是「過中不食為體」,這個過中不食是體。以

八事照明故成齋體,謂以八戒禁防非逸,方顯持齋清淨,故云照明。

「八事」就是,九最後一個是不過中食,前面那個八樣,這個。

共相支持名八支齋,故言八齋不言九也。

那個道理就在這裡。

所以不過中食在後獨明。若依《羯磨》,

這是依《大智度論》,然後《多論》上面的解釋。另外下面「若依《羯磨》」,那個不是《大智度論》,依《羯磨》上面的開合的話,那麼

則合高牀歌舞為一,

這個把前面不坐高廣大牀、不歌舞倡伎這兩支合起來,合為一,那麼最後的「不過中食」第九就變成第八了。

過中為八。

這樣的話就不是九支,是八支了。

又《增一》中,過中為第六,合嚴身觀聽為一。皆所出不同,隨依並得。」

那是很清楚,也就是說在各種經、論,乃至於律的羯磨當中,它開合有一點不太一樣,可是內容完全一樣。所以我們現在重視的重視這個,所以他說隨便你照哪一個,都可以。

《事鈔》續云:「願持是布薩福報,願生生不墮三惡道八難。我亦不求轉輪聖王梵釋天王世界之樂。願諸煩惱盡,逮得薩云若,成就佛道。」

那《事鈔》上面繼續說:我現在持這個布薩的福報,就是那個八關齋戒布薩的福報,要求的目的是什麼呢?生生世世不墮到三惡道當中,不墮到八難當中。那麼這個是惡趣,這個惡趣所以講「惡」,是指接觸不到佛法的惡。那三惡道當然是惡,八難當中也有很多,像是邊地這些東西,那不是惡道,但是接觸不到佛法,所以希望不要到那種地方去。那麼然後向上的,乃至於轉輪聖王、梵天世界樂我都不要,要什麼呢?要趕快斷煩惱,得到什麼?得到成佛。那「薩云若」下面有個解釋──一切智,就是佛智。

《資持》釋云:「教發願中,初離惡趣,

最早,第一個。

我下揀世報,

就是我也不求那一些。

願下示所求。薩云若亦云薩婆若,此云一切智。」

那麼這個實際上是舉一個很典型的例子,至於說真正的內涵,那我們要廣學,所以後面說的這個要廣學方便,這是我們非常重要、非常重要的,重要的一個內涵。那現在我們就再看下面,看下面先看那個小字:

《隨機羯磨》中說相發願,皆與《事鈔》不同。今錄於下。隨依並得。

前面這個「說相」那是八戒的戒相,是依《智度論》的,乃至於其他的;可是《隨機羯磨》當中有一點差別,乃至於發願也不太一樣。那麼所以現在把它兩個同時錄出來,因為都是道宣律祖作的,那麼可以隨便用哪一個。那我們現在看下面的文:

《羯磨》云:「授戒相言:如諸佛盡形壽不殺生,某甲一日夜不殺生。能持否?答言能持 如諸佛盡形壽不盜,某甲一日夜不盜。能持否?答言能持 如諸佛盡形壽不婬,某甲一日夜不婬。能持否?答言能持 如諸佛盡形壽不妄語,某甲一日夜不妄語。能持否?答言能持 如諸佛盡形壽不飲酒,某甲一日夜不飲酒。能持否?答言能持 如諸佛盡形壽離華香瓔珞香油塗身,某甲一日夜離華香瓔珞香油塗身。能持否?答言能持 如諸佛盡形壽離高勝牀上坐及作倡伎樂故往觀聽,某甲一日夜離高勝牀上坐及作倡伎樂故往觀聽。能持否?答言能持 如諸佛盡形壽離非時食,某甲一日夜離非時食。能持否?答言能持

現在我們這裡平常用的就是這個,我們這裡現在用的八關齋戒就是剛才這《羯磨疏》,那《羯磨》裡邊的,這不是《羯磨疏》,《羯磨》裡邊的這個。不過我們再加一個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它那個就是第幾那個序碼沒有就是。那麼再繼續地看下去。

《業疏》釋云:「如諸佛至不殺生舉勝境所行也,某甲已下引己上同。問答之相顯成持誓。有本云我某甲一日夜不殺生亦爾者,直述己契上同於佛,不假問答亦成說相。餘並準此。 第三婬戒者,以自他俱遠故。有人云邪婬者,此五戒相,由制他開自故。八戒云邪者誤也。 第五戒相,有人加辛肴者,正文無此。既受淨身,焉噉羶臭。理不可也。 第六華瓔油塗者,中梵以為美飾。此方所重衣服裝校,脂粉塗面,以為修身。如論離舊莊嚴,義須準的。 第七離高勝牀及觀聽倡伎者,合二散慢緣為一戒也。」

下面的解釋。上面那個八戒當中說「如諸佛」一日一夜不殺生,這個是什麼?所舉的這個境。然後這個境就是告訴我們,我們該照著這個方向去做的。佛就是我們的歸依的最最崇高的這個目標,希望要達到這個佛,那怎麼辦呢?照著佛告訴我們的,應該做這種事情。做什麼事情呢?就下面要戒除的,也就是說不殺生。一切有命的,任何只要有命的就不殺,這是我們所對的這個殊勝的境,這個境就是我們真正所行的境界。那平常我們內心當中隨著無明行,現在要隨著佛告訴我們正確的方法去行。以前我們隨自己的好樂,愛怎麼辦就怎麼辦,現在都克制自己,從不殺、不盜等等。

「某甲已下引己上同」,說「我某甲」等等這個向下,就是說我自己跟相上面,相上面要像佛一樣,跟佛一樣,所以某甲如諸佛也是一樣。那麼問答之相說:一日一夜能持,你能不能持?能。這個就是顯自己的誓願。那麼這個有的說法不一樣,所以「有本云我某甲一日夜不殺生亦爾」,就是說不是透過問答,可是他敘述我某人不殺生也是這個樣,所以「直述己契上同於佛」,直接說明我自己跟他佛一樣,這個不要再用問答來說明這個持犯。是,那其他一樣。那麼第三婬戒的話,這個自他都遠離,所以如諸佛「不婬」,不是離邪婬,這個要說明。

那麼下面這個在戒相當中,戒相當中還有一個,有人加那個「辛肴」,所謂辛肴的話,譬如說我們現在加蔥、蒜呀,這有幾樣東西都不吃。那麼實際上那個正文當中沒有這個,我們就看前面,不管是《大智度論》,然後《羯磨》,還有其他的《增一》,都沒有這些。為什麼?那麼沒有這個的話,你就不戒了嗎?不是的。它說「既受淨身」,那既然你要淨化,當然所有的這個不乾淨的東西,你就都不應,「理不可也」,這是我們一定要了解的。那特別地說明了這一點,現在人抽煙,欸?他說這個戒裡邊並沒講抽煙哪!那個佛在世的時候根本沒有,而這個東西根本毫無意義,而且有很大的害處。這個是我們一定要注意這個特點,所以我順便提一下。

那麼第六個,這個「華瓔珞油塗」,所謂「中梵」,那個「中」不是中國喔!「中」就是佛在世的時候,指印度他們這個叫「中土」,說佛道遊行,那我們這個叫邊地,這個我們要了解,所以這個「梵」特別是專門指梵天。他們這個地方拿這個以為裝飾美麗的,而我們這裡相當於印度他們這個香油塗身等等,像我們這裡什麼衣服的裝飾、胭脂花粉啦,那個都是世間上面加來修飾自己、美化自己,這個都不要。

那麼最後一個,「高勝牀及故往觀聽」,這兩個都是什麼?散慢因緣。因為我們真正要去持了戒以後,那個專心,全部精神貫注在這個上頭,這是我們非常重要的。說我們現在往往外面的東西都很起勁,可是談到佛法的時候,那心就提不起來了。所以我們現在完全相反,我們真正的專心要放在這上。世間上面的人專心的是忙這個什麼妝點得漂漂亮亮,跑得去看戲,玩這些,那我們這些都不要。這就是「散、慢」,提倡散亂跟增長憍慢的。這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如果這個沒有的話,那後面就生不起來。那我們再下面去看:

《羯磨》續云:「《阿含經》云:如上次第授已,當教發願言。我今以此八關齋功德,不墮惡趣八難邊地。持此功德,攝取一切眾生之惡。所有功德,惠施彼人,使成無上正真之道。亦使將來彌勒佛世三會,得度生老病死。」

這是引經上的一段話,那下面看解釋:

《業疏》釋云:「二明願中,自他兩利也。 由持齋德對治惡趣者滅戒難也。八難者滅障聞思難。上明自益也。 他惡攝取己善惠人者行大道心也。使成正道者不從他方便,唯一乘法也。將來三會者,緣遇慈氏,近可寄心。」

那這個就是《業疏》釋來解釋《羯磨》,那麼對著這個我們來說明一下。這個上面那個《羯磨》就是發願,那個發願第一段叫自他二利,就是自利、他利兩樣東西。那麼哪些是自利呢?就是說他前面說「我今以此八關齋功德,不墮惡趣八難」等等,那就是這個持齋的德,第一個「對治惡趣」,這個惡趣不要,這個是「滅戒難」,那這就是在這地方根本不可能受戒的。「八難者」,八難是什麼呢?「滅障聞思難」。三惡道絕對不能受戒,然後去掉了以後就在人間,可是人間如果你聽不到佛法,也不可以!所以邊地、或者世智聰辯、或者是腦筋不好、耳聾等等,那這個雖然在人間也不可以。所以這個就是「滅障聞思難」,這種要障礙聞思的,這個就是八難當中攝,那這個都是「自益」。

那下面的「攝取一切眾生之惡。所有功德,惠施眾生」,這個是「他惡攝取」,把別人的惡攝著來,我來幫他消、我來幫他受,自己的善惠施給別人,這個就是「行大道心」,成無上菩提,就是上面這一段。

那麼,為什麼特別指「使成無上正道」呢?就是說我們真正要走佛道有很多,可是現在這裡這個二乘都不是,所以「不從他方便,唯一乘法」,這是走大乘。這個很清楚地告訴我們,《阿含》照理說這個是小乘的,可是它真正指出來的行相,教我們這樣走。所以《阿含》裡並不明講,現在我們用圓教來開合就很清楚,將來三會遇慈氏,那麼使得我們「近可寄心」,這一段話。再下面那個「《濟緣》釋疏」這一段話,今天時間到了,我們就到這個地方為止。好,那明天就到時間再繼續下去。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