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2000年版)15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二〇〇〇年版

第十五卷

繼續下去,是在「歸戒儀軌章」,「但三歸」下頭「五戒」,五戒的下頭是「預習發戒」。前面一個總說已經講過,那麼在二十二頁上面,預習發戒當中分四支,是不是昨天講到這裡?

  • 預習發戒中分為四支
    • 一所受法體
    • 二發戒境量
    • 三依境發心
    • 四用心承仰

那麼在這個「戒法」部分,關於五戒部分是最最重要的。因為但三歸主要的就是對於一般剛剛初心的人,然後了解了以後,最主要的是前面說邪信來久,無始以來一直在邪信當中,這個邪信不是世間我們常常說的這個邪門的邪,只要還沒有正式進入佛法之前,所有我們的信念都是邪信。並不是說那我們形式上面進了佛門,這個叫作正信。形式上面進了佛門,我們有機會能夠一步一步提升,得到正確的正信,如此而已,這個是我們一定要辨別得很清楚的。

那麼這件事情不是說我現在心裡面很相信就可以,一定要有幾個基本的條件。我們說宿生的善根,這個看不見,我們不說。只是看得見的:自己要具足這個願意學佛的好樂心、遇見好老師、能夠傳遞無垢正法,這三個條件任少一個,正確要想得到正信不容易。那麼像這種道理,在《菩提道次第論》上面有很清楚的說明。那麼我們現在理論了解了以後,我們怎麼去慢慢地淨除罪障,一步一步地深入。那麼有了這個條件以後,那個才是覺得佛法對我們真正的價值,於是願意真正如法去行持,那時候就開始談五戒。這個五戒也不是世間上面說:「啊,那佛法好,這個受戒功德很大,那當然我也應該受。」這個是種善根。因此既然不是種善根,要想如理如法地正確地認識,依此提升去行持的話,那個要有很正確的認識。

所以在這裡弘一大師就把律祖重要的東西,而這個東西真正在三大部上面,很多部分都是跟大僧講的、大比丘講的,他都放在這地方來。那主要的原因,前面一開頭就說過:「五體通道之規」。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如果就從這個角度去慢慢地契入的話,那將來對我們真正走起這條路來,一開頭就這個方向對、次第對,自然而然一步一步地上升。那所以說這個戒法部分最最重要的,是在這一部分。

那麼這個了解了以後,五戒了解了,八戒那就比較簡單,只有兩個之間差別的地方,稍微再簡單地說一說就可以。所以我們在這裡我們要稍微仔細地多花一點時間,千萬不要在文字上面,已經以為了解就可以。所以這個道宣律祖的《淨心誡觀法》上面,他最後一篇上面有幾句話(註1):不在快讀、而在快行。不是說我們讀多少,而是我們了解了以後,要去趕快去做,根據了解的馬上去做。而且他這個裡邊有幾句話,這幾句話我願意在這裡稍微說一說。

他說這個眼前很多後生來學,都是學這個文字講得很美,意思就是這樣啊!然後講起來這種話就是什麼?是「華綺語」、然後「迷人語」、「惱亂語」這些,專門學這個。那麼前面了解的人欺後面不了解的人,自己覺得很得意,這完全是戲論,跟修道是沒關係的。所以他說「口勞神疲,心無一潤」,講給別人聽,啊!那好動聽,自己也得意洋洋,可是心裡面自己並沒有實際上地滋潤到,「煩惱更增,吾我轉大」,這些都是,所以說「意在名利,未詳淨心」。

所以我們上次說《淨心誡觀法》叫大家看了以後,常常去檢查。那現在正在這個地方要受持的時候,那要看了以後慢慢地找尋這個字眼的意義,所以「當緩尋字字」,緩是很緩慢的,來仔細地研究,一個字一個字。「思量一字之中,含無量義」,一個字當中有很多意義。說「若直讀之,少時即徧」,如果我們直截了當去看的話,很快就看完了。「依誡起行」,照著這個教誡來去做的話,「一生不徹」,一生我們都做不到底,這個頭上一點的教誡呀!這個所以我們這幾句話要說一下。

因此在這裡我就自己也想到,這個也是最近偶然想起,可是給我很深的影響。這個我們現在這裡在座的,主要的都是受了大戒,雖然有一兩位,那沒關係。他說這個結戒有「十句義」(註2),第一個「攝取於僧」,拿什麼東西來攝取於僧哪?以戒。

然後下面「令僧歡喜,令僧安樂」,那到底這個歡喜些什麼、安樂些什麼呢?那大家覺得歡喜些什麼、安樂些什麼?受了戒,剛剛開始的時候因為很仰望,這是我當初的體會。當初也不太懂,佛講的總歸相信他,我也會說幾句話。幾十年以後,那才真的漸漸開始懂,回過頭來看,當初不懂,是這樣的。你如果說沒有辦法真的如法去持戒的話,你的歡喜心是生不起來的。如果說歡喜它,因為我要想出家,找到了一個我理想的師父、他剃了頭、受了戒。然後你受完了戒,你覺得很空虛、很無聊,跑到廟裡摸熟了以後,早晚課念完了,你覺得很空虛、很無聊。如果要做點事情的話,老是有書看,或者是這樣。還有一件事情,叫你跑得去支配別人,把你所學到的,前面說這種迷人語、騙人這種話講給別人聽,作一個弘法的法師,這個滿有趣。如果沒有這個機會覺得很無聊,沒有歡喜之處。

那漸漸、漸漸地自己多多少少,能說起來真是好慚愧,靠了你們各位同學,那才始終讓我有機會在僧團中摸索了幾十年,那回過頭來拿戒來自己反觀,啊!那真的曉得:喔!攝取於僧,原來那個戒是攝取於僧。一定要拿戒來統攝,把那心收回來,那個內心相當地歡喜,那個是真的,這樣啊!所以外面的東西自然就對你沒什麼關係了。

那因此裡邊這樣,大家和樂,所以下面「令僧安樂」。你自己的信也增長,真正這個時候才別人「未信得信,令信增長(令未信者信,已信者令增長)」,你慚愧。你真正感覺得慚愧了以後,你只有一件事情:啊!那我哪裡還忙這些事情,什麼張三長、李四短,跟我是一點關係都沒有。我只看見我自己的,慌張得要命,又是慚愧、又是恐怖,那拼命去努力,那自然是「斷現在有漏,斷未來有漏」。

後面還沒有真正體會到,那個時候就曉得原來好簡單的一句話,那我摸了幾十年摸到一點點。那我現在也沒旁的辦法好想,我就是自己這樣摸出來的,你要問我,那你自己我告訴你:我這樣失敗的。所以我想到這裡,這裡在講五戒之前,千萬不要大家以為是:我知道了!對不起,除非你宿生真有大善根,像六祖這樣,那我是佩服你,我明天就請你到這裡來。我一直自己很遺憾,自己積的條件不夠,找不到這樣的好老師,好老師有呀!那我所以前面隨便地講一下。不過反過來說,大家也不要急。現在我們看文:

第一支 所受法體

在這個前面我們要注意一下,他現在這裡講的都是用圓教宗的標準來衡準的,但是他一定這個大能夠含攝小的,一定跟這個次第有關,這一點我們一定要不要忘記。看文:

《芝苑》云:「標心期受,須識何法。謂佛出世制立戒法,禁防身口,調伏心行。十方諸佛三乘賢聖並同修故,名為聖法。今者發心誓稟此法,作法而受。因緣和集,心境相冥,發生無作領納在心,名為戒體。故知受時彌須用意。一生大事,不可自輕。」

那麼現在「標」,就是我們心裡面有一個目標,為了這樣的目標所以發心,發心要去受。這個「期」是也可以說內心當中一種期望,還有我要在盡形壽這個立的誓期。那麼既然要去受,要了解你到底受些什麼方法?這個是我們一定要了解。儘管我們說宿生有了善根而來,來了以後如果不能增上的話,那你來幹什麼呢?所以假定不能增上,我們一定要找到原因何在呢?所以在這個地方這一生來了以後,我們一定要想辦法找到現在的原因,說我在貪相中、瞋相中、癡相中,還是這幾樣都有呢?那麼這樣一來的話,不能說有善根。有善根你就正應該成了佛;有善根沒有成佛,那這一次來的時候就應該把這地方補足啊!所以不管在哪一個立場,我們對所受的應該認識得很清楚。那現在這裡告訴我們:佛出世制立的戒法。

別小看這個「佛出世」這幾個字噢!我們平常可以馬馬虎虎看過,那佛出世他是為什麼?那麼制立的戒法,有的佛出世並沒有制立戒法哦!還妙的是,如果佛出世的時候這些人都是利根的話,他不會制戒的,鈍根才會制戒的。那我們現在連它鈍根佛在世的時候輪不到,這幾個地方我們要很認真地想一想。不要說別的,單單憑這幾點的話,如果我們如理思惟的話,我們這個慢心就應該降低一點,反過來說我們追求的好樂心,就應該提升一點。如果這個地方提不起來,那這個就是我們的問題所在了。所以最近我們一直講懺悔。好像有人說:「我沒有什麼罪!找了半天。」你找不到本身就是個最大的罪,否則你對佛法根本沒有正確的認識,也談不到相信,這是我們應該很正確認識的。

那麼現在制這個法幹什麼呢?「禁防身口,調伏心行」,外面是防止我們的身口,裡邊調伏心行,這是同樣的東西。那這個又是有它的相當大的內涵,相當、相當大的內涵。而這個是十方諸佛沒有一個例外,不但是佛一佛乘,就算是二乘吧,說聖賢都一樣要修的,所以叫作「聖法」。現在我們為了目標要達到這樣那個聖人的地位,所以我們修那個聖法,因地當中就以這樣的為因,那才能夠淨化我們現在凡夫這個雜染,那首先要認識的就是認識這個。那麼這個是中心,說出所受的到底是什麼。

現在下面有一段:既然我們發心,發願要稟受、領受這個,「作法而受」,這個前面開始的時候作法。通常講的「作法」就是我們去正對、面對這個戒師的時候,或者受五戒,戒和尚,出家乃至於大戒、具戒。那麼實際上說,這個作法這前面這一個因緣──遠方便,就是前面這都是。如果我們更寬廣一點,就是平常的時候我們如法去做這種事情都是,我們要把它這樣去看。

當這個「因緣和集」的時候,因是主要的,緣是輔助的,那這兩個當然也比較通的。然後「心境相冥」,這我們一定要了解,「心」就是能領納這個戒法的這個能領,「境」就是我們在境上面發、納,依法納這個戒體的對象,所以心、境兩個是相對立的。「相冥」的話也就是說,我們現在心對境的時候是不是跟它相應,還是我們現在心對境的時候癡癡呆呆的?如果癡癡呆呆的話,那我們相冥的是什麼?無明相應的是自己的習氣,這個並沒有。

那正因為我們現在這裡一開頭的時候就要認清楚這一點,後面整個地告訴我們講這些。而這種狀態在沒有受之前,我們叫作法去受,受戒體;作了以後,依體起行叫戒行。所以這個原則是一切時處,我們很清楚我們是能領納的,也就是策勵我們的心;然後對任何的境,在沒有受的之前,我們要認識了去反省觀察,受完了以後要對著境,時時來禁防、提升。

假定我們真的了解了這一點,這個時候才知道《羯磨疏》上面「常爾一心,念除諸蓋」。了解了這一點,我們才知道前面學的法是到底要為什麼而學的,自然而然就不會把那個法在文字上面去停滯。文字上面理解,理解了以後在我們實踐過程當中,曉得怎麼一步一步摸索,可以!所以他鼓勵我們不在快讀、也不在多讀,而在快行,如理地、很實在地把握得住。

當這樣的心境相冥的時候,那是「發生無作」,那個無作才真的發生,否則後面告訴我們,有作而沒有無作的。那麼這種情況之下,這個是什麼呢?就是還是我們以前的老習氣的無作,這個老習氣的無作,就是無明之行這個一直在,而且隨時隨地這個東西一直冒出來支配著我們。那麼現在要如法把聖法經過了作法以後,各種的條件合了、跟它相應了,領納在心裡面,這個東西叫作「戒體」。所以後面的真正的成就完全靠這個,所以他最後說「故知受時彌須用意」,所以曉得真正受的時候,「彌」是要好好地、很大地要努力啊!真正一生最重要的大事就在這個上頭,最後一句叮囑我們、教誡。

那麼現在受了法體以後,下面:

第二支 發戒境量

因為能領的是心,然後領納的就是在境界上面領納那個戒體的。那麼就看看境,然後到底什麼樣的境,境的內涵包括是哪些。所以第二支叫發戒的境。然後境也可以說質──對象,量──那範圍度的寬廣。所以:

《芝苑》云:「所緣境,即法界眾生依正等法,戒依境制,體從境發。境既無量,體亦無邊。」

《芝苑》云:所緣的境,那心所緣的境,「即法界眾生依正等法」,實際上就是法界一切眾生依報、正報,正報是情,依報是非情。那麼為什麼講這個呢?因為戒就是看對境來制定的,「戒依境制」,「體從境發」,這個我們得的戒體是在這個所緣的境界,有的時候我們稱為事相。所以真正修行一定是心緣事相、緣境界的時候,如果你心不到,沒有用,然後緣的境不管,沒有用,這個是我們一定應該清楚的一件事情。既然心緣那境制的話,那個境是什麼?無量。境是的確根本你無法來計算的,所以所發的這個體、這個戒體也是無量的。第一個先把這個最重要的點出來。

那這個無量的話,那我們怎麼去緣法呢?這裡沒有很認真地說,等到後面戒體一章的時候會說明,那我這裡簡單地說。因為這個境雖然是無量,可是能緣的心是不是一心?所以我們真正地把握住心就對。可是我們很不幸,會把握住心,不要管那個境。也就是說策勵自己在任何境界上面,不斷慢慢地去策勵。那策勵些什麼呢?對境的時候才會看得見自己的隨眠,沒有對著境,自己的隨眠是看不見的。那時候要看清自己的隨眠的話,那個正確的法、師、友是必不可少。

你要接納這個法跟師友的話,那自己的習氣這一點要看得很清楚。以我自己的經驗來說,喔,要看見自己的習氣之難哪!看見別人好容易,動不動就說:「唉呀!這些人真是好難教。」就是忘掉自己!所以我現在深深地感覺到,最近真正自己的受用,實在非常感謝你們在座的跟不在座的每一位同學。當我真正稍微去想一想去看的時候,啊!沒有你們,我的確沒有辦法把握到這個。所以你們比較起來比我幸運,我自己就沒有像你們這樣很好地坐在教室裡面,我在教室裡聽的都是世間法,所以但願你們諸位要注意這件事情。

因此我們在這地方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我不妨講一下。他現在這裡因為都是講那個圓教宗,那我們現在說,我們現在最最重要的是在宗大師,大師把他的教法,放在《菩提道次第論》上面講。那麼下面基礎、共下、共中到上士,上士發了心以後要廣行六度。那廣行六度這個裡邊,它有兩件事情我們注意到了,那在這裡我們時時提醒,那就對我們有很大幫助。

這個真正說這個六度,它有幾個特點,有個特點:「五度如盲,六度如導」。或者我們這樣去說:六度當中的第六個智慧是眼睛,五度是手腳。宗大師就引這段公案,說世尊跟彌勒菩薩說:「啊!現在有人說這個事情不太重要的。」因為引這段公案,「如果這樣的話,我跟你兩個人為了修布施要六十劫,為了修什麼六十劫,這個都是白修啦!」意思就是說一定離不開事相的。大家還記得不記得這段公案?反過來說你又忙在事相上頭的,他也就說:「欸!對不起,這個沒有智慧的攝持的話,這個事相也是沒用的。」所以他說:沒有智慧攝持的福德,錯;然後沒有福德攝持的智慧,錯。這兩樣東西要互攝,那就對。

所以在持戒,《廣論》後面也是一樣,他說單單談持戒吧,無戒而布施也好,持戒也好,那麼現在我要講持戒,那麼「尸羅成濁染」,你們翻開《廣論》最後,前面這個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不是後面毘缽舍那啊!他引《攝論》上面的幾句話,「尸羅成雜染」,假定說沒有智慧的話,你那個尸羅是有雜染的。這段在第幾頁?那《攝論》上面講,每一個、每一個都在這裡說一個偈子。也就是說我們平常一定要注意這件事情,為什麼大師一再告訴我們修這個要多生多劫的,也就是眼前我們一開頭,三二六頁,那你唸一下:「無破闇慧光,不能成淨戒,多由無慧故,尸羅成濁染。」欸!對沒錯、一點沒錯,現在清楚嗎?那就是這一段。所以這兩個東西一定要互攝,這是我們最主要的要理會到。

所以實際上真正去做的時候,這是有三件事情:一個是心,然後對所緣的境,然後對所緣的境的時候要運用我們所受的法,這三樣東西一定要同時具足,那麼那個時候我們裁決這件事情就對了。如果那個時候你心不在,沒有用;然後不管境,沒有用;然後心對境的時候沒有法,也沒有用。那我們現在這裡講「法」,就是講什麼呢?就是這是我們現在不妨叫智慧,就說是不是如不如法行事。那個行事在哪裡行呢?對境的時候。因此我現在所有的這種體驗都是在對境的時候,然後慢慢、慢慢地就是把那個法,腦筋當中慢慢地冒出來。所以我才真正地體驗到,律祖告訴我們所以要真正去行的話,那一個字、兩個字、那麼一句話,一生都做不完,主要的原因在這裡,這一點我們要清楚。

所以真正的發戒的境量是無量無邊的,那麼無量無邊那怎麼辦呢?但是只要我們心真的把握住,所以時時從這個上面策勵。因此當心對到任何境的時候,那我們自然而然能夠如法地去緣。從這個上面慢慢提升,那個心垢漸漸地減少,然後它的功能漸漸地提升,自然而然會擴大,這個才是我們真正重要的。而且擴大的過程當中,我們外面看起來好像是件苦事,實際上不是。所以你真正去做的時候,你會感覺到「令僧歡喜」,真正最歡喜的就是你自己。所以最難最難的部分,就是要怎麼克服這個習氣跨過這一步。

下面雖然境是這麼多,但是他可以把它簡單扼要地濃縮,所以下面:

《芝苑》又云:「緣境雖多,不出有二。

在理論的認識或者我們觀察方面,可以從這兩方面來說。

一者情境。

是有情。

即十方三世恆沙諸佛及諸菩薩緣覺聲聞,諸天世人修羅地獄餓鬼畜生,下至蚊虻蚤蝨微細蠢動,六趣之外中陰眾生。如是等類皆徧十方,並通三世,無量無邊不可稱數,皆發得戒。

那現在情跟無情兩種,先講有情。有情是什麼呢?就是十法界一切眾生。所以列出名字來的話,就是這個四聖法界、六凡法界,那六凡法界,小的哪怕是好小的跳蚤等等。除了這個以外,還有六趣當中的中陰,那再沒有遺漏了。「遍十方」,哪一個地方都是,每一個地方,「不可稱數」,在這地方都可以發得戒。了解了這個,也就是說我們受了戒的人,面對任何人、任何一個有情,我們看:如法作、非法作?要想真正簡別這個,所以平常的時候那個不放逸是絕對需要,你一放逸就沒有用。我們精進先不要談,如果說你沒有不放逸的話,精進是談不到的,這兩個一定的次第。

不放逸是內心當中心心念念提持在這裡。平常我們做事情,這個心總是從來沒提起來過,做過來了一放,也不曉得什麼叫放逸、什麼叫不放逸。除非有一件事情自己有興趣的,眼睛就瞪得大大的,沒興趣就完了,那這個也是主要的原因。然後你真正地修了不放逸行,你趣味來了,然後自然而然慢慢地練習,你那個心就提持,那個時候叫精進。精進跟不放逸有一個差別,不放逸是防、修,他很謹慎地就在防護,防護自己老脾氣,然後修習自己該修的。所以該做而不做的,然後我們就修,不該做而做的,我們要去防,那這個是不放逸的行相。精進呢,對這種事情勇悍,非常強有力地去做,這個是我們應該清楚的這個特點。

那下面呢,他同樣的心情,下面是非情境:

二者非情境。謂一切世間微塵國土山河大地,草木花果,乃至一花一葉一物一塵。隨其數量,亦皆發戒。

無情就是相對的依報世界,這個也很容易懂。乃至下面,

  •  
  • 初別舉二寶
    • 初化相法
    • 二理體法
    • 三住持二寶
  • 二別舉六大

至於空有二諦,滅理涅槃,聖教經卷形像塔廟。

上面的非情境是總括的,這個裡邊是專門講聖法等。最後一個:

地水火風虛空識等。」見《芝苑遺編》卷三 此文宗《事鈔》。《資持》有釋義,今引如下。

這個都是我們發戒所緣的境量。

那下面有個解釋,《資持》的解釋。不過在這裡要說明一下,一個小字要解釋。《資持》是解釋道宣律祖的三大部的,現在那個《芝苑》是元照律師寫的,怎麼用《資持》來解釋它呢?所以他下面說這個《芝苑遺編》裡邊這個文章,「文宗《事鈔》」,它完完全全是根據《行事鈔》來說的。所以上面的最主要的這個裡邊,最主要的從《行事鈔》上面節錄出來,不過它解釋得比較廣一點,所以在這地方我們還是用《資持》的解釋。如果我們粗心大意去看,也看不出這個什麼道理來,如果你仔細一看的話,應該了解這個特點,所以我在這裡說一下。下面:

《資持》釋云:「空有下四句別舉二寶。

那這裡解釋什麼呢?上面那個情跟非情容易懂,最後有一句話,「至於空有二諦,滅理涅槃」等等,這個是這個裡邊有幾句特別舉出二寶,那就是佛寶跟那個法寶。

據情非情攝境斯盡,為遮疑濫故須別示。上句明化相法也。佛說四諦即攝世及出世凡聖因果,苦集道三名有諦,滅即空諦。亦名真俗二諦。次句理即理體法也。異上空諦是教攝故。下二句即住持二寶。

那特別地解釋一下,這個上面《芝苑》當中說「至於空有二諦」到底說些什麼。這個裡邊說,前面已經把我們所緣的境「據情非情」,把它分情、非情,已經含攝、完全含攝了,沒有再遺漏了。那這裡所以另外重新來說的話,要「遮疑濫」,有人覺得太氾濫了,好像情、非情那個沒什麼好講,還有很多是不是這裡邊還有些問題呀?所以這兩樣東西,那麼為什麼要別舉,他也說明。

那個上面說「空有二諦」是「化相法」,化相就是佛住世的時候。那麼所以真正佛住世的時候講的,真正最重要的是什麼?「空有二諦」是大乘的,四諦從這個地方開出來,那就是道諦當中,最後證得滅諦這些。所以這個四諦就是「攝」,已經含攝了所有的世間、出世間「凡聖因果」。苦集二諦是世俗的、凡夫流轉的,道滅二諦是聖人還轉的,從因到果統統含攝在裡頭。那麼在這個裡頭,苦諦、集諦、道諦三個叫「有諦」,這是有為法,所以即是這個,滅諦就是「空諦」。前面不是說「空有二諦」嗎?所以他就把這個再解釋一下,那麼平常我們不叫「空有二諦」,叫「真俗二諦」,那第一個解釋它。

那麼第二個,說「次句理即理體法」,「滅理涅槃」這個第二句,「滅理涅槃」這是「理體法」,跟「空諦」就是空有二諦這個不一樣,這個都是「教攝」。「下二句即住持二寶」,下二句就是「聖教經卷」等,這個就是住持世間。那我們現在留下來聖教、經卷,那麼就是法寶,形像、塔廟那就是佛寶。他下面有個問:

問:此並非情,何須重舉?答:恐謂聖境非戒緣故。

實際這上面這些東西都是非情,既然上面已經說了情、非情,非情已經包含在裡頭,為什麼要再說呢?那麼他有個回答:恐怕有人以為,欸!這個聖人境界,不是我們持戒所緣的。這個有個道理,所以來往覆問答。

問:化理二法云何發戒?答:疏云俱有損壞毀謗義故,如提婆破法之類。

說我們既然持戒,那個上面兩個化相三寶、理體三寶當中這些,那怎麼發戒呢?告訴我們:因為在這個上面我們也有毀謗它、有破壞它,譬如說經、論、塔廟我們會破壞,我們去否定,那不是造罪嗎?而且佛在世已經有了,所以舉這個例子。那麼好,反過來說,既然要提的話,為什麼只提二寶呢?所以說,

問:化相不明佛,住持不言僧者?答:並情收故。理中佛僧俱無別體,所以可知。

為什麼只提二寶?那因為前面這個我們懷疑,既然這個解決了,那麼當然佛也含攝在裡頭。所以有情當中佛僧二寶已經放進去,所以只要解釋這兩個就可以了。

地水下別舉六大。上五非情,後一是情。風空及識境相難見,故復示之,如盜戒說。

最後一段「地水下別舉六大」,就是上面《芝苑》「地水火風虛空識等」這個。那說「上五非情」,地、水、火、風、空這是非情,「後一是情」,識就是指有情。「風空及識境相難見,故復示之」,這個虛空、然後風大、還有識,這個比較難以了解,所以重新說。「如盜戒說」,這裡到下面的時候才會細說,下面這句唸完了我再解釋一下。

又復須知隨戒多別。如婬殺等單情境也。如酒等唯非情也。如盜妄等則兼二種,謂盜分四主物兼六大,妄對所誑復規利養。」

那麼現在我們這裡是總受戒的戒體,受完了戒一定要隨行,所以前面為了總受戒,特別講虛空,當中都是──地、水、火、風、空、識。那麼在這裡下面特別舉在隨戒當中,如果我們隨戒了解了,那曉得受戒、受體一定是這樣。所以隨戒當中它有差別的,如果婬、殺那一定是對「單情境」,因為婬跟殺都是有情,你不可能,無情沒什麼好殺的,對吧!這我們要了解。那「如酒等唯非情」,那麼酒只有無情,這個酒一定是無情。

另外盜、妄兩樣東西「則兼二種」,情、無情都包括在裡頭。這什麼意思呢?譬如說我們要偷、搶人家一樣東西,第一個他偷他的東西,那個別人有的東西,這個是情還是無情?無情!可是這個是從他有的,我從他那裡盜,這是不是情?所以妄語跟盜都包含這個兩種。所以他說「盜分四主」,那個下面會詳細解釋,那這裡說一下。盜,盜哪些呢?人、非人、畜生,還有無主物。東西是非情,可是這個東西是歸屬於它的主人,所以我們論盜的時候,一定也同樣把這個歸屬的這個人算進去,清楚嗎?

同樣那妄語呢?也是「妄對所誑」,對象那個是情,那為什麼要對他妄語呢?「復規利養」,欸,我要這些東西,這些東西是無情。因此我們很清楚,喔!所以它兼那個六大的原因是這樣,前面是五大,後面是六大。那麼我們受戒的時候怎麼去緣,然後隨行的時候、對境的時候,應該怎麼去了解。最後一段:

《芝苑》又云:「且現前色心,無量劫來,今生之中,造生死業不可窮數,惡心布充塞法界。經云:若有體相,盡虛空界不能容受。

這文字很容易懂,那但是我們一定要平常多注意,也就是說對任何一個色,我們心就跟著它動。我們這個心,一天到晚從來並沒有離開過這個色。你說:「有的時候我卻沒有注意呀!」請問:沒有注意的時候你那個心有沒有離開色?沒有,從來沒有離開過,這是無記當中,不過這個癡相比較不明顯就是了,這差別就在這裡。所以這個「色心」一直在生死當中「造生死業」,你根本沒辦法,前面既有無量無邊的積集,現在又念念相續的這樣。所以如果這個東西有體相的話,哇!那你簡直是虛空沒辦法容受,這都是千真萬確的事實。那現在得了戒呢?情況就改變了:

若得戒者,則翻無量惡業,悉為清淨戒體,為善種子,作成佛本基。

喔!這個為什麼戒有這麼大的功德,得不得戒關鍵這麼大重要,這個變成功「善種子」。所以這個要小心,為什麼我們說,境無量無邊我們緣不到,只要注意那個心就是了,因為我心裡面已經覺得要遍緣法界一切,心裡已經有這樣的印象,所以一對那個境的時候,那個種子就會生長。這是為什麼我們平常的時候一定要用心的真正的原因。那麼這個有什麼功效呢?「作成佛本基」,我們不是目的要成佛嗎?喏!就從這個上面。所以你上面的所有東西的增長,一直在這個基礎上面,所以叫作「種子」,你這個有了,它一直在成長。

南山祖師云:未受已前,惡徧法界。今欲進受,翻前惡境並起善心,故戒發所因還徧法界。」

這個文字很容易懂。

《資持》云:「言法界者,若就教限則局三千大千,今從圓意須論十方法界。無作之體稱境而發,等法界量。」

這個「教限」,就是現在我們四分一宗,他那個教屬於哪一個的?因為這個是當分的小乘教,所以只局限在三千大千世界。「今從圓義須論十方」,說並論十方法界,現在從這個上面開出來圓教宗,圓教宗那是十方,沒有不包含在裡頭。而現在我們發的戒體這個無作之體,所以「無作之體稱境而發,等法界量」,喔!那我們了解這個發戒的境量是這麼大,真正了解了這個,那我們絕對很清楚地明白戒、善之間的差別。所以以前我們曾經比較過這兩個功德差別,你真正對這個了解了以後,絕對沒有懷疑,說佛講的戒的比較,絕對沒有懷疑。這個絕對不是一個理論比喻,而是千真萬確的事實。再翻過來:

《資持》云:「森然萬境,何事非持。若不先發,行自何生。故知受前預須委學。今時昧教,誰復知之。」

《資持記》上面就說「森然萬境」,這是指所緣的境,啊!那多得無法想像,哪一件事情不是我們持戒的對象?但是要持戒,「先」,現在這個持戒就是指後面的隨行,大乘的話,這個隨行是盡未來際的。可是這個要隨行先一定要「發」,發就是發那個願體,也就是戒體。如果這個沒有發的話,那後面的隨行從哪裡生起來呢?這個戒相應的隨行不生,那就是我們無明相應的生,無明相應的行永遠在這裡。所以曉得受的之前,一定預先要「委學」。這個「委」字就有價值、就有意義了,不是粗枝大葉地聽一遍、看一下,很認真、很努力去學。而現在「昧教」,這個道理我們都不知道!「誰知道?」這是一個很痛心的話。但這裡祖師很痛心,對我們是很大的策勵。又看:

《資持》云:「攬無邊戒法,歸無盡識藏。成善種子,作聖道基。翻無始惡緣俱為戒善,變有漏苦報即成法身。我等云何不自珍敬。佛恩深重,粉骨難酬。苦海導師,朽宅慈父。願從今日,盡於未來,竭力亡身常贊三寶,廣度群品,少答聖慈。」

文字也容易懂,只要簡單地說一下。現在我們自然了解的,境是無量的,那戒是從這境上發,所以戒也是無邊的。那現在我們把這個「攬」,就是真正受了以後,把它來歸到我們什麼?歸到我們的心上面。而這個心本身也有個無量的功能,所以「歸無盡識藏」。那「成善種子」,那個善種子前面說了,這個是聖道的基礎。由於這樣一來,我們就把無始以來的惡緣,都變成功戒善。不是我們常常講這個轉過患為功德嗎?那最大的轉過患為功德就是這個戒,它有這麼大的功能。本來我們做的都是有漏的苦報,現在轉過來了變成什麼?變成功法身的因、法身的種子。

在這裡我們為什麼不好好地珍惜這個機會?怎麼會不敬重?想想這個佛的恩這麼大,粉身碎骨是難以報答。所以在無邊的苦海當中,真正引導我們的所謂「苦海導師,朽宅慈父」,都是經論上面常常講的,因此我們要發願從今天開始「盡於未來,竭力亡身」,哪怕我們命都送掉了,我們必須盡心盡力去做,那真正禮讚那個三寶。而且不但要禮讚,還要跟佛菩薩一樣廣度別人。為自己,禮讚,還有學佛菩薩一樣廣度群品,那才能夠勉強少少報答一點。下面再看:

《事鈔》云:「如是隨機廣略,令其悟解。若不知者,心則浮昧。受戒不得,徒苦自他。

上面就舉例子,那個這樣的話,看他受的人他條件,或者多說一點或者簡單一點,總是讓他了解。假定他不知道的話,他心一片茫然,這個就沒有用,這樣的話受戒受不到,那這是自己也痛苦、他人也痛苦,這兩個都毫無意義。

《薩婆多》云:若淳重心則發無教,輕則不發。豈可虛濫,理當殷重。」

再引那個論,「淳重心」就是很殷切的重心。如果我們這樣去做,那麼作了法以後就會發那個無作、得戒體,如果心裡面輕慢的話,那不發,所以不可以馬馬虎虎。而這個殷重心我們平常要,第一個本身要習慣,而且要如理,這兩樣東西都非常重要。

《資持》釋云:「隨機者須觀利鈍所宜廣略,大論示導取解為期。浮謂不重,昧即不明。薩下引示得否由心重輕。誡令策進,必使開解。」

這個大論上面告訴我們,引導他到什麼程度呢?他了解為止,也不必多說,不了解不夠。「浮謂不重,昧即不明」,不尊重不行,不了解不行。「薩下」就是那個《薩婆多》,「引示得否由心重輕。誡令策進,必使開解。」同樣的道理,上面那個《薩婆多》說再引導我們,我們得不得還是看我們的內心當中輕慢、馬虎還是很殷重。是!我們了解了以後策發我們內心。下面:

《資持》云:「重輕二心難顯其相。非謂徒然懇惻而已。要在見境明白,上品要誓,方名增上重心。」

說那到底什麼是「重、輕」呢?其實這兩個心也很難說明。不過這裡特別地說不是「徒然懇惻」啊!平常這一點我們可以做到的,我們會很懇切,啊!內心……。「惻」是懇切的一種狀態。單單這個不夠的,還要什麼?「見境明白」,這就難了。我們講了很多道理,了解了不一定去用。因此有的人了解了,對境的時候不會懇惻;有的人很懇惻,可是見境不明白。普通很多人信行人他會懇惻,可是看不清楚,因此也得不到。腦筋比較清楚的人,他理路會了解,可是不會懇惻,那又得不到。要這兩樣都具足,還要什麼?「上品要誓」,內心當中真的要上品。這個上品很不容易噢,所以叫「增上重心」。這也就是為什麼這個《成論》後來開重受,現在我們很重視重受的原因就在這裡。下面:

《資持》云:「問:所以須示境者?答:眾生造惡由迷前境。惡業既因境起,善戒還從境生。是制法之所依,為發戒之正本。若不明境,將何用心。特此廣張,深有遠致。」

那麼問他:為什麼要來說明這個境呢?不是這一段叫「發戒境量」嗎?「答:眾生造惡由迷前境」,我們所以造惡的根本原因在哪裡呀?對我們所面的境不了解,根本原因在這裡。「惡業既因境起,善戒還從境生」,造業都從境上面,那麼現在要想還過來,還過來造善而且是戒善,還從境上面。「是制法之所依,為發戒之正本」,聖人制這個法根據這個,然後我們學的人要受、要發,也是真正最重要的。「若不明境,將何用心」,如果不了解你怎麼用心法呢?「特此廣張,深有遠致」,所以在這裡特別地很深地把它說明,有它很特別的意義。

在這裡我隨便再講一下,為什麼上一次我們曾經談過,說請問薩迦耶見所見的是什麼?主要的原因就是這個,今天我想大家都記住了。所以就是我們內心當中所緣的這個境,要從根本上面去。可是我們現在都是聽的時候很起勁,筆記抄完了,最好的明天、後天大家辯論一下、討論一下,討論完了、認識了,那就不管了,這個沒什麼用,這個清楚不清楚在這裡。

我們一定要了解,這個薩迦耶見所緣的這個東西,這跟我們實際上我們要得摸清楚,摸清楚這個的確不是一天兩天。而且你隨時隨地一定在那個境界上面摸,你才能夠認清楚,認清楚才扭轉習氣。我想諸位大家都感覺到,這個扭轉習氣之難哪!那扭轉習氣的關鍵,說難有兩種,有一種做不到的,有一種做得到是難的,現在我們講做得到難的,也就是明白、不明白。這個是眼前對我們最最重要的,那幾個基本的原則。那麼今天我們就把那個預習發戒當中,前面所受法體、發戒境量,這兩個把它簡單扼要,但是很重點都在這個裡頭,下一堂課我們再講依境發心。

註1:請參看《淨心誡觀法‧受持篇第三十》,福智之聲出版社,頁九十九,至頁一百。

世有難語、並語、壞彼語、華綺語、越理語、褒語、番語、牒語、迷人語、惱亂語、差悶語。今時後生,專學此語。在前解者,欺未解者。直習戲論,何關修道。口勞神疲,心無一潤。煩惱更增,吾我轉大。一生勤苦,損功無福。意在名利,未詳淨心。假名得利,何由可消。如大猛火,難受難近。又復如法語、易解語、身心語、戒律語、要切語、離罪語、治障道語、入理語、成就語,若見如是等語,即拍手大笑,眼不欲視,何況受持。汝當緩尋字字,思量一字之中,含無量義。若直讀之,少時即徧。依誡起行,一生不徹。貴在快行,不在快讀。

註2:《四分律》卷二十二,《大正藏》冊二十二,頁七一四:

爾時世尊在毘舍離獼猴江邊樓閣講堂上,時世尊以此因緣集諸比丘僧,告言:自今已去,我與諸比丘尼結戒,集十句義:一攝取於僧,二令僧歡喜,三令僧安樂,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長,六難調順者令調順,七慚愧者得安樂,八斷現在有漏,九斷未來有漏,十正法得久住。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