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2000年版)14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二〇〇〇年版

第十四卷

我們繼續講這個「翻邪三歸」當中第六「料簡」,翻邪三歸中歸意、顯相、功益、懺悔、作法、料簡,最後一個就是再把它作一個整體的比較,然後能夠把錯誤的把它改正過來。那麼這個料簡已經講了頭上那兩個段落講了,第一個段落是「《羯磨》註云」,第二個段落是「《業疏》云」。現在看十九頁第六料簡第三個段落:

《業疏》又云:「又問:得從三師各受一歸否?答:不得。」 《濟緣》釋云:「三師各受答不得者人法俱異故。」

那麼這個文字很容易,說這個《羯磨疏》上面又提出這樣的一個問答,實際上這種問答都是祖師自設問答。因為我們平常沒有能力,所以透過這個祖師的自設問答,讓我們漸漸看見祖師要指給我們看的問題在哪裡。所以在這個原則之下大家要注意,不要說你聽懂就算了,這樣的話你根本沒聽懂!文字懂了,你也不曉得他說些什麼。你要去了解了這個去思惟,那麼經過了去思惟觀察,你漸漸了解他到底要告訴我們些什麼。把祖師解釋以後佛真正指示我們的了解了,真正了解了,那我們才能夠照著這個真正地、一步一步地趣入,這個才是我們來學的目的。他的問題是說:那三歸依是不是能夠從三個這個師長那裡學呢?那就是譬如我們說和尚,那麼這個第一個受一個佛,第二個受一個法,第三個受一個僧,各歸依一項是不行。

那麼為什麼不行呢?所以下面《濟緣》的解釋:「人法俱異」。這個只是簡單地說了一下人法俱異,那麼我們現在還是不太清楚,在這裡解釋一下。現在單單那個律上面我們只是信得過,那這樣就算。假定說自己有很淳厚的信心,那因為曉得自己不行,你願意跟著去做,雖然你不一定了解,你也得到,乃至於漸漸、漸漸你自然而然越來越清楚,這是一種我們走上去很好的辦法。還有一種,我們了解了論,了解了論以後再回過頭來,把這個理論去對著境去思惟抉擇的話,那比前面就比較清楚一點。以我們現在的概念,好像我們現在應該了解了受,這樣好。如果你有這種見解,你不妨用這樣的方式去走。其實兩者當中很難說是好是壞,這個道理你們自己去想。

那麼現在我是用我們已經學了《菩提道次第論》以後來說明一下。那個《菩提道次第論》上面告訴我們,我們正歸依是歸依什麼?歸依法。它雖然正歸依是歸依法,可是一開頭你是從歸依法進來,還是歸依佛進來?歸依佛進來!如果我們真正去看,不是從歸依佛進來,從歸依僧進來,你們說呢?這個事實就是如此。所以你一定先認識,有緣,認識的這個僧──僧寶,當然理論上這樣。所以認識了僧寶以後,你才真正地從他身上告訴我們,他告訴我們些什麼。

在這種情況之下,根利一點那他會從因到果,可是一般人來說他不是,由果反求因。所以佛說四諦先指出世間的行相,這是苦──苦諦,那認識了苦諦,我們要避開造那個因。那麼反過來,你避開了苦諦要得到的什麼呢?是不是滅諦?「啊!那我要的這個!」所以由於認識了僧,所以才能夠啟發你要真正找的內涵是滅諦,真正的滅諦,正滅諦者就是法身,所以《金光明經》就特別地講明這個道理。

那你要得到這個果,那麼請問這個果怎麼來的?這滅諦是有它一定的方法──道。這了解了以後然後你照著去做,那是沒錯,一定是正歸依這個法。因為這個法是不是有一定的淵源啊?所以為什麼我們平常講淵源,那就是這樣,說這個根在這裡,然後從這個根長出那個幹,幹長出來枝,枝長出來那個葉、花、果。你不可能說這個根,然後用這個枝、用這個花,那不可能的事情,因為它是一定活的東西,有它一定的緣起之法,法爾如是,你們想對吧?所以他上面說「互少」、「人法俱異」,這個不可能兜在一塊兒的。這當然這個人法俱異裡邊還有其他的原因在這裡。

了解了這一點,那我們回過頭來看上面的。現在所以有很多人啊,「這個佛嘛要歸依的,法嘛要歸依的,那僧,嗯?這算什麼名堂!」說如果你完完全全在道理上講講,本來作學問嘛,那由你怎麼說;可是如果你去實踐的話,你真正去看,那個情況就完全不一樣。這個是我們現在學了論以後,回過頭來我們實際上去思惟、去觀察。好,那麼這個我們曉得三歸是一定不能分的。那麼下面又有個問題來了:

《業疏》又云:「又問:得一年半年受否?答:得隨日多少受三歸也。」

那《業疏》上面說:那麼三歸是必須三個一起來的,那麼時間呢?因為通常情況之下,他受這個一定有這個時限,一定有個時限,所以就問那個受到底時限如何?得一年、半年?回答說:可以「隨日多少」,你可以自己來決定。

《濟緣》釋云:「彼宗五八局時,三歸通故。」

照理說在這個這一宗,那就是我們現在那個成實一宗,他說:五戒跟八戒不能說隨便的,五戒一定終生受,八戒一定是一日一夜,但是三歸不。在這個地方他為什麼原因,那這裡沒細說,可是最前頭他已經簡單地告訴我們,後面還會說。那個翻邪三歸他是剛剛啟信、進去,所以是,你就給他一個機會。因此就像哄小孩子一樣,儘量地就他方便。等到你這個基礎建立了,漸漸、漸漸正式上來,你要很認真承受,那這個就不太一樣。

就像我們隨便舉一個比喻來說,跑到這裡來,你想到寺院裡面看看也好,隨便幫忙做一點什麼事情也好,你反正隨便去摸嘛!東去摸摸、西去摸摸,沒關係。可是今天一旦叫你真正承擔一項事情叫你去做,叫你煮飯,你說你高興嘛就煮一煮,不高興嘛就算了,等一下燒火燒了一半你也不管了,加了水那等一下那個不去燒,有可能嗎?所以這我們一定要了解哦!其實你真正去思惟他這個內涵,那這個我們不要在道理上面講。我所以這個比較淺近的地方告訴大家,如果你道理上講的話,以後你也能說善道,那我也害你,你自害。所以你一定要再如實地、慢慢地、慢慢地照著這個裡邊去,心對境的時候從這個上面去談。

《業疏》云:「五趣為言皆得受也。除報重者,自餘山間空遠輕繫地獄皆成三歸。除不解者。」

那麼上面第一個是,三個是不是分開來?不可以;第二個,受的時間也曉得了。那麼最後能受的人,「五趣」就是包括所有的、一切的三界之內,或者我們叫六道五趣,是不是都可以受呢?他說「除報重者」,除他的受的報很重,除了這個報很重的人,其他的山間、空中、輕、遠、繫地獄,不管你哪一個都可以受。但是有一個例外,如果說不了解的話那不行。那下面這個文字了解了,我們就先看:

《濟緣》釋云:「修羅徧在五道故但云五趣。除報重者別簡下趣,以人天二趣自可受故。文舉輕獄,鬼畜類知。除不解者通簡五趣,以人天不解亦不成故。」

這個文字滿容易了解的。那五趣當中我們就說這麼廣嗎?這裡邊有幾個原因,第一個就說明五趣統統可以,各趣。還有一個,單單修羅這個一趣,他徧在這個其他的五趣當中。最好的也可以說天,天實際上分兩個:天跟非天,然後天、人、地獄、餓鬼、畜生。所以這個五趣是修羅放在天道當中,修羅在人道當中世間也可以見得見,善、惡道當中都有,所以「徧在五道故但云五趣」。

不過這個地方有一個「報重者」,那這個什麼呢?「別簡下趣」,就說人天當然可以受,然後這個雖然報重,但是他為什麼也可以呢?因為「文舉輕獄」,不是說很重的這個阿鼻地獄,或者是這種大熱地獄當中正在受報的。那個地獄裡邊不是有鬼嗎?他可以,他雖然在地獄裡邊,可是他並不是很重的重報。

然後「鬼、畜」,鬼這就是我們了解,畜生譬如說龍王,乃至於有很多我們看這個經論當中,那近代也有這種故事,常常有這種鬼故事,會來受報的。譬如我們民國初年的一個大德,那諦閑大師,諦閑大師跑到北京去講經的時候,那個城隍要來歸依他。城隍你可以說就是屬於鬼道的,那城隍是鬼道當中福報比較大的那類。然後這個虛雲老和尚在世的時候龍來歸依,那就是畜生道的,都是證明這個。所以有一種不可以──「不解」,不但是三惡道不解,就是人天當中不了解也不行。好,那麼到這裡為止,關於這個翻邪三歸部分就告一段落。

那現在我們下面再繼續下去,繼續下去就是整個地來說,那個下面是第二節,翻過來,「五戒」:

第二節 五戒

那實際上這個五戒是屬於在戒法當中,「通敘戒法」跟「歸戒儀軌」當中,是歸戒儀軌當中的第二。所以說歸戒儀軌章,第二部分、第二節是五戒。那麼我們現在看頭上那個五戒,那個整個的分成功幾項,說:

  • 五戒中分為七項
    • 一戒德高勝
    • 二簡人是非
    • 三預習發戒
    • 四歎功問相
    • 五懺悔清淨
    • 六作法差別
    • 七料簡雜相

那個七項內涵在後面,大要在這裡先說一下。當我們真正了解了佛法,歸依了以後,那麼經過了學習了一段,對這個真正佛陀要告訴我們的內涵了解了,那自然我們就不會再停滯在這個階段,大家都會努力地朝繼續地去提升,所謂增上。那你要增上的話,一定要從一步、一步地去實踐、實踐。所以從實踐真正趣入的地方是五戒。

那我們前面已經了解,你同樣做一件事情,特別是現在我們向上當然是善業,同樣善,有戒、無戒是不一樣的。那麼戒當中,雖然在經論上面講的主要是講別解脫戒,可是在別解脫之前,他必須得照著這個佛告訴我們的原則來說,你要想真正地受具戒,原則上一定要先受沙彌,這個沙彌戒就是出家。那出家之前,原則上面你也要做這個的準備,就是五戒。雖然有很多特例好像可以一口氣,可是正規不可以,這我們要了解。

那麼這個受五戒之前,那就是先歸依。為什麼要這樣去做呢?那麼在這個地方先簡單地說一下。那個同樣的所謂戒跟善之間,前面他只是很簡單地講,戒、善兩樣東西不一樣的,那麼在這裡就特別地指出來,它不一樣的內涵是些什麼,為什麼它會這麼殊勝。所以這個地方第一項就告訴我們,然後使得我們啟發真正的淨信心。啟發了淨信心以後,這個更會增長我們的好樂、願求,由於這個願求之心有了,那會推動我們更努力地向上。

真正在這個地方要談的話,這受戒那就不那麼簡單,所以要第二個要「簡人是非」,那要仔細地來簡別一下、選擇一下條件夠不夠。所以第二個要了解,因為前面雖然受五戒還是在家人,不過畢竟跟前面的不太一樣,所以照一般通途常規來說,五戒屬於化教,可是它畢竟它的那個五戒的體是跟制教通的。所以一定是有很多地方,那麼什麼原則之下用化教的標準、什麼情況之下用制教的標準。因此在這個地方他要簡別,看看他那個適合不適合,如果條件不夠那一定要把他剔除,所以這個地方的簡人是非。

那了解了這個以後,然後你要去學的話,第三個「預習發戒」。歸依那隨便比較容易,戒的話那不是,前面一定要事先作一些準備,有了這樣的一個內涵準備好了,你才能夠真正地能夠得到那個戒體。這個下面第四個所謂「歎功問相」,那為什麼又在這個地方詳細地說這個呢?正因為它那個戒德非常地高勝,所以在這地方再特別地強調一下,這個難得,難得在什麼地方。這個有了再去懺悔;懺悔清淨了那再正作法;最後一個還是料簡。

那麼現在我們再仔細地把下面的文看,看完了以後我們回過頭來,才可以把這個幾點它列為這個七項的內涵,我們再重新來整體地溫習一下,以便我們對這個內涵有一個比較正確的掌握。我在這裡所以這樣比較認真地講的話,有一個基本原則,前面已經說過,這個後面也會講。五戒,真正就它戒所被的機,又換句話說這個五戒運用的範圍,是用在在家居士的,所以五戒是「被俗之法」,是用在在家俗人身上的。可是「五體」,這個五戒的本質,「通道之規」,你真正在道上面走上去,那從這個地方開始的。所以我們在座的雖然已經出了家了,可是如果對那個道體本身摸不清楚的話,那個只是一個形式而已。這個形式種一點善根種子,沒有真實內涵。所以關於這個五戒部分我會講得比較詳細;當五戒了解了以後,那八戒就容易了,所以講八戒的時候,那很快就可以把它整個地講過去。現在我們看文:

第一項 戒德高勝

《羯磨》註云:「經云:有善男女布施滿四天下眾生四事供養,盡於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以戒法類通情非情境故也。」

這文字滿容易懂,把它再說一下。這個《羯磨》註上面講,說經裡邊,經就是佛經。這個佛經,大小乘各式各樣的經論都有這樣的說法:所有不管善男、善女他作布施,布施到什麼程度呢?整個的四天下所有的眾生,他都全部來四事供養,就是平常衣服、臥具、湯藥。就是他要的東西,也就是我們日常生活所需的全部供給,所有的人。哇!那個不得了!而且多久?百年!我們無法想像的大,這個功德。可是下面說,「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持戒的功德比它大。而且相較之下,一個你要供養這麼多人、這麼長、這麼多東西;結果你現在持戒的話,只有一天一夜,只你一個人,只要持著這個戒,功德這麼大。那為什麼?說戒法徧通,戒法涵蓋的面比較廣──情與非情。這個文字容易懂,下面就要仔細地看一看它那個解釋,為什麼會差別這麼大。

在我們通常一般情況之下,我們常常讀了經以後有一個說法,說:「啊,這個是比幌的啦!大概跟你比幌一下。」好像總是比較誇張,拿我們現在來說作廣告、作宣傳,就是這樣。這是我們外面的人這樣講,沒什麼關係;我們學佛的佛弟子這樣講,那等於是自己毀掉自己,簡直是開玩笑。實際上這個佛在這地方告訴我們的內涵都是千真萬確的,問題在哪裡?就是我們自己也沒有摸清楚他到底指的內涵是什麼。如果你真正了解了,你就很清楚明白就是如此。所以前者很多現在的所謂學佛的乃至佛學專家,那這是相似法,非常害人。那我們在座的諸位,千千萬萬不要犯這個毛病。但願我們好好努力地去,將來有一天能夠再把大家這種錯誤,把它幫忙他扭轉過來。我們下面看解釋:

  • 戒德高勝
    • 初總示
    • 二別列
      • 一財施
      • 二無畏施
      • 三法施
    • 三通結
      • 一財施局狹
        • 一不具三施
        • 二不徧生境
      • 二財施生過

《業疏》釋云:「初受戒時,已行三施盡眾生界。故財有量不及此也。

它第一個先總的,說在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已經行了三施。它前面不是以布施來較量嗎?真正來布施,我們說布施,實際上真正布施有三種布施:財施、法施、無畏施。它現在上面舉的這個例子當中布施只布施財施,有沒有法施?沒有;有沒有無畏施?沒有。所以就「施」已經有了差別。還有一個呢,它是滿四天下眾生;我現在真正受戒的時候,說它有一個特點──「徧該生境」,所有法界一切有情,沒有一個例外,幹什麼?我不殺他。所以儘管我受一天一夜,可是我這個一天一夜所涵蓋的對象是滿法界的,你現在一個四天下,請問大小?又是不能比,一個是無限,一個就是有一個數量的。還有財是有限的;可我現在呢?三施!特別是那個法施這是無限的。那這是總的,現在我們看下面特別地講:

盡形不盜者,已施法界有情之財。言不殺者,已施法界有情無畏。即用戒法行己化他,即名法施徧眾生界。

他下面就解釋,財施,然後無畏施跟法施。說真正受戒的時候,然後我盡形壽不殺,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這個不殺是從心上去,在任何情況之下徧法界的,所以它對法界有情來說,這個不盜是財,不傷害別人家,所以這個時候你對財來說已經施他。不殺,對他無畏來說施他。還有,第三個容易,用戒法,除了自己努力以外還要攝化、幫別人,這不是法施嗎?那因此談到這個幫別人這一點,我們一定要了解為什麼他前面就開圓教宗,法本身它本宗,宗是小的,可是它通大,所以這個也就是共下士同樣的意趣。

我們現在再回憶一下,學《廣論》上面,歸依了以後,告訴我們正歸依是法,既然正歸依法就好,要不要如法去行?要!要去行的時候他就說:「別」做些什麼,「總」做些什麼。別的是對歸依佛,那應該怎麼辦,歸依法應該怎麼辦,歸依僧應該怎麼辦。總的有幾條,第一條大家記得不記得?思惟三寶功德數數皈依;第二個呢?對,隨念大恩是要這個恆勤供養;第三個就是還記得不記得?因為慈故,所以安立眾生也來歸依,欸,覺得這個好處啊!所以這個時候為什麼說戒是用悲心來受?一開頭歸依的時候已經有了這樣,所以叫作共下。大家總記得啊,我們一定經過共下,可是你一走錯的話走下士不是共下。

那既然歸依如此的話,那請問你受戒的時候是不是根據這個原則來的?所以說它通大之規,說你走上去一定要這樣去走的,就從下面下腳第一步開始已經在這個上頭。了解了這個,所以他這個絕對不是一句空話,事實就是這個樣。前面已經開了這個,下面你一層一層深入,就看清楚這個都不是空話,事實就是如此。除了這個以外,他下面從更深一層去看:

財為局狹。集散之法,能開煩惑惱害之門。戒法清澄,故絕斯事。」

這個裡邊現在單單法,比較財、法二施的差別。說財比較局狹,而且財是「集、散」,說你要賺的時候,這是一個花很多時間,散的時候,那下面會解釋。這些東西都是什麼?「開煩惑惱害之門」。戒法完全不一樣,把這個完全是戒絕。現在我們看《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疏云:「初總示。(就是剛才我們講的。)以初受時,立誓斷惡徧生境故。財法無畏施為三施。 (「盡下」,那就是上面說的「盡形不盜」等。)盡下二別列。不盜不妄取即是施財,不殺無侵惱即施無畏,此二自行令他倣之即法施也。財施濟彼困窮,無畏令他安樂,此二即慈悲也,法施使彼開悟即智慧也。三者既備,其勝可知。

這文字很容易懂。

財下三通結,初句示財施局狹。一不具三施,二不徧生境。集下明財施生過。集則不免貪求,散則寧無取捨,得者則喜,不得則瞋,能開煩惱故不及戒。」

「財下」,最後一段「財為局狹」。「通結」,整個的一方面說這個,一方面總共地結,這是特別地說明。「示財施局狹」,第一個為什麼指局狹呢?「不具三施,不徧生境」,所以局狹。下面「集下」就是集散,「明財施生過」,生些什麼過呢?說「集則不免貪求」,你要想弄錢啊!所以弄財要集,這一定會貪求。「散則寧無取捨」,弄錢又有問題摻雜在裡頭,施錢又有問題摻雜在裡頭,然後是自己。受的人呢?「得者則喜,不得則瞋,能開煩惱故不及戒。」不管受者、不管施者兩個都有問題,所以這個比較起來當然不一樣。

所以我們從這樣去比較的話,這個內涵就有這麼差別。第一點我們已經看得見這個戒德的高勝,你絕對不能從表上面這個泛泛地去看。但是在這裡注意哦!我們千萬不要文字上面弄懂了以後,跟他們這些談,那我們跟他只是五十步笑百步,完全錯透、完全錯透!我們必須自己去實踐。也許我們這種說法他聽見了會反駁,會駁得我們體無完膚,那沒關係,我們沒有理由跟他們去作,佛本身就是自己成就了,來要幫一切人的,那這一點我們要很清楚地了解。再繼續下去:

《羯磨》註續云:「論云:由戒故施得清淨也。」

再說,要想持戒,對這個布施兩個比較也是一樣,由於持戒所以才能夠使布施清淨,這話很容易了解。我們再看解釋:

《業疏》釋云:「《智論》云:若不持戒得財施者,多貪不淨,以利求利,惡求多求。故使來世受不淨果,如牛羊豬狗衣食粗惡。 若持戒者,既絕惡求,清淨行絕。乃至佛果。」

那就算是我們論施吧,這個施也要跟那個持戒相應、相攝。所以他特別是引那個《大智度論》上面說:假定說不持戒,也就是不依法財施的話,那這個有問題,會「多貪不淨」,為了這樣所以弄很多錢,這個都是不如法的。「以利求利,惡求多求」,這我們很容易看得見的一個事實。因為因當中是這樣,所以將來的果報,也受到不淨的果,那個不淨的果報就是這些,畜生道當中。那為什麼墮畜生呢?因為不辨是非。所以墮落畜生的根本原因──愚癡,愚癡的中心就是不辨是非,這個最粗淺的行相我們要了解。假定我們能夠如法去持戒的話,那這個把上面的不如理的這種法會斷掉。如果能夠真正這樣去作,那麼這樣的行為戒行清絕,這個果就跟前面完全不一樣,真的會增上乃至於到最後成佛。下面又再《濟緣》再來解釋:

《濟緣》釋疏云:「前明破戒行施之損。 若下次明持戒行施之益。」

這我們容易了解,把一個是同樣的一個行為,平常的時候沒有戒那行施,跟有戒的行施之間的損益,彼此一比,很清楚就比出來了。那了解了這個特點以後,我們才真正了解,喔!說戒德,戒的功德是這樣地殊勝。

再下面,有這麼殊勝的這個戒,那要怎麼樣去才能受呢?所以這裡要「簡人是非」。

第二項 簡人是非

《羯磨》註云:「當於受戒前,具問遮難。故《善生經》云:汝不盜現前僧物否?於六親所比丘比丘尼所行不淨行否?父母師長有病棄去否?殺發菩提心眾生否?」

那麼這個《羯磨》註上面告訴我們,就是受戒的時候的,這個都是這個儀軌。真正受戒的時候會有遮難,這個是四點。

《濟緣》釋云:「註中四種乃性重中極重之者,白衣有犯,障戒不發。不列大妄,非彼犯故。見病棄去可攝殺中。」

那麼下面來解釋一下。上面這個《羯磨》註裡面這個四項,盜現前僧,乃至於「於六親」,乃至於比丘、比丘尼行不淨行等,這個四種那是性重當中最重、最重的。前面我們才曾經談過,性、遮之分過程當中,這個在家人如果曾經犯過這個,因為這個罪太重了,這個罪障會障住,那我們沒辦法,就算你去受也不會。

那麼實際上這裡邊還有一個大妄語,大妄語為什麼不列進去呢?因為「非彼犯故」。大妄語通常講什麼?「我已經證了羅漢果了,我得到了什麼了。」那個在家人本來就不是作這種事情的,所以他沒有列。可是現在也有人、有在家人忙這件事情哦!所以那個是末法的時候,你無法想像的,會顛倒到什麼程度,那我們隨便說一下。最後一項「見病棄去可攝殺中」,那就是等於說六親什麼,這第一個,殺什麼就是可以放在這裡也可以。

那下面有一行小註要看一下:

若有遮難者,懺淨可受五戒。唯污尼或污比丘者,已後不許出家。

「若有遮難懺淨可受五戒」,就算有遮難,懺乾淨了可以的。但是有一項不可以,說「污尼」或者「污比丘」的話,那不許出家。懺悔乾淨了也可以受在家的這些戒,出家不可以。下面繼續:

  •  
  • 初引文
    • 初明制出家意
    • 二明通在家意
  • 二義決

《業疏》云:「如《成論》中。五逆罪,賊住,污尼,毗尼不許者。是人為惡所污,能障聖道,故不許出家。若為白衣,得善律儀,不遮修行施慈等善,有世間戒。 準此有過,如文不合。必懺蕩已,二教無違。但業重障深,不發具戒也。」

前面那個小字當中後面就是用《業疏》來解釋,那我們先看一下這個《濟緣》的解釋:

《濟緣》釋云:「初引文中二,初明制出家意。若下明通在家意。且令誘接住善道故。施慈等者布施修慈皆世福故。 準下次義決。雖通五戒必約懺淨為言,有過不懺如註所簡故云不合。二教即世教與佛制也。恐疑懺淨容可出家,故約深重釋通教意。」

然後這個「初明」就是《成論》中五逆罪等。「若下明通在家意」,下面說「若為白衣」等。「且令誘接住善道故」,那為什麼出家不可以,在家可以呢?暫時引誘他,讓他慢慢地從惡轉到善,所以這個佛道一定有它的次第。「施慈等者」就是布施、修慈,這個是「皆世福故」。

那最後「準下次」,「準此有過」,上面那個最後一段,「準下次義決」,最後用它的意義來把它抉擇一下。說「雖通五戒」,雖然可以通五戒,「必約懺淨為言」,通是通的,但是一定要懺乾淨。不是你沒有懺悔,或者懺悔了沒懺乾淨,這個沒有用。「有過不懺如註所簡故云不合」,有了過失而不懺的話,那就像前面,「簡」就是被剔除的,所以他既然是被剔除的,當然不合。「二教即世教與佛制也。恐疑懺淨容可出家,故約深重釋通教意。」

下面有了這個解釋,我們再回過頭來看《業疏》的解釋,那就比較容易了。說《成實論》當中又說:這個五逆罪、賊住、污尼這個都不許出家,因為他已經為惡所障,不管怎麼樣他修不成功,所以不許出家,但是作白衣還可以得到善律儀。那麼這個原因在這樣,我想這個文字容易懂。特別的是告訴我們一件事情,那個懺悔這件事情的真正的用意,就是如果犯了,就算懺悔了可以受五戒,但是出家是不行。

因此一個警策我們自己,我們說我們不會犯,要注意啊,我們現在沒有遇到緣啊!如果我們內心上頭不警策的話,遇到緣很難說,這個《俞淨意公遇竈神記》上這個文字很清楚明白告訴我們。今天我們關在這裡當然不會犯,你跑到一個很複雜的環境你去試試看,頭上不會,三天以後?三年以後呢?那就很難說、很難說。這個是對我們很重要、很重要,不到內凡以上,我們絕對談不上這些問題。

下面有一個小註我們要看一下,因為這個小註很多人誤解。

五逆,賊住,污尼或比丘,皆十三難攝。已後不許出家。 賊住者,未受具足戒人,竊入僧中共受利養,或盜聽正作羯磨等,即成出家之障難。

這個賊住的本質上面它是說什麼?沒有受具戒,沒有受具足戒,然後「竊入」──偷偷地,明明曉得不對,然後跑到僧當中去幹什麼呢?作這兩件事情:第一個「共受利養」;還有偷聽他們到底,欸!這個作羯磨法。所以作羯磨法,通例是沒有受具戒的人都不可以。照理說嚴格地來說,如果很多不如法,就是受了具足戒,如果你犯戒不如法,到那時候還要把他簡別,把他剔出去。

那麼這個裡邊我們總是一般人好像,沒有受具足戒,跑進來隨便看一看都是賊住,不是的哦!所以他下面特別說:

若白衣偷閱僧戒律,或但聞僧中說戒,雖非障難,亦佛制所不許。

這個不是賊住,這個也不是障難,但是佛制定也不許。他有個原因:

如《戒疏》云:「下眾無知,多生慢習,制令耳目不屬,則重法尊人,生其欽仰。」是蓋恐起輕易之心,故制不許。與賊住異也。

這段文字很重要。賊住是你根本不相信,你也有意跑得去:「欸!我要去看看他到底什麼!然後要去竊取他的利養。」這個白衣很多人他信,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有的時候覺得偷看,這個跟那個賊住的,因為他的動機不一樣,所以不太一樣。那為什麼也同樣地放在賊住當中不許呢?原因是他下面說:然後你看了這個戒以後,通常不會真正了解這個制戒的真正的原意,最主要的就是什麼?拿這個東西來淨化自己內涵。所以看見了這個東西以後,他曉得這個標準就來衡準別人的話,這就麻煩來了,那他一定生輕慢心,所以對他自己是非常大的傷害。

所以上面我們曾經說,現在很多人都是幹什麼?皈依佛要皈依的,皈依法要皈依的,好了,只有這樣。為什麼只皈依二寶呀?「這些人算什麼!」最主要的就是他只在文字理論上面作功夫的人,一定會走上這條死路。所以在這個地方我們眼前不會,可是假定我們不能增上,我們這種習氣,將來你怎麼保證它這個習氣不會冒出來?

再說既然我們學大乘佛法要生生增上,下一生來的時候,我們摸過這個文字,作一個文人。而你這一生的時候,你也並沒有學了以後,真正內心當中對出家的功德生起很大的好樂,所以作了文人以後,他沒有對佛法的真正內涵,既沒有體會到,也沒有好樂心,可是文字他很習慣,所以看了以後,到那時候來了。所以這樣一來的話,他會變成很嚴重的三世怨,這是為什麼我從頭至尾到這裡來,我自己也是一樣,一直警告大家,千萬不要在文字上面空轉,主要的原因在這裡。所以這個「簡人是非」當中,那我們大概了解他要說些什麼。

第三項 預習發戒

那麼下面第三項,這個第三項內涵就比較多一點,那我們要比較認真。「預習發戒」,說我們正式去受的時候,先要作事先準備,以便真正地能夠啟發我們應得的戒體,請翻過來二十二頁。

《業疏》云:「將欲受戒,初須說緣境寬狹。令受者志遠,見相明白。」 《濟緣》釋云:「前四戒並徧有情上發,唯酒一戒亦徧無情發。並同具戒,先須開導。志遠謂立誓要期。見相謂識知境量。」

前面說要受戒先要說明緣境寬狹,原因是為什麼?這個我們現在想一想。就是說這個基本的概念我們經常放在腦筋裡,實際上我們去用功的時候,也經常實際上在這上面用。我們生死輪迴的根本是業,業是怎麼造的?心對境,就是這樣。而這件事情是在任何情況之下,一切時處任運都在這地方轉,除了學佛以外,沒有其他的路好走。

學佛為什麼不一樣呢?就是同樣的心對境,那我們認識以怎麼心來對這個境。理論了解了去受戒,就是不該做的不要做,戒絕它;該做的應該如法去做,戒的根本意趣在這裡。所以一開頭我們真正受戒的時候一定要了解,哦!我們心境當中的關係,所以說緣境寬狹,到底到什麼程度。那麼這樣的話,使我們受的人「受者志遠」,啊!他的目的、他真正希望的,那個就是能夠看得比較深遠,那真正對整個的內涵「見相明白」。

那下面,不過這只是簡單的說哦!五戒──殺、盜、婬、妄,那是主要的是性戒,然後酒戒是遮戒,所以前四這個並在有情上面,殺、盜、婬、妄都在有情上面來講。那麼酒一戒「徧無情發」,這個我們容易懂。不過這個五樣東西「並同具戒」。所以前面已經說過了,這個法是被俗的,可是體是通道的,通道的所以跟出家的沙彌、跟受具足戒的比丘也是一樣,先要給他「開導」。說清楚讓他「志遠」,那這個志遠就是「立誓要期」。「見相謂識知境量」,認識所緣的境,這個境到什麼程度。那下面再看:

《事鈔》云:「《薩婆多》云:凡受戒法,先與說法引導開解,令一切境上起慈愍心。便得增上戒。」 《資持》釋云:「引論明須師教。說法語略,總下境心。言開解者解即是智,戒法深廣非智不剋。一切境者即情非情。識境發心,納體正要,不可粗略。學者至此,必須深究。多見誦語,二俱墜陷。寧無畏乎。」

現在我們這個《行事鈔》上面引《薩婆多論》說:這個凡要受戒的人,先要給他說法,要說清楚,引導他讓他了解。了解了以後他真正去緣的時候,就要一切境上面。因為前面已經說過了,遍該生境,那不能從局部來看的,遍法界一切境上面我今天誓斷殺、誓斷盜等等,那就「起慈愍心」。為什麼這個地方講慈愍心?這裡有個特別的。所以說「便得增上戒」,那個「增上」到後面有個解釋。因為我們真正這個發心跟受戒,根據你所發的心的內涵大小深廣,來決定你受得的這個戒的戒體的差別,所以分起來的話有下品、中品、上品,現在這地方「得增上戒」是特別指上品而言。因此你要想得到那個上品的時候,你一定要起什麼樣的心?起慈愍心,那這個詳細的情況到下面會再說,所以我們就看一下《資持》的解釋。

「引論明」,他《行事鈔》上面引《薩婆多論》來說明、告訴我們,說「須師教」,那麼需要這個真正的師長來教。那麼「說法語略」,就是說「先與說法」,到底要說些什麼呢?他這個內涵沒有細說,所以只是簡單地說。總之一句話,「總下」,總之他下面這些。也就是說前面說「先與說法引導開解」等等,那就是下面所有的這些,「解」是讓他了解。那麼為什麼要這樣去作呢?因為這個戒法非常地深廣,你不了解你不可能得到,那麼「一切境」是就講這個。我們了解了我們所對的境,然後應該怎麼發心,怎麼才領納那個戒體,那這個才是真正最重要的地方,所以「納體正要」。所以這個部分千萬不可以粗心大意,到這個地方必須要很認真、很認真的。

現在講文字很簡單啊,可是那個時候不要說現在,就是道宣律祖的時候已經是這樣「多見誦語」,誦語,啊!那是照這個文把它唸一遍。那麼授戒的這樣唸一遍,來接受的也聽一遍,照樣依樣畫葫蘆,這兩個當中沒什麼意義。所以在這裡他前面已經總提這個,再下面會詳細地告訴我們。我們在座的每一位同學,當你看見了這兩句話,是不是要很認真、很認真地去深深地體會一下?所以要了解這個,不僅僅是對《備覽》了解,對於三大部多少應該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乃至於對論也一樣的。好,那麼今天我們就到這個地方。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