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講次 | 13
- 科判 | 宗體篇 戒法門 歸戒儀軌章 翻邪三歸
- 備覽段落 | P16-LL3 ~ P19-LL8 《歸敬儀》又云:「此明理……而不稱佛。」
南山律在家備覽略編手抄稿 二〇〇〇年版
第十三卷
上一堂我們講到「顯相」,顯相最後那個「令心有寄」,特別是說這個三寶有四種行相,那麼真正的這個四種行相當中,理寶這是我們真正所歸依的中心,是我們景仰的。那麼前面已經很詳細地一再地反覆地說明,原因是希望學的人心裡面心有所寄,就是:「這是我們要的!」既然教的人這樣,那我們學的人可能有兩種心態:一種,就是一般的習慣,看了一下,懂了!但他又說那麼多,心裡煩厭,一種。還有一種,就是了解了以後,既然他告訴我們的目的是這樣,我就照著他的方式一步一步地深入,不一定馬上能夠體驗。那個時候你就發現裡邊有很多很多東西,跟前面的這個內涵是完全相反,於是真正地產生那個宗仰的信心出來,那麼這個心說「令心有寄」,這個時候才師資相應。這裡大家平常稍微注意一下。那麼下面:01:47
第三項 功益
那這個有什麼好處呢?現在我們先看:01:55
《歸敬儀》云:「經云:若人得聞常住二字,是人生生不墮惡趣。斯何故耶?以知法佛本性常故。一時聞解,熏本識心,業種既成,淨信無失。況能立願歸依,奉為師範。固當累劫清勝,義無陷沒。如經,有人受三歸依,彌勒初會解脫生死。此乃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階位。 但以罪多惡重,輕而慢者,雖曾受歸,隨緣還失。是故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得名歸依。故感善神隨逐護助。」
那麼現在看那個《歸敬儀》上面引經告訴我們,說有人只要聽聞到「常住」兩個字,那麼他生生不會再墮落惡道。這文字很容易,「常住」,這個「常住」我們通常用很多地方,我們說寺院叫常住。那聽聞,我們大家都聽見了,那請問這裡是不是這樣的我們聽聞「常住」兩個字?如果以這樣,那是完全誤解了,他根本不了解它裡邊的什麼意思。03:55
它這個裡邊聽聞是有幾種,如果就種一點最起碼的善根種子來說,對!而且他也有證據──《法華》上面:「若人散亂心,入於塔廟中,一稱南無佛,皆已成佛道。」你跑進去你也唸一聲,好了!而且「已成」。這個已成是什麼?當然你不是說唸了一聲你就是佛了,因為你要的這個善根種子已經有了。那這個善根種子到底什麼時候來結果呢?那時間是一個天文數字,我們完全無法想像。那個時候你幹什麼呢?極大部分時候在惡道當中,這我們要了解的,所以聽聞有它一定的內涵的。04:51
那麼真正的聽聞要到什麼程度呢?我們勉強是一定要得到「下至心」,一心不亂的狀態。這次打精進佛七希望達到的這個標準,已經有少數幾個人達到這一種簡單的標準,非常少數幾個人喔!也就是說以我們的標準可以得到。當他聽聞的時候心要這樣地切,而且這個念頭除了這個以外,他沒別的東西來了,就這樣。它裡邊有一些其他的內涵,我不去細講,講了等一下你們自己去的時候,好像就是心裡面依稀彷彿去琢磨它,這個一定錯,不要去管。那在這種情況之下,聽聞到什麼呢?常住。這個常住指什麼?下面有解釋。如果有了這樣的話,的確他可以生生不墮,可以不墮落惡趣,惡趣專門指三惡趣。假定我們真的能夠得到不墮落三惡趣的話,那對我們來說這個多麼好的事情!06:06
但是下面有一些條件,這每一個地方要仔細弄清楚喔!為什麼原因呢?因為你聽見了這個,曉得「法佛」,不是「以知佛法」喔!法佛,倒過來就錯了。「法佛」就是這地方特別是理體三寶,因為只有這個是常,「本性常故」,所有世間的東西都在無常。所以他聽聞這個「常住」,就是你真正地能夠了解這個:喔!原來世間所有的有為,一切都是無常的,那只有什麼?理體三寶,那這是常住的。「常」有它的什麼特點呢?常、樂、我、淨,有這樣的一個內涵在,而這個一定是法身理體的事情。07:02
於是聽見了以後,說「一時聞解」,不但聽見而且了解,要有這樣的一個內涵,說「熏本識心,業種既成,淨信無失」,這個都是聽見這個常住下面緊跟著而來的。然後這種「熏」那是專門就唯識來說,也就是說我們真的能夠內心當中感受這種力量。感受到什麼程度?業既成種。戒體的真正可貴的地方,它會熏了以後成功為業種,這個「種」它有一種力量,這個力量會恆常產生功效,能憶,然後能持、能防。因為你聽見了、了解了,你願意不願意再走這種錯誤的路子陷害你自己?當然不會!所以自然而然有一種功德。不是我聽見了以後:「啊!那我聽見了,我一定不墮落三惡道,那我愛玩的就怎麼玩。」那沒有用,他下面說得很清楚。08:13
所以它這個裡邊有它的一定的次第,我們普通都不很清楚,依稀彷彿地了解了這個以為是,結果效果不能產生。那我們就說:「唉,這個東西都是騙騙人的啦!」結果最好的佛法到這種人手上,他會以這種態度對它。外面人看見了覺得,只看見他錯誤的行為,把他錯誤的行為──他偏偏冒的佛法,以為佛法也是跟這些人一樣的騙子。那你看他犯了多麼嚴重的錯誤!08:55
所以熏成功了種以後,它產生的效果什麼?「淨信」而且「無失」!你們現在說有沒有淨信?好像有這麼一點。就算偶然有了一點,失不失?就像《論語》上面說「其餘則日月至焉而已矣」,其他人偶然有一下。而他真正得到了以後不會再失去的,他心心念念放在這裡,所以能憶、能持,老是念頭放在這,這個這麼好的東西怎麼捨得?所以他把握得很牢。因為這個東西在,所以他那很多惡劣的境界在的時候,他能防,這個才是無失的條件。來自於何方?淨信。所以產生淨信,因為解;解來自於聞。所以我們必須把這種內涵,自己內心上面去衡準。09:58
我們現在第一步,是聽見了以後把那個文字了解。了解了照理說應該去深入,可是我們總是不知不覺這習氣就在文字上面轉。那個不是不要,但是我們一定要曉得它的次第。所以在這種情況之下,沒有旁邊的好的師友的話,那比較危險。萬一沒有,那我們一定要照著經論它告訴我們的內涵次第,要不斷地去檢查。千萬注意!這個自己的習氣真正來的時候,你檢查也檢查不出來,我自己犯的毛病就是如此。那我自己當時還看不見,我的師長點給我看的,我還說:「唉呀,法師啊!我還是凡夫耶!你要這麼高的標準來要求我!」心裡面有這種心情。這種心情一直到後來帶了學生,我也覺得我吃盡那麼苦頭,我說得這麼清楚,聽不進!好在我總是到老了,多多少少慢慢地自己回過頭來,多少能夠體會到一點。現在自己真正最重要的就是沒有別的,就是懺悔,再沒別的了。11:16
所以我在這裡真正告訴你哪裡有什麼東西?就是失敗的經驗。有的時候談失敗的經驗,會牽涉到你們同學,因為我帶你們才體會到,那個時候請你們原諒。有的時候我的確還是會想:「嗯,怎麼這樣?」可是很多時候我絕對沒有傷你的心,我只是希望更多的同學,乃至於這個同學希望他從這地方體會,萬萬不要像我這樣,那後悔無及。這個是它非常重要的原因。11:49
所以當你真正地前面繼續下去,能夠熏本識,而這個業成種,這個種有力、淨信無失的時候,你自然不願意、絕對不願意停在這裡啊!你一定會什麼?要繼續下去,所以去發願。所以說「況能立願歸依」,這個歸依不是嘴巴上面唸。「奉為師範」,喔!這個老師,這個老師是一個典範,我一定要照著他去做!所以這個裡邊已經很明白地告訴我們,歸依三寶可是正歸依是法,這個法是離不開師友告訴我切磋增上,可是依法行持,這個才能夠真正產生師、範的功效。12:41
所以說「固當累劫清勝,義無陷沒」,當然應該這樣嘛!不但是短時候,一直這樣,漸漸地、漸漸地罪障慢慢地除掉,然後功德慢慢地增上,所以絕對不會再去陷沒、退回去。下面又用經來證明,經上面說:有人受了三歸依以後,他就不斷地增長、增長,到「彌勒初會」,到彌勒菩薩出世,第一次出世就解脫生死。13:20
因為最近我們在學戒的過程當中,大家了解什麼叫種性,有了這個種性,在什麼情況之下那個種性不會結果,有什麼情況之下會結果。現在我們不但有種性,而且不斷地提升,那當然這個淨罪,罪慢慢地淨,資慢慢地積,等到一旦你這個在過程上面提升的時候,你遇的緣一定是跟法相應。那麼這個非常強大的勝緣,就是我們釋迦世尊會上,他釋迦世尊走了你再去歸依,那你不斷地照著去增上的話,到彌勒菩薩一出世碰到,你馬上就解脫,它有這樣強大的力量!14:09
那比之於經上面看起來,我們總動不動看見這個人哪,無始劫以前一個什麼緣,到現在如何如何。乃至像舍利弗尊者出世那個時候,看見一個螞蟻,說八萬大劫那隻螞蟻始終在螞蟻當中,動都不能動。我們釋迦世尊到彌勒佛,這個多少?是一個小劫?不到一個小劫嘛!有這樣大的功德啊!關鍵在哪裡,我們就了解了。因為這個是出苦海的良津,最最好樂的津渡,那入佛法的階位,我們要了解這個階梯要怎麼樣地層層地深入。14:58
那為什麼理論是這個樣,也的確可能有人,反過來我們要注意的哪一個問題,關鍵在哪裡呢?所以下面說「但以罪多惡重」,雖然它有這麼大的功德,可是我們前面的罪非常地、非常地多,然後這個罪特別是指就三樣──業、報、煩惱,這個非常重,所以一對境這個東西先起來,先起來。我們不但做不到,而且「輕、慢」。平常叫我們真正做壞事,在出家的同學很少,在家同學也不大會,除非有強緣,可是「輕慢」兩個字,那好難好難!這個理論但願各位同學放在心上面,那個你隨時要注意的,那麼這個時候才多多少少感覺到一點。16:08
不過也不要太過分,平常我們聽見了以後,這個三分鐘的熱度,鬧它三天、鬧它一個月可以,可是下去還是不行。我們不要這樣做,使得我們心裡面經常都是有個力量。所以以我現在的這個狀態,我要慢慢、慢慢地,緩一點可以,可是我看得很清楚,我已經有把握住了大綱。細部雖然還是模糊,那沒關係,那這個再提升。這個《菩提道次第論》上面說得相當清楚,所以我們要注意。16:49
這個拿什麼東西來對治那個輕慢呢?你們多多少少了解不了解?非常重要的兩件事情:第一個放逸跟不放逸,這一定要辨得很清楚,不是文字,要觀察自己的內心,這個你必定要弄得很清楚;還有,自己的軟暖習氣所在。這兩樣東西你看不清楚的話,不管你怎麼說,你要想避免這個錯誤,不可能的。那麼對於這個軟暖習氣的關鍵,等一下後面到懺悔的時候他會再講。那麼這是只有把那個放逸跟不放逸,我想提醒一下。17:41
所以再說一遍,就是這個放逸主要的在哪裡呢?這個對於善惡的防、修這件事情當中,一個是提起心力來,一個是放縱,縱任為性。「防」就是應該斷的事情,「修」是應該修的事情,內心當中一直有一種提持的力量。這是為什麼我最近常常告訴大家,千萬不要耽著那個淨境,那個淨境實際上根本還沒有,連它法在哪裡摸不到,那個時候最容易的耽著在這個境界,那個滿好嘛!欸,覺得我沒造罪嘛!實際上這都是完全是個無記,而且這個無記是有覆的。無覆還可以喔!有覆的你仔細檢查,因為自己的軟暖習氣,很多情況之下。18:40
所以沒有很仔細地拿對法的理論,對照自己的心相,然後以經論或者師友去仔細去觀察的話,這個不容易找得到。這是我們要注意,所以說「輕慢」兩個字。那麼在這種情況之下,「雖曾受歸」,雖然你曾經受過而且得到,得不到當然不談了!「隨緣還失」,得是得到了,可是一離開那個境界,外面的境緣一來的時候,那對不起!這個無始以來的煩惱習氣又跟著這個東西轉掉了,又失掉了。19:23
基於這樣的原因,所以真正有智慧的人哪,「智人初受歸時,專心緣此」。真正有智慧,智慧是真正認識這個,這個是透過了文字,那內心上面真正看見的,這個才是。那我們容易產生誤解的話,有的人不要文字了,以為這個樣,那根本摸不到!有的人是借重著文字就停在文字上面去轉,這個大概這個路大概看對了,通常會容易在這個地方。真正有智慧這兩個都能夠突破,他全部的精神就放在這裡,所以這個時候叫作得到了歸依。他歸依就是內心當中有這個歸依的善種子在這裡,這個善種子會感得他的後面的行為。因為這樣的關係,所以善神會擁護,他會保護我們。可是這個保護,要注意啊!如果我們被煩惱這種所使的話,它馬上很快就失去了,這是我們要注意的。20:34
下面,所以了解了這個,再繼續地看下去。我們一方面呢,喔!這個歸依有這麼大的功德,我們怎麼會真正地努力去朝這個方向。20:47
《歸敬儀》又云:「以諸道俗有識之徒,皆須歸依三寶,請求加護。所得功德無有限量。 七眾約戒,前已受歸。不妨重受,重感無作。善惡既爾,戒亦通之。 若未受戒,止得但受翻邪三歸。日別六時,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
說不管是出家的,乃至於沒出家的居士們,真正有智慧能夠對事情認得清楚的人,都須要歸依三寶,及請求三寶的加持來保護。能夠這樣去做,所得的功德是根本我們無法想像,所以的確「無有限量」,這是第一個策勵我們。那麼下面就說明「七眾」,就是信佛的佛弟子,從比丘乃至於居士。那前面已經受了歸依以後,不妨就重受。為什麼「不妨重受」呢?因為重受能夠重感這個無作,無作就是善根種子,這力量會不斷地增強、不斷地增強。22:12
為什麼叫「善惡既爾」呢?因為壞也是這樣,好也是這樣。這個地方就告訴我們,你如果不從好的地方提升,那壞的地方就提升。這個一定是,世間法就是個無常相,一直在變。這個即使無記,無記中都有有覆無記跟無覆無記。所以休息的時候是無記狀態,可是你不拿智慧認清楚了去看它的話,這個無記也是惡的增長,是有覆的,它任運將來起來的時候,這個東西,壞的東西就起來了。反過來就是你休息的時候是無覆的,那等到你起來的時候,它善的也就繼續地增長。所以如果我們看清楚這個的話,我們自然不願意隨便地放任。歸依是這個樣,戒也是這個樣。23:15
所以他下面特別說歸戒的差別。沒有受戒,那麼就得到受的但三歸,這個但三歸叫「翻邪」,前面都是錯誤的:信是錯誤的,因為信是錯誤,根據這個信的行為也是錯誤的。那麼就是在這種情況之下,這但三歸他要除了三歸以外,還每天要個別、個別,每天要六趟,說晝三夜三努力地去修行,所以「隨時便受。顯歸三寶,自誓不迴」。為什麼這樣去做呢?他隨時隨地在那地方,是對於所歸的三寶,他不斷地策勵自己、不斷地策勵自己:「翻過來了,千萬不要再走回頭的老路!」所以在這地方每個地方都告訴我們,有幾個很重要的特點:第一個翻邪,你是不是認清楚了真正翻了?認清楚翻了以後,是不是真正能夠不放逸地精進去做了?這個真正重要的基本的原則就在這裡。24:31
下面就是講那個「功益」,我們把它唸一下,這個文字也容易懂。所以下面那個《歸敬儀》的文字我就不去細解釋。24:42
《歸敬儀》又云:「如《善生經》云:若人受三自歸,所得果報不可窮盡。如四大寶藏,舉國人民七年之中運出不盡。受三歸者,其福過彼不可稱計。
那文字很容易懂。《善生經》,《善生經》有幾個不同的版本,現在比較容易讀的就是《優婆塞戒經》。諸位如果有意的話,那就可以參考《優婆塞戒經》,這裡邊就很清楚明白說。25:23
又《校量功德經》云:四大洲中滿二乘果,有人盡形供養乃至起塔。不如男子女人作如是言:我某甲歸依佛法僧。所得功德不可思議。以諸福中,唯三寶勝故。
又舉第二個經──《校量功德》,校量就是比較、衡量。四大洲都是二乘果,然後能夠盡形地供養起塔,那個就是從頭到尾,供養的福不得了啊!可是不如三歸。再下面,26:13
又《雜含經》云:與須達交者,令受三歸,終生天上。有懷妊者,為其胎子受三自歸。生已,復受。後有知見,復教三歸。設有奴婢客人懷妊生子,亦如是教。若買奴婢,受三歸及以五戒,然後買之。不能,不買。乃至乞貸舉息,要受三歸,然後與之。若有施三寶物者,從世尊聞,稱名呪願,乃得生天。佛言:善哉,如來有無上知見,審知方便,皆得生天。」
「須達」就是那個給孤獨長者,不管任何人跟他來往,他都讓你受三歸。那最後,27:16
《事鈔》云:「《大集》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受三歸已,兒無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擁護。」
又引一個經──《大集經》,說那個懷了孩子的女人,為了怕胎不安,那受三歸依,這樣的話那孩子就會沒有傷害。等到孩子出生了以後,那會身心都圓滿,善神就擁護。不過像這種前面已經說過了,你要什麼條件才能夠得到,不是隨便跑到廟裡,「啊……」唸幾下,也不了解什麼內涵,當然更談不到別的,那這個沒有什麼多大意義。等一下後面會有說明,在「作法」當中有所說明,我這裡簡單地說一下。你一定要對前面理路的了解,然後真正去做的時候,所以要前面講的聞、解,聽聞、了解,內心當中真的能夠如理生起,那一心歸投,這個都是必要的條件。在目前這種狀態當中,那是簡直太少、太少,鳳毛麟角!28:43
再下面那一個。現在我們已經透過了歸意、透過了顯相、透過了功益,那麼一步一步了解了以後,再下面要說的就是「懺悔」。因為在這個裡頭,這個假定說歸依的意趣不明白的話,那麼你根本不曉得要做些什麼。所以儘管將來有好處,眼前沒有好處,所以先說明歸意,就是那個求救。那麼求救的對象是什麼?所以第二個顯相。那個相完整了以後,特別說他的好處。當我們得到了以後,我們就一心地要去歸依了,說:不,你還要做一件事情──懺悔!要把前面的業障要拿掉,那個弄乾淨了以後,才能夠領納這個法。29:43
這個懺悔對我們是非常重要、非常重要。我們現在很多同學總覺得也有心學,可是到那個時候就是由不了你,那原因就是這個罪障沒懺乾淨,乃至於也不認識它。所以這個弄乾淨了、懺乾淨了,然後再去受歸、受戒,這個力量就會生起來。如果說我們真正還沒弄乾淨,也不要失望,就是我們眼前在這個階段,只要我們盡心盡力、不放棄自己,努力地向上,那自然會有解決的時候。下面看:30:22
第四項 懺悔
《事鈔》云:「以信邪來久,妄造非法。今創歸投,必翻邪業。 《阿含》等經並令先悔。《涅槃》云:發露諸惡,從生死際所作諸惡悉皆發露,至無至處。 必論設懺,隨時誦習。亦得通用。」
這個上面是《行事鈔》,下面看《資持記》的解釋:31:01
《資持》釋云:「初敘意。但使未歸三寶皆名信邪。隨順生死皆名邪業。 《阿含》下引示。《涅槃》生死際即無始時。無至處即未來際。謂成佛果證大涅槃,即名涅槃為無至處,言其臻極更無所至故。 必下指法。隨時謂逐人別述。通用謂如諸經但懺三世十惡等。」
這是解釋。那麼我們現在拿這個來看一下《行事鈔》說的什麼。說為什麼要懺悔呢?因為現在我雖然聽見了、了解了,可是因為以往這個邪信,一向以來都在邪信當中,太久、太久了,無始以來就是這樣。那麼這個下面的解釋,說只要你還沒有歸信三寶,這叫作邪信,所信的都是邪的。這個標準是相當地嚴啊!如果我們經論不了解的話,那這一點是不太清楚的。不是說今天跑到廟裡歸依一下就好,到底它現在經論上面告訴我們些什麼,我為什麼要歸依,歸依了以後應該怎麼辦,這基本的都應該認識、都應該了解,那這個《菩提道次第》上面就說得非常清楚。32:45
因為這個所信的是邪,腦筋當中理解都是錯誤的,所以隨便的行為都是非法、妄造。因為「妄」就是沒有正看見事情的真相,都是虛妄的、都是錯誤的,隨著無明走,所以造的一切的業都是非法。那麼這個是上面也說「隨順生死,皆名邪業」,下面那個《資持記》上的解釋。33:16
現在我們想了解了以後要歸投依靠,那個一定要把它轉過來。轉過來拿我們現在的話來說,把它清除掉,那麼這個就是點出為什麼必須要懺悔的原因。下面引經上來證明,這個經上面引兩種,《阿含》跟《涅槃》。也就是說不管是大乘、小乘,乃至於說《阿含》是佛一出世講的,《涅槃》是到最後講的,不管大、小,從頭到尾,對這一點始終提持這一件事情。33:55
那麼《阿含》說幹什麼?必須先要懺悔。《涅槃》這個再仔細地說,懺悔怎麼?「發露諸惡」,要把那個自己的惡要發露出來。這個發露是一個大學問喔!我們現在平常都是想盡辦法把它覆藏,還有有的人他倒不是故意,可是並不了解,這是兩個我們現在的致命傷。別人告訴我們,我們又不接受,這個非常嚴重的傷害。34:36
那麼發露到什麼程度呢?「從生死際」,從無始以來所作的罪統統發露,「至無至處」,那個「無至處」已經說過了,到最究竟的地方。這下就麻煩了!那我們這一生我怎麼能夠找到無始以來的習氣呢?不學經論,的確這個理論說不通;可是學了以後,那我們很清楚,就是我們現在所有的眼前一切所對的境界,以及我們反觀內心,心裡面所有的起心的動念,這個都根據什麼來的啊?根據以往造的業所感得的果。所以我們可以根據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既然我們有了信心,根據這個經論上面告訴我們,我們來反觀眼前這個果,它應該有什麼樣的因。35:37
所以這個一定要信佛講的,我們自己檢查不到,但是根據著這個就可以檢查得到。其實世間所有的東西一樣,我們一定找一個善巧的人──善知識,我雖然不懂,他會懂。就像醫生來把把脈,欸,他就根據那個脈象,曉得你生了什麼病,脈就是眼前的實際上的狀態。所以我們根據這個大醫王的指示,然後我們根據眼前的狀況,我們就可以推展到以前這些。所以我們剛開始的時候就這樣,說:「啊,我現在錯啦!」36:17
因此了解了這個以後,你會產生什麼樣的現象呢?你就不會去妄緣外面的莫名其妙的事情,因為我現在渾身是這樣嚴重的毛病,你哪裡還有時間忙這些無關緊要的呢?自然而然,平常我們常常講的,要想辦法觀人家的功、念人家的恩、不要去觀人家的過,你自己覺得自己的事情都忙不過來,你還去看別人?這個一定不會發生。可是我們現在不管講多少道理,就是無法避免!問題就在這裡。道理很簡單的事情,這是你要檢查:我們為什麼道理這樣的,我也有心去做,為什麼不行?這個本身就是告訴我們這個罪障很重,經論上都很清楚地告訴我們。37:08
進一步,那我們在這個上面了解了文字,一定不會在文字上面轉,因為這個跟事實是不相干的。所以我們自然而然能夠根據我們的淨信心,然後聽從了師友的指導、正確的經論,一定能夠找到我們現在相應,從哪裡去發露、去懺悔它。所以說「必論設懺,隨時誦習,亦得通用」,就是懺悔呢,隨時要去習,為了習所以誦,那照經論來看那一樣可以,這一點對我們是非常非常重要。37:51
在這裡我特別地提出兩點來,這個是根據《廣論》上面的說法。當然我們不一定要用《菩提道次第論》,譬如天台,然後賢首,他們的懺悔有他很正確的方法,都是講順、逆十心:順生死的這個次第哪十種,一種一種;然後我們了解了以後,要想還逆生死,那怎麼把它一個個反過來。那說得比較仔細,內涵比較龐大,我們把它濃縮起來就可以說以四力懺悔,那就是現在《廣論》上面所提示的。38:30
這個裡邊最最重要的有一樣東西如果把握不準的話,其他不談──現業如果不破,邪業是不能轉的。現在的現行如果不能破的話,那不可能!就是我們就在那個現識之流當中轉。所以四力懺悔第一個幹什麼?破現行!要破現行你一定要去追悔,追悔你曉得錯才追悔呀!你不知道錯,你怎麼追悔法呢?你還覺得很好咧!別人來告訴你,你覺得道理聽懂了你滿歡喜,叫你去做你心煩,這個有什麼用呢?39:11
眼前我們在這裡精進佛七的,就是懂得了道理去思惟觀察、去懺悔歸依固然好,否則的話,我就是信得過,不一定弄得很清楚,我全心全意地去念。當真正念起來的時候,它這個念力現起的時候,這種以前的這種這個現業擋住了,那時候自己很明確地對比出來,喔!破現行是什麼一個狀態。這個時候我們的真正的信心生得起來,否則你一碰到,唉!你自己就對它一點辦法都沒有。糟糕一點的,隨順他的貪瞋在轉,否則的話癡相很重,你完全一點辦法都沒有,這是一般狀態。40:00
那麼這個夠不夠?不夠,還要什麼呢?它第二個是不是叫對治力?對治力是針對著這個去治療,治療就是拿掉它。所以它對治的力量如果不足的話,那麼雖然你可以得到,可是隨緣一碰到外面的這個境界,或者你自己稍微放鬆一點,它就又來了,這樣是主要的。那現在你怎麼追悔法呢?你憑什麼檢查它呢?所以它一定是歸依,所以一定是依法,所以一定有依止力。如果你這樣去做的話,你一定會遮止以後的。所以真正的這其中最主要的還是它的依止,依止正確的話,你一定會產生追悔,這可以肯定的。如果你現在追悔了以後,當然你希望以後不造,要遮止;要想以後遮止的話,你一定會去對治它。這彼此間有它必然的、互相的因果關係,而且這個因果關係輾轉的。41:13
這幾個特點我們最基本的把它認識,如果我們這個認識了以後,下面事情就好辦。所以進一步來說,如果我們要想很深刻地認識的話,那麼進一步再談這問題。一般對在家居士做那個基礎來說,我想這部分大概就勉強可以。至於說出家眾,所以說有很多比較深入的部分,因為我們既有這個時間,也允許我們這樣去做,那還有很多其他內容放在這個出家人,或者是在家人有機會專門去深入的時候,談這個問題。41:55
第五項 作法
那好,現在我們說懺悔乾淨那正式作法,正式去歸依。下面看第五項作法,在第十八頁上面。42:07
《羯磨》註云:「《善見論》云:並須師授,言音相順。若言不出或不具足不稱名不解故不成。」
那特別的現在要作法,作法就是拿這個梵文叫「羯磨」,羯磨就是作。這個《羯磨》註解的時候,根據這個論典《善見論》上面,這個歸依都須要師長來傳授給我們。然後使師長授,我們要去受的弟子接受。這個接受,接受些什麼呢?「言音相順」,這講的內涵以及它的整個的內容要相應。如果說這個沒有唸出來,或者唸的不具足,不稱名字;或者雖然唸出來了、稱了名,但是不了解內涵,所以心跟它不相應,這個歸依不成功。43:20
因此回過頭來說,上面一頁說:啊,那很多人只要是懷了孩子以後,懷了孩子以後就去歸依就行了,他根本不了解,不了解那就不成功。就算是了解了,如果說這個了解很浮淺的,那因為他這個業障沒懺乾淨。所以我們了解了,要把現行要破掉,然後真正地要這樣去做,那個才會產生這樣的效果,這個地方的根據。下面再看,這個是總的提示這件事情,下面:44:02
《事鈔》云:「《智論》云:互跪合掌。在比丘前。五眾得作 當教言: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三說 即發善法。 次結云:我某甲,盡形壽,歸依佛竟歸依法竟歸依僧竟。三結」
那麼下面又再引《大智度論》,也就是說不管是二乘的或者是大乘的,都同樣地就告訴我們怎麼做。因此在這地方說,跪在,這個跪就是我們有的時候就說「胡跪」,就是一種,這跪的方式它是一個腳跪下來,一個腳屈起來,這種跪法叫作胡跪。那麼然後這個上面有一個小註「五眾得作」,就是不僅僅是比丘,比丘、比丘尼、式叉摩那、然後沙彌、沙彌尼,在這個需要的條件之下,他都可以幫人家授歸依。因為他自己一定得到歸依的,而且受了戒才可以,主要的是這樣。45:21
那麼然後教來歸依的人,「當教言」,說教他:「我某甲」,這是自己的名字,「盡形壽,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說三次,這個叫三歸。得體,證得的歸依體就在這個時候,所以說「即發善法」,就能夠發那善法,因為它不是戒,所以叫作善法,得三歸之體。其次再三結,那也一樣的三次,這個文滿容易懂。下面:45:57
《資持》釋云:「一具儀,二對境,三作法。言某甲者稱己名也,盡形壽者述所期也,歸三寶者是所投也。言發善者明非戒也。 後三結者重更囑累,不令忘失也。」
這個解釋上面這個,第一個「具儀」,那就是這樣很莊嚴地跪在那裡。「對境」,那個三寶的境。「作法」,那是正作,這個已經說過。那什麼叫「盡形壽」呢?就是我所期的時間,八關齋戒一日一夜,通常三歸都是盡形壽,乃至於有很多大乘現在說盡未來際,這樣,那都是從此以後,「自誓不迴」,既然條件,他一定會是這樣做的。所歸的三寶,所以真正歸投的。下面為什麼要重結三結呢?就是更特別地囑累:喔,這個是這麼好東西呀!我現在歸依佛竟,我已是個佛弟子了,這多麼地珍貴!是為了這樣的原因。那下面再看:47:19
《業疏》云:「《多論》曰:言三歸者以何為性? 有論者言:教無教性。此就所發教之業,從體明性故。若淳重心,有無教也。 無教者。此明業體一發續現,不假緣辦,無由教示方有成用,即體任運能酬來世,故云無教。 今時經論多云無作,義例同也。」
那麼下面再引《薩婆多論》上面講三歸,那三歸它的體性是什麼呢?有人說這個體性是教跟無教性。什麼是「教」、什麼是「無教」呢?就是當你受了歸依以後,它不是說納法成業嗎?就是這樣。所以他納了、領納那個法以後就是所發,這是告訴我們這個教的內涵,這個成業,使得我們內心當中有這樣的業體,所以就這個體、就這業體來說明這個三歸之性。48:37
那麼要什麼情況之下才有呢?有「淳重心」,這個很重要噢!淳重是非常濃厚的、很殷切的、一心一意的。所以平常的時候浮浮泛泛,浮浮泛泛這個沒有用。而且絕對不是臨時,事前已經對它有很正確的認識,那時候至誠懇切地要。這是為什麼我們一再強調輕慢是沒有用的!要想提持這個東西的話平常不放逸,所以我們平常最容易的做的事情,無始以來就這個樣,這一點都有它前後的相關。49:16
所以如果說淳重就有「無教」,那無教就是無作。下面特別說什麼叫作無教呢?就是指這個業體啊,這種歸依之業,這個業有一個力量,這個叫體性。它等到一旦發起來了以後,它繼續地會延續現行,繼續相續下去,不要再藉外面的緣。這個外緣就是要對境、要去歸依,要去做這些,它自然內在有個力量。其實這個力量我們平常每個人都感覺得到,當你今天碰到了一件事情,內心當中產生很強烈的感覺的話,過去了以後這個心裡面就會這個力量,事情已經過去了,你還是有這個力量。如果任緣碰到這個的話,這個內心當中心裡面馬上冒出來了。其實我們心體法爾有這個力量,那麼現在他講的無作就是這樣,不要再教你,可是內心當中有這個力量。50:20
所以他說這個不要再假緣辦,不要再去教你,它就能夠……。平常要告訴你,你去做還有成就這個作用;它現在不是,它這個體啊,「任運」,自然而然地能夠一直現起,而且「酬」,就是相應地到未來世,向後,就是向現在以後,所以叫作無教。那麼現在這個無教在經論上面都不用無教,叫作「無作」,實際上這個無作的內涵也就是一樣的。50:58
《濟緣》釋云:「引問中。性即是體。 解中三,初正定體。教無教性,彼論續云:受三歸時胡跪合掌身也口說三歸口也是身口教,
這個是身口教。51:16
若淳重心有身口無教。此就等者疏家斷也。
就是說身口都有了,心裡面非常殷切的話,那就產生這個身口所留下來的無教。「此就等者疏家斷也」,這上面這解釋文字。51:34
教為能發,由教發得無教故云所發教之業,即以無教為性也。
那就是所以叫作無教為性。我想了解了上面,這個就很容易懂。那再下面無教者,51:52
無教者下二釋名。一發謂初念,續現即第二念。
第一念初發的時候叫「發」,然後以後它繼續相續下去的話,叫第二念。52:07
教猶使也,謂非教使之然,任運自然酬因感報故也。
「教猶使也」,教就是告訴你,叫你這樣去做。「謂非教使之然」,那麼後面這個無教續現,就是不要再教,它自然而然地,說「任運自然酬因感果」。所以上面說「酬來世」的話,他自然而然現在這個念念無教相續這是因,他將來感得這個無教的果。那我們剛開始三歸的時候,這個因是念念歸依;果是什麼呢?不墮惡道、生得善趣,由這個這樣繼續地增上,一直到證得究竟涅槃。52:47
今下三會異。即《善生》、《成論》、《雜心》等也。」
上面的「今下」是現在叫作「無作」,那就是把這個有的叫「無教」、有的說「無作」,這個把它會通這個意思。53:03
《業疏》又云:「作法之時,知三說已,無作便生。故能所不昧於作業也。」
《濟緣》釋云:「三說已者此據初念已前通名為作。
所謂初念就是三說以後,他那個生起來了。53:24
無作便生即約次念徹至盡報也。
這個「次念」就是生起來了以後,一直到盡形壽,這個盡形壽,壽報盡一直在。53:36
能授所受知業成處故不昧也。」
能授是師,然後他授給我們的東西,所受是我們要從師那裡所得到的這個歸依之體,或者戒的體,就是弟子得到的東西,曉得這個業什麼成功的,自己很清楚。因為這樣,所以這個體就會有一種力量,他不會迷糊的。54:04
那麼現在這一段就作法就清楚了。我們回頭等一下大概這個文字可以簡單地再複習一下,稍微複習一下,那麼這個文大概容易懂,這個文字並不難。那麼最後一行,最後一項:54:20
第六項 料簡
那麼凡是很多地方都有個料簡的原因,因為這個東西是有這麼好的內涵,我們也經過了這樣的前面的一步一步地上來,作了法得到了,所以要仔細地去檢查一下。壞的固然是淘汰掉,最怕的相似法,所以要由這個料簡來檢查「正、似」──完全正確的,還是相似的,以免我們走上岔路,這個有很多特點。那我們現在就看,能夠看多少就算多少。55:00
《羯磨》註云:「此但受歸法,無有戒法。故《母論》云:三歸下有所加得歸及戒,若無加者有歸無戒。」
這個前面說但受歸依沒有戒法。《母論》上面又說這個,這個文字很容易懂。假如說受了歸依要求戒,那有;不加戒,那就是沒有。55:33
《業疏》云:「《多論》。問:稱於佛法不稱僧者,乃至互少,得成歸否?答:不成受也。」
這個是料簡,就是說我們要歸依三寶嘛,說歸依佛、歸依法,不稱僧,或者是三個當中隨便少一個,成不成?說不成。這下面的解釋:55:54
《濟緣》釋云:「乃至互少謂但稱佛而不稱法,或稱法僧而不稱佛。」
這個都不成。文字很容易懂,可是現在我們這裡有一個實際上的現況,這個現況跟經論沒關係,我們外面看見太多的狀態。因為現在末法,的確很多人行持不如法,難免有;或者呢,他並不是有心,是剛剛學,當然不可能一天、一次做得很好。那我們很多在家居士們理論學得很好,眼睛長在頭頂上。所以有很多在家居士們都有這個很有趣的現象,說佛法好了不起,所以因為很了不起,所以他歸依。那佛已不在,這樣歸依的話還要對人,所以他歸依佛是要,歸依法是要,下面好了!他歸依的是二寶,如果有第三寶就是他自己。那個是一般很普遍的現象,實際上這是一個很大很大的誤解,很大很大的誤解。57:08
當然我們就很難說這個最後的錯誤在哪一個人身上,不過有一點肯定的,佛一定沒有錯,法也一定沒錯,那個錯就在人身上。就是這個人現在到底代表什麼行相?那麼我想大家都很清楚。我們現在自己了解了以後,就真正我們要追尋的中心是什麼?佛跟法。所以佛一再說,這個他為了這個,只要清淨幢相,這個幢本來是佛留下來的,我們真正要歸依是歸依這個。那因此假定我們陷在文字上面去轉的話,往往容易犯這個死角。所以在這一點談到這地方,我們不妨仔細來檢查一下,那麼自己策勵自己,如果我們周圍有這種錯誤,可以規勸他們。那今天就到這地方為止。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