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陀在宣說《解深密經》的時候有提到:如言可取的經典,就是了義經;非如言可取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是否可以如言而取,就是「是否可以按照經典字面的內涵而承許」,如果可以按照這部經典字面的內涵而承許的話,這部經典就是了義經;反過來,如果不可以按照這部經典字面的內涵而承許的話,這部經典是什麼呀?對了!就是不了義經。也就是從經文本身是否可以如言而取來判斷了不了義經。
從這個角度來看,《解深密經》所說的初轉四諦法輪是什麼經啊?是不了義經,對吧!不僅如此,《解深密經》所宣說的中轉法輪──中轉的無相法輪──也是不了義經。只有《解深密經》所說的三轉善辨法輪是了義經。
但是佛陀在宣說《無盡慧經》的時候,卻宣說了另外一種安立不了義經的方式: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的經典,就是了義經;主要直接開示世俗諦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這種安立了不了義的方式,不是從經文本身是否可以如言而取來判斷,而是從經典所詮內涵的角度來判斷。再說一遍!是從經典所詮內涵的角度來判斷的。從應成派的角度來看,《解深密經》所說的中轉無相法輪是不是了義經?是了義經。而《解深密經》所說的初轉四諦法輪,以及《解深密經》所說的三轉善辨法輪,都是不了義經。
佛陀在經典當中宣說了兩種了不了義的內涵,也就是用兩種方式來分辨了義經以及不了義經。一種是什麼?哪一部經啊?一種是《解深密經》所說的,從能詮的經文本身是否可以如言而取來分判的。另一種是哪部經啊?是《無盡慧經》所說的,是從經典的主要直接所詮是否是勝義諦來分判的。
因此,無著菩薩在解釋佛陀的密意的時候,依照《解深密經》當中所說的了不了義的標準。從唯識宗的角度來說,將《解深密經》所說的初轉法輪,以及《解深密經》所說的中轉法輪安立為不了義經;而把《解深密經》所說的三轉善辨法輪安立為了義經。如言可取的經典,就是了義經;非如言可取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但是了義與了義經是不同的,同樣地,不了義與不了義經也是不同的。從唯識宗的角度來看,一切法都是了義,不了義存不存在呢?不了義是不存在的。了義存在,不了義不存在,但是了義經與不了義經都存在。所以了義經與不了義經都是了義,不了義是不存在的。這是需要我們仔細區分的地方。
龍樹菩薩在解釋佛陀密意的時候,依照的是哪一部經啊?《無盡慧經》。當中所說的了不了義的標準,就是按照《無盡慧經》。從應成派的角度來看,將《解深密經》所說的中轉法輪安立為了義經;而將《解深密經》所說的初轉法輪,以及《解深密經》所宣說的三轉善辨法輪安立為什麼經啊?安立為不了義經。主要直接開示勝義諦的經典,就是了義經;主要直接開示世俗諦的經典,就是不了義經。中觀宗也認為:了義與了義經是不一樣的,不了義與不了義經也是不一樣的。從中觀宗的角度來說,了義與勝義諦是不是同義呢?了義與勝義諦是同義,不了義與世俗諦是同義。所以了義及不了義存不存在?都存在。了義經及不了義經都是世俗諦,所以都是不了義。這也是需要我們仔細區分的。
如果你們聽到這裡有點暈的話,就重聽幾遍,再不明白就跟法師請問一下!這部分是也需要掌握的。
宗大師在毗缽舍那的章節中,主要是從中觀宗的角度來解釋了不了義經的差別。我再說一遍!我們將要學習的毗缽舍那的章節中,是依循著哪個呢?主要是依循著中觀宗的角度來解釋了不了義的差別。所以是依據什麼?依據《無盡慧經》來解釋,在接下來的《廣論》原文當中,我們會學到《無盡慧經》所說的了不了義經的內涵。
關於了不了義的差別,以後我們如果有機會學到現觀的話,學到宗大師所寫的《辨了不了義善說藏論》,就會詳細地討論中觀宗和唯識宗了不了義經的這個標準。其中還有很多需要反覆討論的地方──辯論啊!然後再聽、再辯。今天在這裡,我們只是簡單地學習一些重要的基本概念,需要大家來了解的。
聽完了上面一段之後,你們會不會有點搞不清狀況?說:「哪部經是哪部經?了義和不了義是怎麼回事?」發現不聽的時候覺得不懂,聽了之後更不懂了,那這時候怎麼辦呢?先不要急!學習教典一開始聽不懂的時候,先不要上火、不要怕煩。發現聽不懂、糊成一片,這個時候要保持內心的鎮靜,不要立刻陷入焦慮的情緒,甚至又給自己下定義說:「唉,自己笨啊!」或者「啊,這太深了呀!」如果我們真的覺得自己笨的話,那麼去除笨的因是什麼啊?就要努力讓自己聞思啊!深入經藏,智慧如海,透過聞思讓自己變聰明。
說佛法,沒錯,空性是很深的!佛法再深的話,有沒有一個次第啊?它也是循次第可以進入的。所以不要著急、碰到難點馬上就開始跑題,給自己下定義,不去研究那個難點,在研究自己了!不要急著給自己下定義能不能學懂,學學看,不要退!這種深不下去的狀態是每個學法者都會遇到的,像很多法師,我們都會遇到的。你有的時候會大腦缺氧,就趕快深呼吸,慢慢地聽。注意!慢慢地聽、慢慢地學,一遍一遍地重複,這是必不可少的過程。比如前面一段,甚至你可以一句話反覆地看幾遍:「欸!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雖然這樣快快講過了,你可以用慢鏡頭把這一段慢慢地再重複地看。
像我們寺院有些法師在學習五大論的時候,其實也遇到自己怎麼看也看不懂,比如說看到十六遍、二十遍都看不懂!遇到這樣的段落。這個時候已經看到很晚了,就到寮房外面深呼吸、深呼吸,讓自己不要陷入著急的情緒。會不會著急呢?是會著急的,但是你要知道著急沒有辦法學得更好,而且是使狀況變糟。所以發現著急的時候就要調節一下,在調節的時候要祈求上師三寶的加持,讓自己的心平靜下來,平靜下來了之後就再繼續學。
像宗大師在《緣起讚》中也有說:「於此稀有殊勝教,諸多無智愚昧者,周遍紛然起相諍,猶如跋嚩兔絲草。由見如是紛亂相,故我殷勤多勵力,隨順智者之所行,數數尋覓尊密意。」這裡邊出現了一種草,叫「跋嚩兔絲草」,長什麼樣呢?沒有根,逮到誰就跟誰纏,會纏到其他的植物上,但是你一拉就斷了!所以它是很難全部地清除的草。就是說你很容易陷入這種問題,大家在討論空性、討論教典的時候,可能也會各抒己見、莫衷一是,找不到跟自己見解一樣的人,大家全部都是互相諍論的對方。
關鍵是──在這種時候應該怎麼辦?比如有人陷入黑暗、有人放棄、有人讓混亂繼續,而宗大師選擇什麼?「故我殷勤多勵力,隨順智者之所行,數數尋覓尊密意。」追隨著智者的行誼,「數數」是什麼意思?就是一遍、一遍,對吧?數數做什麼呀?數數地尋覓呀!尋覓什麼呀?佛陀的密意。尋覓佛陀的密意,能幫我們做什麼呢?了脫生死大苦啊!不僅是自己了脫,還有芸芸眾生啊。所以這個密意它是極其有價值、極其有分量,是非常非常珍貴的。值不值得尋覓啊?值不值得數數尋覓啊?值不值得一次又一次,失敗了再繼續、失敗了再繼續?鍥而不捨,金石可鏤;鍥而捨之,朽木不折。對不對?
所以要發起勇猛精進的意志力,一定要善於調伏「縱經千百返,難獲尊密意」的痛苦和失落。我們不能給自己下定義說:我學不會!我們也不能給自己找什麼理由,因為什麼所以我沒學會?如果能找到學不會的理由,就把它列出來,一項一項地對治掉。因為了生脫死,善知識帶著我們,我們必須親力親為,佛菩薩沒辦法代勞我們思考,我們必須要自己努力地探尋。就好像在完全黑暗的地方,要深呼吸,告訴自己:我一定要去了解空性!何況在黑暗的地方佛陀有沒有在講呀?有佛陀、善知識在講空性,那麼多祖師也有寫論,並不是黑暗之處只有自己啊!所以要再再地發願:一定要去了解空性、證悟空性!不要退怯,也不要害怕,因為我要解脫我自己和其他眾生的生死大苦。
即使宗大師是文殊菩薩的示現,他在思惟空性的時候,也會示現出越想越疑惑,然後再去掉疑惑這樣的一個過程。所以《緣起讚》中說:「次於自宗與他宗,廣修遍學眾教時,後後反陷疑惑網,遍極熾燒惱我意。」就是越學越多、聽得越多,然後疑惑就越多呀,因為你開始思考更廣的問題了!越多的疑惑不能解決之後,它就像一個網子一樣,自己陷入其中,左也不行、右也不行,動不了,很難拿出一個令自己信服的承許。「怎麼這麼想也通不了、那麼想也通不了,怎麼辦?」這個時候探索者痛不痛苦呢?是痛苦的,所以它有個「遍極熾燒惱我意」。
但是,但凡探索真理,都有這樣的過程吧!就是那句:「為伊消得人憔悴,衣帶漸寬終不悔。」有的時候覺得是在朝自己的目標走,它好像離自己越遠,在退後一樣!痛苦,真痛苦!但是哪一個探索空性的探索者沒有經歷過這樣的痛苦呢?你想想佛陀,他也選擇了離開王宮,換下了尊貴的王子的裝飾,穿上了苦行的衣服,赤著腳行苦行,經歷了六年苦行,最後在菩提樹下靜坐,夜睹明星,究竟地了悟緣起性空的道理,示現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就成佛了!
我們的導師英勇無畏地完成了探索真理的過程,所以作為佛陀弟子的我們要學習佛陀的精神,對不對?要不要學?總得要學吧!不要拒絕在探索的路上流下淚水和汗水,不要拒絕思索的迷惘和遍尋覓不得的種種煎熬。因為那樣的真理值得用這樣的努力來換!你們認為呢?是太值了吧!
宗大師最後也是依著至尊文殊的教授,依著佛陀所授記的龍樹菩薩的論著,並且依著月稱論師的解釋,最後獲得了空正見,得到了那個美妙的甘露。所以《緣起讚》中說:「世尊授記龍猛教,如實闡釋無上乘,遠離有無邊執見,教軌有如夜開園。吉祥月稱妙善說,皎白光鬘明照顯,由師恩德得見時,我意於今獲安息。」大師也是依著上師的教授,並且依循著龍樹菩薩辨了義不了義的方式,最後才證得了空性見。因此,我們在這裡學習了不了義的差別,還有三轉法輪的內涵,就是依循著大師教導我們如何證得空性的道路,累積證得空性的資糧。
所以希望大家一定要堅持,什麼呀?堅持聞思空性。佛菩薩、祖師都是一路這樣走過來,我們也要沿著這樣的路。無論你是哭了、還是笑了,都請不要放棄!一定要堅持學習空性、堅持聽聞,這樣才能了脫生死,一路向無上菩提。有沒有聽到?要努力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