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7 必不可少的毗缽舍那正因資糧

好!我們繼續學請大家翻開《廣論》401頁第2行跟我一起看原文

又此真實是諸度中慧度所證非靜慮等所能通達莫但於靜慮誤為慧度更須生慧如《解深密經》云:「世尊,菩薩以何波羅蜜多取一切法無自性性觀自在,以般若波羅蜜多取。」

這樣的真實義值得我們想盡一切方法去追尋在六度中是哪一度能證得真實義呢是由智慧度所證達那靜慮等等其他五度有沒有辦法證達真實性呢是沒有辦法證達真實性的所以大師叮嚀我們說:「莫但於靜慮誤為慧度更須生慧不應該將單純地獲得的靜慮誤認為是獲得的智慧度而是必須要生起證達空性的智慧即使我們獲得了奢摩他不能夠把奢摩他這樣的靜慮誤認為就是慧度必須引發證得真實義的智慧千萬不要認為獲得奢摩他就是獲得證得空性的般若智慧我們一定要引發證得空性的智慧

在這個問題上其實一開始見到師父不久師父就提出了這個問題他說:「很多人靜慮的光明的相和智慧的光明他是完全分不開的!」就是把奢摩他會誤認為空性

下面一個問題:一定要獲得奢摩他之後才能獲得證得空性的智慧嗎是不一定的因為也有人先以思所成的比量證得了空性之後才修奢摩他有人先修奢摩他獲得奢摩他之後才用比量證得空性之後再現證空性

解深密經》中說:「觀自在菩薩請問佛陀說世尊啊菩薩以何種波羅蜜多受持一切諸法的無自性性呢佛陀回答說:觀自在是以般若波羅蜜多受持。」

好!我們往下看

前引《修信大乘經》,亦於此義密意說云:「若不住般若諸菩薩之信解大乘於大乘中隨修何行我終不說能得出離。」

基於這樣的一個意趣如同前文所引述的,《修信大乘經》中也有說道:「如果不安住於證達空性的智慧」,這裡的「般若」就是智慧在《四家合註》裡邊把這裡的智慧解釋為證達空性的智慧。「如果不安住於證達空性的智慧不只是聲聞、獨覺等中下的根性即使是自性利根的菩薩信解大乘在大乘中再怎麼行持布施等等我都不能說能夠出離生死獲得涅槃。」這是佛陀親口宣說的

菩薩在修行的時候要是無法生起般若波羅蜜多縱使他對大乘有強大的信心但是在大乘中他要修很多很多法,「隨修何行」,他所修的跟般若沒有直接關係的話也是無法出離的從哪裡出離啊從生死中出離,對吧那麼在大乘中無論修行什麼我都不會說他們能得出離佛陀是親口說如果沒有證得空性的智慧即使已經成為菩薩──他發菩提心了,成菩薩又信解大乘又修行布施、持戒沒有般若度修持布施、持戒等等佛陀還是說那些菩薩是無法出離生死

我們有沒有看到佛陀看到眾生要出離生死就怎樣?就必須證得空性除此之外還有沒有其他的辦法是沒有其他的方法的所以在經典中無論是直接或間接地顯示空性都是為了令有情能夠通達空性所以絕對不能因為獲得奢摩他就感到滿足一定要想盡一切方法做什麼呀一定要想盡一切方法引生證得空性的智慧生起證得空性的毗缽舍那最終才能脫離生死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原文

若如是者第二、學習毘缽舍那之法,分四一、依止毘缽舍那資糧二、毘缽舍那所有差別三、修習毘缽舍那之法四、由修習故毘缽舍那成就之量今初

我們可以看一下,這個「第二是從哪裡分出來的第二呢大家可以往前翻到廣論》346頁第2行,「第六各別學法分三一、學奢摩他法二、學毘缽舍那法三、學雙運法前邊奢摩他的章節是屬於第一個科判也就是學什麼啊?「學奢摩他法」。然後接下來我們要進入的是第二個科判,「學毘缽舍那法」,就是學習毗缽舍那的方法終於盼到了,想了很久

學習毘缽舍那之法」分幾個呀分四個科判第一個就出現了「資糧」,對不對此處的資糧是什麼呀第一個是「依止毘缽舍那資糧」。注意!那個資糧前面有一個依止」毗缽舍那資糧他沒有用「積聚」,他用「依止」。如果我們想要在內心當中生起真正的毗缽舍那的話在這個之前必須要具備什麼樣的因緣條件呢這裡的「資糧」,就是生起毗缽舍那的因緣條件第二個是毗缽舍那的差別和分類第三是修持毗缽舍那的方法第四個是透過修持之後成就毗缽舍那的那個標準也就是成就之量

首先我們先看第一個科判是不是關於資糧啊?「依止毘缽舍那資糧」。看原文

親近無倒了達至言宗要智者聽聞無垢清淨經論由聞思慧引發通達真實正見是必不可少毘缽舍那正因資糧若於本相之義無決斷見必不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毘缽舍那證德故

我們先看那幾個字──「毘缽舍那正因資糧」,這裡的「資糧」可以理解為一種因緣條件那麼是什麼樣的因緣和條件能答上嗎就是我們要獲得毗缽舍那的因緣條件啊那麼在眾多的因緣條件中那個重中之重的條件到底是什麼原文:我們必須要親近無倒了達至言宗要智者」,我們必須要親近要依止一位智者他能不顛倒、正確無誤地了解什麼呀開示空性的至言的心要這個「至言」就是指經論如何依止啊如何依止透過令他歡喜以無顛倒的方式依止一開始在親近善知識篇章裡有很多的教授

:「親近善知識是第一個道次第到學習毗缽舍那的時候親近善知識法還能夠通到這裡嗎?」那是絕對的還可以通到密續,對不對所以還是要令師歡喜

那麼依止之後做什麼呢接著「聽聞無垢清淨經論」,就是在這樣的智者面前聽聞無垢清淨的經論注意!這裡邊的「無垢是指什麼呢是指能隨順佛語而正確地開示真實義的清淨經論注意喔,注意!我們親近善知識要能夠聽到無垢的清淨經論在《四家合註》裡把這裡邊的「無垢」解釋成能隨順佛語而正確開示真實義的清淨經論」。所以這位善知識的解釋是隨順於佛語的,沒有不清淨的法流怎麼樣啊法流是極其清淨的我們飢渴的時候必須要去喝到最清淨的淨水才能夠救命啊如果喝到的水是有毒的話那餓不死就先毒死了是另一種大災難所以「無垢」兩個字非常非常地重要

而這無垢的經論傳承是怎麼得到的呀是我們親近了沒有顛倒地了達至言經論宗要的智者才能夠得到的現在有沒有清楚為什麼這個毗缽舍那資糧的第一個要依止」,對吧?依止那個資糧所以依止法還是最重要的因為依止法要做得不夠的話空性也是學不了的從最初的道次第到空性、到密續都是非常重要

那麼聽聞之後,「由聞思慧引發通達真實正見」,在善知識座前聽聞口訣而完全確認並且對於所聽聞口訣的義理聽完了自己要做什麼要不斷、不斷地思惟生起了獲得定解的智慧這就是什麼慧啊這就是聞慧以及思慧透過聽聞以及思惟的智慧發起證達真實性空性的正見在這位善知識面前由於他正確無誤地通達經論的心要所以我們能夠聽到無垢清淨的經論我們就持續地聽、不斷地聽不間斷地思考這是一個聞思的過程從聞慧到聞所成慧然後從思慧到思所成慧透過這兩種智慧能夠引發通達真實義空性的正見有沒有聽到?「是必不可少毘缽舍那正因資糧」,這就是毗缽舍那的正因資糧當中最最重要的資糧而且是絕對不能缺少的資糧

那麼有人會不會問說:「為什麼獲得空性的毗缽舍那之前必須要具備這些資糧呢?」說:「若於本相之義無決斷見必不能生通達如所有性毘缽舍那證德故那是什麼樣的原因啊如果你前面沒有親近那樣的善知識就沒有辦法在善知識面前聽聞空性的法如果你都沒有聽那在聽聞之後能不斷地思考嗎也不能在聽聞之後不斷地思惟那沒有不斷地思惟就沒有辦法對空性生起強烈的定解要是沒有辦法對空性生起強烈的定解的話就沒有辦法通達如所有性自然也就無法生起通達如所有性的毗缽舍那這裡邊的「本相」就是空性對於空性如果沒有徹底確認的正見就不可能生起證達如所有性的毗缽舍那

總攝起來沒有這些資糧能不能脫離輪迴脫離輪迴大苦是絕對不可能的事情如果沒有這些資糧如果不具備這些資糧我們想要求解脫就變成了一種真實的自我欺誑可見這個資糧何其重要歷代的祖師們也為了尋覓善知識尋覓空性的教授都曾經不惜生命勇猛精進像在《般若經》中的常啼菩薩還有《華嚴經》中的善財童子等等這樣的示現都是在尋覓善知識依止善知識的歷程之中可以說不辭勞苦、不怕艱辛常爾一心大家課下可以再閱讀一下雖然有些已經讀了但是還要再重複地學習祖師傳上也是有很多的

有沒有發現在學習毗缽舍那的時候宗大師特別殷重地叮嚀這一點所以我們聽了之後一定要得到定解怎麼樣能夠得到定解呀就是你重複地聽然後聞慧到思慧在心中確定它確定到什麼程度呢就是誰都不能動搖你已經得到了定解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行數原譯(福智第三版)改譯改譯原因
4013莫於靜慮莫但於靜慮依藏文補譯。
4013以何等以何據藏文改譯。
4015若諸菩薩不住般若,信解大乘若不住般若,諸菩薩之信解大乘據藏文改譯。
4016第二若如是者,第二據藏文補譯。
4018佛語至言據藏文改譯。
4019實義本相之義據譯經院體例改譯。
4019決定決斷據譯經院體例改譯。
4019毘缽舍那毘缽舍那證德據藏文補譯。
學習平台:
大慈恩譯經基金會(主要)
YouTube頻道
澈見幸福(個人化App)
幸福無盡藏(隨身碟)
月光機二代(離線學習)
Apple Podcasts
Spotify Podcasts
文字大小
主題
固定播放器
捲動模式
播稿模式
列印 預覽列印
播放連結 自訂播放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