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〇〇 2025-05-29 09:29:33 (c********2@g***l.***)
恭敬頂禮具德上師
0002講 引發無倒勝慧而修毗缽舍那
大師說:「唯三摩地不應喜足」。因為得到奢摩他,現行煩惱都暫時壓伏,心裡清清靜靜的,這樣的感覺太容易被誤認為是解脫,或誤認為證得空性了!但這個功夫沒有到那個時候。
大師說:必須以修所成的寂止作為基礎,首先對真實性的空性的義理無顛倒定解的智慧,正確地證得了空性,更進一步修持勝觀(毗缽舍那)。
證達(定解)分兩種層次:
1.用分別心證達:分別心是透過義共相而了解的,比較不清晰。
2.現前證達:就是很清晰的,就像眼睛看到手一樣,就像我看到你一樣,是非常清晰的。
分別心是必須要透過義共相來證達的。「義共相」是在分別心中,將不是為一顯現為好像為一的增益分。比如我們參訪月稱光明寺的華藏樓,或者聽別人介紹,或者是看了照片,結束之後,你晚上想想,在腦海裏浮現巍峨的華藏樓的影像,那個影像不是真正矗立在月稱光明寺的華藏樓,它是我們腦海中的--是在分別心中卻會顯現為華藏樓,它與華藏樓是一。這樣在腦海中的影像就是華藏樓的義共相。
宗大師在毗缽舍那講述的次第,就是具足奢摩他的基礎上,親近善知識,透過聞思,用比量、用分別心去達到這個定解、去證達空性與毗缽舍那,就可以摧壞生死的根本。
為什麼在寂止的基礎上,一定要修習勝觀呢?因為這樣的禪定是與外道共通的,只能暫時壓伏「有頂天的下地以下」(即無所有處天以下)的粗分現行煩惱,透過寂止無法讓我執不現行,所以不能徹底地正斷煩惱種子,無法從三有中獲得解脫,還是要在生死裡邊漂流。
高雄華榮教室備覽班 陳澄瑩 虔十
0002講 引發無倒勝慧而修毗缽舍那
大師說:「唯三摩地不應喜足」。因為得到奢摩他,現行煩惱都暫時壓伏,心裡清清靜靜的,這樣的感覺太容易被誤認為是解脫,或誤認為證得空性了!但這個功夫沒有到那個時候。
大師說:必須以修所成的寂止作為基礎,首先對真實性的空性的義理無顛倒定解的智慧,正確地證得了空性,更進一步修持勝觀(毗缽舍那)。
證達(定解)分兩種層次:
1.用分別心證達:分別心是透過義共相而了解的,比較不清晰。
2.現前證達:就是很清晰的,就像眼睛看到手一樣,就像我看到你一樣,是非常清晰的。
分別心是必須要透過義共相來證達的。「義共相」是在分別心中,將不是為一顯現為好像為一的增益分。比如我們參訪月稱光明寺的華藏樓,或者聽別人介紹,或者是看了照片,結束之後,你晚上想想,在腦海裏浮現巍峨的華藏樓的影像,那個影像不是真正矗立在月稱光明寺的華藏樓,它是我們腦海中的--是在分別心中卻會顯現為華藏樓,它與華藏樓是一。這樣在腦海中的影像就是華藏樓的義共相。
宗大師在毗缽舍那講述的次第,就是具足奢摩他的基礎上,親近善知識,透過聞思,用比量、用分別心去達到這個定解、去證達空性與毗缽舍那,就可以摧壞生死的根本。
為什麼在寂止的基礎上,一定要修習勝觀呢?因為這樣的禪定是與外道共通的,只能暫時壓伏「有頂天的下地以下」(即無所有處天以下)的粗分現行煩惱,透過寂止無法讓我執不現行,所以不能徹底地正斷煩惱種子,無法從三有中獲得解脫,還是要在生死裡邊漂流。
高雄華榮教室備覽班 陳澄瑩 虔十
沈〇〇 2024-06-04 12:44:35 (s**********3@g***l.***)
廣論止觀初探・毗缽舍那0002_引發無倒勝慧而修毗缽舍那
頂禮大寶恩師:
為什麼得到奢摩他之後,這個修行者容易感到喜足呢?弟子也練習思惟~因為身心生起輕安、快樂,當一切都非常圓滿時就會不想前進,無苦就沒有出離。老師說:修行者會認為自己已經沒有煩惱、已經解脫了,這是非常危險、歧途,誤認為證得空性了。
而有了奢摩他,必須繼續證達空性進而更進一步修持勝觀。而證達=定解,分兩層面:一是比量證達(透過分別心的比量),另一是現前證達。透過老師的說明,以前對於空性與勝觀的次第完全分不清處,此時的弟子有又多懂一些些。
很謝謝老師的說法恩!祈請師長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沈書甄 頂禮 2024.06.04
頂禮大寶恩師:
為什麼得到奢摩他之後,這個修行者容易感到喜足呢?弟子也練習思惟~因為身心生起輕安、快樂,當一切都非常圓滿時就會不想前進,無苦就沒有出離。老師說:修行者會認為自己已經沒有煩惱、已經解脫了,這是非常危險、歧途,誤認為證得空性了。
而有了奢摩他,必須繼續證達空性進而更進一步修持勝觀。而證達=定解,分兩層面:一是比量證達(透過分別心的比量),另一是現前證達。透過老師的說明,以前對於空性與勝觀的次第完全分不清處,此時的弟子有又多懂一些些。
很謝謝老師的說法恩!祈請師長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沈書甄 頂禮 2024.06.04
張〇〇 2024-06-01 04:42:03 (j*************6@g***l.***)
恭敬頂禮大寶恩師:
謝謝宗大師及老師,為我們指出學習奢摩他的岔路。要特別留意不要把定慧混淆。其中<<弟子書>>的那一段也讓弟子很震驚,原來沒有任何一趣,任何天道我們不曾受生過。在無始劫來的漂泊中,感恩師長馳騁生死尋覓我。並且殷重的叮嚀不要太相信感覺[不應喜足]。為了出離生死,且更進一步幫助一切如母有情脫離生老病死苦,我們一定要學習空性。
最近弟子看了一本書,是描述一個國外僧人求學佛法的經過。他不僅修了種種的苦行,也在文中分享著感受到修學禪定的美好。但之後他在修行上似乎遇到了困難,只好還俗。還俗後他的生命還被憂鬱煩惱纏身。當時我在想,他難得的智慧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捨世出家學習了十幾年,也已經在禪定中學到一定高度,怎麼還逃不過煩惱呢?讀完書後內心會更感恩善知識的指引,告訴我們哪裡是岔路、哪裡是險處,提醒我們修行的次第,總是教導我們往上跨的下腳處。
學習毗缽舍那對弟子而言有點挑戰。但弟子會一點一滴地撿拾黃金種子,把正知見先種在心裡。在此講中學習到當學到奢摩他之後不應喜足,接著要學習空性,對空性有正確的理解之後再修毗缽舍那。
感恩師長教導,也祈請師長加持,讓弟子能繼續歡喜的學習,歡喜的實踐。願生生世世跟著師父老師,學弘宗大師清淨圓滿教法直至成佛,永不退轉。
謝謝宗大師及老師,為我們指出學習奢摩他的岔路。要特別留意不要把定慧混淆。其中<<弟子書>>的那一段也讓弟子很震驚,原來沒有任何一趣,任何天道我們不曾受生過。在無始劫來的漂泊中,感恩師長馳騁生死尋覓我。並且殷重的叮嚀不要太相信感覺[不應喜足]。為了出離生死,且更進一步幫助一切如母有情脫離生老病死苦,我們一定要學習空性。
最近弟子看了一本書,是描述一個國外僧人求學佛法的經過。他不僅修了種種的苦行,也在文中分享著感受到修學禪定的美好。但之後他在修行上似乎遇到了困難,只好還俗。還俗後他的生命還被憂鬱煩惱纏身。當時我在想,他難得的智慧放棄了優越的生活捨世出家學習了十幾年,也已經在禪定中學到一定高度,怎麼還逃不過煩惱呢?讀完書後內心會更感恩善知識的指引,告訴我們哪裡是岔路、哪裡是險處,提醒我們修行的次第,總是教導我們往上跨的下腳處。
學習毗缽舍那對弟子而言有點挑戰。但弟子會一點一滴地撿拾黃金種子,把正知見先種在心裡。在此講中學習到當學到奢摩他之後不應喜足,接著要學習空性,對空性有正確的理解之後再修毗缽舍那。
感恩師長教導,也祈請師長加持,讓弟子能繼續歡喜的學習,歡喜的實踐。願生生世世跟著師父老師,學弘宗大師清淨圓滿教法直至成佛,永不退轉。
鄭〇〇 2024-05-26 01:14:23 (l**********0@g***l.***)
頂禮親愛的上師:這一講弟子學到:
1.得到奢摩他容易引生的險途悲劇是將得到奢摩他誤以為已經得到解脫斷除煩惱.
2.獲得奢摩他後接下來要修的次第是,先要正確地證達空性再去修習毘缽舍那.
3.證達有分別心證達和縣前證達兩種,分別心是透過義共相來證達.整體次第而言,仍需從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之後用比量,分別心去定解(證達)空性.
4.令我內心生起<<略義>>裡的偈子:離止道慧觀復觀,終亦莫能除煩惱,故需決斷本相慧(空性),乘以無動寂止馬,執中觀理離邊見,盡壞邊執所緣境.以如理觀廣大慧,令證實性覺慧增...
感謝您的開示,至尊上師如是修,我求脫者如是行.
祈願您法體康泰 長久住世 常轉法輪
弟子 妙瑩 至誠禮敬
1.得到奢摩他容易引生的險途悲劇是將得到奢摩他誤以為已經得到解脫斷除煩惱.
2.獲得奢摩他後接下來要修的次第是,先要正確地證達空性再去修習毘缽舍那.
3.證達有分別心證達和縣前證達兩種,分別心是透過義共相來證達.整體次第而言,仍需從親近善知識,聽聞正法,之後用比量,分別心去定解(證達)空性.
4.令我內心生起<<略義>>裡的偈子:離止道慧觀復觀,終亦莫能除煩惱,故需決斷本相慧(空性),乘以無動寂止馬,執中觀理離邊見,盡壞邊執所緣境.以如理觀廣大慧,令證實性覺慧增...
感謝您的開示,至尊上師如是修,我求脫者如是行.
祈願您法體康泰 長久住世 常轉法輪
弟子 妙瑩 至誠禮敬
林〇〇 2024-05-22 12:29:31 (a*****5@b*******t.***)
頂禮具恩根本上師:
想到修習奢摩他的那個岔路、歧途、險路、悲劇,不禁寒毛直豎。到底該如何避開這個危險,不就是類似的問題才把自己困在輪迴之中出不去?而今這份輕安又騙我至此可怎麼辦?師父上師祈求您慈悲攝護和加持。
期盼自己心中能夠生起如經典所說於實性義,引發無倒決定之勝慧,而更修毗缽舍那這樣的決心。弟子實在不想學了許久最後竟然跟外道共通,實在虧大了!祈求師長加持弟子;弟子怯懦卻也想更進一步地幫助如母有情脫離生老病死,知道毗缽舍那難卻想跟上師一直學下去。
弟子 慧玲 至誠頂禮
想到修習奢摩他的那個岔路、歧途、險路、悲劇,不禁寒毛直豎。到底該如何避開這個危險,不就是類似的問題才把自己困在輪迴之中出不去?而今這份輕安又騙我至此可怎麼辦?師父上師祈求您慈悲攝護和加持。
期盼自己心中能夠生起如經典所說於實性義,引發無倒決定之勝慧,而更修毗缽舍那這樣的決心。弟子實在不想學了許久最後竟然跟外道共通,實在虧大了!祈求師長加持弟子;弟子怯懦卻也想更進一步地幫助如母有情脫離生老病死,知道毗缽舍那難卻想跟上師一直學下去。
弟子 慧玲 至誠頂禮
林〇〇 2024-05-21 07:20:15 (l********l@g***l.***)
顶礼感恩老师
弟子的总结学习是:
1)经过老师引用了《弟子书》中说:“岂有百返未经趣,岂有昔未多受乐。”,而且经典都是佛菩萨讲的,他们有圣言量;才对宗大师的特别、特别叮咛:奢摩他很殊胜,但是“不应喜足”很有警惕与感恩。因为连结到这是针对所有人包括弟子说的。因为没有任何一趣我们不曾经受生过,这代表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得到过这样的禅定,但没有人因此而解脱!
2)宗大师为我们宣说在获得奢摩他后,要修的次第:
- 先对真实义,引发正确无误的定解的智慧,就是先要正确地证达空性
- 接下来再去修习毗钵舍那
3)引发空性无倒决定胜解,一定是透过亲近善知识,透过听闻,闻思之后用比量,用分别心去达到定解、去证达。
4)如果又完成了空性与毗钵舍那,就可以进一步摧坏生死的根本,永远地离开老死的控制!
5)为了出离生死,更进一步帮助一切如母有情都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弟子发愿要跟老师学习空性!
弟子林美兰虔诚合十
弟子的总结学习是:
1)经过老师引用了《弟子书》中说:“岂有百返未经趣,岂有昔未多受乐。”,而且经典都是佛菩萨讲的,他们有圣言量;才对宗大师的特别、特别叮咛:奢摩他很殊胜,但是“不应喜足”很有警惕与感恩。因为连结到这是针对所有人包括弟子说的。因为没有任何一趣我们不曾经受生过,这代表每一个众生都曾经得到过这样的禅定,但没有人因此而解脱!
2)宗大师为我们宣说在获得奢摩他后,要修的次第:
- 先对真实义,引发正确无误的定解的智慧,就是先要正确地证达空性
- 接下来再去修习毗钵舍那
3)引发空性无倒决定胜解,一定是透过亲近善知识,透过听闻,闻思之后用比量,用分别心去达到定解、去证达。
4)如果又完成了空性与毗钵舍那,就可以进一步摧坏生死的根本,永远地离开老死的控制!
5)为了出离生死,更进一步帮助一切如母有情都脱离生老病死的痛苦,弟子发愿要跟老师学习空性!
弟子林美兰虔诚合十
詹〇〇 2024-05-20 12:37:44 (c******o@g***l.***)
頂禮大寶恩師:
老師說得到奢摩他之後,這個修行者容易感到喜足呢?這中間的險路歧途是什麼?他誤會現在就已經是生命很高的境界,就是沒有煩惱,因為得到奢摩他而自己誤認為證得空性了!所以他不會再追求了!因此沒有得到解脫,所以學的奢摩他很殊勝、很殊勝,但是「不應喜足」!
本文「應於實性義,引發無倒決定之勝慧,而更修習毘缽舍那。」老師說宗大師在毗缽舍那中講述的次第!首先要親近善知識,要聽聞,要聞思。透過聞思之後我們用比量、用分別心智慧去達到這個定解、去證達。在具足奢摩他的基礎上,完成了空性與毗缽舍那,摧壞生死的根本,我們就可以永遠地離開老死的控制!
「若不爾者,僅三摩地與外道共。」那麼單純的三摩地是與外道共的,因為僅僅只修學這樣的奢摩他,最終都一樣不能斷除煩惱的種子,無法解脫三有,還是要在生死裡邊漂流。
感恩老師說法恩,用善巧貼切的語詞,讓我們走進「毗鉢舍那」深細的內涵。
弟子詹玉雯至誠叩首2024/05/20
老師說得到奢摩他之後,這個修行者容易感到喜足呢?這中間的險路歧途是什麼?他誤會現在就已經是生命很高的境界,就是沒有煩惱,因為得到奢摩他而自己誤認為證得空性了!所以他不會再追求了!因此沒有得到解脫,所以學的奢摩他很殊勝、很殊勝,但是「不應喜足」!
本文「應於實性義,引發無倒決定之勝慧,而更修習毘缽舍那。」老師說宗大師在毗缽舍那中講述的次第!首先要親近善知識,要聽聞,要聞思。透過聞思之後我們用比量、用分別心智慧去達到這個定解、去證達。在具足奢摩他的基礎上,完成了空性與毗缽舍那,摧壞生死的根本,我們就可以永遠地離開老死的控制!
「若不爾者,僅三摩地與外道共。」那麼單純的三摩地是與外道共的,因為僅僅只修學這樣的奢摩他,最終都一樣不能斷除煩惱的種子,無法解脫三有,還是要在生死裡邊漂流。
感恩老師說法恩,用善巧貼切的語詞,讓我們走進「毗鉢舍那」深細的內涵。
弟子詹玉雯至誠叩首2024/05/20
陳〇〇 2024-05-19 22:48:39 (d******n@g***l.***)
頂禮大寶恩師:
感恩 老師持續引導學習毗缽舍那,在一開始的篇章當中,特別針對修習奢摩他之後,要繼續追求空性慧真實義與毗缽舍那,不要陷入身心輕安喜樂所產生的錯亂解之中。
感恩 老師深入解析陷入奢摩他輕安而產生喜足之狀,尤其是誤解壓伏現行煩惱為斷除所有煩惱,進而停止學習提升,過患就從這裡開始,誤入岔路、歧途,陷入險處。此種錯誤,除了外道之外,內道弟子也可能沒有得到正確引導,而停滯在此。
感恩 老師引用聖言指出所有還在輪迴中的眾生,都曾經證得這樣的果位;但是就因為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浪費了如此艱辛獲得的奢摩他。在老師、師父引導下,能夠學習止觀教授,相信這一生的努力學修,如果能再度得到奢摩他,必然不會再浪費了,必然持續追求空性慧、修練止觀雙運,引領生命持續往上跨越。
感恩 老師如此用心引導學習毗缽舍那,唯有緊緊跟著學習,一步一步的探索相關教理意涵,進而形成正確知見,在道次第的路上不錯亂的步步增上。這是生命騰躍的機緣,是學習的重心所在。
感恩 老師,並祈願 老師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陳振祥 至誠恭敬叩首
感恩 老師持續引導學習毗缽舍那,在一開始的篇章當中,特別針對修習奢摩他之後,要繼續追求空性慧真實義與毗缽舍那,不要陷入身心輕安喜樂所產生的錯亂解之中。
感恩 老師深入解析陷入奢摩他輕安而產生喜足之狀,尤其是誤解壓伏現行煩惱為斷除所有煩惱,進而停止學習提升,過患就從這裡開始,誤入岔路、歧途,陷入險處。此種錯誤,除了外道之外,內道弟子也可能沒有得到正確引導,而停滯在此。
感恩 老師引用聖言指出所有還在輪迴中的眾生,都曾經證得這樣的果位;但是就因為沒有得到正確的指導,浪費了如此艱辛獲得的奢摩他。在老師、師父引導下,能夠學習止觀教授,相信這一生的努力學修,如果能再度得到奢摩他,必然不會再浪費了,必然持續追求空性慧、修練止觀雙運,引領生命持續往上跨越。
感恩 老師如此用心引導學習毗缽舍那,唯有緊緊跟著學習,一步一步的探索相關教理意涵,進而形成正確知見,在道次第的路上不錯亂的步步增上。這是生命騰躍的機緣,是學習的重心所在。
感恩 老師,並祈願 老師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陳振祥 至誠恭敬叩首
謝〇〇 2024-05-19 11:47:58 (y**********5@g***l.***)
虔誠頂禮最親愛的上師:親愛的上師,弟子在您足下頂禮,至心祈求一切時處都是您最無上的加持!切莫把長時間未生起、煩惱暫被壓伏的定誤認為是證得空性, 而不再向上求證空性, 上師鏗鏘殷切的叮嚀--「不應喜足」, 為弟子們有力清晰指引修習毗缽舍那的次第, 如果沒有師長, 這長劫的修道之途, 豈能避開讓人駐足神往的險路, 就像迷戀於花蜜的小蟲, 完全無視於捕蠅草的鋸齒斷魂! 猶如弟子迷戀於現世的苦樂, 卻無視自己正一步步走向死主的張嘴吞噬! 「我們一定要學習空性!」, 上師如警世之鐘一般, 震撼弟子內心! 我的上師如是修,弟子亦應如是行, 弟子一定要如此誓願! 祈求恩師的加持攝受, 不論是現前或未來的困難, 皆能透由對恩師的虔誠一一穿越, 化為令自他永離生死輪迴的菩提養分!
王〇 2024-05-17 10:38:29 (a******3@y***o.***.**)
頂禮老師, 弟子恭聽毗缽舍那第二講, 領納到老師對於修行當中若只對於奢摩他的喜足是一種險路歧途的叮嚀, 因為會失去更進一步追求的動力, 修行者必須生起的欲求心如果沒有了, 也就意味著精進力沒有了. 但如果有更進一步修行的勝利, 以及不進的過患思惟, 會對於必須要往上更修習毗缽舍那有了更堅固的必須性的理解. 此外對於「證達」空性, 為修習毗缽舍那的基礎, 也就是說必須要證達無倒的勝慧, 有分別心的比量證得以及現量證得. 感謝老師的引導如何在分別心階段的學習次第, 還是從依師開始, 透過道次第的聞思, 就像廣論當中所宣說的次第一般, 如果能夠實修證得, 最少可以到大乘加行道. 這樣就有能夠更進一步修習現量證得的基礎了. 也就是說才能真正的斷除煩惱的種子. 次第井然, 也充滿了無限希望. 感恩老師能夠排除萬難宣說空性智慧, 讓我等於此生能有聽聞的機會, 種下了脫離生死的正因. 弟子王菡叩首
洪〇〇 2024-05-17 02:30:34 (d*******g@m*a.*****.***)
頂禮敬愛的老師
此講繼續告訴弟子,不應喜足之後要做甚麼?得到身心輕安的奢摩他之後,非常殊勝但容易掉進去的陷阱是誤以為證空性了。因為外道追求的解脫之道是沒有空性的奢摩他,而佛教徒的修行者也以為煩惱暫時不現行,或是長時間沒有現起來就認為是斷掉煩惱,得到解脫。因此宗大師慈悲地叮嚀我們-不應喜足,修的次第是要在奢靡他的基礎上,去引發對於空性正確無誤的定解的智慧,先正確地證達空性,再修習毗缽舍那。而引發對空性的決定定解,老師說要親近善知識,透過聞思之後,用比量、分別心去達到這個定解、去證達。而分別心是透過義共相而了解的。現在再聽到義共相,覺得好親切,之前修止時第一次聽到好陌生,就像老師說名詞多聽幾次就熟悉了。
接著宗大師從反面說,如果不在寂止的基礎上去修習勝觀,這樣的禪定是與外道共的,最高也只能暫時壓伏無所有處天以下粗分現行的煩惱,不能徹底正斷煩惱的種子,終究無法從三有中獲得解脫。而修行最究竟的目標,是要成就佛果,利益一切有情拔苦與樂,因此為了了脫生死、出離輪迴、永害煩惱種子,我們必須證得空性。感謝老師再再堅定弟子的信念--引發無倒勝慧而修毗缽舍那。
從開示中看到傳承祖師、善知識的慈悲,一直想要救拔我們的赤誠心意,弟子深深感動。因為修行路上的危險坑洞不知道有多少,要預先避開才不會陷在其中,或者修錯了卻不自知,而這都需要善知識在旁不斷提醒,「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祈求老師法體安康,常轉法輪
弟子寶玉叩首
此講繼續告訴弟子,不應喜足之後要做甚麼?得到身心輕安的奢摩他之後,非常殊勝但容易掉進去的陷阱是誤以為證空性了。因為外道追求的解脫之道是沒有空性的奢摩他,而佛教徒的修行者也以為煩惱暫時不現行,或是長時間沒有現起來就認為是斷掉煩惱,得到解脫。因此宗大師慈悲地叮嚀我們-不應喜足,修的次第是要在奢靡他的基礎上,去引發對於空性正確無誤的定解的智慧,先正確地證達空性,再修習毗缽舍那。而引發對空性的決定定解,老師說要親近善知識,透過聞思之後,用比量、分別心去達到這個定解、去證達。而分別心是透過義共相而了解的。現在再聽到義共相,覺得好親切,之前修止時第一次聽到好陌生,就像老師說名詞多聽幾次就熟悉了。
接著宗大師從反面說,如果不在寂止的基礎上去修習勝觀,這樣的禪定是與外道共的,最高也只能暫時壓伏無所有處天以下粗分現行的煩惱,不能徹底正斷煩惱的種子,終究無法從三有中獲得解脫。而修行最究竟的目標,是要成就佛果,利益一切有情拔苦與樂,因此為了了脫生死、出離輪迴、永害煩惱種子,我們必須證得空性。感謝老師再再堅定弟子的信念--引發無倒勝慧而修毗缽舍那。
從開示中看到傳承祖師、善知識的慈悲,一直想要救拔我們的赤誠心意,弟子深深感動。因為修行路上的危險坑洞不知道有多少,要預先避開才不會陷在其中,或者修錯了卻不自知,而這都需要善知識在旁不斷提醒,「總攝一切教授首,是不捨離善知識」。祈求老師法體安康,常轉法輪
弟子寶玉叩首
廖〇〇 2024-05-17 00:21:03 (L*********i@g***l.***)
頂禮具悲上師尊者足:
有人發願每天都要聽一遍毗缽舍那,弟子亦願如是.
願以殊勝的發心速能成辦佛道,利益一切有情來聽聞佛法.以下弟子做學習的摘要:
1修奢摩他的岔路、歧途、險處、悲劇等等嚴重的錯誤是什麼?就是得到奢摩他之後 ,暫時壓伏煩惱的現行,經年累月長時的心清清淨淨無憂無惱.很容易讓修行者誤判:以為自己解脫了,或即將解脫生死.而不知道還須修持能斷除煩惱種子的空性智慧.
2《弟子書》:「豈有百返未經趣,豈有昔未多受樂。」這是聖言量,可我卻很難建立起:「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得到過這樣的禪定,但沒有人因此而解脫!」的概念.我真的曾經得過嗎?那因緣的變化,輪廻的不確定是真實不虛,弟子也體會到入行論「三有多險境,於此易迷真」.真的要生生不離善知識啊..
3修起了奢摩他,一定必須以修所成的寂止作為基礎,引發對於真實性空性的義理無顛倒定解的智慧,正確地證得了空性之後,更進一步修持勝觀。以上弟子理解了--証得空性才脫離凡夫,進入聖道.而再進一步修持勝觀,就能層層升進成就無上菩提.
4義共相的定義:「在分別心中,將不是為一顯現為好像為一的增益分。」修空性先以分別心的義共相修持,就是比量証得.最終要能以現量証得!這是兩個不同的層次.願能如是!
5. 在具足奢摩他的基礎上,如果完成了空性與毗缽舍那,那就可以進一步摧壞生死的根本,可以永遠地離開老死的控制!若只有奢摩他.即便是有頂天最高的禪定,也只能壓伏比它下一層無所有天的煩惱.無法徹底從三有輪廻中解脫老死的糾纏.
6所以為了出離生死,更進一步地幫助一切如母有情都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我們一定要學習空性!
願以此聞思功德,回向:至尊師長壽堅固,潔淨事業遍十方,一切有情速成佛道,弟子聞思修的善願皆能成辦.
弟子妙微至誠稽首禮.2024/5/15
有人發願每天都要聽一遍毗缽舍那,弟子亦願如是.
願以殊勝的發心速能成辦佛道,利益一切有情來聽聞佛法.以下弟子做學習的摘要:
1修奢摩他的岔路、歧途、險處、悲劇等等嚴重的錯誤是什麼?就是得到奢摩他之後 ,暫時壓伏煩惱的現行,經年累月長時的心清清淨淨無憂無惱.很容易讓修行者誤判:以為自己解脫了,或即將解脫生死.而不知道還須修持能斷除煩惱種子的空性智慧.
2《弟子書》:「豈有百返未經趣,豈有昔未多受樂。」這是聖言量,可我卻很難建立起:「每一個眾生都曾經得到過這樣的禪定,但沒有人因此而解脫!」的概念.我真的曾經得過嗎?那因緣的變化,輪廻的不確定是真實不虛,弟子也體會到入行論「三有多險境,於此易迷真」.真的要生生不離善知識啊..
3修起了奢摩他,一定必須以修所成的寂止作為基礎,引發對於真實性空性的義理無顛倒定解的智慧,正確地證得了空性之後,更進一步修持勝觀。以上弟子理解了--証得空性才脫離凡夫,進入聖道.而再進一步修持勝觀,就能層層升進成就無上菩提.
4義共相的定義:「在分別心中,將不是為一顯現為好像為一的增益分。」修空性先以分別心的義共相修持,就是比量証得.最終要能以現量証得!這是兩個不同的層次.願能如是!
5. 在具足奢摩他的基礎上,如果完成了空性與毗缽舍那,那就可以進一步摧壞生死的根本,可以永遠地離開老死的控制!若只有奢摩他.即便是有頂天最高的禪定,也只能壓伏比它下一層無所有天的煩惱.無法徹底從三有輪廻中解脫老死的糾纏.
6所以為了出離生死,更進一步地幫助一切如母有情都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我們一定要學習空性!
願以此聞思功德,回向:至尊師長壽堅固,潔淨事業遍十方,一切有情速成佛道,弟子聞思修的善願皆能成辦.
弟子妙微至誠稽首禮.2024/5/15
易〇〇 2024-05-16 22:57:26 (y********8@g***l.***)
頂禮至尊大寶恩師:
親愛的老師,弟子書說的那句話,原來是這個意思,原來我們也去過無色界,得到過定,但都沒有解脫,因為我們沒有在禪定基礎上學習空性,我們太容易喜足了,所以在學習前要先了解全部次第,安立為了成佛學習空性,ㄧ定要依靠師長學習到正確的空性,否則就只是得到禪定的快樂,對出離輪迴成佛沒有幫助。是與外道共的。那麼我們現在ㄧ生ㄧ生學習串習般若,對我們的意義是很大很大的,這也是您引導我們的一條道路。非常感恩您。非常謝謝您讓弟子有機會學習。此生的暇滿不空過。您是最大的恩人。謝謝老師。弟子發願,只要是般若正法都要學習傳持。追隨您。
也祈求您加持弟子的家人和慈心工作。能作您所喜。
親愛的老師,弟子書說的那句話,原來是這個意思,原來我們也去過無色界,得到過定,但都沒有解脫,因為我們沒有在禪定基礎上學習空性,我們太容易喜足了,所以在學習前要先了解全部次第,安立為了成佛學習空性,ㄧ定要依靠師長學習到正確的空性,否則就只是得到禪定的快樂,對出離輪迴成佛沒有幫助。是與外道共的。那麼我們現在ㄧ生ㄧ生學習串習般若,對我們的意義是很大很大的,這也是您引導我們的一條道路。非常感恩您。非常謝謝您讓弟子有機會學習。此生的暇滿不空過。您是最大的恩人。謝謝老師。弟子發願,只要是般若正法都要學習傳持。追隨您。
也祈求您加持弟子的家人和慈心工作。能作您所喜。
劉〇〇 2024-05-16 22:50:18 (q****2@g***l.***)
頂禮大寶恩師!
「不應喜足」聽到就過去了。您卻能在這句話中,開闡出這麼精闢的內涵,令弟子五體投地!
為何得奢摩他容易喜足?這喜足卻是險路、歧途,為什麼?
得到奢摩他,粗分煩惱都被壓伏了,心裡清清靜靜的;會以為煩惱被掃蕩乾淨,被斷除了,就以為自己得到解脫了;反而這卻是一個岔路、險處、悲劇!
這跟外道辛苦修苦行,想要解脫生老病死。不知道這苦行只是奢摩他,根本無法剷除煩惱,解脫輪迴!
所以不應喜足,應修毘缽舍那。而奢摩他是修空性的基礎。
學空性,首先要對空性有正確的看法,接著再去修持,摧壞生死的根本!若不這麼做的話,不能斷煩惱種,無法從三有中解脫。所以岀離生死,更進一步幫助一切如母有情,都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一定要學空性.
求您和師父生生的攝受,得學大師教法,精彩理路,直至成佛,永不退心!
弟子慧依頂禮
「不應喜足」聽到就過去了。您卻能在這句話中,開闡出這麼精闢的內涵,令弟子五體投地!
為何得奢摩他容易喜足?這喜足卻是險路、歧途,為什麼?
得到奢摩他,粗分煩惱都被壓伏了,心裡清清靜靜的;會以為煩惱被掃蕩乾淨,被斷除了,就以為自己得到解脫了;反而這卻是一個岔路、險處、悲劇!
這跟外道辛苦修苦行,想要解脫生老病死。不知道這苦行只是奢摩他,根本無法剷除煩惱,解脫輪迴!
所以不應喜足,應修毘缽舍那。而奢摩他是修空性的基礎。
學空性,首先要對空性有正確的看法,接著再去修持,摧壞生死的根本!若不這麼做的話,不能斷煩惱種,無法從三有中解脫。所以岀離生死,更進一步幫助一切如母有情,都脫離生老病死的痛苦,一定要學空性.
求您和師父生生的攝受,得學大師教法,精彩理路,直至成佛,永不退心!
弟子慧依頂禮
徐〇〇 2024-05-16 22:42:56 (k*********6@g***l.***)
敬呈老師:第二講弟子聽完15遍了。在這講中,我學到
1. 得到奢摩他感到喜足的狀態:煩惱不現行很容易誤認為斷除煩惱了。所以一定要跟隨有經驗的善知識、佛菩薩學。
2. 得到奢摩他之後學習的次第:先親近善知識聞思證得空性,再修習勝觀。
3. 如果不這麽做的壞處:只修習奢摩他,只能令無所有天以下粗分的煩惱不現行,並不能斷煩惱種子解脫三有。
感謝老師在名詞、心相上都仔細的為我們宣說。祈請老師法體安康,為我們一次次宣講宗大師清淨圓滿教法。
1. 得到奢摩他感到喜足的狀態:煩惱不現行很容易誤認為斷除煩惱了。所以一定要跟隨有經驗的善知識、佛菩薩學。
2. 得到奢摩他之後學習的次第:先親近善知識聞思證得空性,再修習勝觀。
3. 如果不這麽做的壞處:只修習奢摩他,只能令無所有天以下粗分的煩惱不現行,並不能斷煩惱種子解脫三有。
感謝老師在名詞、心相上都仔細的為我們宣說。祈請老師法體安康,為我們一次次宣講宗大師清淨圓滿教法。
林〇〇 2024-05-15 07:11:13 (f******8@g***l.***)
至誠頂禮老師:
從這講的試想中,思惟若出現煩惱不現行、心清靜的境,是很容易誤認為這樣修下去就會解脫煩惱,若再以為已經到達最高境界,就會由我慢走進(唯三摩地而得喜足)岔路……老師說有(一大堆詞)呈述這可悲的修學結果…...正如菩薩藏經云:「若未聞此菩薩藏法門,亦未聽聞聖法毘奈耶,唯三摩地而得喜足,為我慢轉墮增上慢,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嘆、苦、憂及諸衰惱,不能解脫六道輪迴,亦復不能解脫苦蘊。」由於沒有聽聞依止而修觀的聖法,只有三摩地是無法脫離輪迴的。
菩薩藏經還說如來於此密意說云 :「從他聽聞隨順,解脫老死」弟子更加體會聽聞老師為我們所說的法,才能時時警惕「不應喜足」,更加感恩老師為我們講述菩提道次第略義,從38偈到41偈不為三摩地而喜足層層增上而至止觀雙運行到彼岸,都得(不滿足於少分道)累積智慧福德,不只持少許大小乘,必須修圓滿道,修習止觀有善知識的引導陪伴,是最美最直的一條走向成佛的康莊大道啊。謝謝老師的說法深恩
三寶弟子 林芳如 至誠叩首 2024/5/15
從這講的試想中,思惟若出現煩惱不現行、心清靜的境,是很容易誤認為這樣修下去就會解脫煩惱,若再以為已經到達最高境界,就會由我慢走進(唯三摩地而得喜足)岔路……老師說有(一大堆詞)呈述這可悲的修學結果…...正如菩薩藏經云:「若未聞此菩薩藏法門,亦未聽聞聖法毘奈耶,唯三摩地而得喜足,為我慢轉墮增上慢,不能解脫生、老、病、死、愁、嘆、苦、憂及諸衰惱,不能解脫六道輪迴,亦復不能解脫苦蘊。」由於沒有聽聞依止而修觀的聖法,只有三摩地是無法脫離輪迴的。
菩薩藏經還說如來於此密意說云 :「從他聽聞隨順,解脫老死」弟子更加體會聽聞老師為我們所說的法,才能時時警惕「不應喜足」,更加感恩老師為我們講述菩提道次第略義,從38偈到41偈不為三摩地而喜足層層增上而至止觀雙運行到彼岸,都得(不滿足於少分道)累積智慧福德,不只持少許大小乘,必須修圓滿道,修習止觀有善知識的引導陪伴,是最美最直的一條走向成佛的康莊大道啊。謝謝老師的說法深恩
三寶弟子 林芳如 至誠叩首 2024/5/15
Y****** C*** 2024-05-13 18:06:25 (s********y@g***l.***)
頂禮恩師
謝謝老師的開示,聽完很歡喜。有老師的講解,感覺離廣論原文更近了。
僅獲得奢摩他,不應喜足啊!感受的出宗大師心疼我們走錯的不斷叮囑;及老師強調再強調的開示。苦口婆心的用心,弟子感受到了
即使自己不太這麼了解,但依舊心歡喜。
謝謝宗大師師父老師。
弟子妙文恭敬合十
謝謝老師的開示,聽完很歡喜。有老師的講解,感覺離廣論原文更近了。
僅獲得奢摩他,不應喜足啊!感受的出宗大師心疼我們走錯的不斷叮囑;及老師強調再強調的開示。苦口婆心的用心,弟子感受到了
即使自己不太這麼了解,但依舊心歡喜。
謝謝宗大師師父老師。
弟子妙文恭敬合十
總共 17 則心得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