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0014-依照經論認識止觀的體性(二)
對於我們修定來說,就是有了定的所緣之後,我們就要修九住心。修九住心就是要經過數數地練習,一遍又一遍練習,這種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在這種訓練之中,要磨練自己的心性、耐心,還有沿著教典修行的這種純度,要依著傳承的教授修行。所以不用把修定想成天上的雲朵怎麼樣也追不上,因為這本論就是給想要修定的人寫的。修定是為了做什麼呢?就是要去證得空性啊!為什麼要證得空性呢?了脫生死啊!
對於我們修定來說,就是有了定的所緣之後,我們就要修九住心。修九住心就是要經過數數地練習,一遍又一遍練習,這種過程是必不可少的。我們在這種訓練之中,要磨練自己的心性、耐心,還有沿著教典修行的這種純度,要依著傳承的教授修行。所以不用把修定想成天上的雲朵怎麼樣也追不上,因為這本論就是給想要修定的人寫的。修定是為了做什麼呢?就是要去證得空性啊!為什麼要證得空性呢?了脫生死啊!
「又云:『正住為所依,心安住於心,及善擇法故,是寂止勝觀。』依正定住心說名為止,善擇法慧說名為觀。前經密意作是解已,令更不能別解經義。」宗大師引領我們要遵從於至尊慈氏這樣解釋經典如此宣說的密意,不能想怎麼解釋就怎麼解釋,就是解釋經典一定要有清淨的傳承。那麼能學到清淨的傳承對教典的解釋,何止是三生有幸啊!
在這些三摩地所行的影像當中,對於所知的意涵要做什麼呀?就要開始思擇了──是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那麼「忍」是什麼?就是忍可。「樂」就是欲樂、希求、欲求。「覺」呢?覺就是區別、分辨它的差別。那麼「見」是什麼呢?見就是觀見。「觀」呢?就是分別,這就是毘缽舍那。
很顯然這個身心的輕安,一定會從我們所聞、思的十二分教中的一個善所緣所出生,而且絕對不會離開正知、正念,所以它是一個對心的訓練。然後訓練到我們的心能夠非常自由地、非常輕鬆地安住在所緣上的時候,並且持續地安住,直到生起身輕安與心輕安的時候,那個三摩地就成為奢摩他了。
如《解深密經》云:「即於如是善思惟法,獨處空閒,內正安住,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如是是為菩薩遍尋奢摩他。」
止觀二者能夠統攝一切定,希求定的人無法從無量無邊等持的這個差別相上去找,但是止觀二者卻能攝一切三摩地,是一切定的總綱。所以應該尋求修止觀的方法,一切的時處應當修學止觀、勤修止觀。
佛陀在經典中宣說了聲聞、菩薩、如來,啊!無量無邊的三摩地,像海中的波浪一樣、像水滴一樣數不清楚的三摩地,有沒有辦法統攝起來呢?要想一下經典上那個樹的譬喻。那個樹根是什麼呀?就是奢摩他和毘缽舍那,被奢摩他和毘缽舍那所統攝。
有0 個項目在您的護持清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