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〇〇 2023-10-22 11:27:12 (c**********2@g***l.***)
敬愛的真如老師:
關於了相作意我們常會有個誤解。而這部分宗大師及老師協助我們釐清盲點,避免因為不解而產生誤會。這需要更完整的了解和澄清。謝謝老師引導讓我們更清晰理解。
佛弟子伊瑩虔誠禮敬
關於了相作意我們常會有個誤解。而這部分宗大師及老師協助我們釐清盲點,避免因為不解而產生誤會。這需要更完整的了解和澄清。謝謝老師引導讓我們更清晰理解。
佛弟子伊瑩虔誠禮敬
鄭〇〇 2023-09-29 10:26:45 (h********1@g***l.***)
頂禮親愛的上師:這一講弟子學到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和獲得奢摩他,兩者在最初時是同時生起.而了相作意是要觀察上下地的功德,屬於觀察修.那為什麼會產生誤解?想一想,這些都是依照諸大教典而修持的,所以要好好認真地學教典,在內心要升起求取無上菩提.弟子在想,意思是不是:當我們有不懂,不理解的地方時,一定要依著經論來修,這樣才不會走入錯道.
祈願上師 法體康泰 長久住世 常轉法輪.
願我生生世世 追隨師父老師 學弘宗大師顯密清淨圓滿叫法,直至成佛 永不太轉.
弟子 妙瑩 至誠禮敬
祈願上師 法體康泰 長久住世 常轉法輪.
願我生生世世 追隨師父老師 學弘宗大師顯密清淨圓滿叫法,直至成佛 永不太轉.
弟子 妙瑩 至誠禮敬
張〇〇 2023-09-08 21:26:27 (j*************6@g***l.***)
恭敬頂禮大寶恩師:
學習這一講時,弟子一直覺得自己在門外繞圈,不得其門而入!但感恩老師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的為弟子宣說。感動著老師想要幫助弟子的這顆心。
一開始學習時,急著想證明自己聽懂了,但卻會覺得氣餒因總是理不清。但若調整心態,告訴自己,只要聽的這一次比上一次多懂一點,有進步就很好了!回到自己的緣起,努力跨眼前這一步,好像就能安住自心,把法聽進去。
此講中破斥了誤解。釐清原來有分:近分定修持奢摩他的作意所攝、近分定中修持毗缽攝那的作意所攝。當我們自己看的時候是看不出那條隱在的線的,感恩師長們把那其中隱在的意思就講給我們。教我們如何善解,如何把書讀對。感恩善知識的慈悲攝受!
雖然弟子目前的學習還是沒有很懂。但心還是歡喜的!因為,有老師在,讓弟子很有安全感!弟子會持續努力精進,造與師長相應的因。希望有一天能擁有跟師長一樣的菩提心意,以慈悲、智慧與勇氣來幫助自己也幫助很多人!
學習這一講時,弟子一直覺得自己在門外繞圈,不得其門而入!但感恩老師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的為弟子宣說。感動著老師想要幫助弟子的這顆心。
一開始學習時,急著想證明自己聽懂了,但卻會覺得氣餒因總是理不清。但若調整心態,告訴自己,只要聽的這一次比上一次多懂一點,有進步就很好了!回到自己的緣起,努力跨眼前這一步,好像就能安住自心,把法聽進去。
此講中破斥了誤解。釐清原來有分:近分定修持奢摩他的作意所攝、近分定中修持毗缽攝那的作意所攝。當我們自己看的時候是看不出那條隱在的線的,感恩師長們把那其中隱在的意思就講給我們。教我們如何善解,如何把書讀對。感恩善知識的慈悲攝受!
雖然弟子目前的學習還是沒有很懂。但心還是歡喜的!因為,有老師在,讓弟子很有安全感!弟子會持續努力精進,造與師長相應的因。希望有一天能擁有跟師長一樣的菩提心意,以慈悲、智慧與勇氣來幫助自己也幫助很多人!
劉〇〇 2023-09-04 03:48:36 (q****2@g***l.***)
頂禮大寶恩師!
「先修成正奢摩他,次修世間及出世間毗缽舍那斷煩惱之理」其他對法論中,沒有詳細說明。若沒有定解聲聞地所說的內涵,會產生誤解:最初生起近分定所含攝的心,就是了相作意。即誤認了相作意就是第一靜分定之首。
不合理的原因:1.最初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與最初獲得奢摩他是同時。2.了相作意是觀察修,之前就應獲得寂止。
本地分說,欲界的專注一境中,沒有輕安。解深密經說,沒有輕安就沒有寂止。所以沒有得第一近分定,就不會獲得寂止。
所以第一近分定六種作意之首的了相作意,是修近分定所包含的勝觀的一個開始,不是單純第一近分定的起始。因為了相作意之前,必須修成近分定所含攝的寂止。
所以「了相作意」是毗缽舍那所攝近分定之首,不是第一近分定之首。
這次的辨析,對我來說,很難!但透過不斷的聽聞,好像比較清楚一點。也不知想的體會的,對不對?期待法師的稀釋。
再困難我也會堅持學下去,因為輪迴太苦了,想快速成佛,解決自他的輪迴苦!跟著您和師父,我一定可以的!
弟子慧依頂禮
「先修成正奢摩他,次修世間及出世間毗缽舍那斷煩惱之理」其他對法論中,沒有詳細說明。若沒有定解聲聞地所說的內涵,會產生誤解:最初生起近分定所含攝的心,就是了相作意。即誤認了相作意就是第一靜分定之首。
不合理的原因:1.最初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與最初獲得奢摩他是同時。2.了相作意是觀察修,之前就應獲得寂止。
本地分說,欲界的專注一境中,沒有輕安。解深密經說,沒有輕安就沒有寂止。所以沒有得第一近分定,就不會獲得寂止。
所以第一近分定六種作意之首的了相作意,是修近分定所包含的勝觀的一個開始,不是單純第一近分定的起始。因為了相作意之前,必須修成近分定所含攝的寂止。
所以「了相作意」是毗缽舍那所攝近分定之首,不是第一近分定之首。
這次的辨析,對我來說,很難!但透過不斷的聽聞,好像比較清楚一點。也不知想的體會的,對不對?期待法師的稀釋。
再困難我也會堅持學下去,因為輪迴太苦了,想快速成佛,解決自他的輪迴苦!跟著您和師父,我一定可以的!
弟子慧依頂禮
沈〇〇 2023-09-02 01:09:41 (s**********3@g***l.***)
廣論止觀初探0146_了相作意並非第一靜慮之首
頂禮大寶恩師:
上週反覆聽了145講四遍,覺得終於有聽懂了,但學習146講時才發現,原來前一講還是沒聽懂,所以又將145講反覆聽了三遍及反覆聽了146講很多遍,發現好像都糊在一起,也有
些疑惑,希求老師教導。
疑問一:什麼是“靜慮、無色”?誤解~靜慮及無色中的最低道是第一靜慮的近分定,那什麼是正確的?
疑問二:最初生起的近分定所含攝的心,就是了相作意~是錯的,但弟子還是分不清楚錯在哪?那正確的是什麽?
疑惑三:第一靜慮近分定與第一近分定是一還是異?
疑惑四:了相作意雖然是第一近分中六種作意之首,但是那只是毗缽舍那所攝近分定之首,而不是第一近分定之首。那第一近分定之首是什麼?
原先以為有懂,但此時的自己發現原來有好多的不懂,希求老師的教導。
謝謝上師的說法恩!對不起,弟子資質不好,感覺又糊在一起了。
祈請師長 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沈書甄頂禮 2023.09.02
頂禮大寶恩師:
上週反覆聽了145講四遍,覺得終於有聽懂了,但學習146講時才發現,原來前一講還是沒聽懂,所以又將145講反覆聽了三遍及反覆聽了146講很多遍,發現好像都糊在一起,也有
些疑惑,希求老師教導。
疑問一:什麼是“靜慮、無色”?誤解~靜慮及無色中的最低道是第一靜慮的近分定,那什麼是正確的?
疑問二:最初生起的近分定所含攝的心,就是了相作意~是錯的,但弟子還是分不清楚錯在哪?那正確的是什麽?
疑惑三:第一靜慮近分定與第一近分定是一還是異?
疑惑四:了相作意雖然是第一近分中六種作意之首,但是那只是毗缽舍那所攝近分定之首,而不是第一近分定之首。那第一近分定之首是什麼?
原先以為有懂,但此時的自己發現原來有好多的不懂,希求老師的教導。
謝謝上師的說法恩!對不起,弟子資質不好,感覺又糊在一起了。
祈請師長 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沈書甄頂禮 2023.09.02
Y****** C*** 2023-09-02 00:38:30 (s********y@g***l.***)
頂禮恩師
弟子再回來複聽了。好像有那麼一點味道了,
這兩天弟子生病很不舒服,根本無法起床。今天好多了,先來聽老師首播,再複習前兩講
師父、老師辛苦了,弟子生病時,更體會師長的大菩提心,不曾因自己生病而不利他。太難了!將一切眾生放在自己之上,很感動
弟子妙文恭敬合十
弟子再回來複聽了。好像有那麼一點味道了,
這兩天弟子生病很不舒服,根本無法起床。今天好多了,先來聽老師首播,再複習前兩講
師父、老師辛苦了,弟子生病時,更體會師長的大菩提心,不曾因自己生病而不利他。太難了!將一切眾生放在自己之上,很感動
弟子妙文恭敬合十
廖〇〇 2023-08-30 23:35:39 (L*********i@g***l.***)
頂禮具悲上師尊者足:
老師您說的沒錯,弟子是真的誤解了.上一講提到第一靜慮近分定中有六種作意,弟子就以為了相作意就是修得第一靜慮近分定之首。原來是錯誤的見解.
大師破解的理由是:第一靜慮近分定與奢摩他(專注寂止)是同時生起的.升起之後才能觀察修,了相作意是要觀察上下地的功過,是為淨除煩惱,是在在第一靜慮近分定中做觀察修.是在近分定中修持毗缽舍那的作意. 從了相作意開始的,共有六種作意. 是毗缽舍那所攝近分定之首.
又「在還沒有獲得第一近分定所攝的三摩地以前,一切等持都只是欲界的一心專注。」在還沒有獲得第一近分定所攝的三摩地以前,所有的三摩地都是屬於欲界心一境性.啊,宗大師說:「能獲得寂止也是極其稀少的.」看來,真要修成此三摩地非常困難.更何況依此而修得毗缽舍那!弟子認為一定要有有經驗的大師來教啊.祈請父子三尊早日來到漢地,教導弟子們.我們得速速淨罪集資啊!
以上精勤聞思的功德, 回向:
所有持教善知識法體康泰,長久住世,常轉法輪.弟子眾聞思修善願倍倍增勝.早日成就無上菩提果位.
弟子妙微至誠稽首禮
老師您說的沒錯,弟子是真的誤解了.上一講提到第一靜慮近分定中有六種作意,弟子就以為了相作意就是修得第一靜慮近分定之首。原來是錯誤的見解.
大師破解的理由是:第一靜慮近分定與奢摩他(專注寂止)是同時生起的.升起之後才能觀察修,了相作意是要觀察上下地的功過,是為淨除煩惱,是在在第一靜慮近分定中做觀察修.是在近分定中修持毗缽舍那的作意. 從了相作意開始的,共有六種作意. 是毗缽舍那所攝近分定之首.
又「在還沒有獲得第一近分定所攝的三摩地以前,一切等持都只是欲界的一心專注。」在還沒有獲得第一近分定所攝的三摩地以前,所有的三摩地都是屬於欲界心一境性.啊,宗大師說:「能獲得寂止也是極其稀少的.」看來,真要修成此三摩地非常困難.更何況依此而修得毗缽舍那!弟子認為一定要有有經驗的大師來教啊.祈請父子三尊早日來到漢地,教導弟子們.我們得速速淨罪集資啊!
以上精勤聞思的功德, 回向:
所有持教善知識法體康泰,長久住世,常轉法輪.弟子眾聞思修善願倍倍增勝.早日成就無上菩提果位.
弟子妙微至誠稽首禮
Y****** C*** 2023-08-30 02:18:25 (s********y@g***l.***)
頂禮大寶恩師
再聽一次,熟悉感真的有增加一點點。至少名字有更熟悉一點
有點像小學生聽大學課,聽不懂,就聽著,總有一點概念😄
很多原文出現 如前所說,這時,四家合註這的好重要啊。法師們為弟子找到並複習如前在哪裡,至少可以回頭找資料。
忘得太快是事實,因為不熟!但不聽就一定不會進度,繼續聽,至少在增上。請老師加持弟子,不能排斥啊!加油
弟子妙文恭敬合十
再聽一次,熟悉感真的有增加一點點。至少名字有更熟悉一點
有點像小學生聽大學課,聽不懂,就聽著,總有一點概念😄
很多原文出現 如前所說,這時,四家合註這的好重要啊。法師們為弟子找到並複習如前在哪裡,至少可以回頭找資料。
忘得太快是事實,因為不熟!但不聽就一定不會進度,繼續聽,至少在增上。請老師加持弟子,不能排斥啊!加油
弟子妙文恭敬合十
林〇〇 2023-08-28 11:45:30 (f******8@g***l.***)
至誠頂禮老師:
第146講先修成《聲聞地》所說的寂止,接著要修成世間與出世間的勝觀進而斷除煩惱的方法,在其他對法的教典及過去精通上下《對法》的先輩大德,也無法清晰的闡釋此斷除煩惱的方法。讀到這裡,更知道菩提到次第廣論的無比珍貴,大師於中詳盡揭示種種的實修精要是成佛的唯一捷徑,感謝師父、老師無限的恩德。
從大師破他宗之誤得知:1.沒有獲得寂止,就無法生起第一靜慮近分定;因為最初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與最初獲得奢摩他是同時的。2.了相作意是觀察修,要觀察上下地的功過,若先前沒有獲得奢摩他,只觀修是沒法修成奢摩他的。
老師幫我們清楚剖析他宗不了解的誤點在「修持近分定所攝毗缽舍那的作意」,並不是「單純近分定的作意」。單純的初修業作意,是近分定修持奢摩他的作意所攝;從了相作意開始的六種作意,則是近分定中修持毗缽舍那的作意所攝。了相作意雖是第一近分六作意之首,但不是第一近分定之首。因為在了相作意之前,必須要先有奢摩他所攝的近分定,它是一個非常單純的初修業作意。
老師說得很淺白,加上晨間共學昇霖師兄的PPT檔,令愚昧的弟子稍知其順序,由(還沒獲得第一近分定所攝的三摩地以前,一切等持都只是欲界的一心專注,都還沒有輕安)回顧辨析奢摩他界限中(欲界心一境性非真奢摩他)的概念。謝謝老師的說法深恩,弟子先要讓自心勇於發願:好好學教典努力依教修持,將來生起如大師所講的道,進而去求取無上菩提,以報師恩。
弟子 林芳如 至誠叩首 2023/08/28
第146講先修成《聲聞地》所說的寂止,接著要修成世間與出世間的勝觀進而斷除煩惱的方法,在其他對法的教典及過去精通上下《對法》的先輩大德,也無法清晰的闡釋此斷除煩惱的方法。讀到這裡,更知道菩提到次第廣論的無比珍貴,大師於中詳盡揭示種種的實修精要是成佛的唯一捷徑,感謝師父、老師無限的恩德。
從大師破他宗之誤得知:1.沒有獲得寂止,就無法生起第一靜慮近分定;因為最初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與最初獲得奢摩他是同時的。2.了相作意是觀察修,要觀察上下地的功過,若先前沒有獲得奢摩他,只觀修是沒法修成奢摩他的。
老師幫我們清楚剖析他宗不了解的誤點在「修持近分定所攝毗缽舍那的作意」,並不是「單純近分定的作意」。單純的初修業作意,是近分定修持奢摩他的作意所攝;從了相作意開始的六種作意,則是近分定中修持毗缽舍那的作意所攝。了相作意雖是第一近分六作意之首,但不是第一近分定之首。因為在了相作意之前,必須要先有奢摩他所攝的近分定,它是一個非常單純的初修業作意。
老師說得很淺白,加上晨間共學昇霖師兄的PPT檔,令愚昧的弟子稍知其順序,由(還沒獲得第一近分定所攝的三摩地以前,一切等持都只是欲界的一心專注,都還沒有輕安)回顧辨析奢摩他界限中(欲界心一境性非真奢摩他)的概念。謝謝老師的說法深恩,弟子先要讓自心勇於發願:好好學教典努力依教修持,將來生起如大師所講的道,進而去求取無上菩提,以報師恩。
弟子 林芳如 至誠叩首 2023/08/28
劉〇〇 2023-08-28 07:50:07 (s***********1@g***l.***)
頂禮敬愛的大寶恩師:
星期天晚間從一心寺禪三回來,聽146講特別開心,今天這講內容,主要是說明「了相作意並非第一靜慮之首」,因為了相作意是觀察修,是能區別了解上地功德、下地過患的作意,這樣的觀察修目的是為了開始斷除煩惱,而且了相作意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先獲得寂止(正奢摩他)。獲得奢摩他同時也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地,也就是已非欲界心所攝,所以老師告訴我們「從了相作意開始的六種作意,是近分定中修持毗缽舍那的作意所攝」。
回想禪三課程,法師結合老師止觀初探課程,幽默風趣又深入淺出引導,讓弟子對於修學奢摩他的藍圖、路徑更加清晰,也在樹下禪的練習中,真實體悟到「專注所緣」的相狀,歡喜到難以形容。
弟子更感受到老師想把佛陀、宗大師、與祖師先輩清淨傳承的「止觀大法」毫無遺漏、絲毫不差的傳授給弟子,弟子一定一定要認真精勤學習,才不會辜負老師真切的心意。再再感謝老師說法深恩。
敬祝老師與所有法師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花蓮弟子敏娟恭敬頂禮虔十
星期天晚間從一心寺禪三回來,聽146講特別開心,今天這講內容,主要是說明「了相作意並非第一靜慮之首」,因為了相作意是觀察修,是能區別了解上地功德、下地過患的作意,這樣的觀察修目的是為了開始斷除煩惱,而且了相作意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先獲得寂止(正奢摩他)。獲得奢摩他同時也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地,也就是已非欲界心所攝,所以老師告訴我們「從了相作意開始的六種作意,是近分定中修持毗缽舍那的作意所攝」。
回想禪三課程,法師結合老師止觀初探課程,幽默風趣又深入淺出引導,讓弟子對於修學奢摩他的藍圖、路徑更加清晰,也在樹下禪的練習中,真實體悟到「專注所緣」的相狀,歡喜到難以形容。
弟子更感受到老師想把佛陀、宗大師、與祖師先輩清淨傳承的「止觀大法」毫無遺漏、絲毫不差的傳授給弟子,弟子一定一定要認真精勤學習,才不會辜負老師真切的心意。再再感謝老師說法深恩。
敬祝老師與所有法師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花蓮弟子敏娟恭敬頂禮虔十
吳〇〇 2023-08-28 07:00:34 (j*******5@g***l.***)
如同老師所提,一開始聽不太能理解在說什麼。 但是重覆聽幾遍之後,突然覺得有聽比較懂,就有應該是這樣的感覺,比較能跳出那種完全不理解的苦。主要還是因為過去生沒有串習這個道次第,所以才會聽不懂。 而這一生幸運的值遇老師給我們講廣論中的止觀,開啟了這樣的學習機會,真的是非常感恩上師三寶的加持。
結合上一個講次,老師有提到第一靜慮近分定是由七種作意來增長所獲得的奢摩他,最後得到根本定。 所以第一靜慮近分定之初是初修業作意, 是屬於近分定所攝奢摩他。 而了相作意是第一近分定的第二個作意,不是第一靜慮近分定之首,是修習近分定所攝毘缽舍那之首,是屬於觀察修。 而在得九住心還沒獲得輕安之前,屬於欲界的心一境性。了相作意之前, 一定要先有奢摩他。不知道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 若有錯誤,請師父老師加持弟子能學到正確的內涵。
另外,弟子想說為什麼要學習了相作意並非第一靜慮近分定之首? 後來又看到大師說,若依諸大教典所說,現見得奢摩他者亦極稀少。 自己體會到假如沒有真的弄清楚教典所說,自己就這樣去修,真的是得到奢摩他了嗎? 感恩師父老師帶給弟子宗大師教法這樣清淨的內涵,並幫助弟子能去學習這樣的教法有機會能真正趣入奢摩他乃至於毘缽舍那。 感恩師父老師!
結合上一個講次,老師有提到第一靜慮近分定是由七種作意來增長所獲得的奢摩他,最後得到根本定。 所以第一靜慮近分定之初是初修業作意, 是屬於近分定所攝奢摩他。 而了相作意是第一近分定的第二個作意,不是第一靜慮近分定之首,是修習近分定所攝毘缽舍那之首,是屬於觀察修。 而在得九住心還沒獲得輕安之前,屬於欲界的心一境性。了相作意之前, 一定要先有奢摩他。不知道這樣的理解是否正確? 若有錯誤,請師父老師加持弟子能學到正確的內涵。
另外,弟子想說為什麼要學習了相作意並非第一靜慮近分定之首? 後來又看到大師說,若依諸大教典所說,現見得奢摩他者亦極稀少。 自己體會到假如沒有真的弄清楚教典所說,自己就這樣去修,真的是得到奢摩他了嗎? 感恩師父老師帶給弟子宗大師教法這樣清淨的內涵,並幫助弟子能去學習這樣的教法有機會能真正趣入奢摩他乃至於毘缽舍那。 感恩師父老師!
胡〇〇 2023-08-28 03:43:24 (a*****3@y***o.***)
頂禮 大寶恩師:
感恩 老師開示: 1.產生一種誤解,認為靜慮、無色最初階段的道就是第一靜慮近分定。大師說:這麼認為是極不合理的,第一個原因,最初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與最初獲得奢摩他是同時的,獲得其中的一者必定獲得另外一者。第二個原因:因為了相作意是觀察修,由於了相作意是要觀察上下地的功過,屬於觀察修,如果先前還沒有獲得奢摩他,只是透過觀修的話,是沒有辦法修成奢摩他的。2. 《本地分》的文中說:欲界的專注一境中沒有輕安。而《解深密經》等提到,如果還沒獲得輕安的話,就無法修成寂止。如果還沒有獲得第一近分定,就不會獲得寂止。3.第一靜慮近分定六種作意是指「修持近分定所攝毗缽舍那的作意」,並不是「單純近分定的作意」。從了相作意開始的六種作意,則是近分定中修持毗缽舍那的作意所攝。在還沒有獲得第一近分定所攝的三摩地以前,一切等持都只是欲界的一心專注。因此如果是依照諸大教典而說,先不用說勝觀,即使是獲得了寂止都是極其稀少的。
弟子 胡春福 頂禮
感恩 老師開示: 1.產生一種誤解,認為靜慮、無色最初階段的道就是第一靜慮近分定。大師說:這麼認為是極不合理的,第一個原因,最初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與最初獲得奢摩他是同時的,獲得其中的一者必定獲得另外一者。第二個原因:因為了相作意是觀察修,由於了相作意是要觀察上下地的功過,屬於觀察修,如果先前還沒有獲得奢摩他,只是透過觀修的話,是沒有辦法修成奢摩他的。2. 《本地分》的文中說:欲界的專注一境中沒有輕安。而《解深密經》等提到,如果還沒獲得輕安的話,就無法修成寂止。如果還沒有獲得第一近分定,就不會獲得寂止。3.第一靜慮近分定六種作意是指「修持近分定所攝毗缽舍那的作意」,並不是「單純近分定的作意」。從了相作意開始的六種作意,則是近分定中修持毗缽舍那的作意所攝。在還沒有獲得第一近分定所攝的三摩地以前,一切等持都只是欲界的一心專注。因此如果是依照諸大教典而說,先不用說勝觀,即使是獲得了寂止都是極其稀少的。
弟子 胡春福 頂禮
Y****** C*** 2023-08-27 17:17:19 (s********y@g***l.***)
親愛的老師
弟子真的有聽沒有懂。會再繼續努力
因為不熟,加上即使前面開示過,也都忘光,真的會連不起來。越聽不懂,越不想聽,但不能這樣,所以弟子還是來了。
就是有點懂10-20%,老師開示理路也清晰,但就是說不出來。先什麼再什麼,也只能文字去消文。內涵呢?不懂。沒關係!繼續加油。
1 得奢摩他與生第一靜慮近分定是同時生起的。
2 現見得奢摩他者亦極稀少,況云能得毘缽舍那。
弟子妙文恭敬合十
弟子真的有聽沒有懂。會再繼續努力
因為不熟,加上即使前面開示過,也都忘光,真的會連不起來。越聽不懂,越不想聽,但不能這樣,所以弟子還是來了。
就是有點懂10-20%,老師開示理路也清晰,但就是說不出來。先什麼再什麼,也只能文字去消文。內涵呢?不懂。沒關係!繼續加油。
1 得奢摩他與生第一靜慮近分定是同時生起的。
2 現見得奢摩他者亦極稀少,況云能得毘缽舍那。
弟子妙文恭敬合十
陳〇〇 2023-08-27 13:00:02 (m*********o@m******0.***.**)
感恩上師,為弟子宣說了相作意不是第一靜慮近分定,而是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毘缽舍那之首。宗大師說未得第一靜慮近分定不能生奢摩他,以及了相作意是觀察修,二者來作說明。以上是弟子所理解,不知是否正確,請上師加持能無誤解了您的意思。弟子冠佑頂禮。
孫〇〇 2023-08-27 05:31:57 (k**9@r*s.***.**)
頂禮老師
了相作意雖然是第一近分中六種作意之首,但是那只是毗缽舍那所攝近分定之首,而不是第一近分定之首。因為在了相作意之前,必須要先有奢摩他所攝的近分定,它是一個非常單純的初修業作意。在還沒有獲得第一近分定所攝的三摩地以前,所有的三摩地都是屬於欲界心一境性,所以假如依循著經論的內涵來檢視的話,真正獲得奢摩他的人實在是太稀少了,何況還能得到毗缽舍那呀!
感恩老師鼓勵我們要多聞思教典,要求無上菩提。
弟子維政虔十
了相作意雖然是第一近分中六種作意之首,但是那只是毗缽舍那所攝近分定之首,而不是第一近分定之首。因為在了相作意之前,必須要先有奢摩他所攝的近分定,它是一個非常單純的初修業作意。在還沒有獲得第一近分定所攝的三摩地以前,所有的三摩地都是屬於欲界心一境性,所以假如依循著經論的內涵來檢視的話,真正獲得奢摩他的人實在是太稀少了,何況還能得到毗缽舍那呀!
感恩老師鼓勵我們要多聞思教典,要求無上菩提。
弟子維政虔十
蔡〇〇 2023-08-27 00:47:11 (t********h@g***l.***)
頂禮尊貴的大寶恩師:
感恩老師就原文為我們總結,單純的初修業作意,是近分定修持奢摩他的作意所攝;從了相作意開始的六種作意,則是近分定中修持毗缽舍那的作意所攝。覆聽到這裡內心覺得難和複雜的感覺就轉了,就如老師提策多聽幾遍就會有輕鬆感。弟子現起老師教過無自性的道理,收穫到覺得難也是無自性的,有善知識教,又有正確的方法,學習經典能夠開心歡喜。弟子願將以此受用用歡喜心迎接老師宣講毘缽舍那、空性在此生撞進內心的時刻。
感恩老師就原文為我們總結,單純的初修業作意,是近分定修持奢摩他的作意所攝;從了相作意開始的六種作意,則是近分定中修持毗缽舍那的作意所攝。覆聽到這裡內心覺得難和複雜的感覺就轉了,就如老師提策多聽幾遍就會有輕鬆感。弟子現起老師教過無自性的道理,收穫到覺得難也是無自性的,有善知識教,又有正確的方法,學習經典能夠開心歡喜。弟子願將以此受用用歡喜心迎接老師宣講毘缽舍那、空性在此生撞進內心的時刻。
謝〇〇 2023-08-26 01:04:54 (a*****5@g***l.***)
禮敬老師
為成所求善,歡喜而趣行。
有人說初近分與了相同時起。此不應理,
因初近分與奢摩他同時起,後修了相為生勝觀,次第決定中已辨析。
欲界定無輕安,故初近分為等引攝,生起輕安之緣故。
是故了相亦為等引攝,為修勝觀之首,非初近分之首。
奢摩他前為欲界定,能得奢摩他者極稀少,況得毗婆舍那。
上講初靜慮近分有七,
初修業、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
及初靜慮七作意
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
初靜慮近分與初靜慮作意為四句。
回願眾生共乘無上菩提,
老師講說毗婆舍那違緣盡除,順緣增長。
為成所求善,歡喜而趣行。
有人說初近分與了相同時起。此不應理,
因初近分與奢摩他同時起,後修了相為生勝觀,次第決定中已辨析。
欲界定無輕安,故初近分為等引攝,生起輕安之緣故。
是故了相亦為等引攝,為修勝觀之首,非初近分之首。
奢摩他前為欲界定,能得奢摩他者極稀少,況得毗婆舍那。
上講初靜慮近分有七,
初修業、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
及初靜慮七作意
了相、勝解、遠離、攝樂、觀察、加行究竟、加行究竟果。
初靜慮近分與初靜慮作意為四句。
回願眾生共乘無上菩提,
老師講說毗婆舍那違緣盡除,順緣增長。
冼〇〇 2023-08-25 22:54:47 (s*******k@g***l.***)
敬呈大寶恩師:
弟子學習今講對了相作意並非第一靜慮之首這個內涵能更了解,實在太感恩老師。原來得到第一靜慮的近分定等同得到奢摩他(寂止),所以要理解為成就第一靜慮的近分定是以引攝為證得毘缽舍那以作修近分定有六種作意,而第一個是了相作意,在這之前是要修成就第九住的等住心獲得身心輕安之奢摩他...弟子一定要複聽多次因為今講內容很模糊有疑問未明白,祈求感恩老師加持攝受弟子每次重複聞思學得更清楚更明白,學所有正法一定要重複增上聞思修達至定解,弟子一家要依師努力依教奉行,願作所有善迴向生生世世為聖教廣弘而努力種正因、生生世世為得師長三寶攝受而努力種正因、生生世世為利眾生速成佛為弟子的宗旨己任而努力依教奉行作正因,這完全是師長三寶功德恩德及眾生善根,無限讚嘆、隨喜、感恩、效學~ 法王、師父、老師、大善知識們、法師們、您們在佛歡喜日所呈現供養一切教正法及證正法所有悲智力功德,祈求正法久住恆光耀、般若住世、十法界如母有情眾生皆共成佛道!
無限感恩
弟子妙恩頂禮
弟子學習今講對了相作意並非第一靜慮之首這個內涵能更了解,實在太感恩老師。原來得到第一靜慮的近分定等同得到奢摩他(寂止),所以要理解為成就第一靜慮的近分定是以引攝為證得毘缽舍那以作修近分定有六種作意,而第一個是了相作意,在這之前是要修成就第九住的等住心獲得身心輕安之奢摩他...弟子一定要複聽多次因為今講內容很模糊有疑問未明白,祈求感恩老師加持攝受弟子每次重複聞思學得更清楚更明白,學所有正法一定要重複增上聞思修達至定解,弟子一家要依師努力依教奉行,願作所有善迴向生生世世為聖教廣弘而努力種正因、生生世世為得師長三寶攝受而努力種正因、生生世世為利眾生速成佛為弟子的宗旨己任而努力依教奉行作正因,這完全是師長三寶功德恩德及眾生善根,無限讚嘆、隨喜、感恩、效學~ 法王、師父、老師、大善知識們、法師們、您們在佛歡喜日所呈現供養一切教正法及證正法所有悲智力功德,祈求正法久住恆光耀、般若住世、十法界如母有情眾生皆共成佛道!
無限感恩
弟子妙恩頂禮
總共 18 則心得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