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S*** 2024-02-16 04:33:28 (m*************0@g**i.***)
頂禮大寶恩師:祈願您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精進度,弟子以前的感覺就是"很拼",有些累!
可是在這講老師的開示確讓人有一種很歡喜的感覺,很期待老師為我等弟子開講精進度‵。
精進度,弟子以前的感覺就是"很拼",有些累!
可是在這講老師的開示確讓人有一種很歡喜的感覺,很期待老師為我等弟子開講精進度‵。
林〇〇 2023-06-27 00:55:33 (f******8@g***l.***)
至誠頂禮恩師尊足下:
第136講說《慧度教授論》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口訣論》,在預習時對此論的名稱,也就讀了過去,沒有細解《慧度》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教授》是為《口訣》,感謝老師示教。
非常感恩宗大師綜多經論宣說奢摩他總像是「不做任何分別」而後再教我們明辨一種是「修持空性」的無分別,一種則是「完全沒有證得空性」是「不分別自己的所緣以外的對境」的一心專注。
在老師一講講的止觀中,為弟子建立了「唯有依著慈尊即無著菩薩所闡述的方法」次第而修,才不會把未達到寂止的安住無分別等持,誤以為是已經斷除煩惱種子的勝觀,因此起慢步入空度時日的悲劇,在在感恩大師珍貴的實修教法,感恩老師善巧清晰的開示,有善知識的引領是最大的幸福。
弟子 林芳如 至誠叩首 2023/6/27
第136講說《慧度教授論》即是《般若波羅蜜多口訣論》,在預習時對此論的名稱,也就讀了過去,沒有細解《慧度》就是《般若波羅蜜多》,《教授》是為《口訣》,感謝老師示教。
非常感恩宗大師綜多經論宣說奢摩他總像是「不做任何分別」而後再教我們明辨一種是「修持空性」的無分別,一種則是「完全沒有證得空性」是「不分別自己的所緣以外的對境」的一心專注。
在老師一講講的止觀中,為弟子建立了「唯有依著慈尊即無著菩薩所闡述的方法」次第而修,才不會把未達到寂止的安住無分別等持,誤以為是已經斷除煩惱種子的勝觀,因此起慢步入空度時日的悲劇,在在感恩大師珍貴的實修教法,感恩老師善巧清晰的開示,有善知識的引領是最大的幸福。
弟子 林芳如 至誠叩首 2023/6/27
張〇〇 2023-06-25 23:56:13 (j*************6@g***l.***)
恭敬頂禮大寶恩師:
感恩宗大師幫弟子細細的辨析獲得寂止象徵,並為弟子釋疑。感謝老師帶給我們師長的清淨傳承,一字一句的手把手帶著弟子學習。
表相看”無分別”只是一個詞,但沒想到還是有很細膩的差異。有修持空性的無分別,與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其中的差異如果沒有學清楚,就可能把”止”誤認為”觀”,把”禪定”誤認為”證空性”。
其中提到支那堪布和尚的修法,在廣海明月312講中也有提到其中的辨析。感恩師長提醒應該要善加努力地學習教典,幫助我們依著正確的明燈走向正確的路。
弟子慚愧,雖然師長已擎舉教法明燈,但弟子現在的狀態仍像在迷茫大霧中學習著。雖弟子無足夠的”清明”,但幸運的是還能跟著師長學習。[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祈請師長加持弟子,能透過一次一次的學習提升聞思的智慧,並生起與師長相應的淨信心。
感恩宗大師幫弟子細細的辨析獲得寂止象徵,並為弟子釋疑。感謝老師帶給我們師長的清淨傳承,一字一句的手把手帶著弟子學習。
表相看”無分別”只是一個詞,但沒想到還是有很細膩的差異。有修持空性的無分別,與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其中的差異如果沒有學清楚,就可能把”止”誤認為”觀”,把”禪定”誤認為”證空性”。
其中提到支那堪布和尚的修法,在廣海明月312講中也有提到其中的辨析。感恩師長提醒應該要善加努力地學習教典,幫助我們依著正確的明燈走向正確的路。
弟子慚愧,雖然師長已擎舉教法明燈,但弟子現在的狀態仍像在迷茫大霧中學習著。雖弟子無足夠的”清明”,但幸運的是還能跟著師長學習。[信為能入,智為能度]。祈請師長加持弟子,能透過一次一次的學習提升聞思的智慧,並生起與師長相應的淨信心。
廖〇〇 2023-06-25 06:29:30 (L*********i@g***l.***)
頂禮具悲上師尊者足:
感謝宗大師依慈氏與無著祖師的論典,再再的辨明修奢摩他與修空是不同的.
1奢摩他是不作任何分別,不分別自己的所緣以外的對境,就一心專注於所緣境。修空性的無分別是不分別有諦實. 所以,有修持空性的無分別,以及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這兩種無分別.兩者是不同的.
2如果沒有明晰祖師修止和修觀的方法,而將修寂止的安住無分別的等持,誤以為是能截斷三有根本的空性,那將空度光陰,若還自誇是在修空欺誑自他,怎可不慎。
3新修奢摩他者,唯應止修無分別住;初修觀(毘缽舍那)時,要以觀察慧分別觀擇而修.這是定量賢哲造論所數數宣說的.因此不能捨棄對教典的聞思.不能不看教典胡亂修.
教典如明燈,照亮我們前進修行的路.不走錯路.才能逹到目標.走錯路很麻煩,不但走不到,還浪費許多時光.一直在輪廻中痛苦.一直走不出無明的迷霧.真的很可怕啊.感恩老師再再的宣講,要我們做正確的抉擇.依止清淨的傳承師長.修行才有希望.才能早日離苦得樂.師恩浩大啊.
祈願師長壽堅固,潔淨事業遍十方.善慧教法廣弘傳…弟子聞思修善願倍倍增上.
弟子妙微虔誠稽首禮
感謝宗大師依慈氏與無著祖師的論典,再再的辨明修奢摩他與修空是不同的.
1奢摩他是不作任何分別,不分別自己的所緣以外的對境,就一心專注於所緣境。修空性的無分別是不分別有諦實. 所以,有修持空性的無分別,以及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這兩種無分別.兩者是不同的.
2如果沒有明晰祖師修止和修觀的方法,而將修寂止的安住無分別的等持,誤以為是能截斷三有根本的空性,那將空度光陰,若還自誇是在修空欺誑自他,怎可不慎。
3新修奢摩他者,唯應止修無分別住;初修觀(毘缽舍那)時,要以觀察慧分別觀擇而修.這是定量賢哲造論所數數宣說的.因此不能捨棄對教典的聞思.不能不看教典胡亂修.
教典如明燈,照亮我們前進修行的路.不走錯路.才能逹到目標.走錯路很麻煩,不但走不到,還浪費許多時光.一直在輪廻中痛苦.一直走不出無明的迷霧.真的很可怕啊.感恩老師再再的宣講,要我們做正確的抉擇.依止清淨的傳承師長.修行才有希望.才能早日離苦得樂.師恩浩大啊.
祈願師長壽堅固,潔淨事業遍十方.善慧教法廣弘傳…弟子聞思修善願倍倍增上.
弟子妙微虔誠稽首禮
鄭〇〇 2023-06-24 05:38:40 (h********1@g***l.***)
頂禮親愛的上師:感謝您開示止觀初探,接下來還要開示毗缽舍那,弟子真高興!
這一講弟子學到奢摩他的總體相狀是一心專注.但是達到一心專注的無分別卻分成兩種:一種是有修持空性的無分別,一種是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弟子認為我應該要修的是有修持空性的無分別,因為這樣才符合因果緣起法則,因為學佛的總目標是要成佛,沒有空性的智慧就無法截斷生死,這樣連小乘阿羅漢都沒有,更何況是大乘?這樣成佛也就遙遙無期.弟子也終於明白不能再讓自己痴痴呆呆迷惘度日,應該勇悍面對生活中的境界,而非逃避不去想,自以為是有修行.再次感謝您!祈願您法體康泰 長久住世 常轉法輪
弟子 妙瑩 至誠禮敬
這一講弟子學到奢摩他的總體相狀是一心專注.但是達到一心專注的無分別卻分成兩種:一種是有修持空性的無分別,一種是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弟子認為我應該要修的是有修持空性的無分別,因為這樣才符合因果緣起法則,因為學佛的總目標是要成佛,沒有空性的智慧就無法截斷生死,這樣連小乘阿羅漢都沒有,更何況是大乘?這樣成佛也就遙遙無期.弟子也終於明白不能再讓自己痴痴呆呆迷惘度日,應該勇悍面對生活中的境界,而非逃避不去想,自以為是有修行.再次感謝您!祈願您法體康泰 長久住世 常轉法輪
弟子 妙瑩 至誠禮敬
張〇〇 2023-06-23 06:12:44 (y******g@m**l.****.***.**)
行者易誤入歧途 因是不了止觀義
經論正說止觀分 明析辨識示真意
循循善誘覓正果 事半功倍終有成
經論正說止觀分 明析辨識示真意
循循善誘覓正果 事半功倍終有成
倪〇〇 2023-06-23 01:06:26 (c************4@g***l.***)
頂禮大寶恩師
感恩老師辛苦地為弟子們開示. 弟子學到無分別分兩種. 1 獲得正確的空正見, 不分別諦實有. 另一種是, 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 是指連用比量證得的空性都沒有達到的無分別. 也就是不分別自己所緣以外的對境, 就是 "一心專注". 故不應將凡有安樂, 清晰, 無分別, 誤為是 修空.
感恩宗大師著論 解救修行人, 正確修空的方法, 才不會步入可怕的錯道. 更感恩老師, 耳提面命, 一再地醒示弟子們正確的修行之道. 所以善知識是生命中的明燈!! 弟子發願生生世世要追隨老師和師父學習宗大師清淨, 圓滿的教法, 直至成佛 !!
祈願 阿喀尊者, 赤蘇仁波切, 老師 法體安康 長久注世 常轉法輪
感恩老師辛苦地為弟子們開示. 弟子學到無分別分兩種. 1 獲得正確的空正見, 不分別諦實有. 另一種是, 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 是指連用比量證得的空性都沒有達到的無分別. 也就是不分別自己所緣以外的對境, 就是 "一心專注". 故不應將凡有安樂, 清晰, 無分別, 誤為是 修空.
感恩宗大師著論 解救修行人, 正確修空的方法, 才不會步入可怕的錯道. 更感恩老師, 耳提面命, 一再地醒示弟子們正確的修行之道. 所以善知識是生命中的明燈!! 弟子發願生生世世要追隨老師和師父學習宗大師清淨, 圓滿的教法, 直至成佛 !!
祈願 阿喀尊者, 赤蘇仁波切, 老師 法體安康 長久注世 常轉法輪
許〇〇 2023-06-22 05:43:35 (t******6@m*3.****.**.***.**)
禮敬老師:
一. 《修次初篇》:寂止的體性,是一心專注。
二. 《慧度教授論》:應當捨離緣著顯現出各種境與有境而意言,修持寂止。
巴梭尊者《四家合註》:《般若波羅蜜多口訣論》開示了唯識宗的見解。
宗大師: <意言> 是分別此是此等,就是這個是這個。
善慧摩尼大師:<意言>是心對於所緣的數數觀察、思惟。
三. 《修次初篇》、《慧度教授論》、《寶雲經》等都宣說奢摩他是不作任何分別。
四. 修持空性的無分別,以及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
所以不應該認為只要出現安樂、清晰、無分別,全部都是修持空性。
1. 修持空性的無分別,是不分別有諦實。
2. 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還沒用比量證得空性。
這是不分別自己的所緣以外的對境,就一心專注。
五. 善加努力,了知慈氏與無著論師等所闡述的修習止觀的方法:
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就會將尚未達到寂止的安住無分別等持,誤以為是能截斷三有根本
的毗缽舍那,而且還自誇為修持無緣而空度光陰,必定會欺誑自他。
六.具量善巧成就者:提到
1.新修奢摩他---應當安住於無分別的止住修
2.最初修持勝觀---要以分別觀察的智慧分析、修持。
3.沒有獲得正確無誤的無我正見,就將不作任何分別視為修持勝觀的甚深內涵,就是支那
堪布和尚的修法,應該仔細地閱讀《修次》三篇。
七.老師叮囑:
1.善加努力地學習慈氏與無著所闡釋的修習止觀的方法。
如果不學,就會把止誤認為觀,把禪定境界誤認為是證得空性。
2.學習教典可以省力、少走彎路、錯路,可以節約時間、體力,諸大教典是我們離苦得樂
的明燈。
3.修行者: 應該常作依止,不能捨離對教典的聞思。
一. 《修次初篇》:寂止的體性,是一心專注。
二. 《慧度教授論》:應當捨離緣著顯現出各種境與有境而意言,修持寂止。
巴梭尊者《四家合註》:《般若波羅蜜多口訣論》開示了唯識宗的見解。
宗大師: <意言> 是分別此是此等,就是這個是這個。
善慧摩尼大師:<意言>是心對於所緣的數數觀察、思惟。
三. 《修次初篇》、《慧度教授論》、《寶雲經》等都宣說奢摩他是不作任何分別。
四. 修持空性的無分別,以及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
所以不應該認為只要出現安樂、清晰、無分別,全部都是修持空性。
1. 修持空性的無分別,是不分別有諦實。
2. 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還沒用比量證得空性。
這是不分別自己的所緣以外的對境,就一心專注。
五. 善加努力,了知慈氏與無著論師等所闡述的修習止觀的方法:
因為如果不這麼做,就會將尚未達到寂止的安住無分別等持,誤以為是能截斷三有根本
的毗缽舍那,而且還自誇為修持無緣而空度光陰,必定會欺誑自他。
六.具量善巧成就者:提到
1.新修奢摩他---應當安住於無分別的止住修
2.最初修持勝觀---要以分別觀察的智慧分析、修持。
3.沒有獲得正確無誤的無我正見,就將不作任何分別視為修持勝觀的甚深內涵,就是支那
堪布和尚的修法,應該仔細地閱讀《修次》三篇。
七.老師叮囑:
1.善加努力地學習慈氏與無著所闡釋的修習止觀的方法。
如果不學,就會把止誤認為觀,把禪定境界誤認為是證得空性。
2.學習教典可以省力、少走彎路、錯路,可以節約時間、體力,諸大教典是我們離苦得樂
的明燈。
3.修行者: 應該常作依止,不能捨離對教典的聞思。
陳〇〇 2023-06-21 00:11:53 (c**********2@g***l.***)
敬愛的真如老師:
當我們面對空性智慧的學習時,需要在無分別心前,先有所差異,有抉擇的學習後,才能進入無分別。 在學習上要時時認真的思惟,並掌握好次第。同樣結果在不同情境,仍有所不同。 需要時時揀擇和明辨。
感恩老師細心帶領引導,讓我們能夠跟上腳步學習。
佛弟子伊瑩虔誠禮敬
當我們面對空性智慧的學習時,需要在無分別心前,先有所差異,有抉擇的學習後,才能進入無分別。 在學習上要時時認真的思惟,並掌握好次第。同樣結果在不同情境,仍有所不同。 需要時時揀擇和明辨。
感恩老師細心帶領引導,讓我們能夠跟上腳步學習。
佛弟子伊瑩虔誠禮敬
劉〇〇 2023-06-19 08:27:15 (q****2@g***l.***)
頂禮大寶恩師!
修次初篇說,寂止的體性,總相是「心ㄧ境性」即一心專住!
慧度教授論也說,「應當遠離緣慮種種心相意言,修奢摩他」! 意言,就是心對於所緣的數數觀察。
眾經、大車諸論都宣說「奢摩他是不作任何分別」。
無分別有二:1.修空無分別(不分別有諦實)2.於空性全未悟解諸無分別(不分別自己的所緣以外的對境)。
所以要努力了知慈氏與無著論師等,闡述的修習止觀的方法。否則會把止誤為觀,把禪定境界誤認為證得空性,甚至可以截斷生死,這對我們來說,損失太大!
眾多具量的論典中,全部都有提到,新修奢摩他之時,應只安住於無分別的止住修,在最初修持勝觀之時,要以分別觀察的智慧分析,觀察而修持!
所以學習教典,可以省力修行,少走錯路、彎路;節約修行時間!諸大教典,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明燈!
對我而言,經典看的不多,了解的更少,唯一的依靠是師父與老師,依著師長,我就是依著教典,就可以不走錯路,快速成佛!
所以希求師長生生的攝受,得學大師的教法,直至成佛,永不退心!
弟子慧依頂禮
修次初篇說,寂止的體性,總相是「心ㄧ境性」即一心專住!
慧度教授論也說,「應當遠離緣慮種種心相意言,修奢摩他」! 意言,就是心對於所緣的數數觀察。
眾經、大車諸論都宣說「奢摩他是不作任何分別」。
無分別有二:1.修空無分別(不分別有諦實)2.於空性全未悟解諸無分別(不分別自己的所緣以外的對境)。
所以要努力了知慈氏與無著論師等,闡述的修習止觀的方法。否則會把止誤為觀,把禪定境界誤認為證得空性,甚至可以截斷生死,這對我們來說,損失太大!
眾多具量的論典中,全部都有提到,新修奢摩他之時,應只安住於無分別的止住修,在最初修持勝觀之時,要以分別觀察的智慧分析,觀察而修持!
所以學習教典,可以省力修行,少走錯路、彎路;節約修行時間!諸大教典,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明燈!
對我而言,經典看的不多,了解的更少,唯一的依靠是師父與老師,依著師長,我就是依著教典,就可以不走錯路,快速成佛!
所以希求師長生生的攝受,得學大師的教法,直至成佛,永不退心!
弟子慧依頂禮
沈〇〇 2023-06-18 22:08:47 (s**********3@g***l.***)
廣論止觀初探0136_獲得寂止象徵的釋疑(五)
頂禮大寶恩師:
弟子把釋疑的前面四講重新聽完二次後,繼續聽釋疑五時,有解答弟子內心的疑惑。
宗大師引《修次初篇》《慧度教授論》《寶雲經》,老師教導弟子,弟子學習到奢摩他=寂止,是一心專注沒有做任何分別。
無分別分為兩種,一是緣著空性不分別有諦實;另一沒有緣著空性,連比量證得都沒有,是一心專注於善所緣,不分別自己的所緣以外的對境。特別是這段解答弟子心中的疑惑,所以這就不可能是修空三摩地。
當內心有些開心時,老師說:「上述這些也只是指出了一部分的內容,應當要善加努力。」說的就是弟子,老師說:「諸大教典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明燈呀!是不可以不看教典亂修的」很感謝宗大師、感謝老師!
謝謝師長的說法恩!
祈請師長 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沈書甄頂禮 2023.06.19
頂禮大寶恩師:
弟子把釋疑的前面四講重新聽完二次後,繼續聽釋疑五時,有解答弟子內心的疑惑。
宗大師引《修次初篇》《慧度教授論》《寶雲經》,老師教導弟子,弟子學習到奢摩他=寂止,是一心專注沒有做任何分別。
無分別分為兩種,一是緣著空性不分別有諦實;另一沒有緣著空性,連比量證得都沒有,是一心專注於善所緣,不分別自己的所緣以外的對境。特別是這段解答弟子心中的疑惑,所以這就不可能是修空三摩地。
當內心有些開心時,老師說:「上述這些也只是指出了一部分的內容,應當要善加努力。」說的就是弟子,老師說:「諸大教典是我們離苦得樂的明燈呀!是不可以不看教典亂修的」很感謝宗大師、感謝老師!
謝謝師長的說法恩!
祈請師長 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弟子 沈書甄頂禮 2023.06.19
饒〇〇 2023-06-18 12:23:53 (h******j@y***o.***.**)
頂禮老師:
今天跟著老師齊念經文,彷彿在老師前面一起學習,很是開心!
老師提醒學習教典是修行人非常需要的,這樣才能少走彎路,少走錯路,省體力。
弟子聽此講前,正在考慮是否要聽,因為想休息。
但又想聽,所以決定聽一小段即止。
沒想到聽著聽著,就聽完了,不覺辛苦。
最後聽到依止教典是讓我們省體力的,是啊,想想自己常做些讓自己很累的事,等到要聽法時,已經很累、很晚,沒心力聽了,真是顛倒啊!
感恩老師慈悲開示,讓弟子花一點時間,就能學習大師殊勝教典!
祈請您繼續為弟子眾宣講毘缽舍那!
今天跟著老師齊念經文,彷彿在老師前面一起學習,很是開心!
老師提醒學習教典是修行人非常需要的,這樣才能少走彎路,少走錯路,省體力。
弟子聽此講前,正在考慮是否要聽,因為想休息。
但又想聽,所以決定聽一小段即止。
沒想到聽著聽著,就聽完了,不覺辛苦。
最後聽到依止教典是讓我們省體力的,是啊,想想自己常做些讓自己很累的事,等到要聽法時,已經很累、很晚,沒心力聽了,真是顛倒啊!
感恩老師慈悲開示,讓弟子花一點時間,就能學習大師殊勝教典!
祈請您繼續為弟子眾宣講毘缽舍那!
劉〇〇 2023-06-17 03:05:35 (s***********1@g***l.***)
頂禮敬愛的大寶恩師:
今天學習136講,自己雖讀了兩遍,再聽老師開示,但還是依著老師叮嚀,跟著您再讀一次原文。
今天的內容,弟子試著收攝重點:
1.寂止的體性,就是心一境性,許多定量經論,皆說「奢摩他全無分別。」
2.無分別有兩種,修空性的無分別,以及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不能把安樂、清晰、無分別相狀視為空性的修持。
3.把無分別的等持,誤認為是可以截斷三有根本的毗缽舍那,甚至引發慢心,必定會欺誑自他、空度時日。
4.如果認為所有的分別心都是實執,捨棄一切的分別心,絕對不是正確的修持,也完全違背了定量教典的教授。
宗大師透過各種大車經論殷殷的告誡,破斥支那堪布的邪執,希望後代學者千萬不要把修寂止的無分別心,誤認為修觀,初修觀時,是要用觀察慧分別觀擇而修,透過老師清晰的解說,弟子對於大師的教導已經定解無疑,雖然尚未修禪定,但深信自己未來於止觀修持時,如同老師所言,可以「少走彎路、少走錯路、節約時間、節約體力」
感恩宗大師、感恩師父、老師,感恩所有諸佛菩薩與龍天護法。
敬祝老師與所有法師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花蓮弟子敏娟恭敬頂禮虔十
今天學習136講,自己雖讀了兩遍,再聽老師開示,但還是依著老師叮嚀,跟著您再讀一次原文。
今天的內容,弟子試著收攝重點:
1.寂止的體性,就是心一境性,許多定量經論,皆說「奢摩他全無分別。」
2.無分別有兩種,修空性的無分別,以及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不能把安樂、清晰、無分別相狀視為空性的修持。
3.把無分別的等持,誤認為是可以截斷三有根本的毗缽舍那,甚至引發慢心,必定會欺誑自他、空度時日。
4.如果認為所有的分別心都是實執,捨棄一切的分別心,絕對不是正確的修持,也完全違背了定量教典的教授。
宗大師透過各種大車經論殷殷的告誡,破斥支那堪布的邪執,希望後代學者千萬不要把修寂止的無分別心,誤認為修觀,初修觀時,是要用觀察慧分別觀擇而修,透過老師清晰的解說,弟子對於大師的教導已經定解無疑,雖然尚未修禪定,但深信自己未來於止觀修持時,如同老師所言,可以「少走彎路、少走錯路、節約時間、節約體力」
感恩宗大師、感恩師父、老師,感恩所有諸佛菩薩與龍天護法。
敬祝老師與所有法師法體安康、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花蓮弟子敏娟恭敬頂禮虔十
陳〇〇 2023-06-17 01:28:54 (w**************y@g***l.***)
頂禮老師,頂禮宗大師
感恩師長為我說法,解除錯誤認知與疑惑,建立正確的修行概念見解,幫助我順利走進走上完成修行止觀之路、無上菩提之路。無分別略有兩種,感恩老師進一步明晰指出兩種無分別的不分別的內容各為何,幫助我更明確地抓住所破。新修奢摩他唯應止修無分別住,初修觀以觀慧分別觀擇而修,不可於未得無我正見之前,把不作任何分別的修持當作是修勝觀。
祈請老師 法體康泰、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感恩師長為我說法,解除錯誤認知與疑惑,建立正確的修行概念見解,幫助我順利走進走上完成修行止觀之路、無上菩提之路。無分別略有兩種,感恩老師進一步明晰指出兩種無分別的不分別的內容各為何,幫助我更明確地抓住所破。新修奢摩他唯應止修無分別住,初修觀以觀慧分別觀擇而修,不可於未得無我正見之前,把不作任何分別的修持當作是修勝觀。
祈請老師 法體康泰、長久住世、常轉法輪!
吳〇〇 2023-06-16 22:41:45 (j*******5@g***l.***)
感恩老師帶著弟子學習廣論奢摩他的部分,為我們指出一條一開始就是正確的路,而這條路是宗大師研閱這麼多的無垢經論,以無比的智慧為我們抉擇出來。 修行是一條從所未經之路,假如依著自己所想像的去修行,乃至於聽到不正確的見解去修行,沒有仔細辨別修止修觀修空,都是遠路。原來想要省時間,省體力,覺得不用聞思,卻走上了一條最費時費力的錯路。
另外,聽到大師提醒我們,說現在學的也只是指出部分內容,要努力了解慈尊與無著菩薩修止觀的方法。 沒有大師的提醒,自己會覺得有學廣論,這樣就夠了, 對自己是一個警策。
沒有師父老師帶著弟子學,這修行種種的險路將如何度過? 將今天學習止觀初探的善行供養師父老師,希望令您歡喜。也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得到您的加持與攝受,好好的聞思經論,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另外,聽到大師提醒我們,說現在學的也只是指出部分內容,要努力了解慈尊與無著菩薩修止觀的方法。 沒有大師的提醒,自己會覺得有學廣論,這樣就夠了, 對自己是一個警策。
沒有師父老師帶著弟子學,這修行種種的險路將如何度過? 將今天學習止觀初探的善行供養師父老師,希望令您歡喜。也希望生生世世都能得到您的加持與攝受,好好的聞思經論, 速證無上正等菩提!
蔡〇〇 2023-06-16 22:38:18 (t********h@g***l.***)
頂禮尊貴的大寶恩師:
把安樂明顯無分別禪定境界誤認為證得空性不僅是應笑處,對弟子來說見解錯了,無法到達離苦得樂的目標是怵目驚心。
感恩佛陀感恩傳承祖師感恩大師,更要感恩師父老師出現在弟子這一期能夠修行的生命裡,為善知識所攝護憶念覺得自己超級幸福,夫復何求!
把安樂明顯無分別禪定境界誤認為證得空性不僅是應笑處,對弟子來說見解錯了,無法到達離苦得樂的目標是怵目驚心。
感恩佛陀感恩傳承祖師感恩大師,更要感恩師父老師出現在弟子這一期能夠修行的生命裡,為善知識所攝護憶念覺得自己超級幸福,夫復何求!
胡〇〇 2023-06-16 22:32:52 (a*****3@y***o.***.**)
頂禮 大寶恩師:
感恩 老師開示:1.《慧度教授論》說:「應當捨離緣著顯現出各種境與有境的心而意言,來修持什麼?修持寂止。」宗大師解釋說,這裡的意言是「分別『此是此等』」2.《修次初篇》、《慧度教授論》、《寶雲經》等這些經論,都宣說了奢摩他是不作任何分別。3.有修持空性的無分別,以及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這兩種無分別,所以不應該認為只要出現安樂、清晰、無分別,全部都是空性的修持。第一種無分別,是修持空性的無分別,是不分別有諦實。第二種無分別,是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這是指連用比量證得空性都還沒有達到的無分別。4.要了知慈氏與無著論師等所闡述的修習止觀的方法。因為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就會將某些尚未達到寂止的安住無分別的等持,誤以為是能截斷三有根本的毗缽舍那,而且將此還自誇為修持無緣而空度光陰,必定會欺誑自他。5.見到了眾多具量的善巧成就者所造作的論典當中,全部都有提到新修奢摩他的時候,應當只安住於無分別的止住修;而在最初修持勝觀的時候,要以分別觀察的智慧分析、觀察而修持。如果認為所有的分別心都是實執,然後就捨棄一切的分別心,這樣的話,就完全違背了眾多定量的教典。
弟子 胡春福 頂禮
感恩 老師開示:1.《慧度教授論》說:「應當捨離緣著顯現出各種境與有境的心而意言,來修持什麼?修持寂止。」宗大師解釋說,這裡的意言是「分別『此是此等』」2.《修次初篇》、《慧度教授論》、《寶雲經》等這些經論,都宣說了奢摩他是不作任何分別。3.有修持空性的無分別,以及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這兩種無分別,所以不應該認為只要出現安樂、清晰、無分別,全部都是空性的修持。第一種無分別,是修持空性的無分別,是不分別有諦實。第二種無分別,是完全沒有證得空性的無分別,這是指連用比量證得空性都還沒有達到的無分別。4.要了知慈氏與無著論師等所闡述的修習止觀的方法。因為如果不這麼做的話,就會將某些尚未達到寂止的安住無分別的等持,誤以為是能截斷三有根本的毗缽舍那,而且將此還自誇為修持無緣而空度光陰,必定會欺誑自他。5.見到了眾多具量的善巧成就者所造作的論典當中,全部都有提到新修奢摩他的時候,應當只安住於無分別的止住修;而在最初修持勝觀的時候,要以分別觀察的智慧分析、觀察而修持。如果認為所有的分別心都是實執,然後就捨棄一切的分別心,這樣的話,就完全違背了眾多定量的教典。
弟子 胡春福 頂禮
冼〇〇 2023-06-16 22:04:06 (s*******k@g***l.***)
敬呈大寶恩師:
弟子對要依師如理如量聞思經典才不會誤修止當成修空,在此深深感恩師父、老師及大善知識們生生世世攝受教導陪伴。
弟子妙恩頂禮
弟子對要依師如理如量聞思經典才不會誤修止當成修空,在此深深感恩師父、老師及大善知識們生生世世攝受教導陪伴。
弟子妙恩頂禮
總共 18 則心得回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