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很高興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準備好了嗎?殷重發心!請大家翻開《廣論》第367頁第4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能專注嗎?要把心靜下來。原文:
掉舉易了,然於沈沒,現見堪為依據諸大教典多未明辨,故難了知。然見極為重要,以見於此誤為無過等持為大謬處。應如《修次》所說,從修驗上,細心善觀而求認識。
那麼這一段是說什麼呢?掉舉是比較容易了解的,然而發現在堪為依據的諸大教典中,沒有明確地辨識沉沒,因此就難以了知;但是宗大師發現這是極其重要的,因為見到將沉沒誤認為沒有過失的等持這是極大的錯謬。因此宗大師叮嚀我們說:「應該細心地從體驗上,依照《修次第論》中所說的這個內涵,善加觀察而辨識。」這是非常重要的!
請問大家:在沉沒和掉舉中,哪一個是比較容易理解的啊?你們答對了嗎?是掉舉比較容易理解,對吧?那麼沉沒不容易了解的原因是什麼?是因為大師說:「堪為依據諸大教典多未明辨」,是吧?堪為依據的多數教典中沒有詳細地說明,所以不容易掌握。但是重要嗎?非常重要──掌握什麼是沉沒非常重要!
那如果不知道會怎樣嗎?會在修習三摩地的時候,有許多人將細分的沉沒誤以為是真實的三摩地,導致長時間地苦修最終卻一事無成。這個長時間的苦修有的時候是數十年啊!因此,要細心地依據教典──依據哪一部啊?《修次第論》──在實修中,在經驗上,注意!在經驗上去判別「沉沒的存在」與「沒有過失的三摩地的存在」這兩者的差別性。
在理解昏沉和沉沒的時候,我問了一些人,有人會認為:「好像是昏沉比較輕,沉沒比較嚴重,沉沒有一點是所緣都不見了的感覺。」但是依據教典法相的辨別,昏沉是最嚴重的!有沒有發現?沉沒前面已經講過了。所以這一點,你要把心中的那個原來固有的認知更改一下,刷新!
「沉沒的存在」與「沒有過失的三摩地」這兩者差別是什麼?注意!「沉沒」是心緣境的時候,抓緊的力量不夠,或者看不清楚,所以境雖然澄明,但執持境的心卻沒有精神,提不起強大的心力,注意!這就是沉沒。另外,沉可以分為粗沉、中沉、細沉三種,粗分的沉沒是沒有澄淨分和明顯分;中品的沉沒是具有澄淨分,卻沒有明顯分,沒有精神;細微的沉沒是有澄淨分,卻缺少了少許的明顯分,就是力道不足,明分力不足。妙音笑大師在《色無色廣論》中說:沉的性相是,修持善法的時候,心明晰的力量退弱的心所內在散亂,就是沉。
沉沒的主要來源有幾個?兩種對吧?前面說過:第一種是內心有如黑暗籠罩一般對境界不清晰,第二種是心識的執取相趨於低弱,執取力不足。那麼去除沉沒有兩種方式:第一種光明想,第二種是提高自己的心力,也就是讓我們的心變得更有精神,斷除沉沒。
關於掉舉,很多大經論中都有提到,經驗上也比較容易察覺,而細微的沉沒就比較難以了知,為什麼?看起來正念都在,看起來明分也在,彷彿沒有什麼事情。打個譬喻吧!當強烈的陽光透過玻璃照進室內的時候,我們定睛觀察,會突然發現室內有飄浮的塵埃,都有這個經驗吧?你在陰天或者夜晚的時候你是很難發現的,我們也很難想像自己是跟這麼多飄浮的塵埃一起共存。最重要的是什麼?是那道強烈的正知陽光照進來的時候我們才會發現,所以陽光要很強烈!
在前幾天我就一直在想:怎麼樣跟大家討論這個細分的沉?心裡也一直在祈求佛菩薩,說:我們用一個什麼樣的喻比較能夠容易體會?結果在某一天的早晨,原本是陰天,我就走到窗邊,突然一道強烈的陽光好像噴進來一樣,瞬間我開始全部注意力都被窗外奪走了!然後在明亮的陽光下,定睛觀察,突然發現室內有飄浮的那種非常小的、被陽光照得很亮的塵埃,我當時心裡一喜:「哇!細分的沉、細分的沉!」我覺得我終於:「啊!細分的沉就是這樣,要把它對治掉!」
當時就用手抓一個、抓一個,可是太細了,一用力它就會飛。能徒手抓住細細的塵埃嗎?武林高手可以嗎?那麼一小顆、一小顆的,平常根本不注意的話,是不知道它的存在。比如室內灑水或者外面雨後,也還是會有細小的(塵埃),細小的(塵埃)還是很難清除。但是想要得到沒有過失的三摩地,善知識們成功了嗎?都成功了!所以只要正知的陽光夠烈,我們是可以發現細的沉;發現之後就要抓緊所緣,那個緊度恰巧可以對治細分的沉。怎麼辦啊?知道教授之後要練習、練習、再練習,直到成功!
好!我們接著往下看,看原文:
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者:非唯了知沈掉便足,須於修時能生正知,如實了知沈沒、掉舉生與未生。又由漸生有力正知,故於沈掉生已無間,即能生起識彼正知,固不待言,縱實未生而將生時,亦須生起覺了正知,
先生起證知沉掉的正知的方法是什麼呢?注意!此處的「覺」字要怎麼理解呢?是覺察嗎?這個「覺」,藏文的直譯就是「證知」,證知就是證得、證達,不僅僅是認識、發現而已,而且必須是確定不疑的。所以我們在修定的時候要生起的正知,不僅僅是發現沉掉而已,而是必須要證知沉掉,必須什麼?確定不疑,可以看到它。
那麼「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是什麼呢?只有對於沉掉的理解夠不夠啊?是不夠的,還要實際操練啊!在修持的時候,必須能夠生起如實了知是否產生沉掉的正知。由於有力的正知是逐漸、逐漸、逐漸發起的,也就是它慢慢長大,所以要能夠生起在沉掉產生的當下就能發覺的正知,這點是必須的;而且還必須生起在即將產生、還沒直接產生的這個時候,就能夠發覺的正知。即將產生、還沒產生什麼?沉掉,對不對?然後這個時候正知就發現了!
有沒有發現這一段裡反覆地出現「正知、正知、正知」?那麼,什麼樣的正知?必須能夠生起如實了知是否產生沉掉的正知。這個正知是看著什麼的?是看著有沒有沉掉產生,對吧?那麼請問這樣的正知是怎麼發起來的?是逐漸、逐漸發起來的!逐漸是什麼意思啊?就是日積月累,慢慢地一座法、一座法的這種時光,這種苦心、這種用功、經驗,累積出來的!所以這不能第一座就要求正知力都很透徹,不能急於求成,是逐漸養成的。那麼這樣的正知有力道嗎?是有的!是有力量的正知。請問力量要多強才夠?就是在生起沉掉的當下,它的敏捷度,比如說這個沉掉在這兒一生起,然後正知一下就抓住,立刻抓住它!立刻發現!所以它的柔韌度是相當好的。
那麼這個正知能夠收拾當下的沉掉,還能看什麼?還能看正在醞釀的,對不對?它就有一種像望遠鏡一樣的功能,對於遠遠地走來還沒有現行的這種沉掉、在醞釀中的沉掉,彷彿像千里眼一樣,這樣子一照就照到了!對不對?發現:「嗯,有沉掉在醞釀!」正知就發現了!這個正知厲害吧?是能夠練出來的!
那麼在沉掉即將產生,還沒有直接產生的時候立刻發現,那個有力的正知太強大了!現在屬於我們嗎?不屬於,還沒練出來!但是我們已經知道在經典中佛菩薩已經講了,我們已經知道要修成奢摩他,這樣有力的正知是一定要出現的!也知道透過清淨地修奢摩他的方式,能不能練出來?它一定會被我們練出來的!所以你們要不要加油啊?一定要加油!我們要一起努力!
謝謝!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67 | 4 | 唯沈沒相諸大經論多未明說 | 然於沈沒,現見堪為依據諸大教典多未明辨 | 據藏文改譯。 |
367 | 4 | 然極重要,以易於彼誤為無過三摩地故 | 然見極為重要,以見於此誤為無過等持為大謬處 | 據藏文改譯。 |
367 | 5 | 觀察 | 善觀 | 據藏文改譯。 |
367 | 6 | 於正修時,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者 | 生覺沈掉正知之方便者 | 據藏文刪之。 |
367 | 7 | 又須漸生有力正知,沈掉生已,須生無間能知之正知 | 又由漸生有力正知,故於沈掉生已無間,即能生起識彼正知 | 據藏文改譯。 |
367 | 7 | 即於未生將生,亦須正知預為覺了 | 縱實未生而將生時,亦須生起覺了正知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