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又到了我們一起學習《廣論》的時間了,你們有殷重發心吧?今天我們再探討一下關於沉沒的因。
語王尊者在《四家合註》裡邊有解釋,他(語王尊者)的上師說的,他說上師說:「沉沒的因,第一個是由於鬆懈了內心的執取相,導致內心的勢力趨於低弱。」這句話是什麼意思?就是我們內心執取所觀修的相的力量變弱,然後導致沉沒。「第二是由於睡眠、昏沉等因素,而使內心猶如黑暗籠罩一般,對境界不清晰。」這個很清楚,就不需要解釋。「第三個,由於內心過度地向內收攝於所緣。」就是過度了。
這三個因介紹完了之後,接著就開始講:用什麼樣的方法,對治這三個沉沒的因呢?
首先第一個,「對佛陀的身像生起信心,還有思惟暇滿的功德,讓我們的內心振奮,這個就是第一點的對治。」第一點的對治是什麼?由於鬆懈了內心的執取相,導致內心的勢力趨於低弱,就要這麼對治。那麼第二個是「由於睡眠、昏沉導致的沉沒」,怎麼對治呢?「修持光明想」。這個以後也會介紹到,比如說日月的光明、燈的光明等等,還有佛身的光明。第三個是「廣大地發起所緣,然後以分別觀察的智慧進行觀擇等等,這是第三者」,也就是內心過度向內收攝於所緣導致沉沒的這個對治。
為什麼還要「反覆地修持光明」呢?因為「對於某一類修行者,他在上座修持所緣的時候,會面臨著有如黑暗籠罩一般都不清晰,對於這類的修行者而言,修持光明或光的相狀是極其重要的」,就是說是必須的。「即使不是如此,如果能夠反覆地修持光明,對一切所緣的明分都有很大的幫助。」有注意吧!你的狀況不是那樣有黑暗,但是如果你能反覆地修持光明,那麼對一切所緣的明分都會有很大的幫助。
我們總攝一下:沉有三種原因,對吧?三種原因各有它們的對治法,上面我講完了。
那麼接下來請大家翻開《廣論》367頁第1行,請大家跟我一起看原文。有看到嗎?
沈沒有二,謂善與無記。昏是不善,或有覆無記,唯是癡分。諸大經論皆說除遣沈沒,須思佛像等諸可欣境及修光明相高舉其心。故心闇境晦及心執取相低劣皆應滅除,雙具所緣明顯與執持緊度,唯境明顯及唯有境澄分非為完足。
這一段在說什麼?還是在討論這個沉沒。沉沒有兩種,有「善與無記」兩種;昏沉是「不善」與「有覆無記」其中的一種,並且只會是愚癡分。所以沉沒與昏沉是不同的,注意!沉沒與昏沉是不同的。諸大教典中也有提到:要消除沉沒,怎麼樣啊?必須心想佛陀身像等歡喜的對境,以及修持光明來振奮內心。因此,遮止內心有如黑暗籠罩一般地對境界不清晰,以及心識的執取相趨於低弱以後,必須一併具足所緣清晰與執取相狀態的牢固程度;如果只有對境清晰與有境的澄澈、澄淨分是不夠的,缺了什麼?缺了抓緊、力度。
在這裡面不知道你們有沒有一個問題,就是「有覆無記」和「無覆無記」。這個在《廣論》裡有講。從體性來說,「沉沒」有善和無記兩種──現在是先一個大科,沉沒分兩個,有善和無記兩種狀態;「昏沉」一定是不善與有覆無記其中的一者,屬於愚癡分。沉沒中先把昏沉列出來,所以昏沉與沉沒兩者不應該混為一談。其中「有覆無記」又稱為染污無記,它是與煩惱相應的。與煩惱相應會怎麼樣呢?障蔽聖道,因此被稱為「有覆」──蓋住的「有覆」;雖然是這樣,但不至於引生異熟的苦果,不是不善法,所以是無記法。
接下來複習一下「無記」的概念,看你們在《廣論》裡能記住多少,什麼是無記呀?無記的「記」怎麼解?就是記別、授記。那麼此處的「授記」,是佛陀在經典裡給某一位菩薩多久可以成佛的那個授記嗎?不是的!此處的「記別」可以理解為說明,但是無論是藏文還是漢文,都用記別這個詞。關於無記:佛陀在經典中,沒有說明這個法會感得樂的異熟果、還是苦的異熟果,這樣的法就是無記法。
無記可以分為幾種啊?可以分為兩種。哪兩種?有覆無記與無覆無記。那麼「有覆無記」的特色是什麼?它是與煩惱相應的無記,例如色界與無色界的貪煩惱,由於它是上界的煩惱,所以是「無記」;由於與煩惱相應,所以它是什麼?它是「有覆」。那麼關於「無覆無記」,與有覆無記正好是反的,它與不與煩惱相應啊?不與煩惱相應的無記是無覆無記。注意!不與煩惱相應的無記是什麼?無覆無記。那舉例子,比如說外在的器世間,或者我們在非善非惡的狀態下進行的行、住、坐、臥這些威儀等等,這些都是無覆無記。
學了上面之後,如果我們以後探討起修禪定,大家就會提到要對治沉沒,對吧?那麼要消除沉沒,大家首先要想到什麼啊?諸大教典中那個教誡是什麼?怎麼樣消除沉沒的?現在我講完了一遍,心裡有沒有一點印象?
在諸大教典中提到要消除沉沒的話,是必須心要想著佛陀身像等歡喜的對境,還有修持光明振奮內心,有注意到吧!這個沉沒是要歡喜的力量來對治它。那麼歡喜的力量,來自於我們心想佛陀身像,還有很多光明,來讓我們的心振奮,它一定要對治。因此遮止內心猶如黑暗籠罩一般對境界不清晰,以及心識的執取相慢慢、慢慢低弱了之後,必須一併要具足這個所緣行相──比如說我們觀想佛像──一定要具足清晰還有執取狀態的牢固;你雖然很清晰,但是你的心和這個所緣境的鬆散,或者力氣變得有點弱都是不行的。只有對境清晰還有非常地澄明,比較寧靜,那還是不夠的,還是要有力道。
那這個教誡怎麼用呢?就比如說我們上座在修三摩地的時候,修一修會發現:內心開始變昏暗了,好像白天過了到黃昏一樣,非常昏暗,無法清晰地顯現我們觀修的,比如說佛像開始不清楚了,或者內心沉重,就像我們說「重重的」。「重重的」就是你好像無力,導致執持這個對境好像手抬不起來的感覺,就是我們執持對境的力道減弱了。一旦發生這種相狀,絕對不能不理它,就昏昏沉沉、暗沉地坐在這兒,甚至睡著了,這絕對是不可以的!不能置之不理,因為置之不理就犯了一個問題,心隨著那個昏沉走了。怎麼辦啊?一定要現起對治,正確的、清晰的傳承教授是一定要現起對治!
注意喔!這個時候心裡是暗沉、暗沉的,它已經沒有力道了,所以要現起對治的時候,你是會有點吃力的,但是一定要現起對治!要努力、再努力,讓心再回到呈現具力明分的狀態,必須用積極的心態改善這種昏暗的狀況,是不能忍的!一出這種狀況,啊!糊裡糊塗地混成一團,繼續這樣混混沌沌地上座是不行的。
再問一下:在諸大經論中對治沉沒,方法是什麼?你們可以答上來吧?諸大教典中說,要消除沉沒必須心想佛陀身像等歡喜的對象,還有什麼?還要修持光明振奮內心。那麼哪兩種狀況要起對治?第一,猶如黑暗籠罩一般對境界不清晰;第二,沒有這麼黑喔!是心識的執取相趨於低弱,心執取所緣的力量不足的時候,這時候必須起對治。怎麼樣啊?緣佛像及光明想。那麼我們修奢摩他正確的標準應該是怎麼樣的?必須──注意──一併具足所緣一定要清晰與執取狀態的牢固程度,只有對境清晰與澄明的部分是不夠的!
那大家有沒有問題:為什麼思惟佛像和可欣境,以及修習光明想,可以令心高舉呢?你們有沒有這種經驗啊?想一想應該是有經驗吧!比如說我們心裡沉沉的,或甚至有點傷心,那你可以想一些高興的事;還有的人心力低沉的時候就昏昏欲睡,但是一旦發生一件非常振奮的事情,我們就心力大振、睡意全無。有沒有注意到?它那個心識跟它的對治,是有著一個相反的作用,你一個對治法出去之後,一種狀態就消失了,出現另一種狀態。
觀想佛像、思惟佛陀的功德,你們現在能生歡喜心吧?如果生不出歡喜心,怎麼可能學到現在啊!對不對?所以要繼續努力地生歡喜心。這個在皈依三寶佛陀的功德裡邊,大家要反覆地去思考,最好牢記佛陀的功德。這個在修止的時候可不可以用得上啊?完全是可以用得上的!
想一想:我們聽聞的時候、思的時候和修的時候都離不開佛陀的加持,當我們虔誠地憶念佛陀,在解決沉沒這個障礙的時候有佛陀的守護和加持,大家有沒有很開心啊?有沒有信心一定可以消除這種修習三摩地的障礙?佛陀一路相伴,我們要好好地修持我們的信心。
今天就講到這兒,謝謝!
《菩提道次第廣論》原文改譯參考表
頁數 | 行數 | 原譯(福智第三版) | 改譯 | 改譯原因 |
---|---|---|---|---|
367 | 2 | 思 | 須思 | 據藏文補譯。 |
367 | 2 | 策舉 | 高舉 | 據藏文改譯。 |
367 | 3 | 心力 | 心執取相 | 據藏文改譯。 |
367 | 3 | 策舉之力 | 執持緊度 | 據藏文改譯。 |
367 | 3 | 心澄清 | 有境澄分 | 據藏文改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