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0030 集論所說依觀修止之義-課程問答

莊〇〇 2021-05-08 01:18:22
「獲得止觀之後,會因其他的需求而再修其所他緣的止觀,以及現證的止觀。」 應該是指「修其他所緣」的意思吧?

解答法師:釋如法
一是其他的所緣,二是一開始的止觀不是現證,是分別心,不夠清晰,要進一步求得現證的止觀。
陳〇〇 2021-05-08 01:17:29
第一靜慮根本定之後是第二分靜慮近分定嗎?然後再第二分靜慮根本定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先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再獲得第一靜慮根本定,之後依次獲得第二靜慮的近分定與根本定。獲得上上的近分定與根本定的次第依此類推。
J********* L** 2021-05-08 01:17:01
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寂止、勝觀現證四諦也可以出離生死嗎?但是第一靜慮還是在色界的範圍?是這樣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獲得第一靜慮近分定所攝的寂止、勝觀現證四諦,也可以出離生死。一般而言,第一靜慮是色界所攝。
蘇〇〇 2021-05-08 01:16:44
是只有第一靜慮有分近分定跟根本定,其它只有根本定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不只第一靜慮有近分定與根本定,色無色界的定可以分為近分定與根本定。
洪〇〇 2021-05-08 01:15:43
未到地定,是未到哪裡?

解答法師:釋如法
未到根本定。
李〇〇 2021-05-08 01:15:37
靠近一詞好像是是當未到達的意思,為何可以做為得止的下限?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指未到第一靜慮根本定,但不是未到寂止。
L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5-08 01:14:39
为何是只有一类人可以在近分定证空性呢?他们有怎样的特质呢?

解答法師:釋性華
利根行者通常會在只獲得近分定而還沒獲得根本定時,就用近分定來證空性。
林〇〇 2021-05-08 01:14:38
弟子可不可以理解成只修一點點的定就可以修觀了…不用等奢摩他全部修完?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
李〇〇 2021-05-08 01:14:15
近分是什麼意思?

解答法師:釋如法
靠近根本定的意思。
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5-08 01:14:11
如果靠「第一靜慮近分定」就可以現證空性,那為什麼還要修「第一靜慮根本定」?

解答法師:釋性華
雖然依靠第一靜慮近分定也可以現證空性,但依靠第一靜慮根本定更容易現證空性,第一靜慮根本定更堪為修道的所依。
黃〇〇 2021-05-08 01:13:58
第一靜慮近分定就是常說的未到地定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近分定也可以稱為未到地定。
E******** 2021-05-08 01:13:53
现证四谛=现证空性?

解答法師:釋性華
現證四諦不等於現證空性,對於這兩者的關係,四部宗義有不同的解釋。
J** C*** 2021-05-08 01:13:34
那有没有第一静虑的根本定所摄的胜观啊?是不是比第一静虑的近分定所摄的胜观要厉害啊?

解答法師:釋性華
有第一静慮的根本定所攝的胜观,比第一静虑的近分定所摄的胜观更超勝。
D***** J**** 2021-05-08 01:13:12
次序是這樣嗎?輕安=>近分定=>根本定?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而如果是殊勝輕安的話,同時就獲得近分定了。
卓〇〇 2021-05-08 01:12:34
那第二、三、四靜慮根本定前都會有近分定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第二三四靜慮根本定都有近分定,無色根本定也有近分定。
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5-08 01:12:14
「近分定」是得到奢摩他輕安的時候,「根本定」是什麼狀態?

解答法師:釋性華
最初獲得奢摩他的時候,就獲得了初禪近分定。當對欲界九品粗分煩惱離欲的時候,就獲得了初禪根本定。
Y**** H**** 2021-05-08 01:11:53
大乘和小乘的行者,會先透過止觀現證空性,還是先得到初禪根本定?

解答法師:釋性華
小乘行者現證空性,一定要獲得止觀雙運,但不一定要獲得初禪根本定。大乘行者現證空性,不僅要獲得止觀雙運,也一定要獲得初禪根本定。
A***** C*** 2021-05-08 01:11:51
止觀雙運中的止,最下限是需要第一靜慮近分定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
J*** R*** L* 2021-05-08 01:11:02
加行是指「前行」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
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5-08 01:09:32
「根本定」和「近分定」的區別?

解答法師:釋如法
近分定是根本定的前行。
李〇〇 2021-05-08 01:08:33
什麼是「第一靜慮近分定」?

解答法師:釋如法
趨近於第一靜慮根本定,但又仍未到達的一種定。最初階的奢摩他即是這種禪定。
J** C*** 2021-05-08 01:07:11
什么是“获得止观之后”,上辈子获得止观,这辈子啥也不知道的时候是不是“获得止观之后“呢?

解答法師:釋性華
此處的「獲得止觀之後」,是指獲得止觀,而且止觀沒有退失的階段。如果前世曾經獲得止觀,這一生已經退失了,不算此處的「獲得止觀之後」。
林〇〇 2021-05-08 01:07:09
請問「新生起止觀」及「獲得止觀之後」的差別為何?

解答法師:釋性華
新生起止觀,是指原本沒有獲得止觀,心中新生起止觀,之後即是「獲得止觀之後」的階段。
J*** L* 2021-05-08 01:07:04
獲得止觀之後,還要修止觀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獲得止觀之後,有兩個目的必須要再修止觀:要對於其他法類獲得止觀;令原有的法類的止觀更加深刻。
L*** C* 2021-05-08 01:06:55
什麼是「獲得了止觀」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以止住的力量而成就具足殊勝輕安的定心所是止,以觀擇的力量而成就具足殊勝輕安的慧心所是觀。
T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5-08 01:03:45
P346轉心覺受是「思所成慧」不是「修所成慧」,所以現證空性,要到達修所成還是需靠止觀雙運及次第決定,可以這樣理解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一定要先獲得修所成分別心的止觀雙運,更進一步獲得修所成現量的止觀雙運,才能現證空性。
T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5-08 01:03:38
P341 L4第四理需雙修之因相。修止觀一種何非完足必雙修耶。答…這裡指的「必雙修」是特指「現證空性的智慧嗎」?還是所有的法類例如「無常、業果」都「必雙修」?

解答法師:釋如法
就廣義上的止觀隨順而言,修任何法類都必須要有。另外,對任何法類要達到最究竟的現證,也都一定要有止觀二者。
T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5-08 01:03:29
P344L6說「雖無止者亦能生正見故」和前一段「非唯止修或唯觀修一分而成」這兩段怎麼想,才合理不會相違?

解答法師:釋如法
「雖無止者亦能生正見故」,是指嚴格定義上的寂止,也就是奢摩他;而非唯止修或唯觀修一分而成」所提到的止觀則包涵了止觀的隨順。
T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5-08 01:03:22
337L3故大小乘一切功德,皆以觀慧思擇而修及於所緣心一境性二所「成辦」、非唯止修或唯觀修一分而成。這裡說的「成辦」是指修所成慧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這裡的成辦是一個動詞,不是特指修所成。
T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5-08 01:03:15
P336科判:一、修習止觀之勝利,「止觀」是指止觀雙運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指止與觀二者及這二者的隨順。
T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5-08 01:03:06
P337LL2然止觀二,能遍一切勝三摩地。「止觀二」是指止觀雙運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不是指止觀雙運,是指止觀二者及其隨順。
Y**** H**** 2021-05-08 01:02:17
在28講的問答中,法師回答:「⋯⋯接下來修成緣空性的止,這是『修所成』。再接著修成緣空性的勝觀,這就是『修所成慧』。」請問1.是因為止是定心所,觀是慧心所,因此前者不安立為修所成慧,而後者可安立為修所成慧嗎?2.聞思修是三「慧」次第,那麼特別將止安立為「修所成」,是特別就對於空性或其他法類的認識、智慧程度嗎?還是就定慧等這類的心所的程度安立?

解答法師:釋如法
1是的。2聞思修三不僅是慧的次第,有聞思修三;聞所成、思所成、修所成三者;聞所成慧、思所成慧、修所成慧三者的次第。對於各種法類基本上都會有這些次第。
總共 32 則課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