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論止觀初探・奢摩他0028 修成寂止與勝觀的不同方法-課程問答

朱〇〇 2021-04-24 01:17:19
所以這也是六度次第中先學靜慮再學般若的原因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六度中先學靜慮再學般若,就是顯示了先學寂止,再學勝觀的次第。
c****** h** 2021-04-24 01:15:40
1.先聽聞了解空性的內涵、2.生起空性的奢摩他、3.在此基礎上去思維緣著空性修毘缽舍那、4.把空性正見變為現證空性智慧。就是得到空性的毘缽舍那。是這樣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1至2中間還會有證達空性的比量及再決識。到第3時就已經是證達空性的毗缽舍那了。只是證達空性的毗缽舍那分成兩種:一種是初階的分別心證空性性的毗缽舍那,這屬於加行道,或者是見道後的後得位;另一種是現前證達的,這是見道以後的等引智。
H**** 2021-04-24 01:14:29
先對空性的理解是空正見,還是要生起緣著空性的奢摩他才是空正見?

解答法師:釋性華
對空性的理解不一定獲得空正見,至少要比量證得空性才能獲得空正見。獲得空正見不一定要獲得緣著空性的奢摩他。
H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4-24 01:14:24
如何把空正見轉化為現證空性的智慧?

解答法師:釋如法
要經過幾個階段:比量證達時是思所成慧,接著再串習時進入修慧,這時是一種再決識,不叫比量,也不是量,因為不是新證。接下來修成緣空性的止,這是修所成。再接著修成緣空性的勝觀,這就是修所成慧,進入了加行道。加行道皆四個階段,每上升一個階段,就像拉開了一層紗簾,等到四層紗簾都揭開時,證達如眼親見的見道位,這時就現證空性。現證空性的第一剎那是現量,是見道,這時候也是處在止觀雙運的的勝觀狀態。
J********* L** 2021-04-24 01:14:15
緣著空性的毘婆舍那一定要以緣著空性的奢摩他為基礎嗎?可以以緣著其他善所緣的奢摩他為基礎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緣著空性的毘缽舍那一定要以緣著空性的奢摩他為基礎。沒有獲得緣著空性的奢摩他,一定無法獲得緣著空性的毗缽舍那。
T*** K****** 2021-04-24 01:14:12
是否所有法類的證得,都需要通過止觀的次第?

解答法師:釋性華
不是所有法類的證德都要透過止觀,例如可以先生起依止法的證德,之後才獲得止觀,但獲得止觀之後,可以運用止觀修依止法。
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4-24 01:14:02
能用例子讲解缘着空性的奢摩他,和缘着空性的毘钵舍那吗?比如弟子思惟『非阴不离阴,此彼不相在,如来不有阴,何处有如来』到什么程度是缘着空性的奢摩他?

解答法師:釋性華
緣著空性,透過安住於空性的力量引發殊勝輕安時,獲得緣著空性的止。更進一步,透過抉擇空性的力量引發殊勝輕安時,獲得緣著空性觀。
妙〇〇〇〇〇〇 2021-04-24 01:13:55
簡單來說,緣著一個境,是止,然後依著所聞去思惟才是修觀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緣著一個境,專注不散,是修止,不一定得止。依著所聞更進一步思惟觀察,是修觀,不一定得觀。
張〇〇 2021-04-24 01:13:41
是要用空正見去修勝觀,是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否則只獲得像外道那般的勝觀,或者是沒有證達空性見的勝觀,並非我們這裡最終要追求的,不能斷煩惱故。
T*** K****** 2021-04-24 01:13:39
除空性以外的法的修證,是否需要寂止?

解答法師:釋如法
仍然須要。《道炬論》說:瑜伽若成止,神通亦當成。此外,要深刻證達四諦無常等行相,都必須要寂止。
林〇〇 2021-04-24 01:13:39
弟子只知道修止,數數串習,引發輕安會像羽毛一樣喜樂,但是為什麼要達到這個程度?

解答法師:釋性華
之所以要獲得輕安的原因,是因為獲得輕安之後,我們的心才能更加清晰有力地緣取空性,進而斷除煩惱,解脫成佛。
J********* L** 2021-04-24 01:13:29
當弟子學到「讓心安住在空性的內涵上,生起緣著空性的奢摩他」時,心中會覺得提到「內涵」就需要思惟,但若思惟似乎就無法安住。請問應如何理解安住「空性的內涵」的意思?

解答法師:釋性華
提到內涵不一定要思惟得很廣,例如思惟諸法是無自性的,這也是思惟空性的內涵,安住在這之上,就是安住在空性的內涵之上。
K** 2021-04-24 01:12:40
為什麼生起輕安對成佛這麼重要?

解答法師:釋如法
沒有獲得輕安,就無法在一個長時、穩定、專注的狀態下緣取善所緣。生死的根本無明,是一種極長時間的錯誤執取,要斷除它,就要看清與無明所執取的自性相反的空性,而由於極長時的串習,即便我們聽懂了,明白了,依舊無法將執取自性的無明斷掉,必須藉用輕安的力量,穩定專注地緣取空性才能夠斷除這種長時間的習氣。
何〇〇〇〇 2021-04-24 01:12:38
空性很抽象怎麼緣?

解答法師:釋性華
依照次第漸漸學習,反覆聞思串習,就能漸漸趣入。
林〇〇 2021-04-24 01:12:11
所以為什麼引生輕安會這麼的重要呢?引生輕安到底有什麼密意?

解答法師:釋如法
輕安會令行者能在很舒適的狀態下,能驅使自己的心長時、穩定、專注地趣向善法。而不會像我們平時的心,難以使喚,或令其修善時非常費力,以至於無法長時專注深入於善所緣。
s********* 2021-04-24 01:12:11
沒有修止而透過思惟觀察無我之義這樣只能算是比量證得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如果是思惟觀察無我義,有幾種可能:聞所成慧,尚未到達比量;比量證達;比量之後,修所成前的再決識。
陳〇〇 2021-04-24 01:11:09
請問法師,必須緣在一所緣的「一個」,數量如何界定。如一次緣想全部三十五佛觀想圖拜,是算一個還是三十五個?或者依次緣每一尊佛,但每尊佛又有三十二相,那麼所緣是一個還是三十二個?以此類推。而拜懺時哪種方式觀想才是更好的?一尊或三十五尊。另外,每一存在的法之上都有有法、法性,可以認為是同一件事而同時緣取二者,還是必須二選一?

解答法師:釋性華
緣著一個所緣的意思是,緣著當前應該緣的所緣,例如確定好是緣著三十五佛,如果緣到三十五佛以外的所緣,就不是緣著當前的所緣,如果是緣著三十五佛的話,廣義來說,是緣著當前的一個所緣。
張〇〇 2021-04-24 01:10:29
之前老師講到「有法」之上的法相就是空性。請問弟子有記對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有法之上的法性是空性。
J** C*** 2021-04-24 01:09:18
思维中观的偈子,就是思维空性,不是「缘着空性」在修止了?

解答法師:釋性華
思惟中觀的偈頌的內涵,可以思惟空性,通常思惟空性屬於觀察修,不算修止。如果是思惟空性之後,專注安住在空性的內涵上,就是修止。
J**** B** 2021-04-24 01:08:24
空正見和比量證得空性的關係是?

解答法師:釋性華
至少要比量證得空性才能獲得空正見,如果連比量證得空性都還沒達到,不算是獲得空正見
s********* 2021-04-24 01:08:15
是因為沒有思擇觀察所以不能稱為毗缽舍那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不是以觀察力引生殊勝輕安,而且也不是慧心所,所以不是勝觀。
C* T* 2021-04-24 01:07:09
止的輕安與觀的輕安有什麼差別?

解答法師:釋如法
引生的源頭不同,一者以安住力引生,一者以觀察力引生。另外,觀的輕安會比止的輕安更強。
Y**** H**** 2021-04-24 01:06:57
修所成慧都不會是比量證得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修所成慧證達空性時,一開始是以分別心的狀態證達,但這已是再決識,不叫作比量,只不過跟比量一樣,都是分別心。但修到見道位時,就會現證,這時就是現前證達,而不是以分別心證達。二者相異之處,在於清晰的程度。
J**** B** 2021-04-24 01:06:31
修「止」之前要比量證得空性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修止之前不必比量證達空性,許多外道都有止。但要獲得緣空性的止就得先比量證達空性才行。
S***** S* 2021-04-24 01:06:30
請問空正見、空性、毗缽舍那和勝觀這幾個詞意有什麼不同或相同?各自的範圍為何?祈請老師及法師指導,謝謝。

解答法師:釋如法
空正見、毗缽舍那是心識,空正見也有及是思所成的階段的,毗缽舍那則一定是修所成慧。空性是這些心識所證達的境,不是心識。
B*** C*** 2021-04-24 01:06:19
用引生轻安作为标准,来衡量寂止和胜观,是不是比较模糊,不清楚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輕安有由止力引生及由觀力引生。寂是由安住力引生的,勝觀是由觀察之力引生的。一旦能以安住力生起殊勝輕安,就達到止的階段了,能以觀察力引生殊勝輕安,就達到勝觀的階段了。但是單一的輕安無法判斷是止或是觀的狀態。
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4-24 01:05:26
缘着空性是如何缘?是思惟诸法无自性,唯名言假立吗?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
R*** D*** 2021-04-24 01:05:17
請問沒有比量得證得空性,能不能緣著空性修止?然後在止中對空性修觀?這樣好像能省掉修止前比量證得空性那個步驟。

解答法師:釋如法
依照聞思修的次第,一定要先經過思所成的比量,才會到修成所的奢摩他,無法跳過。
陳〇〇 2021-04-24 01:02:50
弟子在複習止觀11~12講時,腦袋打結了。請問所緣境和所行境有何差別呢?所緣境可以理解為心安住在正法正知的境上嗎?所行境可以理解為行持的境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所緣境和所行境不同。例如思惟佛像是無常的心,佛像是這顆心的所緣境而不是所行境,佛像無常是這顆心的所行境而不是所緣境。所行境不是指行持的境,而是指主要面對的境。
徐〇〇 2021-04-24 00:59:01
剛重聽了27講聽到了老師說明為何要以寂止為因的道理。大概聽明了修空性並不需先修止,而先止也不是為了後修空性。但是勝觀確時是需要先修止得到身心輕安之後,才能生起因修觀再次生起身心輕安。若不爾者就無法了。是這樣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隨喜您的用功。
總共 30 則課程問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