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13 04:06:48
止、定、三昧、三摩地、奢摩他、等至、等持、等引這些各別的內涵差異、彼此間關係、範圍、界線、在修道上次第是如何?
解答法師:釋性忠
三昧、三摩地、定,以及等持是同義的,後二者僅是梵語音譯的些微不同。定是一種心所,分別有欲界所攝、色界所攝、無色界所攝三種。透過修持九住心所獲得色界所攝的定,即是奢摩他,又名為寂止,因此奢摩他是定的一種。獲得奢摩他後,再透過四種作意獲得毗缽舍那,此時便是止觀雙運,名為色界第一靜慮近分定。進一步依靠這種近分定的等至,降伏欲界粗分煩惱,便能獲得色界第一靜慮根本定。
因此奢摩他僅是單純的定、等持,毗缽舍那是單純的慧;而等至當中,則涵蓋了奢摩他與毗缽舍那,並包含近分定與根本定在內,屬於一種總稱。等引,則是指修定過程中的入定狀態,存在於種種等至、奢摩他、等持的修持當中。
圓〇 2021-03-13 00:21:03
若唯安住一所緣境者是未了知修止之義,是指修止時須緣許多善所緣?
解答法師:釋如法
這是指,修止的目的,是為了以更堅穩有力的心而修善。雖然安住於一所緣,能夠得止,但只在一個所緣上安住,而無法在諸道次所緣上安住,那就沒有達到修止真的目的、義利了。
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13 00:20:40
我们会学到如何修止的方法吗?是否可以直接实践?
解答法師:釋如法
大師在後面會詳盡地宣說修止的方便。可先細心地學完。
J** C*** 2021-03-13 00:19:40
前面说修水渠,引导心的方向,和持戒有什么区别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這裡所說的修水渠是比喻止,而持戒是得止的前行。
莊〇〇 2021-03-13 00:19:27
佛菩薩無法同時等引與後得,因為初地菩薩以上就可以分身,他可以一人等引,一人後得,這樣也算是可以同時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佛陀可以同時等引與後得,菩薩則無法如此。菩薩雖然可以化身千百億,然而其中一人進入等引時,其他化身也必須同時進入等引。
Y******* L* 2021-03-13 00:19:18
修習十二緣起無法截斷煩惱種子,脫離輪迴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可以。
Y**** H**** 2021-03-13 00:19:13
「安住」善所緣與「將護」所緣行相的差別為何?是有無行相的差異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安住與將護並非有無行相的差別。安住的特點在於止住於所緣上而不散逸,而將護則是延續維係住所緣。這二者在修止的過程中,意涵是相似的。
多〇〇〇〇〇 2021-03-13 00:18:28
修止开始所缘是佛像,然后再缘其他善所缘,修观,是这样吗?
解答法師:釋如法
本來一開始修止,並無規定要以何為所緣才能生起。但是大師教授道:如果修習佛身的話,會有大勝利,大福德,因此一開始修的時候,可以緣佛像。能在一個所緣上修成奢摩他,就可以換所緣修習。
L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13 00:18:10
什么时候才可以实修止观呢?
解答法師:釋性華
按照《廣論》引導的次第,應該要有前面道次第的基礎,然後再實修止觀。最重要的是一定要依著善知識的引導而修。
S****** S*** 2021-03-13 00:18:03
請問法師 “其他所緣上修止” 有例子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證達空性的行者,便可以在空性上修止。廣論此處讚同行者先緣佛身修止。此外,五蘊、十二處,十八界,十二緣起,數息都可以是修止的所緣。
i*** w*** 2021-03-13 00:17:44
什麼是恆長定解我義?
解答法師:釋如法
證達之後,長時串修。
卓〇〇 2021-03-13 00:17:43
為何強調是「正」奢摩他?
解答法師:釋如法
這裡在比對止與觀功能的差別。強調正,意味著修法正確,質量正確,但即便如此,最多也只能壓伏煩惱而不能像觀那樣斷煩惱。
C******** W*** 2021-03-13 00:17:37
請問老師,如何在平常養成專注隨順寂止的習慣?
解答法師:釋如法
任修習何所緣時,都可以先練習檢查散亂,昏沉的發生進而對治。
多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13 00:17:28
知道胜观的重要,是一开始就要修止观双运吗?就是不能完全修止,修一下止,再修一下观?还是要完全成就止后,得到轻安,才修观?感恩!
解答法師:釋性華
觀察修是修觀,止住修是修止。在修成寂止前,修行者需要觀察修,也需要止住修,並非只修止住修而已。
J**** B** 2021-03-13 00:17:27
要在哪一個所緣先修止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宗大師建議先觀緣所相應的佛像而修止。也有其他所緣可以修習,可參奢摩他章中提到所緣的章節。
L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13 00:17:18
如何恒常猛力定解无我义呢?是要成就止之后进行观修无我义才可以是吗?那之前需要对于无我义深刻的闻思是吗?
解答法師:釋如法
要在得止之前就先以聞思證達無我義,才可能進一步修習證無我義的止。
圓〇 2021-03-13 00:17:05
無我義、如所有,兩者是相同?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二者相同。
M*** C***** 2021-03-13 00:16:36
感恩師父、老師及譯經院的法師們,改譯之後的止觀本文,讀誦時更容易憶持。請教法師,廣論前面法類的改譯內容(參考自四家合註校註集),似乎沒有很多,止觀章的改譯內容比較多,原因是?
解答法師:釋如法
法尊法師譯止觀時取較大意的譯法。譯經院採取相對直譯的原則,因此較多改譯。
c***** l** 2021-03-13 00:15:34
修成止後,只能抓住一個所緣;我等弟子應抓住最近可抓住所緣,還是應抓最重要但難抓住的所緣?還是有何抉擇方法??
解答法師:釋如法
什麼根性的人應取何種所緣,大師在後面所緣的章節中有詳明。而所有初機都合適的為觀緣佛像。
H**** 2021-03-13 00:15:31
初修止時應該緣一個善所緣,比如佛像;修成止後,應該繼續緣佛像修勝觀,還是變換所緣,比如思擇空性或者無常業果?
解答法師:釋如法
大師教授說,修習佛像有大福德,因此初修止時緣佛像而修有大勝利。當在一個所緣上成就止之後,就可以延續或宜更改所緣而修觀。
E******** 2021-03-13 00:15:01
将护也是观择的另一个名词吗?
解答法師:釋如法
將護是維繫維持之義,未必是就是觀擇。在修止的階段就是止住。
J** C*** 2021-03-13 00:14:13
所以刚才是说,得到等持之后,还要修习很多很多的善所缘吗?不要只是留在一个善所缘上面?
解答法師:釋性華
是的。
E******** 2021-03-13 00:13:19
老师,我们不是一次只能缘一个所缘吗?
解答法師:釋性華
心可以同時思惟佛陀的兩個功德,甚至眼識可以同時看見兩種顏色,從這個角度來說,心可以同時緣兩個以上的所緣。
L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13 00:13:15
“故成止後,更須將護所緣行相,謂緣如所有及盡所有境智慧、施心、戒心、忍辱、精進、淨信及厭離等”,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得到止后对于各个法类的观修吗?
解答法師:釋如法
可以。
J*** L* 2021-03-13 00:12:59
一次可以同時安住很多善所緣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修定時必須是取同一種所緣相續而修。
L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〇 2021-03-13 00:11:11
怎样算是修成了止呢?
解答法師:釋性華
透過修止九住心、六種力、四種作意,當修行者獲得殊勝輕安時,即修成了止。詳見《廣論》383-384頁。
卓〇〇 2021-03-13 00:10:09
「行品」是指什麼?行品=觀品?
解答法師:釋性華
行品是指方便分的部分。
E******** 2021-03-13 00:09:30
所以,要止+观+行?
解答法師:釋性華
成佛需要觀品、行品,或者需要修習止觀。
Y******* L* 2021-03-13 00:08:56
有沒有可能修等持,心卻趨向惡所緣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在等持當中不會趣向惡法。
L**** H**** 2021-03-13 00:08:34
安住於無量的善所緣能同時間安住嗎?還是一個一個安住?
解答法師:釋如法
初修的時必須要依次地安住。
s********* 2021-03-13 00:08:19
如果沒有練習,我們的心就像氾濫的水一樣到處亂流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容易流散。
M*** C***** 2021-03-13 00:08:15
請問溝渠的喻,是指寂止的功效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
S***** K*** 2021-03-13 00:08:08
溝渠代表心續的意思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代表止的一種功能的形相。
J** C*** 2021-03-13 00:08:00
修好的沟渠导引心的方向,和持戒有什么区别呢?
解答法師:釋性華
持戒是調伏最粗猛的現行,令心斷惡修善,透過修止引導內心的方向,此時因為有前面持戒的基礎,所以調伏內心的力量會更強。
J**** B** 2021-03-13 00:07:59
心不趣向善所緣,就一定趣向惡所緣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也有可能在無記上。但是如果一直沒有緣著善,善的力量弱,能對治惡的力量也會弱。
E******** 2021-03-13 00:07:49
要挖很多条沟渠吗?
解答師長:真如
只要一條就可以了--成就止。
卓〇〇 2021-03-13 00:07:16
「欲令起時」是指令心從何處起?是從入定狀態出定?還是指轉換善所緣境?或是……
解答法師:釋性華
「欲令起時」是指令心從原本安住的善所緣上,轉換到其他廣大的所緣。
佳〇〇 2021-03-13 00:07:15
把心安住在所緣上太殊勝了,請問老師要怎麼修
解答法師:釋如法
大師在後文會詳明所緣及修法的次第,在正修前宜先完整地聞思定解。
J**** B** 2021-03-13 00:06:35
只有佛陀能同時入定和出定?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只有佛陀才能同時處在等引與後得的狀態。這個時候,永遠都在定中,但是一般人在定中無法完成其他說法、行住等,在證空性等引智中無法證達世俗法,而佛陀可以,所以稱之為同時處在等引與後得。
y****** H**** 2021-03-13 00:04:47
頂禮大寶恩師~請問廣論中第342頁中之[是修觀迹 」的「迹 」與「跡」有特別用意嗎?
解答法師:釋性華
「迹 」是功效、效用的意思。心不散亂安住於所緣,是修止發揮的功效。證得無我而斷除一切惡見,是修觀發揮的功效。
T*** C*** 2021-03-13 00:04:15
平日聽全廣、拜35佛、誦般若經、聽止觀初探、背書、上研討班、帶研討班時如何練習止觀的隨順?是否看狀況而不同?
解答法師:釋如法
能在當下的所緣上專注,不要散亂昏沉;對於要抉擇的法義多方思擇,這是止觀的隨順。
T*** C*** 2021-03-13 00:04:03
「後得」的意思是出定,那「後得」的意思是比入定更不好的狀態嗎?出定是自主性的選擇?還是因慧力強故、定力劣故才不得以出定。
解答法師:釋如法
後得就是出定,這種說法是就佛陀以外的眾生而言,如果是佛陀的話,同時會處在入定與後得之中。因此也不能直接說後得就是比較不好的狀態。只能說:眾生在入定時,才能清晰地現證空性,出了定就無法如此清晰現證。但是眾生在證達空性的等引智中也有個問題,就是無法證達空性以外的世俗之法,要等到出定了,在後得位才能證達。而佛陀就同時現證空性與世俗法。有些行者能自主性選擇出定,但也有被禪定所牽引而味著於其中的。菩薩慧力獲力劣這點,確實可以理解為其定力還不到佛陀的程度,能等引後得同時同體,所以不得不出定。
T*** C*** 2021-03-13 00:03:41
奢摩他、止 、定 、入定、等引,是同義。奢摩他是三摩地的修所成(九住心後的第十),以上理解正確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奢摩他與止同義異譯。定與三摩地、等持同義異譯,範圍比奢摩他大很多,只要是奢摩他都是定、三摩地;定與三摩地未必是奢摩他。可以理解為奢摩他就是較為高層次定、三摩地。入定不是嚴格的法相,界限沒有那麼清楚。等引的範圍還包涵了心王,但是也得在到得奢摩他以後才會有等引。奢摩他確實是三摩地的修所成,也就是九住心後的第十沒錯。
T*** C*** 2021-03-13 00:03:21
廣海明月304講,講到護戒當護心,護心,靠正知正念。如何解合止觀初探課程來理解?1. 正念(寶劍)是「善所緣」?2. 發現寶劍掉了的「正知」是「觀」?3. 任運使用寶劍的手(勘能心)是「止」嗎?入行論第五品為什麼是護正知而不是護正念?
解答法師:釋如法
正念是念持善所緣的心。2正知是偵察現狀,所以發現寶劍掉了是正知,而這是修止觀時的輔助,並非止觀本身。任運使用寶劍的手,《入行論》未直接明言喻義所指,但理解為止或止的隨順也是可以的。
N******* C*** 2021-03-13 00:03:17
顯教與密教所言的成佛,亦即「福慧圓滿得法報化三身之成佛」與「即身成佛」有不同嗎?如果是相同的成佛境界,那應該如何理解廣論250頁攝研經的經文與「即身成佛」的概念呢?感恩老師解惑!
解答法師:釋性華
顯教與密教所說的成佛,都是指斷除一切過失、圓滿一切功德的果位。然而從密教的角度來看,只靠顯教的修法無法斷除最細微的所知障,所以必須修習密法才能成佛。《廣論》250頁《攝研經》是從顯教的角度而說,在顯教中,通常不會提到即身成佛的概念,強調菩薩經過三大阿僧祗劫集聚資糧而成佛,密法所說的即身成佛,是透過殊勝的方便分的修法而達到短時間內成佛
T*** C*** 2021-03-13 00:03:08
義共相是否是空性的法?存在?
解答法師:釋如法
義共相存在。任何存在的事物都是自性空、性空之法。但不是空性。
J*** R*** L* 2021-03-13 00:01:45
奢摩他段落一开头提到「敬礼胜尊具大悲者足」,弟子回头读广论,发现宗大师在中士道亦作如是皈敬;于上士道亦有皈敬,然文不同为「敬礼至尊成就大悲诸善士足」;然于下士道时,却没有作此皈敬。想请问老师:(1)为何选择于中士、上士、奢摩他前做皈敬而已? (2)又上士道所做的皈敬,与中士道、奢摩他的皈敬有何不同?弟子俊睿敬礼
解答法師:釋如行
據如月格西解釋,並沒有聽到相關的解釋,故揣摩可能有兩個理由:1、因為前面有總的歸敬頌,故下士道時未作歸敬。2、到了中士道時再次提醒强调,而在上士道、別學後二波羅蜜多時應更加珍重,故又加頂禮足下。
邱〇〇 2021-03-12 23:59:27
請問修奢摩他能令於善起大功效的關鍵是什麼,
解答法師:釋如法
我們未成就奢摩他時,任何的善都會被一定程度的散亂昏沉所影響,以致於不能產生強大的力量,也難以長久地持續。奢摩他的則能去除這樣的影響,由於高度的專注力以及持久力,能發揮強力的量。
吳〇〇 2021-03-12 23:58:48
請問等持、等引、等至都是只奢摩他(定)嗎?什麼時候用等持,什麼時候用等引或等至呢?
解答法師:釋性忠
奢摩他是等持,也是等至,而等持與等至的範圍均大於奢摩他,各種定、三摩地均可稱為等持;等至當中,則涵蓋了奢摩他與毗缽舍那,屬於一種總稱。奢摩他則專指色界或無色界的定心所。
戴〇〇 2021-03-12 23:58:32
如何練習專注?
解答法師:釋如法
首先要先確定當下練習專注的所緣,在這一個所緣之上,止住不動。一有散逸,便拉回來。從短時間開始,把握住質量,再漸次加長。
冼〇〇 2021-03-12 23:55:30
弟子得知有很多不同三摩地,是否緣著不同如所有性及盡所有性的不同法義去修止時,只要在修止時證得某個法類便證得某種三摩地,是嗎? 香港弟子們非常想念老師,祈請老師及僧團在疫情平息後速吉返回台灣及來香港宣講正法救渡如母有情眾生皆共成佛道。弟子妙恩頂禮


解答法師:釋如法
三摩地未必都會證達某個法。像水遍處三摩地,是觀一切都成為了水,這並非有所證達。但所有達到奢摩他層次的三摩地,都必須安止在一個所緣上,並且依著止住之力而引生殊勝輕安,這是共同點。
趙〇 2021-03-12 23:55:27
廣論340頁LL1 身心法爾能生喜樂,故生安樂,喜樂與安樂其意有何區別? 請法師釋疑
解答法師:釋性華
「身心法爾能生喜樂」,喜是心意歡喜,樂是身體快樂,這兩者可以統稱為安樂。
Q** Z**** 2021-03-12 23:15:59
是不是心所一定下时,就很好控制住,不管在听闻、思惟、都会专心呢?
解答法師:釋如法
如果能有成就止的話,以此修力轉向其他所緣時,也會較容易止住。
林〇〇 2021-03-12 23:01:56
不知道無常的義共相是如何顯現的?
解答法師:釋如法
最初先透過聽聞了解無常的意涵--剎那性,再經過推理證成而成就思所成的比量,這時的分別心在緣取無常的時候,必定會顯現出無常的的行相。在分別心中顯現出的無常的行相,就是無常的義共相。
林〇〇 2021-03-12 23:01:39
【佛陀則能等引與後得同位】所以佛陀一切時處都在定中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是的,佛陀一切時處都處在定中。
林〇〇 2021-03-12 23:01:21
感恩法師說:【奢摩他是一種定心所,等引則涵蓋與止觀相應的其他心心所在內。】其他心心所可以舉事例嗎?
解答法師:釋如法
像與初禪、二禪等引的心王是等引,但因為是心王不是心所,所以不是奢摩他。
總共 56 則課程問答